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2ffad7c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5.png)
生长速度
由于无氧环境的限制,厌氧性细 菌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需要较 长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
02
厌氧性细菌的生态分布与作 用
厌氧性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土壤中
厌氧性细菌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和气体。
生殖道中
女性生殖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维持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厌氧性细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生物制氢
有机废水处理
甲烷发酵
厌氧性细菌可用于生物制氢过程, 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氢 气。
厌氧性细菌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 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 气和二氧化碳。
厌氧性细菌可将有机废物转化为 甲烷,用于生产能源或进行沼气 发酵。
水体中
在缺氧的水体中,厌氧性细菌参与水体自净过程, 将有机物转化为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动物消化道中
许多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厌氧性细菌,帮助动物消 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厌氧性细菌在人体内的分布与作用
肠道中
肠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口腔中
口腔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龋齿的形成,某些种类还可能导致牙周病。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进 行彻底的治疗,包括使用敏感 抗生素、清创引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05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方法
厌氧培养箱
01
厌氧性细菌需要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厌氧培养箱能够提供恒温、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cf365d20767f5acfa1c7cd8a.png)
艰难梭菌
( C.difficile )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 G+大杆菌;芽胞为卵圆形,位
于菌体次极端;有周鞭毛
培养:专性厌氧
二、致病性
产生A、B两种毒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因长期使用或不正规使用 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医院内感染 所致疾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假膜性肠炎
三.防治原则
非特异性防治原则 :伤口处理 特异性预防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 特异性治疗:TAT
人血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ATG)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有芽胞
有荚膜
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厌氧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卵黄琼脂平板:乳白色混浊圈(卵磷脂酶)
Nagler反应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血平板
产
正
气
常
荚
空
膜
白
梭
对
菌
照
庖肉培养基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10余种外毒素 2、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战伤、工伤、车祸等
–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 – 酶\毒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气肿及组织
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o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o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
法无细菌生长
• 所致疾病
• 微生物检查与防治 标本采集注意 正确使用抗生素:青霉素抗性菌株等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9fa1175276a20029bd642da5.png)
3.免疫性:抗毒免疫,吞噬防御功能增强。 4.A及F型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三)微生物学诊断
1.采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鉴定细菌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1.自动免疫─多价类毒素 2.被动免疫─多价抗毒素
常用的培养方法:
1,厌氧培养法:肉渣汤培养基、巯基乙酸钠培养基即可造成厌氧 环境;
2,焦性没食子酸法: 3,厌氧缸法: 4,气袋法: 5,厌氧箱法:
两类厌氧菌感染的不同点
────────────────────────────
项目
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3000 U。 注意过敏反应:因为TAT马抗毒素。 脱敏疗法: 紧急预防,早用, 量足。
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粗短杆菌,芽胞呈梭状,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多 数菌 株有双层溶血圈,内环完全溶血是 毒素,外层为 毒素,不溶血;
产气荚膜杆菌菌落(溶血)
厌氧芽胞 杆菌检查
接种破伤风杆菌
接种产气荚膜杆菌
肉 牛高
渣 汤 培 养 基
乳 培
糖 琼 脂
养 基
培 养 基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此酶破坏线立体,死细胞呼吸
α毒素分解 细胞膜上
和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障碍
红细胞破坏 贫血
毒
卵磷脂酶 组织细胞 组织坏死
肉渣汤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不被消化,肉 色 呈肉红色,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第13章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0f3e5e8d6c85ec3a87c2c595.png)
2020/3/15
33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 • 在厌O2环境中能产生毒力非常强的外毒素(肉
毒毒素) • 人食用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食物
中毒,产生特殊的神痉麻痹症状
2020/3/15
34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为椭园形 位于次极端 大于菌体 细菌呈“汤匙状”
2020/3/15
35
2020/3/15
36
(二)抵抗力
• 芽胞抵抗力很强: 耐湿热 100℃1h↑ 耐高压蒸汽灭菌121℃30’
• 肉毒毒素: 耐酸:耐胃酸24小时 耐消化酶: 不耐热:100℃1’可被破坏
2020/3/15
37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主要为肉毒毒素(外毒素) 肉毒毒素特点: ①毒力非常强: 1mg → 2亿只小白鼠死亡 0.1µg → 1个人致死 1g → 100万人致死 比氢化钾强一万倍 ②具有抗原性,但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进入血流 2.破伤风的早期症状(特别是新生儿)
肌肉痉挛规律: 先局部后全身,早期是咀嚼肌的痉挛 新生儿:早期症状:拒奶、啼哭 成人:早期症状:一般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
2020/3/15
16
2020/3/15
17
(四)致病条件
1.创伤 2.厌氧环境
①小而深的伤口 ②局部有坏死组织 ③局部存在异物 ④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第三组:注射不加热上清液+多价肉毒抗血清
结果:第一组小白鼠1-2天发病
第二、三组不发病
症状:流涎、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眼睑
下垂等。最后因心力衰竭死亡
2020/3/15
13厌氧性细菌
![13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1034e6a484868762caaed57f.png)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爬行生长,有b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100℃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四、防治原则
伤口清洗、处理 切除局部坏死组织 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引起全身中毒 抗生素、抗血清治疗 — 辅以高压氧舱口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粗于菌体,呈网球拍状 有鞭毛,无荚膜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受体:神经细胞表面 经节苷脂结合 毒性作用:
封闭抑制性神经突触 阻止释放抑制性介质: g-氨基丁酸、甘氨酸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 细胞有高度亲和力,结合非常牢 固,一旦结合,抗毒素便不能中 和毒素。
毒素重链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 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致病性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局部
不 及 时 治 疗
全身中毒症状
组织坏死恶臭 水肿、压迫剧烈胀疼 水气夹杂触摸、捻发感
毒血症(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吸收入血)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休克,死亡率可达30%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致病性
所致疾病 — 食物中毒 食入被 A型某些菌株污染的食物 肠毒素——蛋白质、不耐热、耐受消化道蛋白酶作用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1~2天自愈
破伤风杆菌课件
![破伤风杆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32c7d471fe910ef12df8b4.png)
❖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对人致死量为0.1μg ❖肉毒毒素具有嗜神经性, ❖作用于脑及周围神经末梢的神经肌肉 接头处,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 肌肉麻痹。
❖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婴儿肉毒病 创伤感染中毒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属
❖ 一般情况 ❖ 致病性 ❖ 微生物学检查 ❖ 防治原则
外毒素
临床症状
G+/G-,球菌或杆菌
人体的正常菌群,可与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共同存在于口腔、 肠道、上呼吸道、泌 尿生殖道
机体免疫力低下;寄居部位改 变
细菌分离培养
防 治 原 则 类毒素,抗毒素
抗生素,提高免疫力
本章要点
❖ 厌氧芽胞梭菌的共同特性 ❖ 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征 ❖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理 ❖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特点
❖ 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后即不可被抗毒素 所中和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与神经细胞受体结合
重链识别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促使毒 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 内在化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运 动神经元胞体,进入传入神经末稍,最终进入中枢 神经系统
❖ 膜转位-轻链进入胞质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 质溶胶
一般抗生素无效
败血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
皮肤软组织感染;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属
❖ 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注意避开正常菌群,取自正常无菌部位;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常用培养基:
厌氧环境培养
牛心脑浸液血平板
巯基乙酸钠培养基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属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818114bf5022aaea998f0f91.png)
教学ppt
9
教学ppt
10
经创口
破伤风梭菌
局部繁殖,并产生痉挛毒素
毒素经突触逆向运输 CNS
毒素经淋巴、血流
毒素经重链与神经细 胞表面受体结合
毒素进入细胞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
– 创伤感染中毒
教学ppt
21
艰难梭菌( C.difficile)
• 新生儿肠道中正常菌群 •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导致菌群失调后
可引起内源性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 • 所致疾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假膜性肠炎
教学ppt
22
无芽胞厌氧菌
➢ 专性厌氧 ➢ 正常菌群,主要分布在皮肤、口腔、上
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 种类多
阻止抑制性突触释放抑 制性神经介质
屈、伸肌同时强烈收缩 骨骼肌强直痉挛
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
教学ppt
11
A severe case of tetanus.
muscles, back and legs are rigid
muscle spasms can break bones
can be fatal (e.g respiratory教学fappitlure)
教学ppt
28
– 重链识别运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并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中
• 内在化作用
–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 到达运动神经元细胞体,进入传入神经末稍, 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教学ppt
8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续)
微生物总结-13-15
![微生物总结-13-15](https://img.taocdn.com/s3/m/fcfd92f9a5e9856a571260a4.png)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一.选择题1. 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D)A.菌毛B.鞭毛C.荚膜D.芽胞E.内毒素2. 厌氧芽胞梭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特点是(C)A.释放毒素量少于动物体内B.产生多种侵袭性酶C.以芽胞形式存在D.以具有感染性的繁殖体形式存在E.致病性强3. 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是(D)A.形态特征有鉴别意义B.只能用抗酸染色C.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D.在肠道内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倍E.菌体内形成异染颗粒4. 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A)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C,结核杆菌感染D.链球菌感染E.副溶血性弧菌感染5. 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B)A.形态染色性B.专性厌氧C.在人体内的分布D.致病性E.对人体的危害6. 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B)A.破伤风痉挛毒素B.肉毒毒素C.卵磷脂酶D.炭疽毒素E.鼠疫毒素7.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C)A.金葡菌TSST-1B.霍乱肠毒素C.肉毒毒素D.白喉毒素E.溶血毒素8. 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为(C)A.细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D.细菌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免疫力低下9. 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D)A.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C.中和结合在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游离于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10. 紧急预防破伤风最好注射(B)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抗生素E.破伤风死菌苗11. 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其中最重要的是(A)A.α毒素B.β毒素C.ε毒素D.κ毒素E.ι毒素12. 对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A.属神经毒素B.化学性质为蛋白质C.该毒素可被肠道蛋白酶所破坏D.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E.该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小于0.1µg13. 属于破伤风梭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性是(D)A.有荚膜B.无鞭毛C.菌体呈竹节状排列D.菌体呈鼓槌状E.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14. 破伤风梭菌培养后的菌落特点为B(B)A.形成花菜样菌落B.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爬行生长物C.形成脐状菌落D.血平板上无溶血环E.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15. 注射TA T的目的是(C)A.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预防B.杀灭伤口中繁殖的破伤风梭菌C.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16. 以神经外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A.肉毒毒素B.产气荚膜梭菌C.链球菌D.霍乱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17. 气性坏疽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组织气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A.细菌产生透明质酸酶B.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C.细菌产生卵磷脂酶D.细菌产生细胞毒素E.细菌产生肉毒毒素18.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是(A)A.从深部创口取材直接涂片镜检B.取坏死组织做动物试验C.取坏死组织进行分离培养D.取标本做“汹涌发酵”试验E.以上都不是19.下列细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的是(B)A.破伤风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肉毒梭菌D.大肠杆菌E.霍乱弧菌20.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为(D)A.肉毒梭菌B.炭疽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产气荚膜梭菌E.破伤风梭菌21.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点是(C)A.血平板上无溶血环B.分离培养用SS培养基C.牛奶培养基中产生“汹涌发酵”现象D.培养基中要加入胆盐E.在TCBS培养基上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22.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C)A.炭疽病B.假膜性肠炎C.食物中毒D.烫伤样皮肤综合征E.破伤风23.Nagler反应原理是因为产气荚膜梭菌(D)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C.能液化明胶D.分解卵黄中卵磷脂E.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24.能引起食物中毒,但很少有胃肠炎症状的细菌是(A)A.肉毒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肠炎沙门菌D.副溶血性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25.肉毒毒素的特点是(C)A.可完全被肠道蛋白酶水解B.可致组织大块坏死C.进入小肠后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D.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E.该毒素具耐热性26.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B)A.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B.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C.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D.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E.椭圆形,小于菌体27.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机理是由于(A)A.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B.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C.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D.激活腺苷酸环化酶E.直接导致细胞变性坏死28.气性坏疽发病多见于(B)A.节肢动物叮咬B.战伤C.食用污染食物D.吸入污染的空气E.平时的工伤、车祸29.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C)A.肠粘膜上皮细胞B.红细胞C.神经细胞D.中性粒细胞E.白细胞30.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E)A.肠上皮细胞B.脊髓前角运动细胞C.脑神经细胞D.胃粘膜细胞E.外周胆碱能神经二、填空题1.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分为两大类:即___厌氧芽胞梭菌属__________和______无芽胞厌氧菌__________。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d17221d1c1c708a1284a441f.png)
29.关于无芽孢厌氧菌所致疾病特点,错的是?
A. 无特定疾病类型 B. 多为化脓性感染 C. 感染部位遍及全身 D. 为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E. 因为正常菌群,故病情较轻,预后好
30.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具有溶血和卵磷脂酶活性的毒素是:
A. α毒素 B. β毒素 C. γ毒素 D. δ毒素 E. ε毒素
E.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污染伤口
10. 气性坏疽标本涂片,染色镜检的特征是: A.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B.有革兰阳性有夹膜粗大杆菌 C.有革兰阳性粗大芽胞杆菌并有夹膜 D.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 E.常伴有其他杂菌
二 填空题 1. 可致人类疾病的厌氧芽孢梭菌主要有,,,和。 2 . 厌 氧 芽孢 梭 菌对 , 和 有 强大 的抵 抗 力; 主要 分 布于
7. 产生嗜神经毒素的细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ETEC C.霍乱弧菌
D.肉毒梭菌
E.白喉杆菌
8. 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厌氧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夹膜梭菌 D.艰难梭菌 E.无芽孢厌氧菌
9. 什么情况下的伤口长处于厌氧状态:
A.伤口深而窄 B.伤口有泥土异物污染 C. 大面积浅表受伤 D. 伤口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E. 结构与功能与破伤风痉挛毒素相似
21.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
A. 胃黏膜细胞 B.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C. 前角细胞 D. 脑神经细胞 E. 运动神经末梢
22.应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f3745357312b3169a451a4af.png)
四、 防治原则 1. 外科处理 2. 抗生素(药敏试验)
29
左图:混合厌氧感染(至少三种厌氧菌存在)
30
31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 长繁殖的细菌。 分类: 厌氧芽胞梭菌(G+杆菌) 无芽胞厌氧菌(多种,G+,G-球菌,G+,G-杆菌)
1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Clostridum)
厌氧芽胞梭菌: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阳性,能形 成芽胞的大杆菌。 少数为致病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等。 对热、干燥和消毒剂有强大的抵抗力。
2
一、 破伤风梭菌 (C.tetani)
• 破伤风(tetanus)的病原菌 • 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 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3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G+杆菌,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孢正圆,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
培养:严格厌氧菌;β-溶血,薄膜状菌落
抵抗力:芽孢---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 抗力,100℃,1小时破坏,干燥土壤中可 存活数十年
16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肉毒毒素(神经毒)
与破伤风外毒素的相似点: ⅰ毒性强 ⅱ结构,功能,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 与破伤风外毒素的区别: ⅰ对酸、蛋白酶抵抗力强,导致肌肉麻痹 ⅱ不沿神经纤维传导,留在神经肌肉接头处 ⅲ C,D型毒素由噬菌体编码
17
2.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物中毒):
18
(四)防治原则 1.低温保存食品 2.80℃,20min加热食品 3.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 型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0f7f16f2fab069dc5022011c.png)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治疗
1、早期、足量 使用破伤风抗 毒素; 注射前必须先作皮肤试验。 亦可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2、清创、扩创
3、抗菌治疗 4、使用镇静、解痉药
四、防治原则
一旦发病,疗效不佳,预防极 为重要。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极 少量的毒素即可致病,而如此少量 毒素尚不足以引起免疫,故一般病 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二、致病性
肉毒毒素与破伤风外毒素异同
与破伤风外毒素的相似点:
① 毒性强,人致死量为1~2μg
② 结构,功能,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
与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外毒素的区别:
① 对酸、蛋白酶抵抗力强,导致肌肉麻痹 ② 不沿神经纤维传导,留在神经肌肉接头处
二、致病性
(1)食物中毒:罐头,香肠,豆制品 •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眼球肌肉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吞 咽和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和心肌 麻痹而死亡。 (2)创伤感染中毒 (3)婴儿肉毒中毒:主要由蜂蜜引起
厌氧罐和厌氧袋
CO2培养箱
厌氧手套箱
厌氧手套箱的使用
破伤风梭菌
•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 和动物的肠道内,经粪便污染土壤,经创 口感染,为外源性感染。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00万病例发生, 死亡率在20%左右。 •在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高 达90%。
新生儿破伤风
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细长杆菌,芽胞比 菌体粗,圆形,位于菌体顶端,使细 菌呈鼓槌状,G+。
G+ 菌
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抵抗力:破伤风梭菌芽胞对外 界环境抵抗能力强,在干燥的土壤 中能存活数十年。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人卫7版微生物)13 厌氧性细菌
![(人卫7版微生物)13 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5eb4fe20cfc789eb172dc8ba.png)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非特异性防治:正确处理伤口,清创扩创。
特异性预防:百白破三联疫苗,受伤后立即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特异性治疗:对已发病者,早期足量使用抗 毒素及抗生素
(tetanus antitoxin,TAT)
二、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对脊髓前角和
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Light chain
-S-S-
tetanospasmin
cleave
Heavy chain
Mechanism of tetanospasmin
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 with massive
Hepatic toxicity and myocardial dysfunction
hemolysis and bleeding tissue destruction
-toxin is responsible for necrotic lesions i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G+大杆菌,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并伴
有其他杂菌等三个特点。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mmediate cleansing of dirty wounds, deep wounds, decubitus ulcers, compound fractures, and infected incisions Debridement (清创)of disease tissue Large doses of cephalosporin or penicillin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高压氧治疗) C. perfringens food poisoning requires only symptomatic care. No vaccines available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弧菌属和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弧菌属和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dc6e3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d.png)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弧菌属和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复习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弧菌属一、单项选择题1.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不包括:A.鞭毛B. 菌毛C. 毒素共调菌毛D. 外毒素E. 内毒素2.关于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A.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增菌培养基B.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C.在霍乱病人粪便悬滴标本中,可见“鱼群样穿梭”现象D.ELTor 生物型霍乱弧菌抵抗力强,是因为有芽胞形成E.革兰染色阴性3. 关于霍乱肠毒素,错误的是:A. 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B. 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C.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D. 其受体是糖蛋白E.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4.霍乱肠毒素:A.为耐热外毒素B. 为不耐热内毒素C. 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使毒素分子变构D. A2肽链活化后,使肠上皮细胞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E.A1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5.关于霍乱,错误是:A.属于烈性传染病B.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C.病愈后,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D.病后的免疫力短暂E.接种霍乱死菌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6.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为:A.空肠弯曲菌B. 幽门螺旋杆菌C.胎儿弯曲菌D.鼠伤寒沙门菌E. 副溶血性弧菌7. 哪种疾病不能由弯曲菌引起:A.食物中毒B.心内膜炎C.婴幼儿急性肠炎D.败血症E.肾小球肾炎8.分离霍乱弧菌常用的培养基是:A.SS培养基B.碱性培养基C.血琼脂培养基D.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E.巧克力色平板9.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呈多形性,革兰阴性B.有鞭毛,运动活泼C.生长最适pH为7.7D.需用无盐或低盐培养基培养E.能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10.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A.畏寒.发热B.声音嘶哑C.剧烈腹泻.呕吐D.腹部绞痛E.腓肠肌痉挛二、多项选择题1.霍乱弧菌所致的霍乱有其特点:A.潜伏期较短B.发病急C.传播迅速D.严重的呕吐和腹泻E.病后获得免疫力不强,并以细胞免疫为主2.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A.菌体典型的呈弧状B.单根鞭毛位于菌体一端C.革兰氏阴性D.无菌毛E.兼性厌氧3.霍乱弧菌的感染过程是:A.病菌经口侵入B.病菌在肠粘膜表面生长繁殖C.病菌进一步侵入血流D.病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E.肠毒素进入细胞内发挥毒性作用致病4.副溶血性弧菌是:A.一种嗜盐性弧菌B.呈杆状C.有周鞭毛,运动活泼D.革兰氏阴性E.含15%食盐培养基生长得最好5.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下述正确的是:A.该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之一B.常因食入未煮熟的海产品而感染C.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D.致病物质有耐热溶血素等E.病后可获得牢固免三、问答题1.请简述霍乱弧菌的致病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40ee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4.png)
《医学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2.熟悉: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1)破伤风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课程内容】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一、破伤风梭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二、产气荚膜梭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三、肉毒梭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三)微生物学检查法(重点检测肉毒毒素)。
(四)防治原则四、艰难梭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一、生物学性状(一)革兰阴性厌氧杆菌(二)革兰阴性厌氧球菌(三)革兰阳性厌氧球菌(四)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二、致病性(一)致病条件(二)细菌毒力(三)感染特征(四)所致疾病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标本采取(二)直接涂片镜检(三)分离培养与鉴定四、防治原则【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汹涌发酵2.TAT3.肉毒毒素4.厌氧性细菌5.Nagler反应二、填空题1.破伤风毒素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毒素,引起疾病的主要是____________毒素。
2.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以_______形式长期存活。
3.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呈_______形,位于菌体的_______部位,其直径_______于菌体宽度,使菌体形成_______状。
4.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_______处理后_______消失、_______完整的生物制品。
5.破伤风梭菌主要经_______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是_______。
6.感染破伤风后应给予注射_______以中和游离的毒素;注射大剂量_______以杀伤繁殖体。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c3d9c103d8ce2f01662308.png)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顶端芽孢形成芽胞后,使细菌呈鼓槌状 革兰染色阳性
革兰染色
芽芽胞胞扫染描色电镜
ppt课件
鞭毛染色
7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爬行生长,有b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必须在 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1.厌氧芽胞梭菌属 2.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ppt课件
12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3.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 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4.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 改变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 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 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 造成强直性痉挛。
ppt课件
13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100℃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p可pt课存件活数十年
8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 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毒素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复习题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1f330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b.png)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1.C 2.A 3.C 4.C 5.B 6.D 7.B 8.C 1.以下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C 〕。
A、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结核分枝杆菌B、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流感杆菌C、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脆弱类杆菌D、破伤风梭菌、变形杆菌、消化链球菌2.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A 〕。
A、脆弱类杆菌B、消化链球菌C、双歧杆菌D、梭状杆菌3.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是〔C 〕。
A、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无芽胞厌氧菌D、白色念珠菌4.关于破伤风梭菌的表达,其正确的选项是〔 C 〕。
A、属于兼性厌氧菌B、为革兰阴性菌C、外毒素致病D、可引起骨骼肌缓和性麻痹5.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B 〕。
A、破伤风类毒素B、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C、破伤风疫苗D、抗生素6.被锈铁钉深刺造成外伤时,应给予注射〔 D 〕。
A、破伤风减毒活疫苗B、白百破三联疫苗C、破伤风类毒素D、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是〔B 〕。
A、破伤风梭菌通过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增殖致病B、破伤风痉挛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C、破伤风溶血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D、破伤风梭菌产生内毒素引起休克8.破伤风特异性医治可应用〔 C 〕。
A、抗生素B、破伤风类毒素C、破伤风抗毒素D、破伤风菌苗〔二〕填空题1.破伤风梭菌主要经创伤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2.预防破伤风,可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或接种破伤风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3.破伤风的特异性医治是应用TA T 。
〔三〕问答题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机制。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医学微生物学13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13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24639d45561252d380eb6ebc.png)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
毒素
主要毒素 α (alpha)
β (beta) ε (epsilon) ι (iota) 次要毒素 δ (delta) θ (theta) κ (kappa) λ (lambda)
生物学作用 A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
血和坏死作用
+
坏死作用
-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2、细菌学检测 3、动物试验
四、 防 治 原 则
1、预防:清创扩创
2、治疗: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
肉 毒 梭 菌(C. botulinum)
一、生 物 学 性 状
1、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2、无荚膜,周身鞭毛
3、芽胞呈卵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宽于菌体,菌体 呈“网球拍状”或 “汤匙状”
角弓反张
四、 免 疫 性 主要是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1、有效获得抗毒素途径为主动免疫 或被动免疫
2、与游离毒素结合有效 对结合型毒素无中和作用
注射TAT宜早期、足量!!
五、 防 治 原 则
(一) 一般性预防: 正确处理伤口
(二)特异性预防
1、基础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军人(类毒素) 6月-7岁儿童(白百破三联疫苗,DPT)
2、紧急预防:TAT (1500-3000单位)
接种类毒素联合免疫
皮试!!
(三)特异性治疗
紧急治疗:TAT (早期注射10-20万单位)
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一、生 物 学 性 状
(一)形态学特点 — 早期诊断价值 深部创口渗液涂片染色,镜下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μg
1mg--2亿只 Human being mice
肉毒梭菌(C.botulinum)
细菌 毒素前体
肠道中的 胰蛋白酶
细菌产生 的蛋白酶
肉毒毒素
重链 S S 轻链
重链与受体结合,轻链进入 细胞,阻碍乙酰胆碱释放
运动神经末梢麻痹:眼肌麻痹, 咽部肌肉麻痹,膈肌麻痹。
(1)食物中毒 (2)婴儿肉毒中毒 (3)创伤感染中毒
(1)生长温度: 20-50º C, 最适42º C (2)代时:8分钟 (3)血平板: 双层溶血环(内 -θ,外-α)
蛋黄琼脂平板:
菌落周围乳白色 浑浊圈 ( α毒素所致)
生化反应 (Biochemistry reaction)
(1)可分解多种常见糖类,产 酸、产气 (2)庖肉培养基:产生大量气体 (3)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Six week old infant with botulism, which is evident as a marked loss of muscle tone, especially in the region of the head and neck (PHIL, CDC)
Ducks displaying the characteristic flaccid paralysis caused by the disease
痉挛毒素 末梢神经 淋巴液 血液 脊髓前角 脑干
破伤风
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阻止抑制性神 经介质释放
骨骼肌强 直性痉挛
伸肌、屈肌同 时强烈收缩
“角弓反张”
牛“角弓反张”
“脐带风”
“角弓反张”
破伤风梭菌 免疫性(immunity):
抗毒素可中和游离毒素的作用; 抗毒素不能阻断细胞内毒素轻链 的毒性作用;
厌氧性细菌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是一大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 才能生长的细菌。
分
类: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ira) §1.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um)
破伤风梭菌(C. tetani)*
(一)形态学(morphology)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1)G+短粗杆菌
0.9×4-6μm
肉毒梭菌(C.botulinum)
(2) 芽 胞 呈 汤 匙 状 或网球拍状
(3) 鞭毛无荚膜
(4)培养:严格厌氧
肉 毒 毒 素
(1)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素
(2)是一种神经毒素,抑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 碱的释放,弛缓型麻痹。
病原菌:主要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 潜伏期:8~48小时 致病机制:多种毒素分解糖类产气产酸 表现:剧烈胀痛、水气夹杂、组织坏 死、毒血症、休克、死亡
(2)食物中毒
坏死 性蜂 窝织 炎
微生物学检查 Microbiology diagnosis 1.伤口深部取材染色镜检:
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
2.标本接种于厌氧培养基 3.动物实验
形态பைடு நூலகம்色:
G+ 0.5-1.7×218μm细长杆状 有芽胞,呈鼓 槌状, 有周身鞭毛,
(二)体外培养(culture in vitro)
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呈薄膜 状生长物,β微 溶血
破伤风梭菌
(三)抵抗力(resistance) 芽胞的抵抗力很强:
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 能耐煮沸1小时 在适宜条件下可出芽形成 繁殖体,产生外毒素。
本
章
要
点
1、掌握破伤风杆菌的致病物质,防治原则 2、理解产气荚膜杆菌的汹涌发酵,主要毒素, 所致疾病 3、理解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4、理解艰难梭菌所致疾病。
局 部 伤 口 的
厌 氧 微 环 境
破伤风梭菌
(一)感染条件:局部厌氧微环境
窄而深的伤口;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 同时伴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感染;
(1)破伤风溶素 (tetanolysin) (2)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ospasmin)
化学本质及特点:蛋白质(150kDa)
紧急预防和治疗 1.早期足量TAT;皮试 2.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分型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二)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一)形态学(morphology)
+菌,粗大 G
杆菌 0.6-2.4× 3-19μm
荚膜
芽胞
体外培养(culture in vitro)
梭 菌 属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 肉毒梭菌(C. botulinum)*
艰难梭菌(C. difficile)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培养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条件 (二)致病物质及 三、防治原则 致病机制 (三)所致疾病 (四)免疫性
(一)破伤风梭菌形态与结构
细 菌
小鼠或 家兔
5-10min
37℃温育 6~8h
“泡沫肝”
脏器内有 大量气泡
防 治 (prevention & treatment) (1)及时扩创、清创和切除 感染及坏死组织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多价抗毒素 (4)高压氧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pathogenicity) (一)致病物质 (二)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由于极少量毒素即可致病,但 却不足以引起免疫,故患过破 伤风后不易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防
治:
防(prevention): 1.破坏厌氧环境:及时清创 2.人工自动免疫: 白百破三联疫苗,DPT 类毒素→儿童、军人、野外 工作者
3.人工被动免疫: 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TAT)
不耐热:65℃,30min
易被蛋白酶破坏
化学结构: 菌体外:重链(B链)和轻链(A 链),以二硫键相连;
易感细胞
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
抗原性: 强,可制成类毒素。
tetanospasmin
运动神经元
阻止抑制性神 经介质的释放
运动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Renshaw 细胞 屈 肌 伸 肌
致病机制
“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
分型: 毒素型 A、B、C、D、E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
存在于外环境、人和动物肠道
10余种外毒素: 1.主要毒素:α(卵磷脂酶) β、ε、ι 2.次要毒素:δ、θ、κ、λ、 μ、ν 3.其它:肠毒素,神经氨酸酶
(1)气性坏疽(gas gang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