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及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活力被不断激发,资本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资本的流通必将产生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同时伴随有资本的积聚和集中”[2]749,资本的运动会对已有的生产关系作出深刻调整,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科学认识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资本积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资本积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整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的内涵、实质、形式、后果及其发展趋势,在对剩余价值产生和去向的论述中,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在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对比分析中,明晰了由简单再生产走向扩大再生产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2]668。
在流通环节中,资本首先转换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环节中劳动者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形成商品,通过交换将商品转化为新的货币。
其中,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并投入到扩大的再生产过程之中,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
资本从诞生起就注定不是静止的,要不断地运动,要追求高出自身价值之外的价值;一旦这种运动停止,资本也就随之死亡了。
资本积累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善了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对重商主义学派的经济观点进行批判时指出,流通领域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只有“绝对利润”才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只有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带来剩余劳动量的积累,进而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之我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所谓原始积累”中写到:“资本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学和肮脏的东西。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这种统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利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用工人。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结束。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在短短10余年中以世界罕见的速度进行。
其积累速度之快、时间之短,全世界唯此一例。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别国没有的特点:由于这场原始积累是以国有资产为掠夺对象,是部分特权阶层和贪官污吏这些社会管理者以各种方式巧取豪夺自己看守的社会财富,使之从国库“和平”转移到私囊。
这批靠“灰色收入”起家的“灰色阶层”,拥有成百上千万元的资产,高级汽车、别墅、美女等超级享受一应俱全。
不少年轻人将他们奉为偶像,在他们的影响下,“勤劳致富”早已成为一种过时的思想观念。
正如经济评论家邓宁所说:“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形式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伟大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现实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原理马克思资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剖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资本理论主要包括商品与货币形态的分析、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与原始积累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从商品与货币的形态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
他指出,商品社会是商品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社会形态,而资本主义则是商品经济的特殊形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不仅仅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被看作是获取利润的手段。
货币作为唯一的交换媒介,使得商品具有了普遍等价物的特征。
其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资本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明确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必然存在的。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剥削获得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阶级矛盾的根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分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最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与原始积累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原始积累的现象。
这种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掠夺、剥削等手段来迅速积累资本,进而实现更大的利润。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则是通过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达到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用市场调节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
它既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和提高效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并将其重新投资以增加资本量的过程,而资本集中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不断集中的趋势。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本积累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之一。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进行生产和投资,从而推动了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的核心机制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挤压。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实际获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进而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不仅包括资本的扩张和增长,还涉及到资本的再生产和再投资。
资本家将获得的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种循环不断地加速了资本的积累速度,同时也加剧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
与资本积累相伴随的是资本集中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技术的进步,资本不断地从小资本家手中流向大资本家,最终导致资本在少数大公司和财团手中的集中。
这种资本集中不仅加剧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大资本家通过垄断市场和压低成本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工人阶级则面临着失业和工资下降的压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和阶级斗争的加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的建立。
论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动所得。事实果真如此 吗?这一结论 真的符合社 会现实吗?其实不然 ,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的前提中 就鲜 明地揭露 出, 或者说反 击 了资本家 “ 勤俭致 富” 这一弥天大谎 。他论证说 , 资本主义是在剥夺 农 民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创造 自身出现的前提的, 对 农 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全部历史过程 的基础。 封建社会 的经济形式 , 一般都是分散 、 孤立、 保 守的 自 然经济式的生产方式 , 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
一
首先 , 什 么是 原始 积 累 呢?马克思 总 结道 :
“ 所谓原始积 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 生产 资料分 离 的历 史 过程 。 这个 过 程 所 以 表 现 为 ‘ 原始 的 ’ , 因 为 它 形 成 资 本及 与之 相 适 应 的生 产 方 式 的前 史。 ” [ 1 ] ( 啪 也就是说 , 资本原始积累使得劳动者与 劳动资料所有权彻底 、 无情地分离 。马克思在分析 出这一历史前提之后 , 还界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 始性 : 它处于资本形成的早期 阶段 , 其历史使命是 为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更为广泛、 更为有利的前提 条件和发展境遇。具体而言 , 大致体现在两个 向度 上: 一方面创造 出货币、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的持
本主义精神》 一书当中, 马克斯 ・ 韦伯大肆宣扬具
有理性的资产阶级的开创性 、 勤俭创业精神。倘若
[ 基金项 目] 中国矿业 大学人 才引进 资助 项 目的阶段 性成果
3 5
按照这一思路进行逻辑推演 的话很容 易得 出一个 结论 : 资本主义“ 经济关 系” 完全是资本家辛勤劳
构了不合时宜的 旧生产方式。马克思对“ 资本原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1 1 . N o . 4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双汇公司并购探讨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双汇公司并购探讨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的机制。
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出售获得利润,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资本的积累。
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大型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成为了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之一。
双汇公司是中国知名的食品企业,它在过去几年进行了不少并购活动,这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双汇公司并购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和讨论。
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双汇公司的情况。
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猪肉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其产品涵盖了香肠、火腿、午餐肉等多个品种。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双汇公司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与收购活动,比如2014年收购了美国的木兰谷公司,2015年收购了日本的威派特公司等等。
这些并购行为使得双汇公司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在行业内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这些并购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呢?是否符合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通过积累资本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资本家还会进行市场扩张,通过并购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而双汇公司的并购行为与此不谋而合。
双汇公司通过收购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庞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汇公司的并购行为是符合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
它是通过扩大自己的生产力和市场份额,实现了资本的增值和积累。
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也伴随着资本的集中与垄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的集中与垄断,这也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终会形成垄断地位的结果。
这也正是双汇公司进行并购的内在逻辑之一。
通过不断并购其他企业,双汇公司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加强了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和解释,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本文将从资本积累理论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积累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指通过投资和生产活动,产生剩余价值,再将剩余价值重新投资增加资本。
这种不断积累的过程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两大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的矛盾。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商品生产的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使得分配不均问题逐渐加剧,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资本和劳动力的矛盾也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矛盾之一。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剥削工人,导致劳动者的收入问题。
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周期波动。
资本积累的扩张阶段会导致经济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过度投资、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
当市场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时,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进入危机期。
这时,企业利润下降、企业破产增多、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会出现,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必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还在于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随着资本积累过程的推进,资本向大企业和财团集中,垄断经济形成。
这种垄断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减少,从而使得经济危机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并且,大企业和财团通过垄断地位控制市场,对其他企业进行压榨和消灭。
这种垄断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大量生产者的失去生计,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危机的风险。
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经济周期波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等因素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问题和限制,同时也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五章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第四节中, 分析了不增加积累也能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原理。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同时当作是一个劳 动过程来考察,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酷奥达, 就不仅依赖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还受到在劳 动过程中生产力提高的因素的推动。只要人们在 生产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劳动、土地、科技的伸 张力,也就是把自然力运用于生产过程,就可以 不追加劳动的条件下,增大使用价值生产规模。 • 洪远朋在《资本论》全部分析得出非积累原理有:
• 第三种意见。如果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当作 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积累则 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如果分析现实 的扩大再生产,除积累外,还有非积累的 源泉。(赵人伟)。 • 第四种意见,从资本的角度看,积累是扩 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从其他社会的观点 看,扩大再生产除积累的源泉外,还有其 他源泉。
•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和 商品价值降低,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增加相对 剩余价值量,从而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数量;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降低,可以使资本 家在实物上保持原有消费品甚至增加消费品数量 的条件下,减少消费基金,增加资本积累基金的 数量;再次,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 降低条件下,同样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增加资本积累数 量;最后,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旧机器设备就 会不断用效率高,价格低的新及其和设备替换, • 不变资本部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得到更有 效的利用。
• ㈠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 第一种意见:因资金积累而发生的生产规模的扩 大,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没有资金积累而发生 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 第二种,刘国光认为: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 的数量以及生产产品的数量,不是由于生产技术 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而纯粹是由于劳动 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不是 由于劳动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生产技术改进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扩大,就是内涵的扩大 再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是区分扩大再 生产的外延性和内涵性的基本标志。
《资本论》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
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
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
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
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
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
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
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发展规律。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加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
资本积累导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
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扩张面临着市场需求的限制。
当生产力超过了市场需求时,过剩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导致生产停滞。
资本积累还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不平衡,无限扩大的资本在社会中集中,使得剩余价值越来越少,导致劳动力过剩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积累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是引发危机的关键因素。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得每个工人所携带的资本(即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增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是唯一创造价值的源泉。
当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的相对减少时,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扩大将受到阻碍。
由于工人阶级的收入相对减少,消费需求不足,使得市场狭窄,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这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的矛盾最终也会引发经济危机。
金融资本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资本积累的加速,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金融资本依赖于资本市场的运作和金融机构的运作,而这些市场和机构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金融市场的危机和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引发经济危机,并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金融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利益和实体经济的利益混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积累导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金融资本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仅对经济本身造成严重冲击,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积累理论
(一)再生产的一般原理
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 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从 生产过程的经常联系和不断更新的过程来看, 生产过程的经常联系和不断更新的过程来看,生 产过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如果生产在原有规 产过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如果生产在原有规 模上进行,就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规模上进行, 模上进行,就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规模上进行, 则是扩大再生产。 则是扩大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 是再生产的条件,因此, 是再生产的条件,因此,社会必须从年产品中分 离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供再生产之用。在 离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供再生产之用。 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同时, 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同时,也再生产出原来的 生产关系。例如,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 生产关系。例如,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再 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 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资本家的历史进步作用。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资本家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表面上看, 从表面上看,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是由资本 家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 家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实际上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 的。资本积累首先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作为 资本积累首先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人格化的资本他生产的动机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 人格化的资本他生产的动机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 换价值的增值,是追求绝对的富, 换价值的增值,是追求绝对的富,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 其次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 力。其次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资本 家必须进行资本积累,否则他就有被竞争者吃掉的危险。 家必须进行资本积累,否则他就有被竞争者吃掉的危险。 资本家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资本家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进步作用表现在,他作为 资本的人格化,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 资本的人格化,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大大发展了社 会生产力, 为一个更高级的、 会生产力,“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 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649页 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第649页)从 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 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 他才有历史的价值,才有暂时必然性。 他才有历史的价值,才有暂时必然性。
我国供给侧改革核心论析--基于马克思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019年第3期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供给侧结构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供给侧改革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产品附加值提高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和创新。
由此可见,马克思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理论对我国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核心问题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理论再认识从企业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利润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规模与企业利润的量成正比,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企业将所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利润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一定比例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利润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
资本积累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追逐利润是企业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决定了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同时,资本积累也是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的。
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
竞争迫使每个企业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总之,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正式提出来的。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财富的过程的阐释,指出了由劳动到资本之间的财富的变化,以及财富的转化和分配方式。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职位、价格和资本主义的利润。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
(1)劳动的形态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劳动过程,其过程或形态不仅是劳动力的购买和出售,也包括了资本投资、以及有关价格、贸易、负担等劳动。
(2)价值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通过更多层次的价值分配而实现。
劳动的收入是由其劳动产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资本的收入则是由其对价格控制而实现的。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它指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发生的活动,并说明了财富如何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流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和
攫取的方式获得大量财富,而劳动者只能依靠其劳动获得有限的收益。
4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他社会运动现象,同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原理(资本原始积累)
03 分析评价
03
分析评价
肯定评价
一方面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 上,需要有资本原始积累辅助筹措 和集中一定量的“资本”——即资 本原始积累是应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的特殊要求而来到人间的,不是可 有可无的,若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参 与这一过程,则社会经济转型的进 程就会延迟,转型的经济成本和社
另一方面
NO.2
一旦它超出了有效的时间界 限或违背了它的初衷就会走向其 对立面——或者变筹措资本为聚 敛钱财,其后果是减少了资本的 供应量,妨碍资本的集约经营; 或者超时限地滥用资本原始积累 的极端手段筹措资本并进行资本 经营,其后果是诱导大量的人去 冒险和犯罪,势必扰 乱正常的社 会经济秩序,从而严重地阻碍新 型经济的健康成长,甚至引起社 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04 马克思的资本 原始积累理论
04
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剥夺者”剥夺“剥夺者”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演化,致
使资本更加集中。资本家会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竭 尽全力地将其最大化。 资本家不断地把从工人身 上榨取的剩 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不断地 壮大自己的经 济实力,如此,就更有能力剥削更 多的工人,甚至把 其他的“剥夺者”也列入吞噬 的范围之内。
累的资本带有“血腥性”和“肮脏性”,而资本积累则采取合乎道德、法律、人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正 当手段; 3、两者积累的内容不同,资本原始积累是以粘合社会上零散的“准资本困子”筹措新生经济的初始 资 本,而资本积累则是将已经存在的各分散的中小资本集中为一个更大的资本或将已有资本的成果 (利 润或剩余价值 )部分地资本化,以积聚成一个更大的单个资本; 4、两者的后果不同,资本原始积累的后果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重性且消极的一面更应该加倍重视, 而资本积累的后果则主要表现为积极的一面。
资本论的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分析我国引进外资问题摘要: 马克思认为,只有不断地积累资本,资本家才有可能不断地改进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不断的资本积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自身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现代经济采用引进外资来弥补经济体中的资金短缺。
但是,引进外资的过程也需要理论支持,以免得不偿失,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在指引我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理论支持的作用。
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集中引进外资1 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原理的论述关于资本积累,马克思多从生产和再生产领域来考察。
他把资本积累界定为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资本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竞争所驱使的。
1.1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资本的总额增大,这便是资本积累。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用,或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
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家从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自己的资本,以便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生产的规模。
也就是说,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积累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竞争也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迫使每个资本家必须不断地实行积累。
只有不断地积累资本,他们才有可能不断地改进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不然的话,就会被他的竞争对手所打败,遭到倒闭破产。
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假定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不变,那么,积累规模的大小就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愈多,在上述条件下,他的资本积累规模也就愈大。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增殖资本价值,进而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而又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此不断地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增加自己的资本财富,这就是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的原始累积概念
资本的原始累积概念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需要的资本积累。
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剥夺或掠夺劳动者的财产和资源来实现的。
这种剥夺可以通过军事征服、殖民化、奴隶制度和非法贸易等方式进行。
在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资本家和商人利用这些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此外,资本的原始积累还包括对劳动力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大多数人靠自耕农或手工业为生,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他们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
劳动力成为商品,而雇佣工人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谋求生计。
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通过剥夺和掠夺,资本家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可以开始生产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同时,劳动力被迫成为商品,为资本家带来了廉价可靠的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尽管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和资源,被迫成为无产阶级,生活在贫困和不公的环境中。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因此,在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关注与
之伴随而来的不公和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
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
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论》第一卷P634)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
”(同上P649-650)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
(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
”(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
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比如,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
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长的步伐会逐渐放缓。
这是一般企业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在50强企业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规模和名气均较大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指数排名反而比较靠后。
这就存在大型民营企业在做大之后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问题。
分析个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正处于更重视规模扩张和外延式增长、而把质量升级和内涵式增长置于其次这样一种战略安排。
因此,已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的民营企业,必须尽快放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模企业发展模式。
要放弃单纯依靠用低成本打“价格战”的办法来战胜对手的经营理念,真正使企业转到重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发展模式上来,以此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具体办法包括:1、要加速和鼓励企业制度创新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政策,采取不同策略,鼓励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制的平稳过渡。
目前,中国大型民营企业正处于两种治理制度交叉的胶着状态。
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企业必须着力推进体制改革,缩短内部“交班”时间,降低内部交班成本,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使一个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与发展不再是寄希望于一人,而是寄希望于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一个整体。
2、要重视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制胜的前提是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物美价廉的物质产品或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过硬的技术。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过程的协调与交流,包括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新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等,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
如,华为集团将收入的20%用于技术投入,现在正是依靠这种技术优势,它已发展成为我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每年用于R&D的费用占公司年销售额的比重大致在2%~3%,微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曾高达20%多;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研究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仅有0.31%。
因此,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管理。
3. 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家族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难以接纳人才,但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没有人才。
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要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同时,企业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
二、资本积累的途径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手段(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途径的论述1、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资本积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资本集中是通过改变既有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
2、资本集中的两种方式资本集中是“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和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其中前一种方式是指企业并购,后一种方式是指股份制。
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快速积累巨额资本。
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再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资本论》第一卷P690)可见,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使得资本能迅速积累起来。
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看出的东西,现在的西方世界仍然如此。
由于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的并购可以在瞬间完成;不仅如此,这种并购活动的发生也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和阻隔。
因此,资本市场的存在使企业的重组和企业间的并购成为十分容易的事情。
而正是资本市场的这样一个功能和优势,为有效率的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可能性。
(二)发展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资本市场的存在给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筹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整合功能。
因为只有在资本市场上,有效率的企业才能生存,没有效率的企业将被淘汰。
它实际上为那些有活力的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快车道”。
所以,如果说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的话,那么这种帮助就应该表现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能够进行资产重组或企业所有权变更的能力和机会上。
但是,恰恰是这个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中国却受到政策的严厉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还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规模方面,或者仅仅集中在筹资功能方面,而整合功能即资本所有权的流动或者企业的并购没有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加以理解。
结果,尽管允许了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但资本的所有权却人为地受到限制而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地流动。
由于资本所有权不许流通,大规模的和经常性的企业产权交易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和完成,大量有效率的本土民营企业不能顺利进入做大做强的快车道。
所以,民营企业要成长壮大,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市场上有效地进行企业重组和资本运作。
主要的途径包括:1、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鼓励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同时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开设创业板市场鼓励民营企业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改变上市公司的结构。
2、证券公司层面。
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进入证券公司,民生证券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也可以通过部分国有控股的证券公司股权转让,或是建立完全由民间投资的证券公司,从而使股权结构多元化。
3、机构投资者。
以基金管理公司为例,目前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
将来应该有更多的由私人投资组建的投资机构来投资证券市场。
4、开设创业板市场。
创业资本需要通畅的进入、退出渠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开设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主体将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需要创业资本的投资,它们可以通过创业板市场来获得资金的支持,解决创业投资的问题。
三、资本积累的后果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景(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后果的论述1、两极的积累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同时指出:“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资本论》第一卷P709)。
“因此,一天比一天更为明白,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运动的各种生产关系,没有统一的简单的性质,但是有一种两重的互相矛盾的性质;在这各种关系中,有财富生产出来,也有贫困生产出来;在这各种关系中,生产力发展着,但是也有阻碍生产力的力量发展着;这各种关系能生出市民的财富,即资产阶级的财富,不过也能生出不断破坏这个阶级一部分成员的财富的阶级。
”(《哲学的贫困》第116页)2、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末尾,总结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符合逻辑的结论。
然而,资本主义为了摆脱这一厄运,他们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上个世纪就掀起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倡导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满传统资本主义企业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的短视做法,试图使企业的决策与雇员及他们的家庭、客户、环境和雇主的健康发展保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