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杂病论》经典千古名方验方方(赶紧收藏)
![《伤寒杂病论》经典千古名方验方方(赶紧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2b9619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1.png)
《伤寒杂病论》经典千古名方验方方(赶紧收藏)1、治疗男子陽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 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 12枚、黄连 3克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
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
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906820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3.png)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https://img.taocdn.com/s3/m/d021b0290722192e4536f640.png)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条)一、伤寒部分(4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1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1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ef6723f3aaea998fcd220e89.png)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伤寒论汤方药物组成一览表
《伤寒论基本药物列名表》
甘草、白术、附子、黄连、柴胡、栀子、大黄、石膏、葛根、麻黄、桂枝、大枣、厚朴、人参、半夏、黄芩、香豉、枳实、知母、桔梗、杏仁、芍药、胶饴、当归、秦皮、萎蕤、猪苓、茯苓、芒硝、竹叶、贝母、细辛、葱白、梗米、白粉、乌梅、海藻、滑石、通草、麻仁、泽泻、生地、升麻、瓜蒂、文蛤、白蜜、虻虫、水蛭、芫花、甘遂、阿胶、铅丹、蜀椒、蜀漆、苦酒、清酒、乾姜、生姜、黄柏、连翘、巴豆、桃仁、人尿、牡蛎、龙骨、烧焜灰、余余粮、代赭石、商陆根、土瓜根、旋覆花、茵陈蒿、吴
茱萸、五味子、葶苈子、猪肤、鸡子白、鸡子黄、瓜蒌根、麦门冬、天门冬、白头翁、梓白皮、赤石脂、赤小豆、猪胆汁、糯米、韭白
金匮要略方剂一览表
大黄虫丸
括蒌白白酒汤蒌实白白酒
括蒌白半夏汤蒌实白白酒半夏
枳实白桂枝汤蒌实白枳实桂枝厚朴
大黄桃仁虫
土瓜根芍药桂枝虫水蛭虫桃仁大黄
11。
伤寒金匮方
![伤寒金匮方](https://img.taocdn.com/s3/m/8833a93f3b3567ec102d8ad9.png)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15fa10a14b73f242326c5f15.png)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142剂千古名方
![142剂千古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edfb18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6.png)
142剂千古名方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https://img.taocdn.com/s3/m/43f90cf44693daef5ef73d5e.png)
52.加减芩芍汤
53.滑石藿香汤
54.玉竹麦门冬汤
55.黄连阿胶汤
56.小定风珠
57.桃仁承气汤
58.大定风珠
59.桃花汤
60.护阳和阴汤
61.连梅汤
62.椒梅汤
63.来复丹
64.香附旋覆花汤•控涎丹
65.鹿附汤
66.安肾汤
67.黄土汤
68.椒桂汤
69.宣清导浊汤
70.扶阳汤
71.茵陈白芷汤
69猪胆汁
70茵陈蒿汤
71麻子仁丸
72栀子柏皮汤
7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74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75麻黄附子细辛汤
76麻黄附子甘草汤
77黄连阿胶汤
78附子汤
79桃花汤
80吴茱萸汤
81猪肤汤
82甘草汤
83桔梗汤
84苦酒汤
85半夏散及汤
86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87通脉四逆汤
88四逆散
89乌梅丸
90当归四逆汤
29、栀子厚朴汤
30、栀子干姜汤
31、真武汤
32、小柴胡汤
33、小建中汤
34、大柴胡汤
35、桃仁承气汤
3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7、柴胡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
38、桂枝加桂汤
3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0、抵当汤
41、抵当丸
42、大陷胸丸
43、大陷胸汤
44、小陷胸汤
45、文蛤散
46、巴豆白散
47、柴胡桂枝汤
39、肘后獭肝散
40、甘草干姜汤
41、射干麻黄汤
42、皀角丸
43、厚朴麻黄汤
44、泽漆汤
45、麦门冬汤
国家中管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100首,原文、处方、用法这里找!
![国家中管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100首,原文、处方、用法这里找!](https://img.taocdn.com/s3/m/5b2a971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5.png)
国家中管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100首,原文、处方、用法这里找!01【方名】:桃核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02【方名】:旋覆代赭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3【方名】:竹叶石膏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04【方名】: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宜麻黄汤。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5【方名】:吴茱萸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a18d2a287c24028905fc333.png)
20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
5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5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4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55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5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58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59妇人怀妊,腹中(疒丂)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60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 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6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篇 饮停心下证
消渴小便不利 消渴证治肺胃热盛
淋病篇
气津两伤证
消渴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证治
淋病篇
上燥下寒水停证
猪苓汤证
四逆散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乌梅丸证
当归四逆汤证 吴茱萸汤证 白头翁汤证 理中丸证 竹叶石膏汤证 瓜蒌桂枝汤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乌头汤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肾气丸证 酸枣仁汤证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34051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e.png)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2.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3.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5.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萎牡砺散主之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其脉微数。
6.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干肛者,雄黄熏之7.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毗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示小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8.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9.疟母,宜鳖甲煎丸。
10.疟多寒者,名日牡疟,蜀漆散主之11.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12.风引汤:除热瘫痫。
13.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14.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底,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6.血痹,阴阳俱微,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茂桂枝五物汤主之。
17.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乳迟,为清谷亡血,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8.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20.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锁丸主之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22.五劳虚极底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4126d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9.png)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1,桂枝汤伤26 38 39 85 110 112 122 金68 金77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伤26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38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39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星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39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40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85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110 脉浮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0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2 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22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27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伤27 太阳病,下之后,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白虎加人参汤伤2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伤29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41 125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伤41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
5,茯苓四逆汤伤42 153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伤42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五苓散伤42 78 104 117 126 金47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伤4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78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a23deeaef8941ea76e05be.png)
越婢加术汤 越婢汤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黄芪芍药桂枝汤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栝蒌瞿麦薯蓣丸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枳实白术汤 茯苓白术戎盐汤 滑石乱发白鱼散 柏叶汤 黄土汤 下瘀血汤 排脓散 排脓汤 王不留行散 大黄牡丹汤 黄连粉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 半夏麻黄丸 桂枝生姜枳实汤 乌头赤石脂丸 旋覆花汤 薏苡附子散 九痛丸 桂枝茯苓丸 胶艾汤 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散 当归芍药散 干姜人参半夏丸 葵子茯苓散 白术散 枳实芍药散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竹皮大丸 竹叶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理中加黄芪汤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桃花汤 猪肤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 半夏散 桔梗汤 苦酒汤 四逆散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附子汤 人参干姜汤 白头翁汤 柏叶阿胶汤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半夏干姜散 诃黎勒散 黄连茯苓汤 橘皮汤 橘皮竹茹汤 生姜半夏汤 大乌头煎 当归生姜羊肉汤 甘草粉蜜汤 乌头桂枝汤 茯苓泽泻汤 肾气丸 文蛤汤 蜘蛛散 小柴胡加茯苓汤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理中加附子汤 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 理中丸 四逆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cf37aa284ac850ad024216.png)
一、桂枝汤类(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ab46fc3e482fb4daa58d4b3c.png)
温病方剂歌诀温病方剂歌诀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470476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3.png)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伤寒》、《金匮》经方歌诀胡胡2017-01-17 阅读1682上月中,金匮课值尾声,老师让大家写出伤寒金匮的八个经方,完全写出的寥寥无几。
于我本人而言,虽然方义基本理解,但方子只记住几个。
吴茱萸汤里,居然连蒙带猜地填上了生石膏!平时虽然也开出了不少方子,但几乎无一不是现翻书弄出来的。
惭愧!岁月不饶人,记忆力确实大不如前。
学伤寒,方子方义不熟悉,无论如何是不成的。
老师说到小青龙汤的歌诀“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言汤头歌诀确实能帮助记忆。
希望有人能把伤寒的经方也变成歌诀。
为了记忆经方,我特意买了一本《汤头歌诀》,翻来看看,虽然罗列了不少方子,但是对于我们学习仲景之法的学员而言,许多歌诀均为后世中医的思路,对我们学习的体系多有干扰。
遂生自己编撰整理一套纯粹的《伤寒》经方歌诀的想法,帮助自己学习巩固。
断断续续十多天,终于把《伤寒》、《金匮》共75个主要经方整理出来。
初衷本为自己学习,但考虑一些同修亦或有相同困难,如口诀能对他人有帮助也好。
便加了注释,供同修参考、批评。
在编写歌诀过程中,严格按照仲景《伤寒》原文与刘师解读的思路,力求把条文与方子结合,尽量做到通俗上口,对于药物剂量等信息并不刻意求全。
细节及方义理解,还须以原文及老师讲义为准。
除小青龙汤“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之外,所有歌诀全为自编,水平浅陋,还请各位老师同修指正。
部分方子理路不明,部分方子为主方之变化方,部分方子无需歌诀辅助记忆,遂未录在此。
歌诀只是工具,旨在熟悉方义。
方义了然于胸如师者,连《伤寒论》都可以丢掉,何况歌诀?伤寒方1 桂枝汤①仲景伤寒第一方太阳中风桂枝汤自热自汗风寒恶鼻鸣干呕头不爽生姜芍桂各三两甘草二两枣一打脉促胸满去芍药②喘家厚朴杏子加③①参见《伤寒论》第12条,下同。
②参见21条③参见18条2桂枝加附子汤①太阳发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伸屈②其人恶风小便难桂枝汤中加附子③①参见20条②涉及《伤寒论》条文,尊重原条文,为顺口故,或略去部分内容或加入刘师解读,下同。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e5e90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3.png)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一、伤寒重要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论方金匮要略方精选版
![伤寒论方金匮要略方精选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3f4ad169dc5022abea0023.png)
伤寒论方金匮要略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82e86747b0717fd5360cdcf8.png)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总10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傷寒論湯方藥物組成一覽表
《傷寒論基本藥物列名表》
甘草、白朮、附子、黃連、柴胡、梔子、大黃、石膏、葛根、麻黃、桂枝、大棗、厚朴、人參、半夏、黃芩、香豉、枳實、知母、桔梗、杏仁、芍藥、膠飴、當歸、秦皮、萎蕤、豬苓、茯苓、芒硝、竹葉、貝母、細辛、蔥白、梗米、白粉、烏梅、海藻、滑石、通草、麻仁、澤瀉、生地、升麻、瓜蒂、文蛤、白蜜、虻蟲、水蛭、芫花、甘遂、阿膠、鉛丹、蜀椒、蜀漆、苦酒、清酒、乾薑、生薑、黃柏、連翹、巴豆、桃仁、人尿、牡蠣、龍骨、燒焜灰、余餘糧、代赭石、商陸根、土瓜根、旋覆花、茵陳蒿、吳
茱萸、五味子、葶藶子、豬膚、雞子白、雞子黃、瓜蔞根、麥門冬、天門冬、白頭翁、梓白皮、赤石脂、赤小豆、豬膽汁、糯米、韭白
金匱要略方劑一覽表
大黃蟲丸
括蔞白白酒湯蔞實白白酒
括蔞白半夏湯蔞實白白酒半夏
枳實白桂枝湯蔞實白枳實桂枝厚朴
大黃桃仁蟲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水蛭蟲桃仁大黃
11。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e97d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8.png)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4.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 条)一、伤寒部分(42 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1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1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17、"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1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19、"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1)20、"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2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2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2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124、"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25、"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26、"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7)2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3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3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3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33、"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3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3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36、"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37、"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8、"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3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40、"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4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42、"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 2 二、金匮部分(33条)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 "1)2、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15)3、"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 "17)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 "12)5、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18)6、"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3. "5)7、"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5. "2)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5. "8)9、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5."10)10、"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6. "13)1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6. "15)12、"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6."17)13、"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7. "6)14、"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7. "10)15、"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8. "1)16、"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9. "3)17、"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9."4)18、"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9."5)319、"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0. "10)20、"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0."18)2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2. "2)2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2."15)2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12."25)2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13. "3)25、"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4. "1)2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4."18)27、"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15. "13)28、"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6. "17)29、"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7. "10)30、"妇人怀娠,腹中。
(20. "5)31、"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21. "1)3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2. "5)33、"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22."6)4三、温病部分(25 条)《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者如梨皮、蔗浆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