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土族
土族土族,又称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省份。
土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以下将从土族的起源、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骑夫部落,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群。
土族的祖先是古代的南方蛮夷,他们善于耕作和狩猎,具有良好的社会组织和合作精神。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土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土族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薯类作物。
他们注重保护土地和环境,崇尚自然,对于土地的利用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方法。
他们善于利用山地、林地和水域资源,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土族人的生活方式朴实而充实,他们讲究节俭和勤劳,注重家庭生活和家族关系。
土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土龙舞”。
土龙舞是土族人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庆祝中秋节时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
在节日当天,土族人会戴上花冠,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地欢庆佳节。
这是土族人祈福丰收和团圆的时刻,也是展示他们独特文化的机会。
土族音乐舞蹈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人民间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兴歌”。
兴歌以其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闻名,是土族婚礼、喜庆和庆典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土族人跳兴歌时,手牵手、肩并肩,簇拥着在中央跳舞的领舞者,共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土族人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土秧和土抱的民间传说。
土秧被视为土族人的精神图腾,代表着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
土抱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被认为是土地的守护者,能为土族人带来好运和祝福。
这些传说不仅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后代的土族人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土族的文化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
土族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土家族的调查报告
土家族的调查报告土家族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土家族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生活、文化和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土家族的历史与传统土家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土家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山水资源,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技艺。
三、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土家族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他们居住在山区,依靠农耕为生。
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他们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并饲养家禽家畜。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睦,尊重长辈,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此外,土家族还保留了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如“赶山会”、“送亲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
四、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土家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他们以歌舞、乐器演奏和民间艺术为代表的文化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土家族的歌舞表演充满激情和活力,歌曲中融入了对自然、家庭和爱情的赞美。
土家族的乐器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如三弦、芦笙等。
此外,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吊脚楼”为代表,其建筑形式既能适应山区的地理环境,又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五、土家族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土家族的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提高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为土家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这为土家族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六、土家族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土家族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年轻一代对土家族的认同感下降,这给土家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1、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
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
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
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
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
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
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
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
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
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
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
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
土家族的起源来自哪里?
土家族的起源来自哪里?土家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
根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
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中)、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
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说。
作为一个土家族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在我们老家基本都是土家族的,都不怎么奇怪。
直到离开家乡和别人不经意交谈,才发现貌似自己真的是“少数民族”,刚好要发历史类的文章就去查阅了下相关资料。
我老家翻过一座山就是重庆,而且语言和重庆话四川话差不多。
具体也不知道哪种说法更接近。
只不过我感觉我们已经被汉化的很严重了,土家族的服饰基本不穿(或者说很少穿),土家族的摆手舞也只有上初中才会教。
歌曲什么的,也就那么几首,其他的也只有老人会唱。
年轻人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 -。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解析一、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过程的反映。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区 ,其土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山地农耕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现在国内有关土家文化旅游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主要是集中在湘鄂渝黔地区,也存在着上述民族文化旅游的问题。
民族文化是群体意识 ,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很多约定俗成民族文化形式 , 不论婚俗民俗,还是饮食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传承性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成员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为与其他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标志之一。
它是土家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
它集中表现了土家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并成为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 ,而土家族文化则是土家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基和标志 ,虽然土家文化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外化。
民族文化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 ,处于不停顿的发展之中。
土家文化的流失纵观历史,在清朝时期是对土家文化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 ,而且还渗透到文化方面。
他们对土族文化进行改造和变革 ,同时向土家族地区广泛推行汉族文化。
禁止摆手舞,禁止土家族传统信仰崇拜,改变土家族服饰,改变土家族传统交际方式,改变土家族婚姻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土家族文化的某些要素受到破坏。
清政府向土家族地区大量输入汉族文化 ,在促进土家族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受破坏 ,如自由恋爱方式、自由交往方式、民族信仰等受到限制;土家族语言在汉族文化强烈冲击下 ,消失不少。
土家族文化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 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 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 筒裤或八幅罗裙,喜 欢佩戴各种金、银、 玉质饰物。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 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 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 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 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 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 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 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 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 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 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
•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 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 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 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 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 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 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 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 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 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 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 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 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 习俗。
吊脚楼为土家 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 山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 坐西向东,或 坐东向西。
பைடு நூலகம்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 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 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 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 井大院。
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
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 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 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 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 大作用。
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 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 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 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 个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介绍
婚姻礼仪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
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 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 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 “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 有遗风遗俗。 丧葬礼仪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
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
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
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
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遵义的凤 冈等县。
土家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 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 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 原料炸制而成。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 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 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 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土家族的来历和文化
土家族的来历和文化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区。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yuan)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人以包谷为主粮,稻米为辅,近年来以稻米为主粮的地区已占多数。
这里不仅有土家风味的主食、小吃、还有各种各样的茶饮。
“合渣”
“合渣”(有的地方叫“懒豆腐”),将豆汁烧开,掺进鲜青菜,煮热就饭。
“油茶汤”
配料食油、茶叶、粉丝、蛋片等。
用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成褐色茶浆时再加水稀释,烧开,投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它作料,味道可口。
“金包银”饭
永顺、龙山、来凤、鹤峰等地多把米和包谷掺在一起吃。
即用锅添水把少量的米煮开,再拌上包谷粉煮熟,既香又而耐饿。
土家族文化特色演讲稿范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文化——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土家族的起源与分布土家族,古称“巴人”,起源于我国古代巴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巴族就生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巴族逐渐形成了土家族。
如今,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等地区,其中以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二、土家族的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
土家语历史悠久,语法独特,词汇丰富。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土家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使用。
此外,土家族人民还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土家文,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一种自创的文字。
三、土家族的民间艺术1. 民间音乐土家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山歌、劳动歌、情歌、风俗歌等。
其中,山歌最为著名,具有高亢激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哭嫁歌》、《摆手歌》等。
2. 民间舞蹈土家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其中以摆手舞最为著名。
摆手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节奏明快,象征着丰收、幸福和吉祥。
每年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摆手舞表演,以此庆祝新春佳节。
3. 民间绘画土家族民间绘画以壁画、剪纸、刺绣等形式展现,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其中,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图案、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土家织锦图案寓意吉祥,色彩斑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摆手节是土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举行。
节日期间,土家族人民欢聚一堂,举行摆手舞表演、赛歌会、物资交流会等活动,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2. 哭嫁节哭嫁节是土家族的传统婚俗,新娘在出嫁前会举行哭嫁仪式。
哭嫁歌表达了对父母、亲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五、土家族的饮食习惯土家族的饮食习惯独具特色,以酸辣为主。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沿革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夏、商、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土家族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当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文化传统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婚俗等方面。
土家族有独特的土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语言。
土家族人民善于歌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劳动、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节奏欢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性多穿短衣马裤,戴斗笠、草帽等;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绣花蓬蓬裙,头戴银饰,非常鲜艳夺目。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是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的表达。
土家族的婚俗也十分独特。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有祭神、合婚、抬娘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三、经济发展土家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加工、林业和畜牧业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外,土家族还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民逐渐涉足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土家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土家族人民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现代发展当代土家族人民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能源和通讯条件,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土家族青年人才,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
巴人
•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 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 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 土家族 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 等为
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2
•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 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4
•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 “娠隅”。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巴人称鱼“娠隅” 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 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 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潘光 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 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 在汉人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 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 范氏和繁氏。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 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 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族的姓氏2
•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 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 “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 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在渝东地南、黔东北及湖南凤凰、龙山,有一个较大的姓氏——杨氏。 民族自称为:“廪卡人”(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是现 今当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杨、谭、向“所谓八大姓之 一.在秀山杨氏人口尤多.光绪《绣山县志》卷13《土官志》即云:“于时 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娃,而杨氏尤强.‘现令仅秀山一地,此杨氏 的人口即达6万以上。关于杨氏的来源,根据当地方志与《杨氏族谱》记载皆 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但有的又根据《杨氏族谱》上记载:“再思 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从而推断杨氏出 自古代巴族。根据调查研究.杨再思系侗人,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 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 组成部价。
土族介绍-中国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土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 统,政府在土族地区设立了文化保护 机构,推动土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土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生态环境
土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会对环境造 成破坏。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土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文化冲突与认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本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土族人民注重信誉和产品质量,在商业活动中赢得了良 好的口碑和信誉。
04
土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土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
教育水平
土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农 业、畜牧业和旅游业,近年来工业发 展也有所加快。
土族地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政府 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学校的 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
土族的人口和分布
人口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 ,土家族人口约为60万人。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海、甘肃 、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其中青海 省的土家族人口最多。
土族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特点是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文化特色
土家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歌舞、节庆等。其中,土家族 的传统歌舞如“土家山歌”、“土家舞”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副业。
土族的手工业和商业
土族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如制 作羊毛毡、刺绣、雕刻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族人民的商业意识逐渐增强,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的民族文化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历史、语言、民俗、建筑和饮食等方面,探讨土家族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时期,他们是楚国的重要支族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经历了多次战乱和迁徙,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婚俗、葬礼、节日等。
土家族的婚俗独特而庄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有丰富的仪式和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葬礼也非常庄重,认为死者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安葬。
土家族的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宴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土家族的建筑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多为青瓦,建筑风格独特而美丽。
土家族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为多户共同居住。
土家族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同时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饮食以米饭、豆类、蔬菜和肉类为主要食材,以辣味为特色。
土家族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独具特色。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他们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家族的历史、语言、民俗、建筑和饮食等方面,都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土家族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西南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我们应该珍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加强对其的传承和保护,让土家族的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土家族的概念
土家族的概念——关于土家族的几个说明黎代华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可见,要了解土家族,我们必须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共同”切入。
一、同根共流:土家族是个融合的民族族源是根,它隐藏在历史的符号中。
神话传说、考古遗迹、古文献、民俗是历史符号的载体。
探知土家族源少不了这些历史符号。
1、神话传说,土家族原始居民的原型。
神话传说是文明的起点,是许多重大发现的线索。
在上古有五个神话传说与土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关。
它们就是《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八部大王的传说》、《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廪君传说》、《盘瓠传说》。
《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讲述的是土家族先祖兄妹成亲创造土家族的故事。
《八部大王的传说》是讲土家族的祖先是“龙哺乳凤遮荫”长成的。
《廪君传说》说“廩君”是土家族的始祖,在西汉《世本》、南朝宋《后汉书》、北魏《水经注》、唐《晋书》、《通典》、《蛮书》中有“廩君”传说的记载。
其中记载最为详细、且为当今学者研究和引用最多的当属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盘瓠传说》说盘瓠是苗族的始祖。
故事见载于《后汉书》、《风俗通义》、《搜神记》、《荆楚记》、《溪蛮丛笑》、《辰州府志》等史书和典籍中。
提起这个传说,是因为土家族在确定为单一民族前一直是隐藏于苗族中。
2、透过古文献记载,土家族隐于流中。
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可从古文献中寻到影子。
在古文献中土家族是没有专称的,在当中的称呼是土家族与其它民族的共称。
甲骨文:“贞从王伐荆”;《书》、《诗》、《国语》《左传》称“蛮”“群蛮”“三苗”。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陵;放驩(huan)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i)鲧(gu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诗经》:“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优";《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带您了解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始于唐朝年间,形成于明朝。
土家族的先民始祖为巨石先民,他们在长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明朝时期,土家族因与明朝抗战有功,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并得以正式登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二、土家族文化1.婚礼文化土家族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悔婚门”和“败婚门”。
悔婚门是指新娘出嫁前回到家中暂住数日,借此来悔婚。
败婚门则是指在婚礼前,新郎必须先被新娘的家人逼到绝境,以此来测试新郎对新娘的真爱。
2.祭祀文化土家族有着非常严格的祭祀文化,每年秋天都会举行“邛神节”、“祈年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明、扫墓、燃烧爱的纸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安康。
3.民俗文化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在饮食方面,土家族人喜爱吃毛肚、泡水鱼等辣味美食,在服饰方面,则以“兽头”为代表,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音乐文化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表演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家山歌和土家舞蹈。
三、土家族文化传承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土家族人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使得土家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旅游推介湖南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游客可前往张家界、凤凰古城、沅江土家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地,亲身体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记。
总之,土家族作为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将土家族文化融入旅游推广中,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土家族民俗文化1资料
老年男子多穿满襟衣,青年男子穿对胸
衣,正中安5至7对布扣。裤子由青、蓝
布加白布缝成。鞋子是高梁面白色底,
在冬天劳动者一般只缠一副青、蓝布裹
脚。
土家族女性服饰特点:
头包1.5米-2米青布帕,戴金银耳环,挂银 银铃、玉珠等,行走时发出叮叮响声。
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
道不同的青边,不镶花边。
圈、银牌、
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 郡县时期
经济制度
土司时期
军事制度
改土归流时期
(一)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郡县制
元明时期——土司制 清朝时期——保甲制
(二)经济制度
土地所有制 赋税形式
(三)军事制度
卫所制度 营旗制度
土家族政治经济小知识:
先秦时期 以渔猎、采集与农业和之后发展
的盐业与手工业为主。
郡县时期(秦汉—唐宋):
战歌战舞是指用于军事 活动的歌曲和舞蹈。土家族 先民曾用“巴渝舞”作为军 前舞,击破敌军, “巴渝舞” 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 鼓锣伴奏,舞者需唱巴歌, 舞姿多为战争中的击杀动作。 后来,巴渝舞逐渐演化成民 间的摆手舞,但我们还是可 以从中找到战舞的特点。
四、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1.语言
土家族语言是以主、宾、
a.农业: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b.手工业:开始形成民族特色。纺织业和铜器酿酒等产品多 具有民族特色。 溪布是当时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c.商业:汉代,湘西、川东等地已出现商业
集镇,这
是土家族历史上第一批出现的集镇。
唐宋时,商品
交换空前活跃。
土司时期:
a.农业:牛耕和农具的使用并不普遍,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有稻 谷、小麦、粟、高粱、薯类等,经济作物有油料、生漆、茶叶等
土家文化
咚
咚 喹
吹牛角
野喇叭
西兰卡普
毕 子 卡
谢谢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 新兴的民族。“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 “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 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 称谓。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 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摆
手 舞
梯马
梯马起源于 原始社会前 期,属于巫 文化的范畴, 人们寄希望 于它带来风 调。
3
城之时抓 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 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 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虐待。孤独无助的 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夫归。她信手扯 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唤丈夫“咚咚归” 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不停地望着、 吹着、盼着,最后竟死于山上。人们同情 她,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便纷纷仿制她 吹奏的竹笛,替她呼唤亲人“咚咚归”。 后来,这种竹笛便被称为“咚咚喹(归) ”了。
土家族的来历
土家族的来历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有802.81多万人,集中散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其中主要在湘西的保靖、永顺、桑植、永定、古丈、凤凰等县区,鄂西的长阳、五峰、恩施、利川、来凤、鹤峰、咸丰等县市,渝东的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区,黔东北的印江、德江,沿河等县。
土家人是巴人演变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
巴人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民族,形成和得名于夏商之际,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
在此之前,巴人中某一核心民族可能出自东方部族。
相传,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今湖北长阳县夷水河畔)有赤黑两个洞穴,住着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名务相,其未四姓之子生于黑洞;五姓人家渔猎为生,没有首领,五姓之子共掷剑于一石洞,中者为首,巴氏之子独中,众子惊叹。
又令各乘船,浮者为首,惟巴氏之子独浮,其余四子皆沉。
于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务相为首领,称“廪君”。
五氏联盟,形成了巴人最早的部族。
廪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今恩施),盐水女神告诉廪君,此处出鱼出盐,要与廪君长守共享,是夜要与廪君同宿,廪君不从,女神变成虫子群飞,掩天蔽日十余日,廪君射杀虫子,战胜了女神。
于是廪君帅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
早期巴人以恩施为中心,活动于鄂西,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巴人在清江流域繁衍。
随着势力不断增强.兴盛时期,势力范围发展到西至四川的阆中,北至陕西的汉中,东至宜都下面枝江,南至黔东北与湘西的整个武陵山区,方圆数千里,巴人随着活亏领域不断扩张,一面由清江往上到利川入石柱,一面沿清江东行到宜都入长江,再顺江而上。
同时,巴族也受到兴起的楚人的压迫,被迫向西面迁移、渐次将都城即中心区域迁至“枳(现在的涪陵市),再后迁移至重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之年,能征善舞的巴族参加周武王举伐殷商幕君的战争,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表现勇锐顽强,不但产生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世称同时增强了巴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巴族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姓名:江凯学号:2011160138学院:医学院班级:20111601班摘要这是一篇我通过查阅关于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相关书籍还有这三个星期老师的讲解写的关于土家族风俗文化起源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
关键词:土家族、历史、文化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称汉族为“客家”。
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断定。
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
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1、跳丧舞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
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
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
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
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
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
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3、民歌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
“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
他们语言丰富:父亲称为爹(读“的”),母亲称为“奶子”,岳父、岳母称作老丈(读“灶”)、老丈母等。
4、板凳龙板凳龙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
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
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
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
喜庆节日亦有之。
5、灯戏灯戏是流行武陵山区民间的地方戏种。
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
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公灯”。
灯戏剧目肯60多个。
6、“毛古斯”舞“毛古斯”,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用来纪念先辈辛勤创业的舞蹈。
风格,古朴、别致。
每逢过年节都要跳这种舞蹈。
跳“毛古斯”舞,一般需要十五六人,为首的叫“拔步长”,其他为小辈儿孙,用来组成一个家庭。
所有成员浑身都用稻草、茅草、树叶等包扎,头上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等。
演至《接亲》时,要把稻草的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
观看者会为其真实的演出所赞叹。
7、女儿会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
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
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
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
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
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
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
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8、薅草锣鼓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
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
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9、注米年肉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
10、南剧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
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
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
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
11、傩戏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
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
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
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
12、陪十姊妹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转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哭骂媒人。
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
13、过赶年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
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14、冬科喹冬科喹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
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
”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
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
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
”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
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
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
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
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
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
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
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
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
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