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全身麻醉药学习要点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的药物。

该类药物可使骨骼肌松弛,便于进行外科手术。

一、药物分类根据给药途径,该类药物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1.吸入性麻醉药: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氧化酯等。

2.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无定论。

类脂质学说认为,全麻药脂溶性较高,能渗入细胞膜的脂质层和进入胞内,引起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干扰大脑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引起全身麻醉。

麻醉强度与其油/气或油/水分配系数成正比。

二、吸入性麻醉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麻醉乙醚、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及氧化亚氮等。

其作用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根据临床指征可将麻醉过程典型地分为四期,依次为镇痛期、兴奋期、外科麻醉期及麻醉中毒期。

麻醉乙醚虽然安全范围大、毒性反应小,但由于其兴奋期长以及易燃易爆等,已少用。

各种氟烷的化合物均具有不燃不爆炸,作用强,麻醉诱导迅速,麻醉平稳,恢复亦快等特点。

其中氟烷对肝和心的毒性较大;甲氧氟烷对肝、肾有损伤作用;恩氟烷对肝、肾的影响轻小,但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异氟烷及七氟烷在肝、肾、呼吸方面的不良反应更小。

三、静脉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硫喷妥钠作用迅速,由于再分布的原因,维时较短,为了维持麻醉需重复给药。

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时手术的麻醉,其肌肉松弛作用较差,且可产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呼吸抑制。

氯胺酮的作用较特殊,可阻断痛觉的传导,同时又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痛觉消失而仍有部分意识存在,被称为分离麻醉。

其麻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维持时间短,苏醒期较长。

用于短时体表小手术及诱导麻醉。

该药对心血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用药后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丙泊酚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维时较短,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小手术的麻醉。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要神经系统之一,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本文将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

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的灰质层,由数十亿神经元组成。

它是大脑的主要功能区之一,控制人类的思维、感觉、记忆、学习、语言和运动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半球,分别控制身体的对侧部分。

2.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部,主要控制身体的协调和平衡。

它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并将其与运动指令结合起来,从而使身体的运动更加流畅和协调。

3.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脊柱内。

它负责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它们组成了脊髓的神经元网络。

4. 神经元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是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细胞。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细长的轴突和许多支持轴突的树突,以及一个细胞体。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元网络。

5.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连接点。

它由一个轴突末梢、突触间隙和一个接收神经信号的树突或细胞体组成。

突触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它们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神经信号。

6. 神经传递物质神经传递物质是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常见的神经传递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GABA 等。

神经传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调节至关重要。

7.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位的调节和控制。

它通过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和神经传递物质来实现。

神经调节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和适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

8. 感觉神经感觉神经是负责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的神经元。

它们将感觉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类能够感知外界刺激。

9. 运动神经运动神经是负责控制身体各部位运动的神经元。

它们将运动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肌肉和其他运动器官,从而使身体能够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解剖学,顾名思义,即为研究神经解剖的学问。

它是神经科学的基础,掌握神经解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各种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其作用是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以控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一.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两半球彼此之间通过大脑半桥相连。

大脑半球的表面被覆盖着许多大脑回和裂,不同的回和裂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控制动作的前中央回,控制言语的前额叶回等等。

大脑的结构主要分为基底节、丘脑、海马体、杏仁体等多个部位,这些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

1. 基底节基底节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主要控制人体运动和规划动作。

它由若干个核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黑质,它能够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促进神经元的活动,调节人体的运动和认知能力。

2. 丘脑丘脑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位于脑中央,主要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它通过控制松果体、下丘脑等神经结构,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比如睡眠、食欲等。

3. 海马体海马体位于大脑的颞叶,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部位。

它主要负责控制学习、记忆等功能。

在海马体中可以发现大量长期形成的突触,形成了神经网络,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记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杏仁体杏仁体是大脑中较为原始的结构,与大脑皮层处于不同的区域,它位于颞叶的前部。

杏仁体主要参与了情绪和记忆的形成和加工,尤其是它对于情绪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使人产生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二.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组织之一。

脊髓主要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到各个部位,比如控制肌肉收缩、感觉信息的传递等等。

脊髓位于脊椎内,是一个长约45厘米的管状结构。

脊髓可分为灰质和白质两个部分,灰质位于中央,白质则位于周围。

1. 灰质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蝴蝶状,它主要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与中枢兴奋过程基本相似。 如抑制的发生需要外来刺激的作用,抑制有不同 的深度、也能扩散、集中、总和作用和后作用等。
中枢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基本神 经活动,表现为某些反射活动减弱或遏止的作用。 所以,抑制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息或休息,而是与 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的神经活动。 中枢内的同一个神经元,在一种情况下进行兴 奋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进行抑制活动,即 两种活动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散
当机体的某些反射发生时,另一些与他们有协同作 用的反射也常常同时发生,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总的协 同性活动。 发生机理是中枢内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辐散式的兴奋 性突触联系。
反馈
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环形突触联系, 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优势现象 某一反射中枢因受到较强刺激而发生兴奋 时,它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在一 定时间内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兴奋灶。他将 抑制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把这些反射 中枢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
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延髓 网状结构的内侧腹部和它的后行纤维 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 这一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 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下降(后 行抑制作用、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后的行易化系统:延髓网状
结构外侧背部向桥脑、中脑延伸至间脑腹 侧的结构和它的后行纤维。他能加强骨骼 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后行易化或后行加强作用、易化区或加 强区)。
中枢突触传递特性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化学介质释放、扩散、作用后 膜 总和作用:若干个传入冲动在时间、空间 总和,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 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它在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各种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大部分,位于头部的颅腔内。

它是人类思维、感觉、记忆和运动的中心。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分别称为左脑和右脑。

这两个半球通过一个称为脑桥的结构相互连接。

大脑的表面有一系列嵌入式褶皱,称为脑回,这增加了其表面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脑叶大脑的表面分为不同的叶,每个叶都与不同的功能有关。

常见的脑叶包括:- 前额叶:处理思维、决策、行为控制和人格特征。

- 顶叶:负责感觉信息的处理和空间认知。

-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

- 枕叶:处理视觉信息。

脑室大脑内部有四个脑室,它们是由脑回内的空腔组成的。

脑室内充满了脑脊液,这是一种保护性液体,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大脑的作用。

脊髓脊髓是一个长而细长的结构,位于脊柱内。

它是传递神经信号的通道,将大脑发送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分,并将感觉信息传递回大脑。

脊髓中有一条称为背根神经的结构,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以及一条称为腹根神经的结构,负责将指令从大脑传递到身体。

脊髓外部有一层保护性的骨骼结构,称为脊柱。

这层骨骼可以帮助保护脊髓免受外部伤害。

小结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负责思维、感觉、记忆和运动等功能,而脊髓则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通道。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神经功能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 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ppt课件 13
第三级 神经元
丘脑外 侧 核
第二级 神经元
延髓
第一级 神经元
躯 体 四 肢 意 识 性 本 体 感 觉 传 导 通 ppt路 课件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用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⑶ 牵涉痛(referred pain) ①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 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
部 位
心 心前区
左臂尺侧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兰尾 上腹部
或脐区
②机制:
Ⅰ.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 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 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 角N元→痛觉错觉。
38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低位的反射中 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 活动。 脊 动 物:脊髓第五颈节段以下横断(保留膈 肌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中枢离断的动物,来 研究脊髓功能。

人解习题解答--神经系统

人解习题解答--神经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128)3.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

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11.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5.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

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是新的卤族麻醉药,为强效吸入性麻醉药,是 目前应用最广的吸入性麻醉药之一。 稳定性比弗烷好,不燃不爆,无刺激性。麻与 醒皆速,马停止给药后,8-15min 即可站立;对 肝、肾损害轻微;可用马犬等手术全麻药。
但对胃肠蠕动及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神
经肌肉阻断强于氟烷,抑制循环和R系统;
异氟烷(异氟醚)(Isoflurane)
Ⅳ抗休克作用:阻断外周α受体直接扩张血管,解除
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
应用:
1 镇静:安静、缓解破伤风、脑炎及中枢兴奋中 毒引起的惊厥症状。 2 麻前给药:配合水合氯醛/全麻药用于猪的全麻。
3 抗应激:减少猪、犬、猫、禽在高温季节长途 运输,光热不利因素的应激及死亡率。
全 麻 药
乙酰丙嗪 (Acepromazine, Acetazine)
为强效吸入性麻醉药,是思氟烷的同分 异构体,稳定性好,有轻度刺激性。在体 内代谢率低,毒性小,镇痛松肌作用较强, 诱导和苏醒皆迅速。此外还能扩张外周血 管,产生剂量相关性低血压,尤其适用于 颅脑手术。
二.非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
优点:易诱导,速入麻期无兴奋期。 缺点:不易控制麻醉深度、药量与麻醉时间,药 过量不易排除与解毒,排泄慢。
药理:Mg2+对神经肌肉的运动终板部位的传导
A.抑制中枢N系
B.骨骼肌松弛,是因运动N梢Ach减少和Ach在 终板处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膜的兴奋性下降; C.对平滑肌舒张、解痉,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有阻断作用,使骨骼肌松弛,呈现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A .抗惊厥、缓解破伤风、脑炎、士的宁中毒 所致的惊厥。 B .缓解和治疗隔肌痉挛,胆管痉挛等 C .缓解分娩时子宫颈痉挛,尿潴留,慢性汞、 砷、钡中毒 注:中毒时立即静脉注钙剂解救.

药理学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ppt课件

药理学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ppt课件

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肠道推进性蠕动减弱;致便秘。 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哮喘禁用。 括约肌张力增加:胆绞痛、肾绞痛选用吗啡+阿托品。 膀胱括约肌张力增加:导致排尿困难。
3、心血管系统
引起组胺释放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小A、小 V),使血压下降,四肢温暖。
可编辑课件
31
4、免疫系统
吗啡对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 作用。长期给药对免疫的抑制可出现耐受现象。
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 (2)镇吐作用 阻断CTZ的D2受体而
镇吐。 (3)加强其他中枢抑制药的抑制作用。 (4)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降低发热或
正常动物体温。
可编辑课件
多巴胺2受体
15
2、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可编辑课件
16
3、外周作用
(1) 受体阻断作用:强大,翻转肾上腺素的升 压效应——抗休克 (2) M受体阻断作用:较弱,引起唾液减少、视物 模糊、便秘、尿潴留——副作用。
【常用制剂】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Luminal鲁米那) 长、慢效类 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Amytal阿米妥) 中效类 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l,Seconal速可眠) 短效、快效类 硫喷妥(thiopental) 超短效,起效快(静脉麻醉药)
可编辑课件
22
赛拉唑(Xylazole,静松灵)
【作用特点】
(1)镇痛、镇静、肌松。 (2)刺激唾液腺、汗腺分泌 (3)呼吸减慢。 【临床应用】同二甲苯胺噻嗪。
保定宁(静松灵与乙二胺四乙酸的混合物) 眠乃宁(静松灵与二氢埃托啡的混合物)
可编辑课件
23
五、丁酰苯类
氮哌酮(Azaperone)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突触:3、运动终板:4、运动单位:5、牵张反射6、脊休克:7、强化:8、突触后电位9、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抑制二、判断题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5:×、×、√、×、√;6-10:√、√、√、×、×;11-15:√、√、√、×、×三、选择题1、神经递质贮存于:A、突触小泡中;B、突触小体中;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A、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A、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D、发汗活动增强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A、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B、钙离子和钾离子;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A、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传导;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15、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16、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1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错误的叙述是: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1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2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22、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A、调节体温;B、调节肌紧张;C、调节内分泌;D、调节摄食活动24、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A、β、α、θ、δ;B、α、β、θ、δ;C、θ、δ、β、α;D、β、θ、α、δ25、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26、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27、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A、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28、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B、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C、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D、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29、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大;D、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30、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A、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B、困倦;C、注意力过度集中;D、精神紧张31、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去同步化脑电波;C、唤醒阈增高;D、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3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DA、作用较广泛;B、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D、促进消化和吸收33、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错误的是: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相对不疲劳性;D、单向传导3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D、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35、对脑电波不正确的叙述为: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参考答案1-5:A、C、A、B、D;6-10:D、D、C、D、C;11-15:C、A、C、B、C;16-20:C、C、D、D、D;21-25:、B、B、B、A、B;26-30:D、D、C、C、A31-35:A、D、D、D、A四、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是〔 B 〕A直接抑制中枢神经功用B增强GABA与GABA A受体的结合力C作用于GABA受体,促进神经细胞膜去极化D诱导生成一种新的蛋白质而起作用E以上都不是2、吗啡不会发生下述哪一作用〔 D 〕A呼吸抑制B止咳作用C体位性低血压D肠道蠕动添加E支气管收缩3、解热镇痛药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是〔 D 〕A脊髓胶质层B丘脑内侧核团C脑干网状结构D外周E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部4、用苯巴妥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醒后思睡、乏力,这是药物的〔 C 〕A治疗作用B反作用C后遗作用D继发作用E选择性作用5、地西泮与苯巴比妥比拟其催眠作用的主要特点是〔 C 〕A作用时间长B起效快C不清楚延长快波睡眠D能延长快波睡眠E能延伸快波睡眠6、地西泮〔安宁,diazepam〕不具有以下哪种作用〔 B 〕A抗焦虑作用B抑制心脏C抗惊厥、抗癫痫、D中枢性肌松作用E镇静、催眠作用7、以下何种疾病不是吗啡〔morphine〕的顺应症〔 E 〕A严重的创伤、烧伤疼痛B心肌梗死惹起的剧痛C急、慢性消耗性腹泻D心源性哮喘E支气管哮喘8、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防止血栓构成机理是〔 C 〕A抑制脂氧酶,增加PG分解B抑制脂氧酶,促进PG分解C抑制环氧酶,增加TXA2分解D抑制环氧酶,增加PGI2分解E抑制凝血酶原构成9、某人运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 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延长, 这是由于〔 D 〕A苯巴比妥能对立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B病人对双香豆素发生了耐受性C苯巴比妥有抑制凝血酶的作用D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的代谢减速E以上都不对10、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C〕A中脑网状结构B下丘脑C边缘系统D大脑皮层E纹状体11、苯巴比妥钠延续运用发生耐受性的主要缘由是〔E〕A再散布于脂肪组织B排泄加快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12、以下药物中t1/2最长的是〔C〕A地西泮B氯氮卓C氟西泮D奥可西泮E三唑仑13、有关地西泮的表达,错误的为〔D〕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C能治疗癫痫继续形状D较少量可惹起全身麻醉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14、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C〕A尼可刹米B纳络酮C氟马西尼D钙剂E美解眠15、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C〕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添加肾小管再吸收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添加肾小管再吸收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E以上均不对16、以下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药物是〔C〕A苯巴比妥B司可巴比妥C硫喷妥D巴比妥E戊巴比妥17、苯二氮卓类受体的散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散布分歧?〔D〕A多巴胺B脑啡肽C咪唑啉Dγ-氨基丁酸E以上都不是18、惹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缘由是〔D〕A使病人发生欣快感B能诱导肝药酶C抑制肝药酶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伸,梦魇增多E以是都不是19、苯二氮卓类无以下哪种不良反响?〔 E 〕A头昏B嗜睡C乏力D共济失调E口干20、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A镇静催眠B抗焦虑C抗震颤麻木D抗惊厥E抗癫痫21、巴比妥类发生镇静催眠作用的机理是〔C〕A抑制中脑及网状结构中的多突触通路B抑制大脑边缘系统的海马和杏仁核C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D抑制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E以上均不是22、地西泮的抗焦虑作用主要是由于〔A〕A增强中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B抑制脊髓多突触的反射作用C抑制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D抑制大脑-丘脑异常电活动分散E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通路23、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E 〕A有镇痛、解热作用B有镇痛、抗炎作用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D有弱小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E有弱小的镇痛作用,重复运用容易成瘾24、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缘由是〔 D 〕A口服不吸收B片剂不动摇C易被肠道破坏D首关消弭清楚E口服抚慰性大25、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B 〕A迷走神经背核B延脑的孤束核C中脑盖前核D导水管周围灰E蓝斑核26、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缘由是〔 C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B作用于蓝斑核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理性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27、吗啡缩瞳的缘由是〔 A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D作用于蓝斑核E作用于边缘系统28、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C 〕A吗啡B喷他佐辛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29、哌替啶比吗啡运用多的缘由是〔 D 〕A无便秘作用B呼吸抑制造用轻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D成瘾性较吗啡轻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3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E 〕A肾上腺素B沙丁胺醇C地塞米松D格列齐特E吗啡3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B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C黑质-纹状体通路D脑干网状结构E大脑边缘系统3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A其他镇痛药有效时的急性锐痛B神经痛C脑外伤疼痛D分娩止痛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33、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34、与吗啡成瘾性及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络的部位是〔 C 〕A孤束核B盖前核C蓝斑核D壳核E迷走神经背核35、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A 〕A纳曲酮B喷他佐辛C可待因D延胡索乙素E罗通定36、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的药物是〔 C 〕A哌替啶B曲马朵C纳洛酮D美沙酮E以是都不是37、吗啡无以下哪种不良反响?〔 A 〕A惹起腹泻B惹起便秘C抑制呼吸中枢D抑制咳嗽中枢E惹起体位性低血压38、以下哪种状况不宜用哌替啶镇痛?〔 C 〕A创伤性疼痛B手术后疼痛C慢性钝痛D内脏绞痛E早期癌症痛39、不用于抗风湿的药物是〔 D 〕A乙酰水杨酸B保泰松C吲哚美辛D对乙酰氨基酚E布洛芬40、保泰松不作为抗风湿首选药的主要缘由是〔 B 〕A抗风湿作用不强B不良反响多C口服吸收不好D作用持久E可诱导肝药酶41、布洛芬主要用于〔 C 〕A冠心病B心源性哮喘C风湿性关节炎D人工冬眠E镇静催眠42、胃肠反响较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 D 〕A乙酰水杨酸B保泰松C吲哚美辛D布洛芬E甲芬那酸43、有关乙酰水杨酸的描画,错误的选项是〔 A 〕A碱化尿液减慢从肾排出B抑制血管璧前列腺素分解酶C胃溃疡患者禁用该药D小剂量可防止冠脉血栓构成E添加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44、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机制是〔 A 〕A抑制中枢PG分解B抑制外周PG分解C抑制中枢PG降解D抑制外周PG降解E添加中枢PG释放45、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C 〕A阻断传入神经的激动传导B降低觉得纤维感受器的敏理性C阻止炎症时PG的分解D激动阿片受体E以上都不是46、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的是〔 B 〕A水杨酸钠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吲哚美辛E对乙酰氨基酚47、可防止脑血栓构成的药物是〔 B 〕A水杨酸钠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吲哚美辛E布洛芬48、阿司匹林防止血栓构成的机制是〔 C 〕A激活环加氧酶,添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B抑制环加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C抑制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D抑制环氧酶,添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E激活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49、布洛芬的主要特点是〔 D 〕A解热镇痛作用强B口服吸收慢C与血浆蛋白结合少D胃肠反响较轻,易耐受E半衰期长50、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的药物是〔 B 〕A吡罗昔康B阿司匹林C丙磺舒D布洛芬E氯芬那酸二、多项选择题1、地西泮能惹起〔ABCD 〕A嗜睡B头昏C耐受性D习气性E再生阻碍性贫血2、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DE 〕A脊髓胶质区B大脑边缘系统C中脑盖前核D丘脑内侧核团E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3、〝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生是〔ACD 〕A与抑制PG的生物分解有关B以抗原-抗体反响为基础的过敏反响C白三烯等物质生成添加D与β2受体的功用有关E因5-HT生成增多4、苯二氮卓类具有以下哪些药理作用?〔ABC〕A镇静催眠作用B抗焦虑作用C抗惊厥作用D镇吐作用E抗晕举措用5、关于苯二氮卓类抗焦虑作用,以下表达哪些正确?〔ABCDE〕A小于镇静剂量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B抗焦虑作用的部位在边缘系统C对继续性症状且选用长效类药物D对连续性严重焦虑者宜选用中、短效类药物E.地西泮和氯氮卓是常用的抗焦虑药6、苯二氮卓类能够惹起以下哪些不良反响?〔ABCDE〕A嗜睡B共济失调C依赖性D成瘾性E临时运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7、关于苯二氮卓类的不良反响特点,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E〕A过量致急性中毒和呼吸抑制B平安范围比巴妥类大C可透过胎盘屏障和随乳汁分泌,孕妇和哺乳妇女忌用D临时作药仍可发生耐受性E与巴比妥类相比,其戒断症状发作较迟、较轻8、巴比妥类能够出现以下哪些不良反响〔ABCDE〕A眩晕、疲倦B肉体运动不协调C偶见致剥脱性皮炎D中等剂量即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E严重肺功用不全或颅脑损伤致呼吸抑制者禁用9、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的特点是〔ABCDE〕A延续久服可惹起习气性B突然停药易发作反跳现象C临时运用突然停药可使梦魇增多D临时运用突然停药可使快动眼时间延伸E临时运用可以成瘾10、关于巴比妥类剂量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E〕A小剂量发生镇静作用B必需用到镇静剂量才有抗焦虑作用C剂量由小到大,可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D中等量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E10倍催眠剂量可致病人死亡11、关于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E〕A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B促进Cl-通道开放C使Cl-开放时间处长D运用权Cl-内流增大E运用权Cl-通道开放的频率添加12、对快波睡眠时相影响极小的药物是〔BD 〕A苯巴比妥B水合氯醛C甲丙氮酯D地西泮E戊巴比妥13、吗啡禁用于〔ABCDE 〕A哺乳妇女止痛B支气管哮喘病人C肺心病病人D肝功用严重减退病人E颅脑损伤苏醒病人14、阿片受体拮抗剂有〔AE 〕A纳洛酮B二氢埃托啡C芬太尼D烯丙吗啡E纳曲酮15、阿司匹林惹起的哮喘是由于〔BD 〕A抗原抗体反响B抑制环氧酶分解PG C抑制肾上腺素的分解D白三烯及其它脂氧酶代谢产物添加E促进组胺释放16、乙酰水杨酸的不良反响有〔ABCD 〕A凝血阻碍B过敏反响C胃肠道反响D水杨酸反响E体位性低血压17、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特点是〔ABCD 〕A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B对慢性钝痛效果好C镇痛作用机制是防止炎症时PG分解D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运用E对锐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也有效18、阿司匹林惹起胃出血和诱发胃溃疡的缘由是〔CD 〕A凝血阻碍B变态反响C局部抚慰D抑制PG分解E水杨酸反响三、填空题1、苯二氮卓类_____ 睡眠诱导时间,睡眠继续时间。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由大脑和脊髓两个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协调和调节各种生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机构,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常用术语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

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的最外层。

在大脑皮层中,人类的感觉、运动和智力等高级活动都得到了发展,这使得人类可以进行高级思维和语言表达。

2. 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中,是一个控制和协调运动的器官,它对于人类的平衡、姿势的保持和运动的协调都非常重要。

3. 基底核:基底核是大脑皮质下的重要结构,它与运动、情感、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有关。

在基底核受损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运动手段障碍、情绪异常等症状。

4.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指位于大脑和脊髓之外的一些神经组织和神经元,与中枢神经系统紧密相连。

边缘系统在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部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在调节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多种机体功能。

5.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以传递和处理信息。

神经元在结构和功能上非常复杂,它的正常运作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6.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联接。

它是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终端部分,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引起目标神经元的元电位,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7. 脑干:脑干是脑部的一个结构,位于大脑和脊髓的中间。

脑干主要负责调节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它对于呼吸、心跳和消化等基本生理功能的维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灰质: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组织,它主要由神经细胞体和突触组成,因此具有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特点。

灰质广泛分布于大脑、脊髓和脑干中,它对于人类行为和生理机能的调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 白质: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另一种组织,它主要由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用于信息的传递和联通。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责调节疼痛感受;阿片类也能抑制P物质释放,
P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负责疼痛冲动在中枢传导。

根据作用性质可分激动剂、激动-拮抗剂、部分 激动剂和拮抗剂。
(五)毒副作用

恶心、呕吐、便秘、肺和肝功能损害、积尿等
不良反应。
(六)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外伤、腹痛和术后等镇痛,也用于麻
前给药、止咳等。
吗啡(morphine)
③强化麻醉,常配合水合氯醛;
④减少应激反应(长途运输,炎热造成的应激
反应) 。
注意:
①残留问题;

②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禁用AD、应该用NA 纠正;
③体弱年老动物慎用; ④马慎用或禁用丙嗪)

作用:具有镇静、降温、降压及镇吐等作用。
镇静作用强于氯丙嗪,加强中枢抑制药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第一节 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第二节 镇痛药 第三节 全身麻醉药 第四节 中枢兴奋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全身麻醉药 中枢抑制药 C.N.S药物 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镇痛药
中枢兴奋药
大脑兴奋药 脊髓兴奋药
延髓(呼吸中枢)兴奋药
影响中枢神经药物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

血脑屏障,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取决于药物分子 质量、电荷、脂溶性以及是否存在能量依赖性转
2.镇静:在镇痛的同时,兼有镇静和欣快作用,主要
是病人情绪上的改变,由此消除病人对疼痛的焦虑
和恐惧,这种情绪改变,也参与镇痛,故名“痛而 不苦”,并在外界环境安静情况下诱导入睡。这种 欣快感也是导致成瘾的重要原因。
3.镇咳 :抑制咳嗽中枢,镇咳强大(由于成瘾,少
用)。
4.抑制呼吸 :
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 潮气量降低,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敏感性。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动物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信息处理和调节的中心,负责接收、传递和解读各种外界和内部刺激,并协调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是动物的智力和行为的控制中心。

它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两个半球之间通过大脑沟和胼胝体相连。

大脑的表面有很多的脑回,这样可以增加大脑皮质的表面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大脑有多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负责不同的感觉和运动活动。

例如,脑的顶部受理视觉信息,脑的底部负责听觉信息,额叶负责运动控制和智力活动等。

大脑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就是产生情感和记忆。

这些功能区之间通过神经纤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神经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部,控制和协调动物的运动活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比如肌肉、关节的位置和姿势,然后通过神经元对神经肌肉的活动进行调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小脑还参与到对平衡和空间方向的感觉和认知。

另外,小脑还参与到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运动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脑干位于脑的底部,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过渡区域。

脑干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

脑干是动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控制着呼吸、循环、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

脑干还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任务,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并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分,位于脊柱内。

脊髓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通道,将来自感觉器官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同时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分。

脊髓具有反射作用,当感觉到外界刺激时,可以迅速产生反应,以保护身体不受伤害。

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接收、传递和解读信息,协调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将导致各种疾病和症状的产生。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小脑内部有许多神经元和突触,通过接收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号,对运动进行精确 的调控。
小脑还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对人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脑干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过渡区 域,主要负责传递和调节神经信 号,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神经元网络的可塑性
01
研究神经元网络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提
高认知和行为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
02
探索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神经再生与修复
03
研究如何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
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脑部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提高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脑电、肌电等神经电生理信号进行自动识别 和分类,用于监测和干预神经系统活动。
神经网络模拟与建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为研究神经功能和疾病提供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如通过纠正致病 基因来治疗遗传性疾病。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神经细胞移植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 和功能恢复。
神经调控与修复技术
发展新型的神经调控和修复技术,如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等,以改 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一、A型题1 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作用部位是: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B 大脑皮质C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D 边缘系统E 下丘脑2 地西泮镇静催眠的作用机制是:A 作用于DA受体B 作用于BZ受体C 作用于5-HT受体D 作用于M受体E 作用于α2受体3 地西泮不具有的不良反应是:A 嗜睡、乏力B 共济失调C 中枢麻醉D 白细胞减少E 呼吸抑制4 下列哪一项不是地西泮的适应症:A 焦虑症B 诱导麻醉C 脊髓损伤引起肌肉僵直D 麻醉前用药E 小儿高热惊厥5 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 抗焦虑B 镇静催眠C 抗惊厥D 中枢性肌肉松弛E 抗晕动6 临床常用于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状态的巴比妥药物是:A 去氧苯比妥B 硫喷妥钠C 异戊巴比妥D 司可巴比妥E 苯巴比妥7 解救苯巴比妥急性中毒,可采取的措施是:A 静滴生理盐水B 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C 静滴5%葡萄糖溶液D 静滴碳酸氢钠溶液E 静滴甘露醇8 作用维持时间最短的巴比妥类药物是:A 苯巴比妥B 戊巴比妥C 司可巴比妥D 硫喷妥钠E 异戊巴比妥9 巴比妥类急性中毒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 惊厥B 肾功能衰竭C 呼吸衰竭D 心脏骤停E 血压下降10 巴比妥类药物进入脑组织快慢主要取决于:A 药物分子大小B 药物脂溶性C 用药剂量D 给药途径E 药物剂型11 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是:A 丁酰苯类B 吩噻嗪类C 巴比妥类D 苯二氮类E 硫杂蒽类12 下列哪种药物用于催眠时不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A 苯巴比妥B 司可巴比妥C 异戊巴比妥D 戊巴比妥E 水合氯醛13 口服对胃有刺激不宜用于溃疡患者的药物是:A 水合氯醛B 苯巴比妥C 硫喷妥钠D 地西泮E 以上都不是14 巴比妥类急性中毒患者一般没有哪项表现:A 昏睡、昏迷B 呼吸减慢、发绀C 瞳孔针尖样缩小D 体温下降,血压下降E 肾功能衰竭15 苯二氮类受体的分布与哪种中枢抑制性递质的分一致:A 多巴胺B 脑啡肽C 乙酰胆碱D γ-氨基丁酸E 去甲肾上腺素16 下列哪种药物不属于苯二氮类:A 三唑仑B 奥沙西泮C 甲丙氨酯D 氯氮E 氟西泮17 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时间最短的药物是:A 苯巴比妥B 司可巴比妥C 硫喷妥D 巴比妥E 戊巴比妥18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是:A 水合氯醛静脉注射B 苯巴比妥静脉注射C 硫喷妥静脉注射D 戊巴比妥静脉注射E 地西泮静脉注射19 能引起病人记忆暂时性缺失的中枢抑制药是:A 巴比妥类B 苯二氮类C 吩噻嗪类D 硫杂蒽类E 丁酰苯类20 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产生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A 使病人产生欣快感B 抑制肝药酶C 能诱导肝药酶D 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反跳性延长,引起睡眠障碍E 以上都不是21 苯二氮受体阻断剂是:A 氟马西尼B 阿托品C 三唑仑D 硫喷妥钠E 甲丙氨酯22 关于苯二氮类的不良反应特点,哪项不正确:A 长期用药可产生耐受性B 可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C 可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忌用D 注射速度过快可致呼吸抑制E 与巴比妥类相比,其戒断症状发生较轻23 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肌松作用的药物是:A 地西泮B 丁螺环酮C 三唑仑D 硫喷妥钠E 硫酸镁24 不产生成瘾性的药物是:A 吗啡B 苯二氮卓类C 苯妥英钠D 哌替啶E 巴比妥类25 关于苯二氮类药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中枢抑制药可增强其毒性B 与酒类合用更易产生依赖性C 安全范围大,过量也不抑制呼吸D 氟马西尼可逆转中枢镇静作用E 静脉注射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26 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是:A 格列齐特B 罗格列酮C 格鲁米特D 氟奋乃静E 氯氮平27 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A 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B 作用于苯二氮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C 作用于GABA受体,抑制体内兴奋性递质的作用D 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E 以上都不是28 治疗剂量的地西泮对睡眠时相的影响是:A 延长非快运眼睡眠时相B 只延长快运眼睡眠时相C 只延长非快动眼睡眠时相D 只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相E 延长快动动眼睡眠时相,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相29 巴比妥类药物中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是:A 巴比妥B 戊巴比妥C 苯巴比妥D 异戊巴比妥E 硫喷妥钠30 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的主要作用部位在:A 大脑边缘系统B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C 大脑皮质D 脑干网状结构侧支E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31 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哪一个作用时间最长:A 异戊巴比妥B 戊巴比妥C 苯巴比妥D 司可巴比妥E 硫喷妥钠32 下列哪一药物脂溶性最高:A 苯巴比妥B 戊巴比妥C 异戊巴比妥D 司可巴比妥E 硫喷妥33 苯二氮类与巴比妥类比较,前者不具有的作用是:A 镇静、催眠 B 抗焦虑 C 麻醉作用D 抗惊厥E 抗癫痫34 巴比妥类药物不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是:A 便秘和锥体外系症状B 诱导肝药酶,产生耐受性C 引起药疹、药热等变态反应D 头昏、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状E 精细运动不协调35 苯巴比妥起效慢的原因是:A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B 肾排泄慢C 脂溶性降低D 体内再分布E 肝内破坏快36 苯巴比妥作用时间长是因为:A 肝肠循环B 排泄慢C 经肾小管再吸收D 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E 药物本身在体内蓄积37 苯巴比妥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A 再分布于脂肪组织B 排泄加快C 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D 被单胺氧化酶破坏E 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38 静滴碳酸氢钠解救巴比妥类中毒的机制是:A 巴比妥为弱碱,碱化尿液,加速其由肾排泄B 碳酸氢钠入血,加速巴比妥在血中分解C 巴比妥为弱酸,碱化尿液加速其排泄D 碳酸氢钠促进巴比妥类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E 碳酸氢钠促进巴比妥类在肝药酶作用下分解39 催眠作用近似生理睡眠,可取代巴比妥类催眠的是:A 水合氯醛B 地西泮C 氯氮平D 甲丙氨酯E 卡比多巴40 显著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因而最易引起依赖性与成瘾性的药物是:A 扑米酮B 苯巴比妥C 地西泮D 奥沙西泮E 氟哌啶醇41 静注硫喷妥钠作用维持短暂,其主要原因是:A 迅速从肾排出B 迅速在肝破坏C 难穿透血脑屏障D 从脑组织再分布到脂肪等组织中E 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42 用药次晨易出现头晕、困倦后遗症状的是:A 苯巴比妥B 水合氯醛C 地西泮D 三唑仑E 氯氮43 有关苯妥英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治疗舌咽神经痛B 对某些心律失常有效C 对癫痫小发作无效D 血药浓度个体差异不大E 一般不良反应发生率高44 为肝药酶诱导剂,易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是:A 乙琥胺B 硫酸镁C 苯妥英钠D 氯硝西泮E 丙戊酸钠45 硫酸镁抗惊厥的作用机制是:A 与Ca2+竞争,干扰ACh的释放B 阻碍高频异常放电神经元的Na+通道C 增强GABA功能D 抑制中枢多突触反射,减弱易化,增强抑制E 减弱谷氨酸介导的除极化46 苯妥英钠是哪种疾病的首选药物:A 小儿惊厥B 癫痫大发作C 精神运动性发作D 帕金森病E 失神小发作47 乙琥胺可首选治疗:A 失神小发作B 癫痫大发作C 癫痫持续状态D 部分性发作E 幼儿肌阵挛性发作48 硫酸镁中毒的特异性解救措施是:A 静脉推注NaHCO3,加速排泄B 静脉滴注毒扁豆碱C 进行人工呼吸D 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E 静脉注射塞米,加速药物排泄49 治疗大发作和小发作混合型癫痫应选用:A 丙戊酸钠B 乙琥胺C 苯妥英钠D 苯巴比妥E 劳拉西泮50 长期用药可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是:A 苯巴比妥B 苯妥英钠C 氯硝西泮D 丙戊酸钠E 氟桂利嗪51 下列哪种药物可导致叶酸缺乏,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A 苯巴比妥B 卡马西平C 乙琥胺D 丙戊酸钠E 苯妥英钠52 有抗高血压、利胆、导泻作用的药物是:A 水合氯醛B 哌替啶C 三唑仑D 硫酸镁E 苯妥英钠53 下列哪种药物属于广谱抗癫痫药:A 地西泮B 丙戊酸钠C 苯巴比妥D 苯妥英钠E 乙琥胺5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扑米酮可代谢为苯巴比妥B 乙琥胺对癫痫大发作也有效C 苯妥英钠能诱导自身代谢D硝西泮对癫痫小发作和肌阵挛性发作疗效好E 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癫痫都有效55 长期应用苯妥英钠应补充:A 维生素A和维生素CB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C 叶酸和维生素DD 甲酰四氢叶酸和维生素DE 维生素C和甲酰四氢叶酸56 关于苯妥英钠的药动学特点,错误的是:A 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B 连续服用治疗量,需6~10天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C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有关D 血药浓度大于20mg/L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E 急需时最好采用肌肉注射57 关于苯妥英钠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 降低各种细胞膜的兴奋性B 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抑制持久高频反复放电C 对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有效D 对正常的低频放电也有明显阻滞作用E 可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58 苯妥英钠对下列哪种癫痫无效:A 癫痫持续状态B 大发作C 单纯局限性发D 小发作E 精神运动性发作59 关于丙戊酸钠,哪项叙述不正确:A 为广谱抗癫痫药B 其抗癫痫作用与GABA有关C 对癫痫小发作优于乙琥胺,为治疗小发作的首选药D 对癫痫大发作疗效不及苯妥英钠E 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近似卡马西平60 苯妥英钠没有下列哪项不良反应:A 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B 共济失调C 抑郁症D 眼球震颤E 低血钙症61 有关丙戊酸钠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正确的是:A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抑制作用B 可抑制癫痫病灶的放电C 使脑内GABA含量增高,增强GABA能神经突触后抑制D 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E 激动GABA受体62 对癫痫大发作和小发作无效,且可诱发癫痫的药物是:A 苯妥英钠B 氯丙嗪C 地西泮D 苯巴比妥E 水合氯醛63 对癫痫大、小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均有效的药物是:A 苯妥英钠B 苯巴比妥C 乙琥胺D 丙戊酸钠E 卡马西平64 关于癫痫治疗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A 任意给药比不用药更坏B 有效剂量因人而异C 长期服药才能减少复发D 一个药有效就不必用两个药E 一个药无效应立即换用其他药65 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 抑制病灶本身异常放电B 稳定神经细胞膜C 抑制脊髓神经元D 具有肌肉松弛作用E 对中枢神经系统普遍抑制66 长期应用苯妥英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 胃肠道反应B 叶酸缺乏C 变态反应D 牙龈增生E 共济失调67 有关苯妥英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治疗某些心律失常非常有效B 刺激性大,不宜肌内注射C 能引起牙龈增生D 对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有抑制作用E 治疗癫痫大发作有效68 苯妥英钠不宜用于:A 癫痫大发作B 癫痫持续状态C 癫痫小发作D 精神运动性发作E 局限性发作69 对惊厥治疗无效的药物是:A 口服硫酸镁B 注射硫酸镁C 苯巴比妥D 地西泮E 水合氯醛70 硫酸镁的肌松作用是因为:A 抑制骨髓B 抑制网状结构C 抑制大脑运动区D 竞争Ca2+受点,抑制神经化学传递E 以上都不是71 静注硫酸镁不用于:A 子痫B 高血压危象C 低镁伴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D 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E 导泻72 硫酸镁中毒引起血压下降时最好选用: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异丙肾上腺素D 葡萄糖E 氯化钙73 对癫痫小发作无效,甚至可诱发小发作的药物是:A 苯巴比妥B 苯妥英钠C 丙戊酸钠D 乙琥胺E 氯硝西泮74 又名鲁米那的药物是:A 苯妥英钠B 苯巴比妥C 扑米酮D 丙戊酸钠E 乙琥胺75 卡比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A 激动中枢多巴胺受体B 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的活性C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D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E 使多巴胺受体增敏76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的理由是:A 提高脑内多巴胺浓度,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B 减慢左旋多巴由肾脏排泄,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C 卡比多巴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D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E 卡比多巴阻断胆碱受体,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77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A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B 激动中枢胆碱受体C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D 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E 直接激动中枢的多巴胺受体78 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是由哪种原因造成的:A 在脑内转变为为去甲肾上腺素B 对α受体有激动作用C 对β受体有激动作用D 在体内转变为多巴胺E 在脑内形成大量多巴胺79 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A 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B 激动多巴胺受体C 兴奋中枢胆碱受体D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E 抑制多巴胺脱羧酶活性80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初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 “开-关”现象B 胃肠道反应C 躁狂、妄想、幻觉等D 不自主异常运动E 精神障碍81 下列药物单用治疗帕金森病无效的是:A 左旋多巴B 金刚烷胺C 卡比多巴D 苯海索E 溴隐亭82 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A 增加脑内DA的合成B 促进脑内DA的释放C 降低脑内DA的代谢D直接激动中枢DA受体E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83 左旋多巴不具有的不良反应是:A 胃肠道反应B 体位性低血压C 锥体外系反应D 不自主异常运动E 精神障碍84 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抗帕金森病是:A 左旋多巴B 卡比多巴C 溴隐亭D 金刚烷胺E 司来吉兰85 关于左旋多巴的正确叙述是:A 口服显效快B 大部分在外周转变成多巴胺C 改善运动困难效果差D 对氯丙嗪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有效E 对老年患者疗效好86 关于卡比多巴的错误叙述是:A 较强的L-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作用B 可减少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C 单用也可抗帕金森病D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E 与左旋多巴合用可提高疗效87 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时,应与下列何药合用:A 维生素B6B 多巴C 苯乙肼D 卡比多巴E 多巴胺88 哪种药物不属于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A 氯丙嗪B 奋乃静C 三氟拉嗪D 硫利达嗪E 氯普噻吨89 属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是:A 丙米嗪B 氯丙嗪C 碳酸锂D 氟哌啶醇E 舒必利90 哪种药物不属于抗精神分裂症药:A 氯丙嗪B 奋乃静C 氟奋乃静D 五氟利多E 碳酸锂91 关于氯丙嗪错误的叙述是:A 可对抗去水吗啡的催吐作用B 抑制呕吐中枢C 能阻断CTZ的DA受体D 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E 制止顽固性呃逆92 对氯丙嗪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与周围环境有关B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C 只降低发热者体温D 在高温环境中使体温升高E 在低温环境中使体温降低93 哪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氯丙嗪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A 肾上腺素B 多巴胺C 麻黄碱D 去甲肾上腺素E 异丙肾上腺素94 氯丙嗪的禁忌症是:A 溃疡病B 癫痫C 肾功能不全D 痛风E 焦虑症95 氯丙嗪引起的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和口干、便秘是由于阻断了:A 多巴胺(DA)受体B α肾上腺素受体C β肾上腺素受体D M胆碱受体E N胆碱受体96 小剂量氯丙嗪镇吐作用的部位是:A 呕吐中枢B 胃黏膜传入纤维C 黑质-纹状体通路D 结节-漏斗通路E 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97 氯丙嗪排泄缓慢可能是:A 蓄积于脂肪组织B 肾小管重吸收C 肝脏代谢缓慢D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E 代谢产物仍有作用98 关于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A 帕金森病B 急性肌张力障碍C 静坐不能D 迟发性运动障碍E “开-关”现象99 长期大量应用氯丙嗪所致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 胃肠道反应B 直立性低血压C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D 锥体外系反应E 变态反应100 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是:A 阻断中枢D2样受体B 激动中枢D2样受体C 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D 阻断GABA受体E 激动GABA受体101 哪项不属于氯丙嗪的药理作用:A 抗精神病作用B 使体温调节失灵C 镇吐作用D 激动多巴胺受体E 阻断α受体102 氯丙嗪对下列哪种病因所致的呕吐无效:A 癌症B 晕动病C 胃肠炎D 吗啡E 放射病103 不属于氯丙嗪的不良反应是:A 口干、便秘、心悸B 肌肉颤动C 习惯性和成瘾性D 低血压E 粒细胞减少104 有关氯丙嗪的药理作用,错误的描述是:A 阻断大脑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B 阻断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C 阻断外周M受体,产生口干D 阻断外周α受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E 阻断中枢M 受体,产生镇静作用105 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A 阻断α受体及激动M受体B 过量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可用肾上腺素治疗C 可增加催乳素分泌D 对晕动病呕吐有效E 抗精神病作用会产生耐受性106 在低温环境下能使正常人体温下降的药物是:A 乙酰水杨酸B 吲哚美辛C 对乙酰氨基酚D 吡罗昔康E 氯丙嗪107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药有什么特点:A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易成瘾B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C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D 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和成瘾性E 有镇痛、抗炎作用,无成瘾性108 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是:A 脊髓前角B 边缘系统及蓝斑核C 中脑盖前核D 延脑的孤束核E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的灰质109 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是:A 抑制中枢PG的合成B 抑制外周PG的合成C 阻断中枢的阿片受体D 激动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部位的阿片受体E 减少致痛因子的产生110 下列对阿片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阿片受体有多种亚型,激动后均可产生免疫抑制效应B 中枢至少有4种亚型:µ、δ、κ、σC 中枢存在的4种亚型激动后可产生不同效应D 受体亚型的氨基酸序列大部分相同E 阿片受体、阿片肽神经元和阿片肽共同组成了体内的抗痛系统111 与吗啡成瘾性密切相关的阿片受体亚型是:A δ型 B µ型 C κ型 D σ型 E κ、δ型112 与吗啡成瘾性相关的作用部位是:A 导水管周围的灰质B 中脑盖前核C 蓝斑核D 孤束核E 脊髓罗氏胶质区113 吗啡的中枢药理作用有:A 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B 镇痛、镇静、致咳C 镇痛、欣快、兴奋D 镇痛、镇静、兴奋呼吸E 镇痛、欣快、散瞳114 吗啡常采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A 口服刺激性大B 口服不吸收C 口服制剂不稳定D 口服易被消化道破坏E 口服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115 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B 能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中CO2的敏感性C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D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的灰质E 作用于边缘系统116 吗啡可引起血压降低的原因是:A 能阻断中枢的α受体B 能激动β受体C 大剂量的吗啡可引起组胺的释放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D 可直接扩张血管E 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117 吗啡可用于治疗:A 阿司匹林哮喘B 支气管哮喘C 心源性哮喘D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哮喘E 其他原因引起的过敏性哮喘118 关于吗啡的药理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B 镇痛、镇静、缩瞳C 抑制呼吸、欣快D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E 收缩外周血管平滑肌119 关于吗啡抑制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 治疗量的吗啡明显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B 减慢呼吸频率C 使潮气量减少D 使呼吸频率增加E 呼吸抑制作用可被中枢兴奋药拮抗120 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特征是:A 恶心、呕吐B 瞳孔缩小似针尖C 戒断症状D 血压升高E 循环衰竭121 急性吗啡中毒的拮抗剂是:A 纳酪酮B 曲马朵C 尼莫地平D 阿托品E 肾上腺素122 治疗心源性哮喘首选:A 可待因B 哌替啶C 氨茶碱D 阿法罗定E 吗啡123 哌替啶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 抑制呼吸B 镇痛、镇静C 扩张血管D 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E 中枢性止咳作用124 下列药物中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A哌替啶B纳洛酮C曲马朵D美沙酮E罗通定125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是:A 抑制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生物合成B 抑制多巴胺的生物合成C 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D 减少炎症部位各种刺激因子的合成E 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126 阿司匹林解热作用机制是:A 抑制环氧酶(COX),减少PG合成B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 抑制各种致炎因子的合成D 药物对体温调节中枢的直接作用E 中和内毒素127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是:A激动脑内的阿片受体B抑制致痛因子的生成C 抑制环氧酶,干扰PG合成D 提高痛阈E 抑制缓激肽和白介素(IL)的合成128 下列对阿司匹林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解热B 镇痛C 抗血小板聚集D 抗炎抗风湿E 促进缓激肽和IL的合成129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作用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B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C抑制PGE的生成D抑制血栓素(TXA2)的合成E 直接溶解血栓130 阿司匹林不具有的不良反应是:A 瑞夷综合征B 荨麻疹等变态反应C水、钠潴留引起水肿D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E 水杨酸反应131 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PG合成是通过抑制:A 环氧酶B 过氧化物酶C 脂氧酶D 磷酸激E 腺苷酸环化酶132 大剂量阿司匹林引起胃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 抑制血小板聚集B 抑制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C 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D 抑制胃黏膜PG合成E 抑制维生素C及K的吸收133 消化性溃疡患者宜选用下列哪种解热药:A 非那西丁B 阿司匹林C 对乙酰氨基酚D 吲哚美辛E 舒林酸134 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脑血栓时,宜采用的给药方法是:A 小剂量短疗程B 小剂量长疗程C 大剂量短疗程D 大剂量长疗程E C和D 135 阿司匹林与呋塞米合用,可引起水杨酸中毒的原因是:A 竞争肾小管的分泌系统,减少水杨酸排泄B 减慢水杨酸的代谢C 竞争血浆白蛋白结合部位D 缩小其表观分布容积E 提高血药浓度136 吩噻嗪类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是阻断:A 中脑-边缘叶的DA受体B 结节-漏斗的DA受体C 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D 中枢M受体E 阻断α受体作用137 对癫痫大、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均有效的药物是:A 苯妥英钠B 苯巴比妥C 乙琥胺D 丙戊酸钠E 卡马西平138 长期用于抗癫痫治疗时会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是:A 苯巴比妥B 扑米酮C 阿司匹林D 苯妥英钠E 乙琥胺139 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病灶本身异常放电B 稳定神经细胞膜C 抑制脊髓神经元D 具有肌肉松弛作用E 对中枢神经系统普遍抑制140 硫酸镁的肌松作用是因为:A 抑制脊髓B 抑制网状结构C 抑制大脑运动区D 竞争Ca2+受点,抑制神经化学传递E 以上都不是141 有关氯丙嗪的药理作用错误的描述是:A 阻断大脑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B 阻断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C 阻断外周M受体,产生口干D 阻断外周受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E 阻断中枢M 受体,产生镇静作用142 碳酸锂主要用于:A 精神分裂症B 抑郁症C 躁狂症D 焦虑症E 以上均不是143 下述何种心种心绞痛药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A 纳洛酮B 芬太尼C 安那度D 喷他佐辛E 美沙酮144 苯二氮类取代巴比妥类的优点不包括:A 无肝药酶诱导作用B 用药安全C 耐受性轻D 停药后非REM睡眠时间增加E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145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氯丙嗪是哌嗪类抗精神病药B 氯丙嗪可与异丙嗪、杜冷丁配伍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C 氯丙嗪可加强中枢兴奋药的作用D 氯丙嗪可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E 以上说法均不对146吗啡一般不用于治疗:A 急性锐痛B 心源性哮喘C 急慢性消耗性腹泻D 心肌梗塞E 肺水肿147在解热镇痛抗炎药中,对PG合成酶抑制作用最强的是:A 阿司匹林B 保泰松C 非那西丁D 吡罗昔康E 吲哚美辛148 一9岁女童因癫痫大发作入院,其母叙述曾服苯巴比妥10 个月,因疗效不佳,2日前改服苯妥英钠,结果反而病情加重,请问这是怎么回事:A 苯妥英钠剂量太小B 苯妥英钠对大发作无效C 苯妥英钠诱导了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D 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尚未达到有效血药浓度E 苯妥英钠剂量过大而中毒149 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是:A 抗焦虑作用时间长,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B 是一种长效催眠药物C 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大脑麻痹D 抗癫作用强,可用于治疗癫痫小发作E 抗惊厥作用强,可用于治疗破伤风150 卡马西平除了用于治疗癫痫外,还可用于:A 心律失常B 尿崩症C 帕金森氏病D 心绞痛E 失眠151 有关氯丙嗪的药理作用,错误的是:A 抗精神病作用B 镇静和催眠作用C 催眠和降温作用D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E 影响心血管系统152 米帕明除了用于抑郁外,还可用于:A 小儿遗尿症B 遗尿症C 尿崩症D 少尿症E 多尿症153 哌替啶的各种临床应用叙述,错误的是:A 可用于麻醉前给药B 可用于支气管哮喘C 可代替吗啡用于各种剧痛D 可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冬眠合剂E 可用于治疗肺水肿154 有关扑热息痛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B 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弱C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D 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E 不良反应少,但能造成肝脏损害155 某男童吃饭时突然僵立不动,呼吸停止,在去医院途中颠簸苏醒,经诊断为失神小发作,那么应该首选哪种药:A 扑米酮B 卡马西平C 地西泮D 苯妥英钠E 氯硝西洋156 一60岁男性患者呈典型的“面具脸”、“慌张步态”及“小字症”表现,确诊为帕金森氏症,但患者同时又患有青光眼,所以诊患者最好不要用:A 溴隐亭B 左旋多巴C 卡比多巴D 培高利特E 金刚烷胺157 一肝癌晚期患者在病房大叫疼痛,浑身大汗淋漓,根据癌痛治疗原则,应首选:A 可待因B 阿司匹林C 强痛定D 美沙酮E 吲哚美辛158 急性吗啡中毒的解救药是:A 尼莫地平B 纳洛酮C 肾上腺素D 曲马朵E 喷他佐辛159 氯丙嗪不适用于:A 镇吐B 麻醉前给药C 人工冬眠D 帕金森病E 精神分裂症160 氯丙嗪对哪种病症疗效较好:A 躁狂症B 精神分裂症C 焦虑症D 精神紧张症E 抑郁症161 吗啡药理作用不包括:A 抑制呼吸B 提高膀胱扩约肌张力C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第三章 11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MND(1)

第三章 11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MND(1)

PSMA)
遗传性进行性近端脊肌萎缩(proximal hereditary 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 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PLS)

早期出现持续性腱反射亢进是ALS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 可有麻木/疼痛等主观感觉异常,但无客观感觉障碍体征; ③ 晚期可出现延髓麻痹; ④ 病程持续进展, 最终因呼吸肌麻痹&呼吸道感染死亡, 生存
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或更长, 平均3~5年 。
❊FALS临床表现和散发性ALS相似,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症状;
无感觉异常,无肌萎缩; 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 (1)EMG检查:对ALS诊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下运动神经源性损害表现,插入电位延长,大力 收缩呈单纯相,静息状态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 束颤电位。
2.影像学检查;
3.基因诊断:对遗传性ALS有诊断价值;
支持对症治疗;
力鲁唑(力如太)
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或更长, 平均3~5年 。
临床表现(ALS)

① 首发症状:

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无力; 手部小肌肉(大小鱼际肌&蚓状肌)萎缩,渐向前臂/上 臂/肩胛带肌发展; 萎缩肌群可伴有粗大的肌束颤动; 上肢腱反射减低&消失。

逐渐出现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ALS)
诊 断
世界神经病学联盟ALS临床诊断(E1 Escorial, 1994)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要求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必须是完整 的。 2.绝缘性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彼此隔绝,互不干扰。 3.双向传导 实验条件下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具有较长时间地产生兴奋、传导 冲动而不疲劳的特性。
5. 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在数 量上比神经元多(10 倍左右),虽也有突 起,但无轴突。其功 能包括:支持、隔离、 绝缘作用;修复和再 生作用;营养功能; 分泌和摄取功能等。 中枢:主要是大 胶质和小胶质细胞; 周围:主要是 schwann和卫星细胞。
3. 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对达到的动作电位起反应时从末梢 释放的微量化学物质,可激活或抑制其靶细胞的活动。 上世纪上半叶,以 Dale为首的soup school和 以Eccles为首的spark school对突触传递究竟是 以化学分子媒介还是以电 媒介传递进行了数年的争 论。1921年Loewi提出 vagusstoff(迷走神经素) 概念,并随后被证明是Ach。 已知的中枢神经递质主要 包括:Glu, Gly, GABA, ACh, NE, E, DA, 5-HT等。


Hale Waihona Puke 功能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 的活动相互协调 起来。
功能意义:及时 终止神经元活动,促 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 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 化。
突触水平的时间、空间总和
第二节
CNS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





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 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 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 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 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 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受体的类型

(一)胆碱能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可分为 两类,是毒覃碱型受体和烟碱型受体的总称 1.毒覃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型受体, 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当 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 梢兴奋地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 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及消化 腺分泌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覃碱结合,产生类似的 效应。阿托品为此类受体的阻断剂。 2.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简称N型受体,存 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 头处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 兴奋性突出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 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结合,产生类似效应。此外, N受体可分为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为N1受体,六烃季铵是阻断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 N2受体,十烃季铵是阻断剂;筒箭毒是N1和N2的共同阻断 剂。
缝隙连接模式图 缝隙连接的前后膜之间只有大约3 nm, 连接蛋白形成connexon,构成离子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 胞的通道。
化学性突触结构模式图。前后膜之间约有20 – 50 nm,囊跑
直径约100 nm,突触前有active zone结构,突触后有postsynaptic density结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之比较
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 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 (U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突触性质决定 2) 中枢延搁 (Central delay) :主要是突触之间传递所耗费的 时间。 3)总和( Summation):包括时间和空间总和。 4)后放(After discharge)(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 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 段时间,此种现象即为中枢兴奋的后放,也称后作用。) : 与神经元联系方式有关。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中枢抑制:抑制过程是兴奋过程的对立面,也是一种主动的神 经过程其发生和兴奋过程更为复杂。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 突触后抑制。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 在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各种器官中存 在着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起反应的受体, 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其化学性质尚不清楚。 用对药物反应的方法,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 α及β两个类型。肾上腺素对α及β两型受体 均起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对α型起作用。 α型受体所引起的反应为血管收缩、瞳孔扩散 等。β受体所引起的反应为支气管扩张、血管 扩张等。 α受体的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的阻断剂 为心得安。
2. 突触(synapse) 是指一个神经元和 另外一个神经元或 其他细胞所形成的 机能连接点。
典型的突触结构 包括:presynaptic, membrane, aynaptic cleft。 神经递质一般贮存 于突触囊泡中。
突触的分类:根据突触的接触类型可分为:轴-树型、轴 -体型、轴-轴型等。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机能活动的 影响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根据突触的结构和 传递特点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高等动物中枢 神经系统中化学性 突触占绝大多数, 即主要以神经递质 作为突触传递的中 介分子。电突触则 是一种简单、进化 上古老的传递形式, 产生电突触的特定 位点称为缝隙连接。


突触后抑制
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突触后抑制包 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 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 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 经元。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 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 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Reflex arc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
分类:按反射形成的特点可分为两大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 射;按效应器作用特点分为: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按感受器 作用特点分为:外感受性反射和内感受性反射;按反应的生物学 意义可分为:防御反射、性反射、探究反射、食物反射等等,
整合 (Integration): 整合是中枢神经系统 在调节机体功能活动 中所具备的基本特性 之一。它既包括脑各 分部之间信息的整合, 也包括神经元水平的 时、空总和等。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 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 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两类细胞组成。 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 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典型特征是具有形 式多样的突起,这些突起可分为:轴 突和树突。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 经冲动,后者主要起信息接受、整合 作用。 轴突从轴丘发出,不含粗面内质网 (尼氏小体),长度可短于1 mm,也 可长于1 mm。轴突经常发出侧支,称 为axon collateral。
化学性突触传递原理:EPSP和IPSP的产生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的 产生:由突触前释放的神经 递质导致后膜瞬时去极化, 正离子内流(如钠离子、钙 离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 产生:由突触前释放的神经 递质导致后膜瞬时超极化, 负离子内流(如氯离子)。
突触的快速化学性传递 是通过化学门控离子通道来 介导的,部分神经递质是通 过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EPSP和IPSP之比较
4.神经纤维的分类(P1028)
(1)根据电生理学(传导速度)的特性分类: A、B、C三类 (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 Ⅰ、Ⅱ、Ⅲ、Ⅳ四类 (3)根据功能特性分类: 1)传入神经元(感觉N) 2)传出神经元(运动N) 躯体运动N:骨骼肌 自主N:内脏 3)中间神经元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确定某一分子为神经递质必须满足的5个基本条件:1) 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2)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储存和释放; 3)该分子能在突触后细胞上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 ;4)突除有对该分子的失活或重摄取机制;5) 能够用人工方法获得摹拟效应和阻断(拮抗)效应。
已确认的主要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Ach:最古老 的神经递质,受体:M型和N型;2)单胺类:包括E和NE(受 体:α和β型)、DA、5-HT等;3)氨基酸类:Glu(受体: NMDA、AMPA等), Gly, GABA(A、B、C型)。
可有不同分 类方法,如兴奋 性神经元和抑制 性神经元;投射 神经元和中间神 经元;单极神经 元、双极神经元 和多极神经元; 星形细胞和锥体 细胞等等。



①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只发出一根突起(轴突),在脊 椎动物中,单极神经元除在胚胎阶段外,比较罕见。 无脊椎动物中有较多的单极神经元。脊椎动物的背根 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自胞体只发出一根突起,然后 依“T”形分叉为2支,分别称为中枢突和外围突,叫假 单极神经元,属传入类型。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两根突起的神经元。短而 分支多的突起叫树突,长而均匀的突起叫轴突。双极 神经元可有各种形状,属传入类型,见于视网膜、前 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的节内。 ③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许多突起,典型的只有一 根轴突和若干树突(图2)。这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 内有代表性的类型。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小脑的蒲 肯野氏细胞、脊髓和脑干内的运动神经元都属于这种 类型。
19世纪末,以 Golgi为首的部分科学 家认为,不同神经元的 突起是相互融合的(网 状学说);但Cajal则 认为,神经元的突起不 是连通的,神经元是一 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他 们通过接触而非连通传 递信息(神经元学说) 事实上,一个典型神 经元的内部结构和其他 细胞没有明显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