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

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

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

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

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

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

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

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

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

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

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

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

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

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

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哲学与科学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最早的希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柏拉图曾经说,“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二而一,初无区别。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

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

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

甚至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本质和个别规律,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哲学与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辩证的,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

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

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现代人们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高一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

高一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

高一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B.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C.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2.《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

这一趋势开始于()。

A.17世纪后半期B.18世纪60年代C.19世纪后半期D.20世纪中叶【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即材料中描述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因此判断时间是l9世纪后半期。

3.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济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

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以前,技术的革新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飞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科学技术史(绪论)

科学技术史(绪论)

公民科学素养 调查
提高阅读书目· 科普类(一)


江晓原 钮卫星《人之上升 》上海教育 出版社
伽德纳《啊哈!灵机一动》,白英彩等 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 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法布尔《昆虫学忆札》,王光译,湖南 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 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转:一位博导的话
• 人的知识结构应当是“T”字形,有一门深入 的专业,但也要有其他广博的知识 • “GET THINGS DONE”.无论什么大事小事, 一定要把事情做成;事情做不成,什么好 的想法都是空谈。 • “DON’T GIVE UP”.不要轻言放弃,什么 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不成也 不会后悔。
古多尔《黑猩猩在召唤》,刘后一等译, 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别闹了,费曼先生》,吴程远译
Surely you’re joking,Mr Feynman
提高阅读书目· 科学哲学类
• 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 民译,商务印书馆 • 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 岱年译,商务印书馆 • 薛定鄂《生命是什么》,编译 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 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 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 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 意义
• 科学究竟是什么?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 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 真实历程 • 理解科学及其真实的 含义 • 以科学技术史为视窗 理解人类文明 的变迁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高考展望】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历年高考考查重点之一。

新高考考查强调政治史、经济史、科学文化史三者并重,加大了文化史、社会生活史内容的含量。

因此,科技史的内容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将会逐年增加。

从内容上看,几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物理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会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

从热点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产生主要影响,生物学的发展等方面的考查。

我们在复习迎考中要注意对以上问题的归纳。

【考点梳理】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伽利略确立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了哥白尼的发现(太阳中心说),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1)建立: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

(2)意义: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诞生与发展: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

(2)影响:量子力学成为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人们向物质运动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2)意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形成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进化论1.诞生: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

2.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科学史》读后感(8篇)

《科学史》读后感(8篇)

《科学史》读后感(8篇)《科学史》读后感篇1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提醒了人类思索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关心同学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生命科学的讨论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都有很主动的现实意义。

1.敏捷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兴旺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是落后的。

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许多证据说明我们的科学家在很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打算中的奉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奉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留意无缝连接。

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日”——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育同学的生命科学素养《上海市中同学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指同学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当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熟悉与理解、表达与沟通、应用与实施、预报与推断、探究与创新的力量,根本养成科学安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看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进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世界科技文化史题目及答案

世界科技文化史题目及答案

世界科技文化史(一)已完成1科技文化的特点有:系统性、国际性、基础性2下列对文化描述错误的是:•A、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B、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C、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D、只包括精神产品我的答案:D3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4我国历史上比较看重科技文化的:器物层次5科学哲学的研究脉路是:从思想史到社会史,从学科史到综合史。

我的答案:√6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我的答案:×7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使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的特殊能力活动和产品。

我的答案:√8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及其全部产品。

我的答案:√9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史奠基人的是:•A、库勒•B、萨顿•C、霍尔特•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B10下列属于中国科学技术普及运动战线的是:•A、全民科普•B、重点科普•C、防止科学技术异化•D、严格控制科学发展我的答案:C11《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蕾切尔卡逊12石器制造的发展过程:旧、中、新石器时代13原始社会最好的技术工具是:石器•A、石器•B、棍棒•C、弓箭•D、标枪我的答案:A14科技文化远比人文文化要重要。

我的答案:×15学习科技文化史有助于树立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身的大文化(观念)。

我的答案:√16最早的人造工具是在北京周口山发现的。

我的答案:×17完成由猿到人的关键性步骤是•A、火的使用•B、石器使用•C、指南针使用•D、种植文明的出现我的答案:A18有意识的人工保存天然火种是在:•A、大约250万年以前•B、大约300万年以前•C、大约180万年以前•D、大约50万年以前我的答案:C19火的使用的第三个阶段是:•A、偶然利用天然火•B、有意识的保存天然火种•C、能动的人工取火•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20农业技术是人们在新石器时代获得的技术21蒙昧时代对应着:旧石器时代22火的使用的意义不包括•A、使人类拥有熟食•B、提高制造工具能力•C、提高防卫能力•D、减少人类的活动时间我的答案:D23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狗24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生活来源。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要点:1 历史发源上科学源于哲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当晚近的事情;2 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培根对归纳法与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讲课件最后部分)3 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讲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1.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 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弗兰西斯·培根:对实验方法和经验归纳的倡导“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

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3 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赛尔的中文房间“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这个思想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

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

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

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

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前提:1.语法不足以满足语义。

2.计算机程序是完全以它们的形式的或语法的结构来定义的。

3.心智具有心理的内容,具体说具有语义内容。

结论:程序不是心灵,它们自身不足以构成心灵。

穆勒五法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

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

如,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

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爱因斯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道德宗教的宗教道德,形成了作为他的哲学的宇宙宗教,从而使科学与宗教在他身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对科学与宗教的共同追求,把爱因斯坦导向高度的个人自由,这种自由成为爱因斯坦具有超常创造力的源泉。

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道德宗教拟人化的上帝概念,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逻辑思维净化道德宗教,可以给人类留下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思想,是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尽管学术界在对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笔者看来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

笔者本人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爱因斯坦思想的,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曾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对他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谈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科学与宗教在爱因斯坦身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体察和感悟,最早发生在他四五岁时对“罗盘问题”的思考,“惊奇”于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的现象,以及在这种现象背后所深深隐藏的某种东西。

这种“惊奇”竟然强烈到使年幼的爱因斯坦“激动得‘浑身颤抖,还发起冷来’”,它不仅给了爱因斯坦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而且那只罗盘的磁针也“指出了这个着迷的孩子的道路”。

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说:“小时候父亲给我看过一只小罗盘,它对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爱因斯坦没有明确说出“罗盘问题”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究竟有多大,也没有告诉人们这个“很大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给爱因斯坦的幼小心灵带来了重大影响,使他产生了对深深隐藏在那只罗盘背后、决定着那只罗盘的指针以确定的方式行动的那种未知的东西的强烈敬畏感情和恐惧心理。

否则,他就不会激动得浑身颤抖,而且还发起冷来。

而浑身颤抖和全身发冷,是人在极度恐惧时的一种剧烈应激反应。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差别为视角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差别为视角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0月 第19卷第5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9No.5Oct.2018 收稿日期:2018-05-26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7C1564)作者简介:李成龙(1987—),男,湖南省沅陵县人,湘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引用格式:李成龙,剧永乐.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差别为视角[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31-36.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8.05.005文章编号:1009-3729(2018)05-0031-0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差别为视角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xistphilosophyandreligion—Fromperspectiveofdifferencesbetweenreligion,scienceandphilosophy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科学;哲学李成龙,剧永乐LIChenglong,JUYongle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神学家、一些西方学者甚至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都从不同角度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宗教,其错误在于:一是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界限;二是忽视宗教与哲学的根本区别。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有必要从宗教、科学、哲学的基本规定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界限。

其实,宗教为了追求所谓价值而不顾客观事实甚至歪曲事实,科学为了追求客观真理而试图排斥价值的介入,哲学是力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追寻价值的,既求真又向善并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

选择题错题解读与应对策略(历史)

选择题错题解读与应对策略(历史)

(一)知识类:2.囫囵吞枣,概念不清
• 对策: • 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常用概念的归纳。如 • 政治概念:“民主革命”、“民族主义”、“代议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等。 经济概念:“自然经济”、“精耕细作”、“农村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体制” 等。 艺术概念:“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立体主义” 等。
• 12.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 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 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 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 秩序
(浙江省09高考题) 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 中国古代“地方 机构示意图”,请依 据留存信息,判断该 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 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 官干政最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抑制官员政治自主 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 C.封建专制制度 D.君主专制层度过高 3.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 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等大权。明太祖认为元朝的这种制度不利 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 A.废除丞相权归六部 B.八股取士控制百官 C.设承宣布政使司加强管理 D.设都察院监察百官
4.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 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 确是 A.土地归国君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2010调研卷)5、汉代出现了田庄,它 A.都由贵族地主控制 B.是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C.与手工业生产无关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世界科技文化史》期末考试要点

《世界科技文化史》期末考试要点

2威廉赫歇尔认为银河系室友一层有空间结构的恒星组成的。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利用了数学方法,反之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托勒密总结了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提出了完整的地心体系。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经验主义哲学强调亚里士多德演绎法的重要性。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6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实验理性共同构成了工具理性。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7麦克斯韦实验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8伽利略是第一个清晰阐述惯性定律的人。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9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0毕达哥拉斯认为天体的运行与数有关系。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1能量守恒定律是以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公众理解科学是新的更高层次的大众科学。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3常见的图腾是以真实或假想动物的雕像或画像来作为本氏族的膜拜对象。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汉莫拉比法典》中涉及很多医学常识。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5热力学第一定律最先把时间箭头带进了物理学。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6弓箭是作为进入野蛮时代的主要特征。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7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8学习科技文化史有助于树立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身的大文化。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后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后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七ZHUANTIQI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W.C.技史家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绪论》中写道:“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

”下列哪些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丹皮尔所描绘的境界( )A.托勒密B.哥白尼C.普朗克D.法拉第尼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故选B项。

其他三项中科学家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下图中的情景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审判A.伽利略的思想理论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B.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C.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D.伽利略认识到要了解自然就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由此可推断出当时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对具有新思想的人的迫害。

3.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被列入“矮行星”之列。

当时冥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B.牛顿力学的推算C.法拉第定律的推算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4.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宗教与科学》中指出:“伽利略说地球是动的,太阳是固定的;宗教法庭则说地球是固定的,太阳是动的,而牛顿派的天文学家则采取了一种绝对空间的理论,认为地球与太阳都是动的。

”作者意在说明( )A.宗教法庭曾经热衷于科学研究B.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难以判断C.科学家继承了宗教法庭的观点D.科学家与宗教法庭的观点难以调和5.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艾萨克·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着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故A项错误;牛顿在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即理智的科学的方法,故B项正确;C 项是现代相对论的分析方法,故错误;D项是现代热辐射理论,故错误。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炸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始终伴随人类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古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是混纯一体的,到了近代,科学呈现出独立分化的特点,宗教也渐失其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人们为独立分化的成就所鼓舞,很少有人去思考三者之间关系。

然而在当代,科学、哲学与宗教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整合趋势,许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各自领域的专业问题,单纯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难解决的.在人类文明诸多领域中,宗教是最具神奇色彩的。

一方面,宗教独具超凡的神性特征。

另一方面,宗教又充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

宗教可以说是人对世界的最初思考,是出现最早的人类信仰,世界对人而言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控制,最后人用这种东西代替了他所有的思考,人们也把宗教当成科学与道德的结合体。

哲学则介于宗教与科学两者之间.蔡元培先生说的:美可以代替宗教。

美是美学,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许许多多的各种人生、社会等等属于人的命题。

比起科学对人生的间接性,它更加直接的作用于人的生命,同时也反作用于科学等领域。

哲学是人们对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求证,诸如世界本源,人的存在等问题,古代神话就是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产物,日后他演变成了宗教哲学;但人对现实自然是存在感知的,随着劳动的深入和文明的探索,古人由农业,建筑等劳动中获得的关于天地规律的经验逐渐演变成科学。

哲学不是独立于宗教和科学的个体,而是贯穿于宗教科学和人类历史的一种辩证和积累。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1关于科学与宗教得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多种学讲或观点,如所谓得“冲突讲”、“相互关联讲”、“认识得不同状态讲”、“完整知识讲”等等(注:“冲突讲”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得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得是1875年英国科学家jw德雷伯(jwdraper)得《宗教与科学得冲突史》.“相互关联讲”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得是不同领域得情况,各自满足人类得不同需要.许多科学家基本上这种观点得支持者.“认识得不同状态讲”是孔德提出得.他认为人类理智得内在进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得时期: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得必定动身点,而科学则提供了量终得认识状态.“完整知识讲”是19世纪俄国哲学家索洛维约夫提出得.他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得综合,即所谓得“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进展得“最高目得和最终结果”.).这些观点尽管彼此间在差不多内容和原则上相距甚远,但它们在思维方式上仍都局限于科学与宗教“对抗”或“非对抗”得二元关系模式,没有考虑或者完全排除了其他文化因素得妨碍.科学与宗教关系得“对抗”与“非对抗”模式都基于一定得历史事实,都能解释一定得历史事实,但也总有一定得历史事实不能解释.对抗模式基于中世纪宗教对科学得迫害,如实地描述出西方近代史上科学与宗教得斗争史,但它非常难合理解释现代条件下宗教与科学得关系.关于杰出科学家,如刻卜勒、波义耳、牛顿能够同时是虔诚得宗教徒,甚至出于宗教得目得而研究科学这类现象,也非常难解释清晰.非对抗模式却恰好相反:假如科学与宗教得关系能够简单地归并为“关于事实即追求真”与“关于价值即追求善”得关系,或者甚至能够进一步认作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得关系,那么它们在历史上就不应该也可不能表现出如此尖锐得矛盾冲突.wwWM这讲明,过去人们对科学与宗教关系得认识有一种简单化倾向,这种简单化造成了一种二难境地:一方面,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成为了一种人们熟知得常识,而另一方面,科学与宗教得关系也成为一个理论上缺乏研究得神奇咨询题.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得科学与宗教关系得理论应具备两个差不多点:一是超越科学与宗教关系得二元模式,从科学和宗教与人类把握世界得其他差不多方式得复杂得多元关系动身来理解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既坚持科学是人类文明得基础,又强调人得文化本质.一般地讲,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既涉及科学与宗教得相互评价,也涉及科学与宗教在人类整体文化中得地位以及它们各自从其他文化样式所得到得评价.二是能合理解释下列典型事实: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对科学得压制;②宗教与科学在发生学上得关系;③像牛顿、波义耳等大科学家什么原因能同时成为虔诚得宗教信徒?什么原因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活动中宗教得精神价值,并对它们得关系做了本质相同得阐述?从“同时态”得角度看,作为两种文化现象得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把握世界得两种不同得差不多方式.所谓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简捷地讲,“确实是人类把‘自在得世界’变成自己得‘世界图景’得方式”[1],也确实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得基础上所形成得与世界发生真实关系得“中介”.这种中介,对人类来讲,不仅是指其自然器官,而且更重要得是指人类在其漫长得进化过程中形成得属于人得文化.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等,确实是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这些文化样式之因此是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在于它们一旦产生,不仅以作为世界图景得知识得形式存在,而且更重要得是,它们已内化为人得本质力量,成为人得思维方式,并为人得思想和行为提供各种各样得价值观范.因此,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具有“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得三重内涵.科学与宗教,作为这种把握方式得两种,它们既为人类提供了宗教得世界图景和科学得世界图景,而且也为人们得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各自得“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因而它们基本上各自得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得统一.如此,科学与宗教得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人得文化世界中,就分离为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科学得思维方式与宗教得思维方式,科学得价值规范与宗教得价值规范得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只有从人得文化本性动身,将科学与宗教得关系及作用进行这种分离,并在这种分离得整合中对之进行理解,才有可能得到合理得符合历史与现实得科学与宗教关系得解释.2首先是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得相互作用.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得表现和思想中所构成得关于经验世界得整体图景”[2].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是科学与宗教各自在自己得概念框架中形成、理解和表现得关于人得经验世界得整体图景.二者之间得关系可在两个层次上表现出来:一是关于自然界具体现象与事件得解释,二是关于自然界物质实体及其过程得卒质得信念.我们认为,科学与宗教得关系不仅是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得关系,而且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这两个层次上得关系也必须作出具体分析.科学与宗教都以人得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都提供对人得经验世界得解释.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之间具有明显得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是绝对得和直截了当得.比如,科学解释是对自然现象本质得揭示,宗教解释尽管也是对“什么原因咨询题”得回答,但它提供得却是一个直观得、象征性得世界图景;科学解释得可同意性是建立在对对象本质得把握、概念意义得明晰性、概念之间联结得逻辑严密性,以及外部得经验证实基础之上得,而宗教解释得可同意性则建立于人对虚幻得“神”得超经验得信仰,以及宗教概念框架中存在得或多或少用理性得能力无法完全讲明得神奇性因素基础之上得;科学解释是进展得、可批判得,宗教解释则依存于信仰和皈依,自认为提供了关于一切得终极解释,不能同意和容忍来自宗教内部得批判等.人们所持得“科学与宗教是对立得,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得观点,非常大程度上来源于本质得、理性得、进展得和自我批判得科学解释与直观得、象征性得、信仰得、情感得、非批判得宗教解释之间得这种直截了当得对立.应该讲,这种观点在整体上是正确得,但在细节上却过于简单化.它将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得上述关系等同于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之间得关系,进而将后者等同于科学与宗教得关系.这种做法,一方面将宗教解释与宗教同一,另一方面将科学与宗教得对象、范围和宗旨同一.实质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其存在和解释得范围要宽广得多,它力图终极一切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因为科学解释以经验规律为解释项,只能立足于已知自然规律基础之上,而宗教则由虚幻得“神得存在”那个所谓得“第一原则”指向了对以后和无限得解释.因此,从宗教自身来讲,宗教存在得依照,不仅仅是或者不首要地是提供人得经验世界得解释系统或整体图景,除此之外,它还力图以自己得方式和原则告诉人们,如何对待现实得人一辈子和社会,如何处理自己得情绪和情感.因此,宗教对具体自然现象得直截了当得虚幻得解释被否定,尽管不能像俄国闻名哲学家索洛维约夫那样认为它“丝毫也不牵扯宗教本身”[3],但也不能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得出否定宗教得意义与价值得结论.否则,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科学史上宗教解释不断被否定,而许多大科学家同时却是虔诚得宗教信徒,以及刻卜勒、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活动中宗教信念得存在价值如此一些和科学进展有关得事实.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在第二个层次上得关系,涉及对自然界本质得看法.现实得科学活动以由人得历史性而来得“前理解结构”为基础.前理解结构是人作为历史得“产物和结果”而获得得他得实践活动得现实条件和本质力量.毫无疑咨询,和哲学信念一样,对自然得宗教信念也是这种作为科学可能性条件得前理解结构得组成部分.科学家在具体得科学活动中,常常被字宙那和谐得秩序、庄严得规律、普遍得因果关系激起一种顶礼膜拜得情感.这种对自然得合理结构和未然秩序怀有得类似于宗教得深深敬畏和赞美得心理状态,爱因斯坦称其为宇宙宗教感情,认为它在人类得科学活动中起到前提和预设得作用,是“科学家研究得最有力、最高尚得动机”[4].尽管宇宙宗教和恐惧宗教、道德宗教相比,没有人格化得上帝,没有教义和组织,也没有一套祭献得仪式和规矩,但它却反映了一切宗教所具有得本质属性,即根植于深深敬畏和赞美中得信仰.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得考虑,爱因斯坦才讲:“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得”[5].这实质上也是现代文明条件下许多伟大得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得宗教徒得真正缘故.所以,我们强调科学与宗教,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得关系得区不,并不是要否定它们之间得联系.事实上,历史上宗教得进展,专门是宗教从包罗万象得、坚持自己与真理同一得“原始宗教”,演变为只能从人得终极意义和宇宙得终极存在方面查找存在依照得所谓得“高级宗教”,非常大程度上得于近代科学独立以来科学解释对宗教解释得否定以及人们常识得科学化.正如怀德海所讲得:“宗教得进展要紧确实是清除前一代人用幻想得世界图景来解释它得观念时所产生得复杂成分而把自己得固有得观念解放出来”,“科学得进展必定会不断地修正宗教思想,因而关于宗教有莫大得好处”[6].3其次是科学得思维方式与宗教得思维方式得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都蕴含着与各自得存在和价值相习惯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科学被认为是理性得事业,它诉诸得是可检验得事实,在自然客体得存在状态与人类本质力量得耦合关系中把握自然规律,理解自然现象.因此,科学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性得发散式思维、逻辑化得理性思维.它运用得是体现人本质力量得实验方法,能够理性分析得数学和逻辑方法,能精确把握本质并导致运用得定量方法等等.而宗教则以信仰为核心,它是从虚幻得“神”得存在那个第一原则动身来解释人和世界,一切活动都以强化人对所谓得“神”得信仰为中心.因此,宗教思维本质上是非批判得收敛式思维、非逻辑得整体性思维,它运用得是直觉得、整体得、思辨得、象征得、隐喻得、“奇迹”得方法(注:“奇迹”是宗教教义中描述得现实知识无法解释得现象,它能把“宗教表现出得主观意识得变化转变为客观明确得实际感受”,实质上是“表达力量和神奇观念得变化方式”(池田大作,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9).).因此,能够讲,在人类得文化世界中,科学与宗教代表了人类两种完全不同得思维方式.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将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得关系简单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得相互作用.从历时态得角度看,科学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在起源上就和类宗教得思维方式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人类最早得思维方式是神话诗得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按照人得行为和目得去讲明自然界得各种现象.由于自然界得人格化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这种原始宗教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神话诗思维和神话诗解释方式本质上带有宗教得性质.宗教学得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讲:“假如我们跨越文字时代,深究人类思想最深得层次,就会发觉在人类思维早期就已出现了宗教得因素.”[7]关于科学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来讲,这种具有宗教性质得神话诗思维方式具有发生学意义.首先,它作为最原始最朴素得人类智慧,同时起到了解释得作用,即对那些模糊得、不可操纵得自然现象得理解和讲明.在自然得神话诗解释中,通过将不可理解得现象类比于人类已有得经验,自然现象具有了可理解得形式.在想像构思得结果中,行为、起源、缘故、结果、意图均采取了概念化得形式.这种对异己现象得反应,“不再是一种动物性得反应.事件得到理解,反应是深思熟虑得”[8].其次,这种神话诗思维和解释方式,蕴含着被视为科学思维和科学解释逻辑基础得因果关系得原型概念,它为以后得科学思维与科学解释提供了概念框架.随着“一神教”得惟一得“神”得观念得产生,神话诗思维进一步分化出宗教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而脱胎于宗教思维得哲学思维则为科学思维得产生提供了最直截了当得形式.从共时态得角度看,科学得思维方式与宗教得思维方式基本上人理解自己、制造有意义得世界所必须得.这种必定性最全然得缘故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得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意识地为了自己得存在,运用科学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客观地认识外部自然界;同时,有自我意识得人为了实现和制造自我得意义世界,意识到不仅要外向地认识外部自然界,而且要内向地认识自我.而宗教得思维方式(所以也包括其他得思维方式)恰是人内向地认识自我所必须得.正如在人得活动中“对生活得内向观看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看”[9],宗教得思维方式、哲学得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得思维方式等等也伴随着并补充着科学得思维方式.也正由于多种思维方式得共存,人才制造了丰富得属于人得文化世界.4再次是科学得价值规范与宗教得价值规范得关系及相互作用.所谓“价值规范”,确实是对人们得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得规范.作为文化现象得科学与宗教,各自通过自己价值得实现,妨碍和改变着人们得社会价值观.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精神价值是其价值得直截了当体现.一方面随着科学理论得扩散和科学思想得渗透,科学中蕴含得实证精神、定量得分析态度,科学表现出得简单性、系统性、统一性、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规范不断社会化,得到普遍性得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建制得科学得价值规范通过科学共同体得规范结构显示出来,rk默顿将之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以及有条理得怀疑性.科学得这些价值规范,是对人得日常生活世界得价值观念得超越,它随着科学得进展和社会地位得提高,不断一般化、社会化和常识化,成为人得社会价值观得重要部分.对科学价值规范意义得确认,既要超越“科学是关于事实得,科学与价值无涉”得观点,也要幸免科学主义立足于科学,要求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得“科学”理解得做法.与科学一样,宗教也力图通过自己特有得规范结构及其向日常生活世界得渗透和扩散,妨碍和改变人们得社会价值观.但与科学不同得是,宗教专门是现代所谓得“道德宗教”,被认为首先或要紧是作为一种价值规范而存在得.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得意义与价值与宗教得价值规范被认为是直截了当同一.宗教以信仰为核心,其思维得向度是以后和无限.在如何对待生命和人一辈子活得意义等咨询题时,宗教常常通过教义与仪式,力图要求和教导人们寻求心理和精神得平衡、社会环境得安全感、人际关系得和谐等等.但“宗教得任务不是使人们到达那个目标,而是使人们充满盼望地走过人一辈子旅途.在使人获得新得生活体验时,宗教就差不多表现了自己得价值”[10].因此,理性化得科学得价值规范与情感化得宗教得价值规范,不论是具体内容依然思维向度,都存在不一致甚至对立得方面,但它们基本上在人追求生活意义得过程中制造得,基本上对日常生活世界价值观念得超越.它们得常识化,共同构筑了现实得人得社会价值观得要紧部分.人得价值是多元得,我们既不能像中世纪那样对人及其生活进行单一得宗教理解,也不能像科学主义所要求得,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得“科学”理解.在人类得整体文化中,如何在既坚持科学在人类文明中得基础地位,又强调人得文化本质及人类文化世界得丰富性得基础上,合理地评价科学与宗教得价值规范以及它们在社会价值观中得地位,就显得专门重要了. 所以,价值规范是不能脱离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而存在得,它们统一于特定得概念框架.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结,不断转换,而价值规范本身确实是由依靠于一定思维方式所进行得价值推断构成得;从另一方面讲,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层面上得取舍与选择又是基于一定得价值规范得.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得统一性,从另一侧面讲明,我们在讨论科学与宗教得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时,不能将之归化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一层次得关系,而必须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得关系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整体得把握.科学与宗教关系得“对抗模式”和“非对抗模式”,基本上将科学与宗教得关系归结为其中一个层次得结果.在一定得历史文化中,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既取决于它们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得相互评价和相互作用,也取决于科学与宗教在整个文化中得地位及受到得来自其他方面得评价.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元得逻辑关系模式.【参考文献】[1]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4[3]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得危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7[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2[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7-28[6]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0-181[7]麦克斯·缪勒宗教得起源与进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8]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得概念基础[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6265[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10]池田大作,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58。

简述原始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简述原始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简述原始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古代文明已包含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

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附属于在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想象性和猜测性的自然哲学体系,甚至寄生于宗教神话中。

在中世纪,科学成了神学的分枝。

科学与宗教的历史混合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步解体,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和宗教神话中分化出来,成为实证性的科学。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出版,是近代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彻底决裂的第一次宣告。

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公开冲突的道路。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和力量去证明任何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宗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相信超自然的上帝和神灵主宰世界。

宗教的本质决定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规律。

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和否定,决定了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是不可调合的。

在认识方法上,宗教与科学也是根本不同的。

自然科学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认识事物的各种联系并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

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信仰主义,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

在社会作用方面,宗教与科学也是大相径庭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虽然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通过宗教运动对社会发展起过特殊的推动作用,但一般说来,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是一种保守的因素。

因为宗教往往把现存的社会制度当成神意的体现,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历史上,科学在每一领域取得的任何重大成就,都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内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否定,意味着把神秘的作用和无知的影响从这个领域中清除出去。

17世纪以来,近代实验科学所开始的从自然界各个领域中清除上帝主宰作用的进程势不可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序“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只是观察。

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原序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

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

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

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

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

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

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

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

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就在这时候,人们对于科学以及科学同其他思想形式的相互作用的历史,也重新产生了兴趣。

1913年在比利时开始发行期刊《爱西斯》(Isis),后来又成立了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性组织科学史学会。

这些都标志着这个问题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哲学的复兴和历史研究的复兴大概是有着联系的,因为数学家或实验家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时候,只需要了解他的直接前辈的工作,研究一般科学的比较深刻的意义以及科学同其他思想领域的关系的人们,却不能不了解科学所以有今天的来龙去脉。

自从惠威尔(Whewell)写出关于归纳科学的历史和哲学的著作以来,迄今差不多一百年了。

他的谨慎周详的判断至今仍有其用处和价值。

在惠威尔的时代以后,不但科学知识有极大的进步,就是过去的历史也因为有许多专门的研究而弄得更清楚了。

效法惠威尔重新写作一部普通科学史的时候已经来到了。

它需要的不是关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问题的详细研究,而是科学思想发展的完备的轮廓。

我相信,这样一部科学史在科学本身的内在意义和科学与哲学及宗教的关系问题上,都可以给人很多教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新去研究希腊文,不但是为了语言和文学的缘故,而且也是因为在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关于自然界的最好不过的知识。

因此,当时的古典教育就包含了一切自然知识。

到现在,情况早已不是这样了,因此,如果有一种文化建立在两千年前的语言的基础上,它就不能很充分地代表真正的希腊精神,除非它同时研究以往的科学的方法和成就以及目前的科学的方法和成就,而对自然知识在未来的不断增进,抱着乐观的瞻望。

这本书的总的纲目是以我和我的妻子所写的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纲要为基础的。

那份纲要在1912年由朗曼斯公司(Messrs Longmans)出版,题目是《科学与人的心灵》(Science and the Human Mind)。

我还利用和发挥了我在其他几部著作中提出的见解,特别是下列几种著作:《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Science,莫雷公司出版,共五版,1904年至1924年);《剑桥现代史》(Cambridge Modern History,1910年)第十二卷中论述《科学时代》(The Scientific Age)的一章;IX《大英百科全书》(1911)第十一版中的《科学》(Science)一文;《剑桥科学文献选》(Cambridge Readings in the Literature ofScience)1924年至1929年的一卷中收集的科学经典文章;1927年德(Universal 文郡学会(Devonshire Association)会长关于牛顿时代的演说;以及哈姆斯华思公司(Harmsworth)出版的《世界史》History,1928)中论述《现代科学的诞生》(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的一章。

对于以上各著作的发行人,我都应致以谢意。

我当然无法一一指出本书各章的材料来源。

但是,我必须指出,我得力于萨尔顿博士(Dr George Sarton)的历史著作和好友怀德海博士(Dr A.N.Whitehead)及爱丁顿教授(Professor Eddington)的科学和哲学著作的地方很多。

萨尔顿博士的不朽著作《科学史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第一卷在1927年出版,因此,在叙述古代和中古时代早期的情况的时候,我得以利用他所搜集的宝贵材料。

我们怀着莫大的兴趣期待着他这部著作其他各卷的出版。

许多朋友对本书原稿或清样的各部分提出批评,我对他们给予我个人的莫大帮助,深表感谢。

罗伯逊教授(Professor D.S.Robertson)审阅了讨论《古代世界的科学》的第一章;斯特沃特博士(Dr H.F.Stewart)审阅了讨论《中世纪》的一章;卢瑟福爵士(Sir Ernest Rutherford)(后来成为勋爵)审阅了讨论《物理学的新时代》的一章;爱丁顿教授审阅了讨论相对论和天体物理学的几节及讨论《科学的哲学及其观点》的最后一章,而我的女儿玛格丽特(Margaret),即安德森(Bruce Anderson)夫人审阅了讨论生物学的部分和给论部分。

埃利奥特(Christine Elliott)小姐做了大部分文书工作;她反复抄录手稿平均达五次之多,并且提出了许多批评和意见。

我的妹妹和我的女儿伊迪丝(Edith)分担了编制索引的繁重工作。

我诚恳地感谢他们;这本书如果有任何价值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们的帮助。

我开始研究的时候,是想把我自己对于本书所讨论的极其重要的问题的见解清理出一个头绪来,结果就写成这本书。

我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乐趣,但是我也希望一部分读者会觉得我的劳动对他们自己也是有用的。

丹皮尔-惠商1929年8月于剑桥第二版序本书出版以后不到几个月就需要再版,很可以说明它所讨论的问题不但是科学家感到兴趣的,也是比较广大的一般读者感到兴趣的。

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这是人类世世代代努力了解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故事。

不但这样,这个故事在目下还特别富于兴趣,因为我们可以看见富于历史意义的知识的大综合之一正在我们的眼底下进行,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正处在重大事件的前夕。

我坚信科学是历史的适当题材,也是文学的基础。

如果我能帮助把这个信念灌注到别人的心中,我就心满意足了。

许多书评作家和记者对第一版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有教益的批评。

我愿意向他们表示感谢。

如果我没有采纳他们的全部意见的话,我也至少对他们的意见作过仔细的考虑。

我特别要感谢我的朋友秦斯爵士(Sir James Jeans)和艾德里安教授(Professor E.D.Adrian)给予我的帮助。

丹皮尔-惠商1930年3月于剑桥第三版序本书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印行之间相隔十一年之久,有一段时间还绝了版。

第三版迟迟不能发行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有许多紧急工作要做的缘故。

在1930-1940的十年间,人们进行了不少新的科学研究,获得很多惊人的发现。

而且,在那个期间,科学史本身也成为一门公认的专门学科。

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使过去的情况更加大白于世。

大量文献涌现出来,但是,在讨论一般科学史的著作中,只要提到下列几种就够了:希思爵士(Sir Thomas Heath)的《希腊数学》(Greek Mathematics,1931)和《希腊天文学》(Greek Astronomy,1932);萨尔顿博士的《科学史导论》)(1931年)的第二卷的两册,这两册一直叙述到十三世纪末叶;沃尔夫教授(Professor A.Wolf)的《科学、工艺和哲学的历史》(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1934和1938),这部著作叙述了十六、十七和十八三个世纪的情况;霍格本教授(Professor L.Hogben)的《大众数学》(Mathematics for the Million,1937)及《市民科学》(Science for the Citizen,1940);剑桥讲演集中题为《现代科学的背景》(The Background to Modern Science,1938年)的一卷;普莱奇(N.T Pledge)先生的《一五00年以来的科学》(Sciencesince 1500,1939)。

专门讨论科学史的刊物《爱西斯》继续按期出版,成为几乎取用不竭的史料宝藏。

因此,有必要对本书旧版大加修改,并增添一章来叙述近十年来的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