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二)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十三经注疏》2、掌握古书注释的常见术语:曰、为、谓之谓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一、古注的重要性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二、古注的发展概况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

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

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31.古书的注解

31.古书的注解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书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注解编辑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后人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书注解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中文名古书注解简称古注意义便于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分类传,笺,章句,集解,疏1古注的重要性2古代著名注解▪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唐代的重要注解▪宋代的重要注解▪元明时期的重要注解▪清代的重要注解3古注的分类4旧注的编排体例5旧注的内容6旧注的风格▪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清代的风格7旧注的术语8附加说明▪古书注解的作用▪旧注的体例和方法▪古书注解的内容和范围1古注的重要性编辑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 讀若法:用讀若、讀如等術語注明字音的相同或相近,如 《說文》中的注音:瑂,讀若眉。璁,讀若蔥。迺(泥母微 部),讀若仍(日母蒸部)。
• 直音法:用同音字給漢字注音,如:郯,音談。(《經典釋 文·左傳僖公四年注》)殪,音翳。(《文選·上林賦》李 善注)
• 紐四聲法:用聲韻相同的字來注音,並加注聲調,如:佒, 鴦去聲。(梅膺祚《字彙》)塕,翁上(新《辭海》)
• 诂、训、传都是注解的名称,故可连用,如《毛诗 诂训传》。所以孔颖达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 名也。”
4
• 注,是注释的意思,它取义于灌注。古书的文义不易懂, 必须注释才能明白,就好像水路不通,必须灌注然后畅达。 孔颖达说:“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 这是就注的效用而言,这是从另一角度解释“注”的含义。 总之,注就是注解谓疏通文意,指对于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完整解 释。
• 古书注释类型中的“章句”类主要是疏通文意的。
• 当然也有在解释句子时同时解词的。
• 如:
• 《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箋云:
“匍匐,言盡力也。凡於民有凶禍之事,鄰里尚盡力往救 之,況我於君子家之事,難易乎固當黽勉。以疏喻親也。”
古书的注释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 第二节 古注的内容 第三节 古注的术语 第四节 古文今译
1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
• 古书的注释包括词句篇章等众多方面,各 种注释书的内容又自有侧重,因而有不同 的体式和名目。大致分来,有传注、章句、 义疏、集解、音义、补注等几大类。
2
(一)传注类
• 传注类注释书包括诂、训、传、注等。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都将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作为自 己工作的主要内容。
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

古代汉语教案 古书的注释

古代汉语教案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我们阅读古书,通常要参看注解,古书的注解有现代人用白话作的注,有古人用文言作的注。

相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少得多,而且,有一些古书(例如先秦著作),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现代人要给它们作注,也离不开汉代和唐人作的旧注。

所以,要阅读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

这一讲“古书的注解”,主要讲怎样看古书的旧注。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后来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不懂了,于是就要由有专门研究的人来作注。

这种情形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了,孟子发表议论时,常常引用《诗经》上的语,有时怕人不懂,就作一些解释。

但这还不是系统地给古书作注。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就著作也成为经典著作。

由于语言发展,再由于汉儒书大多是口授传抄,错误很多,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看懂,於是有人专门为它作注解。

例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录的解说,即,鲁的申培公、齐的辕周生、燕的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传,称为《毛传》。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是汉代著名学者(马融是郑玄的老师),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

高诱:曾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

王逸曾给《楚辞》作注。

除此之外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全都有人作了注解,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而且因为他们离先秦时代较近,所以汉朝人的注解有较多参考价值。

当然,汉朝人的注解也不是全都正确的,有不少地方,后代学者作了补充和更正。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三国时书昭的《国语注》,刘宋、裴的《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兴盛的时期,唐代的学者在古籍整理,注解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唐代人用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改,而且经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疏”,也叫“正义”;唐代比较著名的注释家有孔颖达,注《王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是为后世称道的,一些“子书”也有人为之作注,杨倞的《苟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张兼节《史记正义》。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第六章古书注解古书注解缘起及发展一、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1.例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对《孟子》一书作了注解,古书注解工作,在古代又称做为“训诂”。

汉代注解古书主要局限于儒家的著作,即所谓经书。

汉代较有影响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

隋唐时期的人又不大看得懂东汉时期所注解的古籍了。

2.于是,又开始对前人的注解再作注解,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方式。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和订正毛传;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宋代,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的注解工作。

3.这时候,学者们往往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朱熹注解的古书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朱熹的注解能够吸收汉唐人诠释字句的长处,简洁明了平易可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反映宋代理学思想的地方。

元代是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不大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4.因此,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得多。

在古书注解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古书注解家,他们几乎将此前所通行的古书都进行了整理注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十三经清人注疏》。

5.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功力比较深厚,风格与此前也不一样。

清代学者注解古书比较注重材料,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一种所谓的“朴学”精神,因此所注解的古书比较详实可信,而且人才辈出,成果累累。

他们不仅给古书作注,而且还对古籍进行校勘,纠正了古籍中不少错误。

二、古书注解的内容古书注解的内容大抵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解释。

2、疏通文意。

3、阐述语法。

4、分析篇章结构。

5、阐明修辞方式。

6、说明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古书注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形说义,即形训;二是因声求义,即声训;三是据文证义,即义训。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3 文字校勘 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 中,文字往往有讹误,有衍文、脱文、讹字、倒 字、异文等现象,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 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 所谓校勘,就是对同一种书籍,用不同的版本 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较其文字篇章的异同, 以订正其错误。 随文释义的注疏常常兼有校勘的内容,例如 《诗经· 邶风· 新台》郑笺“殄当作腆”,即是正 字例。
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用本字解释 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如《诗经· 氓》 “隰则 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 直音:用一个比较常用的字直接给另一个音同或音 近的字注音。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泚,音 此”、“污,音乌”等。 反切:用两个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如檀,徒丹反。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 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2 分析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孟子· 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 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详言之。”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古代汉语教案 古书的注释

古代汉语教案 古书的注释

古代汉语教案古书的注释古书的解释我们阅读古书,通常要参看注解,古书的注解有现代人用白话作的注,有古人用文言作的注。

相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少得多,而且,有一些古书(例如先秦著作),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现代人要给它们作注,也离不开汉代和唐人作的旧注。

所以,要阅读古书,必需参考古书的旧注。

这一讲“古书的注解”,主要讲怎样看古书的旧注。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进展变化,后来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不懂了,于是就要由有特地讨论的人来作注。

这种情形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了,孟子发表谈论时,经常引用《诗经》上的语,有时怕人不懂,就作一些解释。

但这还不是系统地给古书作注。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头的。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就著作也成为经典著作。

因为语言进展,再因为汉儒书大多是口授传抄,错误无数,汉代人已经不能彻低看懂,於是有人特地为它作注解。

例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录的解说,即,鲁的申培公、齐的辕周生、燕的韩婴,分离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传,称为《毛传》。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是汉代闻名学者(马融是郑玄的教师),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

高诱:曾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

王逸曾给《楚辞》作注。

除此之外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一致有人作了注解,汉代的注解比较注意语言文字的解释,而且由于他们离先秦时代较近,所以汉朝人的注解有较多参考价值。

固然,汉朝人的注解也不是一致正确的,有不少地方,后代学者作了补充和更正。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三国时书昭的《国语注》,刘宋、裴的《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富强兴旺的时期,唐代的学者在古籍收拾,注解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唐代人用一种新的注解办法,不仅解释改,而且经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普通叫“疏”,也叫“正义”;唐代比较闻名的解释家有孔颖达,注《王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是为后世称道的,一些“子书”也有人为之作注,杨倞的《苟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张兼节《史记正义》。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
列,分解也。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 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
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接受)而弗 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这个词的注释,对 “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 正文和注文的注音,如“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原注 “虽处高显之处”有两个“处”字,这里写明“之处”,可见注 的是第二个“处”字的音。)
[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 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
(二)谓
“谓”和“谓之”不同。用“谓”的时候,被解 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 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 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 “本谓农桑。”
魏晋南北朝,玄学曾经大为发展,于是 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 子注》;史书方面有吴国韦昭为《国语》作 注。
唐人除了为先秦的儒家经书作疏以外,也 为子书作注,如杨倞的《荀子注》、尹知章 的《管子注》;还为汉以下的其它古书作笺 注,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 《汉书集注》、李善的《文选注》。随着汉 以后文章风格的改变,注解的内容也有一些 变化。

唐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
《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春秋左氏传》;又有贾公彦的《周礼疏》和《仪礼疏》,徐彦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历肛文选》注:“施(yí):延,及,作‘跟踪’解。” 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4、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 矣。”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 “《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 《正义》)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 “《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使用的位置不同 ①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 译为“是指”、“指的是”。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颜师古 杨 倞 张守节 司马贞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孝经》、《周礼》、《仪礼》、《礼记》等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看注解对于读古书来说是必需的,因此,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及其它的局限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给古书作注释的历史很长,但较系统的是从秦汉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清代。

由于注释的古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多,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书进行分类。

从时间上分有“故注”、有“今注”;从释义的方式上分有随文释义和通释语义;从注释的体例上分有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

笼统的说,注只释经,疏兼释注。

一般,把清代以前训诂学家为古书作的注释,成为“古注”,民国以后对古书作的注释称为“今注”。

一、重要概念注疏:注只解释经(正文),疏不仅解释正文,还解释前人的注释用语。

衍文(衍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脱、夺、夺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二、释义方式(一)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所释的义常被局限于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话中具体意义,与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子中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1.注疏名称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义、疏、音义、章句等。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可单说亦可连说。

(1)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

辵部:遽,传也。

《尔雅释言》:驲、遽,传也。

按: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由此引申①由此达彼称为传②以言语递达者亦称传③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④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

(2)说《说文》:说,说释也。

释,解也。

《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

按:说即说明,解释之义,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说文》:解,判也。

判,分也。

按:解的本义是分析,注解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4)训《说文》:训,说教也。

按:说教即说释而教之。

(5)诂《说文》:诂,训古言也。

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按:诂,即古言,古义的意思。

(6)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吕忱《字林》:笺者表也,识也。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二、训诂的概念•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

•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

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

故、诂是古今字。

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

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

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

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

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要读通古籍,就必须借助于古籍的注释。

下面小编整理了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书的注解很早就有,最早开始于汉代。

先秦时期的典籍,流传到了汉代,由于语言在发展、古籍流传过程中有错误等原因,汉朝人就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了。

为了适应读古书的需要,出现了专门为古树做注解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这一时期释儒家经典的书很多,如毛亨注释《诗经》,书名叫《毛诗诂训传》,诂、训、传这三个字,就是最早的注释的名称。

以后各朝对历代文献都会有新的注释,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陆续出现的有传、注、笺、解、章句、集解、义疏、音义、正义等。

这些名称总体都是注释的意思,但体例上又不完全相同。

按照不同的类型,择期主要的介绍如下:(一)传"传"是传述解说的意思。

所谓:"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

《春秋穀梁传序疏》:"传之解经,随条即释。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古人就把儒家重要代表作品和重要文献典籍叫"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传"。

如孔子著《春秋》,左丘明以《春秋》经作为提纲写出《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

这种注释经书的书还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

又有依照文字遂句解释的,也称为传,如《离骚传》。

(二)注“注”的本义是灌注。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大意是说古代经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在最初,"传"和"注"都是解经的,因为用"注"的人多,"注"便成为通用的名称。

如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郑玄的《礼记注》等。

第八章古书的注释和句读.doc

第八章古书的注释和句读.doc

第八章古书的注释和句读一、内容概述本章内容包括:古注的产生、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编排体式、古注常用的术语几个部分。

对古籍加以注解,产生于阅读古籍的需要,始于汉代。

当时的注释家有毛亨、郑玄等为传统的经书所作的注解。

其后晋、隋唐渐盛,至清则达到鼎盛,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注解家,他们不仅对经书加以注解,晋代以后还对子书也作了注解。

古注的类型分为:1.解释古书正文的传注体,2.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的义疏体,3.汇集各家不同注解的集解体(集注、集释);古注的内容包括:注音、释义、释事、校勘句读,评论;古注的编排体式,以《毛诗》为例:先列正文(经文),次列汉代毛亨作的传,再列汉郑玄作的笺,次列唐陆德明的音义,末列唐孔颖达作的疏(也叫正义);古注常用的术语有:曰、为、谓之、谓、貌、言、之言、之为言(以上是释义的术语),读若、读如、读曰、读为(以上是注音的术语),如字、破读,衍、衍文、脱、夺字、当作、当为(以上是校勘术语)。

古文标点包括句读和标点的一般知识,常见的标点错误及原因分析,正确标点法。

二、教学目的要求要求了解古书注解的类型、内容、术语和注解方法,能够阅读理解前人注解的白文(未加标点)古籍。

能够给一般程度的文言文加上符合规范的现代标点。

三、本章参考资料1.《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古书字义用法丛刊》,俞樾、王引之等著,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四、重、难点内容解析本章的重点是古注常用的术语所表示的意义、用法,古注编排的体例,要求能读懂白文古籍,如《十三经注疏》等。

(一)古注的类别1.传注类属于这一类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

传,是传述的意思。

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注,是注释的通称。

“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 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 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 “毛诗”流传下来,现存《诗 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 称《毛诗》。郑玄作笺、孔颖 达作疏,就成了《毛诗正义》。
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 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 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 《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 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 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 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 请教。
贾公彦: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 《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均流 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士勋: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唐代 李善《文选注》,给梁萧统编 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
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 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 火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 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 行方便,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 习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 乱世,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 后,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没有 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势必给教育 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 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 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因 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 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 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 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 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 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 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 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 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 学风。

古籍注释体例

古籍注释体例

古籍注释体例(一)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

例如:《XX传》、《春秋XX》。

(二)注本意是用水灌注。

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三)笺只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

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

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四)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

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

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

《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长守节正义。

(五)诠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

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六)XX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艺,阐述原书思想,火光罗材料,对救助进行考核、补充辩证。

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七)义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具体形式有: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用指出事务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面六例中,一例是以近义词解释某个词,二例是今语释古 语,三例是指出一个词在句中用的引申义。
※古注解释词义不同于字典辞书,随文而释是其特点, 它常为我们指出一个词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古注的常用语是‚谓‛,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爷斤以时入山林。‛赵注: ‚时谓草木零落之时。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 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古注解释词义,有时采用声训的办法,即用一个声音 相通,意义有联系的词来解释某个词。表示声训的常用语是 ‚之言‛、‚之为言‛,(p617)而且被释词在用语之前, 训释词在用语之后。例如: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 ‚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集注:‚政 为之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 得于心也。‛
(四)释文句 解词的目的是为疏通文句,因此在解词的基础上, 古注又进而对文句作说解。古注释文句,通常做的工作 有:串讲句意,指出言外之意,指出比喻意义,归纳章 指,分析句读,讲解语法等。 1.串讲句意 《诗•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 传:‚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种用语, 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 从穆公?子车仲行,维引仲行,百夫之防。‛郑笺: ‚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三)文字校勘 校勘文字也是古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注校正衍文、脱文、讹字、倒字的用语分别是衍,脱 (夺)(P624),当为(当作),倒文等,指出异文有本作、 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等用语。 例如: 《墨子•鲁问》:‚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 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亟徧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 患可救也。非此顾无可为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孙诒让閒诂:‚‘非此顾’ 旧本作‘非愿’二字。……王云:‘愿’当为‘顾’字之误 也。顾、愿草书相似。‘顾’与‘固’通。‘顾’上当有 ‘此’字,言‘非此固无可为者’也。‘此’字即指上数事 而言。今本‘顾’讹作‘愿’,又脱‘此’字,则义不可通。 《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音义:‚枹 音浮,鼓槌也,本亦作‘桴’。‛
4.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 王念孙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见 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传中声同声近的字往往假借, 这给读古书造成很大障碍。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 ‚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p617) 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以 乐慆忧。‛杜注:‚慆,藏也。‛孔疏:‚杜以慆为藏, 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 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 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2.指出句子省略成分 古注分析解释句式,大致包括指出句子省略成分,说明 实词的语法作用,说明分句之间关系等。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杜注: ‚以恶相及。‛ 3.说解词序变异、词类活用 例如:《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 ‚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 此类众矣。‛ 很多古今词序的变异,古注一般并不专门指出,只是通过串 讲文意暗示原文词序与今不同。例如:《诗•魏风•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 令恩德来顾眷我。‛ 《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杜注:‚以 女妻人曰女。‛ 《左传•桓公四年》: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杜注: ‚秦以芮小,轻之,故为芮所败。‛
《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 奄息、仲行、鍼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méi, 湄)。‛毛传:‚水草交谓之麋。‛ 解释词义使用曰、为、谓之等用语时,训释词放在 用语之前,被释词在用语之后。这几个用语都有‚叫 做‛、‚称做‛的意思。 ※古注还常常对同义词或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性辨析, 这时仍用‚曰‛、‚为‛、‚谓之‛等用语。例如: 《诗•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七) 诠释成语典故
(八) 考证名物制度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俑,
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
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 机发,而大似人矣。‛ 这是讲解俑的制作、状貌和演变情况。
四、古书注释的体例
百我慄秦人死所來身惜可可 者 天 爲 穴 雄 百 氏 棘 事止以交 死善乃人哉乎今止○善以 天 之 謂俊 奄 之 君于時 其人訴悉乃有穆於毛人他贖 訴 , 悼 塜 也 夫 息 本 亦棘往交 身也之哀是子公棘以之人兮 之 殲 慄 壙臨 之 名 意 然以來黃 箋 誰 今求得鳥 以如於傷百車使木爲甚贖, ○ 我 ○ 中 特 雲 贖使天之夫氏良之交○之 殲 惴 也其 穆安其 之此彼臨之名臣上交贖者人 子 良 之 秦穴 。 言 從 公已所, 愛人蒼其中奄從得然食人百 廉 人 瑞 人, 乃 誰 穆 使也人止 惜可蒼壙特息死其而燭皆 反 反 哀 特 從 公 臣此以於 其 。 良以者穴立者是所小反百 徐 慄 傷惴 百 穆 從棘壽 殲 臣他是之雄從不以者又其身 又 音 此惴 夫 公 , 死若命棘 寧人在上俊穆得興是音身 。 息 盡 栗 奄 之 者 子 則不終 。 其 一贖上皆者公其人黃樹謂 箋 廉 良 壙 息 德 傷 車 刺安亦 興 人代之惴也死所以鳥[一 云 反 善 苦 之慄 箋 之 其則得 也 奄 百之天惴今也也壽也疏身 如 訴 也 晃 死。 雲 不移其 交 死兮今然從此有命黃]百 此 蘇 箋 反 臨 慄 百 維 息 得興所 交 代我穆恐穆奄誰終鳥交死 奄 路 云 視懼 夫 此 黃者箋 小 。 鳥喻雲 貌 之國公懼公息從亦飛交猶 息 反 言 彼 其 也 之 彼 人盡心而何穆得而至爲 之 壙 箋 中 奄 子 止臣黃 黃 蒼 皆殺悼死等公其往其之 死 如 蒼 皆 雲 最 息 車 于之鳥 鳥 天 者
句读的分析与句意的讲解可以说是一种互含关系:分 析句读体现着对句意的理解,而句意的理解暗含着对句 读的分析。所以我们可以把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 的方法叫暗示法。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 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这段话‚妻曰‛句,‚从者‛句,‚相国‛句,‚若以 相夫子必反其国‛就不大好断句了,因为‚相‛兼有名 词、动词两种词性,原文断作‚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或‚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仅乎都讲得通。我们看一 下杜注,他在‚相‛下串讲:‚若遂以为傅相‛,说明 他把‚相‛看作名词,句子应在这儿断开。
3.同义词是意义相近而又各有特点的词。一对同义词总是 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在意义上大同而小异笼统说则同, 具体说则异古注在对同义词辨析时,常常指出同义词的这 一特点,其用语有‚浑言(统言),析言‛、‚散言,对 言‛、‚散文,对文‛等。其中浑言、统言、散文、散言 都是‚笼统地说‛的意思,析言、对言、对文是‚具体地 说‛、‚相对而言‛的意思。 例如: 《说文》:‚橐,囊也。‛段注:‚按许云‘橐,囊 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毛传曰:‘小 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无底曰囊,有 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緎。‛毛 传:‚革犹皮也。‛孔疏:‚对文则皮,革异,故《掌皮》 云:‘秋敛皮,冬敛革。’ 许氏《说文》曰:‘兽皮治 去其毛曰革。革,更也。’
古代汉语课程
课件制作人:李莉莉
五、古书注释的内容与术语
(一)注音
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注音的方法常 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 用语指出读音。(p618) 例如: 1.《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 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 仲行、鍼虎。从死,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 下皆同。鍼,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上面的注文中陆德明给‚行、鍼‛、‚从‛的注音释 用反切方法。‚行,户郎反‛说明这里的‚行‛读háng,不 读xí ng。‚下皆同‛是说下文中的‚行‛的读音与此相同。 ‚从死,上才容反‛,是说‚从死‛的上字‚从‛读才容反。 ‚鍼其廉反‛,说明‚鍼‛在这里读作qián。‚徐又音针‛, 这是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鍼‚还读作zhēn。 徐邈在这里注音用的是直音法。
(二)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古注最基本的任务。 1.古注释义常用‚某,某也‛、‚某者,某也‛、‚某,某 者也‛、‚某,某‛等格式表示。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 ‚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集解: ‚格者,正也。‛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直,輮使 之然也。‛杨注:‚輮,屈;槁, 枯暴,干;挺,直也。‛ 古注释义除用上面四种格式表示外,还使用一些用语,不同 的释义,用语也不同: 2.一般地指出词义,用语有‚曰‛、‚为‛、‚谓之‛等。 例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 解:‚包曰:同门曰朋。‛
2.指出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文句的字面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透过字 面,准确指出文句言此而意在彼,是古注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 重要工作。古注指出言外之意的用语是‚言‛,有‚言外之意 是说‛的意思。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 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左传•昭公三 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注:‚言刖多。‛ 3.指出比喻意义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还指出比喻意义,这在对诗句的讲 解中常见。例如: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 ‚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 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 不嫁,至夏而衰。‛ 4.归纳章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