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知识点笔记简版

高考历史知识点笔记简版

高考历史知识点笔记简版导语:高考历史是很多学生头疼的科目,因为它不仅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需要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本文将给出一份高考历史知识点笔记的简版,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1. 文明起源与古代人类社会- 文明起源:亚洲河流流域的四大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

- 古代人类社会:石器时代、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等朝代的兴衰。

- 重大历史事件:三皇五帝、特定的战争(如秦汉之争、三国鼎立)、改革和变革(如王安石变法、科举制度)。

3.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文明:法老王、金字塔、尼罗河、图坦卡蒙、阿蒙神等。

- 古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斯巴达、希腊神话、罗马帝国。

- 古罗马文明:凯撒大帝、奴隶制度、基督教、天主教会。

二、近代史1.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鸦片贸易、南京条约、英国、法国、美国。

- 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民国。

-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的纲领。

-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共合作与分裂、南京国民政府。

- 第二次国共内战:长征、抗日战争、1949年建国。

2. 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英国、蒸汽机、产业资本主义。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场、战争的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日本侵略、盟军的胜利、联合国的成立。

三、现代史1.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毛泽东、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 改革开放:邓小平、四个现代化、特色社会主义。

2. 世界现代史- 冷战时期:苏联、美国、冷战的爆发和结束。

- 当代世界:全球化、信息时代、环境问题、恐怖主义。

结语:以上是一份高考历史知识点的简版笔记,虽然简洁,但足够帮助考生回顾和复习历史知识。

希望考生能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事件的关联性,做好历史的复习准备,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重点难点解读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沿革(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5)科举制a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高考历史大题常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大题常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大题常考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学科一直是高考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常考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大题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考生复习备考。

一、中国古代史常考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流派。

3. 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4. 西汉、东汉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6.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二、中国近代史常考知识点1. 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北洋政府与国共两党的斗争。

4.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

6.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三、世界史常考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宗教改革。

3. 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5. 冷战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6. 当代社会问题的全球性影响。

四、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文化常考知识点1. 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

五、注意点与复习建议1. 注意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经过等基本信息。

2. 建议结合历史教材进行系统性的复习,重点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演变过程。

3. 大量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文章,扩大历史知识面。

4. 制作复习提纲,将重点、难点与知识点整理出来,提供复习的便利。

5. 做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和模拟题,了解考点,熟悉考题形式。

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上提到的知识点是高考中经常考察的重点。

考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整理成笔记,不断回顾巩固。

同时,指导教师的复习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对历年高考的出题规律非常了解。

复习历史要有系统性,注重培养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

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③对中华文明产生影响(重农思想、农业科技等)2.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化)核心: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3.史料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前21世纪—前1600年):1.后世文献(《礼记》):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小康之世(阶级社会)公天下→家天下禅让制→制部落联盟→国家(基本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2.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石制农具:农耕经济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中 国古代史重点梳理

高考历史中 国古代史重点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点梳理中国古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的漫长岁月。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点内容。

一、先秦时期(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而周朝则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通过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起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巩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这一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人生哲学。

二、秦汉时期(一)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他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朝的政治与经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在民族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四、隋唐时期(一)隋朝的统一与制度创新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统一。

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的对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五、宋元时期(一)宋朝的政治与经济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分化事权、重文轻武等措施,巩固了统治。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

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③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三、历史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历史的载体及价值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2、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3、文献: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a)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3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3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3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

特别注意井田制、分封制以及“尊尊亲亲”的礼制。

2.春秋战国时期: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大变革,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士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等。

3.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及制度创新(如焚书坑儒、度量衡标准化),汉朝的郡县制度、察举制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

4.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玄学的兴起以及佛教的传播等。

5.隋唐时期:唐代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及其影响,唐文化的特征及其对东亚的影响。

6.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理学及科技发展,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对外关系,明清的专制主义强化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历史部分1.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等。

2.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建立,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及国共合作与分裂。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以及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

三、世界历史部分1.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及影响。

2.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统治与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等。

3.近代早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工业革命与全球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殖民主义与非欧洲世界的回应。

5.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冷战的形成与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6.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当代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冲突。

7.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历史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掌握历史的知识点对于取得优异的成绩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下面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商朝、周朝的兴衰演变,以及周朝的封建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起和相互争霸。

3.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兵马俑的发现;汉朝的高质量统治、丝绸之路的开拓。

二、近代史1. 明清时期:明朝的建立和东西方文化交汇、封建主义的兴盛;清朝的海禁政策、与列强的战争。

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对封建统治的挑战。

3. 辛亥革命和后续: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现代史1. 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抗战等重要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2.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

四、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各种原因,以及维尔萨伊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凡尔赛体系的瓦解,以及战争的全球影响。

3.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的起源、核武器竞赛、苏联解体、全球化的趋势等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

五、其他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重要的农耕文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的繁荣。

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总结,希望能给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扩展知识面,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加油!。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高考历史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类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学科一直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科目之一,它既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也需要学生对历史背景、历史演变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下面将对高考历史类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国家统治情况,以及封建制度、文化传承等。

2. 秦汉时期:了解秦朝的统一战争、法家思想、修筑长城等内容,还需了解汉朝的经济繁荣、文学艺术、政治制度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关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情况,以及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变迁和政治格局。

4. 隋唐宋时期:了解隋朝的疆域扩张、政治制度改革,掌握唐朝的开放政策、科举制度、文化繁荣等,还需了解宋朝的政治格局、科技进步等。

5. 元明清时期:掌握元朝的政治制度、人物传记等,了解明朝的国家治理、文化繁荣,还需熟悉清朝的政治制度、军事改革等。

二、中国近现代史1. 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国民党的早期活动,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运作情况。

2. 中共成立和土地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的重要意义,还需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抗战胜利的意义,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掌握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重要措施,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三、世界古代史1. 古希腊:了解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希腊文化的影响,掌握古希腊的民主体制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2. 古罗马:重点了解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格局、法律制度,掌握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经济繁荣情况。

3. 古埃及:了解埃及的世俗和宗教体制、金字塔建筑,重视了解埃及文明对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

四、世界现代史1. 工业革命: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发展过程,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全球化的意义。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重点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中国古代史
1.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彩陶时代、新石器时代。

2.奴隶社会:夏、商、周。

3.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

4.辽金宋夏的建立与发展。

5.隋唐的建立、疆域的拓展与繁荣以及衰落原因。

6.明清的建立与疆域的巩固和文化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史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4.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

6.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7.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与新中国的成立。

8.社会主义建设与开放。

三、世界史
1.古代世界史: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尼罗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
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2.中世纪世界史:西方的封建社会、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

3.现代世界史:大航海时代与殖民主义、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四、历史地理
1.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工具等。

2.中国历史地理:大地形、水系、气候、农业与商业等。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近年来,中国高考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上海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历史科目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接下来我将对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联系;2.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的兴衰历程;3. 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朝的特点;4.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和崩溃;5.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和各个国家的特点;6. 隋唐时期的疆域拓展和政治制度;7. 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政权更迭;8.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9. 元朝的政权建立和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0. 明朝的统一和疆域失去;11. 清朝的统治和闭关政策;12. 辛亥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早期发展;3.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4.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政治动荡;5.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胜利;6.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7.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8.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时期;9. 文化大革命的展开和影响;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三、世界史知识点1. 古代世界文明的兴起和发展;2.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4.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5.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爆发及影响;6. 冷战的背景和全球格局的变化;7. 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发展;8. 当代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9. 科技、环境和人口问题的全球性挑战。

四、历史思维方法和技巧1. 事实与解释的关系;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3. 史料的分析和辨别能力;4. 历史地理与历史研究;5. 历史的多重解释和观点的获取。

以上是对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在备考历史科目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和技巧,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回答问题。

上海高考必背知识点

上海高考必背知识点

上海高考必背知识点一、语文必背知识点1. 古代文学经典:《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2. 现代文学经典:《围城》、《平凡的世界》、《呼啸山庄》等;3. 文学常识:古代诗词鉴赏、现代小说分析、文学常识等。

二、数学必背知识点1. 基本概念:数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2. 常用公式: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概率等;3. 解题方法:代数法、几何法、统计法等。

三、英语必背知识点1. 语法知识:时态、语态、主谓一致、从句等;2. 词汇积累:熟练掌握常用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3.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理解文章主旨、识别关键信息等。

四、物理必背知识点1. 力学:质点运动、牛顿定律、功与能等;2. 光学: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3. 电学:电路基本元件、欧姆定律、电功率等。

1.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元素的性质;2.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基本表示方法;3. 化学常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

六、生物必背知识点1. 遗传学基本概念:基因、DNA、RNA等;2. 细胞生物学:细胞结构、生物膜、细胞生命周期等;3.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七、历史必背知识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等;2.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等;3. 世界现代史:二战、冷战等全球历史事件。

八、地理必背知识点1. 自然地理:地球形状、地壳构造、气候、水循环等;2. 人文地理:人口分布、城市布局、交通运输、经济地理等;3. 地理技能:地图阅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3.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联合国、世界经济组织等。

十、体育必背知识点1. 奥运会:奥运会历史、奥运会项目等;2. 体育常识:各类体育项目的规则、技能等。

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知识点在上海高考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科目,也是考生们常常感到头疼的科目之一。

而历史等级考则更是考生们备战的重中之重。

下面将分析一些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个重点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

在近代史中,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需要考生们了解并熟悉。

例如,考生们需要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还要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

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考生们需要掌握其发展过程、相关人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史,才能在历史等级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个重点知识点是世界历史。

全球历史涉及范围广泛,但考生们可以着重学习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中的两个重要事件,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重要历史人物也是考生们需要熟悉的对象。

通过学习世界历史,考生们可以扩大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第三个重点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史。

尽管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庞大,但考生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朝代和事件来学习。

例如,西周的分封制度、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等。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帮助考生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对于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个重点知识点是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上有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他们不仅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苏轼、李白等文化名人,他们的诗词创作不仅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也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历史文化名人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和人文精神。

最后一个重点知识点是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高考历史手写知识点大全

高考历史手写知识点大全

高考历史手写知识点大全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很多同学都会选择手写知识点备考。

手写知识点不仅能帮助记忆,还能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考历史的手写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历史沿革和代表性人物。

2.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学说,如孔子、老子、墨子和儒家、道家、墨家的主要思想;古代的宗教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的兴起和影响。

3.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唐代的科技繁荣和丝绸之路的兴起;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文化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二、近代史1. 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的经济建设等。

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农民问题、工人问题和妇女问题的兴起和发展。

3. 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潮:百年思潮的起伏,包括洋务思想、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民主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等。

4. 近代中国的外交历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废除,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包括中华民国国际地位的建立和承认。

三、现代史1. 二战后的世界:冷战的出现与对抗,包括美国和苏联的对抗、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等事件。

2.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全球化的趋势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包括国际经济组织的兴起和作用,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3.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冷战后的国际体制的调整,超级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崛起,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如中东问题、朝鲜核问题等。

4.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因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外交关系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手写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和发展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史料的分类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③对中华文明产生影响(重农思想、农业科技等)2、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化)核心: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3、史料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前21世纪—前1600年)】1、后世文献(《礼记》)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小康之世(阶级社会)公天下→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基本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2、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石制农具:农耕经济青铜器:青铜时代礼器、祭器:体现等级贵贱3、结论:二重证据证实夏王朝争论:缺少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资料三、【商朝与青铜文化(前1600—前1046)】1、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朝2、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控制的地区关系:松散的联盟3、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社会分工)4、文化:青铜文化(青铜器的象征和功能、甲骨文)结论:通过考古挖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西周(前1046—前771)牧野之战,定都镐(西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隋、唐)东周春秋(前770—前476)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前475—前221)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秦(前221—前206)楚汉战争(前206—前202)一、【政治】(一)分裂→统一春秋战国1、三次大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秦的统一(前221)三次大一统隋的统一(589年,西晋曾短暂统一)元的统一(1279年)趋势:统一是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国家统一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

③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④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

⑤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⑥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⑦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国家统一的影响: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

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

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①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

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

④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客观:(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发展。

(政治)七国争雄促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各国内政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思想)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主观:①商鞅变法,“人亡政不息”,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②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同族人被重用的不多,外来人才能得到重用和信任。

③远交近攻逐国破、合纵连横战略高。

④秦王嬴政个人杰出的才能。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封邦建国→中央集权1、西周:封邦建国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分封同姓诸侯及异姓功臣、贵族;②分封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作用:①对殷人合围控制;②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2、东周:由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变王田为私田,井田制瓦解,政权不断下移,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渐瓦解3、秦:确立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①含义:“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vs地方)②原因:地理环境:封闭(大河文明)经济因素: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统一的国家政权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御敌政治因素:吸取分封制的教训;秦完成了统一思想因素:法家思想③内容:政治上:皇帝→(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越族,设立三郡④特征: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政治⑤作用:积极ⅰ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ⅱ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ⅲ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ⅰ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ⅱ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ⅲ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选官制度世卿世禄(西周)→军功授爵、国君任命(战国)→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秦)二、【经济】西周:井田制(属周王所有,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东周: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产生→井田制瓦解,承认土地私有秦: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继续发展,自给自足,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三、【思想文化】1、西周:礼乐文化礼:维护社会秩序维系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显示身份、权力、义务的差别乐:激发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礼乐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东周:礼崩乐坏,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礼崩乐坏,战乱不休;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具体表现: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出现局部统一;分封制崩溃,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

阶级上: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地位: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成为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

代表:①儒家孔子A、“礼”: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言行,维护等级秩序以达稳定社会。

要“克已复礼”。

B、“仁”:“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要“仁者爱人”,由亲及远,故孝“为仁之本”,便能恢复礼制,实现安定与和谐。

C、“义”: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

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道德标准,就是“义”。

要重义轻利。

三者的区别与关系:礼是行为规范,仁是道德准则,义是礼的规范与仁的精神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孟子::“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舟民水论;“性恶论”②法家韩非、李斯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严刑峻法法家思想受统治者的重视原因: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实力,在动荡的局面中实现统一的要求③道家老子否定现世,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秦:焚书坑儒历史原因①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②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史学:刘知幾与《史通》(1)刘知幾:唐代史学理论家。

生活在唐武周、中宗时期。

(2)著作:写作《史通》。

《史通》对唐朝以前的中国史学做了系统的考察,阐述了史书体例、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则等。

(3)史学观点:刘知幾论史学编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还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4)地位:他的这些观点,不仅时人以为知言,也得到后代学者的公认。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一、【政治】(一)统一→分裂→统一西汉:(前202—8年)长安东汉:(25年—220年)洛阳曹魏(220,洛阳)蜀汉(221,成都)东吴(229,建业)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西汉汉初:汉承秦制,平七国之乱,布衣将相出现“文景之治”武帝:内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盛世出现的原因:①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②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局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③人民的辛勤劳动启示:统治者必须实行以民为本的统治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时代的需要2、东汉初期: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光武中兴”后期: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政治上:世代做官,成为官宦世家经济上:田庄规模宏大,自给自足(农、手工)武装: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聚族而居、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三)选官制度推举制(秦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推举制:依据社会舆论选拔人才,如果政治清明可选拔到人才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无法广泛选拔人才,门阀势力扩大,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二、【经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初政策调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与发展(文景之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武帝盛世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南方经济开始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三、【思想】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武帝:有为的思想----儒表法里1、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①必要性政治上:相权日盛,诸侯王势力复胀民族上:匈奴进犯黄老思想不合需要②可能性客观上:政治稳定,经济上总体发展,如文景之治主观上: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2、儒学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君权神授”、“大一统”学说伦理上:“三纲五常”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儒学独尊地位的体现(倡儒、尊儒):①儒家经典称为“经”,阐释儒家经典称为“经学”②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③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学完并经过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④郡县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才4、儒学独尊的影响: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②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通经致用成为普遍追求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④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根据;新儒学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司马迁与《史记》(纪传体)1、时代背景: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文化繁荣;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