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练】2017年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参考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1.说出什么是杠杆,复述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会根据实物图画出杠杆示意图.2.重点:经历探究实验,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3.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观看下列图片.(1)以上图片中的机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答案上面这些机械共同点是:都有一根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转动.(2)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杠杆,跷跷板是一种杠杆.活动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写出你的猜想.答案(1)与两边物体的质量有关;(2)与物体到杠杆支点的距离有关.3.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钩码(代替人).(2)实验步骤:A.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挂在杠杆支点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B.记录左边钩码的拉力F1、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右边钩码的拉力F2、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数值;C.改变钩码的拉力F和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的数值,再做几次.(3)观察图甲可以发现,当两边钩码的个数(拉力F)相等,且钩码到悬挂点的距离(L)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4)比较图甲、乙、丙、丁可以发现,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与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和右边钩码的拉力F2与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4.结论: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和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与右边钩码的拉力F2和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平衡.5.如图所示,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一般情况下,F1叫做动力,F2叫做阻力;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6.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表述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F2×L2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够根据实物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参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好物理的意义,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你认为他能做到吗?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P24~26“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观察图6—37,有没有发现跷跷板的特点?跷跷板能绕固定点转动。
生活中与跷跷板类似,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物体有哪些?撬棒、剪刀、钢丝钳、钓鱼竿等。
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杆。
观察图6—37,分析跷跷板除受自身重力外,还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人和小孩分别给跷跷板施加一个力的作用。
大人和小孩施加给跷跷板的力有什么特点?从力的作用效果角度分析,一个力使得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力使得杠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动力和阻力是杠杆受到的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图6—37中跷跷板保持水平时,大人和小孩坐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大人离固定点较近,小孩离固定点较远。
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
怎样才叫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时不再上下摆动,处于静止状态。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为了使图6—37中的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大人可以离支点近一点或小孩离支点远一点;如果不改变位置,可在小孩的这端放适当的重物。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二) 课程教学设计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1.复习杠杠平衡条件,利用第一节课跷跷板的素材,讲解杠杠平衡条件计算。
2.反馈评价:通过剪刀剪铁皮,学生体会了不同杠杆的用力情况,引出了杠杆的分类;通过剪笑脸的小比赛,让学生懂得了各类杠杆的利弊;反馈练习中,调查订书机属于那一类杠杠,对订书器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杠杆的类型,同时又感受到了杠杆的力量。
3.随堂练习,教会孩子们分析不同类型的杠杠,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利用自制杠杠测量收集数据,计学生的质量。
6.联系实际:结尾联想到了杠杆原理在工程上的应用——虎门大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介绍了我国先进的桥梁建设技术和经验,为“一带一路”计划提供了支持,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布置作业: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阅读资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是物理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制作翻盖式垃圾桶并分析其中的杠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并解决定量问题,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定性问题。
2.知道杠杆的分类,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会画力臂。
2. 经历用不同工具剪铁皮和剪纸过程,了解杠杠的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会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探究方法,找出物理规律,运用规律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科学思维。
2. 关心我国先进的桥梁建设技术,关注“一带一路”计划,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认识生活中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以及等臂杠杆。
四、教学难点1.并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师演示器材:自制演示教具、自制投石车模型、拉杆箱、铁皮剪、大力剪、普通订书器、重型订书器。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主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钩码、支架等。
学具:学生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每组学生需要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实验数据。
4. 理论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
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力的乘积、力的作用线的关系。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力的乘积相等:F1 L1 = F2 L22. 力的作用线相同: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个10N的力作用在一根长度为2m的杠杆上,如果杠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6N的力,杠杆能否平衡?为什么?一个重为20N的物体悬挂在一根长度为4m的杠杆上,如果杠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8N的力,杠杆能否平衡?为什么?答案:1.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力的作用线相同。
2.杠杆能够平衡,因为10N 2m = 6N x,解得x = 3.33m,所以杠杆能够平衡。
杠杆能够平衡,因为20N 4m = 8N x,解得x = 10m,所以杠杆能够平衡。
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新版)粤教沪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新版)粤教沪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新版)粤教沪版的全部内容。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会对杠杆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杠杆.5.会画杠杆的示意图.—--——-—-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你认为他是在吹牛还是同意他的观点。
阿基米德说的是不是“大话",别着急下结论,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可能就会有新的判断.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杠杆。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错误!自主阅读教材P24~P25的文字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杠杆?答:物体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和曲棒),叫做杠杆。
提示:杠杆是“硬棒",但对硬棒的形状、大小没有规定。
提示: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杠杆.提示:弹簧测力计若不竖直,则所用力会偏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沪粤版适用】初二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L1=F2L2/F1=500N×1.6m/400N=2m。
答:女同学应该坐在离转轴2m处。
五、练习
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50N,阻力为600N,杠杆恰好平衡,则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
2如图所示,杠杆每小格的长度相等,质量不计,以O为支点.杠杆的左端挂有物体M,支点右边的A处挂钩码,杠杆平衡.若将支点移到B点,要使杠杆重新平衡,在A点应挂个相同的钩码。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
4、强调机械是由简单的元件组成的,比如杠杆、滑轮等,从而进入杠杆的学习。
二、认识杠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FLASH MTV)
二、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3如图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甲、乙时恰好平衡.若OA=0.8m,OB=0.4m,甲的质量为10kg,则乙的质量为kg.
4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夹邮票用的镊子B.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
C.剪铁丝用的钢丝钳D.钓鱼用的鱼竿5
5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在图中画出力F1和F2的力臂.
7如图,工人师傅用吊车搬运集装箱.集装箱重G =2×104N,支撑杆对吊车臂的支持力为F.在图中画出集装箱所受重力的图示和支持力F对转动点O的力臂.
8工人剪铁皮时,有时用两根铁管套在剪刀柄上(如图),这是什么道理?
…
认识五个要素。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原理。
2. 掌握力矩的概念,即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过程的指导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钩码、细绳、木板、支点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原理,并解释力矩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5. 练习与应用: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等。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相等2. 力矩的概念: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七、作业设计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力矩相等。
2. 题目: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图中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答案:杠杆的平衡点位置为距支点2米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如杠杆的长度、力的方向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探究部分的内容,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关键环节。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探究过程和结论(3)认识杠杆分类2.中考难点突破(1)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确定最省力时的动力臂,以及动力最小示意图(2)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分析动态杠杆的动力变化(3)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分析杠杆能否再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后来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物理数学联系的兴趣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杠杆,学习杠杆的应用。
突破中考杠杆平衡难点:最省力的作法,杠杆动态平衡,杠杆能否再平衡。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回顾课本内容,查阅以前的学习笔记,并布置思考题课前思考题:用如图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设作用在B端的力F始终竖直向下,在将重物慢慢提升到一定高度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培养学生自主安排复习的良好习惯,带着新的求知欲进入有效复习二.课堂引入展示杠杆上两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图片,带着问题走进复习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知识点一杠杆的要素1.认识杠杆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学生观察图,回答问题找到图中所涉及的关于杠杆的知学生做题回答问题。
B2.杠杆平衡条件 1. 知道什么是杠杆平衡2.杠杠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平衡条件本身并不难但是涉及到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中涉及几个比较常规的问题必须提出强调,以免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出现问题。
为什么挂钩码前要把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条件下平衡?此实验中要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和位置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新课上已经强调,所以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出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设计:6.5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五应用运知识堂上练习(点拨、点评)1. 用如图所示的撬棒撬起一块石头时,这根撬棒属于什么杠杆()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等臂杠杆D.无法判断2. 如图为用瓶起开启瓶盖的情景,图中关于该瓶起使用时的杠杆示意图正确的是()3. 如图所示,杠杆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其从①→②→③。
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4. 利用杠杆投掷石球,如图,作用在A点的力沿时最小。
已知石球重100 N,OA∶OB=1∶4,则作用在A点力的最小值为。
(不计杠杆自重及摩擦)课后作业课本P29 2.3.4.5课后预习1.什么是滑轮?怎样确定动滑轮和定滑轮?2.重物与绳子股数的关系?学会绕法?教学后记难度一: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
我在猜想人类认识杠杆的过程可能也不一上来就想研究“杠杆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杆,发出了他的有些规律,才会进一步研究什么情况下杠杆会“静止不动”(这也是一种杠杆平衡),到后来才会想到“什么情况下杠杆会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进一步研究“杠杆匀速转动”的条件,等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思考之后,人类才会来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这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很费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才能总结出来呢!难度二:感觉出力臂。
这不是一个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构建出的科学概念”。
也只有数学兼物理学家才能构建出原本无形的东西来。
当然这一发现也许很多偶然(刚好处于平衡位置时),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绝对是个创举。
于99.9%学生来说,只需正确接受就够了,让他自己来研究只能是想当然的让学生去做。
难度三:学生是否有猜想。
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形成”一个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见,然后再按猜想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沪粤八下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设计这节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课堂教案时,我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从而加深对物理学中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认识。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力矩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进行这节实验课,我准备了杠杆实验器材,包括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理论资料,以便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理论分析。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力矩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或者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我选择了杠杆实验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因为实验是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最直观和最有效的方式。
在实验设计中,我让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力矩的理解:力矩是理解杠杆平衡的关键概念,但在物理学习中,力矩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在实验中特别强调了力矩的计算方法和力矩与杠杆平衡的关系。
我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例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矩的概念。
3.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在实验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
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5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记录表格等。
学具:记录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并记录数据。
3.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矩等。
六、板书设计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2七、作业设计1.请根据实验数据,填写记录表格,并尝试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答案:略一个力为10N,作用在距离支点2m的杠杆上,另一个力为5N,作用在距离支点1m的杠杆上,求支点的力矩。
答案:10N 2m = 5N 1m,支点的力矩为20N·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更多应用和拓展,如杠杆的动态平衡、力矩的计算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工具和器材,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1)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节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以及相关例题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胶带。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细线、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一个人在使用剪刀剪东西时,如何找到剪刀的平衡点?让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a. 教师演示使用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自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讲解与示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并示范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
4. 例题解析教师选取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给予讲解和指导。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练习题,教师给予批改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3. 两个力的作用线交于杠杆的中点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解答: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讲解示范、例题解析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实验误差。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 学会使用杠杆平衡仪进行实验操作;4. 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杠杆平衡仪、杠杆模型;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称重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2. 讲解:讲解杠杆的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3. 实验:分组进行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5. 应用: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称重、测量力臂等;6. 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3.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例题:一个物体质量为 2kg,重力加速度为 10N/kg,杠杆左侧力臂为 3m,右侧力臂为 1.5m。
求:(1)物体所受拉力;(2)拉力的力臂。
答案:(1)物体所受拉力为 15N;(2)拉力的力臂为 6m。
2. 学生自主设计类似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分析、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木棒、支架、杠杆、钩码等;【重点、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时间安排】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留出10分钟的时间作练习,并作讲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结果大力士没能完成任务。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问:怎么拔?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这时老师再请大家认为力气很小的女生按照刚才的方法操作,会发现女生很轻松的就把铁钉拔下。
1、观看同学的拔钉子的表演,她是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简单的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节课的杠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1、认识杠杆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提示看屏幕的几组有关于杠杆的图片,让学生以工人拿硬棒撬动石头、钉锤拔钉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剪刀为例)分析这些杠杆(简单机械)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老师总结共同特征:(1)、受到力的作用下(2)、硬棒(3)、固定点以撬棒撬石头为例,提问、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图(一)图(二)在讲述撬棒撬石头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杠杆定义涵盖的内容,提问学生:(1一2人):让学生自己总结杠杆定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沪粤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完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而且能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及其平衡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并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的相关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用具:带刻度的杠杆、钩码、细线、铁架台等;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让学生完成两幅杠杆力臂的作图题。
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又可以为后面实验时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做好了铺垫。
(二)新课引入:通过三幅GIF动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杠杆处于何种状态时我们可以判断它是平衡的。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杠杆在静止或者匀速转动时处于平衡状态。
(三)猜想与假设:那么杠杆是否平衡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出示两组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猜想:杠杆能否平衡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有关。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小朋友可以使跷跷板水平平衡吗?可以,大人往里面移,或者小孩子往外移——杠杆能否平衡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力臂长短有关。
(四)创设情景,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跷跷板的简化模型工具来对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
用挂在铁架台上带刻度的杠杆来代替跷跷板,用2个钩码(1N)作为一个中学生,1个钩码(0.5N)作为一个小学生,四个钩码(2N)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杠杆支点左侧距离10cm的位置挂上一个中学生,请同学们在支点的右边分别挂上小、中、大学生,看他们在哪个位置能够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将此时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三组数据均完成的同学可尝试自己从数据中寻找杠杆平衡条件的规律。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8)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粤教沪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⒉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杠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杠杆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力臂的正确确定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学用具:杆秤、托盘天平、镊子、钳子、筷子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利用、制造工具。
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帮助人们完成工作。
机械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
简单的机械是组成复杂机械的基础。
我们今天研究其中的一种简单机械——杠杆。
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地球。
”为什么他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呢?原来他使用了杠杆。
古代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也使用了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
二、新课教学什么是杠杆?一、初步认识杠杆1.提出问题:⑴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⑵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省力?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
⑷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甲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⒊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4.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5、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二、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⒈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①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课程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杠杆是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简单机械》第五节内容,它既是《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重要基础。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而且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如剪刀,跷跷板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比较肤浅、片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真正认识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等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而且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如剪刀,跷跷板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比较肤浅、片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真正认识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等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1.新课引入:通过学生感兴趣却不好理解的掰手腕比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
2.构建概念:通过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引出杠杆,观察生活中杠杆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定义。
3.总结规律:出示杆秤,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思考,得出杠杠平衡的概念。
利用学生熟悉的跷跷板,让学生分析跷跷板平衡的条件,简化模型为杠杠和钩码。
并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
4.讲解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杠杠五要素。
5.分析数据归纳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规律,培养了学生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以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学生不仅学习到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6.利用杠杠五要素画力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⑷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不同形式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编写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跷跷板”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开放地思考,找出最有价值的探究课题:怎样才能使跷跷板成水平平衡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对“跷跷板”进行简化,利用木尺和钩码分别代替跷跷板和人进行探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木尺的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在此基础上引出杠杆的概念,并介绍支点、力臂、平衡等名词。
紧接着引导学生把实验探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升华为科学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
然后通过“例题”巩固探究所得的结论,从理性上认识跷跷板的奥秘。
接着让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讨论: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什么样的杠杆既不省力又不费力?再通过“活动”认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工作时有什么特点。
最后,介绍人体和高新科技中的杠杆,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能认识到杠杆应用的广泛性。
本节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是人们分析、计算杠杆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各种简单机械的基础,所以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力臂的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所以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建议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如用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小实验引入。
例如自制“蜡烛跷跷板”:①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②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③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儿,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儿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调试蜡烛,使它平衡。
这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④点燃蜡烛两头,熔化的蜡就会一滴一滴地不断滴下来。
滴下蜡油的一端会向上翘一些,蜡烛两端会交替上下晃动,跟跷跷板一样。
这个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还可以通过小游戏引入,例如进行“拔钉比赛”。
出示两个相同的铁钉和木板,教师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邀请男、女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男同学试着用手拔钉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别弄伤了手),女同学用羊角锤拔钉子,结果女生赢了。
女生为什么会取胜?这个工具起什么作用?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他们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等等。
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经过讨论可自行解决,或者教师直接告诉学图6-19生答案。
最后把问题锁定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师生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可以得出:跷跷板中间有一个固定的转动轴,男生、女生分别给跷跷板一个向下的力,调整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当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和两力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跷跷板就能处于水平状态。
为了用实验研究上述问题,可以对它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匀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使学生领会到,对实际物体(研究对象)进行简化、抽象后,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3)进行实验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教材表格中。
教师提醒学生要把悬挂点选在木尺的中心处,使用前要调节木尺平衡,钩码对木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钩码的重量,注意测准钩码的重量和钩码到O 点的距离。
要多次改变所挂钩码的个数和它在木尺上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
(4)分析和论证老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你的实验分析,木尺水平平衡由哪些因素决定?分析你的实验数据,看看在什么条件下,木尺才能平衡?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会认识到木尺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杠杆、动力、阻力、支点、力臂的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介绍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概念时,要向学生指出:①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使杠杆绕轴转动的力为动力;而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为阻力。
②动力和阻力是杠杆受到的力,是其他物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不要把杠杠作用给别的物体的力误认为是杠杆受到的力。
③无论是动力臂还是阻力臂,都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为了加深对力臂的理解,可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如图6-19所示。
沿a 、b 两个不同方向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平衡。
观察两次的拉力是否相同,想想为什么?明确了动力、阻力、力臂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表中收集的实验数据,找出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 1×L 1=F 2×L 2或1221L L F F 。
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较小的力可以撬起大石头?为什么跷跷板上大人也会被小孩跷起来?“例题”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问题,二是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跷跷板的奥秘。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关于“讨论”中涉及的两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省力”指的是F 1<F 2,“费力”指的是F 1>F 2,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 1×L 1=F 2×L 2让学生讨论得出:当L 1>L 2时,F 1<F 2,为省力杠杆;当L 1<L 2时,F 1>F 2,为费力杠杆;当L 1=L 2时,F 1=F 2,为等臂杠杆,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在“活动2认识生活中的杠杆”中,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6幅图,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杠杆。
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实质上都属于杠杆,并让学生指出各个杠杆支点的位置、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的位置。
在确定杠杆的支点时,可以设想让杠杆转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便可确定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支点。
画力臂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明确: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画力臂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过F 1、F 2的直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在力的作用线上,(4)标出力臂。
可简记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
除了画教材上所给的几个杠杆的支点和力臂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类器具,让学生巩固力臂的画法,多做几个练习,进一步理解力臂的含义。
图6-20可供参考。
人体内许多地方的骨骼、关节也构成杠杆,学生对此感到很好奇。
教师可以联系生物课、体育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学科渗透,再结合一些具体的动作(例如举、拿、抬、踢等)来体会这些杠杆是如何工作的。
“机械手”体现了简单机械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最好配合幻灯片或多媒体动画进行介绍。
通过对教材图6-42以及其他各种杠杆类工具的抽象、概括,应使学生体会到“杠杆”是一个物理模型,通过对物理模型的探究所得到的规律,可以应用到各类实际的杠杆类器具中去,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最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案秤、杆秤,并对照实物认识案秤与杆秤的结构,明确它们的制作原理,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
4.教学评价●课堂测评1.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图6-23所示的托盘天平属于 杠杆,缝纫机踏脚板属于 杠杆,铡刀属于 杠杆。
图6-23 图6-20L 2 L 1图6-21 图6-222.如图6-24所示是一种拉杆式旅行箱的示意图,它相当于一个 (填“省”或“费”)力杠杆;若箱和物品共重100N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则抬起拉杆的力至少为 N 。
3.某同学分别用如图6-25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中手施的动力 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 .如图所示,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开啤酒瓶盖的开瓶器B .剥核桃壳的核桃钳C .钓鱼者手中的鱼杆D .撬钉子的钉锤5.如图6-27所示,质量可忽略的杠杆上所标的每一格长度都是相等的,O 为支点,杠杆两边所挂的每一个钩码均相同,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在下列情况下,杠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是( )图6-24图6-25A .两边都减少一个钩码B .两边的钩码下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C .左边钩码向右移一格,右边钩码同时向左移一格D .右边钩码下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左边钩码同时向左移一格6.如图6-28所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桔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O 为麦桔杆的中点。
这时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O 点分别向着麦桔杆的两端匀速爬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桔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则( )A .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B .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C .两蚂蚁的质量与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D .两蚂蚁对麦桔杆的压力一定相等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图6-29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 ,杠杆上每一格长5cm ,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图6-29(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8.小明在学校参加植树活动时,使用如图6-30所示的钢丝钳剪铁丝固定小树苗。
(1)他使用的钳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2)在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作用在这根杠杆上的阻力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