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论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fad06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8.png)
按药用部位、功效、性味归经等 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便于学习和 应用。
常见中草药功效与作用机制
清热解毒药
活血化瘀药
补气养血药
其他功效药
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 用,用于治疗热毒病症。
能改善血液循环,消散 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
能补充人体气血,增强 免疫力,用于治疗虚证。
包括利水渗湿、祛风除湿 、化痰止咳、安神定志等
辨证
02
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辨明
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盛衰情况。
施治原则
03
施治原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扶正
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等,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03 中草药分类与功效特点
中草药资源及分类方法
中草药资源丰富
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类 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脏腑经络学说
01
02
03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 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 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 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 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 传输气血、调节人体机能。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脏腑和经络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的 有机整体。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 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 怒、忧、思、悲、恐、惊)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中医药基本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 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平衡则身体
健康,阴阳失调则生病。
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af018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3.png)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多年积累经验的宝库,其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长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中医药理想的治疗目标是以人为本,不仅治疗疾病,而且保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的经络学说中医药的经络学说是指身体内的经脉和穴位,它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千万条经络,分为主、别、腧等不同的部位,经络表现为穴位,通过针刺等手段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医药的养生学说中医药的养生学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倡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药认为“寒从足起”,强调人体脚部的保暖,以避免受到寒冷的伤害和患病。
3. 中医药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的阴和阳要相互平衡,才能够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采取的方法通常是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及人体的阴阳状态来进行调节。
4. 中医药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的另一大核心理论。
中医药认为,人体和自然界可以分为五个元素,包括木、火、土、金和水。
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5. 中医药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个核心概念。
中医药强调对疾病的辨证分析和对疾病的调整,而不是简单的摆脱疾病的症状。
辩证思维可以帮助中医药医生对病人的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的药物应用中医药的药物应用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强调疾病的个体化特征,因此每种药物都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和适应症。
下面将介绍中医药的常见药物及其应用。
1. 炮制药物炮制药物是中药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加热、炮制和处理等方式进行的药物处理。
炮制药物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因为它们可以改变中药的味道、温度、形态和药性等,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基本理念
![中医药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8854e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d.png)
中医药基本理念中医药基本理念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它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以下是中医药基本理念的几个方面: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需要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
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性质等,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认为药物和食物具有相似的来源和性质,都可以用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
因此,在中医药理论中,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与药物相似,通过饮食调节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在中医药理论中,自然界的气候、季节、地域等因素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同时人体的生理病理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法。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法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药理论中,有许多方剂和药物被用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综合调理综合调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它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综合调理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等治疗手段。
通过综合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药基本理念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447b3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1.png)
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方特色。
它倡导“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理念,追求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不仅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还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一、中医药的基础理论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多个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最基础的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
阴阳是相对的两面,代表物质和能量、负面和正面、内在和外在等对立统一的概念;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反映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过程。
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细胞都有自己特定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认为人体包括汗、涕、津、血、精等多种体液。
其中气是最为重要的体液,它是人体内外交流的媒介,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
血则有滋养营养、携带氧气等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经络学说指的是人体内部一套复杂的致密通道网络,贯穿全身各个部位,起到供气血、调节阴阳、调整身体功能等多种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分,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指导中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针灸、推拿、捶打、罐疗等手法治疗。
脏腑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这样一套功能体系,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胆等多个器官组织。
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特点和生理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突破了现代医学中种种限制,注重个体化治疗策略,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
解读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
![解读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5673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a.png)
解读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中医药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其理论与原理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进行解读,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现代科学对其的认可。
一、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理论是由古代医学哲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以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形成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疾病诊断治疗方法。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组成。
中医药认为人体也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中医药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相克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不同的五行属性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症状等密切相关。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功能活动。
中医药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与否,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脏腑学说:中医药将人体脏腑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
疾病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视为脏腑功能失调或相互关系紊乱所致。
二、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辨证论治、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
这些原理都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1. 辨证论治:中医药强调个体差异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而非一刀切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通过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方面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调整阴阳:中医药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
3. 调和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药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
对中医药的认识
![对中医药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da2e60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f.png)
对中医药的认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治疗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医药。
一、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简称中医,是一种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医学体系。
它强调人的整体性、动态平衡和与环境的协调,以及预防为主、治愈为辅的治疗理念。
中医药包括中医、中药以及相关的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
二、中医药的理论框架1. 五行学说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五行学说。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着自然界和人体内五种基本物质和功能状态。
五行学说被应用于中医药诊断和治疗中,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另一个基石。
阴阳相对而存在,代表着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状态。
在中医药中,阴阳平衡被认为是保持健康的基础,疾病则是阴阳失调所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涉及到人体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络是运行于人体内外的一种生物能量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就是基于经络学说的应用。
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
中药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有千余种,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和功效,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中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平衡和身体调理的目的。
针灸在疼痛、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3.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药中的另一种非药物疗法。
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推拿广泛应用于儿科、康复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四、中医药的未来发展趋势1. 科学化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药正逐渐迈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0bb3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0.png)
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和“五行”思想,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以及调养饮食等。
中医药注重从整体方面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强调平衡和调和。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发生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机能,使之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样且个性化。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的核心之一,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中草药是一种天然的药物,常常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并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中医药还包括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以及推拿和按摩等手法,通过调理经络的气血运行来改善病情。
此外,中医药还将注意力放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提倡合理的膳食搭配和生活方式,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相比于现代医学,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医药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同时,也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
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与药物疗法相比,中草药常常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并且常常能够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对疾病产生综合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药的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和推拿,被科学研究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然而,中医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在一些疾病和病症的治疗上有待进一步证实和改进。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得一些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受到质疑。
因此,中医药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提升自身的疗效和治疗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基本理念
![中医药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53a3a3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f.png)
中医药基本理念中医药基本理念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它包含了中医药的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与现代医学的基本理念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1. 整体观念:中医药基本理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存在孤立的个体。
中医认为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个人的疾病往往涉及多个器官、组织或系统的失调,需要综合治疗。
2. 阴阳学说:中医药基本理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状态也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结果。
中医药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3. 五行学说:另一个重要的中医药特色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是古代中国观察自然界变化和事物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
不同的五行对应于不同的脏腑器官和组织,相互之间有生克制约的关系。
中医药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4. 辨证论治:中医药的基本理念还包括了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状态是多因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才能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需要针对性的治疗。
因此,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5. 预防为主:中医药的基本理念还强调了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防御机制失调有关,通过调理和预防,可以增强人体的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注重个体的整体调养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药基本理念是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辨证论治和预防为主。
这些基本观念和原则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为中医药学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关于一的中医药知识
![关于一的中医药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1f1b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e.png)
关于一的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主要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与推拿学、中医诊断学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中医药的一些基本知识:
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平衡和谐,讲究调理阴阳平衡,保持气血畅通。
2. 中药学:中药学研究中草药及其药性、功效、配伍等。
中药一般由多种草药的组合而成,通过药引药的原理诊治疾病,常用的中药有黄连、当归、人参等。
中药可以采用不同的剂型,如草药煎剂、丸剂、颗粒剂等。
3. 针灸与推拿学:针灸与推拿学是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调整气血流动,舒缓疼痛和疾病。
4.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闻诊(倾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问诊(询问病史、当前症状等)、切诊(按压穴位、触摸病灶等)。
通过四诊综合分析,中医医生可以诊断疾病。
5. 预防为主: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倡节制饮食、保持适度运动、调和情志等,以增强人体的自
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仍然在发展中,与现代医学对某些科学理论和技术还存在差异。
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个人情况和病情,并与专业医生咨询。
中医药的概念
![中医药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de02a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a.png)
中医药的概念中医药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药体系,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融合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旨在促进人体的自然疗愈能力,达到预防疾病、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是中医药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要素组成的,人体也是如此,只有阴阳相互调和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学说指出人体和自然界的现象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解释,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调理身体。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通过经络可以流动气血,调节机体的功能。
二、中药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炮制而成。
中药的疗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和用药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如煎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的使用还注重药物组方的合理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针灸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整气血的流动和阻滞,以达到调理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的治疗方式包括刺激、贴敷、灸疗等,它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还可以用于健康维护和疾病的预防。
四、推拿推拿是一种利用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流通的疗法。
它通过推、拿、揉、按、捏等手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推拿主要应用于疾病的康复治疗和疾病的预防,同时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的疲劳和保持健康。
总结中医药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它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五行、经络等要素,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强调调整整体平衡,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影响。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以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科普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2ab88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5.png)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1. 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五行相互关系密切。
2. 中药的药性分类:中药按照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补、泻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病症及病机,有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强调全面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望诊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及脉搏等。
闻诊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和气味。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体表脉搏和按摩穴位来获取病情信息。
4.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强调养心、养肝、养脾胃等调养方法。
6.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
被研究和应用,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采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和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的科普知识是有限的概述,如果您有具体的问题或需深入了解,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医药健康知识内容
![中医药健康知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9fe175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c.png)
中医药健康知识内容中医药健康知识一、中医药的综合治疗体系中医药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宝贵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综合治疗体系包括了中医诊断、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可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自身康复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人体也是如此。
平衡的阴阳关系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每个元素都有相应的脏腑、经络和病理表现,通过调理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作用。
三、中药治疗的特点和应用中药治疗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中药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药性温和而安全,有效治疗各种疾病。
中药的特点是个体化治疗,即根据人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方调配。
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配伍使用,相互搭配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针灸是中医药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针具,刺激经络,调节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针灸疗法的优势是疗效显著,无论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
五、推拿和按摩的好处和方法推拿和按摩是中医药中的手法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调理身体健康。
推拿和按摩可以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缓解疼痛和疲劳。
它还可以促进消化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并具有抗压能力。
六、气功养生的原理和应用气功是中医药中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心理状态,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气功可以调整呼吸平衡,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它还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节情绪和改善心理状态。
七、中医药的保健方法中医药强调预防和调理,通过特定的饮食、运动、作息和心理调节等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
养生饮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合理搭配食材、药膳调理可以帮助调理身体。
中医的药物原理有哪些
![中医的药物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63ea60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2.png)
中医的药物原理有哪些中医的药物原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四气理论、阴阳平衡论、五行相生相克论和经络系统理论。
1. 四气理论中医药物原理中的四气理论是指药物对于体内四气的调节作用。
中医将人体内的气分为四种类型:阳气、阴气、寒气和热气。
阳气具有温热、上升外行的特性,阴气具有阴寒、下降内收的特性,寒气具有凉、下降的特性,热气则具有热、上升的特性。
药物的作用可以分为阳化、阴化、寒化和热化四种类型,通过调节人体内的四气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2. 阴阳平衡论中医药物原理中的阴阳平衡论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气血、阴阳五脏、阴阳经脉等都需要保持动态平衡,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药物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通过加强或减弱阴阳气血的运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 五行相生相克论中医药物原理中的五行相生相克论是指药物对人体经脉、气血等系统的调节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脉系统和气血系统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长和相互制约。
药物可以通过具有某种五行属性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五行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4. 经络系统理论中医药物原理中的经络系统理论是指药物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12条主经和8条络脉,这些经络系统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的网络,与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
药物通过对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改善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中医药物原理主要包括四气理论、阴阳平衡论、五行相生相克论和经络系统理论。
这些原理帮助中医医生理解药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调节人体内的四气平衡、阴阳平衡、五行平衡和经络系统来实现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物原理的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中医药学的疗效和疗效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论工作总结
![中医理论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4c530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c.png)
中医理论工作总结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
团队在中医理论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我来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的基
本知识和核心理论。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和研究,我们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对中医理论进行了现代化的整合和创新。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探索中医理论的新应用和新发展,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健康需求。
此外,我们还在中医理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积极推动
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中医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医理论的前沿问题,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中医理论的研究
和传承,不断推动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理论
![中医药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251d61caaedd3383c4d3a2.png)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 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 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 等。
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 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三、常用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处理
2.水制:润、漂、水飞(加液研磨法)
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 药的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本草纲目拾遗
七、民国时期 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 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 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八、现代的本草成就 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 草古籍。 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 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 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 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
三、什么是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要治疗的病证。又称为 “应用”或“适应证”。 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功效提示中 药的适应范围。 中药的核心是功效,它是联系中药 主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
五、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 (1)扶正功效 (2)祛邪功效 (3)调理脏腑功能功效 (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
中医药理念
![中医药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61a7bd2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8.png)
中医药理念一、中医药概述中医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瑰宝。
其理念贯穿于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涉及中医药的原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内容。
中医药理念通过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形成独特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二、阴阳五行理论1.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药理念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宇宙万物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存在于人体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与阴阳的平衡有关。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2.五行理论–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属性。
–人体的五脏和五腑与五行有关联,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中医药利用五行理论来分析和处理疾病,以达到平衡人体五行的目的。
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视人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不只是针对病症,而是综合考虑人体的各个方面,如体质、心理状态等。
–通过整体观念来帮助人体达到健康状态。
2.辨证论治–中医药的诊断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判断病因病机,并以此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它能够将治疗方法个性化,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四、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药的核心部分,它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中医药通过选择不同功效的药物,配伍使用来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2.食疗调理–食疗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食物为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调节阴阳平衡。
–比如,寒性体质的人可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来增强体质。
3.运动调理–运动对于调节阴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4.心理调理–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药注重心理调理,通过调整心态、减轻压力来调节阴阳平衡。
五、结语中医药理念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药可以帮助人体达到健康的状态。
中医药理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理论自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9365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e.png)
中医药理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以下哪两个脏器的相互作用?A. 心与肺B. 肝与肾C. 脾与胃D. 肾与心答案:B2.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只治疗早期疾病D. 治疗疾病的同时调理身体答案:B3.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火对应的脏腑是哪一个?A. 肺B. 肝C. 心D. 肾答案:C4. 中医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疾病的因素?A. 外邪B. 饮食不节C. 情志内伤D. 遗传因素答案:D5.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指的是什么?A. 观察病人面色B. 听病人声音C. 询问病人病情D. 触摸病人脉搏答案:D6.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指什么?A. 两种不同的疾病B. 人体内的两种基本物质C. 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D. 人体内的两种基本生理功能答案:D7.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表里”是指什么?A. 疾病的严重程度B. 疾病的位置深浅C. 疾病的性质D. 疾病的变化速度答案:B8.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A. 主疏泄B. 主运化C. 主藏血D. 主水液答案:A9. 中医认为,以下哪项不是“七情”所指?A. 喜B. 怒C. 忧D. 惊答案:D10. 中医的“五味”指的是什么?A. 酸、甜、苦、辣、咸B. 酸、甜、苦、辣、涩C. 酸、甜、苦、辛、咸D. 酸、甜、苦、辛、涩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______,其华在______。
答案:口;唇1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中“正气”指的是人体内的______。
答案: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能力13.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人体的五个脏腑,其中“金”对应的是______。
答案:肺14. 在中医的“六淫”中,风、寒、暑、湿、燥、火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外邪,其中“湿”邪易伤及人体的______。
中医药制度
![中医药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73b98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d.png)
中医药制度中医药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医药体系中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中医药制度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中医药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中医药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实践和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制度的基础,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实践是中医药制度的核心,它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
中医药实践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达到调理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制度的基础,它传承和传播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药制度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医药是人们主要的医疗保健方式。
中医药制度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对疾病进行综合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中草药的使用,能够调理和平衡人体的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药制度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理、养生保健等方式,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制度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许多新的疾病的出现。
中医药制度通过提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现代疾病。
中医药制度强调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药制度注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方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制度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和医生开始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的方法。
中医药制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总之,中医药制度是中国古代医药体系中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它通过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实践和中医药教育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一、什么是中药?
论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并具有 保健养生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二、什么是草药?
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 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不普遍, 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 药物。
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 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 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 “本草”。
三、道地药材的变迁 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 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 地药 材。 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 七),现为云南(滇三七)。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 二、采收时节 1.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从理论上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 进行,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为依据。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能润,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味: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 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 用较广。 通泄(下):泻下通便 泄 降泄(气):降泄肺气、降泄胃气。 清泄(热):清热泻火
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五、几点说明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三、常用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处理
2.水制:润、漂、水飞(加液研磨法)
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 药的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三、什么是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要治疗的病证。又称为 “应用”或“适应证”。 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功效提示中 药的适应范围。 中药的核心是功效,它是联系中药 主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
五、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 (1)扶正功效 (2)祛邪功效 (3)调理脏腑功能功效 (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还包括了平性)。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四、四气的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 络、回阳救逆。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 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 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偏 性,“以偏纠偏”)。 四、中药作用的分类 1.治疗作用(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 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 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用药数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 视地道药材和质量规格。对于制剂,也制定 了制剂规范,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见 一斑。
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作了总结,提出了著 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论。
2.金元时期
此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是突出临床适用, 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多简明扼要。 既继承、发展了药性理论,又积极探求药物 的奏效原理。中药性能理论在此期初具规模。 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为食疗专 著,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尤其该书首次记载用蒸馏法工艺制酒,对提 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
五、明朝时期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当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 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 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 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 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
新
修
本 草
四、宋、金元时期
1.宋代 宋代官方组织修订了一些本草书籍,但最 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 本书又名《证类本草》,由宋代名医唐慎 微所著,载药为1500多种,并附方3000余首。 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药学资料,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不仅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 价值。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 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 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 等。
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 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
本草纲目拾遗
七、民国时期 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 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 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八、现代的本草成就 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 草古籍。 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 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 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 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什么是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知道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 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 述形式。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而确定。即通过用 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
4.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药 学专门人才。
中 华 本 草
集古今药学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现代 中药学科发展的当代药学著作是《中华本 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 论1卷,药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 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 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 幅,约2200万字。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植 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 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等。 三、剧毒药物应专柜上锁,专人保管
一、概念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之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 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 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二、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 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实际作用。 3.药物的来源。 三、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阴
四、五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本草纲目
六、清朝时期 此期本草著作数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 《本草纲目拾遗》。
该书又名《纲目拾遗》,系赵学敏所著。载 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是新增药物最 多的本草古籍。它补充了《纲目》的不足,纠 正了《纲目》的错误,并总结了明清以来的药 学成就。该书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种,其中大 量医药书籍现已亡佚,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大多可以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合理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 相关。如贮藏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 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 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 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神 农 尝 百 草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 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 又发现了矿物药。 二、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 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 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第二节
一、秦汉时期
中药学的发展
诞生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 草经》。 该书又名《本经》、《本草经》,约成 书于东汉末年,系集体创作,托名神农。全 书共收载药物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汉以 前的药学成就,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被尊为药学经典著作。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四、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1.一般而言,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性味 和质地决定。 (1)与性味的关系 升浮——辛、甘,温热。 沉降——酸、苦、咸、涩,寒凉。 (2)与质地的关系 升浮——质轻(花 叶 皮 枝) 沉降——质重(种子 果实 矿物 贝壳)
也可以是多种。
(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参。
(3)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
功效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