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和高度问题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2017_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_2应用举例二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解 在△ABC中,由已知设AB=7x,AC=8x,x>0,
由正弦定理得 = .
∴sinC= = × = .
∴C=60°(C=120°舍去,不然由8x>7x,知B也为钝角,不合要求).
由余弦定理得(7x)2=(8x)2+152-2×8x×15cos 60°,
C.南偏东10°D.南偏西10°
答案 B
解析 如图,因△ABC为等腰三角形,因此∠CBA= (180°-80°)=50°,60°-50°=10°,应选B.
2.台风中心从A地以20 km/h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内的地域为危险区,城市B在A的正东40 km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刻为( )
∴∠ABC=45°,∴B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90°+30°=120°.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 = ,
∴sin∠BCD= = = .
∴∠BCD=30°,∴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
又在△BCD中,∠CBD=120°,∠BCD=30°,
∴∠CDB=30°,∴BD=BC,即10t= .
∴x2-8x+15=0,解得x=3或x=5.
∴AB=21或AB=35,
在△ABD中,AD=ABsinB= AB,
∴AD=12 或20 .
1.已知两座灯塔A,B与海洋观看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看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看站C的南偏东60°,那么灯塔A在灯塔B的( )
A.北偏东10°B.北偏西10°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碰到两种情形: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数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明白得之.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高度、角度问题等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二、讲授新课[范例讲解]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二、讲授新课(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讲解](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
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精彩点拨】
本题中所涉及的路程在不断变化,但舰艇和渔轮相遇时所
用时间相等,先设出所用时间 t,找出等量关系,然后解三角形.
【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根据题意可知 AC=10,∠A的时间为 t h, 并在 B 处与渔轮相遇, 则 AB=21t, BC=9t, 在△ABC 中,根据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 BC· cos 120° ,所以 212t2=102+81t2 1 2 5 2 +2×10×9t×2,即 360t -90t-100=0,解得 t=3或 t=-12(舍去).所以舰艇靠 2 近渔轮所需的时间为3 h.
【解】 如图所示, 设预报时台风中心为 B, 开始影响基地时台风中心为 C, 基地刚好不受影响时台风中心为 D,则 B、C、D 在一直线上,且 AD=20,AC =20.
由题意 AB=20( 3+1),DC=20 2, BC=( 3+1)· 10 2. 在△ADC 中,∵DC2=AD2+AC2, ∴∠DAC=90° ,∠ADC=45° .
解决实际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首先明确题中所给各个角的含义,然后分析题意,分析已知与所求,再 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示意图,这是最关键最主要的一步.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后,要正确使用正、余弦定 理解决问题
[再练一题] 3.如图 1221,在海岸 A 处,发现北偏东 45° 方向,距 A 处( 3-1)n mile 的 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 A 处北偏西 75° 的方向,距离 A 处 2 n mile 的 C 处的缉私 船奉命以 10 3 n mile/h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 走私船正以 10 n mile/h 的速度 从 B 处向北偏东 30° 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着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导学号:18082010】
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一学案新人教B版
1.2 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 1.会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不可到达点距离的测量问题.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一常用角思考试画出“北偏东60°”和“南偏西45°”的示意图.梳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角的术语,请查阅资料后填空:(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________度的角.(2)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俯角.(如下图所示)(3)张角由C点看AB的张角指的是角________.知识点二测量方案思考1 如图是北京故宫的角楼,设线段AB表示角楼的高度,在宫墙外护城河畔的马路边,选位置C,设CC′为测量仪器的高,过点C′的水平面与AB相交于点B′,由测点C′对角楼进行测量,你认为通过测量的数据能求出角楼的高度吗?思考2 如图,如果移动测量仪CC′到DD′(测量仪高度不变),想想看,我们能测得哪些数据,使问题得以解决?梳理测量某个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实际背景下,有些方法可能没法实施,比如直接测量某楼高.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方案绕开障碍间接地达到目的.设计测量方案的基本任务是把目标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并尽可能提高精确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精确度越高.类型一测量两个不能到达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例1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CD的长为32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反思与感悟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另外边长问题转化为只有一点不能到达的两点距离测量问题,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跟踪训练1 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1003米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A、B两地的距离.类型二求高度命题角度1 测量仰角(俯角)求高度例2 如图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10 m,从D,C两地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 )A.10 m B.5 3 mC.5(3-1) m D.5(3+1) m反思与感悟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所给的实际背景中,进行加工、提炼,抓住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使之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2 江岸边有一炮台C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B,A,船与炮台底部D在同一直线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 m.命题角度2 测量方位角求高度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反思与感悟此类问题特点:底部不可到达,且涉及与地面垂直的平面,观测者两次观测点所在直线不经过“目标物”,解决办法是把目标高度转化为地平面内某量,从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内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3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使C在塔底B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的仰角为60°,再由点C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到位置D,测得∠BDC=45°,则塔AB 的高是( )A.10 m B.10 2 mC.10 3 m D.10 6 m1.如图,在河岸AC上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a,c,α B.b,c,α C.c,a,β D.b,α,γ2.如图,某人向正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的值是________.3.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m,________m.4.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则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m.1.运用正弦定理就能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而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要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的基础,这两类测量距离的题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答案精析问题导学 知识点一 思考梳理 (1)90 (2)上方 下方 (3)ACB 知识点二思考1 可测得点A 的仰角α的大小.在△AB ′C ′中,三条边的长度都无法测出,因而AB ′无法求得.思考2 如图所示,在点B ′,C ′,D ′构成的三角形中,可以测得∠β和∠γ的大小,又可测得C ′D ′的长,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正弦定理求出边B ′C ′的长,从而在Rt△AB ′C ′中,求出AB ′的长.使问题得到解决. 题型探究 类型一例1 解 在△BCD 中,∠CBD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CDsin 45°,则BC =CD sin 30°sin 45°=64(km). 在△ACD 中,∠CAD =180°-60°-60°=60°, ∴△ACD 为正三角形, ∴AC =CD =32(k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616-2×32×64×22=38,∴AB =64(km). ∴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 跟踪训练1 解 如图在△ACD 中,∠CAD =180°-(120°+30°)=30°,∴AC =CD =1003(米).在△BCD 中,∠CBD =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 =1003sin 75°sin 60°=200sin 75°(米).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1003)2+(200sin 75°)2-2×1003×200sin 75°cos 75°=1002×(3+4×1-cos 150°2-2×3×sin 150°)=1002×5, ∴AB =1005(米).所以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05米. 类型二 命题角度1例2 D [方法一 设AB =x m , 则BC =x m. ∴BD =(10+x )m.∴tan∠ADB =AB DB =x 10+x =33.解得x =5(3+1)m. 所以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5(3+1)m.方法二 ∵∠ACB =45°, ∴∠ACD =135°,∴∠CAD =180°-135°-30°=15°. 由正弦定理,得AC=CDsin ∠CAD·sin ∠ADC=10sin 15°·sin 30°=206-2∴AB=AC sin 45°=5(3+1)m.]跟踪训练2 30命题角度2例3 100 6解析依题意,∠CAB=30°,AB=600 m,∠CBA=180°-75°=105°,∠CBD=30°,∴∠ACB=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BC=ABsin∠ACB·sin∠CAB=600sin 45°×sin 30°=3002,∴CD=BC tan∠CBD=3002×tan 30°=1006(m).跟踪训练3 D当堂训练1.D 2.4 3.20 3 4033 4.50 2。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2)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2 应用举例(2)学习目标 1.会运用测仰角(或俯角)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会用测方位角解决立体几何中求高度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知识点一 测量仰角(或俯角)求高度问题思考 如图,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如果能测出点C ,D 间的距离m 和由C 点,D 点观察A 的仰角,怎样求建筑物高度AB ?(已知测角仪器的高是h )答案 解题思路是:在△ACD 中,ACsin β=mα-β.所以AC =m sin βα-β,在Rt△AEC 中,AE =AC sin α,AB =AE +h .梳理 问题的本质如图,已知∠AEC 为直角,CD =m ,用α、β、m 表示AE 的长,所得结果再加上h .知识点二 测量方位角求高度思考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 在西偏北15°的方向上,行驶5 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怎样求此山的高度CD?答案 先在△ABC 中,用正弦定理求BC =5sin 15°sin 10°,再在Rt△DBC 中求DC =BC tan 8°.梳理 问题本质是:如图,已知三棱锥 D -ABC ,DC ⊥平面ABC ,AB =m ,用α、β、m 、γ表示DC 的长.类型一 测量仰角(或俯角)求高度问题 命题角度1 仰角例1 如图所示,D ,C ,B 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 =10 m ,从D ,C 两地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A .10 mB .5 3 mC .5(3-1) mD .5(3+1) m答案 D解析 方法一 设AB =x m ,则BC =x m. ∴BD =(10+x )m.∴tan∠ADB =AB DB =x 10+x =33.解得x =5(3+1)m.所以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5(3+1)m. 方法二 ∵∠ACB =45°,∴∠ACD =135°, ∴∠CAD =180°-135°-30°=15°. 由正弦定理,得AC =CDsin ∠CAD ·sin ∠ADC=10sin 15°·sin 30°=206-2.∴AB =AC sin 45°=5(3+1)m.反思与感悟 (1)底部可到达,此类问题可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2)底部不可到达,但仍在同一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此类问题中两次观测点和所测垂线段的垂足在同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一直向“目标物”前进.跟踪训练1 某登山队在山脚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 000 m 后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则山的高度为________ m .(精确到1 m)答案 811解析 如图,过点D 作DE ∥AC 交BC 于E ,因为∠DAC =20°, 所以∠ADE =160°,于是∠ADB =360°-160°-65°=135°. 又∠BAD =35°-20°=15°, 所以∠ABD =30°. 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 得AB =AD sin∠ADB sin∠ABD =1 000×sin 135°sin 30°=1 0002(m).在Rt △ABC 中,BC =AB sin 35°≈811(m). 所以山的高度约为811 m. 命题角度2 俯角例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解 在△ABC 中,∠BCA =90°+β,∠ABC =90°-α,∠BAC =α-β,∠BAD =α. 根据正弦定理,BCα-β=AB+β,所以AB =BC +βα-β=BC cos βα-β.解Rt△ABD , 得BD =AB sin∠BAD =BC cos βsin αα-β.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27.3cos 50°1′sin 54°40′-=27.3cos 50°1′sin 54°40′sin 4°39′≈176.5(m).CD =BD -BC ≈176.5-27.3≈149(m).答 山的高度约为149 m.反思与感悟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所给的实际背景中,进行加工、提炼,抓住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使之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2 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 m. 答案 30解析 设两条船所在位置分别为A 、B 两点,炮台底部所在位置为C 点, 在△ABC 中,由题意可知AC =30tan 30°=303(m),BC =30tan 45°=30(m),C =30°,AB 2=(303)2+302-2×303×30×cos 30°=900,所以AB =30(m).类型二 测量方位角求高度问题例3 如图所示,A 、B 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 ,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45°,∠BAD =120°,又在B 点测得∠ABD =45°,其中D 点是点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解 由于CD ⊥平面ABD ,∠CAD =45°,所以CD =AD . 因此只需在△ABD 中求出AD 即可,在△ABD 中,∠BDA =180°-45°-120°=15°, 由AB sin 15°=ADsin 45°, 得AD =AB ·sin 45°sin 15°=800×226-24=800(3+1)(m).即山的高度为800(3+1) m.反思与感悟 此类问题特点:底部不可到达,且涉及与地面垂直的平面,观测者两次观测点所在直线不经过“目标物”,解决办法是把目标高度转化为地平面内某量,从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内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3 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 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 到位置D ,测得∠BDC =45°,则塔AB 的高是( )A .10 mB .10 2 mC .10 3 mD .10 6 m答案 D解析 在△BCD 中,CD =10 m ,∠BDC =45°, ∠BCD =15°+90°=105°,∠DBC =30°, 由正弦定理, 得BC sin∠BDC =CDsin∠DBC , BC =10sin 45°sin 30°=102(m).在Rt△ABC 中,tan 60°=AB BC, AB =BC ×tan 60°=106(m).1.一架飞机在海拔8 000 m 的高度飞行,在空中测出前下方海岛两侧海岸俯角分别是30°和45°,则这个海岛的宽度为________ m .(精确到0.1 m) 答案 5 856.4 解析 宽=8 000tan 30°-8 000tan 45°=5 856.4(m).2.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203米、4033米解析 甲楼的高为20tan 60°=20×3=203(米), 乙楼的高为203-20tan 30°=203-20×33=4033(米). 3.为测量某塔的高度,在A ,B 两点进行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求塔的高度.解 在△ABT 中,∠ATB =21.4°-18.6°=2.8°, ∠ABT =90°+18.6°,AB =15(m). 根据正弦定理,15sin 2.8°=ATcos 18.6°,AT =15×cos 18.6°sin 2.8°.塔的高度为AT ×sin 21.4°=15×cos 18.6°sin 2.8°×sin 21.4°≈106.19(m).1.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琐,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2.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40分钟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为了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 m 的楼顶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塔基的俯角为45°,那么塔AB 的高为( ) A .20⎝ ⎛⎭⎪⎫1+33 m B .201+32m C .20(1+3) m D .30 m答案 A解析 塔的高度为20tan 30°+20tan 45°=20⎝ ⎛⎭⎪⎫1+33(m),故选A. 2.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地面上前进600 m 后测得仰角为2θ,继续在地面上前进200 3 m 以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θ,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 A .200 m B .300 m C .400 m D .100 3 m 答案 B解析 方法一 如图,△BED ,△BDC 为等腰三角形,BD =ED =600 m , BC =DC =200 3 m.在△BCD 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 2θ=6002+32-322×600×2003=32, ∴2θ=30°,4θ=60°. 在Rt△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m), 故选B.方法二 由于△BCD 是等腰三角形, 12BD =DC cos 2θ, 即300=2003cos 2θ. cos 2θ=32,0°<2θ<90°,2θ=30°,4θ=60°. 在Rt△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m), 故选B.3.已知两座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C 的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10°D .南偏西10°答案 B解析 如图,因为△ABC 为等腰三角形, 所以∠CBA =12(180°-80°)=50°,60°-50°=10°,故选B.4.从高出海平面h 米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 A .2h 米 B.2h 米 C.3h 米 D .22h 米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BC =3h ,AC =h ,∴AB =3h 2+h 2=2h (米).5.某人在C 点测得某塔在南偏西80°,塔顶仰角为45°,此人沿南偏东40°方向前进10 m 到D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则塔高为( ) A .15 m B .5 m C .10 m D .12 m答案 C解析 如图,设塔高为h ,在Rt△AOC中,∠ACO=45°,则OC=OA=h.在Rt△AOD中,∠ADO=30°,则OD=3h.在△OCD中,∠OCD=120°,CD=10,由余弦定理,得OD2=OC2+CD2-2OC·CD cos∠OCD,即(3h)2=h2+102-2h×10×cos 120°,∴h2-5h-50=0,解得h=10或h=-5(舍).即塔高为10 m.6.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分别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则电视塔在这次测量中的高度是( ) A.100 2 m B.400 mC.200 3 m D.500 m答案 D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高AB=h,在Rt△ABC中,由已知BC=h,在Rt△ABD中,由已知BD=3h,在△BCD中,由余弦定理BD2=BC2+CD2-2BC×CD×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得h=500(m)(负值舍去).故选D.二、填空题7.如图所示为一角槽,已知AB⊥AD,AB⊥BE,并测量得AC=3 mm,BC=2 2 mm,AB=29 mm,则∠ACB=________.答案3π4解析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ACB =32+22-2922×3×22=-22. 因为∠ACB ∈(0,π),所以∠ACB =3π4.8.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 ,测得∠BCD =15°,∠BDC =30°,CD =30米,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60°,则塔高AB =________米.答案 15 6解析 在△BCD 中,∠CBD =180°-15°-30°=13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BDC =CDsin∠CBD ,所以 BC =30sin 30°sin 135°=15 2.在Rt△ABC 中,AB =BC tan∠ACB =152×tan 60° =156(米).9.如图,A 、B 、C 、D 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 、D 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均为60°,AC =0.1 km.若AB =BD ,则B 、D 间的距离为________km.答案 32+620解析 在△ABC 中,∠BCA =60°,∠ABC =75°-60°=15°,AC =0.1 km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BCA =AC sin∠ABC , 所以AB =0.1sin 60°sin 15°=32+620(km), 又因为BD =AB ,所以BD =32+620(km). 三、解答题10.如图,在山脚A 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α,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向上走a 米到B ,在B 处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γ,求证:山高h =a sin αγ-βγ-α.证明 在△ABP 中,∠ABP =180°-γ+β,∠BPA =180°-(α-β)-∠ABP=180°-(α-β)-(180°-γ+β)=γ-α.在△ABP 中,根据正弦定理,APsin∠ABP=AB sin∠APB , 即AP-γ+β=a γ-α, AP =a γ-βγ-α,所以山高h =AP sin α=a sin αγ-βγ-α.11.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 m 后,望见塔在东北,若沿途测得塔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解 如图所示,设AE 为塔,B 为塔正东方向一点,沿南偏西60°行走40 m 到达C 处,即BC =40,∠CAB =135°,∠ABC =30°,∠ACB =15°.在△ABC 中,AC sin∠ABC =BCsin∠CAB ,即AC sin 30°=40sin 135°,∴AC =20 2.过点A 作AG ⊥BC ,垂足为G ,此时仰角∠AGE 最大,在△ABC 中,由面积公式知12×BC ×AG =12×BC ×AC ×sin∠ACB .∴AG =AC ×CB ×sin∠ACB BC =202×40×sin 15°40=202sin 15°,∴AG =202sin(45°-30°)=202(22×32-22×12)=10(3-1).在Rt△AEG 中,∵AE =AG tan∠AGE ,∴AE =10(3-1)×33=10-1033,所以塔高为(10-1033)m. 12.为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周围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青岛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3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公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公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解 如图所示,考点为A ,检查开始处为B ,设检查员行驶到公路上C ,D 两点之间时收不到信号,即公路上C ,D 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千米.在△ABC 中,AB =3(千米),AC =1(千米),∠ABC =30°,由正弦定理, 得sin∠ACB =sin 30°AC ×AB =32, ∴∠ACB =120°(∠ACB =60°不合题意),∴∠BAC =30°,∴BC =AC =1(千米).在△ACD 中,AC =AD =1,∠ACD =60°,∴△ACD 为等边三角形,∴CD =1(千米).∵BC12×60=5, ∴在BC 上需5分钟,CD 上需5分钟.∴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
【精编】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同步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5-精心整理
[解析] (1)依题意,PA-PB=1.5×8=12(km),PC-PB= 1.5×20=30(km).
∴PB=(x-12)km,PC=(18+x)km. 在△PAB 中,AB=20 km, cos∠PAB=PA2+2PAAB·A2-B PB2=x2+2022-x·20x-122=3x+5x32. 同理,cos∠PAC=723-x x. 由于 cos∠PAB=cos∠PAC, 即3x+5x32=723-x x,解得 x=1372(km).
∴x=503 6 n mile.
4.在相距2 km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 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km.
[答案] 6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知∠C=45°, 由正弦定理,得siAn6C0°=sinA4B5°,∴AC= 22·23= 6. 2
[分析] 船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取决于A到直 线BC的距离与38 n mile的大小,于是我们只要先求出AC或AB 的大小,再计算出A到BC的距离,将它与38 n mile比较大小即 可.
[解析] 在△ABC 中,BC=30,B=30°, ∠ACB=135°,∴∠BAC=15°, 由正弦定理,得sBinCA=sAinCB即:sin3105°=siAn3C0°, ∴AC=60cos15°=60cos(45°-30°) =60(cos45°cos30°+sin45°sin30°)=15( 6+ 2), ∴A 到 BC 的距离为 d=ACsin45°=15( 3+1) ≈40.98 n mile>38 n mile,所以继续向南航行,没有触礁危 险.
2018版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2 第1课时 距离和高度问题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第1课时距离和高度问题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阅读教材P12~P13问题3,完成下列问题.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α为坡角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般来说,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精确度越低.( )(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4)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之为坡角.( )(5)坡面的水平宽度与坡面的铅直高度之比称为坡比.( ) (6)坡角的范围是[0,π].( )【解析】 (1)×.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因为要解三角形,至少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余弦定理求得. (4)√.由坡角的定义可知.(5)×.因为坡比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坡面的水平宽度的比. (6)×.坡角的范围是(0,π).【答案】 (1)× (2)× (3)× (4)√ (5)× (6)×[小组合作型]要测量对岸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3 km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求A ,B 之间的距离.【精彩点拨】 将题中距离、角度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在△ACD 中,∠ACD =120°,∠CAD =∠ADC =30°, ∴AC =CD = 3 km.在△BCD 中,∠BCD =45°, ∠BDC =75°,∠CBD =60°. ∴BC =3sin 75°sin 60°=6+2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3)2+⎝⎛⎭⎪⎫6+222-2×3×6+22×cos 75°=3+2+3-3=5,∴AB =5(km),∴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再练一题]1.如图121,在河岸边有一点A ,河对岸有一点B ,要测量A ,B 两点的距离,先在岸边取基线AC ,测得AC =120 m ,∠BAC =45°,∠BCA =7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导学号:18082006】图121【解】 在△ABC 中,AC =120,∠A =45°,∠C =75°, 则∠B =180°-(∠A +∠C )=60°,由正弦定理,得AB =AC sin C sin B =120sin 75°sin 60°=20(32+6).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32+6)m.45°和30°,已知CD =100米,点C 位于BD 上,则山高AB 等于( )图122A.100米B.503米C.502米D.50(3+1)米(2)在一幢20 m 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吊顶的仰角为60°,塔基的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吊的高是( )A.20⎝ ⎛⎭⎪⎫1+33 m B.20(1+3)m C.10(6+2)mD.20(6+2)m【精彩点拨】 (1)解决本题关键是求AB 时确定在哪一个三角形中求解,该三角形是否可解.(2)解决本题关键是画出示意图.【自主解答】 (1)设山高为h ,则由题意知CB =h ,DB =3h ,所以3h -h =100,即h =50(3+1).(2)如图,由条件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CD =20 m ,BC =AD =20 m. 在△DCE 中,∠EDC =60°,∠DCE =90°,CD =20 m ,∴EC =CD ·tan 60°=20 3 m.∴BE =BC +CE =(20+203) m.选B.【答案】 (1)D (2)B解决测量高度问题的一般步骤:画图: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 分析三角形: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求解: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在解题中,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与平面几何知识,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再练一题]2.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 的高度H (单位:m).如图123所示,竖直放置的标杆BC 的高度h =4 m ,仰角∠ABE =α,∠ADE =β.该小组已测得一组α,β的值,算出了tanα=1.24,tan β=1.20,请据此算出H 的值.图123【解】 由AB =H tan α,BD =htan β,AD =Htan β及AB +BD =AD ,得Htan α+htan β=Htan β,解得H=h tan αtan α-tan β=4×1.241.24-1.20=124.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 m.[探究共研型]∠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试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提示】用线段CD表示山,用△DAB表示海平面.结合题中相应的距离及角度,画出立体图形,如图所示:探究2 在探究1中若要求山高CD怎样求解?【提示】由探究1知CD⊥平面ABD,首先在△ABD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D的长,然后在Rt△ACD中求出CD.如图124,为了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有不同的方案,其中之一是选取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和D,测得CD=200米,在C点和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是45°和30°,且∠CBD=30°,求塔高AB.图124【精彩点拨】利用方程的思想,设AB=h.表示出BC=h,BD=htan 30°=3h,然后在△BCD中利用余弦定理求解.【自主解答】在Rt△ABC中,∠ACB=45°,若设AB=h,则BC=h.在Rt△ABD中,∠ADB=30°,则BD=3h.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D2=BC2+BD2-2·BC·BD·cos∠CBD,即2002=h2+(3h)2-2·h·3h·32,所以h2=2002,解得h=200(h=-200舍去),即塔高AB=200米.测量高度问题的两个关注点: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再练一题]3.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则电视塔的高度是( )【导学号:18082007】A.100 2 mB.400 mC.200 3 mD.500 m【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塔高AB=h m,在Rt△ABC中,由已知得BC=h m,在Rt△ABD中,由已知得BD=3h m,在△BCD中,由余弦定理BD2=BC2+CD2-2BC·CD 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得h=500(m).【答案】 D1.甲、乙两人在同一地平面上的不同方向观测20 m 高的旗杆,甲观测的仰角为50°,乙观测的仰角为40°,用d 1,d 2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离旗杆的距离,那么有( )A.d 1>d 2B.d 1<d 2C.d 1>20 mD.d 2<20 m【解析】 如图,设旗杆高为h ,则d 1=h tan 50°,d 2=htan 40°.因为tan 50°>tan 40°,所以d 1<d 2.【答案】 B2.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地面上前进600 m 后测得仰角为2θ,继续在地面上前进200 3 m 以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θ,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A.200 mB.300 mC.400 mD.100 3 m【解析】 法一:如图,△BED ,△BDC 为等腰三角形,BD =ED =600(m),BC =DC =2003(m).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 2θ=6002+32-322×600×2003=32,∴2θ=30°,4θ=60°. 在Rt△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m),故选B. 法二:由于△BCD 是等腰三角形, 12BD =DC cos 2θ, 即300=2003cos 2θ.cos 2θ=32,2θ=30°,4θ=60°. 在Rt△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m),故选B.【答案】 B3.某人先向正东方向走了x km,然后他向右转150°,向新的方向走了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为 3 km,那么x的值为( )A. 3B.2 3C.23或 3D.3【解析】如图,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3=9+x2-6x cos 30°,即x2-33x+6=0,解之得x=23或 3.【答案】 C4.在高出海平面200 m的小岛顶上A处,测得位于正西和正东方向的两船的俯角分别是45°与30°,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________m.【导学号:18082008】【解析】过点A作AH⊥BC于点H,由图易知∠BAH=45°,∠CAH=60°,AH=200 m,则BH=AH=200 m,CH=AH·tan 60°=200 3 m.故两船距离BC=BH+CH=200(3+1)m.【答案】200(3+1)5.如图125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点A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出山高CD.图125【解】法一:在△ABC中,∠BCA=90°+β,∠ABC=90°-α,∠BAC=α-β,∠BAD=α,则BCα-β=AB+β,∴AB =BC+βα-β.在Rt△ABD 中,BD =AB sin∠BAD =BC+βαα-β=h cos βsin αα-β,∴CD =BD -BC =h cos βsin αα-β-h .法二:在△ABC 中,∠ABC =90°-α,∠BAC =α-β, 则AC-α=BCα-β.∴AC =BC-αα-β=h cos αα-β.在Rt△ACD 中,CD =AC sin β=h cos αsin βα-β.。
[推荐学习]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1.2.2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1.2.2 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一、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通过3道例题的安排和练习的训练来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形式要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作业设计思考题,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1.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2.画出示意图是解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本节要体现的技能之一,需在反复的练习和动手操作中加强这方面能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动运用,除了能运用定理解题之外,特别要注重数学表达需清晰且富有逻辑,可通过合作学习和相互提问补充的方法来让学生多感受问题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直尺和投影仪师 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推进新课【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 [合作探究师 这个建筑物就不好到达它的底部去测量,如果好去的话,那就直接用尺去量一下就行了,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去测量这个建筑物的高呢? 生 要求建筑物AB 的高,我只要能把A E 的长求出来,然后再加上测角仪的高度E B 的长就行了师 对了,求AB 长的关键是先求A E ,那谁能说出如何求A E ?生 由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在△ADC 中,如能求出C 点到建筑物顶部A 的距离CA ,再测出由C 点观察A 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 E 的长.师 那现在的问题就转化成如何去求CA 的长,谁能说说? 生 应该设法借助解三角形的知识测出CA 的长.生 为了求CA 的长,应该把CA 放到△DCA 中,由于基线DC 可以测量,且β也可以测量,这样在△DCA 中就已知两角和一边,所以由正弦定理可以解出CA 的长.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β,CD =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sin βαβ-=a AC ,AB =A E+h=ac sin α+h=)sin(sin sin βαβα-a 师 通过这道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一般的求解这种建筑物的高的方法呢?生 要测量某一高度AB ,只要在地面某一条直线上取两点D 、C ,量出CD =A 的长并在C 、D 两点测出AB 的仰角α、β,则高度h a AB +-=)sin(sin sin βαβα,其中h 为测角器的高.【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合作探究师 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要在△ABD 中求CD ,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 需求出BD 边. 师 那如何求BD 边呢?生 可首先求出AB 边,再根据∠BAD =α求得.解:在△ABC 中,∠BCA =90°+β,∠ABC =90°-α,∠BAC =α-β,∠BAD =α. 根据正弦定理)90sin()sin(ββα+︒=-AB BC =,所以)sin(cos )sin()90sin(βαββαβ-=-+︒=BC BC AB在Rt△ABD 中,得BD =AB sin∠BAD =)sin(sin cos βααβ-BC 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934sin 0454sin 150cos 3.27)1500454sin(0454sin 150cos 3.27'︒'︒'︒='︒-'︒'︒'︒=BDCD =BD -BC ≈177-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师 有没有别的解法呢?生 要在△ACD 中求CD ,可先求出AC . 师 分析得很好,请大家接着思考如何求出AC ?生 同理,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得.(解题过程略)【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 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合作探究师 欲求出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生 在△BCD 中师 在△BCD 中,已知BD 或BC 都可求出CD ,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生BC 边解:在△ABC 中, ∠A =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10sin 15sin 5sin sin ,sin sin C A AB BC C AB A BCCD =BC ×t a n∠DBC =BC ×t a答:山的高度约为1 047米课堂练习用同样高度的两个测角仪AB 和CD 同时望见气球E 在它们的正西方向的上空,分别测得气球的仰角α和β,已知BD 间的距离为A ,测角仪的高度为B ,求气球的高度分析:在Rt△EG A 中求解EG,只有角α一个条件,需要再有一边长被确定,而△E AC 中有较多已知条件,故可在△E AC 中考虑E A 边长的求解,而在△E AC 中有角β,∠E AC =180°-α两角与AC =BD =A 一边,故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E A解:在△AC E 中,AC =BD =A ,∠AC E=β,∠A E C =α-β,根据正弦定理,得)sin(sin βαβ-=a AE .在Rt△A EG 中,EG=A Esin α=)sin(sin sin βαβα-a∴EF=EG+b =ba +-)sin(sin sin βαβα答:气球的高度是ba +-)sin(sin sin βαβα评述:此题也可以通过解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思路如下:设EG=x,在Rt△EG A 中,利用co t α表示A G,而Rt△EG C 中,利用co t β表示C G,而C G-A G=CA =BD =A ,故可以求出EG,又GF=CD =B ,故EF 高度可求课堂小结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布置作业课本第17页练习第1、3题.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例练习例2 课堂练习小结例3 布置作业本节课主要是研究解斜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关于测量问题,一是要熟悉仰角、俯角的意义,二是要会在几个三角形中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逐步逐层转化,最终归结为解三角形的问题.。
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和高度问题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B版必修5
距离和高度问题(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为了测量B ,C 之间的距离,在河岸A ,C 处测量,如图126,测得下面四组数据,较合理的是( )图126A.c 与αB.c 与bC.b ,c 与βD.b ,α与γ【解析】 因为测量者在A ,C 处测量,所以较合理的应该是b ,α与γ. 【答案】 D2.轮船A 和轮船B 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O ,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 ,15 n mile/h ,则14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 )A.50 n mileB.70 n mileC.90 n mileD.110 n mile【解析】 到14时,轮船A 和轮船B 分别走了50 n mile ,30 n mile ,由余弦定理得 两船之间的距离为l =502+302-2×50×30×cos 120°=70 (n mile).【答案】 B3.如图127所示,长为3.5 m 的木棒AB 斜靠在石堤旁,木棒的一端A 在离堤足C 处1.4 m 的地面上,另一端B 在离堤足C 处2.8 m 的石堤上,石堤的倾斜角为α,则坡度值tan α等于( )图127A.2315B.516C.23116D.115【解析】 由题意,可得在△ABC 中,AB =3.5 m ,AC =1.4 m ,BC =2.8 m ,且∠α+∠ACB =π.由AB 2=AC 2+BC 2-2×AC ×BC ×cos∠ACB ,得3.52=1.42+2.82-2×1.4×2.8×cos(π-α),解得cos α=516,所以sin α=23116,所以tan α=sin αcos α=2315.【答案】 A4.如图128,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 =0.6 km ,一艘客船从码头A 出发匀速驶往河对岸的码头B .已知AB =1 km ,水的流速为2 km/h ,若客船从码头A 驶到码头B 所用的最短时间为6 min ,则客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图128A.8 km/hB.6 2 km/hC.234 km/hD.10 km/h【解析】 设AB 与河岸线所成的角为θ,客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km/h ,由题意知,sin θ=0.61=35,从而cos θ=45,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110v 2=⎝ ⎛⎭⎪⎫110×22+12-2×110×2×1×45,解得v =6 2.【答案】 B5.如图129,从气球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是60 m ,则河流的宽度BC 等于( )图129A.240(3-1)mB.180(2-1)mC.120(3-1)mD.30(3+1)m【解析】 ∵tan 15°=tan(60°-45°)=tan 60°-tan 45°1+tan 60°tan 45°=2-3,∴BC =60tan 60°-60tan 15°=120(3-1)(m),故选C.【答案】 C 二、填空题6.有一个长为1千米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75°,现要将其倾斜角改为30°,则坡底要伸长________千米.【解析】 如图,∠BAO =75°,∠C =30°,AB =1,∴∠ABC =∠BAO -∠BCA =75°-30°=45°. 在△ABC 中,AB sin C =ACsin ∠ABC,∴AC =AB ·sin ∠ABCsin C =1×2212=2(千米).【答案】27.如图1210,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 ,B ,望对岸的标记物C ,测得∠CAB =30°,∠CBA =75°,AB=120 m ,则河的宽度是________m.图1210【解析】 tan 30°=CD AD ,tan 75°=CD DB, 又AD +DB =120,∴AD ·tan 30°=(120-AD )·tan 75°, ∴AD =603,故CD =60. 【答案】 608.一次机器人足球比赛中,甲队1号机器人由点A 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点B 时,发现足球在点D 处正以2倍于自己的速度向点A 做匀速直线滚动,如图1211所示,已知AB =4 2 dm ,AD =17 dm ,∠BAC =45°,若忽略机器人原地旋转所需的时间,则该机器人最快可在距A 点________dm的C 处截住足球.图1211【解析】 设机器人最快可在点C 处截住足球,点C 在线段AD 上,设BC =x dm ,由题意知CD =2x dm ,AC =AD -CD =(17-2x )d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A ,即x 2=(42)2+(17-2x )2-82(17-2x )cos 45°,解得x 1=5,x 2=373.∴AC =17-2x =7(dm),或AC =-233(dm)(舍去).∴该机器人最快可在线段AD 上距A 点7 dm 的点C 处截住足球. 【答案】 7 三、解答题9.A ,B ,C ,D 四个景点,如图1212,∠CDB =45°,∠BCD =75°,∠ADC =15°.A ,D 相距2 km ,C ,D 相距(32-6)km ,求A ,B 两景点的距离.图1212【解】 在△BCD 中,∠CBD =180°-∠BCD -∠CDB =60°, 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 ,即BD =CD ·sin 75°sin 60°=2.在△ABD 中,∠ADB =45°+15°=60°,BD =AD , ∴△ABD 为等边三角形,∴AB =2. 即A ,B 两景点的距离为2 km.10.如图1213所示,在高出地面30 m 的小山顶上建造一座电视塔CD ,今在距离B 点60 m 的地面上取一点A ,若测得∠CAD =45°,求此电视塔的高度.图1213【解】 设CD =x m ,∠BAC =α,则△ABC 中,tan α=3060=12.又∠DAB =45°+α,tan∠DAB =BD AB =x +3060=tan(45°+α).又tan(45°+α)=tan 45°+tan α1-tan 45°tan α=3,∴x +3060=3,解得x =150 m ,所以电视塔的高度为150 m.[能力提升]1.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d 1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 2之间的关系为( )A.d 1>d 2B.d 1=d 2C.d 1<d 2D.不能确定大小【解析】 如图,B ,C ,D 分别是第一、二、三辆车所在的位置,由题意可知α=β.在△PBC 中,d 1sin α=PB sin∠PCB ,在△PCD 中,d 2sin β=PDsin∠PCD ,∵sin α=sin β,sin∠PCB =sin∠PCD , ∴d 1d 2=PB PD. ∵PB <PD ,∴d 1<d 2. 【答案】 C2.如图1214所示,D ,C ,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是β,α(β<α),则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图1214A.a sin αsin βα-βB.a sin αsin βα-βC.a sin αcos βα-βD.a cos αcos βα-β【解析】 设AB =h ,则AD =hsin α.因为∠CAD =α-β,所以CDα-β=ADsin β,所以aα-β=hsin αsin β,所以h =a sin αsin βα-β.【答案】 A3.如图1215所示,福建省福清石竹山原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 ,现在又新架设了一条索道AC .小明在山脚B 处看索道AC ,此时视角∠ABC =120°;从B 处攀登200米到达D 处,回头看索道AC ,此时视角∠ADC =150°;从D 处再攀登300米到达C 处.则石竹山这条索道AC 长为________米.图1215【解析】 在△ABD 中,BD =200米,∠ABD =120°. 因为∠ADB =30°,所以∠DAB =30°. 由正弦定理,得BD s in∠DAB =ADsin∠ABD ,所以200sin 30°=ADsin 120°.所以AD =200×sin 120°sin 30°=2003(米).在△ADC 中,DC =300米,∠ADC =150°,所以AC 2=AD 2+DC 2-2AD ×DC ×cos∠ADC =(2003)2+3002-2×2003×300×cos 150°=390 000,所以AC =10039(米).故石竹山这条索道AC 长为10039米.【答案】 100394.2015年10月,在邹平县启动了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作物遥感测量试点工作,用上了无人机.为了测量两山顶M ,N 间的距离,无人机沿水平方向在A ,B 两点进行测量,A ,B ,M ,N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图1216),无人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 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 间的距离的步骤.图1216【解】 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 点到M ,N 点的俯角α1,β1;B 点到M ,N 的俯角α2,β2;A ,B 间的距离d .②第一步:计算AM .由正弦定理AM =d sin α2α1+α2; 第二步:计算AN .由正弦定理AN =d sin β2β2-β1;第三步:计算MN .由余弦定理MN =AM 2+AN 2-2AM ·ANα1-β1.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 点到M ,N 点的俯角α1,β1;B 点到M ,N 点的俯角α2,β2;A ,B 间的距离d .②第一步:计算BM .由正弦定理BM =d sin α1α1+α2; 第二步:计算BN .由正弦定理BN =d sin β1β2-β1;第三步:计算MN .由余弦定理MN =BM 2+BN 2-2BM ·BNβ2+α2.。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520180605332
1.2 应用举例第一课时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预习课本P11~1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新知初探]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3)方位角和方向角是一样的( )解析:(1)错误,要解三角形,至少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长.(2)错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第三个点和第四个点量出角度、距离求得.(3)错误.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而方向角是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答案:(1)×(2)×(3)×2.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 的( )A.北偏东15°B.北偏西15°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解析:选B 如图所示,∠ACB=90°,又AC=BC,∴∠CBA=45°,而β=30°,∴α=90°-45°-30°=15°.∴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故选B.3.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A.α>βB.α=βC.α+β=90° D.α+β=180°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仰角、俯角的概念画出草图,如图.知α=β,故应选B.4.已知船A在灯塔C北偏东85°且到C的距离为1 km,船B在灯塔C西偏北25°且到C的距离为 3 km,则A,B两船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由题意得∠ACB=(90°-25°)+85°=150°,又AC=1,BC=3,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 150°=7,∴AB=7.答案:7测量高度问题[典例]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点C 与D .现测得∠BCD =α,∠BDC =β,CD =s ,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 在△BCD 中, ∠CBD =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sin ∠CBD .∴BC =CD sin ∠BDC sin ∠CBD =s ·sin β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s ·sin βtan θα+β.[活学活用]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A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A 向北偏东30°方向前进100 m 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A .50 mB .100 mC .120 mD .150 m解析:选A 如图,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解得h =50或h =-100(舍去),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2.如图所示,在山底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CAB =45°,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向山顶走1 000 m 到达S 点,又测得山顶仰角∠DSB =75°,则山高BC 为________m.解析:因为∠SAB =45°-30°=15°,∠SBA =∠ABC -∠SBC =45°-(90°-75°)=30°, 所以∠ASB =180°-∠SAB -∠SBA =135°.。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一)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1.2 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的测量问题.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高度的测量问题.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知识链接]“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奥秘.[预习导引]1.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2.方位角和方向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叫方位角,方位角的范围是[0,2π].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方向角,如北偏东30°,南偏东45°.3.坡角与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叫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叫坡度.要点一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例1 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出山高CD.解在△ABC中,∠BCA=90°+β,∠ABC =90°-α,∠CAD =β ,∠BAC =α-β. 根据正弦定理得AC sin∠ABC =BCsin∠BAC ,即AC-α=BCα-β, ∴AC =BC cos αα-β=h cos αα-β.在Rt△ACD 中,CD =AC sin∠CAD =AC sin β=h cos αsin βs α-β.答 山的高度为h cos αsin βα-β.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示意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跟踪演练1 某登山队在山脚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 000 m 后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则山的高度为________ m(精确到1 m ,sin 35°≈0.574). 答案 812解析 过点D 作DE∥AC 交BC 于E ,因为∠DAC =20°, 所以∠ADE =160°,于是∠ADB =360°-160°-65°=135°. 又∠BAD =35°-20°=15°,所以∠ABD =30°. 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AB =AD sin∠ADBsin∠ABD=1 0002(m).在Rt△ABC 中,BC =AB sin 35°≈812(m). 要点二 测量仰角求高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A 、B 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 ,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45°,∠BAD =120°,又在B 点测得∠ABD =45°,其中D 点是点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解 由于CD ⊥平面ABD ,∠CAD =45°, 所以CD =AD .在△ABD 中,∠BDA =180°-45°-120°=15°,由AB sin 15°=AD sin 45°,得AD =AB ·sin 45°sin 15°=800×226-24=800(3+1) (m). 即山的高度为800(3+1) m.规律方法 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和高度有关的问题往往涉及直角三角形的求解.跟踪演练2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和D .现测得∠BCD =α,∠BDC =β,CD =s ,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 在△BCD 中,∠BCD =α,∠BDC =β, ∴∠CBD =180°-(α+β), ∴BCsin β=ssin[180°-α+β,即BC sin β=sα+β.∴BC =sin βα+β·s .在△ABC 中,由于∠ABC =90°,∴AB BC=tan θ, ∴AB =BC ·tan θ=sin β·tan θsin α+β·s .要点三 测量两个不能到达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例3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CD 的长为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 在△BCD 中,∠CBD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CDsin 45°,则BC =CD sin 30°sin 45°=64( km). 在△ACD 中,∠CAD =180°-60°-60°=60°,∴△ACD 为正三角形. ∴AC =CD =32(k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616-2×32×64×22=38,∴AB =64(km). 所以河对岸A 、B 两点间距离为64km. 规律方法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另外边长问题转化为只有一点不能到达的两点距离测量问题,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跟踪演练3 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 、B 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1003米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求A 、B 两地的距离.解 如图在△ACD 中,∠CAD =180°-(120°+30°)=30°,∴AC =CD =1003(米).在△BCD 中,∠CBD =180°-(45°+75°) =60°,由正弦定理得BC =1003sin 75°sin 60°=200sin 75°(米).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1003)2+(200sin 75°)2-2×1003×200sin 75°cos 75°=1002×(3+4×1-cos 150°2-2×3×sin 150°)=1002×5∴AB =1005(米).答 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03米.1.如图,在河岸AC 上测量河的宽度BC ,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 .a ,c ,αB .b ,c ,αC .c ,a ,βD .b ,α,γ 答案 D解析 由α、γ可求出β,由α、β、b ,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 .故选D.2.如图,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 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 的值是________.答案 4解析 由余弦定理:x 2+9-3x =13, 整理得:x 2-3x -4=0,解得x =4.3.甲、乙两楼相距2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m ,________m. 答案 20 34033 解析 甲楼的高为20tan60°=20×3=203(m); 乙楼的高为:203-20tan30°=203-20×33=4033(m). 4.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m.答案 50 2解析 由题意知∠ABC =30°,由正弦定理,得AC sin∠ABC =ABsin∠ACB,∴AB =AC ·sin∠ACBsin∠ABC =50×2212=502(m).5.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m. 答案 30解析 设两条船所在位置分别为A 、B 两点,炮台底部所在位置为C 点,在△ABC 中,由题意可知AC =30tan 30°=303(m),BC =30tan 45°=30(m),C =30°,AB 2=(303)2+302-2×303×30×cos 30°=900,∴AB =30(m).1.运用正弦定理就能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而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 要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无论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还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都需要在两个点上分别测量,并且都需要测量出两点的距离.2.正、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2017_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同步导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20171211376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 12 页到 13 页,完成下列问题: 1.测量问题 骤。 问题一 :如何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说说你的想法和步
求电视塔 AB 的高度。 A
B C 变式练习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 A 的俯角 60o ,在塔底 C 处测得 A 处的 俯角 45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为 30m,求出山高 CD。
o
D
B
C
D A
-1-
例 2、为了测量河对岸两个建筑物 C、D 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边取点 A、B,
)
A.
200 3 m 3
B.
400 3 m 3
C.
400 m 3
-2-
D.
200 m 3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P15 【反思总结】
1-4, 6-13
-3-
o o
B 两点间 的距离 B
A
C
2、海上有 A, B 两个小岛相距 10n mile ,从 A 岛望 C岛和B岛 所成的视角为 60 ,从 B 岛望
C岛和A岛 所成的视角为 75 ,试求 C岛和B岛 间的距离。
A 3、在 200m 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 30o 和 60o ,则塔高为(
问题二:怎样测量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说说你的想法和步骤。 2.航海问题 【典例探究】 例 1:如图,某人要测量顶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 AB 的高度,他在 C 点测得塔顶 A 的仰角是 问题四:如何恰当将实际问题转化到三角形并加以解决?
45o ,在 D 点测得塔顶 A 的仰角是 30o ,并测得水平面上的角 BCD 120o , CD 40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距离和高度问题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阅读教材P12~P13问题3,完成下列问题.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α为坡角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般来说,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精确度越低.( )(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4)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之为坡角.( )(5)坡面的水平宽度与坡面的铅直高度之比称为坡比.( ) (6)坡角的范围是[0,π].( )【解析】 (1)×.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因为要解三角形,至少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余弦定理求得. (4)√.由坡角的定义可知.(5)×.因为坡比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坡面的水平宽度的比. (6)×.坡角的范围是(0,π).【答案】 (1)× (2)× (3)× (4)√ (5)× (6)×[小组合作型]要测量对岸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3 km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求A ,B 之间的距离.【精彩点拨】 将题中距离、角度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在△ACD 中,∠ACD =120°,∠CAD =∠ADC =30°, ∴AC =CD = 3 km.在△BCD 中,∠BCD =45°, ∠BDC =75°,∠CBD =60°. ∴BC =3sin 75°sin 60°=6+2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3)2+⎝⎛⎭⎪⎫6+222-2×3×6+22×cos 75°=3+2+3-3=5,∴AB =5(km),∴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1 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2 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再练一题]1.如图121,在河岸边有一点A ,河对岸有一点B ,要测量A ,B 两点的距离,先在岸边取基线AC ,测得AC =120 m ,∠BAC =45°,∠BCA =7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导学号:18082006】图121【解】 在△ABC 中,AC =120,∠A =45°,∠C =75°, 则∠B =180°-(∠A +∠C )=60°,由正弦定理,得AB =AC sin C sin B =120sin 75°sin 60°=20(32+6).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32+6)m.30°,已知CD =100米,点C 位于BD 上,则山高AB 等于( )图122A.100米B.503米C.502米D.50(3+1)米(2)在一幢20 m 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吊顶的仰角为60°,塔基的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吊的高是( )A.20⎝ ⎛⎭⎪⎫1+33 m B.20(1+3)m C.10(6+2)mD.20(6+2)m【精彩点拨】 (1)解决本题关键是求AB 时确定在哪一个三角形中求解,该三角形是否可解.(2)解决本题关键是画出示意图.【自主解答】 (1)设山高为h ,则由题意知CB =h ,DB =3h ,所以3h -h =100,即h =50(3+1).(2)如图,由条件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CD =20 m ,BC =AD =20 m. 在△DCE 中,∠EDC =60°,∠DCE =90°,CD =20 m ,∴EC =CD ·tan 60°=20 3 m.∴BE =BC +CE =(20+203) m.选B.【答案】 (1)D (2)B解决测量高度问题的一般步骤: 1 画图: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 2 分析三角形: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3 求解: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在解题中,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与平面几何知识,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再练一题]2.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 的高度H (单位:m).如图123所示,竖直放置的标杆BC 的高度h =4 m ,仰角∠ABE =α,∠ADE =β.该小组已测得一组α,β的值,算出了tanα=1.24,tan β=1.20,请据此算出H 的值.图123【解】 由AB =H tan α,BD =htan β,AD =Htan β及AB +BD =AD ,得Htan α+htan β=Htan β,解得H=h tan αtan α-tan β=4×1.241.24-1.20=124.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 m.[探究共研型]∠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试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提示】用线段CD表示山,用△DAB表示海平面.结合题中相应的距离及角度,画出立体图形,如图所示:探究2 在探究1中若要求山高CD怎样求解?【提示】由探究1知CD⊥平面ABD,首先在△ABD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D的长,然后在Rt△ACD中求出CD.如图124,为了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有不同的方案,其中之一是选取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和D,测得CD=200米,在C点和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是45°和30°,且∠CBD=30°,求塔高AB.图124【精彩点拨】利用方程的思想,设AB=h.表示出BC=h,BD=htan 30°=3h,然后在△BCD中利用余弦定理求解.【自主解答】在Rt△ABC中,∠ACB=45°,若设AB=h,则BC=h.在Rt△ABD中,∠ADB=30°,则BD=3h.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D2=BC2+BD2-2·BC·BD·cos∠CBD,即2002=h2+(3h)2-2·h·3h·32,所以h2=2002,解得h=200(h=-200舍去),即塔高AB=200米.测量高度问题的两个关注点:1 “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2 “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再练一题]3.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则电视塔的高度是( )【导学号:18082007】A.100 2 mB.400 mC.200 3 mD.500 m【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塔高AB=h m,在Rt△ABC中,由已知得BC=h m,在Rt△ABD中,由已知得BD=3h m,在△BCD中,由余弦定理BD2=BC2+CD2-2BC·CD 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得h=500(m).【答案】 D1.甲、乙两人在同一地平面上的不同方向观测20 m 高的旗杆,甲观测的仰角为50°,乙观测的仰角为40°,用d 1,d 2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离旗杆的距离,那么有( )A.d 1>d 2B.d 1<d 2C.d 1>20 mD.d 2<20 m【解析】 如图,设旗杆高为h ,则d 1=h tan 50°,d 2=htan 40°.因为tan 50°>tan 40°,所以d 1<d 2.【答案】 B2.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地面上前进600 m 后测得仰角为2θ,继续在地面上前进200 3 m 以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θ,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A.200 mB.300 mC.400 mD.100 3 m【解析】 法一:如图,△BED ,△BDC 为等腰三角形,BD =ED =600(m),BC =DC =2003(m).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2θ=6002+ 2003 2- 2003 22×600×2003=32,∴2θ=30°,4θ=60°.在Rt△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m),故选B. 法二:由于△BCD 是等腰三角形, 12BD =DC cos 2θ, 即300=2003cos 2θ.cos 2θ=32,2θ=30°,4θ=60°. 在Rt△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m),故选B.【答案】 B3.某人先向正东方向走了x km,然后他向右转150°,向新的方向走了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为 3 km,那么x的值为( )A. 3B.2 3C.23或 3D.3【解析】如图,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3=9+x2-6x cos 30°,即x2-33x+6=0,解之得x=23或 3.【答案】 C4.在高出海平面200 m的小岛顶上A处,测得位于正西和正东方向的两船的俯角分别是45°与30°,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________m.【解析】过点A作AH⊥BC于点H,由图易知∠BAH=45°,∠CAH=60°,AH=200 m,则BH=AH=200 m,CH=AH·tan 60°=200 3 m.故两船距离BC=BH+CH=200(3+1)m.【答案】200(3+1)5.如图125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点A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出山高CD.图125【解】法一:在△ABC中,∠BCA=90°+β,∠ABC=90°-α,∠BAC=α-β,∠BAD=α,则BCsin α-β=ABsin 90°+β,∴AB =BC sin 90°+βsin α-β.在Rt△ABD 中,BD =AB sin∠BAD =BC sin 90°+β sin αsin α-β=h cos βsin αsin α-β, ∴CD =BD -BC =h cos βsin αsin α-β-h .法二:在△ABC 中,∠ABC =90°-α,∠BAC =α-β, 则AC sin 90°-α =BCsin α-β.∴AC =BC ·sin 90°-αsin α-β =h cos αsin α-β. 在Rt△ACD 中,CD =AC sin β=h cos αsin βsin α-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