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合集下载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减少各段通道的阻力,增大其流通能力,是提高充 气效率,改善发动机性能的主要途径。
胡水福
33
重要
提高充量系数措施 结构一定, 即εc一定
胡水福
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 高气缸内进气终了时的压力pa
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 减小缸内的残余废气系数φr
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系统中对 新鲜充量的加热,以降低进气 终了时的充量温度Ta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主讲:
胡水福
1
胡水福
上止点 下止点
2
燃料在气缸内完全燃烧需要一定量的空气,完全燃烧 时汽油与空气的体积比约为1:10000,而柴油与空气的 体积比还要更大一些。由此可见,可燃混合气中燃料所占 容积比例很小,所以充入气缸的混合气燃烧放热量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充入缸内的空气量多少。每循环进入气缸的空 气量多,既可多供给一些燃料,又可以提高燃料的完全燃 烧程度。提高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此外,换气过程有功 率损失使热效率降低。换气过程的好坏对发动机零件的热 复合、排气冒烟、大气污染等也有一定影响。
活塞上行强制推出废气。
惯性排气 10°-35°
胡水福
9
二、进气过程: 从进气门开启到关闭的全过程
准备进气:进气提前角,一般为0º~40º(CA)。 正常进气 :活塞下行残余废气膨胀,新鲜气体充入气缸。 惯性进气:进气迟闭角一般为40º~70º(CA)。
胡水福
10
4、准备进气阶段
为了增加进气量 ,进气门必须在上止点前,排气尚未结
束时就开始开启,以保证活塞下行进气开始时,就有较大的进
气通道截面,为进气作好准备,从进气 门开始开启到活塞行
至上止点这个时期称为准备进气阶段。该阶段曲轴转过的角度

发动机原理 3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  3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v
1
s ps
pa a
1 1
Ta =T0+ a Ta >T0 的原因是: ①高温零件加热; ②残余废气加热; ③进气预热。
a a v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力求降低 Ta 值。例如,将
高温排气管与进气管分置于气缸两侧,控制进气预热,适当加大气门叠开角等, 均有利于降低 Ta
影响因素: 负荷 a
Ts/Ta↑, a v
充气效率有所增加。
一般情况下,充气效率与(Ts/Ta)m 成正比,m≈0.250.3.
转速增加,作用时间短Ts/Ta增加;负荷增加缸壁温度增加, Ts/Ta减小。
环境压力
Ps对充气效率没有影响。
Pa Ps
1 C1
Ps RTs Ps
1 C2
C3
Pa=ps-1/2λ*v2*ρs,两端同除以Ps, 可见,Pa/Ps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为常数,充气效率不变。
• 作用: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和压力 差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 量。
• 5、气门叠开δ + α :由于排气门 的迟闭和进气门早开,存在进、排 气门同时打开的状态,称为气门叠 开(气门重叠)。
• 作用:扫气,清除残余废气,减小 残余废气系数;
• 降低高温零件的温度(降低Ta提高 ηv)
• 但要保证不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 • δ + α范围:增压发动机可达 80
发动机原理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本章目的: 了解换气过程的情况, 分析影响充气量的因素, 寻找提高充气量的途径。
20:22:44
1
§3.1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作用:尽可能排除缸内废气并充入尽可能多的新鲜工质。
每循环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 (m1) Q1 e L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以2课时为单元)课序:07授课日期:09.20授课班次: 授课教师 批准人:课题: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1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2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 课件教学步骤:复习提问:作业题目:预习内容: 无课时分配: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新课导入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是内燃机排出本循环的已燃气体和为下一循环吸入新鲜充量(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进排气过程,它是工作循环得以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保证。

内燃机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换气过程。

为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需要研究减少进排气流动阻力损失和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及方法,以及如何为燃烧提供一个合适的缸内气体流场,并保证多缸机的各缸均匀性。

在内燃机执行换气过程中,有时为了控制内燃机的NO x有害排放,还需要进行排气再循环(可分为外部EGR和内部EGR)。

内燃机采用增压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并改善经济性和排放。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过程。

约410°CA ~480°CA.1、排气过程按燃气对活塞的作用,排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两个阶段;按排气流动的性质,排气过程又可分为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两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活塞运行到排气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内的排气过程称为自由排气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的特点①缸内气体一边对活塞做功,一边自动排出缸外;②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大于临界压力,气体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排起的流量进取决于缸内气体状态和排气门流通面积,而与排气管压力无关。

③时间虽短,但排出的气量较大。

2)排气提前角从排气门开始打开到活塞运行到排气下止点时曲轴所转过的角度,称为排气提前角。

排气提前角的范围为30°CA~80°CA。

排气提前角过小,膨胀功损失小,但推出功增大;排气提前角过大,推出功减小,但膨胀功损失大;因此存在一个合适的排气提前角使得膨胀损失与推出损失之和最小。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发动机原理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 适当增加气门升程,改 进可能快, 从而增大时面值,提高 通过能力 • 气门升程 -最大气门 升程与阀盘直径之比 L/d取0.26~0.28
式中 m1、V1--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质量、体 积(进气状态) –ms、Vs--进气状态下充满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的质 量、气缸工作容积 –汽油机: η v=0.75-0.9 –柴油机: η v=0.7-0.85
• 二、影响因素(首先推导公式)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量:mr=Vrρ r –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总量:ma=(VC+VS’)ρ a –因为m1=η v ms = η v Vsρ s –同时m1= ma- mr= (VC+VS’)ρ a- Vrρ r –所以η v = ((VC+VS’)ρ a- Vrρ r )/ Vsρ s –考虑进气门迟闭角的影响: VC VS ' V r VC VC VS –考虑排气门迟闭角的影响: –压缩比:ε =Va/Vc=(Vs+Vc)/Vc=1+Vs/Vc m V V –残余废气系数: V (V V ' ) V V V
Ts pa 1 v 1 ps Ta 1
– l. 进气终了的压力pa
• 影响最大,pa愈高,η v值愈大 • pa=ps-△pa • △pa为气体流动时,克服进气系统阻力而引起的 压降 v 2

pa
2
• △pa主要取决于各段管道的阻力系数λ 和气体流 速v。若λ 大、v高时,△pa增加,使pa下降 , η v下降
• 在超临界排气时期,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压力无 关,只决定于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和气门有效开启 面积 • 随废气的大量流出,缸内压力迅速下降,排气流 动转入亚临界状态,此时废气流量决定于气缸内 和排气管内的压力差。到某一时刻,气缸内和排 气管内的压力接近,则自由排气阶段结束 • 自由排气约在下止点后10°~30°曲轴转角结 束,由于此阶段废气流速很高,故排出废气量达 60%以上 • 当排气门开启,废气涌向排气管时,排气管压力 急剧上升,产生正压力波并在管内往复传播和反 射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

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 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4。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

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正常排气
➢惯性进气
进气迟闭角:从进气下止点

到进气门关闭为止的曲轴转
南 理
角。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上止点
下止点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气门叠开现象和气门定时
气门叠开 配气相位 气门定时 扫气现象
进、排气提前角和迟闭角:
排气提前角:30~80°CA



TS ,Ta ,c , ρs


§3-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 有效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 有效利用排气管的波动效应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一、减少进气系统阻力
一)进气门:阻力最大
气门的流通能力——时面值或角面值
Af
dt
1 6n
Af
d
=6nt
pa ps pa
流动阻力和转速关系
pa
v 2
2
和v
进气阻力的主要措施: 进气管长度、转弯半径、
管道内表面粗糙度;气流速度;增压中冷
和 r : ,Vc , r ,c
r c 燃烧恶化
河 南
汽油机: =6~12 r =0.05~0.16
理 工
非增压柴油机: =14~18 r =0.03~0.06
用电磁阀将高压共轨内油量进行合理分配控制油 压柱塞位置控制气门升程。
为精确控制气门升程 设置气门位移传感器
油压式可变配气机构的特点:
➢控制自由度高,提高进排气效 率气门的丰满系数接近1;
➢主要缺点:存在气门落座速度
河 南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的途径。
§3.1 四行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一. 换气过程: 指从排气门打开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
期,约占410-480ºCA。 根据气流运动的特点分四个阶段:
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过程、气门叠开。
1.自由排气阶段:
指从排气门打开,到P缸=P排管,气体靠本身的压 力自行流出气缸。包括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
超临界排气: 当P缸>1.9P排管,废气以当地音速流 出,而且与压差无关。排气流量值取决于缸内气体
状态和排气门有效开启截面的大小。随排气进行,
排气门流通截面不断增大。
亚临界排气:当P缸<1.9P排管,废气流出速度取 决于气缸内和排气管内压差。此时气体流量与排气
门有效流通截面和压差有关。
持续时间:下止点后10-30ºCA结束。 废气排出量:虽然时开角可以大一点,以提高 扫气效率。
增压柴油机:80—160 ºCA。
进气管内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新气易串入排气管(燃烧室 扫气)。
附:增压柴油机:防止燃料损失及未燃氮氢排放增加,增压柴 油机热负荷严重,扫气冷却有助于降低受热零件(如排气门) 的温度以及增压涡轮器进口温度。
三. 换气损失
(2)自由排气阶段在排气管内产生的压力波在管内往 复反射衰减,造成强制排气时缸内P波动。
注:缸内气体状态受活塞的运动速度与位置, 气门有效流通截面的变化规律以及排气管内 气体状态共同决定。
排气门迟后关:
①接近上止点,排气门流通截面↓,节流↑,排 气消耗的功增加,残余废气增加。
②可利用排气管中气体的流动惯性,吸出废气。 降低推出功和缸内残余废气量。同时要防止 废气倒流。排气门要晚关10 º—35ºCA。
减小进气迟闭角,能防止低速倒喷,有利于提高

汽车发动机原理3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3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发动机运行时,在如此短的换气时间内,要 使排气干净,进气充足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增加气门开启时间,充分利用气流的流 动惯性以及减少换气损失,改善换气过程, 提高发动机性能。
进、排气门一般都提前开启,迟后关闭,不 受活塞行程的限制。
整个换气过程超过两个冲程,约占曲轴转角 410°~490°。
3.进气过程
为了使新鲜空气充量更顺利地进入气缸, 尽可能保证在活塞下行时有足够大的进气 截面积,减小进气阻力,进气门一般在上 止点前0 ~40°曲轴转角打开。为了利 用高速气流的惯性,进气门通常在下止点 后40~70°曲轴转角才关闭,以增加进 气量。
4.气门叠开
排气门的迟后关闭和进气门的提前开启,使得 在上止点附近一定的曲轴转角范围内,存在着 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
一、换气过程
1.自由排气 特点 排出废气量与工况(尤其是转速)无关仅取 决于缸内状态及排气管阻力(结束标志为压 力平衡)。 时间极短但有近60%的废气在此阶段排出。
2.强制排气 定义:克服排气系统阻力活塞强制推出废气。
一、换气过程
3.进气过程 定义:活塞下行、缸内容积增加、缸内压力下 降、环境压力-缸内压力>进气系统阻力,吸入 新鲜工质。 特点: 初期缸内容积增加、压差不足不进气,进气 系统压力急剧下降。 压力下降到压差>=进气阻力后压力几乎不变。
二、换气损失
换气过程的损失包括:
排气损失 进气损失
1.排气损失
排气损失是从排气门提前打开,直到进气行 程开始,气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之前,循 环功的损失。它可分为: 1)自由排气损失,是由于排气门提前打开 而引起的膨胀功的减少。 2)强制排气损失,是活塞上行强制推出废 气所消耗的功。

发动机换气过程范文

发动机换气过程范文

发动机换气过程范文
1、进气:进气是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将新鲜的空气从
空气滤清器抽入发动机的过程。

一般来说,发动机的进气量受到涡轮增压
和自然吸气的控制,进气的氧气浓度也将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2、压缩混合气体:在压缩步骤中,活塞上移时,从气缸内部吸入的
新鲜空气受到活塞室的压缩,形成空气和燃料混合物,经调节器和温度调
节器的控制,并被灌入气缸筒。

3、点火:在发动机点火过程中,点火线圈将被电阻热到一定的温度,通过火花塞将电弧传递到活塞压缩的空气混合物里,造成燃烧,形成高压
热燃料气体。

4、排气:当活塞下移时,燃烧完毕的气体排出气缸,经过排气门、
排气枪和排气装置,将有害排放物新鲜空气排出发动机,从而将其排出机舱,完成排气过程。

5、吸气:当活塞上移时,活塞压缩的空气混合物也会被抽出气缸,
经过进气开关、定时器和进气装置,又将新鲜空气吸入气缸,从而将发动
机的换气完成。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2、等压加热循环(柴油机) 1 0 1c * 1 2 3 4 ( 01)3、混合加热循环(柴油机) p ( 01)第三章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概念: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是周期性地将燃料(化学能)燃烧所产生的热能 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由活塞往复运动形成的进气、压缩、膨胀和排气等有序 联系和重复进行的过程组成。

首先在进气过程吸入新鲜空气,或空气与燃油的混合气,活塞压缩使气缸内 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然后由火花点火或压燃着火燃烧释放出热 能,推动活塞运动转化为机械功输出。

燃烧做功后的排气排出气缸,继续下一个 循环。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概念:根据内燃机所使用的燃料、混合气形成方式、缸内燃烧过程(加 热方式)等特点,把火花点火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简化为等容加热循环,把压燃 式柴油机的实际循环简化为混合加热或等压加热循环,这些循环称为内燃机的 理论循环。

1) 三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均与压缩比有关,提高压缩比c 可以提高循环 的热效率。

2) 增大压力升高比p 可以增加混合加热循环中等容部分的加热量,使循环 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增加,可以提高循环热效率;3)增大初期膨胀比°,使等压部分加热量增加,导致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降低;4)增加循环始点压力,降低进气温度,增加循环供油量等,均有利于循环 平均压力的增加。

四、提高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的限制1) 结构强度的限制;2) 机械效率的限制;3) 燃烧方面的限制;4) 排放方面的限制。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和热化学一、内燃机的燃料(一) 石油基燃料组成元素:主要C 、H ;少量0、N 、S 。

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组 成。

汽油:C 原子5—12;轻柴油:C 原子10-22(二) 柴油的理化性质m EGREGR 1、 自燃性:在无外源点火的情况下,柴油能自行着火的性质叫自燃性。

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叫自燃温度。

衡量:十六烷值,正十六烷 C 16H 34, 100, —甲基萘C 11H 10,0。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 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 的影响 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 发动机的进气增压
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二、换气损失 三、换气过程的评定指标
一、换气过程
二、残余废气系数的影响因素
r mr ma mr 1 ma mr 1 1 p aTr p rTa 1
进气终了压力提高和温度降低,残余废气系数减小
。 排气终了的压力提高和温度降低,残余废气系数增大 。 压缩比提高,残余废气系数减小 。 合适的配气相位,残余废气系数减小 。
二、换气损失
1.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打开到进气过程开始后,汽缸压力 接近或达到大气压力之前所产生的损失功。它包括提前排气损 失和强制排气损失 (两者受排气提前角影响,最佳的排气提前 角是排气损失最小)。 最佳排气提前角随转速提高而增大。 2.进气损失: 进气损失一方面使进气过程 消耗了功;另一方面影响到 进气过程中吸入新鲜充量的 多少,这对发动机的性能影 响很大。 3.泵气损失: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摩托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章-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摩托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章-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由于在进气道中安装簧片阀而存在阻力,高速 充量比活塞阀式低。结构稍复杂,可靠性也差些。
2.转阀进气方式 它也是一种非对称的进气方式。
其特点:
(1) θi= θi1+ θi2
θi1≠ θi2
(2)阀缺角θic一定,进气口尺寸一定后, θi的值便是定值,可用阀
盘键槽的旋转,改变与曲轴的相对位置,可使整个角度提前或
εk=(Vk+Vs)/Vk
现代摩托车发动机的曲轴箱压缩比εk=1.25-1.4之间。
当活塞从上止点向下行走,到图3-1 a)所示的位置时,排气 口打开,由于这时缸内压力高达0.3~0.4MPa,废气以声速从排 气口排出,排气过程开始,从排气口打开到扫气口打口这段排 气叫先期排气。
活塞继续下行打开扫气口,当曲轴箱压力pk>p(气缸压力)时, 新气从曲轴箱通过扫气口进入气缸,同时驱赶废气继续排出。 由于这时利用新气清扫废气,故该过程称为扫气过程,如图 3—1b所示,此过程一直进行到下止点后扫气口关闭为止。当 活塞继续上行关闭排气口止,整个换气过程结束。下面分别就 此三个过程进行分析。
迟后。当装上以后其相对于上、下止点的位置便是固定值,不
随任何工况而变,这是与簧片进气的主要差别。
(3)转阀打开气口以后,气口全开,进气阻力很小,故该型式 用在高升功率的发动机上。
(4)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特别是阀盘,通常用厚度仅 0.5mm的不锈钢片制作,要求平整、光滑、均匀。阀盘的轴向间 隙仅0.5mm左右,达不到要求就会出现密封不严、磨损,甚致卡 死。
簧片阀,能够吸 收曲轴箱内压力 的微弱波动,所 以给气比随转速 变化比较平缓。 在低速也几乎看 不到小的波峰的 存在。
第四节 二冲程发动机的排气过程
排气过程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两个阶段。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1.2
换气损失
• 换气损失由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两部分组成。 • 如图所示。
1.排气损失
• 从排气门开启到气缸内压力降到大气压力前,发动机循 环功的损失称为排气损失。它可分为: 自由排气损失(图中w部分),该损失是由于排气门提 前开启造成膨胀功的减少部分。 强制排气损失(图中y部分),该损失是废气被推出时 活塞运动受阻所消耗的功。 • 显然,如果加大排气开启提前角,自由排气损失就会增 加,但强制排气损失将会减少;如果减小排气开启提前 角,自由排气损失虽然减少,但强制排气损失却会增加 。因此,最佳排气开启提前角的选取原则是:两项排气 损失之和(w+y)应取最小值。
3.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1.1 换气过程 •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始于排气门开启, 止于进气门关闭,约占400°~500°曲轴转 角。 • 根据气体流动特点,一般将此过程分成五个 阶段。
换 气 过 程 示 意 图
换 气 过 程 示 意 图
图3.1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开启提前角
• 在排气过程中,由于排气门在开启初期气 流通过截面太小,废气无法畅通排出。如 果排气门在下止点开启,势必造成气缸内 压力太高,活塞上行阻力很大,排气行程 消耗的功率较多。 • 因此,排气门在活塞运行到下止点前就提 前打开,到达下止点时,排气门已具备了 必要的开度。从排气门开启b′点到下止点 的曲轴转角被称为排气开启提前角,一般 在20°~80°之间。
4.充气阶段
• 图中1-a段表示。 • 从排气门关闭到进气行程结束(活塞运动到 下止点)的这一阶段是充气阶段。活塞从上 止点运动到下止点的过程中,气缸内压力低 于进气管内压力,新鲜工质在负压作用下被 吸入气缸内。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幻灯片PPT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幻灯片PPT
排气门开启时,气缸内废气压力较高〔0.2~0.5Mpa〕,缸内 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1.9,排气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可 利用废气自身的压力自行排出。
第三章 发动机换气过程
§4.1 发动机换气过程
通过排气门口废气的流速等于该状态下的音速〔m/s〕
c KRT
式中 K——绝热指数; T——气体的绝对温度; R——气体常数〔N•m/〔kg·K〕〕。
二、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一〕充气效率ηv的表达式 1〕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的总质量ma
假定进气门关闭时气缸容积为〔Vs’ +Vc〕,此时缸内气体压 力、温度、密度为Pa、Ta、ρa,那么缸内气体的总质量为
m avcvs ' a
2〕排气门关闭时缸内剩余废气的质量 假定排气门关闭时缸内体积为Vr,剩余废气的压力、温度、密 度为Pr、Tr、 ρr ,那么剩余废气的质量为
5.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第三章 发动机换气过程 §4.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二、进气道和进气管 保证足够的流通面积,防止转弯及截面突变,改 善外表的光洁程度。 汽油机:燃料的雾化、蒸发、分配、压
力波的利用 柴油机:形成进气涡流
高转速、大功率时,进气管宜短粗; 中、低速,进气管宜细长。 三、空气滤清器
找出
提高充气效率 减少换气损失
方向与措施。
第三章 发动机换气过程
§4.1 发动机换气过程
第一节 四行程发动机的 换气过程
第三章 发动机换气过程
§4.1 发动机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 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 410º~480º曲轴转角。
自由排气
换气过程 强制排气 进气 气门叠开
一、充气效率 充气效率是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质量与进气状 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的质量的比值。

3单元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单元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表达方式: 配气相位图——相对 于上、下止点曲拐位 置的曲轴转角环形图
1、排气提前角 30o~80o:
从排气门打开到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
①在活塞上行时排气门有足 够大的开启面积,减小排气 阻力;
②减小活塞上行时的阻力( 强制排气损失-负功);合 理匹配可以减小泵气损失。
③高温废气迅速排出可减小 发动机热负荷;
5、 气门重叠
气门重叠(气门叠开)
指换气过程中进、排气 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气门重叠角 进、排气门同时开启时 对应的曲轴转角。一般为 20º~ 80º曲轴转角,对增 压柴油发动机,因其进气压 力高,可达80º~ 160º。
气门重叠的作用
在气门重叠时期,进气管、气缸、排气 管互相连通,可以利用气流的压差、惯性或 进、排气管压力波的帮助,达到:
2、排气迟闭角 10o~35o:
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完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
1)增大排气门开启面积; 2)利用压力差和废气流惯
性尽可能排净出废气。
3、进气提前角 0 o~40 o: 从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 1)在活塞下行时进 气门有足够大的开启 面积,新鲜工质可以 顺利流入气缸;
pa Ta
1
1
由充气效率v的表达式可知,单独 看压缩比 提高,则充气效率v 有所下 降;但压缩比 提高,残余废气系数
减小。
压缩比 对充气效率v 影响不大, 提高压缩比 ,充气效率v 略微提高。
6、环境温度Ts和环境压力Ps
环境温度Ts
随环境温度的增加,环境温度与缸壁等热部件的温 差减小,Ts/Ta↑,充气效率有所增加。
进气
从排气门开启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 410º~480º 曲轴转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进气阶段
由于节流作用, 缸内产生负压;使新鲜介质进
入缸内。 • 进气门:提前开:进气初期增大气流通道α=0-400 迟后关:利用惯性进气β=40-800 。 • 目的:延长进气时间,增加新鲜充量。 • 进气损失X:克服因进气过程气缸内压力低于大气 压力而形成的阻止活塞下行的一种阻力消耗的功。
4.气阀叠开和燃烧室扫气
Ta>T0, Ta=T0+△T. Ta a v
△T的产生:新气与高温零件接触被加热; 新气与残余废气混合; 气体流动损失功转化为热量; 废气加热进气管(汽油机) 降低Ta的主要途径: ①尽量排净废气; ②抑制进气过程中新气的温度升高值。
3、压缩比
压缩比 ,压缩容积,残余废气量 , v 。
在排气、进气两过程之间,存在两气门同时开 启的现象。非增压发动机的气门叠开角一般为 20-600 。
适当的气门叠开角:可以减 少残余废气,增大进气量。
增压发动机气门叠开角可以 增大很多,进行燃烧室扫气。
二、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换气损失由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组成。
1.排气损失:
排气损失=自由排气损失W +强制排气损失Y
2)合理控制进气马赫数M值——小于0.5
进气马赫数Ma是进气门处 气体的平均速度vm与该处 声速c的比值。 当Ma 超过一定数值(0.5左 右)时,ŋv 便急剧下降。 限制Ma值对于高速发动机 尤为重要。
3)气门直径和气门数
①加大进气门直 径——扩大气流通路 截面积。 实际中使进气门 直径大于排气门直径 20%;
式中:γ——残余废气系数;ξpa ——配气定时; ε ——压缩比; ps 、Ts (pa 、Ta )——进气(进气终了)时的压力和温度。
由上式可以看出,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
p 1、进气终了压力a 2、进气终了温度 a T 3、压缩比 4、残余废气系数γ 5、进气压力和温度ps
、 Ts
1、进气终了压力 pa
第三节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主要为两方面: 减小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合理选择配气正时。
一、减小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1.进气门处
是整个进气系统中气流 通道截面最小,也是气流阻 力最大的地方。 1)保证尽可能大的 气门通过能力——时面值 时面值表示了气门的 通过能力 m vm fdt
②增加气门数目:
采用二进二排或三进 二排,但使气门控制复 杂化。
4)气门升程
适当增大气门升程,通过改进凸轮型 线设计实现。 气门升程 ——最大气门升程与阀盘直 径之比 L/d取0.26~0.28。 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改善气门处流 体动力性能,如气门头部到杆身的过渡形 状,气门和气门座的锐边等。
v max 随进气迟闭角β的变化关在不同配气正时时,随n, 最大充气值对应的转速将如何变化?
随进气迟闭角β,最大充气值对应的转 速呈增加趋势,而最大充气值呈下降趋 势。
不同进气迟闭角对充气效率影响
右图为两种不同 进气迟闭角(β=40 和β=60 )条件下 的 v 和 Pe 曲线。
自由排气损失W 相当于膨胀功的减少;
强制排气损失Y 是把废气推出气缸所消耗的功 。
2. 进气损失功X
——为进气系统内气体克服气缸进气吸 力所消耗的功。 换气损失形成的原因: 排气门早开; 活塞上行推出废气; 气体流动损失; 克服进气过程的真空吸力。
3. 泵气损失功
其大小为:X+Y-u。
在实际示功图中,把(W+u) 归到指示 功中考虑,而把泵气损失功 (X+Y-u) 归到机械损失中考虑。
λ——管道阻力系数; v ——气体在管道内的流速;
r0 ——大气比重;
△P、Pa随n变化关系:
△P随n变化关系(λ一定时 ) △P 0 n
• Pa随n变化关系(λ一定时 )
Pa 0 n
1) v 随n的变化关系(配气正时一定)
v
n1 n 当n<n1时,进气迟闭角显的过大,新气倒流, v ; 当n>n1时,进气迟闭角显的过小, △P , v 。 提问:既然在配气正时一定的条件下只有一种转速 最佳,实际情况是需要多种转速下 v 最佳,如何解决 v 这一矛盾?(采取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G m V1 v G0 m0 Vh
式中: G , m, V1 为实际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G0 , m0 , V1 为理论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进气状态
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通 常取为当地的大气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v 的意义:
最有利的排气提前角
最有利的排气提前角 应使(W+Y)之和为 最小。
• 过早
• 过晚 • 排气门面积过小 • 转速提高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一、充气效率(充气系数)
1.定义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 工作容积的比值。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 量 v 以标准大气状态充满汽 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第四节
可变技术
可变技术(VVT,Variable Valve Timing)—— 是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简称。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近些年来被逐渐应 用于现代轿车上的新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采 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充量,使充 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可以得到进 一步的提高。
一、可变技术
二、合理选择配气正时
1.配气正时
——进排气早开迟闭角 相对于上下止点的位置。
在下止点前排气 在上止点后关闭 在上止点前吸气 在下止点后关闭
— — — —
排气提前角30~80; 排气迟闭角10~35; 进气提前角 0~40; 进气迟闭角40~80;
四个角度中,进气迟闭角最重要
由于惯性力的限制,进排气门不能开启 太快,因而必须有早开迟闭角度。 对于排气损失而言,排气提前角大小是关键; 对于进气而言,进气迟闭角是关键。 总体而言,进气迟闭角β最重要。 故认为:一台发动机的进气迟闭角改变,则其 配气正时改变。
换气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 经济性指标及气缸的热负荷。
一、换气过程
从排气门开启 进气门关闭。实际曲 轴转角4100-4800。 1.自由排气阶段 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气体以超临 界状态(超音速)流出。 特点:流出速度高,排量达(60-70)%,伴随 有特殊刺耳的噪声
排气门开启时刻与排气提前角相关
2) 随的Pe变化关系
v
柴油机:
汽油机:
v
v
Pe
Pe
柴油机、汽油机的 v 随Pe变化不同原因
柴油机负荷调节——质调节: 改变供应量、进气量不变,使得α改变; 汽油机负荷调节——量调节: 进气量改变、α基本不变。 当负荷,节气门开度,进气阻力, v 。
2、进气终了温度 Ta
2. 配气正时一定,v 随n的变化关系
图1表明:在β一定时,转速不同,因气流惯性不 同,最佳的充气量不同。
v
v
β1 β2
n1
图1(β一定 )
n
n1 n2
图2 (β2>β1 )
n
图2表明:配气正时改变时,最佳的充气量对应的 转速亦不同。
3. 配气正时改变, v 随n的变化关系
发动机转速不同,气流惯性不同,从有利于进气 而言,气门开闭的延长时间亦不同,即最有利β (配气正时)应不同。
随使用工况(转速、负荷)变化,使发动机 某系统结构参数可变的技术。 为了解决车用发动机既要满足高功率化的要 求,又要保证中、低转速,中、小负荷的经 济性和稳定性。
主要有可变进气管长度、可变气门正时、可 变气门升程、可变进气涡流等技术。
1、可变进气管长度(直径)
对进气管的要求是: 在高转速、大功率时,应配装粗、短 的进气管。 而在中、低速,最大转矩时,应配装 细、长的进气管。
pa 决定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结构λ;
发动机的使用情况n。 对于进气系统: P0= Pa-△P 当大气压力P0一定时,△P ,Pa ; △P——气体流过进气系统引起的压力降; 0v 2 由流体力学知: p
2g
而v正比于n,即 v k n 则 p
0v 2
2g
kn 2
4、残余废气系数γ
排气终了压力Pr的高低直接影响残余废气量的多少, Pr ,缸内残余废气量,使 v ;Tr,△T, v 。 进排气门的叠开角大,压缩比高,γ。
5、进气压力和温度ps 、Ts
进气温度Ts升高,进气压力ps下降均会使进入 气缸充量的密度减小,绝对进气量减少,但影 响较小。
进气道
转弯半径R ,表面光洁度,各管口与垫片 孔口对中流动阻力 v 。
进气道设计时还要考虑组织进气涡流。
在发动机维修装配过程中,必须保证进气管 口、道口及其之间所加的密封垫孔口三者对 齐。
几种不同形式的滤芯:
3、空气滤清器
在保证空气滤清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阻力。 空气滤清器阻力随滤芯结构(微孔纸质滤芯、锯 末滤芯)不同而不同。 空气滤清器的作用: ①阻止灰尘、杂质进入气缸,减少磨损,延长使用 寿命; ②完成进气消声; 对于滤芯: ①使用中要定期清洗保养,避免积垢,使阻力增加; ②注意及时更换滤芯(滤芯属易损件)。
二、充量效率的解析式
充入气缸的新鲜充量 = 缸内气体的总质量-缸内残余废气质量 充气效率的解析式
Vc Vh Vr a r Vc Vc Vh 0 Vc
m v m0
三、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分析
充气效率的数学表达式 Ts pa 1 v 1 ps Ta 1
4.确定有利配气正时的原则
对于在固定转速下工作的发动机,应以其工 作转速来选择最佳的配气正时。 对于车用发动机: 轿车:主要考虑高速性,应按最大功率对 应的转速来选择最佳的配气正时,即按高转 速选择β 。 原因:高速发动机转速高,要获得好的充 气效率和动力性,故进气迟闭角应大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