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f10ef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9.png)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1. 炎黄子孙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
黄帝打败炎帝部落,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
后来炎黄部落一起打败了蚩尤,蚩尤的臣民也融入炎黄部落里面,炎黄部落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下来。
我们便开始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以炎黄子孙自居。
2. 大禹治水续炎黄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领袖,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
尧舜之时,洪水滔天,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
大禹常年在外与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舜晚年把首领位置禅让给禹以表彰他的治水之功。
3. 商汤灭夏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朝。
夏朝末代国君桀是一个暴君,他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对百姓和所属部落进行残酷压榨,引起很多诸侯国的憎恨与反感。
汤在商丘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在鸣条打败夏军并一举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4. 武王伐纣商纣王沉湎酒色,横征暴敛,与夏桀并称“桀纣”。
周武王姬发联合各族部落一起讨伐纣王,于牧野打败殷商,纣王自焚于鹿台。
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稿京(今陕西西安)。
5.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一妃子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虽然她生得如花似玉,性格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周幽王从来没有见她笑过。
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幽王悬赏求计,谁能逗笑褒姒,赏金千两,故“千金博一笑”。
有一大臣名叫虢石父提议让幽王平白无故点燃烽火台以逗褒姒一笑。
昏庸的幽王依计行事,各方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是犬戎进攻,纷纷带兵前来勤王。
当诸侯看到幽王和褒姒只是放烟火取乐,个个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又多点了几次烽火,但诸侯渐渐就不来了。
后来犬戎真的进攻稿京,周幽王连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援,没有一个诸侯前来勤王。
不久犬戎攻破稿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并帮助周王室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周王在诸侯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乱战的春秋战国开始了。
老师熬夜整理:100个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会写作文
![老师熬夜整理:100个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会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79e12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3.png)
老师熬夜整理:100个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会写
作文
历史作为我们学习的一门学科,历史上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历史作为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学习历史有多重要呢?首先让我们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一个人的知识,以古鉴今,推动社会发展。
最后,从古至今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收藏,考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与历史有密不可分关系。
下面,老师特意熬夜整理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关于历史的100条典故,这100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孩子读懂半个中国,写作不再愁,建议家长们都为孩子珍藏一份,让孩子们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小学历史典故
![小学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b3af9bc33d4b14e84246825.png)
必知历史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程门立雪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里休息。
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
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3、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
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
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4、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的敌人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个叫季步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仗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他同族的一个长辈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把竹席要走了,王恭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回答,我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7、赵柔卖犁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那个人。
8、缇萦救父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9、杨震拒金东汉时有一名大臣名叫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
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
![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a54d2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1.png)
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20则导语:孩子在成长路上一定要阅读很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的丰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必知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小学生需要知道的典故
![小学生需要知道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d0bede4910ef12d2af9e7a1.png)
小学生需要知道的典故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20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bc9e0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f.png)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历史典故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吧!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濒临灭亡的蜀汉,三次前去拜访荆州名士刘备。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他的才华和胸怀就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从而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最终一起建立了蜀汉。
2.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韩信点兵。
韩信在战争中,面对敌方的强大兵力,他巧妙地利用了点兵的策略,让敌方产生了恐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4.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
5. 狄青抗金。
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 孙膑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事智慧和战略谋划对战争的重要性。
7.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利用了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敌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鲁班造船。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匠人,他在制造船只方面有着非凡的技艺,被后人称为“鲁班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9. 岳飞抗金。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ba75bd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6.png)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教训。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
1. 蚩尤治水。
相传在古代,中国大地遭受了连年的水灾,百姓们生活困苦。
于是,有一位名叫蚩尤的英雄挺身而出,他带领人们修筑堤坝,治理洪水,最终解除了水患。
蚩尤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人们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2. 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辅佐,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心诚意待人,有时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居,孟子也因此成为了后来的大儒。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了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够战胜强敌。
5. 伍子胥报仇。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讨伐了越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报恩雪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愚公移山。
愚公是一个老翁,他为了让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不再阻挡他的生活,决定自己动手挖山。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上天,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
7. 孙膑和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是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最终,孙膑以智慧取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智者能够化解危机。
8.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用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骗取了大量的箭矢,为后续战斗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以上这些历史典故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对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和教训。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学生必知的历史典故
![小学生必知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91e33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6.png)
小学生必知的历史典故我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社会形态不断演变进步,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抹上了浓重的一笔,也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1. 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
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
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 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3. 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 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5. 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6. 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
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7. 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
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38fce01866fb84ae55c8d15.png)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1-10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20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适用知识1)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适用知识1)](https://img.taocdn.com/s3/m/23a488d908a1284ac8504394.png)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20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历史典故集锦(90个)
![历史典故集锦(90个)](https://img.taocdn.com/s3/m/44786a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8.png)
历史典故集锦(90个)1. 好人牧羊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达芬城的一位姓史的人好心帮助了一位迷路的牧羊人,牧羊人十分感激,并对史一家表示了感谢,于是把史家的祖先当作自己氏族的祖先,建立了氏族。
2. 钟馗捉鬼《捉妖记》中提到,唐朝时期,一个叫做钟馗的人曾担任京城的捉拿妖怪的差事。
据说他喝酒后便不眠不休,于是在夜间巡逻,深入迷草滩,看见了一只上窄下宽的恶鬼准备偷取游客的糕点,钟馗迅速出手将其缚住,并把它交给县官处置。
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大唐帝国,以变向吓唬黑暗力量的人或者儿童而知名。
3. 一瓢水救自尽马据说在唐朝时期,某位官员想用他的马赢得皇帝的赏识。
结果被一个乘着牛车的农夫教训了一顿,农夫告诉他说,在他们的眼中,江山不及活着的马更重要。
这个官员被农家民愚深深地打动了,在他的拱手膜拜之后,他离开了那个城镇。
最终,他将衣着褴褛的马独自马在草原上放牧,并守着那匹马一晚上,万分感动。
农民们也被这个举动感动,并开始慢慢地传颂开来。
4. 李白醉骑白鹿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事。
据说他曾在白马坡对这只鹿哥唱了一首有关鹿的诗,结果白鹿被感染了,眼里流出了泪水。
李白不仅没有杀死鹿,反而和鹿同骑,在花海中翩翩起舞。
此事被传颂开来,成为诗人的经典故事。
5. 文风鼎盛的唐朝唐朝,也被称为“诗仙之盛世”。
这个时期,有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些人被尊为文学的巨人。
谢灵运、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白居易,这些在唐朝始终被人们所崇拜、所景仰的文学之巨,他们的思想,风格都影响了接下来的文学界。
6. 黄巢起义公元875年,黄巢(877年—879年)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的发动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门阀豪强和地主恐慌。
作为领袖的黄巢,更是狂言要灭废贵族,推行平等共产主义,他的反抗行动气势汹汹,势必影响到朝廷的稳定。
7. 太宗建立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下,大唐朝廷建立起许多盛世。
大唐的疆域涵盖了现代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并且对于目前所知的世界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393dc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1.png)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1. 伯乐相马:伯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马术专家,他能凭借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眼光,辨别出优秀的马匹。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2.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对人才的极高评价和重用。
3.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5.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6.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7.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8.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9.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10.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11.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12.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13.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4.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15.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16.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17.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18.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19.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20.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21.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22.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23.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24.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25.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26.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27.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28. 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狭窄,眼界不开阔。
29. 胸有成竹:形容事先有充分准备,信心十足。
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典故
![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ce91f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9.png)
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典故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教材之一,在这些教材中,往往穿插着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历史典故。
孔子拜师学礼
《弟子规》是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经典读物,其中记载了孔子拜师学习的故事。
孔子小时候聪明伶俐,但是却不喜欢学习,直到有一次他看见一只老牛在耕田时被牵着鼻子,就领悟到了学习应该像老牛一样顺从师长。
于是,他拜师学礼,虚心向师长学习,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
汉武帝三过诏
在《朝代》这篇课文中,讲述了汉武帝三过诏的故事。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他三次下诏罢免礼官,原因是礼官们以官职显贵,却不懂得真正的礼仪和道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国家统治者应该如何明智地处理政治事务。
岳飞卖身葬父
《岳飞》这篇课文讲述了岳飞卖身葬父的故事。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的父亲被奸臣所害,死不瞑目,岳飞为了报答父亲
的养育之恩,不惜卖身换取葬父的资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英雄的事迹。
这些历史典故贯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小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希望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典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50个历史名人典故
![50个历史名人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24e1c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1.png)
50个历史名人典故展开全文1、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8c3e25f43323968011c92a1.png)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45965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9.png)
阅读感受
其中,我特别喜欢的是关于华佗的故事。华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他的外科技术尤为精湛。书中讲述了华佗如何将全身麻醉应用于外科手术,这一 发明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突破。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 编了“五禽戏”,这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法,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
阅读感受
这个典故可以激励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勇于拼搏;“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则可以教育孩子们要尊重人才、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目录分析
这本书适用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 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 这本书的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洁明了,适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水平。 这本书还可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辅助教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以生动有趣 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50个中国历史典故的由来和含义。这些典故涵盖了中国 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孩子们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精彩摘录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典故是“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讲述了越王勾践在战败 后,为了铭记国仇家恨,每天卧在薪上,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传达了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的精神,告诉孩子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克服,不 断努力向前。
目录分析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历史文化教 育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自己 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本书的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洁明了,适合孩 子们的阅读习惯和水平。这本书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版式设计,可以让孩子们更 好地理解这些典故的内容和意义。因此,这本书值得广大的青少年读者和家长们 推荐阅读和学习。
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5068儿童网
![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5068儿童网](https://img.taocdn.com/s3/m/bbf6c1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d.png)
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 - 5068儿童网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里面有一些历史典故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例如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做“炎黄子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小学生需知的40个中国历史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小学生需知的中国历史典故【一】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
![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ad4d6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7.png)
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一些历史典故来形容人或事,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三年级常用的历史典故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常用的历史典故【1】煮豆燃萁【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燃:烧;萁:豆一茎一。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历史典故】曹丕与曹植都是曹一操一的儿子,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他们的父亲曹一操一合称“三曹”,以他们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植因才华出众,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疼一爱一。
曹一操一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一直都很嫉妒弟弟的才华,同时也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置弟弟于死地。
一次,曹丕命人传曹植觐见,他对跪在地上的弟弟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总是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怀疑那是别人替你写的。
现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华。
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
限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得出来,,便饶你不死,否则……”曹植明知曹丕有心为难自己,但又无计可施,既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不禁感到惭愧,便饶恕了曹植的一性一命,将其贬为安乡侯。
常用的历史典故【2】同室操戈【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
【释义】同室:自己人;一操一:拿起;戈:古代的兵器。
自家人动刀。
比喻兄弟自相残杀。
泛指内部斗争。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长得特别漂亮,人见人一爱一。
下大夫公孙楚和上大夫公孙黑见过她之后,都想娶她为妻。
下大夫公孙楚送了聘礼,订为未婚妻;上大夫公孙黑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来礼物,强作婚约。
六年级学生必读的历史典故
![六年级学生必读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e04d7d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9.png)
六年级学生必读的历史典故中国历史悠长,所以传承下来了很多值得阅读的历史典故。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典故,都很有教学意义,希望对你们有用,欢迎阅读!立木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
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
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
”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
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
”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
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
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
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
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
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
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
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
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
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
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
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
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
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
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
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
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
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