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9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9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

想观念传入中国,

2、袁世凯为独裁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

逆流。

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

四、口号(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

(赛先生)

五、内容:

1、前期:思想革命(1)提倡民主,反

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李

大钊一个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旗

帜)

1918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

《每周评论》,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

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

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六、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作了条件。.

(3)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4)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

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消极意义: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学法指导 .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方面: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故县一中历史教研组八年级上期学案刘占锋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过程: (一) 1、阅读教材 从年起, 和“”两面大旗,以《 2、阅读41—42 动中的贡献。 反对;提倡 3、阅读42 【合作交流】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拓展延伸】 【系统总结】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两面大旗、 二、选择题 1、 A. 2、20 A.洋务运动 3、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中创作了《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是() A.B.C.D. 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三民主义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5、下列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 (2)图二是《青年杂志》,该杂志从第二卷即改名为什么?它在这场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图三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是谁? 7、阅读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从黑暗 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黑暗。”——《独秀文存》 请回答:(1)材料出自什么刊物?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什么运动?此运动有何影响? (2)两位先生实际指什么?此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当堂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新文化运动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知识框架】 【重点梳理】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概况(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口号:民主与科学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延伸】 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现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三个阶段的特点: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背景,主要内容,历史评价”为线索,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 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质; 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讲述法和讲解法,将重点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史料分析法,并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问题式导入 师:1840年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辱,中国人曾作出了种种努力,不断在寻找着中国的出路,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那么首先学习的是什么呢?首先学习的是什么呢? 生:技术。 师:对,是武器和技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一些有志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开始学习什么呢?生:思考。 师:是制度。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夺权,也就预示着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都失败了。确切的说,无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失败了,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于是兴起了什么运动? 生:新文化运动。 师: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来寻找中国的出路,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解放广大人民的思想,才是救国之根本。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决心发起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翻到书72页,一起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案二]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

》教案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记录片。(记录片解说词: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根据录像内容教师步步设问: l从刚才的录像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l辛亥革命有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l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造成国家贫弱的根源是什么? l怎样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学生一步步回答。 二、新课讲授: 教师: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按照课标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视频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段录象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初步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时间:10月14日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育人: 纸上谈兵 善习: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代表人,阶级,机关报,性质,历史意义。 善激: 回放镜头1:袁世凯尊孔复古 回放镜头2:帝国主义者纷纷祭孔 直面历史: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善学:(自学课本15分钟,完成并记忆下列格内容。) 1、阅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完成表一: 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 善研: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 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课堂探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两千多年? 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见课本42页)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善导: 1、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gai)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一.背景1、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政治状况政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二.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3、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主要阵地《新青年》三.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④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四.影响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1、积极方面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④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历史新文化运动练习题1.兴起的背景(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________复辟帝制;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________。(3)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袁世凯掀起________逆流。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2)袁世凯民主政治(3)尊孔复古2.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7221222.html, 新世纪教育网 最新、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7221222.html,/ 1 基础练习 1.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阿Q 正传》的电视剧,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 ( )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李大钊 2.假如你是20世纪初北京的一位青年学生,你能读到的杂志是 ( ) A .《新青年》 B .《读者》 C .《青年文摘》 D .《世界博览》 3.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你知道最早在中国传播这一思想是什么运动 ( )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 4.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旧思潮处于激烈的交锋之中,你知道旧思潮指什么 ( ) A .变法思想 B .革命思想 C .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 D .马克思主义思想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科学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请问明确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运动是 ( ) A .五四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 6.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我们要解放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新文化运动时最主要思想是 ( ) A .民主和科学 B .革命共和 C .民主立宪 D .共产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新青年》以其犀利的文笔和饱满的斗志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映,陈独秀也以期首倡之功而成为中国思想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1)《新青年》创办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什么运动? (2)该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3)你还能举出这一时期的两位文学先驱吗?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C 2.A 3.C 4.C 5.C 6.A 7.(1)新文化运动。(2)民主和科学。(3)鲁迅、李大钊。(4)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内容要点: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 知识结构: 知识要点: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6、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15; 2、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的知识分子) 4、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5、口号:民主、科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2、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局限: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

【导入】 教师活动:时事新闻——阻碍物(视频)——民众心中的大山——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新闻,思考问题——赏析视频,寻找答案——结合书本,观看视频,启发思维,引起共鸣 最近全国各地纷纷为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何如此隆重呢?(换句话说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什么?) 生:推翻……结束……使…… 辛亥革命的功绩不可磨灭,但革命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民主共和遭受践踏。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是什么阻碍了革命前进的步伐,践踏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生: 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复辟帝制, 那么像袁世凯此类顽固的封建遗老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反响 生:看视频 孙中山先生义愤填膺,陈独秀横眉怒指的”民众心中的大山”是何物? 生:封建旧思想 为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那就是——? 【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自学(时间、开始标志、阵地、旗帜)——材料引导讨论——总结升华——人物互动(写说概)——引导自学——表格归纳,视频解析,浅尝辄止——材 料检测巩固学习——视频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情感升华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勾画要点,个别交流——解析材料,讨论总结——说写说看——集体填表,观看视频,缓解情绪,寻找论据,点化难点——读析材料,运用知识,巩固所学——缓解气氛,观看视频,细化知识——合作探究寻找答案,突破难点,强化基础,升华情感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0,看导入框和正文第二段,勾画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间、开始标志、阵地、旗帜”,然后请同学交流。 生①正确——强调“杂志在不同称谓时的地位”②不正确——学生指出,考试易错点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青年杂志》在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是什么?英文怎么表述? 生 democracy所谓民主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①当时的中国人时如何称呼民主和科学的呢,?(称为先生) ②陈独秀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才能救中国,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旗帜? 【①气氛好学生够大胆,下去提示②气氛差,提示材料在控诉的两大问题,我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围绕材料,分析当时中国存在着哪两大问题? 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要民主 二是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所以需要科学。 因此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是切中时弊的,很快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个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Ok,请一位同学上来写”钊”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时间、人物、标志、性质、旗帜、前后期的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从而正确 评价新文化运动.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习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导入 (略)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时间、人物、标志、性质、旗帜、前后期的内容、历史意义. (三)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阅读教材40——41页导入框和正文 1)说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时间、标志、人物、旗帜、阵地.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检测自学结果、教师点拨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阅读教材41——42页 3)说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 4)列举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5)说说你对新文化运动性质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检测自学结果、教师点拨 (四)当堂训练 阅读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独秀文存》 请回答:(1)材料出自什么刊物?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什么运动?此运动有何影响? (2)两位先生实际指什么?此口号是谁最先提出的? (3)此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欢迎大家阅读。 新文化运动必考知识点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重要知识点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专制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归纳1、兴起的原因:1912年4月1日是,孙中山解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