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第4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2年(有答案)九年级下册英语_unit6_第4课时(sectionB_1a-1e)练习

人教版2022年(有答案)九年级下册英语_unit6_第4课时(sectionB_1a-1e)练习

人教版2022年(有答案)九年级下册英语 unit6 第4课时(sectionB 1a-1e)练习一、用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1.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y thought the potatoes ________ (be not) thin enough.(2)A cook ________ (call) George Crum invented potato chips.(3)Too much salt ________ (put) on the turkey.(4)The noodles are too ________ (salt). We don’t want to eat them.(5)The boy didn’t like to eat potatoes, because they ________ (cut) too thick.二、单选题Paper and printing ________ in China.A.were both inventedB.was inventedC.are both inventedD.is inventedYesterday I took a man’s bag ________, and he was very angry with me.A.by mistakesB.by mistakeC.with mistakeD.with mistakesThe lab ________ about five years ago.A.builtB.is builtC.was builtD.has been builtThe customer thought the potatoes ________.A.weren’t thin enoughB.aren’t thin enoughC.aren’t enough thinD.weren’t enough thinHe ________ the potato chips until they were crispy.A.stopped to cookB.didn’t stop to cookC.stopped cookingD.didn’t stop cooking三、完成句子根据所给汉语完成英语句子。

第4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与平移-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考点知识清单+例题讲解+课后练习(人教版)(原卷版)

第4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与平移-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考点知识清单+例题讲解+课后练习(人教版)(原卷版)

第4课时——平行线的判定与平移知识点一:判定的判定:1.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2.内错角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3.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4.平行公理判定: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5.垂直判定: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类型一:判定条件的确定】1.如图,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D的是()第1题第2题A.∠2=∠4B.∠B=∠5C.∠5=∠D D.∠D+∠DAB=180°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的是()A.∠1=∠2B.∠3+∠4=180°C.∠3=∠4D.∠2=∠33.如图,∠1和∠2分别为直线l 3与直线l 1和l 2相交所成角.如果∠1=62°,那么添加下列哪个条件后,可判定l 1∥l 2( )第3题 第4题A .∠2=118°B .∠4=128°C .∠3=28°D .∠5=28°4.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因为∠1=∠3,所以AB ∥CDB .因为∠1=∠3,所以AE ∥CFC .因为∠2=∠4,所以AB ∥CDD .因为∠2=∠4,所以AE ∥CF5.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3=∠8,则AB ∥CDB .若∠1=∠5,则AB ∥CDC .若∠DAB +∠ABC =180°,则AB ∥CDD .若∠2=∠6,则AB ∥CD 【类型二:平行线的证明】6.如图,点G 在CD 上,已知∠BAG +∠AGD =180°,EA 平分∠BAG ,FG 平分∠AGC ,请说明AE ∥GF 的理由.解:因为∠BAG +∠AGD =180°( ),∠AGC +∠AGD =180°( ),所以∠BAG =∠AGC ( ).因为EA 平分∠BAG ,所以∠1=21 ( ). 因为FG 平分∠AGC , 所以∠2=21 , 得∠1=∠2( ),所以AE ∥GF ( ).7.〖我阅读〗“推理”是数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借助于一些公认的基本事实及由此推导得到的结论,通过推断,说明最后结论的正确.〖我会做〗填空(理由或数学式)已知:如图,∠1=∠E,∠B=∠D.求证:AB∥CD.证明:∵∠1=∠E()∴()∴+∠2=180°()∵∠B=∴+=180°∴AB∥CD()8.如图,点E、F分别在AB、CD上,AF⊥CE于点O,∠1=∠B,∠A+∠2=90°,求证:AB∥CD.请填空.证明:∵AF⊥CE(已知)∴∠AOE=90°()又∵∠1=∠B()∴()∴∠AFB=∠AOE()∴∠AFB=90°()又∵∠AFC+∠AFB+∠2=(平角的定义)∴∠AFC+∠2=()°又∵∠A+∠2=90°(已知)∴∠A=∠AF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9.完成下列推理过程:如图,已知∠A=∠EDF,∠C=∠F,求证:BC∥EF.10.如图,点E、F分别是AB、CD上的点,连接BD、AD、EC、BF,AD分别交CE、BF于点G、H,若∠DHF=∠AGE,∠ABF=∠C,求证:AB∥CD.11.如图,直线EF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G平分∠AEF交CD于点G.若∠1+2∠2=180°,求证:AB∥CD.【类型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2.如图,∠1+∠2=180°,∠B=∠3.(1)求证:DE∥BC;(2)若∠C=74°,∠AED=2∠3,则∠CEF的度数为.13.如图,已知∠1=∠BDC,∠2+∠3=180°.(1)求证:AD∥CE;(2)若DA平分∠BDC,DA⊥FE于点A,∠F AB=55°,求∠ABD的度数.14.如图,已知点D是△ABC中BC边上的一点,DE⊥AC于点E,∠AGF=∠ABC,∠1+∠2=180°.求证:DE∥BF;15.如图,点B,C在线段AD的异侧,点E,F分别是线段AB,CD上的点,已知∠1=∠2,∠3=∠C.(1)求证:AB∥CD;(2)若∠2+∠4=180°,求证:∠BFC+∠C=180°;(3)在(2)的条件下,若∠BFC﹣30°=2∠1,求∠B的度数.知识点二:平移: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的方向移动,这种图形的,叫做平移变换,简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3.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1.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讲解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讲解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合作交流1. 老师出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 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和合作交流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练习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合作交流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

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
45 14 9
70
31 56 36 5 18 5
2 8 7 21 2 21 78 3 4
2.计算下面各题。(教材P34“练习七” 第12题)
2 3 6 98 7
= 1 7 12 6 7
= 72
48 3 35
= 4 3 3 85
= 3 3 25
=9 10
35 31 46 46
=
3
(5
x= 10
2.解下列方程。(教材P34“练习七” 第13题)
x 4 = 15 5 28
解:x = 15 4 28 5
x=3 7
2 x 1 = 12 34 解:2 x = 3
3 x =3 2 3 x=9 2
3.
一盏节能灯1小时耗电
3 250
千瓦时,某
个传达室除了这盏节能灯外,没有别的电
器。这个传达室上个月的用电量是
( 5 )1 =1 5
16 ( 5 ) = 1 5 16
( 1 ) 3 = 3 2 24
( 1 )18 = 9
4
2
求一个因数,要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分数 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2.计算下面各题。(教材P34“练习七” 第12题)
15 10 22 15 1 22 10 3 4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5 9 14
×
1 2
=7 15
1
1
1
五、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的练习。
6 5
千瓦
时,这盏灯上个月共使用了多少小时?
(教材P34“练习七” 第14题)
6 3 = 6 250 = 10(0 小时) 5 250 5 3
答:这盏灯上个月共使用了100小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练习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练习题,包括画图、填空、选择、解答等,题型丰富,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运动的基本知识,对于平移、旋转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不深、应用不熟练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图形的运动的画法,提高学生的图形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掌握图形的运动的画法。

2.难点: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运用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根据教材中的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纸。

2.准备教具:直尺、圆规等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运动的基本知识,如平移、旋转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画图、填空、选择、解答等,题型丰富,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分析、评价,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画图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组练习题。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时 碱的通性(练习题)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时 碱的通性(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时碱的通性(156)1.为了探究酸碱等溶液的性质,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分别试验乙醇、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H2SO4+ Ba(OH)2=BaSO4↓+2H2O](1)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组实验灯泡不发光,该组实验烧杯中装的药品是。

(2)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和等带电的粒子,所以可以导电。

(3)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色,硫酸、盐酸等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都能解离出。

(4)往装有硫酸的烧杯中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滴加过程中测得烧杯中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图中b点除了表示温度最高、放出的热量最多,还可以表示。

滴加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灯泡发光的情况为(填字母)。

A.亮度保持不变B.逐渐变暗至熄灭C.逐渐变亮D.由亮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E.由暗变亮再变暗至熄灭2.实验方案是根据特定实验目的而设计的。

学习了“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到“盐酸能解离出H+和Cl−,氯化钠能解离出Na+和Cl−”。

为深入探究某一问题,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回答:(1)往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后,乙试管中的溶液将变为色。

(2)小科设计的实验方案探究的主要问题是。

3.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猜想②:可能是Na+;猜想③:可能是OH−。

(1)[实验验证](2)[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4.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下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提示: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练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练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练习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练习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例题,另一部分是练习题。

例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题则是对例题的巩固和扩展,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理解和运用数的概念。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入,不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3.练习题讲解:通过对不同形式的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练习课(第4课时) 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练习课(第4课时) 教学课件

+ 19
619
5 73 4 3 5
365
70
验算: 7 3 ×5
365 + 70
435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课本P85页 “练习十六” 第5题】
312÷52=6
752÷26=28……24
6 验算: 5 2
52 3 1 2
×6
312
312
0
28
26 7 5 2 52 232 208
24
验算: 2 8 × 26
40
10
8
3
他到外婆家应该选择哪种交通工具? 他到外婆家应该选择火车。
2.刘叔叔带900元去买大米。买了12袋同一种大米,剩60元。
每袋大米的价钱是多少?【课本P86页 “练习十六” 第10题】
实际总价应为
单价相同。 (900-60)元。
(900-60)÷12=70(元)
答:每袋大米的价钱是70元。
210
0
看谁算得都对。【课本P82页 “练习十五” 第5题】
564÷85=6……54 252÷36= 7
6 85 5 6 4
510
54
35 7 36 6……15
6 25 1 6 5
150 1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仔细想,认真填。 (1) 63÷58的商是一位数, 里最大能填( 5 )。
87÷42=2……3
2 42 8 7
84 3
252÷64=3……60
3 64 2 5 2
192 60
计算下面各题。【课本P86页 “练习十六” 第11题】
247÷19=13
221÷37=5……36
1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课(第4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课(第4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课(第4课时)(人教版)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第六单元《认识数词》和第七单元《认识形状》的复习和练习。

一、教学内容我们会复习第六单元《认识数词》中的重要概念,如“1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加减法”。

然后,我们将转入第七单元《认识形状》的复习,主要内容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正确比较大小,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和区分各种形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形状的识别,难点则是如何正确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和如何准确地识别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题和答案,以及一些形状的模型,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以便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些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回答,并解释答案的计算过程。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在他们完成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析。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公式,如“10以内的加减法”和“形状的名称和特征”。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和“形状的识别”,让学生们能够在家里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份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加减法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方法。

因此,我需要确保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 找因数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 找因数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课练第4课时找因数一、填一填。

1、一个数因数的个位数是(),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是()。

2、8=()×()=()×()8的所有因数是()24=()×()=()×()=()×()=()×()24的所有因数是()即是8的因数又是24的因数是()3、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4:()个16:()个2:()个9:()个21:()个17:()个4、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的因数。

4:()25:()15:()二、判断。

1、34的因数有无数个。

()2、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3、一个数有因数2和3,这个数一定有因数6。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倍数是它本身。

()5、12的所有因数是1、2、3、4、6、12. ()三、连一连。

(把色数字的因数连起来)3 11 52 9 411 25 86 24 9四、选择。

1、19的因数有()个。

A、1B、2C、192、8的因数是()。

A、24B、16C、43、25最大的因数是()A、5B、25C、没有四、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是16厘米。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参考答案一、填一填。

1、无限的、1、本身2、1、8、2、4 ,1、8、2、4;1、24、2、12、3、8、4、6 ,1、24、2、12、3、8、4、6 ;1、2、4、83、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4:( 3 )个16:( 5 )个2:( 2 )个9:( 3 )个21:( 4 )个17:( 2 )个4、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的因数。

4:(1、2、4 )25:(1、5、25 )15:(1、3、5、15 )二、判断。

1、×2、√3、√4、×5、√三、连一连。

(把色数字的因数连起来)3 11 52 9 411 25 86 24 9四、选择。

1、B2、C3、B四、略。

部编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时 练习课(第1~3课时)

部编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时 练习课(第1~3课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1.选择我最棒。

(1)十万十万地数,数10次是( )。

A. 10万B.100万C.1000万D.一亿(2)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李村去年农业纯收入6400070元,读作( )。

A. 六百四十万零七十元B.六百四十万七十元C.六十四万零七十元D.六十四万七十元(3)用三个2和三个0组成的六位数,读数时,一个0也不读出来,这个数是( )。

A. 222000B.200022C.202020D.2200022.下面的哪些说法合理?在括号里画“√”。

哪些说法不合理?在括号里画“×”。

(1)我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

( )(2)妈妈花了109800元钱给雯雯买了一台步步高点读机。

( )(3)228000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为北京2014年APEC峰会服务。

( )(4) 2010年广州常住人口大约有12700800人。

( )3.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

4.写出下面的数。

(1)五千万、三百万、八万、六百、五十。

写作:______________(2)九千零三十万零二百零七。

写作:____________(3) 70000000+3000000+200000+60000+4000+50 写作:____________5.用四个1和三个0按下面要求,组成不同的七位数。

最大的七位数:( ) 最小的七位数:( )读两个0的数:( )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1.(1)B解析十万十万地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十万,依次是10万、20万、30万……90万、100万。

(2)A解析读数时,先分级,再从高级读起。

万级的读法与个级相同,只是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6400070的万级是“640”,万级末尾的0不用读出来;个级是“0070”,前面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0,个级末尾的0不用读出来。

所以该数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名师教案 5 混合运算 练习课 (第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名师教案 5 混合运算 练习课 (第4课时)

练习课【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53~54“练习十二”第1、2、3、5、7、8题。

【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的能力。

2.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计算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隐藏的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计算巩固,回顾解题步骤1.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回忆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本节课我们来巩固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有谁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取了各种类型的两步计算式题。

明确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自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1.完成教科书P53“练习十二”第1题。

师: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只关注文字,有的学生只关注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完整地读取信息。

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以小组的形式清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预设1:以问题为切入点,必须先求出要花多少钱,再与20元进行比较。

预设2:用20元先买2张成人票,看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1张儿童票。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思路。

师:你听懂了吗?谁能再来说一说?以反复询问的形式,获取更清晰简洁地表达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

2.完成教科书P53“练习十二”第2题。

师: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一共有多少张明信片,再求还剩多少张。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

3.完成教科书P53“练习十二”第3题。

师: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乘地铁需要多少钱,再求乘地铁比乘出租车节省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

2022年小学数学第4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2年小学数学第4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4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一、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再计算并验算.872÷6 618÷4 477÷3 655÷5二、选一选.1. 计算356÷3, 商的最高位应写在〔〕位上.A. 百B. 十C. 个2. 除数是9, 商和余数相同, 那么被除数最大是〔〕.A. 100B. 80C. 90三、填空.1. 644÷4的商是〔〕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位上.25÷4, 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大能填〔〕, 里最小能填〔〕.四、李阿姨要把648件儿童玩具分装在同样大小的纸箱里, 如果每个纸箱装5件. 李阿姨要准备多少个纸箱?五、小红有448颗弹珠, 她准备和3个小伙伴一起玩. 他们平均每人分得多少颗弹珠?还剩余多少颗?第2课时括号一、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式.1. 960÷15=64 64-36=28综合算式2. 96×5=480 480+20=500 500÷4=125综合算式3. 4535-500=4035 782-777=54035÷5=807综合算式4. 8×15=120 63+120=183183÷61=3综合算式二、判断. 〔正确的打“√〞错的打“×〞〕〔1〕720÷〔15-3×2〕〔2〕〔800+200÷50〕×3 =720÷〔12×2〕=〔1000÷50〕×3=720÷24=20×3=30 =60〔〕〔〕三、计算题.87÷3×〔121÷11〕〔58+66〕×65-10006000÷[75÷〔75-60〕]四、应用题.1.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310吨, 二月份生产400吨, 三月份生产490吨化肥, 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2.一匹马每天吃12千克草, 照这样计算, 25匹马, 一星期可吃多少千克草?3.一个养鸡场四月份卖出12300只鸡, 五月份卖出的比四月份的2倍还少200只, 两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只鸡?。

第4课时_圆的周长练习课_薛城区临山小学_陈秀丽

第4课时_圆的周长练习课_薛城区临山小学_陈秀丽

圆的周长练习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六年级上册62-64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观察、猜想、验证活动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C=πd推导出d=C÷π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板题示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来对它的有关知识进行进一步回顾和练习。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出示目标:通过练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2.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要达到本节课的复习目标,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下面请看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回顾有关圆的周长知识,想一想,﹙1﹚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2﹚你能介绍一下圆周率吗?﹙3﹚已知周长,怎样求圆的直径、半径?3分钟后学生汇报3.知识回顾: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可以根据自学指导的顺序进行。

预设1.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用字母C 表示)计算公式:C=πd 或C=2πr预设2. 你能介绍一下圆周率吗?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计算时通常取它的近似数3.14。

预设3:已知周长,怎样求圆的直径、半径?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 或C=2πr推出: d=πc r=2c π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谈话:刚才我们对小数的知识进行了回顾,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二年级上册 表内乘法(二) 练习课(第4课时)

数学二年级上册 表内乘法(二) 练习课(第4课时)

巩固练习
二、下列每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相等,你能 填出括号中的数吗?
9
8
6
4
巩固练习
3 4
巩固练习
三、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从冬至开始“数九”,从“一九”到“九九”,每个 “九”有9天,“九九”过后,春暖花开。你知道 “数九”要经过多少天吗?
9×9=81(天)
答:“数九”要经过81天。
7 9 63
拓展应用 4. [教材P82 练习二十 第8题]
9 5 45 米
拓展应用
5.(1)9只脚踏(tà)船最多可坐多少人?
[教材P82 练习二十 第10题]
脚踏(tà)船 限坐3人。
手划船限 坐4人。
9×3 = 27(人)
答:9只脚踏船最多 可坐27人。
拓展应用
5.(2)你还能提出其他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巩固练习
四、二(1)班两个手工小组剪星星,第一小组有5 人,每人剪了9颗星星。 1.第一小组一共剪了多少颗星星?
5×9=45(颗) 答:一共剪了45颗星星。
2.第二小组比第一小组少剪了6颗星星,两个小组一共剪 了多少颗星星?
45-6=39(颗)45+39=84(颗) 答:一共剪了84颗星星。
巩固练习
五、有一块正方形的活动场地,在它的四条边上插上彩 旗(四个角都要插一面),活动场地的每条边上都插10 面彩旗,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10-1=9(面) 4×9=36(面) 答:一共要插36面彩旗。
72
5×9+9= 54 9×3+9= 369×9-9= 72
7×9-9= 549×5-9= 376×9+9= 72
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P82 练习二十 第6题]

四 热 第4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同步练习(含答案)

四 热 第4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同步练习(含答案)

四热第4课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基础导航1. 填空题。

(1) 热能够从物体的一端向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2) 如下图所示,铁丝上用蜡分别在1、2、3、4这四个点粘上一根火柴,然后在H处加热,这四根火柴掉落的顺序是、、、。

(3) 热传递主要通过、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2. 选择题。

(1) 下列热的传递方式中,需要物体直接接触的是( )。

A. 热传导B. 热对流C. 热辐射(2) 如下图所示,铁丝上的火柴都用蜡粘住,加热后最后掉下来的是( )火柴。

A. 甲B. 乙C. 丙(3) 在(2)的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原来拉紧的铁丝会变得松弛下垂,这是因为( )。

A. 铁丝遇热体积膨胀B. 铁丝遇热体积收缩C. 铁丝遇热质量增大能力拔高1. 判断题。

(1) 热量不会消失,它只是发生了转移。

( )(2)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没有规律的。

( )(3)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 )(4) 物体间发生热的传递必须两者产生接触。

( )(5) 烤箱是利用热传导这一方式给食物加热的。

( )2. 选择题。

(1) 冬天很冷,小娟用热水袋焐手,原先冰冷的双手,紧贴热水袋后慢慢热起来了,这种热量从热水袋传到手的现象叫( )。

A.热传导B. 热对流C. 热辐射(2) 物体间的温度一样时,它们相互接触( )发生热传递。

A. 会B. 不会C. 有时会(3) 如右图所示,炉子产生的热传递给男孩的方式为( )。

A. 热传导B. 热对流C. 热辐射(4) 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圆点代表加热点,箭头代表热传递的方向。

对热传递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3. 实验探究题。

如图所示为用铁棒制成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在O点处加热,在A、B、C、D点处都用蜡粘上一根向下悬挂的火柴。

(1) 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蜡来粘火柴的原因是( )。

A. 蜡遇火不会燃烧B. 蜡是热的不良导体C. 蜡遇热会熔化(2) 在加热铁棒的过程中,火柴棒掉落的顺序是(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 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练习课)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 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练习课)
(1)边长是8cm的正方形,面积是( 64 )cm2。 (2)将棱长是3m的正方体木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为( 9 )m2,和它 等体积的长方体木箱面积是12m2,高是(2.25)m。 (3)一个圆的直径是16cm,圆的面积是( 200.96 )cm2。 (4)将18个相同的铁圆锥,可以熔铸成(6 )个和它们等底等高的圆柱。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6.28cm, 宽是3.14cm,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1或0.5 )cm。
整理和复习
——图形与几何 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一、基础练习
看下图,请你用刻度尺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测量出阴影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并计算面积,得出空白部分与阴影部 分的面积比是多少?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空白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三角形的面积,得出二者 的面积结果即可算出面积比。
正方形的面积是10, 圆半径的平方就是10。
3.14×10=31.4(cm2) 31.4× 1 =7.85(cm2)
4
答:涂色部分的面积是7.85 cm2。
二、指导练习
练 习十 八 17、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
在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糊一层纸,怎样围用纸最多?
围成正方体
围成长方体
正方体铁块变成圆锥形铁块,形状变了,前后体积没变。
V正方体 =103=1000(cm3)
V 圆锥
= 1 πr2h
3
h=1000×3÷π÷(20÷2)2≈10(cm)
答: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约是10cm。
二、指导练习
练 习十 八 16、一个正方形的内部有一个四分之一圆(涂色部分)。已知正 方形的面积是10cm2,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本练习中的第 3 题是部分与总体的 关系,但在解答第 4题时可能有些学生 把“我们班一共有20人”当成总体,此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对两种总体 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 剔除无用信息。
教学反思 第4题的第二个小题是一道开放性题,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根据已 学知识,可能提出加法问题,也可能提 出减法问题,甚至可能提出两位数加一 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如17+5和17+8, 为学习本册教材第六单元埋下了伏笔。
【例题 1】同学们去爬山。两个小组一 共有 13 人,一组有 6 人 , 另一组已经走了 15分钟了。另一组有几人?
13-6=7(人 )
答:另一组有7人。
练 习
1.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
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14-6=8(人) 答:藏起来8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
练习课
R·一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加强比较,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 解减法的意义。 2.用活素材,能正确筛选出解决问题的 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3. 训练学生用相互转化方法解决“比 多”“比少”的问题。
学习重点
1.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再次感受加、 减法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培 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例题 2】上午摘了 13 箱草莓,下午摘
了8箱。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 13-8=5(箱) 答:上午比下午多摘了5箱。
练 习
2. 大蜜蜂采了 12 朵花,小蜜蜂采了 3 朵花。
小蜜蜂比大蜜蜂少采几朵花?
12-3=9(朵) 答:小蜜蜂比大蜜蜂少采9朵花。
3.在里填上“>”“<”或“=”。 13-4 > 4 16-8 < 9 15-7 12-5 = = = 8 7
几)的解题方法。 【例题 2】上午摘了 13 箱草莓,下午摘 了8箱。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
分析:画图理解题意,用○代替草莓的 箱数,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上午摘的草莓 13箱分成 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下午同样多的 8 箱,另一部分是上午比下午多摘的 5 箱。 所以求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就是从 上午摘的总箱数中减去下午和上午摘的 同样多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11-6 <
6
14-9
5
巩固提升
1.每人写15个大字。
15 15
-
7 = 8 6 = 9
(个) (个)
2.看谁都能算对。
11-2= 9 9+7= 16 14-8= 6 12-4= 8 8+6= 14 13-7= 6 15-9= 6 14-6= 8 16-8= 8 11-6= 5 12-5= 7 17-9= 8 13-4= 9 15-7= 8 11-3= 8 4+8= 12
3.
14
-
6 = 8 (个 )
4.
(1)小灰比小白多几个?
17 8 = 9 (个 )
答:小灰比小白多9个。
4.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白比小黑多几个? 8-5=3(个)
课堂小结
1.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1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例题 1】同学们去爬山。两个小组一 共有 13 人,一组有 6 人 , 另一组已经走了 15分钟了。另一组有几人?
分析:求另一组有几人,就是从总人数 中去掉一组的人数,需要两个条件:一 是两个小组一共有 13 人;一组有 6 人。 题中“另一组已经走了15分钟了”是多 余的,解题时不用此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