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岁就上常青藤》心得
一岁就上“常青藤”
所谓“常青藤”,指的是八所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人们也习惯于把美国的精英教育统称为“常青藤教育”。
其实,常青藤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本身,那些刚刚进入常青藤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经具备了一些常青藤素质,而这种素质不必也不能等到进了常青藤盟校后才开始培养——常青藤教育要从小开始。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常青藤教授。
常青藤的好处是注重以规模很小、师生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
在讨论班中,学生不仅要听,还要不停地提问、质疑、辩论。
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比较有独立思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
而等而下之的美国州立大学因为开不起这种小班,只好上满堂灌的大课。
虽然父母未必是教育专家,但面对面的互动不是父母单向对孩子传授信息,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随时做出反应,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一直处于能动状态。
可惜中国很多父母宁愿花钱把孩子交给别人。
不轻易对孩子说“不”。
传统教育中对孩子的指令比较多,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习惯于服从,不善争辩。
而常青藤教育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绝不轻易说“不”。
孩子如果要干一件父母不允许的事,父母会耐心地启发、商量、说服他放弃,有时甚至要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表面上看,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毫无权威,但这样养大的孩子更加自信,习惯于提问和独立思考,敢于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
戒除打孩子,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威关系。
打孩子从表面看来可能会导致孩子要么学会以强凌弱,要么彻底丧失自信,而从深层次讲,它会导致孩子惧怕权威,束缚思想,扼杀创造性。
最近美国有研究表明,从小挨打、挨骂的孩子的平均智商为98,那些不挨打或几乎不挨骂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02。
这4分之差很可能是因为不打孩子的父母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理、解释,增加了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互动。
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而非智力开发。
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展情感和社会技能,即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
幼儿园常青藤心得体会
幼儿园常青藤心得体会幼儿园常青藤心得体会进入幼儿园常青藤幼儿园已经有两年了,时光过得真快。
回顾这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我从中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成长的品质。
首先,在常青藤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老师们教我们认识了字母、数字、颜色、形状等基础知识,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例如天气、季节、植物和动物。
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我更好地理解了这些知识。
我还学会了简单的计算和拼音,这让我更自信地面对学习。
老师们总是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知识,让我在学习中保持了兴趣和热情。
其次,在常青藤幼儿园,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每天早晨,我都会按时起床,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并刷洗干净。
在课堂上,我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每天放学后,我会收拾书包,整理好课桌,并完成家庭作业。
在饭桌上,我会懂得与同伴共享,文明用餐。
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让我更有条理,还让我更加独立自主。
再次,在常青藤幼儿园,我培养了成长的品质。
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要有责任心,不仅对别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他们还教我们要积极乐观,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
在团队活动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这些成长的品质将伴随我一生。
最后,在常青藤幼儿园,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时候,他们总是陪伴着我,给我鼓励和支持。
我们互相帮助和分享,一起度过了快乐和有意义的时光。
在这个大家庭中,我像是一个小小的藤蔓,紧紧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回首这两年的经历,我不禁感慨万分。
常青藤幼儿园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里不仅给予了我知识,更给予了我成长。
我学会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我相信,这两年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让我最感激的是我的老师们。
他们是我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他们悉心照顾、耐心教导。
他们用心灵的温暖和坚定的信仰,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再迷茫。
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关怀和鼓励,也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崇敬的人。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读了《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一书。
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高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一岁就上常青藤”并非介绍哈佛耶鲁幼儿园的意思,而是谈如何运用常青藤理念来教育尚未进入大学的孩子。
这部书的闪光点很多,在这里,我挑几点最重要的来谈。
常青藤理念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平等”。
让孩子在感受平等中成长,正是当代美国中高产阶级家庭普遍接受的育儿理念。
这种平等的简单表现包括给孩子买玩具、买衣服时听取他们意见,更高层次则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家长希望孩子不要挑食,那么自己得先做出榜样;希望孩子早睡,自己就不能抱着电视机熬夜。
“平等”层面牵涉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体罚孩子。
在美国,哪怕是体罚自家孩子都能让邻居惊起报警,电影《刮痧》中就有这样的经典情节。
本书则更从心理学角度指出了体罚的负面影响:第一,孩子接受暴力原则,长大了会欺负人。
第二,从体罚中,孩子知道大个子可以欺负小个子,以后在外面碰到大个子,就会有恐惧感,觉得人家可以合理地欺负自己,影响其自信心。
“常青藤”推崇的另一理念是“早教未必就好”。
薛涌发现女儿在美国幼儿园成天就是唱歌跳舞听故事,就去问园长为何不教些文化课。
园长解释说: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情感和社会技能,学习与人相处,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
当情感和社会技能还发展尚不充分时就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进而产生厌倦。
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情感和社会能力发育也不成熟,导致孩子们对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学后成为影响其学业的最大因素。
再一点常青藤理念是“父母必须做孩子的精神导师”。
薛涌说,现在很多中国年轻父母都把小孩留给老人领养,长大些就转交幼儿园和学校,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老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
学校则由于环境、理念上的缺陷,往往忽视上述“情感和社会技能”培养。
幼儿教育书籍《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书籍《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这本书的核心是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这是美国常青藤高校的上课方式,众所周知,很多留学生到美国适应不了,上课期间没有外国学生活泼,很少参与课堂互动,因为中国学生一直受到的都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就是老师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姿态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质疑老师,并且可以和老师争辩,这种课堂的好处是,老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反馈,并且有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对家长来说,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尽量与孩子保持一种平等的姿态,就像美国常青藤高校那样。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家长权威式的,特别是对于孩子,家长说一不二,孩子必须无条件遵守,三纲五常的三纲就有一纲叫“父为子纲”。
进入新时代后,虽然很多家庭因为独生子的原因对于孩子宠溺有加,但是仍然还是保持权威式的教育方式。
权威式的教育方式有好处吗?当然有,权威式教育方式下培养的人守纪律,听话,这种人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下当然是好的,需要人人都成为社会的螺丝钉。
但是当今中国已经融入到了世界中,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信息化互联网发展及未来人工智能的崛起,读书笔记.未来不是这种听话守纪律的人的天下了,你再听话守纪律,能有机器人听话吗?前几天,马云在杭州开了第一家无人超市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未来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国家不是在喊全民创新吗?平等对话式教育对于保持孩子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孩子的思想是无限的,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但是这种奇思妙想最大的敌人就是权威式的声音告诉他“你不能这么做”,时间一久,这种思想自然会被扼杀。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女儿在上幼儿园时,一次别人问“世界是怎么来的?”一个小朋友就回答说“是上帝造的”,但是作者的女儿紧接着就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相信几乎没人可以回答,包括神学家和哲学家。
「知识分享」《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知识分享」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2011-08-04寻找中国的常青藤--《一岁就上常青藤》寻找中国的常青藤2009-08-25 12:50:30来自:紫依(枝是空中的根)一岁就上常青藤的评论4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题记看完这本书,其实心情有些复杂。
作者的观点,我有赞同的但也有不认可的。
明白作者能将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诉诸笔端,是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与更加深刻的思考。
作者薛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在美国学习、生活已经十多年,其间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
这本《一岁就上常青藤》可以说是他多年来的心得。
结合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他不断思考与探索,寻找着他心中完美的"常青藤"教育。
"常青藤"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有着最精英的教育,后来,人们将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跟作者产生了很多的共识。
也许真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言:"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即是"灵魂之接近",或是"精神之亲属!"。
在"一岁就上常青藤"的章节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说明一个他的观点,要和幼年时的孩子"亦师亦友"。
用"常青藤"的教育理念讲,孩子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大人应尽量用一种商量、探讨的方式与孩子对话,以期达到启发并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用权威与命令式的教育方法。
孩子和家长的感情沟通融洽了,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
同时,对孩子要"宠"但不能"惯",应尽量满足孩子的"感情要求",但不能放任他们养成任何的坏习惯。
2024年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2024年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2023年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讲述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全书以2023年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小明从一岁起就进入常青藤大学就读的经历。
这一设定让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和思考。
首先,这个设定给我带来的第一感觉是惊讶。
正常情况下,一岁的婴儿还处在学习走路、说话的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然而,小明却能够进入常青藤大学学习。
这是一种超常的天赋和机遇,揭示了人类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巨大潜力。
同时,这个设定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取得成就。
然而,小明的经历却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限制学习的唯一因素。
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培养环境,天赋和努力可以使人们超越年龄的限制,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
此外,这个设定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社会公平性。
常青藤大学是世界顶级名校,拥有宽松的招生标准和雄厚的资源。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进入常青藤大学是一种几乎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小明通过自己的天赋和机遇,一岁就能够进入常青藤大学,这引发了我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思考。
如何让更多的人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我们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这本书也给我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得更加迅速,人们的学习能力也超越了现实世界中的限制。
这个设定给我一种希望,一个未来世界中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美好愿景。
总之,这本《2023年一岁就上常青藤》引发了我对教育、认知能力和社会公平性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小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年龄并不是学习的限制条件。
这本书在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激情的未来世界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现实社会中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思考教育问题,为我们的未来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创新。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一、教学内容《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书籍,共分为八个章节。
分别是:第一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章,常青藤教育的理念;第三章,常青藤教育的实践;第四章,语言能力的培养;第五章,数学能力的培养;第六章,社会素养的培养;第七章,艺术素养的培养;第八章,家庭教育的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青藤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并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社会素养和艺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常青藤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社会素养和艺术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书籍《一岁就上常青藤》。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向学生介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常青藤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社会素养和艺术素养。
3. 例题: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常青藤教育的实践方法。
4. 练习: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常青藤教育理念:1.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2. 语言能力的培养3. 数学能力的培养4. 社会素养的培养5. 艺术素养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常青藤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2. 请谈谈你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3. 请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社会素养和艺术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常青藤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社会素养和艺术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通过阅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我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常青藤大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府,它代表着卓越的教育和无限的机会。
电影《一岁就上常青藤》讲述了一个年轻男孩梦想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故事,通过坚持不放弃、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又有才华的男孩,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进入常青藤大学。
尽管他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但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自律精神,一直坚持着为了梦想而努力学习。
他努力参加各种社区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并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参加了各种培训班。
虽然他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他总是能够勇敢地面对,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影片中还描绘了常青藤大学的严格入学选拔制度。
这个选拔过程无比艰辛,需要经历各种考验和竞争。
这种选拔制度既考验了个人的学业能力,也考察了个人的领导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电影通过让观众见识到主人公在选拔过程中的奋斗和努力,展现了他们为了进入常青藤大学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
影片最终以主人公成功进入常青藤大学的场景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他的努力和付出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敬佩。
影片通过这个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只要拥有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观看《一岁就上常青藤》这部电影,我深深被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
他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勇敢地迎接挑战。
他始终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付诸行动。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梦想的重要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一岁就上常青藤》这部电影深入人心,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它鼓励人们勇敢追逐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人生的顶峰。
这部电影给予了我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梦想的决心。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一觉醒来,眼前竟是常青藤的校园。
我不禁惊呆了,这竟然是一所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常青藤!我简直是捧上天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四周的环境美丽而宜人,教学楼错落有致,树木葱茏,充满了学术气息。
我心潮澎湃地往前走,仿佛手握未来的钥匙。
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太多的挑战。
从刚开始学走路,到能说几个词,再到能识别一些图案、数字,生活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我居然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被选拔进入常青藤大学了。
有时候我也觉得这一切像是梦幻一样,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和我同龄的小伙伴们都是一脸认真地学习时,我意识到这是真实的。
我身处在这样一个严肃而求知的氛围中,我不能辜负这个机会。
虽然我只有一岁,但我已经开始了我的学习之旅。
我的课表上满满当当,包括了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各种学科。
我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都要去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虽然看似很繁重,但我从不觉得它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在语言课上,我开始学习拼音,学会了最基本的音节和字母,现在我已经能够读一些简单的中文故事了。
数学课上,老师教我们如何认识各种数字和形状,还教我们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科学课上,我了解了世界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
而在艺术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发挥想象力,用手工制作各种作品。
除了课堂学习,我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学校每周会固定组织户外游戏,我可以在校园里和同学们一起奔跑、跳跃,感受自然的美妙。
学校还会定期组织一些社区服务活动,我也参加了其中一些,帮助起小区的老人们。
这让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常青藤的一岁读书生活中,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
学习让我变得更加独立、自信,让我能够理解和应对不同的挑战。
我也明白了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每一次努力都会带来更好的成绩,每一次挫折都是前进的动力。
我的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生涯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我已经被这个优秀的环境所深深吸引。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我就觉得特别新奇。
“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怎么可能呢?心里就像被猫挠了一样,特别好奇书里到底讲了啥。
看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真的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讲的那些教育理念啊,和我以前接触到的有很大不同。
我原以为教育就是按部就班地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考试拿分数。
但这本书里提到的教育,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像思考能力、社交能力啥的。
书里有好多例子,虽然有些我也不是完全能理解得透。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也不一样。
但我觉得其中有一点特别打动我,就是它强调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们生活中啊,经常看到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像个小木偶似的被大人摆弄。
可这本书告诉我,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大人得去尊重,得去引导,而不是打压。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小时候能被这样教育,我现在会不会变得更优秀呢?我也不知道,哈哈。
但是我觉得这种教育理念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
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大家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呢?这本书就给了我一个答案,那就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关于常青藤教育的一些模式,让我大开眼界。
感觉那里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知识,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思想的人。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被敲了一下脑袋,突然意识到教育原来有这么多的可能性。
我觉得家长们真的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你要是还没看过,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呢!真的,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了。
“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是个多么新奇的概念啊!我当时就在想,这怎么可能呢?常青藤盟校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一岁的小娃娃能跟这有啥关系?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我就一头扎进了这本书里。
书里讲了很多关于教育理念的东西。
它不像有些教育类书籍,一上来就给你讲大道理,什么教育的本质啊,教育的目的啊,读得人云里雾里的。
这本书呢,它是通过一些很实际的例子,像是作者自己的育儿经历啥的,来阐述这些理念的。
这就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就好像是邻居在跟你唠家常,顺便把教育孩子的那些事儿就给你说明白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书里强调的那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理念。
现在很多家长啊,包括我自己有时候都会忍不住,啥事儿都想给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觉得,这样可能真的不太对。
孩子就像一颗小种子,你要是老把它放在温室里,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摆弄它,它可能就没办法茁壮成长了。
就像书里说的,要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这真的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不过呢,我也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可能有点理想化。
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那样的条件去实践这些理念的。
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像在我们这儿,升学压力那么大,要完全按照书里说的做,可能还真有点难。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啊。
我读完这本书后,就一直在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像这样的思考呢?多从孩子本身出发,而不是只盯着成绩啊、升学啊这些东西。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吧。
你要是还没看这本书呢,我真的推荐你去看看!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有很多新的感悟呢!。
送孩子去常春腾读后感
送孩子去常春腾读后感送孩子去常春藤,那可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各种滋味在心头啊。
一开始吧,心里那叫一个骄傲。
就感觉自己家的小不点一下子变成了超级英雄,能迈进常春藤的大门,那可是多少人做梦都想的事儿。
走在校园里,看着那些古老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建筑,我就忍不住脑补孩子以后在这儿意气风发读书的画面,说不定就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呢。
我当时脸上的笑容啊,估计比那太阳都灿烂,逢人就想显摆一下,“我家孩子进常春藤啦!”可这骄傲劲儿还没持续多久呢,就被一种空落落的感觉给代替了。
孩子进了宿舍开始收拾东西,我就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儿,想帮忙又觉得孩子得自己学会独立,只能干看着。
当孩子跟我说“爸妈,你们回去吧”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人揪了一下。
以前在家里,天天能看到孩子的小脸蛋,听他在耳边叽叽喳喳说学校里的事儿,这一下子,就要好久才能见一次了。
我那眼眶啊,就开始不听话地泛红,还得强忍着,怕孩子看了难受。
而且这常春藤可不是普通的地方,周围的孩子个个都跟小天才似的。
我就开始担心,我家孩子能不能适应啊?会不会学习压力太大被压垮了呢?这就像把一只小羊放进了一群猎豹中间,虽然我知道自家孩子也不差,但还是忍不住各种瞎操心。
我就一直在那儿嘱咐孩子,要吃好、睡好、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巴拉巴拉说了一堆,也不知道孩子听进去多少。
不过呢,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大好机会啊。
就像小鸟长大了,就得飞出鸟巢自己去闯世界。
常春藤能给孩子提供的资源和平台那是无与伦比的。
在这里,孩子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学到最前沿的知识,这对他来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虽然我会想念孩子,会担心他,但这也是他必须要走的路。
我就安慰自己,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现在被种在了常春藤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肯定会茁壮成长的。
送孩子去常春藤,有不舍,有担心,但更多的是对孩子未来无限的期待。
就盼着他能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开启一段精彩绝伦的人生旅程,等下次再见面的时候,能给我带来满满的惊喜。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心得
班任,你好~我是安然,现在才交读书心得真的不好意思。
在学校读的这本书,把喜欢的东西记了下来回家才开始写,打开Word就后悔没在读的时候把感受写下来,读时还有挺多想法的,现在写,空了很多,也有很多重复单调的词,用的时候才叹惜自己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啊!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的,谢谢老师O(∩_∩)O读《一岁就上常青藤》心得之前对于常青藤我的了解仅是美国最好的大学的代表,在《Gossip Girl》里看主人公穿梭在耶鲁,哥伦比亚等私立大学,我想那是给美国有钱人准备的学校。
而此书让我有了新的了解:“常青藤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
成功不是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
一个能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幸福的人”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教导孩子成长的书,我读会不会太早…但读下去发现里面有很多值得我思索的观点。
我把认为有意义的话记了下来。
“体育”是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领袖的必修课。
看到此我惭愧了,到现在跑八百都让我头疼更别说体育特长了。
记得小时候教育目标的官方话是“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老师父母还是只关心学习。
那时我知道若考试不及格日子肯定不好过,老师也不喜欢;若体育达标不合格则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没人关心你的体育成绩。
班级里的“体育健将”往往是老师的头疼学生,老师会有意无意说“有些同学很聪明,就是不往正地方用!”是的,体育不但不被重视,还与不务正业挂钩。
所以,在我们这一代长大了就出现了新词“畸形人才”他可能是“林黛玉型”的、“书呆子型”的、“不合群型”的,就算满腹经文也只能为他叹惜。
西方教育对体育的重视会避免这样的“人才”出现,首先无论哪种体育项目都可以强健体魄,像长跑可以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像足球、篮球、橄榄球这样的团队运动可以培养沟通能力、学会为他人着想、增强团队意识,若有能力当队长又可以培养组织能力。
由此看来体育不光是领袖的必修课,它带给人们的锻炼是从事各项事业的基础。
做永远比说难,想到体育还是让我脑袋疼,我得加油啦!!!“成功是由你为别人做了什么是事界定的,个人成功是社会对这位个人为社会服务所提供的报偿。
2018-一岁前读后感-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一岁前读后感篇一:《我二十一岁那年》读后感《我二十一岁那年》读后感《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
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
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
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
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
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
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
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
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
”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
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
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
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
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所幸的是,他的身边存在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
一起插队的朋友常常来看望他,给他带来外边的消息,带来安慰与欢乐,使他暂时忘记了死神;医院里的医生们也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人,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刻为他着想;而不同病房中不同病友的经历也使史铁生由对病情的忧郁转向对命运的深思。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书笔记最后的常青藤叶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写了三个萍水相逢的穷作家互帮互助的故事。
我港督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贝尔曼先生是个有些讨厌的人,还特别喜欢吹嘘,因为我看到书中写他老是说要创造一幅杰作,却没看见他动过手。
越往后看,越觉得他变成了另一个形象。
是的,我初看这篇文章是对他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没有吹嘘,最后他完成了他的杰作,是用他的生命完成的多么顽强的“叶子”由于他的缘故,使得琼珊又燃起了生的希望。
我一开始哪里知道,只以为是大自然的奇迹,没料到它竟然是用颜料画出来的。
那是由于医疗并不发达,肺炎也足以使一个人死亡,贝尔曼先生是绝对知道的,他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呢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悲哀的,琼山虽然有了生的希望,逐渐康复,但是贝尔曼先生因为风吹雨打,去世了。
萍水相逢的几个人竟然能如此相待,我感慨不已。
回念略一思索,为什么我第一对贝尔曼先生的印象是这样恐怕是因为能为朋友如此的人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吧。
写读后感和写小说差不多,在动笔之前忌看太多其他作者的文章。
静静拿过书,又把《最后的常青藤叶》读了一遍,总算有了点感受。
小说的精致之处我不想说了,欧亨利靠这个维生,自然磨之又磨,灵感与磨练相结合,精彩处不用我说,后人一说起来,就只知道说“欧式结尾”什么的,那纯粹是对欧先生的诬蔑欧亨利小说的好,岂止一个结尾就可完全概括。
我最喜欢的,是欧亨利的真,和他的淡。
这篇小说里,那异常生动而丰富的细节,来自真实的生活—你,和我,以及数十上百的少数文学作者,都有和欧亨利一样无奈的生活感受。
这方面禽兽说得够多,就不谈了。
因为这样,所以很真实,很共鸣。
但是,在使用这些细节的时候,欧亨利的笔很朴实,很平淡,他总是单刀直入的切入,。
他的人物说话时,除了最简单的描绘,没有其他任何的形容词;人们做事,他也不过如实地淡淡道来。
景物也好,对话也罢,一笔一笔慢慢画出来,没有任何染色。
他会平静地描述失意的文人们,不带任何褒贬,以最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内酷。
幼儿阅读书籍推荐三篇
幼儿阅读书籍推荐三篇【篇一】幼儿阅读书籍推荐1、《你就是孩子的玩具》你是否明白,你本人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与着迷呢?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与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与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搅的时间,需要与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操纵、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
这些不一致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与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与这些方法相比,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关爱,也更符合逻辑与人性。
由于只有情感引导型父母才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熟悉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同时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与懂得,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继而提高孩子的情商与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2、《小脑袋大问题:年轻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由瞳年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编著而成。
瞳年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博士所构成的家庭教育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探索与研究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家庭教育有关课题研究,并义务为普通家庭解答各类教子困惑,已陆续编著出版多部家庭教育图书。
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提出各类各样的问题,回避、反问、玩游戏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们需要的是你的关注与回答。
孩子天生有权提问,否则,他们就会在某个时候停止发问。
而这就是这个世界所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孩子们不再提问题了。
3、《倾听孩子》这本书要告诉父母们的最核心的一点是:你们有能力帮助孩子处理各类负面情绪,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认知、学习,为友谊、合作与欢乐敞开自己的心胸。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2版)》还会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基本思路帮助维系亲子之间的珍贵关系,其中有关如何倾听的方法不但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烦恼,同样有助于减轻父母的烦恼。
小处着手育精英——读《一岁就上常青藤》
小处着手育精英——读《一岁就上常青藤》
纪炳琪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小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这本书是正在念大学的表妹送给我的。
她送这本书给我的初衷是什么。
我没法确切明了。
也许她的潜台词是。
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应该用“常青藤原则”培养孩子。
‘对教育类畅销读物。
我有点排斥。
印象中,书里头的教育方式大同小异,多是些让人觉得看也可以。
不看也可以的老调子。
但《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并不一样,拿起书,浏览了目录,我便再也放不下了。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纪炳琪
【作者单位】尤溪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98
【相关文献】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新高考Ⅰ卷现代文Ⅱ(散文)备考策略和建议 [J], 李心雨
2.一体化发展要"内生自愿,小处着手" [J], 刘亭
3.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
——首都体育学院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J], 李婕;商雪松;赵宪志;秦强
4.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初中历史教学“小处着手”为例 [J], 王娟
5.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效发挥城建档案社会服务功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心得】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感所谓“常青藤”,指的是美国哈佛、耶鲁等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它们已经有100~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国都习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
”留美学者薛涌先生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讲的基本上是其女儿的教育故事,从这一点上说,这本书实际上是薛涌的“育儿笔记”,是一部为普通家庭提供高级咨询的教科书。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这样说,每个家长也都是这样做的,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占大多数?我觉得这个问题仿佛是在问我,更是在问所有的家长。
其实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最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
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总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在想起来这真是“好心办坏事”。
总结起来,在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招是: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孩子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情怀。
这也正像薛涌在书中所说:“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
这种成功,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
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眼光应当超前,重视早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尊重孩子,从小就时刻向孩子灌输成功、优秀、奋斗等理念,鼓励他们做最棒的,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一辈子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保持对成功的信心,成为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人。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
我想今后我对儿子应该把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力争既做一个好老师又做一个好妈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任,你好~我是安然,现在才交读书心得真的不好意思。
在学校读的这本书,把喜欢的东西记了下来回家才开始写,打开Word就后悔没在读的时候把感受写下来,读时还有挺多想法的,现在写,空了很多,也有很多重复单调的词,用的时候才叹惜自己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啊!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的,谢谢老师O(∩_∩)O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心得
之前对于常青藤我的了解仅是美国最好的大学的代表,在《Gossip Girl》里看主人公穿梭在耶鲁,哥伦比亚等私立大学,我想那是给美国有钱人准备的学校。
而此书让我有了新的了解:“常青藤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
成功不是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
一个能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幸福的人”
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教导孩子成长的书,我读会不会太早…但读下去发现里面有很多值得我思索的观点。
我把认为有意义的话记了下来。
“体育”是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领袖的必修课。
看到此我惭愧了,到现在跑八百都让我头疼更别说体育特长了。
记得小时候教育目标的官方话是“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老师父母还是只关心学习。
那时我知道若考试不及格日子肯定不好过,老师也不喜欢;若体育达标不合格则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没人关心你的体育成绩。
班级里的“体育健将”往往是老师的头疼学生,老师会有意无意说“有些同学很聪明,就是不往正地方用!”是的,体育不但不被重视,还与不务正业挂钩。
所以,在我们这一代长大了就出现了新词“畸形人才”他可能是“林黛玉型”的、“书呆子型”的、“不合群型”的,就算满腹经文也只能为他叹惜。
西方教育对体育的重视会避免这样的“人才”出现,首先无论哪种体育项目都可以强健体魄,像长跑可以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像足球、篮球、橄榄球这样的团队运动可以培养沟通能力、学会为他人着想、增强团队意识,若有能力当队长又可以培养组织能力。
由此看来体育不光是领袖的必修课,它带给人们的锻炼是从事各项事业的基础。
做永远比说难,想到体育还是让我脑袋疼,我得加油啦!!!
“成功是由你为别人做了什么是事界定的,个人成功是社会对这位个人为社会服务所提供的报偿。
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人,很可能在对下一张工资单的忧虑中消磨掉平平的一生”成功、为别人做什么,我一直把二者当做独立事件。
成功是取得成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为别人做些什么是道德方面的,体现的是人的良好品质。
笔者的这段文字纠正了我的错误想法。
由此来看,我还没有过成功,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是个人理想的实现。
我想中国式家长也不是这样理解成功的,爸妈常说“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你自己”这句让我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话:学习是为了以后自己有出息,有钱花。
很实际,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不曾想过个人成功是社会对这位个人为社会服务所提供的的报偿。
在张小娴的文章里看到类似的话“如果你得不到爱和关心,如果你失去了盼望,你应该施予别人爱和关心,尝试给别人盼望。
但当你施予的时候,你好像找到了爱和关心,很奇怪吧,当你施予,你就拥有”暖暖的感觉,施予和得到永远是在一起的。
事实上,从十二三岁到二十岁出头,建立了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一辈子都要回来提款,这一时期的心灵积累,关系到一生的成败。
我想这段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期,我们的品性、学识、人生的大致方向都会在这个时期稳定。
所以,我们必须审慎的做出每个选择。
人们需要正向的心理暗示,因为人总在不自觉地用行动证明结论。
《秘密》一书中也讲了“吸引力的法则”:现在,是你过去所想的呈现。
我不是唯心者但必须承认思想力量的强大。
我就有消极的心理暗示,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就像笔者写的那个学生,认为考不好是正
常的,哪一次考的好也想是运气好。
明知道这样的思想会影响自己,但它已在我脑子里牢靠。
如同我说,我英语就真的不好了。
而正向心理暗示也很多,比如“如果你真正有才华就不会被埋没的”我喜欢这样简单而合理的逻辑,这也让我在每次落选后明白自己还要学习很多东西,并不会自我怀疑,对自己失去信心。
人不能保证对任何事都有个积极的态度,但在追求,在失败面前一定要给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不然就会被自己打败了。
钱不是白来的,不可以需要钱时就问父母要,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要东西就要用钱去买,而钱是对你工作的奖赏,是对你帮助别人的酬劳。
当你满足自己需要时,你必须工作;当你希望别人给你东西,为你做事时,你必须去工作。
必须想到你给别人了什么,为别人做了什么。
我们的父母可以委屈自己,但孩子要的只要能承担的起一定不遗余力的满足,以至于到孩子成年结婚买房时,父母说:最后被你宰一刀了!我们自己没过过挨饿受冻的日子,认为眼前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甚至于报怨没有更富足。
在没有付出的情况下我们得到的太多、太自然,甚至忘记了付出才有回报!需要时只记得找爹妈,我们应想想付出了什么?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追问自己的问题。
“父母的钱是对社会贡献得到的补偿”中国式父母关于钱对子女的教育是“辛辛苦苦为你赚来的钱”没有父母说是父母为社会做贡献,帮助别人赚来的钱而反之形成了自我、小家庭的概念。
我赚钱是为了让“我”生活的更好而不会去想我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才会有回报,才会得到想要的。
“所得使我们维生,所予使我们实现生命”
“阅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受教育的程度,是人的基本能力。
比如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技能和阅读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
长期的阅读习惯唤起了一个人对生命的自觉,使他或她对自己更认真,同时也更真实的认识到他人存在的意义”文学的出现,确实创造了人们的公共意识,鼓励人们参与生活和社会。
我是在高考后才意识到我和书是有共鸣的,有时心里凌乱的想法组合不通,很困扰,会不经意地在书中找到答案,特别舒心。
报考时我是最后三分钟点进的财院,当时感觉特失败,之前的努力好像失去了意义,到了财院我感觉到没有那么糟糕,这么年轻现在否定太早!偶然看到李开复的一篇文章上写的他朋友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有时候就是一念之差。
没有哪一步对,哪一步错,只是做了不同的选择。
这种和书的共鸣很畅快!
此书后半部分讲智商与早期教育的联系、环境对智商潜能开发的作用时举了《钟曲线》的分析“当高等教育不普及,人口中只有非常少数能进大学时,大学生自然是具有顶尖高水平的群体。
一旦高等教育普及,几乎谁想进大学都可以进时,智商中等甚至偏低的人都成了大学生,大学也就不那么精英了”我认为用智商高低分析大学生水平是不靠谱的!从总体看,大学生水平是提高的,不然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岂不是要让社会倒退?我也不喜欢高校年年扩招,但这毕竟是高速发展的年代,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数也大大增加,若保持当年的录取率肯定跟不上社会需要。
以前上大学的人数不多和社会需求、政治环境、学校资源的限制都有关系,因此当人们考上大学也会格外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专一;但现在大学的普及让青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上大学已不是罕事。
物以稀为贵,多了则不懂得珍惜。
何况所处环境不同,处在安逸的环境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磨灭了一些大学生的斗志。
但大学还是有等级之分,精英还是会越来越多,这都要辩证的来看。
我想大部分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偶尔天才的出现更多的是昙花一现,不该用智商的高低去衡量大学生的素质。
文明的最精彩之处出现在起将熟未熟之时,因为文明一旦成熟就难免被成熟所腐化,走向衰落之途——罗素太经典的句子!想起麦兜的故事麦兜吃火鸡时,也是在盼望吃和刚刚吃的时候最兴奋、最满足。
后来因为火鸡太大吃不完变成每天必须吃的东西他开始沮丧、厌倦。
生活何尝不是呢,当达到一个沸点就会慢慢降温所以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点让我们有激情、有奔头。
人就是在一次次希望、实现、希望、实现。
中不断进步完善,当然更多的还是希望。
失望。
所以也让实现愈显珍贵了。
最后,本书还让我捡起了多年没练的二胡,看到笔者女儿要学钢琴,他不遗余力的为女儿买钢琴。
当女儿不想练时,他说:“好了,不想练就别练,别勉强。
”索性断了钢琴课。
事实上,笔者是为了让女儿明白是自己选择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的良苦用心让我想起了我爸爸,小学时想要学二胡,爸爸就给我买最贵的二胡,老师也说没必要买这么好的,爸爸说既然学就用最好的学。
但二胡没学成时听起来真的是噪音,学了一年多很烦,后来一到上二胡课我就说作业多写不完,学二胡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回来后爸爸给我找了以前的二胡老师,我又拿起了放了8,9年的二胡。
长大了,心态变了,虽然现在拉出的还是不好听,但我知道我会学好的!爸爸高兴,我也高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