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思考: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图片
地质构造的实际指导意义
c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a
b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找地下水呢?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a处,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2.2 地球表面形态
高喜马山拉冰雅雪山脉
长江峡谷
冲积平原
风侵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力量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为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 中间新 向下凹陷 两翼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地二、质断构层造与地表形态—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 着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注意: 1.岩石受力破裂 2.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层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思考: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图片
地质构造的实际指导意义
c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a
b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找地下水呢?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a处,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2.2 地球表面形态
高喜马山拉冰雅雪山脉
长江峡谷
冲积平原
风侵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力量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为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 中间新 向下凹陷 两翼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地二、质断构层造与地表形态—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 着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注意: 1.岩石受力破裂 2.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层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表面形态》
许多世界上最重要的草原地区 位于平原地貌,支持着丰富的 生态系统。
河流和水边生物
平原地貌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河 流和河口地区,提供了丰富的 水边生物和生物多样性。
山地地貌
特点 陡峭的山脉和峡谷 丰富的矿产资源 保护了生态系统
意义 提供了壮丽的风景和旅游资源 为矿业开发和能源需求提供了机会 山地地区常常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地球科学的重要领域
通过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地球的演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
地球表面形态的魅力
地球表面形态以其壮丽的山脉、广袤的平原和壮观的海滩吸引着人们。探索地球的奇迹和美丽,享受大 自然的魅力。
平原地貌
农田和农业
平原地貌提供了广阔的耕地, 适合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
草原和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表面 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包括平原地貌、山地地貌、高原地貌、盆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了解这些地貌对我们理解地球的表面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
1 平原地貌
广阔平坦的地形,主要 由河流和海洋沉积物形 成。
2 山地地貌
高高的山脉和陡峭的斜 坡,形成于地壳运动和 岩石抬升的过程中。
高原地貌
地理分布
•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 大的高原地区
• 阿尔蒂金山脉:欧洲 的高原地貌
• 不丹高原:亚洲的高 原地貌
地形特点
• 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 草原、森林和湖泊等
多样的生态系统 • 重要的水源和水资源
人类活动
• 交通、农牧业和旅游 等经济活动
• 独特的文化和民俗传统 • 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
3
能源开发
高原地貌和盆地地貌中的地下资源, 如煤炭和石油,对能源开发具有重要 意义。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PPT
三、教学目标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依 据
过程与方法
课标 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简单的地表形态的观察,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简单的地表形态的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从内、 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六、教学流程——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学习内容有预先的认识和了解, 对学习内容有预先的认识和了解,明确 重难点。 重难点。
六、教学流程——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提示: 提示:结合教材内 容进行分析
设计:读图看图 板块运动形成哪些宏观地形? 设计:读图看图——板块运动形成哪些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形成哪些宏观地形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3、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设计① 思考并发挥想象 设计①:思考并发挥想象——地层两 地层两 褶皱 边受水平力的挤压,结果会怎样? 边受水平力的挤压,结果会怎样?
I2.2.1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课件)
亚欧板块
E
非洲
D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非洲 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洲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洲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3、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宏观地形。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 (消亡边界)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褶皱山系
褶皱山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 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强烈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精品PPT课件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如:东亚岛弧、台湾山脉(亚欧 板块与 太平洋 板块相撞)
庐山
断层地貌 —— 断块 山
渭河平原
断层地貌 — 地堑
汾河谷地
断层地貌 —— 地堑
活动: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活动:假如你是一名地质工程师,请结合 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1、采石场选址
采石场为什么适宜建在背斜顶部?
①A ②
③
B 背斜顶部受张力,
裂隙发育,岩石破
碎,开采成本低。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在这一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世界十大地貌奇观
大 蓝 洞 ( 洪 都 拉 斯)
世界十大地貌奇观
赤水丹霞(中国)
世界十大地貌奇观
羚羊峽谷(美国)
世界十大地貌奇观
波纹岩(澳大利亚)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 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漂移等现象
。
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 要驱动力之一,因为板块之间的 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不稳定和破
裂。
地震和火山喷发常常在板块边界 附近发生,因为这里是地壳最薄 弱的地方,也是地壳板块相互挤
压或分离的区域。
05
地球的演变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早期生命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波 的形式传播,导致地 面震动、建筑物倒塌 和破坏。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气 体和碎屑通过地壳的裂缝或破 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灰、熔 岩流和火山弹等物质,对周围 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火山喷发的频率和规模受地球 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等因素的 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地幔
01
02
03
定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 地球体积的约84%。
组成
地幔主要由硅、镁、氧等 元素构成的岩石构成,温 度高达1000-3000摄氏度 。
特点
地幔中的岩石处于高温高 压状态,流动性较强,是 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主要 介质。
外核
定义
外核是地球的外层,位于 地幔之下,内核之上。
组成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 元素构成,形态类似于液 态。
丘陵
总结词
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貌。
详细描述
丘陵是一种过渡性的地貌类型,通常具有较高的海拔和起伏较大的地形。它们 的地势较高,但比山地较低,坡度较缓。丘陵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风化和侵蚀作 用,是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独特类型。
高原
总结词
指地面广阔、起伏较小、相对较高的地 貌。
VS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142张PPT)
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泼。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 两侧逐渐变老。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
岸
海
山
脉
沟
大
洋
海岛
中
弧
脊
沟链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东非大裂谷
(高考真题再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沙漠 B. 命题方向: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随_____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90°N最大的 地壳运动状况: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 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 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 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2、结果: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 彼此分离〔张裂)——生长边界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读图要领:1、熟悉六大板块名称;2、注 意一些特殊区域所属的板块;3、熟记主要板块 界限〔结合世界地理分区)。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泼。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 两侧逐渐变老。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
岸
海
山
脉
沟
大
洋
海岛
中
弧
脊
沟链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东非大裂谷
(高考真题再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沙漠 B. 命题方向: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随_____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90°N最大的 地壳运动状况: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 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 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 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2、结果: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 彼此分离〔张裂)——生长边界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读图要领:1、熟悉六大板块名称;2、注 意一些特殊区域所属的板块;3、熟记主要板块 界限〔结合世界地理分区)。
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时上课用)PPT课件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阿拉伯半岛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消 亡 边 界 生长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示意图
陆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狭长的裂谷。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形成巨大的 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碰 撞 陆海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南美安第 斯山脉, 太平洋西 部岛屿
消亡边界
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
板块张裂 海洋、断层、 大西洋和红 生长边界
海岭
海
活动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红海在慢慢变大,因为红海位于生长边界处, 红海在慢慢变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洋。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6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复习巩固
1.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B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4~5题。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共23张PPT)
千岛-勘察加岛弧 琉球岛弧 日本岛弧 马里亚纳岛弧 菲律宾岛弧 东印度-巽他岛弧 新几内亚岛弧 小安的列斯岛弧
所罗门岛弧
汤加-克马德克岛弧
斯科舍岛弧
探究四:1.读世界主要海岭分布图,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说 明世界主要海岭分布特点。
探究四:2.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下图,说明海岭(大洋中脊) 的具体形成原因。
陆地上 (裂谷、海洋) 海洋上 (海岭)
【小结】板块运动所形成的这些山脉、高原、岛弧、海岭、海沟等, 都是地表形态的大骨架,所以我们说板块运动塑造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示意图
1.速记六大板块名称。
2.六大板块范围是否与大洲大洋范围一致?请举例说明。
作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第一大组:探究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大组:探究海沟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大组:探究岛弧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四大组:探究海岭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地球内部 (热能)
同时 进行, 共同 作用
地球外部 (太阳能)
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 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鹦鹉螺
1975年,我国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海 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据考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也就是说曾经是陆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 相互关系 影响 高低不平
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2、图示的储油构造经 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人们往往采 取向油井中注入水的办法,原因是 水的比重大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 原因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强
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 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
发生弯曲
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形成地貌
有时成山岭, 有时成谷地,
但顶部受张 力常被侵蚀
但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实不易 受侵蚀反而成
成谷地
山岭
泰山、 庐山、 华山等
东非裂谷、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实际用途
有良好的储油、 向斜盆地中,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
气构造;岩层上 易储藏地下
隆不易塌陷,不 易积水,易开凿
水
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 断层
隧道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外力 地貌
流水
风力
侵蚀 地貌
崎岖地表 沟谷 峡谷 瀑布
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落基山、红海、 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大西洋
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亚欧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火山爆发 日本海 日本 太 平 洋
太平洋板块 熔岩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貌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
山岭(新)
斜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 斜
向下弯曲
谷地(新) 或山岭
背斜易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侵蚀 成谷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 原因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强
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 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
发生弯曲
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形成地貌
有时成山岭, 有时成谷地,
但顶部受张 力常被侵蚀
但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实不易 受侵蚀反而成
成谷地
山岭
泰山、 庐山、 华山等
东非裂谷、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实际用途
有良好的储油、 向斜盆地中,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
气构造;岩层上 易储藏地下
隆不易塌陷,不 易积水,易开凿
水
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 断层
隧道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外力 地貌
流水
风力
侵蚀 地貌
崎岖地表 沟谷 峡谷 瀑布
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落基山、红海、 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大西洋
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亚欧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火山爆发 日本海 日本 太 平 洋
太平洋板块 熔岩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貌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
山岭(新)
斜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 斜
向下弯曲
谷地(新) 或山岭
背斜易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侵蚀 成谷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的认识。
❖ 学习时间:2课时
❖ 1.有人在台湾海峡的峡底发现有古河道 的痕迹;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的山顶 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地球上千姿 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地质作 用的结果。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 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 【答案】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 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时很缓慢,有时 很剧烈。
❖ 学习导入:
❖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 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 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 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人们大惑不解,难道被神运走了吗?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人们 在半信半疑中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
❖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 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 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 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 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 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 向上游移动了一截。
❖ [答案] D
❖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答案】 (1)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 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 大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 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4)一般来讲,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 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5) 板块运动形成的是宏观地形。
褶皱 的基 本形 态
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未侵蚀 地形
侵蚀的地形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 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两翼岩层较
新
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 张力,常被侵蚀
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 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
老
谷地
不少向斜槽部受 挤压,物质坚实 不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 帮你总结
❖ 区分背斜和向斜时,不应单纯从形态 上去判读,而要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 面进行研究。由中心向两侧,岩层由 老变新则为背斜;由中心向两侧,岩 层由新变老则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 和向斜的可靠依据。
❖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
列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地表形态显著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内力作用的结果 ❖ B.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察觉 ❖ C.地壳运动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 ❖ 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 [解析] A项错误,因为不仅内力作用 可引起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喜马拉 雅山的隆起),外力作用同样可以引起 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长江三角洲的 沧海变桑田即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 结果)。地质作用既有缓慢进行的(喜马 拉雅山仍在缓慢上升),也有迅速进行 的(地震、火山爆发)。因此,B项也是 错误的。将C、D两项进行对比,地壳 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而地形变化 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的
的影响
关系
内力 作用
来自地球 内部,主 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 变产生的 热能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 外部,主 要是太阳 能
地壳运动、 形成高山或 两者在空间上相
岩浆活动、 盆地,使地 互联系,在时间
变质作用、 表变得高低 上同时进行,通
❖ 7.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形成的
关系: 概念
产生地形
火山喷 发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 岩浆活动
熔岩物质堆积形成火山锥、 火山口,个别地方形成火山 熔岩地貌(熔岩高地)
❖ (1)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不是,因为它 不发生在地球上。
❖ (2)梯田: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原因 造成的。
❖ (3)褶皱山:是,因为它发生在地球上, 是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 面形态的变化。
❖ (4)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不是,因为 它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 (5)岩石断裂、错位:是,因为它是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 内部结构的变化。
❖ 2.什么是地质构造?主要有哪两种类 型?
❖ 【答案】 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类型有褶 皱和断层。
❖ 3.什么是褶皱?其基本形态有哪两种?
❖ 【答案】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 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 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 4.根据下图,比较背斜与向斜,完成 表格。
❖ 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是否也会像石兽 一样“逆水而行”呢?如果不会,它 会怎样变化呢?
❖ 课标要求: ❖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
❖ 5.什么是断层,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 【答案】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组合类型 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 6.根据下图,比较地垒与地堑。
构造
概念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地垒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的部分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 峰
华山西峰、峨眉山 万佛顶
地堑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 的断层
常有许多典型的盆 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 谷地
❖ 告诉你
❖ 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 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含石 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 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 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 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 渗漏等不良后果。
地震等 起伏
常在同一地区的
不同地点或不同
地区的同一时期,
风化、侵 蚀、搬运、 堆积、固 结成岩作 用等
把高山削低 ,把低地填 平,使地表 趋向平坦
总是以某种作用 占优势,一般来 说内力作用对地 壳的发展变化起 主导作用
❖ 想一想: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 力作用,下列地理事物哪些是由地质 作用造成的,哪些不是?说明原因。
❖ 学习时间:2课时
❖ 1.有人在台湾海峡的峡底发现有古河道 的痕迹;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的山顶 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地球上千姿 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地质作 用的结果。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 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 【答案】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 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时很缓慢,有时 很剧烈。
❖ 学习导入:
❖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 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 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 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人们大惑不解,难道被神运走了吗?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人们 在半信半疑中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
❖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 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 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 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 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 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 向上游移动了一截。
❖ [答案] D
❖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答案】 (1)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 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 大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 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4)一般来讲,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 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5) 板块运动形成的是宏观地形。
褶皱 的基 本形 态
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未侵蚀 地形
侵蚀的地形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 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两翼岩层较
新
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 张力,常被侵蚀
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 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
老
谷地
不少向斜槽部受 挤压,物质坚实 不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 帮你总结
❖ 区分背斜和向斜时,不应单纯从形态 上去判读,而要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 面进行研究。由中心向两侧,岩层由 老变新则为背斜;由中心向两侧,岩 层由新变老则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 和向斜的可靠依据。
❖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
列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地表形态显著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内力作用的结果 ❖ B.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察觉 ❖ C.地壳运动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 ❖ 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 [解析] A项错误,因为不仅内力作用 可引起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喜马拉 雅山的隆起),外力作用同样可以引起 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长江三角洲的 沧海变桑田即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 结果)。地质作用既有缓慢进行的(喜马 拉雅山仍在缓慢上升),也有迅速进行 的(地震、火山爆发)。因此,B项也是 错误的。将C、D两项进行对比,地壳 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而地形变化 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的
的影响
关系
内力 作用
来自地球 内部,主 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 变产生的 热能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 外部,主 要是太阳 能
地壳运动、 形成高山或 两者在空间上相
岩浆活动、 盆地,使地 互联系,在时间
变质作用、 表变得高低 上同时进行,通
❖ 7.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形成的
关系: 概念
产生地形
火山喷 发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 岩浆活动
熔岩物质堆积形成火山锥、 火山口,个别地方形成火山 熔岩地貌(熔岩高地)
❖ (1)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不是,因为它 不发生在地球上。
❖ (2)梯田: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原因 造成的。
❖ (3)褶皱山:是,因为它发生在地球上, 是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 面形态的变化。
❖ (4)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不是,因为 它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 (5)岩石断裂、错位:是,因为它是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 内部结构的变化。
❖ 2.什么是地质构造?主要有哪两种类 型?
❖ 【答案】 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类型有褶 皱和断层。
❖ 3.什么是褶皱?其基本形态有哪两种?
❖ 【答案】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 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 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 4.根据下图,比较背斜与向斜,完成 表格。
❖ 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是否也会像石兽 一样“逆水而行”呢?如果不会,它 会怎样变化呢?
❖ 课标要求: ❖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
❖ 5.什么是断层,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 【答案】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组合类型 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 6.根据下图,比较地垒与地堑。
构造
概念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地垒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的部分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 峰
华山西峰、峨眉山 万佛顶
地堑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 的断层
常有许多典型的盆 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 谷地
❖ 告诉你
❖ 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 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含石 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 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 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 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 渗漏等不良后果。
地震等 起伏
常在同一地区的
不同地点或不同
地区的同一时期,
风化、侵 蚀、搬运、 堆积、固 结成岩作 用等
把高山削低 ,把低地填 平,使地表 趋向平坦
总是以某种作用 占优势,一般来 说内力作用对地 壳的发展变化起 主导作用
❖ 想一想: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 力作用,下列地理事物哪些是由地质 作用造成的,哪些不是?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