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20082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氮气驱效果影响因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氮气驱效果影响因素赵凤兰;屈鸣;吴颉衡;侯吉瑞;汪勇【摘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具有非均质性强、缝洞结构复杂的特点,气驱是该类油藏重要的开发方式之一.为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气驱动态特征、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建立二维典型缝洞可视化模型,研究不同类型剩余油启动效果,并结合氮气驱物理模拟驱油效果定量对比,分析氮气驱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氮气驱可进一步启动水驱未波及区域的剩余油;氮气驱效果及油、气、水流动特征受到溶洞充填方式、原油粘度和底水能量等因素影响,溶洞充填方式主要影响流体的渗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氮气驱波及范围;原油粘度和底水能量影响氮气和底水的相互作用,改变压力场的分布;在强底水作用下,水窜更为明显,但能改善氮气驱效果,提高采收率.【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7(024)001【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充填;原油粘度;底水强度;氮气驱【作者】赵凤兰;屈鸣;吴颉衡;侯吉瑞;汪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4作为全球油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常规油气储量约占世界常规油气总储量的60%,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产量约占世界常规油气总产量的50%。
氮气充分发挥了非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作用,特别是重力分
摘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以孔、缝、洞交互发育为主,非均质性极强。
目前面临油井过早出水、储量动用能力低、天然能量不足、水驱效率低、油藏整体采收率较低等问题。
本文结合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物理模拟相似准则,设计制作细观物理模型、二维地层剖面可视模型和立体地层构造模型,并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采用细观模型物理模拟实验主要考察不同连通模式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初步筛选适用的提高采收率注入体系。
实验表明,注入的氮气或氮气泡沫由于重力分异和改变流场等原因对剩余油有较好的动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氮气充分发挥了非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作用,特别是重力分异作用能够有效动用所占剩余油比例较大的阁楼油。
存在最佳注气速度使氮气驱发挥到最好效果。
低注高采,较早转注有利于气驱采收率的提高,气-水交替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效果更加明显。
氮气泡沫驱结合了氮气驱与泡沫驱的优点,依靠氮气重力分异作用顶替阁楼油,同时通过泡沫在流动通道内的堆积,迫使后续流体转向,封堵气体抑制气窜,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
此外,泡沫具有很强的剥离油膜、乳化、携带油滴能力,提高洗油效率。
注水、注氮气和氮气泡沫三种体系都能在底水驱替基础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剩余油动用程度与注入体系、注入方式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结果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补充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物理模拟;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方法;注气
- II -。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对策探讨
A ic s i n o e eo m e tsr t g e o he Or vca r c u e v g y d s u so n d v l p n t a e isf rt do ii n f a t r d・ u g c r o t o k e e v isi he ol ed a b na e r c r s r o r n Ta i l i f
L a y SN P C Uu q ,i i g8 0 1 ,hn ) N r e i t o p n ,I O E , rm i n a 3 0 1 C i h t f i X jn a
Absr c T d vc a e e v i n Ta if l sa tpia r c u e — ug y c r o ae r s r o r Bo h p o u — t a t: he Or o i in r s r ori heo l e d i y c lfa t r d v g a b n t e e i. t r d c i v to ef r nc nd c re ain su e h w ha o d tfo a d s e g o c e iti h e e or Ca e n in p ro ma e a o rl t t diss o t tc n ui l w n e pa ef w o xs n te r s r i. v r s o l v a d a s cae r cu e z n s s r e a o a d so a e s a e fr t e e r s r o r . e f w e i s c r a t — n s o i td fa t r o e e s f w n tr g p c o h s e e is Th o r gme i ha c e v l v l rz d b y c o u tfo i h a e n d b e p g o i n t s u e p r s Ba e n f w e i ie y tpia c nd i l w n t e c v r s a y s e a e f w n mi u e f s r — o e . s d o o r gme l n l i l n r d to c a ce it a d p o ucin h a t rsis, h s a r s pp re y fa t r d— u g r s r or mo e ,su e t e y mi r c t i p pe , u o td b r cu e v g y e e i d l t dis h d na c v c a a t rsis, r d to e o a c s wa e r a t r u h, r d c in d ci e a t r o d n n rc n ui h r ce t i c p o uci n p r r n e , trb e k h o g p o u to e ln nd wae f o i g u de o d t f m l l f w n e p g o c n to .I s s u s s o tma r du to ae, r d c iiy, n l te , n o a d s e a e f w o di ns t a o dic s e p i lp o cin r t p o u t t a d welpatr a d l i l v n p e e t e h i a o u in fc n n r v n i n, trp ug i r s n s tc n c s l to s o o i g p e e to wae l gng, d wa efo d ngf rd v l p n r curd— u — l n a tr o i e eo i g fa t e v g l o g e e or . e a e e a uda c n t e d v lp n n o r h n ie ma g me to h d v ca Y r s r i T y c n s r s g i n e i h e eo me ta d c mp e e sv na e n ft e Or o ii n v s h v r s r or n Ta e olll e e i i h i ed. v s f Ke r s: o d tfo y wo d c n ui l w;s e a e fo e p g lw;p o ucin p ro a c r d t e r n e;d v lpme t sr t g o f m e eo n tae y;fa t r d— u g a - r cu e v g e y r b n t o k r s r o r o ae r c e e i ;Ta e ol ed v h if l i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塔河油田主力油藏属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溶洞是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最有效的储集体类型,裂缝是次要的储集空间,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储油能力。
奥陶系储层埋深5400~6600m,注水替油是油田增产和减少递减的主力措施。
但油井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后,油水界面上移,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很多油井注水替油失效导致高含水而停产关井。
另外。
注水只能把油井地下溶洞溢出口以下的油驱替出来,但对溢出口以上顶部的“阁楼油”却难以动用,使得井周高部位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影响了采油效益。
因此,寻找合适恰当的技术以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对于油田高效开发来说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应用注氮气技术基于国内制氮工艺技术成熟,氮气气源量大,空气中氮气含量78%,且氮气难溶解于原油,1m3原油最多能溶解氮气28m3,混相压力为50-100MPa,油藏条件下注入的N2是非混相状态,可有效形成气顶替油效果好,确定了氮气作为注气替油气源。
并且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同时补充地层能量,减缓由于地层能量下降造成的递减以及控制含水上升,抑制底水锥进,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
因此开展注氮气动用高部位“阁楼油”无疑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长期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注氮气技术的选井原则通过分析注水替油失效井静态及生产动态、计算剩余可采储量,制定了井筛选原则:1.地震反射特征表明储集体具有一定规模;2.井点周 围的高部位有明显反射特征;3.钻遇溶洞或主要生产层段位于岩溶风化面30m以下;4.储量丰度高,累产油量大,底水锥进造成水淹的油井;5.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或失效后,动静态资料表明具有剩余油潜力。
三、注氮气工艺实现流程及优化1.注入方式优化初期在进行注氮气时,采用的是液氮作为注入气源,虽然油井现场试验效果好,但存在着液氮组织困难,且液氮成本高,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撬装膜制氮机与35MPa制氮拖车配合注水泵实行气水混注的方式,在满足注氮施工要求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
未来发展方向方面,除了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手段外,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开发 策略和理念。例如,考虑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特殊性质,可以加强非牛顿 流体力学、物理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研究,为该类油藏的开发提供更加 有力的支持。
谢谢观看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以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
目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 开发描述及评价
02
一、塔河油田奥陶系 油藏概述
03
二、塔河油田奥陶系 油藏开发描述
04
三、塔河油田奥陶系 油藏评价结果
05 参考内容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开发描述及 评价
塔河油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其中,奥陶系油藏是塔河油田的主要油藏之一,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次演 示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对其开发情况及评价结果进行详细描述。
3、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挑战
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和挑战:首先,应注 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提高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加强与国内 外先进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开发水平。同时,政策 变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开发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此外,还需注重生态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评价结 果
1、资源潜力、可持续性和风险 综合评价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油藏具有较 大的资源潜力。在可持续性方面,奥陶系油藏的开发需注重环保和节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由于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开发过程 中可能面临多种风险,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因此,在开发过 程中需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规避。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关 键 词 : 洞 型 碳 酸 盐 岩 油 藏 ; 楼 油 ; 氮 气 ; 行 性 ; 术 界 限 缝 阁 注 可 技 与 其 它地 区 的碳 酸盐 岩 储 层不 同 , 洞 是 塔河 溶 地 区 奥陶 系碳 酸盐 岩 最 有效 的 储集 体 类型 , 缝是 裂 次要 的储 集空 间 , 质部 分基本 不具有 储油 能力 , 基 属 于 岩 溶 缝 洞 型 碳 酸 盐 岩 油 藏 , 集 体 空 间 形 态 差 异 储 大 , 水 关 系 极 其 复 杂 。 多 轮 次 注 水 替 油 后 , 余 油 油 剩
主 要 分 布 在 构 造 起 伏 的 高 部 位 , 成 阁 楼 油 。 对 特 形 针
1 1 2 原 油 溶 气 膨 胀 排 油 .. 在 地 层 温 度 和 压 力 下 , 入 的 N 与 原 油 接 触 后 注
一
般 会 部 分 溶 于 原 油 中 , 原 油 体 积 膨 胀 , 原 油 膨 使 在
一
定程度 上提高 水驱 波及体 积 。
非t 昆相 条 件 下 注 气 作 用 机 理 主 要 有 : 靠 重 力 ① 驱替 上端 封 闭大 缝 洞 中 的剩余 油 及 油藏 顶 部 的“ 阁 楼 油 ” 如 图 1所 示 ; 注 气 后 , 气 间 的 界 面 张 力 远 , ② 油 小 于 油 水 间 的 界 面 张 力 ( 4倍 )2, 油 气 密 度 差 约 [ 而 ]
室 内 试 验 及 模 拟 计 算 得 出 的 最 低 混 相 压 力 为 5 ~ 0
1 0 P [ 在 油 藏 条 件 下 注 N 驱 是 以 非 混 相 状 态 0 M a ,
下进 行 的。
1 1 4 提 高 水 驱 波 及 体 积 .. N。 入 到 地 层 后 , 在 油 层 中 形 成 束 缚 气 饱 和 注 可 度 , 而使 含水 饱和度 及水 相相对 渗透 率降 低 , 在 从 可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采与利用逐渐成为石油工业的焦点。
其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结构和流动机理,对提高采收率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指具有裂缝和溶洞发育的碳酸盐岩储层。
其特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裂缝与溶洞相互连通、孔隙度大、渗透率高。
这些特征使得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在流动机理上具有独特性。
三、流动机理分析1. 裂缝流动机理裂缝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主要的渗流通道。
在压力驱动下,原油通过裂缝网络进行渗流。
由于裂缝的几何形态复杂,流体在裂缝中的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裂缝宽度、长度、连通性以及地应力等。
2. 溶洞流动机理溶洞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
溶洞内部结构复杂,具有较大的储油空间和较高的渗透率。
流体在溶洞中的流动受溶洞大小、形态以及连通性等因素影响。
此外,溶洞内的流体还可能受到重力、毛细管力等作用。
3. 裂缝-溶洞相互作用流动机理在实际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裂缝和溶洞往往相互连通,共同影响流体的渗流。
裂缝为流体提供高速通道,而溶洞则为流体提供储集空间。
在压力作用下,流体在裂缝和溶洞之间相互补充和交换,形成复杂的流动系统。
四、影响因素及模型建立1. 影响因素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储层岩石性质、流体性质、地应力、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流体的渗流特性。
2. 模型建立为了更好地描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目前,常用的模型包括渗流力学模型、离散裂缝模型和随机孔隙网络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描述流体在裂缝和溶洞中的渗流过程,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五、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1. 实验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可以模拟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性,探讨了其主体开发方式的优化策略。
通过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开发难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式,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本文旨在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引言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具有储层复杂、开发难度大等特点。
随着国内外对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需求日益增长,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其主体开发方式,以期为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储层内部存在大量的裂缝和溶洞,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二是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区域的储层物性差异大;三是储层渗透性好,但易发生窜流现象。
这些特点使得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难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储层评价难度大,需要精确描述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特征;二是开发方式选择困难,需要根据储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三是开发过程中易发生窜流现象,导致开发效果不佳;四是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层评价、开发方式选择和数值模拟等方面。
在储层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地震、测井和岩心分析等方法进行储层描述;在开发方式选择方面,主要根据储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如水平井、注水开发等;在数值模拟方面,主要采用离散裂缝模型、孔隙网络模型等方法进行模拟研究。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将更加高效和环保。
五、主体开发方式的优化策略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以下主体开发方式的优化策略:一是加强储层评价,精确描述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特征;二是根据储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如水平井、注水开发等;三是采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模拟研究,优化开发方案;四是加强现场试验和监测,及时调整开发方案,确保开发效果。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流体的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法,探讨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制,为该类型油藏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油藏类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其储层特征复杂,流体流动规律不同于其他类型油藏。
因此,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基本特征缝洞型碳酸盐岩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构成,具有发育良好的缝洞系统。
这些缝洞系统包括裂缝、孔洞、溶洞等,为流体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此外,缝洞型碳酸盐岩还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等特点,使得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更加复杂。
三、流体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1. 流体流动规律: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流体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石特性、流体性质、温度压力等。
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流动表现为非线性、非达西流等特征。
2. 影响因素:流体的流动规律受岩石孔隙结构、缝洞连通性、流体黏度、温度梯度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缝洞连通性对流体的运移路径和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四、实验与模拟研究1. 实验方法:通过室内实验,模拟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体流动过程,观察流体的运移路径、速度等参数。
2. 模拟方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体流动进行三维模拟,分析流体的分布、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流动机理分析1. 流体运移路径: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流体沿裂缝、孔洞、溶洞等缝洞系统运移。
由于缝洞连通性的差异,流体的运移路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
2. 流体速度与压力关系:流体的运移速度受压力梯度、渗透率、黏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由于渗透率的高异性,流体在不同区域的运移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3. 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岩石孔隙结构、缝洞连通性等因素通过影响流体的运移路径和速度,进而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储层类型,其流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以期为该类型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国内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研究对象,该油藏位于盆地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典型的缝洞型特征。
通过对该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基本情况。
三、流动机理分析1. 缝洞结构对流体流动的影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受到储层中裂缝和溶洞结构的影响。
裂缝为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流通通道,而溶洞则成为流体储存的主要空间。
流体的流动受裂缝宽度、长度、分布密度以及溶洞大小、连通性的影响。
通过对储层裂缝和溶洞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流体的流动规律。
2. 流体性质对流动机理的影响流体的性质,如粘度、密度、润湿性等,对流动机理具有重要影响。
粘度较大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而密度较大的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分层现象。
此外,润湿性决定了流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程度,从而影响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3. 渗流与对流共存机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渗流与对流现象共存。
渗流主要发生在裂缝和溶洞内部,受孔隙结构的影响;而对流则主要发生在不同规模的溶洞之间或裂缝之间,受压力梯度和流体性质的影响。
这两种流动机制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流体的整体流动规律。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
数值模拟方面,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地质参数和流体性质,模拟了流体在储层中的实际流动过程。
实验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岩石物理实验设备,对储层的渗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流动受储层结构、流体性质以及压力梯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油藏类型,其流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区域及背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
这类油藏主要由一系列裂缝和溶洞组成,其中裂缝是油气的主要流动通道,而溶洞则为油气提供了储存空间。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具有独特性,需要深入研究。
三、流动机理分析1. 流体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渗流过程流体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渗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孔隙结构、裂缝的连通性、流体的物理性质等。
首先,流体在裂缝中渗流,受到裂缝宽度、长度和数量的影响;其次,当流体进入溶洞时,会受到溶洞大小、形状和连通性的影响。
因此,缝洞型碳酸盐岩的流动机理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2. 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运移规律缝洞系统中的流体运移规律受到多种力的共同作用,包括重力、毛管力、浮力等。
这些力在缝洞系统中的分布和作用方向各不相同,导致流体的运移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流体的粘度、密度等物理性质也会影响其在缝洞系统中的运移规律。
3. 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性对流体的影响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这些特性对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度和渗透率决定了流体在岩石中的渗流速度和渗流路径;饱和度则影响了流体的相态和分布。
此外,储层中的流体类型、分布和连通性也会对流体的流动产生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为了深入探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地质调查和岩石物理实验获取了详细的岩石特性数据;其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流体的渗流过程进行模拟;最后,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领域。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其中一种典型的油藏类型,其开发方式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体开发方式,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指以裂缝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油藏。
其特点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和溶洞分布不均;储量丰富,但采收率低;油藏压力变化大,易出现突水、突油等现象。
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开发方式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三、主体开发方式研究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本文研究了以下主体开发方式:1. 垂直裂缝开发垂直裂缝开发是一种常见的开发方式,通过钻井和注入高压流体,使油藏产生垂直裂缝,提高储层的连通性和采收率。
该方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但需考虑裂缝的发育情况和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确定裂缝的分布和发育情况,优化钻井和注入参数。
2. 水平井开发水平井开发是一种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方式。
通过钻水平井,可以有效地穿透裂缝和溶洞,提高储层的连通性和采收率。
该方式的优点是采收率高、成本相对较低。
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水平井的轨迹设计、钻井工艺和完井方式等因素。
3. 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是一种通过注入水来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方式。
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注水可以有效地扩大裂缝和溶洞的空间,提高储层的连通性。
该方式的优点是成本低、技术成熟,但需注意控制注水量和注水速度,避免出现突水等安全问题。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本文采用地质建模、地震资料解释、测井资料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体开发方式进行研究。
具体技术手段包括:1. 地质建模:建立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分析裂缝和溶洞的分布和发育情况。
2. 地震资料解释: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确定裂缝和溶洞的空间分布和连通情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
通过对碳酸盐岩的地质特征、孔隙结构、渗流特性等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缝洞型油藏中流体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接着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随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过程和结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作为重要的能源储备之一,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渗流特性,其流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和预测油田开发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探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对于指导油田开发实践和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特性、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特征、流体流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然而,由于缝洞型油藏的复杂性,其流动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采用地质勘探、岩心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勘探和岩心分析,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孔隙结构;其次,利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流体在缝洞型油藏中的流动过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流体在缝洞型油藏中的流动机理和影响因素。
四、结果分析(一)地质特征与孔隙结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复杂的地质特征和孔隙结构。
通过地质勘探和岩心分析发现,油藏中存在着大量的裂缝和溶洞,这些裂缝和溶洞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孔隙网络。
此外,油藏中的孔隙大小和分布也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
(二)流体流动规律流体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发现,流体的流动规律主要受到孔隙结构、渗流特性、流体性质以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地质资源领域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其特有的储集与流动机理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该类型油藏不仅关系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关乎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性。
因此,研究其流动机理对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此类资源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详细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探讨其地质特性及流动过程。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性缝洞型碳酸盐岩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矿物组成,具有多孔、多缝、多洞的复杂地质结构。
这些缝洞网络为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条件。
该类岩石多形成于古代的沉积盆地,并因后期地壳运动而暴露地表或深埋地下。
地质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和非均质性。
三、流动机理研究(一)流体的赋存状态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流体以气相和液相的形式存在,两者在岩石的缝洞网络中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复杂的流场。
其中,气相主要指天然气,而液相则主要为石油或与之伴生的水体。
这些流体在不同的缝洞网络中受到各种力的作用而流动。
(二)驱动力的研究1. 压力差驱动:油藏内部的压力差是流体流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当地下油气分布不均时,高压力区与低压力区之间会形成压力梯度,驱动流体沿缝洞网络流动。
2. 浮力效应:油气与水的密度差异使得油气上浮、水下沉,这种浮力效应也会驱动流体流动。
3. 渗流作用:当流体通过岩石微小孔隙时,受到的摩擦力会驱动流体持续流动。
(三)流场特性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的流场具有多尺度性、非线性及非均质性等特点。
多尺度性指流体在不同尺度上的运动特性,如微孔隙的渗流、宏观的脉动等;非线性主要表现在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复杂的力学关系;非均质性则与地质条件及岩性差异密切相关,表现为局部流动速率的巨大差异和复杂的渗流现象。
四、影响因素研究(一)储层地质结构储层的几何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流态和路径选择。
在裂缝或孔洞较发达的区域,流体的流通速度相对更快;而封闭性或岩石质地坚硬的区域则阻碍了流体流通或仅局部发生微小渗流。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独特的储层特征和开发难度,因此其开发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体开发方式,为该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概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指具有发育良好的缝洞系统的碳酸盐岩油藏。
其储层特征主要表现为储层内部具有复杂的缝洞网络,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相互交织,储层非均质性极强。
由于这种特殊的储层特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合理的开发方式。
三、主体开发方式研究(一)开发原则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注重整体性开发,充分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二是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是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采收率。
(二)开发方式1. 水平井开发:水平井技术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之一。
通过水平井的布置和优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缝洞系统的流体流动,提高采收率。
2. 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是另一种重要的开发方式。
通过注水可以补充地层能量,改善储层的渗流条件,提高采收率。
同时,注水还可以控制储层的压力分布,降低地层破坏的风险。
3. 地震监测与数值模拟:利用地震监测技术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过程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开发的准确性和效率。
4. 优化采收率技术:采用先进的采收率技术,如多级泵抽、气举等,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
四、实例分析以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采用水平井和注水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首先通过水平井的布置和优化,控制缝洞系统的流体流动;然后通过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改善储层的渗流条件。
同时,利用地震监测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过程进行优化,提高了开发的准确性和效率。
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该油藏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特殊的地下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石油开采领域的难点与重点。
该类油藏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复杂且多样的地下孔洞、裂缝和缝隙网络,这使得石油开采工作异常复杂且困难。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及科技的发展,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界及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现有开发方式及其优缺点,以及新型开发方式的探索与实证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下孔洞、裂缝和缝隙网络复杂,导致油气难以自然汇聚到采收点;二是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导致同一区块内储层差异巨大;三是该类油藏多位于深水或深海区域,对开发技术和设备的耐压、耐高温等性能要求较高。
三、传统开发方式及其优缺点目前,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常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水平井开发、多级井筒注水及复合钻井等。
水平井开发方式通过扩大井筒的面积来增加油气与井筒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开采效率;多级井筒注水则通过增加井筒深度及多个注水点来强化对储层的压力传导;复合钻井则是将垂直井与水平井结合,实现多点位的油气采集。
然而,这些传统方式的共同缺点在于难以适应复杂的地下网络系统,开发成本高且易导致产能损失。
四、新型开发方式探索为解决传统开发方式的不足,学术界与工业界不断探索新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方式。
一种新兴的开发思路是利用先进的物探技术对地下缝洞网络进行精准的定位和成像,通过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实现无人化或小规模人工干预的开采模式。
同时,利用高效节能的开采设备及高效的钻井技术,以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能的目标。
此外,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也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实现油藏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五、实证分析与研究进展在多个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区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的开发方式在技术上已初步实现可行性和可靠性。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李金宜1,姜汉桥1,李俊键1,陈民锋1,涂兴万2,任文博2(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采油二厂,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吞吐进入高轮次以后,油水界面不断升高,注水替油效果不断变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此类剩余油俗称“阁楼油”。
国外利用氮气及天然气驱工艺开采“阁楼油”的技术已成熟。
为了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对注N2开采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行性的研究。
针对塔河该类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井筒多相流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量、闷井时间、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采收率提高10%左右。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阁楼油;注氮气;可行性;技术界限 与其它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不同,溶洞是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最有效的储集体类型,裂缝是次要的储集空间,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储油能力,属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空间形态差异大,油水关系极其复杂。
多轮次注水替油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形成阁楼油。
针对特殊地质情况,分析了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机理并通过等效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气效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塔河该类油藏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
1 注氮气开采阁楼油机理研究1.1 注N2吞吐开采“阁楼油”主要作用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结合矿场试验,认为:一般N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远高于其地层压力,根据室内试验及模拟计算得出的最低混相压力为50~100MPa[1],在油藏条件下注N2驱是以非混相状态下进行的。
非混相条件下注气作用机理主要有: 靠重力驱替上端封闭大缝洞中的剩余油及油藏顶部的“阁楼油”,如图1所示; 注气后,油气间的界面张力远小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约4倍)[2],而油气密度差又大于油水密度差,从而减小了毛管力作用。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驱后剩余油可视化研究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驱后剩余油可视化研究郑泽宇;朱倘仟;侯吉瑞;罗旻;高扬;吴秀美;屈鸣【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采后,仍残留有大量阁楼油、绕流油.利用氮气密度小,重力分异作用显著等特点将部分剩余油驱出,充分认识气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对优化气驱设计方案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设计、制作物理可视化模型进行气驱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缝洞型油藏气驱后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氮气驱能有效地提高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的采收率,但仍有部分残留油,如因气体气窜、底水能量不足而残留溶洞中部的窜流油,因气体洗油效率低而残留在裂缝中的油膜和小油段塞等;同时,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人为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影响.研究成果为注气提高水驱后剩余油开采以及气驱后再次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认为采用水气交替等不稳定注气方式、复杂区域注气以及适中的注入速度可提高气驱效果,也认识到了溶洞形状、缝洞分布等客观因素应作为后续深化研究的重点.【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6(023)002【总页数】5页(P93-97)【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可视化模型;注气驱油;剩余油;影响因素【作者】郑泽宇;朱倘仟;侯吉瑞;罗旻;高扬;吴秀美;屈鸣【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2目前,塔河油田是中国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唯一的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油田[1]。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性,探讨了其主体开发方式的优化策略。
通过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流体性质及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式,旨在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一、引言随着国内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已成为国内油气开采的热点领域。
由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地质构造和储层特征,其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
因此,研究其主体开发方式,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缝洞型碳酸盐岩具有特殊的储层结构和复杂的流体系统。
储层主要由一系列的裂缝和溶洞组成,具有高度非均质性。
这种结构导致了流体的运动复杂,油水分布规律各异。
因此,正确理解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对于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至关重要。
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难题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技术难题:一是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注采比失衡;二是裂缝和溶洞的连通性差,影响了流体的采收率;三是高成本的地质勘探和开发技术要求。
这些难题使得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成为了一个技术挑战。
四、主体开发方式的优化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主体开发方式的优化策略:1. 地质工程一体化:通过综合地质、工程和开发等多学科知识,建立一套适合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策略。
2. 强化注水技术:通过注水技术的优化,改善储层的连通性,提高采收率。
3. 优化注采比:根据储层的非均质性特点,合理配置注采比,平衡油藏的压力系统。
4. 完善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油藏的生产动态,为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5. 引入先进技术:如水平井技术、多分支井技术等,提高对复杂储层的开采能力。
五、结论通过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特征、流体性质及开发难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主体开发方式优化策略。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防窜技术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防窜技术杨琪;高蒙;唐灿;陈博文;李金鑫【摘要】注气驱油作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为国内外各大油田的高效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减缓和控制注气开发过程中的气窜问题,分析了注气驱油的气窜机理,为新的防窜技术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了确定可以应用于现场实际生产的防窜技术,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防窜技术及其主要的技术优势和劣势.研究发现,泡沫封堵技术、冻胶防窜技术、有机胺盐封窜技术和水气交替技术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适应条件也有差异,要想制定能完全满足现场实际生产需要的防窜方案,还需积极准备并开展先导试验,确定最优化防窜配套技术.【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8(044)011【总页数】1页(P84)【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气窜;防窜技术【作者】杨琪;高蒙;唐灿;陈博文;李金鑫【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41 注气驱油气窜机理由于气体和地层水、地层原油的黏度差距较大,且前者远低于后者,由此导致注气驱油过程中,人工注入的气体容易产生黏性指进而使得流速大于原油,注入的气体绕过驱替原油而提前进入油井,降低了气驱的波及效率,同时气油比急剧上升,最终将导致气窜[2]。
2 现有的防窜技术目前国内外针对注气驱油气窜治理的主要技术包括泡沫封堵技术、冻胶防窜技术、有机胺盐封窜技术、水气交替技术等,其主要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劣势如下。
2.1 泡沫封堵技术技术优势:首先,泡沫封堵体系由引发剂和发泡剂组成,引发剂在地层中可以迅速分解,与发泡剂形成高温泡沫,高温泡沫与气相混合可有效的增加气相的黏度,从而减缓了气相的黏性指进[3];其次,高温发泡剂具有极强的活性,在进入地层后,在封堵气窜通道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地层的黏度;技术劣势: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泡沫剂的黏度相对较低,虽然容易注入,但是携载能力将会下降,导致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分层,影响气驱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李金宜1,姜汉桥1,李俊键1,陈民锋1,涂兴万2,任文博2(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采油二厂,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吞吐进入高轮次以后,油水界面不断升高,注水替油效果不断变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此类剩余油俗称“阁楼油”。
国外利用氮气及天然气驱工艺开采“阁楼油”的技术已成熟。
为了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对注N2开采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行性的研究。
针对塔河该类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井筒多相流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量、闷井时间、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采收率提高10%左右。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阁楼油;注氮气;可行性;技术界限 与其它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不同,溶洞是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最有效的储集体类型,裂缝是次要的储集空间,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储油能力,属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空间形态差异大,油水关系极其复杂。
多轮次注水替油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形成阁楼油。
针对特殊地质情况,分析了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机理并通过等效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气效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塔河该类油藏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
1 注氮气开采阁楼油机理研究1.1 注N2吞吐开采“阁楼油”主要作用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结合矿场试验,认为:一般N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远高于其地层压力,根据室内试验及模拟计算得出的最低混相压力为50~100MPa[1],在油藏条件下注N2驱是以非混相状态下进行的。
非混相条件下注气作用机理主要有: 靠重力驱替上端封闭大缝洞中的剩余油及油藏顶部的“阁楼油”,如图1所示; 注气后,油气间的界面张力远小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约4倍)[2],而油气密度差又大于油水密度差,从而减小了毛管力作用。
1.1.1 油气重力分异作用[3]油气重力分异作用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因为气油密度差一般比油水密度差较大,利用油气密度差所形成的重力分异作用将顶部“阁楼油”聚成新的前缘富集油带,均匀向构造下部移动,最后进入生产井采出;二是因为油水界面张力一般比油气界面张力较大,N2更容易克服毛管力和粘滞阻力进入裂缝驱替采油,而且在仅有重力时N2可以进入的最小含油裂缝宽度下限比水可进入的最小含油裂缝下限要小很多,因此气驱波及的裂缝体积远大于水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水驱后细小缝洞中的残余油。
1.1.2 原油溶气膨胀排油在地层温度和压力下,注入的N2与原油接触后一般会部分溶于原油中,使原油体积膨胀,在原油膨胀力作用下,部分剩余油就会从其滞留空间“溢出”并流入裂缝通道成为可流动油。
这一驱替作用一般会使岩块中驱替效率提高数个百分点。
1.1.3 改变流体流动方向水驱过后,裂缝中还会存在少量残余油。
当由底部水驱改为顶部注气后,改变了地层内的流体流动方向,从而改变了储渗空间的压力分布,可能会驱替出部分剩余油或“死油”,降低裂缝系统中的剩余油量。
1.1.4 提高水驱波及体积N2注入到地层后,可在油层中形成束缚气饱和度,从而使含水饱和度及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图1 注氮气驱替阁楼油示意图在国内大多数注N2驱油的试验中都取得了比水驱高的采收率,注N2驱对于开采“阁楼油”更是有着广阔的前景。
收稿日期:2008-04-14作者简介:李金宜,男,2007级硕士。
现从事油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工作。
1.2 单相N 2在地层中的状态状态方程的大量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对于N 2等非烃组分的油藏烃类体系,PR 状态方程及其改进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因此,选择PR 方程及其改进式作为注N 2过程N 2~地层油之间相平衡计算的热力学模型。
1.2.1 N 2在地层中的状态氮气在油藏温度及压力变化范围内均为气态,其粘度、密度及Z 因子随压力的变化规律见图2和图3。
图2 氮气粘度、密度与压力关系图3 氮气Z 因子与压力关系50M Pa 120℃时N 2为气态,Z 因子为0.9873,粘度为0.055mPa ・s,密度为433.78kg /m 3。
1.2.2 N 2在原油中的溶解量图4 N 2的溶解量与压力的关系虽然在油藏条件下N 2不能与原油发生混相,但是有一部分N 2会溶解到原油中,N 2溶解量的大小对吞吐开发的效果影响也很大。
根据N 2溶解量图版,在油藏条件下N 2溶解度为0.025m 3/m 3。
见图4。
2 等效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加拿大CMG 公司的STARS 模块对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开采阁楼油进行等效数值模拟研究[4]。
所建典型模型采用51×51×51的网格系统,基质孔隙度为0.15;裂缝孔隙度为0.01。
原油粘度为70.5mPa ・s,基质渗透率为50×10-3 m 2;裂缝渗透率为500×10-3 m 2。
2.1 地质因素对典型储集体开采特征的影响2.1.1 原油粘度模拟十轮次注水替油后续三轮次注N 2驱油效果,分析原油粘度对N 2驱累计增产油量的影响。
周期注入N 2质量为300t,废弃压力为35MPa 。
日产液量为50m 3/d 。
结果见图5。
图5 原油粘度对开采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裂缝~溶洞模型里,注水替油后续N 2驱的过程中,原油粘度对开采效果影响非常大。
原油粘度增大会减弱原油流动性能,使后续N 2驱开采效果变差,换油率降低,最终累计增产油量大幅度减少。
2.1.2 原油密度等效数值模拟研究原油密度分别为933kg /m 3、953kg /m 3、963kg /m 3、983kg /m 3时的开采效果,结果见图6。
图6 原油密度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原油密度取963kg /m 3时,累计增产油量比原油密度取较小值933kg /m 3时的累计增产油量大25.6%,同时换油率也取得最大值。
结果显示,对于裂缝~溶洞模型,原油密度在963kg /m 3时,后续N 2驱能取得最好的增油效果。
2.1.3 地层韵律等效数值模拟研究在地层变异系数为0.5的情况下,正韵律地层和反韵律地层对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效果影响。
图7 地层韵律性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图7显示在正韵律地层中,注氮气开采阁楼油效果要略好于反韵律地层。
这可能是因为油气重力分异后,原油更容易通过较低处的高渗层流向井筒。
2.2 油气采油方式对典型储集体开采特征的影响缝洞模型上下连通层共有26个,生产井段位置可以为多个小层组合。
2.2.1 生产井段位置采取射开1-6、射开7-12、射开13-18小层来分析不同生产层位对开采效果影响。
结果见图8。
图8 射开层位对累计增产油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裂缝-溶洞模型,射开13-18小层取得的后续N 2驱累计增产油量最大,换油率最高,增产效果最好。
因为在储集体射开下部生产,后期阁楼油较多,能充分利用注入N 2的弹性能量驱油,增油效果明显。
2.2.2 储集体打开程度数值模拟研究裂缝-溶洞模型里分别连续射开1-6小层、1-12小层和1-18小层的开采效果。
结果见图9。
模拟结果表明:储集体打开程度越大,累计增产油量越大,换油率越高,开采效果越好;但是储集体打开程度增幅相同的情况下,累计增产油量的增幅在减小,换油率增幅也趋于平缓。
图9 储集体打开程度对累计增产油量的影响2.3 注采制度对典型储集体开采特征的影响2.3.1 周期注氮气总量数值模拟了十轮次注水后续周期注入氮气总量分别为75t,100t,125t,和150t 时对应的累计增产油量和换油率。
结果见图10。
图10 周期总注入量与累增油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周期N 2总注入量的增加,累增油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增幅变缓。
从换油率曲线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周期注气总量为100t 时,换油率取得最大值。
随后,注气量继续增加,换油率下降,开采效果变差。
机理分析:后续注气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地层压力维持在一定水平,不至于因为生产而使井底压力很快达到废弃压力。
开采时间延长,累增油量增加。
但是在地层充分补充压力损失后仍过多注入氮气,只能使生产成本增加,换油率下降,注气开采收益变差。
2.3.2 注气速度模型模拟了周期总注入N 2量为150t ,后续3个周期注气,生产50m 3/d 直至废弃压力35M Pa 。
结果见图11。
模拟结果显示:氮气注入速度增大,注入时间相应减少,不利于注入N 2在地层中扩散,没有充分补充地层损失压力,以至于较早达到井底废弃压力,累增油量减小。
但是,较小的注入速度虽然能充分利用注入气补充地层能量,却延长了施工时间,提高了生产成本。
图11 不同注入速度与累增油量的影响2.3.3 闷井时间图12 焖井时间与累计增产油量的影响闷井期也是影响注气吞吐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注气在注入油藏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溶于原油并与油藏中的原油发生作用,因此在注气后需要关井一段时间,而关井时间的长短影响注气的吞吐效果。
关井时间短可能由于注入气不能与原油充分接触而影响吞吐效果,关井时间长可能由于停泡期长而影响到油井的产量。
模型模拟了后续三轮次注入N 2,周期总注入量为100t,50m 3/d 生产时对累增油量的影响。
见图12。
模拟结果显示:关井置换时间为15~25d 可以取得较好的开采效果。
如果时间继续增大,则会对累增油量产生不利影响。
3 结论3.1 在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开采阁楼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可行的。
3.2 在塔河该类油藏条件下,注N 2驱是以非混相状态进行。
主要驱替机理是油气分异后的重力驱替。
3.3 在地层正韵律情况下,注氮气开采阁楼油效果好于反韵律地层。
3.4 生产井段靠近储层中下位置有利于氮气重力驱替阁楼油。
3.5 在注氮气开采阁楼油过程中时,周期注气总量和闷井时间具有一个最优值。
[参考文献][1] 徐克彬,徐念平.雁翎油田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工艺技术[J ].石油钻采工艺,1998,20(3):69~75.[2] 周玉衡,喻高明,周勇,张娜,苏云河.氮气驱机理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6):101~102.[3] 张艳玉,王康月,李洪君,李楼楼,聂法健.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58~62.[4] 刘学利,翟晓先,杨坚,张林艳,任彩琴.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等效数值模拟[J ].新疆石油地质,2006,27(1):76~77.The feasibility study for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carbonate reservoir by inj ecting nitrogenL I J in -y i 1,J IA N G H an -qiao 1,L I J un -j ian 1,CH EN Min -f eng 1,T U X ing -w an 2,REN W en -bo 2(1.Petroleum Engineering Key Lab of Ministry o f Education ,China Petro leum Univ er sity ,Beijing 102249,China;2.China Petrochemical Cor por ation Northw est Petro leum Bureau Second Facto ry,U rumchi 830011,China)Abstract :T he displacement of o il by w ater in T ahe o il field is at a high num ber of rounds.T he WOC is rising and the oil displacement o f effect by injecting w ater is deterior ating.T he r em aining oil called "attic o il"are mainly distr ibuted in the structural relief of high position.The technolog y for exploitation of "attic oil"are available by injecting nitrog en o r natural g as in for eig n countries.The author o perates the feasibility study for exploitatio n of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carbonate reservoir by injecting nitrog e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in T ahe oil filed .In view of the g eolog ical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w e analyse the mechanism of enhanced recov er y by nitro gen injection and favo rable geolo gical conditio ns ;on the basis of multiphase flow in w ellbor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 n ,w e demo nstr ate that it is available of enhancing reco very in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carbonate reservo ir by injecting nitrog en and we make the optim izatio n of injection am ount 、balance tim e 、pro duction method 、injection r ate.T he r esult show s that 10%of enhanced reco ver y is available.Key words :Fractured and Cav er nous Carbo nate Reserv oir;Attic Oil;Injecting Nitro gen;Feasibility ;Technolo gy Lim 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