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与技术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
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三、限制因子律
四、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 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 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 增加却逐渐减少。
评价: ❖ 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
不缺的可不归还。 ❖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
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 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
产量的高低受 土壤中相对含 量最低的养分 所制约。也就 是说,决定作 物产量的是土 壤中相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 随条件变化而变 化,如果增施不 含最小养分的肥 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 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 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 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 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 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 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 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二 、 植 物
对 养 分 的
吸 收
三
、
四
影 响 植 物
、 施 肥
吸
的
收
基
养
本
分 的 条
原 理
件
五 、 如 何 合 理 施 肥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
一、植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含量
烘干 新鲜植株
75~95%水分 煅烧 5~25%干物质
95%以上以气体挥发 5%以下为灰分元素
灰分元素:Ca、Mg 、K 、Si 、P 、 S 、 Fe 、 Mn 、 Zn 、 Cu 、 Mo 、 B 、 Cl 、 Na 、 Al 、 Co 、 Ni 、 V 、 Se等70多种元素。
习惯上可分为水分自由空间和杜南自由空间
水分自由空间——是指被水分占据并能和外部介质溶液达 到物理化学平衡的那部分质外体区域
杜南自由空间——是指质外体中因受电荷影响,养分离子 不能自由移 动和的那部分区域
根系对养分的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非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 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迁移的离子:磷、钾、氮
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
不同迁移方式对小麦根系养分的相对贡献*
耕层有效养 养分 分含量
(kg/ha)
钙
4000
镁
800
钾
300
磷
100
氮
500
植物吸收 总量
(kg/ha) 45 35 110 30 190
养分供应量(kg/ha) 截获 质流 扩散
共质体途径: (1)运输部位:根毛区 (2)运输方式:扩散、原生质流动 (3)运输的养分种类:NO3- 、H2PO4- 、
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是指以有机物和无机物为主要原料,添加营养物质和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植物所需物质来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调节土壤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含量,以改善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的施用化肥的行为。
施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植物的产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
对于有机肥料,它们能够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增加细菌、真菌和其他有机体的数量,参与土壤有机物分解,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质地粗糙度,提高土壤的气孔结构,使植物根系发达,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而无机肥料,它们一般是指碱金属盐和少量微量元素,其功能是提供给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改善植物抗性,让植物健康的生长发育,促进角质酸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
由于施肥不仅需要调节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而且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来施用不同的施肥,所以应根据此处的土壤质地、pH值、组成以及植物的类型来确定施肥的配方,以便于施肥的有效利用。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掌握施肥量。
施肥量的掌握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以及植物的本身特性。
如果施肥量过多,会削弱植株的根系,使植物缺水缺磷,甚至会对水土污染;如果施肥量过少,就无法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植物也无法正常生长。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分段施肥,常年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季节变化,科学地分段施肥,施肥原则中心思想就是“量不变,期不移”,及时补充植物的营养,以便植物能够持续的生长发育。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合理搭配施肥,施肥搭配是指在施肥时,要选择与植物生长需要恰当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比如,施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而施的无机肥料可以满足植物对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需求。
合理搭配施肥不仅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而且能有效缩短土壤恢复期,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的来说,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掌握施肥量,分段施肥,合理搭配施肥,以达到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玉米
6
水稻
6
小麦
6
花生
2
棉花(皮棉)1
油菜籽
3
香蕉
40
120 50 120 40 25 100 50 160 20 10 170 75 175 30 30 170 30 110 20 15 120 45 90 40 20 165 70 220 30 65 250 60 1000 140 15
(PPI/PPIC,1993)
原理一 植物矿质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
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
作用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用五:保护环境
配方
习惯
配方+植物篱
Farmer’s BF
配方施肥对土壤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年)
农民习惯施肥
配方施肥
径流 mm 土壤流失 t/ha
产量 kg/ha
163 19 5116
12 0.9 5627
科学施肥=少打农药+其他
K与蚂蚁
K与叶斑病
Photo by Lu Jianwei
➢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量与养分配比,选 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肥位置; 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图示
1. 目标产量 和目标养分 需求量
•确定施肥总量 •进行分期调控
2. 土壤和环境 养分资源的充 分利用
3. 施肥补充 土壤和环境 养分供应不 足部分
二、科学施肥技术的作用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之一——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德国学者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他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之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这就是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论点。
施肥原理之二——养分归还学说1840年,李比希在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之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将导致土壤贫瘠。
养分来源在植物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氧源于空气和水,其余13种元素则依赖于土壤供给。
人类从事植物生产,在从土地上移出植物产品的同时,也移出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
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是移出而不予以归还,土壤中的养分势必将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地力衰减,植物产量下降。
因此,为了保持地力,稳定植物产量,就必须将随植物产品移出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的养分亏损和返还之间保持平衡。
如欲提高地力,增加植物产量,则需加大施肥量,使养分输入大于移出。
养分归还学说框定了土壤养分移出需要归还的大原则,但并不需要同时归还全部移出养分。
原因是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亦差别很大。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取的养分归还策略不是全部归还,而是有重点地部分归还。
养分移出养分归还施肥原理之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般植物鲜体含有65%~95%的水分和5%~35%的干物质。
干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灰分元素组成,它们在植物体内依次约占干重的45%、42%、6.5%、1.5%和5.0%。
在5.0%的灰分中含有几十种元素,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植物所必需的。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绪论思考题:1、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配方施肥:指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的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
2、阐述合理和不合理施肥引起的效应。
合理:增产效应;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效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地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及减产。
第一章施肥原理思考题:1、解释概念:养分归还学说:1. 原意: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地施加灰分。
2. 内涵:.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率:1. 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
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 内涵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②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③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面积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逐渐减少。
米氏学说:①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②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深层施肥的原理
深层施肥的原理深层施肥是一种提高植物生长质量和产量的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肥料施放在植物根系深处,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吸收养分,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
以下是深层施肥的原理及其优点。
1. 原理深层施肥的原理是在植物的根系深处施放肥料,使其充分吸收养分,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
在施肥过程中,肥料要施放在植物根系深处,以便养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此外,深层施肥还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2. 优点深层施肥有以下几个优点:(1)提高生产力:深层施肥能够使植物充分吸收养分,从而提高生产力。
(2)减少肥料流失:深层施肥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3)改善土壤质量:深层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使植物更加茁壮。
(4)增加植物抗逆性:深层施肥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使植物更加适应各种环境。
(5)提高品质:深层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品质,使植物更加美观、健康。
3. 深层施肥的方法深层施肥的方法是在植物根系深处施放肥料,以便养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具体方法如下:(1)选择适当的肥料: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选择适当的肥料。
(2)选择适当的时间: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深层施肥,以便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
(3)选择适当的地点:选择植物根系较深的地方进行深层施肥,以便肥料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4)施肥量要适量:施肥量要适量,避免肥料过量对植物造成伤害。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深层施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要选择适当的肥料,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肥料。
(2)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选择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深层施肥。
(3)要选择适当的地点,选择植物根系较深的地方进行深层施肥。
(4)施肥量要适量,避免肥料过量对植物造成伤害。
(5)注意肥料与根系的接触,肥料要与根系充分接触,以便养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施肥原理
三、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之 处及其发展
1.完全归还的见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方法是要根据土壤养分状 况、作物需肥特点、养分归还率高 低而归还,重点归还与作物产量和品 质关系密切的,作物需要量大而土 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低,归还率低的 养分。
。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获 得足够数量的氮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2.米氏学说实质(Mitscherlich theory) (1)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 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 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3.米氏学说的意义
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 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了由经 验施肥发展到定量施肥的施肥科学新 纪元。
由费佛尔(Pfeiffer)提出。
第四节 因子综合作用律
一、综合因子的分类
(一)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 即缺少某一种因子作物就不能完成生活
周期,如,水分、养分、空气、温度、光照 等。
(二)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 产量影响很大。即属于不可预测的因子,如, 冰雹、台风、暴雨、冻害和病虫害等。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1)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 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小养分
(2)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 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一)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 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作 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 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 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 系,否则将会得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肥越多越增产的错 误结论。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1、什么是最小养分?什么是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最小养分:相对于作物生长的需要量而言,土壤中供应能力最差的那种元素称为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律:即使土壤中其它养分非常充分或施用非最小养分的肥料,作物的产量仍然难以提高,只有补充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这个规律称为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最小养分律是关系到正确选择肥料种类和科学施肥的规律,运用它指导施肥,就能不断地培肥地力,保持土壤养分比例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综合施肥模型(精准施肥模型)四种。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出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群众的经验,群众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推广。
缺点:有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只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基本是一种半定量化的方法。
(2)目标产量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目标产量配方法又包含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①养分平衡法: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
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
②地力差减法: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
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
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
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必须引起注意。
(3)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的优点与缺点。
肥料的使用原理及方法
• 在光照不足时,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避免发生氨中毒。
• 过酸、过碱、吸湿性强、含有毒副成分的肥料均不宜作种肥。
• 氮肥以硫酸铵作种肥效果最好,磷肥以过磷酸钙作种肥为宜。 微量元素肥料中的硫酸锌、硫酸锰、钼酸铵等一般都可以作种 肥,但要严格控制用量;硼酸、硼砂均不宜作种肥。
• 主要的施用方法主要有拌种,浸种,沾秧根,穴施等。
• (三)追肥的施用技术
• 1、追肥的重要性
2、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特殊性
• 有一些作物除了需要的16种元素外,还需要其他 的有益元素,如:
• 硅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稻需要 硅肥;钠对糖用甜菜及某些蔬菜的生长有良好的促 进作用;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所必需的;喜酸性 土壤的茶树体中含有较多的铝,土壤中活性铝低时
茶树生长不良。
•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比例也不同。如:块茎 块根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植物对磷、钾的 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同时也是喜钙作物;叶用 蔬菜、茶、桑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 等纤维作物则需要较多的氯;油菜、甜菜需要较 多的硼;而马铃薯、烟草、葡萄、柑橘等忌氯作 物则不应施含氯化肥。
• 3、降水
• 降水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是化肥溶解和有机 肥矿化的必要条件,土壤水分必须依靠水分通过扩散 和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并被作物吸收利用。
• 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要采取保墒措施,加强根部对 养分的吸收。雨天和雨季则不宜多施肥料
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原则
少量归还
中度归还
重点归还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得足够数量的氮 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 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磷钾等矿质养分, 而且还需补充氮素等养分。
(3) 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 忽视了有机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分强调 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重要性。
2 .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 约的一面。
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
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 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 小养分。
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1 .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 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 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系,否则将会 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
2.内涵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 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 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 来越少。
猎物少了?
(2)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降低,而且作物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施肥的基本原理
报酬递减律
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 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 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 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5. 综合因子作用律
1. 作物丰产是光照、温、水、养分、空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 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是因子综合作用律的特点;
第四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
1. 养分归还学说 2. 最小养分律 3. 报酬递减律 4. 因子综合作用律
矿物质营养学说
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① 理论上,A. 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 的本质; B. 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 C. 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 坚实的基础 ②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 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 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 学说。
Justus Liebig
归还程度 低度归还 中度归还 高度归还
不同植物的营养元素归还比例
归还比例/% <10
需要归还的营养元素 氮、磷、钾
10~30
钙、镁、硫、硅
>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施肥只是综合因子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项技术措施; 把任一因子孤立起来是不对的;施肥与灌溉结合、施肥与 良种结合以及营养元素的配合等已成为不增加施肥量也能 增产的有效途径
铁、锰
补充要求
重点补充 依土壤和植物
而定
不必要归还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养分归还方式: 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 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合理施肥原理
30000 40000
60000
精选版课件ppt
mg/kg
0.1 0.6 20 50 100 20 100 -
-
-
-
%
0.1
0.2 0.2 0.5 1.0 1.5
45 45
6
8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必需营养元素的 主要功能
第一类:C、H、O、N、S 1. 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 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二-直)接植性物必需营养精选元版课素件pp的t 种类:16 种
5
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的营养成分
有益元素 其它元素
精选版课件ppt
其他元素 6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
精选版课件ppt
20
磷吸收率(µmol/g根鲜重×h)
10
1 0.1
0.01 0.001
0.01 0.1 1
10
100 1000
磷浓度(µmol/L)
外界磷浓度对生长4周的8种植物以及生长24
小时的大麦吸磷速率的影响
生长24精小选版时课件ppt
生长8周
21
一般6~38ºC的范围内,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温 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过高(超过40ºC )时,高温 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的 数量,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养 分的被动溢泌。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 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过植物的表现出来。而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律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康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是提高植物生长的一种重要措施。
它的基本原理是为植物提供所需的养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施肥的目的是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帮助植物增长更强壮,提高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养分供给。
植物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和代谢的需求。
这些养分可以通过施肥来提供,以弥补土壤中的不足。
施肥的方式可以通过化肥或有机肥来进行,它们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其次,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二是施肥的时间和方式。
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施肥的时间和方式也需要根据植物的需求来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季节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会有所不同。
例如,当植物处于生长旺盛期时,其对氮的需求较高,此时可以适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
另外,施肥的方式也需要根据土壤和植物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有时候需要通过叶面施肥或根部施肥来提供养分。
第三,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三是施肥的科学施用。
科学施肥是指合理选择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以充分满足植物的需要,并同时避免浪费和污染土壤环境。
首先,需要根据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例如,磷肥适用于土壤中磷素缺乏的情况,而钾肥适用于土壤中钾元素缺乏的情况。
其次,施肥的量需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来确定。
如果施肥量过多,可能导致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施肥量不足,可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最后,施肥方法也需要灵活运用。
可以选择基施、追施或叶面喷施等方法,根据作物的需要来提供养分。
第四,施肥的基本原理之四是合理循环利用养分。
施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养分的损失和浪费,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肥料的选择和施用方法来减少养分的损失。
例如,选择控释肥和有机肥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损失。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有机肥的堆肥利用和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降低养分损失和土壤贫瘠化的风险,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合理施肥同时浇水的原理
合理施肥同时浇水的原理合理施肥和浇水都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合理施肥同时浇水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合理施肥原理1.了解土壤性质在进行施肥之前,必须先了解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该土壤类型的肥料种类和用量。
2.根据不同作物需求施肥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施肥。
例如,在种植水稻时需要大量供应氮元素,而在种植豆类时则需要较多磷元素。
3.控制用量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并且会增加成本。
因此,在进行施肥时必须控制用量,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状态来调整用量。
4.选择适当时间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例如,在水稻的灌浆期和抽穗期需要进行追肥,以满足其对氮元素的需求。
二、浇水原理1.了解土壤含水量在进行浇水之前,必须先了解土壤含水量。
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则需要多次浇水;如果土壤过于湿润,则需要减少浇水次数。
2.根据不同作物需求浇水不同作物对水分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浇水。
例如,在种植玉米时需要大量供应水分,而在种植草莓时则需要控制用水量。
3.控制用量和频率过度浇水会导致土壤酸化和营养元素流失,并且会增加成本。
因此,在进行浇水时必须控制用量和频率,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状态来调整用量和频率。
4.选择适当时间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环境条件不同,因此在浇水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例如,在高温干旱季节需要增加浇水次数,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三、合理施肥同时浇水原理1.满足作物需求合理施肥同时浇水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增加养分利用率在进行施肥时,如果没有及时浇水,则会导致肥料流失和固定,从而降低养分利用率。
因此,在进行施肥时必须及时浇水,以增加养分利用率。
薄肥勤施的原理
薄肥勤施的原理
薄肥勤施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其原理是在植物生长周期中,分多次、少量施肥,以满足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薄肥勤施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少量施肥:薄肥勤施强调施肥量适中,不过量供应植物营养。
少量施肥可以避免土壤中养分浓度过高,导致盐分积累,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提高养分利用率。
2. 分次施肥:薄肥勤施将施肥分为多次进行,以满足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分次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植物的养分需求。
3. 定期施肥:薄肥勤施强调定期施肥,确保植物养分的持续供应。
定期施肥可以避免营养供应的间断,保证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4. 依据土壤分层施肥:薄肥勤施通过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植物的养分需求,在不同土层中有针对性地施肥。
根据土壤的质地、肥力、水分状况等指标进行合理的施肥,使养分更有效地被植物吸收利用。
总的来说,薄肥勤施的原理是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分多次、少量施肥,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浪费,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产量高低 ( 相当于桶中水位 )取决于产量 限制因子(相当于水桶中最短的木条) 构成产量的其 他因素很充分 产量限制因子 锌 钼 锰 铜 钾 氯
硫
铁
)
养分桶原理: 当作物需要的某些营养元素量足够 时(相当于木桶中的完整木条),如 果另一些或一种不足的养分 ( 相当 于木桶中不完整的木条 ) 得不到补 充,那么再增加已经足够的养分不 会提高产量。只有补充不足的养分 后,才能发挥其他肥料的肥效。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肥料是植物增产的物质基础。合理施用肥料,尤其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 大幅度提高植物产量水平,改善植物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据世界粮食 及农业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世界化肥生产量的迅速增加,世界粮食生产量 也相应地得到提高。施用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其各增产因素总和的30%~ 60%。 合理施肥的涵义从经济意义上讲,它包括两个意思:一是通过合理施肥措 施,协调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从而达到植物高产、稳产、 优质的目的;二是用较少的肥料投资,争取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从改土培肥角度看,合理施肥应该体现用地与 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为植物达到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重视施用有机肥 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传统的施肥经验和特色,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配合施 用化学肥料,是我国的肥料工作方针,也是合理施肥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指植物丰产是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 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料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施肥与 灌溉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选用耐肥的、新的植物品种可以显著 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等。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 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应用上述施肥基本理论指导施肥实践时,必须注意到植物吸收养分是一个 主动地、有选择的吸收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新 陈代谢上都各有其独特功能,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的营养期与其生育期 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把握因子作用律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改良培肥土壤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 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 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 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 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 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 植物的产量。
“农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养分制 约,常因这一因了的增减成升降”。
①生产中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和补充限制 因子;②欲充分发挥肥效,必须注意施
肥措施与其它因子的配合。
第三节 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的基 本内容
(一)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 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 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 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再增加而报酬的增加 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4. 田间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 提高产量
最小养分是限制产量提高的关键 因素,合理施肥一定要强调针对性, 如果找不准最小养分而盲目增加其它 养分,其结果必然是最小养分得不到 补充,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依然 存在,导致元素间的不平衡成分增大, 产量降低。肥料利用率下降,从而影 响施肥的经济效益并引发生理病害和 产生环境污染。举例。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1)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 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小养分
(2)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 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一)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 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作 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 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 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 系,否则将会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 误结论。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 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2.限制因子律 1905年由英国学者布菜克曼提出。
(1)影响作物生产的生态因子 土壤的通气; 水分; 有害物质; 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降雨 量等。
(2) 中心意思 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
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 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 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 物才能继续增长。 (3)实践意义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 磷钾等矿质养分,而且还需补充氮素 等养分。
3.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 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忽视了有机 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 分强调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
重要性。
4.李比希反对布森高(Bausingault)关 于豆科作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也是 错误的。
二、内涵 (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 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 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猎物少了?
(二)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 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 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三)为了保持元素说的中心思想 就是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 东西。
第五单元,10% 报酬
第四单元,25% 报酬
产
第三单元,50% 报酬
量 价
第二单元,100% 报酬
值
第一单元,200%
1234 5
投入价值一单元
报酬递减率说明
(二)米氏学说
燕麦磷肥试验(砂培)
每盆施P磷2O5()量
每盆干物质/g 产量
/g
实测值
计算值
0
9.?80.50
第一篇 施肥原理
第一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河南农业大学 韩燕来
第一节 养分归还学说
J.V.Leibig
一、养分归还学说的原意
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 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 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 会愈来愈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 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 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 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 地施加灰分。
限制养分 C
产 量 限制养分 B
最小养分图示
养分 A
二、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 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多种
营养元素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而这些元素大多数要从土壤中吸收, 这就要求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应 该是丰富而成比例的。
2.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 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 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三、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之 处及其发展
1.完全归还的见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方法是要根据土壤养分状 况、作物需肥特点、养分归还率高 低而归还,重点归还与作物产量和品 质关系密切的,作物需要量大而土 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低,归还率低的 养分。
。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获 得足够数量的氮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最早出现的最小养分应该是作 物需要量大而归还土壤中少的大量 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3. 最 小 养 分 会 随 条 件 改 变 而 变 化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 施肥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土壤 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满足作物生长 对该养分的需求后,作物产量便会明显 提高,之后,原来的最小养分则让位于 其它养分,后者则成为新的最小养分而 限制作物产量的再提高。
而事实上,1870~1880年间海尔瑞 格(Hellriege)等发现了根瘤菌的固氮 作用以后弄清了轮作中插入豆科作物由 于其固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土 壤耕层氮素含量,成为植物氮素营养的 重要来源之一。
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养分归 还的主要方式:合理施用化肥。
第二节 最小养分律
(law of the minimum nutrient)
(二)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 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一面。
(三)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 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 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
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
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 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 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 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