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昔日“百工”
家乡故亊老安源煤矿的百年豪宅---“东南西北院”今安在?

家乡故亊老安源煤矿的百年豪宅---“东南西北院”今安在?安源曾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沟。
1898年因张之洞与盛宣怀在此创办中国最早采用现代采矿技术的萍乡煤矿(安源煤矿)而蜚声中外。
1898年张之洞与盛宣怀在此开采煤炭炼焦,开创了中国煤矿“北有开平,南有萍乡”的格局。
盛宣怀于1908年奏请清政府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组建成“汉冶萍公司”,成为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图片转自图游华夏网)。
从此,安源煤矿不仅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先驱,而且孕育了中国工人运动,谱写了“红色安源”的光辉篇章。
创办初期,当时负责督办的洋务派重要人物、邮传大臣盛宣怀决定采用西方近代设备和技术开发建设煤矿,从国外引进和聘用了一大批洋矿师、技术专家(图片摄自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据史记载:当时盛宣怀高薪聘请了德国籍开采师赖伦为总矿师(图中左一),主持建矿工程及机械化开采方面的工作,合同期为20年;还先后聘用了德、英、美、比利时等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并为这些洋矿师、技术专家修建了东南西北院,共计四栋别墅府邸(图片摄自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洋矿师、技术专家当年住的东南西北院、四栋别墅府邸还在吗?带着这些疑问,近日,我们俩个手机拍客,前往安源矿区探个究竟。
原来,老安源煤矿区的“东南西北院”,坐落矿区内八方井后山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与总平巷、盛公祠、公务总汇(谈判大楼)相邻,四周有百株同龄古樟相映,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别墅府邸建筑群体。
虽历经百年风雨,但魅力犹存。
下面跟着我们两个手机拍客的镜头去看一看吧。
东院:英国化学师史戴德团队的府邸东院坐北向南,高7米,建筑面积1307.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二层结构。
是1898年盛宣怀为英国化学师史戴德构建的洋房。
1897年,经英国化学师史戴德化验,认定萍乡的煤质甚洁净,极适合炼焦炭,用洋炉炼焦炭可与英国上等焦炭一样,但若用萍乡土炉炼成的焦炭更好,其质量将远远超过英国上等焦炭。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展开全文这是一组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郑州市的老照片,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郑州。
图为郑州市花园路口,放眼望去这座城市被绿树环绕,难怪郑州有“绿城”之称了。
图为那时郑州市二七区的一个百货摊点摆设区,道路两旁都是服装店铺,这条不宽的道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二七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这里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
图为郑州国棉一厂大门前。
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破土动工。
1954年该厂建成投产,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
随后郑州又建了五大棉纺厂,依靠六大国棉厂郑州也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纺织业为郑州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郑州街头的无轨电车。
1979年5月1日,郑州市第一条电车线101路正式运营。
这种车顶拖两条连接电线的“辫子”,当时又被称为“大辫子车”。
这些大辫子车承载着很多老郑州人的记忆。
图为郑州人民公园内的小吃一条街,这里留下很多人的美食记忆。
人民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中心北二七路西侧,这里1951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开放。
图为那时的郑州火车站。
郑州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49年5月,改称郑州站;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改扩建后的车站投入使用;1988年,郑州站再次进行改扩建工程;1999年12月,郑州站主站楼投入使用。
图为郑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业的全省首个离退休干部星期日市场,右边那个推自行车的老爷爷穿着很时尚啊!身穿风衣的他在人群中很是显眼。
图为从空中俯瞰郑州市区,那时的二七纪念塔周边和如今已经大不一样了。
如今的二七纪念塔附近,高楼林立,商场遍布,成为商业繁华区。
1987,正安300“娘子军”

68Z'Magazine 丨2021丨CULTURE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说黔·责任编辑丨陈 涛1987,正安300“娘子军”文丨■ 高 山1987年2月25日,正安县大礼堂前的操场上,鞭炮齐鸣,喇叭欢响。
当年参与送行的老人说,那场面,比正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送兵还要壮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广东大大小小的工厂开始遍地开花,一时间处处都在缺工人。
而另一边的正安县,沉默着、落后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1985年,时任正安县委副书记的李国士,受贵州省委、省政府派遣,到番禺挂职。
发现当地劳动力紧缺的情况后,就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把正安的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番禺来打工。
1986年12月,广东番禺县和贵州正安县签订协议,由正安向番禺输出300名女青年做合同工。
一个月后,600多人报名。
县劳动服务公司从中筛选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00人,整编成队。
由县劳动局干部带队,组成了第一批正安劳务“娘子军”。
但对于这300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姑娘们来说,沿海炎热潮湿的生活环境,让大家极不适应。
饮食不同、语言不通,再加上技术不熟练,收入低,女工们的日子不好过。
两三个月后,最初的300人中,留在番禺的只剩112人。
当时,正安县关于此事有各种议论蔓延,县委、县政府压力巨大。
面对流言,正安县逐级向上级反映情况,此问题在省劳动局办公室上报的《情况反映》上引起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同志在批示中对正安县劳务输出工作做了肯定和支持,正安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顶住了压力,坚定了信心。
省委书记的肯定和支持,给予正安莫大的鼓励,县委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番禺,解决问题。
一个月后,随着劳动熟练程度的增加,留下来的112名女工工资大幅提高,最高达到了400多元,最低也有100多元。
而当时就连县里的干部工资也才65元。
从此,一传十,十传百。
“走出一人,带富一家,带动一个村”,劳务输出出现了“滚雪球”效应。
越来越多的正安农民老乡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乡邻乡亲带上了打工之路。
一百年前的大同老照片

一百年前的大同老照片(45P)
九龙壁,应该是还没有搬迁之前,还是代王府的照壁
旧时的城楼
这个,应该是100年前的云冈石窟,还没有围起来,没有保护,现在的满目苍凉千疮百孔或许有了解释
100年前的云冈石窟,上面的烽火台还在
100年前的大同老街,应该是四牌楼吧
100年前的大同老街,远处的城楼不知是哪一个
这个真心不知道是哪了求真相帝
龙壁,大同的龙壁还真是多啊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
钟楼,可惜已经不在了
依稀可见牌匾上文庙两个大字
鼓楼,对于鼓楼的保存下来,真的很庆幸
100年前的大同老街,应该是四牌楼附近
不知道是哪了?求真相帝
这是代王府。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改朝换姓后的苍凉
远处的群山,大同盆地
大同城外孤独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个牌坊
明城墙
大同府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留下的的只剩下仇恨
100年前的云冈石窟
100年前的云冈石窟
被拆掉的钟楼
九龙壁,应该是还没有搬迁之前,还是代王府的照壁。
镇海红棉厂 纺织女工学哲学 - 今日镇海数字报-一版要闻

【老镇海】编辑!组版成桂平!电话"#$%&'%(7$()*+*+))!星期五三年困难时期,布匹需求量大,因此土布、土纱极有市场。
于是,顾德英在梓荫山脚下铁观音寺设了个车间,采用废棉、下等棉花等,先纺棉成纱,年,顾德英发觉土布逐渐过气,想转产搞精纺。
于是向汇丰纱厂借了一个技术人员,专门搞精纺设备。
此前,精纺设备是由国家统一安排调配那名技术人员到上海纺织厂,通过一定的关系协调,把别人报废的机器拿了回来。
之后重新改建,做出了一台“新”机器。
精纺机器宽约1米,长10多米。
生产程序包括清花,即用头道棉花做棉卷,接下来是钢丝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摇纱和打包等。
生产能力大大增加。
这时,红棉厂的老车间被翻造成新车间,生产纱锭,职工人数逐渐增加到了300名。
生产条件、环境等均有所改善。
镇办———大集体,走过了三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厂里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平均增加到了30元/月。
年代,省“空心锭花线机及花色织物”鉴定会在红棉厂召开,厂里推出用圈圈绒做花色织物的生产技术,迎来了省纺织局、镇海工业局高立民出示了一张照片,是那次鉴定会的视察现场。
几个人围着细纱机观看,细纱机便是纺圈圈绒的设备。
机子上方是粗纱,下方出来的是圈圈绒“现在的人不太知道圈圈绒是什么了,圈圈绒是棉纱生产的一个插曲。
”高立民说。
照片中,墙上挂有工人自己制作的红色消防桶。
工余学习“红宝书”《纺织女工学哲学》这几张照片是由姚忠甫于1970—1971年拍摄的。
姚忠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镇海的第一代影像人,在他的手下,拍摄了许许多多的镇海本土新闻题纺织女工学哲学之一纺织女工学哲学之二。
100张宁夏珍贵老照片看哭一代人

100张宁夏珍贵老照片,看哭一代人!那些以往时光里的斑驳碎影一张张不经意的掀过以往井然相扣的历史经过瞬间定格都变作斑驳陆离的流光碎影在眼前闪烁跃动伸手可触倾耳可闻影像定格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1958年银川南门广场庆“五一”集会宁夏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塔绿树成荫的银川郊外银川钟鼓楼景色优美的银川中山公园当年宁夏第二大城市--吴忠永宁县清真寺西吉县清真寺灵武县的清真寺同心县的清真寺中卫沙漠驼运队银川承天寺塔野外勘察的地质工作者石嘴山煤矿工人石嘴山煤矿基建局新建的火力发电站银川电厂的回汉工人银川磷粉厂,当年每日可生产30吨磷粉银川毛纺厂女工银川面粉厂,当年每日可处理小麦12000多斤隆德县榨油厂车间吴忠皮毛加工厂银川亚麻原料加工厂那些以往时光里的斑驳碎影一张张不经意的掀过以往井然相扣的历史经过瞬间定格都变作斑驳陆离的流光碎影在眼前闪烁跃动伸手可触倾耳可闻飞机撒药消灭吸浆虫固原回汉农民人工消灭小麦吸浆虫农业社分粮刮水稻田永宁农业试验场,试种优良品种,试成后在全区推广田边小憩的农民农业大跃进时的西吉马连川水库工地中宁跃进渠修成后的放水典礼泾源老龙潭修水渠场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农业大跃进时固原制造的风力水车农业大跃进时制成的太阳能灶灵武园艺试验场畅销全国的宁夏滩羊皮供销社收购的大宗皮毛中宁枸杞同心发菜银川养鱼场技术人员检查鲤鱼怀孕情形银川郊外鸭群河南移民在贺兰团结乡火星社参加农业生产外地移民在宁夏安家落户农业社的托儿所固原的山区公路黄河渡口那些以往时光里的斑驳碎影一张张不经意的掀过以往井然相扣的历史经过瞬间定格都变作斑驳陆离的流光碎影在眼前闪烁跃动伸手可触倾耳可闻影像定格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包兰铁路通过中卫外地运到宁夏的物资银川邮电局话台银川广播站银川清真食品公司银川百货公司的小顾客固原百货公司民族特需商品专柜银川农业机械化学校宁夏卫生学校扫盲运动中中宁县兴办的农业大学吴忠师范师生试制沼气和养蚕当年宁夏各地到处扫盲在北京学习的宁夏回族学生同心县妇幼保健站给孕妇检查农业社的中医院取药处自治区医院手术室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农村小学生做广播体操宁夏日报印刷厂新华书店中宁康滩乡平均每三户有一份报纸是当年宁夏的读报典型平罗县前进农业社图书馆银川工人俱乐部银川电影院满族皮影艺人银川中山街群众业余剧团排练新戏银川街头宣传少先队员热爱解放军叔叔自治区医院外景。
老照片, 一组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民

老照片, 一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
民
治病劳动两不误的赤脚医生治病劳动两不误的赤脚医生茶田里辛勤劳作的女青年机械装备车间里辛勤劳作的的女职工火车司机汽车装配车间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们卫生室给娃看病的赤脚医生参加集体劳动的赤脚医生红旗渠上的铁姑娘女石匠科学种田的女青年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阳光!灿烂!纺织工人提高警惕,保家卫国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纺织工人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田化工战线的工人田间地头做实验航空战线的工人生产训练两不误生产训练两不误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张再坤说史。
逐渐消失的行业

消失职业之十:电话总机 作为声音的二传手,电话总机尽管是工人编制,在很长时间都是受到尊敬的职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手段,做梦也想当上总机。但我发 现总机大都是有燕语之声的年轻女人,估计还有点姿色。 以前,由于电话难打,体制内的电话总机听多了上司欠缺礼貌的声音,自己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冒火:“接哪里? 说清楚,你耳朵聋了吗?”对这种命令,人们已经习惯,必须忍受,就以温柔款款的语调,让沙哑的声带播送出来:“小姐,您是总 机吧,喂喂喂……”线路已经被掐断。 由于总机执行全天候值班,拼命打毛线,瞌睡没有睡醒,偶尔深夜来电话,总机显得有气无力,“哪里,哪里?我说哪里?哦,是张 股长啊,接哪里?没什么,哪里,哪里,没关系!”这一惊一乍,人也清醒了,就全神贯注地守着接收机,把自己想像成《永不消逝的电 波》里的人物…… 以前的总机并不要求一定要讲普通话,后来大型的私营公司从节约出发也设立总话台,就要求必须说普通话,给客人以宾至如归的春 风般温暖。但由于电话进出都很艰难,再温情恐怕也无济于事,而公司要的就是这么一种美好的形式。 随着电话的普及,内线都可以转为程控电话,连电话总机也不需要了。但有的单位还是雇佣个把人,像要木头一样守着机器。干什么? 防盗呗!
消失职业之二:补锅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 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 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 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 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 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 电饭煲了。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
一组老照片还原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石家庄赵县人的真实生活

一组老照片还原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石家庄赵县人的真实生活
1972年,河北赵县杨家郭村妇女推土。
1972年,河北赵县南解家疃村送公粮
1972年,河北石家庄赵县女民兵瞄准
1970年11月,河北赵县群众吃忆苦思甜饭
1970年11月,河北石家庄赵县群众吃忆苦思甜饭
1972年7月,河北赵县四级干部大会
1972年8月,河北赵县小吕村中学做广播体操
1970年4月26日,河北赵县庆祝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2年,河北赵县西大诰王秀贵忆苦思甜
1972年河北赵县苏村王夫芹介绍节柴节煤烧火技术
1974年11月1日,河北赵县杨家郭村青年集体婚礼
1971年,河北赵县南解家疃村荆编
1971年,河北赵县南解家疃村妇女摘棉花。
纪念安源路矿工人一百周年

纪念安源路矿工人一百周年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启示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首先, 我们要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 结一致,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其次,我们要坚定信念,敢于斗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 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才能取得 胜利 最后,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 做出贡献。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更加 美好的未来
1到了当地党组织和全国总工会 的支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胜利不仅 让工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也为后来的工 人运动树立了榜样
纪念安源路矿工人一百周年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过程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发起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首先,工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 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他们开始酝酿罢工。接着,党组织和全国总工会派出了代表前往 安源,帮助工人组织罢工 在罢工的过程中,工人们团结一致,他们向外界发出了有力的呼声,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 条件和工作环境。同时,他们还采取了各种斗争手段,如示威游行、演讲宣传等,进一步 扩大了罢工的影响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工人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们不仅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还为后来 的工人运动树立了榜样。这次罢工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为后来的 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历史影响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中国工人运动和社会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次罢工的成功,使得更多的 工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也鼓舞了更多的工人加入到工人运动中来
其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次罢工使得中 国共产党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工人阶级的疾苦和需求,也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 谋福利的决心 此外,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还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次罢工使得社 会更加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福利,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改革和进步
郑州国棉厂年轻时的模样

郑州国棉厂年轻时的模样作者:
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8年第03期
曾经辉煌一时的郑州国棉纺织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与国棉廠一起远去的记忆仍然没有被历史忘记。
这组拍摄于上世纪中后叶的老照片,将向人们展现郑州国棉厂年轻时的模样……
领导关怀
1960年,毛泽东同志在河南省工业展览馆里,参观郑州国棉四厂的无梭织布机。
看后赞不绝口,幽默地说:“天上有喷气飞机,地上有喷气织机。
”1960年,邓小平同志在郑州国棉四厂视察。
工作娱乐
1954年,郑州国棉一厂新建成时,女工在织布间试机。
1975年11月,郑州国棉三厂细纱车间生产场景。
看,郑州国棉六厂在挡车工人们交流织布经验的场景,国棉六厂业余宣传队在为职工演出,国棉三厂的孕妇休息室内孕妈们坐在休息室的沙发上或谈笑或看书……那些年,郑州国棉厂的职工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出的新绸和卡其布源源不断地支援国家。
国际交流
1964年,苏中友协代表团参观国棉三厂食堂。
1975年3月,日本外宾参观国棉三厂布机车间。
1975年5月,柬埔寨外宾参观国棉三厂布机车间。
1981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外宾在国棉三厂参观。
1970年代农民在天安门广场卖萝卜

1972年的北京“越野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为70年代 初的中国服 装样品。
典型的北京老宿舍。
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8年,从酒店窗口望向北京街头
。
图为1970年代的北京人。
图为1970年代的北京人。
“展望未来”。
图为外宾参观。
以下一组 图为1970 年代中国 的照片, 图中一位 农民在天 安门广场 卖萝卜, 但没有人 管。
图为1970年代的故宫。
图为1970年代的天安门广场。
图为1972年北京的主要街道。
图为1972年北京的主要街道。
1972年,北京正在准备迎接尼克松。
图为迎接尼克松时的仪仗队。
图为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京剧。
老照片:那些曾经的劳模们,他们值得我们去学习

老照片:那些曾经的劳模们,他们值得我们去学习劳模,是劳动模范简称,这是一个拥有无上荣誉的名词。
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
图为劳模郝建秀。
她13岁进厂当工人,不到16岁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1951年,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量大幅提高。
从此,纺织女工郝建秀这个名字开始变得家喻户晓。
图为劳模李绍奎。
他1943年到鞍山昭和制钢所当工人。
他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无论工作多累,都毫无怨言。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进厂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全厂有名的“生产突击手”。
1953年带领八号平炉职工为国家增产15000吨优质钢,成为全国大型平炉一面红旗。
1958年创造平炉装入量全厂最高纪录。
次年所在平炉被冶金部评为全国红旗炉。
图为劳模李素丽。
她曾任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
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后,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她是北京公交窗口行业的优秀代表,在在公交平凡的工作中,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图为劳模李素文。
1956年,她投奔爱人从河北农村老家来到沈阳,在沈、阳南塔第二副食门市部卖菜。
平凡的工作,竟让她干得风生水起。
工作中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多次见到毛主席。
1959年,她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3年,她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图为劳模马恒昌。
马恒昌曾经是齐二机床一个车间的普通组长,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马恒昌曾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
黑龙江老照片:1970年代初大兴安岭翠岗林场女子采伐队旧影

黑龙江老照片:1970年代初大兴安岭翠岗林场女子采伐队旧
影
1、1970年代初,上海、浙江等地的知青来到黑龙江大兴安岭插队,由72名知青组成了一支林场采伐队,短时间内就掌握了伐木、集材、装车等技术,有的伐木女工人还成为了油锯手、汽车司机、集材员、绞盘机手等。
图为女司机和站在车上的伐木女工人。
2、手拿油锯准备进山采伐的女伐木工人。
3、准备采伐树木的两位伐木女工。
4、正在伐木的两位女伐木工人。
5、正在雪地里采伐树木的女伐木工人。
6、刚刚砍伐放倒的一棵大松树。
7、在工地上休息的伐木女工人。
8、正在进餐的伐木女工人。
9、把木材运往祖国各地。
10、四名伐木队的女工人合影。
老照片系列(6):十五张晚清老照片,带你看看晚清的北京城(一)

老照片系列(6):十五张晚清老照片,带你看看晚清的北
京城(一)
《老照片系列》是我们每天早上给大家带来的一个栏目,在这个栏目里,我们每天都会用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回顾历史的一个片段。
今天,我们就用十五张晚清老照片,带大家去看看晚清时代的北京城。
第一张:晚清时期的故宫天安门城楼前的汉白玉桥。
第二张:老城门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右侧是1922年修建的北京邮政大楼。
第三张:热闹非凡的前门大街,有人有车有轿子。
第四张:前门外大街。
第五张:另一个角度的前门外大街。
第六张:老北京的玉河,也就是现在的正仪路。
第七张:正阳门的瓮城和箭楼。
第八张:日本大使馆和总理衙门的马车。
第九张:另一个角度下的东交民巷。
第十张:老北京城的东交民巷,是著名的使馆区,远处的小楼是英国大使馆。
第十一张:哈德门外大街,道路很泥泞,现在是崇文门,新世界就建在右边。
第十二张:崇文门门口。
第十三张:昌平郊区,十三陵的神道。
第十四张:故宫的午门。
第十五张:颐和园的佛香楼,和今天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别。
十五张老照片只能带大家看看老北京城的一个角落,照片虽然模糊,但是仍然能从中看到一些历史的痕迹,而这也许就是这些照片的价值所在吧。
本文作者:大历史小故事。
一组30年前的老照片!高邮人,哪一张最戳中你的心?

⼀组30年前的⽼照⽚!⾼邮⼈,哪⼀张最戳中你的⼼?那时,⼤家都是骑⾃⾏车上班、上学。
⼀家⼈坐28⼤杠单车。
公路上也有卖票的⼩公交,但是并不多。
出远门都要坐绿⽪⽕车,窗户还能敞着,特别慢。
集市特别简陋,没有固定的房⼦,都是挑着担⼦摆摊。
公共图书馆长这样,书不多。
单位⾷堂吃饭,⼈⼿⼀个海碗、洋瓷缸。
那时候吃的也不好,能有个棉花糖、雪⼈冰棍,或者⾃⼰偷偷烤红薯和⽟⽶,都是“改善⽣活”了!
80年代,爱美的⼥⼈甩掉了长辫⼦,开始流⾏烫发,顶着⼤波浪卷⼉⾛在⼤街上,特潮。
没那么多⽔乳、眉笔、⼝红,⼀盒雪花膏就是⼥⼈全部的化妆品。
那时候,男追⼥⼀追就是好⼏年,互相写信,信件慢慢悠悠,整个⼼已⾛了⼏万⾥到对⽅那⼉。
记得上学时,教室灰暗⼜破旧,⼤家都背着⼿挺直腰板听课,谁要是回答问题,⼩⼿举得⾼⾼的。
⽼师经常布置写字作业,偷懒的孩⼦会⽤好⼏只笔绑在⼀起,刷刷⼏⾏写完了。
当时还有算盘课,噼⾥啪啦都是响声。
有些男孩会⽤算盘当滑板,太调⽪了!
课余时间,⼩孩⼦的⽣活就丰富多彩了!⽃鸡
听磁带
罩⿇雀
打元宝
玩泥巴
投沙包
打乒乓球
上了初中、⾼中、⼤学,宿舍都是破旧⽽拥挤的,但是⼤家感情特别好。
致那些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南湖晚报:他是濮院古镇岁月的记录者

南湖晚报:他,是濮院古镇岁月的记录者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濮院古镇岁月的流淌万人大搬迁的“逝水年华”南湖晚报记者鲍嘉(本文已获授权)60岁出头的苏惠民搞了大半辈子摄影,却从未这般狂热地拍摄一个古镇。
从2014年6月至2015年底,桐乡市濮院镇旧镇改建项目引发万人大搬迁,苏惠民每天跟踪记录,拍摄照片数以万计。
每一次大规模的拆迁,在老宅和新居、当下和未来的时空转换中,都有数不清的情与利的纠葛,有对乡情的眷恋和割舍,对未来的迷惘和憧憬,各种情愫掺杂其中,苏惠民的镜头里,便有这样一副副众生相。
一对在老巷中住了一辈子的老姐妹即将分别,相望无语,眼泪涟涟,最后互道一声珍重。
一群古镇上的越剧爱好者聚在古桥上,吹拉弹唱,为街坊进行最后的告别演出。
一对搬迁中的母子,怒目相向,老母亲执意要搬走用了多年的老物件,但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
……在那段日子里,苏惠民沉浸其中,他记录下这一幕幕时,仿佛自己也融入了他们的人生。
如今,古镇已人去楼空,苏惠民仍旧每天背着相机徘徊于此,拍老井、残壁、门牌以及搬迁中人们遗留下来的物件,他称这些照片为“物语”,用静物来讲述岁月的流淌和古镇的变迁。
穿梭在断壁残垣中与老物件“对话”濮院羊毛衫市场往北,穿过320国道,再行不到两公里,便到了濮院老镇区地界,在这里,古镇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濮院自南宋建镇,绵延数百年,历经沧桑,古桥、古树、古宅等历史遗存混杂在新旧建筑之中,难以得到保护,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启动了旧镇改建项目。
从2014年6月至2015年年底,古镇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大搬迁,如今居民已基本迁出,古街老巷一片萧条,只剩下树影婆娑,那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桥静卧河上,周边已经长满了杂草。
喧嚣过后,苏惠民再次回到这里,穿梭在断壁残垣之中。
他想,从这些零落的物件里,或许能够找到一些人们遗落的情感。
他把这一系列关于静物的照片命名为“物语”,他觉得这些物品背后也有一段人生的经历和岁月的流淌。
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兵工厂造出5000多门重炮兵工厂双溪机械厂

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兵工厂造出5000 多门重炮兵工厂双溪机械厂▲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原双溪机械厂最大的 1 号山洞车间位于半山腰上双溪机械厂,曾经戒备森严的兵工厂,对外代号国营147 厂。
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植被、隐蔽的小径,是修建三线兵工厂的理想地点……9月15日,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播出的《国家记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系列第五集,主要介绍了这个位于綦江区深山中的秘密。
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国家出于战备考虑进行三线建设,规划在重庆周边建立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有相应原材料供应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基地。
双溪机械厂便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9 月26 日,重庆晚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解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周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暗河、溶洞密布,是十分理想的三线建设地点双溪机械厂位于綦江区赶水镇。
沿洋渡河逆流而上,在洋渡村小河沟可以看到,对岸半山坡上矗立着一排灰黑筒子楼,这是双溪机械厂家属区,至今还有十余户留守的退休职工。
杨清林,73 岁,1966 年进入双溪机械厂时只有22 岁,先做了近二十年模具钳工,后来转到民警分队任警员;赵明书和张绍田今年分别73 岁和71 岁,都是在1969 年部队转业进入双溪机械厂,当时只有25 岁和23 岁。
在三位老人的带领下,重庆晚报记者继续往山沟里走。
“这排矮房子是民警分队办公楼,小路对面已经倒掉的房子是解放前遗留的建筑。
再往前是子弟校,厂职工的孩子上学都在自己的幼儿园、子弟校;白色那栋房子是食堂,一楼用来当娱乐场所,上世纪80 年代跳舞兴起,厂里的年轻职工都喜欢在那里跳舞……”张绍田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厂里的娱乐生活还算丰富,还经常有中央和地方的歌舞剧团到厂里演出,盛况空前。
沿小道走到山谷底部,有一座老桥。
“这座桥叫上游桥,过了上游桥就是厂区大门。
”张绍田回忆。
厂区大门设有岗亭。
“我们先是在厂里做生产工人,因为当过兵,后来由工人转当警员,在这个岗亭里站岗十多年。
”杨清林说,当时双溪机械厂是军工秘密单位,安保尤其严格,进厂必须佩戴工作证,哪怕认识而且很熟,没有工作证也不让进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照片里的昔日“百工”-企业管理论文
老照片里的昔日“百工”
笔者在十几年老照片的收集中,发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老照片,记录了如今已消声匿迹的民风民俗、各种行当和物件等等。
透过这些泛黄、甚至是残缺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探寻他们的生存轨迹和来龙去脉。
剃头挑子一头热,街头巷尾揽顾客剃头业的兴起是在满清入关之后。
1645年6月15日,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剃发令”:“限各省令到之日起十日内,官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斩。
” 当时汉人的习俗是,未成丁者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
满人要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
当时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如江阴因护总发为髻起义,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清军破城后连杀十天,17万多人死于清军屠刀之下,全城仅53名老小幸免。
刚开始,清军在街头路口设卡,强行为过往行人剃发,后来官方又在道旁搭设席棚,旁边竖一旗杆,上面挂着“剃发令”的圣旨,组织民众前往剃发。
拒不剃者斩首,把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
后来竟逐渐演变成了经营性的,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一头是个带竖杆的木制脸盆架,下面放一小火炉,上面坐着盛热水的洗脸盆;旁边杆上挂着毛巾和罩布,另一头是带小抽屉的梯形坐凳,小抽屉里盛着剃头工具,顾客坐在上边,剃头师傅站一旁为其剃头、刮脸。
这个行当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一些小城镇或集市上仍能见到。
清末民初时期,记录剃头挑子的老照片为数不少。
修脚师傅手艺巧,上门服务脚病消一张罕见的清末民初修脚师傅上门服务的照片,展示的是这一古老行业灵活的服务方式。
修脚在中国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在早年考古发掘出的殷商甲骨文里,就有周文王因脚趾甲患病,行动不便,请来
一位叫“冶公”的人,用“方扁铲”(可能是修脚专用工具)为他修治好了的记载。
修脚技法多种多样,且特别强调精准。
操作持刀有三法:即捏刀、逼刀、长刀;持脚有八法:支、抠、捏、卡、拢、攥、挣、推;修治也有八法:枪、断、劈、片、挖、撕、分、刮。
具体修治要因病制宜,综合运用,多能手到病除。
修脚的项目包括:修趾甲、胼胝(脚垫、老茧、膙子)、鸡眼、嵌甲等。
修脚行业的传统服务形式:一是上集市、庙会摆摊揽客,行话称为“剜窝”。
他们往往和江湖郎中聚集,共搭一白布棚子,地上铺块红布,叫“靠地布”。
上面摆放修脚修下来的脚疔、脚垫等皮肉,墙上挂幅有各种脚病的图样,称作“点张子”,按图指画着招揽生意。
固定地方摆摊的,叫“常靠地”,手艺高超不骗人;临时摆摊的叫“走马穴”,手艺不高,靠糊弄人骗钱。
二是走街串户,登门服务。
三是在澡堂内为洗完澡后的顾客,提供修脚服务。
瓷器破了不用慌,锔盆锔碗锔大缸“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已有四十多年听不到了。
但是它留下的影像却还历历在目。
一件破碎的瓷器,经过锔行师傅一摆弄,马上就能“破镜重圆”妙手回春。
这种中华匠人独有的技艺,堪称绝技。
从事这一行业的匠人,通常被称为“锢露子”。
锔行师傅承接的活儿,有粗活细活之分。
粗活即一般破损日用瓷器的修补;细活则是专为富家子弟,修饰把玩物件,以提高其身价。
当锔行师傅接过雇主递过来的一个破碗后,他坐在马扎上,先是用绳子将碗缚住,然后用腿把碗夹住,左手拿金刚钻,右手持弓,将钻在弓弦上绕一圈,再将钻尖在嘴上沾点唾液,然后将钻尖在碗上裂缝的一侧定位,松开左手,右手拉弓。
钻好一个眼后放上锔子,再钻另一个眼儿。
两个眼儿钻完,锔子塞进眼儿,轻轻两锤打牢。
整个碗锔好后,在所有锔子处抹上一层油灰,以堵住缝隙,即告完工。
工价一般是按被锔器皿修复程度、难易和锔子数量多少计收。
民间有
句俗话,叫做:“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就是从这个行当派生而来的。
磨剪子来戗菜刀,走街串巷喊声高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地下党李玉和的联络员,就是边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边扛着磨刀工具出场的。
他是以此做掩护,来给李玉和送密电码的。
现实生活中的磨剪子戗菜刀,却是穷苦人谋生的一种手艺。
无论高温酷暑,还是天寒地冻,他们都是扛一条小长凳,凳面上一端固定一块磨石,另一端带几样工具,进城下乡走街串巷,边吆喝,边揽活。
接到活儿后,便就地放下长凳,自己坐在中间,拱腰用力连磨加戗干起来。
一把原来用钝了,甚至锈迹斑斑的刀、剪,经他如此这般地戗磨一番,瞬间就会变得光亮飞快。
雇主再用起来,就轻快多了。
这个行当于一年中最兴旺的时候,就是在春节之前,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拿出几把刀剪,交给磨刀师傅磨一下。
干完这批活儿,他们就该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支起红炉拉风箱抡起铁锤响叮当“二把手车子三张嘴,一箱一钳一铁锤”。
这是对云游四方的铁匠行当的形象描写。
所谓二把手车子,系指前边有人架,后边有人推的木制独轮车。
这种车较单人推的车子,体积大一些,适合打铁师傅载物多的需要。
三张嘴就是三人成伙,一箱一钳一铁锤,即一人拉风箱烧火,一人掌钳,一人抡锤打铁。
他们以熟练的技艺,化腐朽为神奇,将废旧破铁烧熔后,打造成顾客所需要的各种器具,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游走在全国各地的打铁师傅,约有60万之众,其中山东章邱籍的师傅即有38万,成为名副其实的“铁匠之乡”。
游走四方的打铁匠人,风餐路宿,收入低微,饭食多以小米干饭为主,生活甚是艰苦。
洋车本是日本造,拉上乘客如赛跑洋车原产于日本,故亦称东洋车,始于明治二年(1869年)。
1874年传入中国后,有的地方称为黄包车或人力车,并对其车轮等进行了改进,由原来外裹铁圈
的木车轮,改换为钢丝胶皮轮,使乘坐更为舒适。
后来北京、上海等城市自己都设厂大量制造这种人力车。
1915年,袁世凯就曾在中南海总统府,建立过一支拥有10辆车、20名车夫的人力车队,专门拉送达官显贵。
民国时期,人力车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这种车夏有雨篷、冬有暖帘,前后有车灯,辕杆有喇叭,以人力挽行载客,方便快捷,深受乘客欢迎。
仅上海一地大小人力车行(租车的东家)即有数千家。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尚有人力车5000余辆。
同一时期山东青岛的人力车保有量,也达到了2500辆,并曾一度超过了3000辆。
彼时行走在城市中的街道上,不经意间就会经常看到,坐在人力车上的乘客悠哉游哉,而架着辕杆奔跑的车夫汗流浃背的场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力车逐渐被骑行载客的三轮车所取代。
弄斧班门拉大锯,解开木材做家具进入班门想当木匠的人,最初学的基本功就是拉大锯。
这是木匠行当中最苦、最累,劳动强度最高的活儿。
木匠铺从木场购进圆木(大树割倒后截去两头的主干)或方木(去掉表皮的圆木)后,第一道工序就是要将其分解为厚薄不等的板材,然后再进一步加工,做成各种器具。
分解板材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相传由木匠行当的祖师鲁班发明的“锯”子。
根据不同用途,锯的种类分别有二人抬大锯、二锯、开锯、手锯等。
大锯需二人协同操作,故称为“拉大锯”。
操作时,先将要解的大木头按一定倾斜角度固定牢靠,两人隔着木头相对持锯,一人站立在木凳或架子上,另一人则直接坐在地上或单腿跪立,一高一低、一拉一推,逐次将大木头解为板材;然后再根据需要,运用锯、锛、凿、刨、铲等,做成各种家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