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一、教学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通过教学这首古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军事背景,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
2.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领会古代诗人的感怀和写作手法。
3.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古代抗战精神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欣赏其意境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结合:通过朗读、解析、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再现古代军事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
2.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诗歌解析:解读诗歌内容,讲解古代军事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二课时1.诗歌默写: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测他们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2.情景模拟:分组模拟古代战争场景,让学生感受诗歌背后的历史氛围。
3.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与分析1.1 教学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情况:初中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但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和背景了解有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文本分析《示儿》: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背景,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悲愤。
第二章:教学目标与方法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互动式教学: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步骤3.1 《示儿》引入:介绍陆游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3.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入:介绍杜甫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悲愤。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任务,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
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相关作品欣赏:教师推荐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关的其他作品,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阅读。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国、故土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3. 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2. 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诗文翻译和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两首诗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总结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8.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主题思想:家国情怀、热爱故土艺术特色:韵律美、意境美情感表达:喜悦、忧伤、坚定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含义。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陆游和杜甫。
(2)介绍两首诗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两首诗,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两首诗。
3.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受或评论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两首诗为例,分析古典诗词的创作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两首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推测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推测。
2. 对古诗的鉴赏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原文、译文、诗人生平等。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推测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受和体会。
8.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歌内容、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历史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历史背景,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诗词意境分析。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2. 教学难点:两首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的深入研究。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知识。
引入《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诗词意境。
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两首古诗的记忆。
推荐相关的古诗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堂练习和作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学习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 理解和解读《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的含义和情感;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的课文;2. ppt或黑板;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古代诗歌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示儿》1. 显示《示儿》的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2.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的结论。
4. 老师解读诗歌,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5. 学生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显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2. 全班点读诗歌,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3.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4.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的结论。
5. 老师解读诗歌,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6. 学生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对比与总结1. 将《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对比,比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韵律。
五、拓展活动1. 学生创作古风诗歌,可以选择已学过的题材或自选题材。
2.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听。
六、课堂总结1. 老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和表扬。
2.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的古代诗歌,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探索更多古代诗歌形式和主题,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
评估方式:1. 学生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理解和解读;2. 学生创作的古风诗歌;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下面是《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的继续:七、教学延伸活动1. 学生主题阅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代诗歌主题,并展示给全班。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 诵和背诵,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 ,通过诵读比赛等活动 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 意识和表现欲望。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和文化内涵。同时,鼓 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 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04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诗歌所 处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介绍该诗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 平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听 到祖国重新获得统一时欣喜若狂的心 情。
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
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深入解读,提 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 诗歌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的 赏析。
历史文化
让学生了解唐朝和宋朝的历史文 化背景,加深对两首诗歌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 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 出感情。
讲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大意,解释重点词句的含 义,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
通过分析诗中的“悲”、“盼”等词 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 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期盼,感受诗 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古诗词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多 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帮助。
历史背景了解
由于两首诗歌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需要教师 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示儿》:陆游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的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2.2 教学重点:两首诗的意义和主题思想。
两首诗的文学特色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陆游和杜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国家、人民的关系。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两首诗的情况。
教师检查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4.2 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教师评估学生在对比分析两首诗时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注释。
教师准备教材,包括两首诗的原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会通过古诗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难点: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通过古诗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注释。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两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
讨论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4. 历史与文化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古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五、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写作,评价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解读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对河南河北地区的影响。
2. 第七章:《示儿》的情感内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示儿》一诗中的家国情怀。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以提问、讨论、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两首诗的文本、注释、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学习内容和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注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解决自己的疑惑。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和诗人的情感。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2.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能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示儿》是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喜悦和激动。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和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韵律,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象。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教学示范教师对两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诗句的意思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3.5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适合学生的古诗教材,提供两首古诗的原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背景。
5.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最新《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喜悦之情爱国之心。
教学关键:将时代背景和重点词句相结合来理解体会。
教具准备:让学生课前收集安史之乱和杜甫生平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诗圣”是谁吗?(杜甫)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杜甫?(指名说)那么,你们知道杜甫又被称为什么?(诗史)为什么?(教师简单介绍杜甫生活年代的社会现实和他诗歌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几名学生读诗,教师正音,指导读好节奏。
三、解题,介绍社会背景让学生解释诗题。
教师介绍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社会现实。
四、组织小组讨论这首诗是诗人听说叛乱平定了,国家统一了,故乡收复了而写的,全诗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那么,从那些诗句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五、组织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完,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理解诗意的同时侧重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与爱国之情,并且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句:第一、二行:涕泪满衣裳。
(高兴得泪水把衣裳都浸湿了)诗人为何而哭?(为自己,为家人,更是为国家。
)第三、四行:愁何在喜欲狂(体会愁与喜鲜明对比)第五、六行:放歌纵酒(大口喝酒,大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内心无比喜悦,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样子,这就是为国而喝酒,为国而歌唱。
)第七、八行:即穿便向(体会几个字准确刻画出诗人还乡的急迫心情。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范读(体会“快诗”的特点)个人读(适当指导)齐读,试背。
七、向学生推荐几首杜甫的名作来欣赏(结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月夜》《归雁》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涕泪满衣心喜若狂喜悦放歌纵酒爱国归心似箭《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2)《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写练习题姓名:一.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在横线上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古诗两首》之四佚名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
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
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古诗词的兴趣。
2. 领略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示儿》2.1.1 作者背景:陆游,宋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2.1.2 写作背景:宋代末年,国家动荡,作者忧国忧民。
2.1.3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子女的期望。
2.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2.1 作者背景:杜甫,唐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2.2.2 写作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重建。
2.2.3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3.1.2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背景。
3.2 教学难点3.2.1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2.2 领略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
4.1.2 分析欣赏: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4.1.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2 教学手段4.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首诗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4.2.2 朗读录音:播放两首诗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简介作者陆游和杜甫,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5.1.2 简介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5.2.1 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
5.2.2 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内容和背景,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境。
2.学会朗读这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古代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古诗中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2.学生准备:笔、纸、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描写的景物和情感,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朗读练习(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练习语音语调和表达力,提高朗读技巧。
6. 总结反馈(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收获和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课堂作业1.背诵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尝试用自己的话解读古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4)》的教学内容及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诗。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4)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对战争的厌恶。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爱国情怀,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分析诗歌结构和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历史背景知识较陌生,需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诗的正确朗读、背诵,诗文内容的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了解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问题驱动法: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资料: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河南河北地理风貌,引导学生关注地域特色。
简要介绍唐朝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体会诗文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韵律、情感的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教师点评。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句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佚名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
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
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
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
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
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告乃翁(w5ng)蓟北([emailprotected])襄阳(xi1ng)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
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
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
“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
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
“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
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
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如:(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
“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
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
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
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
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