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
弹性力学-平面应力-平面应变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的求解方法
解析法
实验法
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 数学方程进行求解。适用于简单几何 形状和边界条件的问题。
通过实验测试来测量物体的应力分布, 通常需要制作模型并进行加载测试。 适用于无法通过理论分析求解的问题。
有限元法
将物体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通 过求解每个单元的平衡方程来得到整 个物体的应力分布。适用于复杂几何 形状和边界条件的问题。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描述物体在受力后的应力 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描述物体在受力后发生的 位移和应变关系。
描述物体内部力的平衡关 系03
平面应力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的定义
平面应力问题是指在弹性力学中,物 体受到的应力作用在某一平面内,且 在该平面上没有作用力的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通常适用于薄板、薄壳 等二维结构,其中应力分量在某一平 面内变化,而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上 ,应力和应变均为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平面应变问题
平面应变问题的定义
平面应变问题是指在弹性力学中,应变和应力都仅发生在某一平面内的现象。在 此情况下,应变和应力分量都与离开平面的距离无关。
平面应变问题通常出现在薄壁结构、板壳结构等二维结构中,其中主要的变形和 应力分布都在一个平面内。
平面应变问题的求解方法
1 2 3
有限元法
通过将问题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利用弹性 力学的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求解每个单元 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跨学科的研究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可能会带来新的思想和 理论。例如,与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的交叉可能会为弹性力 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和思路。
实验与理论的结 合
实验技术的发展将有助 于更好地验证理论的正 确性和实用性。同时, 理论的发展也将为实验 提供更好的指导。因此 ,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将 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向。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范文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薄壳结构的弯曲问题一直是工程和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特别是对于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其实验与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这种结构由于其复杂的几何特性和材料特性,常出现于工程实践中如航天器结构、复合材料制品等。
而对其弯曲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设计合理结构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及优化性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辛叠加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辛叠加方法概述辛叠加方法是一种在弹性力学中广泛应用的数值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然后通过辛矩阵的叠加原理,将各个子问题的解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整个问题的解。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具有复杂边界条件和材料特性的问题,对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三、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对于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数学建模。
考虑其几何形状、材料属性以及边界条件等因素,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特别地,需要考虑到其正交各向异性的材料特性,以及四边固支的边界条件对结构弯曲的影响。
四、辛叠加方法的实施步骤1. 子问题的划分与求解: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辛叠加方法的原理,将整个问题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
然后,针对每个子问题,利用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辛矩阵的求解方法,求解出各个子问题的解。
2. 辛矩阵的构建与叠加:根据辛矩阵的构建原理,将各个子问题的解表示为辛矩阵的形式。
然后,通过辛矩阵的叠加原理,将各个子问题的辛矩阵进行叠加,得到整个问题的辛矩阵。
3. 求解整体问题的解:通过求解得到的辛矩阵,可以得到整个问题的解。
这个解将包括位移、应力等物理量的分布情况,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结构的性能。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进行辛叠加方法的求解,可以得到结构的位移、应力等物理量的分布情况。
薄壳结构总结
支座环 (对圆顶起箍的作 用)
横隔构件
边缘构件的自身刚度 及其结合处的连接强 度
应用 横向取1m宽的板带为计算单元, 屋盖结构、竖向分系统; 按多跨连续板对其进行内力分析; 单跨或多跨,单波或多波 纵向取一个波长为计算单元, 按两端支撑在横隔框架上的梁分析
双向柱距相等的正方形柱网
类型 长壳、短壳 无边梁、有边梁
受力特点
抗推力措施 横隔
常用长折板,受力与长筒壳类似,也 横隔构件 可按梁理论计算。
较大的抗弯刚度及整体稳定性 平滑圆顶、肋形圆顶、多面圆顶 壳面径向、环向弯矩小,无弯矩理论 (环向肋、径向 。 肋) 圆顶径向受压,环向上部受压、下部 受压或受拉(主要内力) 主要通过薄膜内力传递荷载 壳体顶部轴向受压,边缘处横向弯 矩, 四个角部顺剪力很大 稳定性好 无弯矩理论 曲面内不产生法向力,仅存在顺剪 力, 顺剪力产生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 保留曲面结构空间工作的优势, 受力性能好,同时简化了结构 有柱帽、无柱帽 各幕间相连的幕角刚度很小, 多跨的幕结构不考虑其连续性, 按简支连续梁结构考虑。
类型 筒壳结构 折板结构
定义 单向柱形曲面
组成 壳板、边梁、横隔
无边梁:若干等厚平板、横隔构 以一定角度整体联系构成的薄板体系 件 有边梁:板、边梁、横隔构件
圆顶结构
旋转曲面壳、双曲薄壳
壳面、支座环
双曲扁壳结构
抛物线平移曲面
壳板、竖直的边缘构件
双曲抛物面壳结构直纹曲面
壳板、边缘构件
第七章薄壳问题
k pp
(
2424)
j m p
(
241)
F k e
e
( 2424)
( 2 41)
7 矩形单元计算薄壳问题
三 壳单元结点子矩阵的元素分析
平面单元
薄板单元单元
薄壳单元
7 矩形单元计算薄壳问题
r
e
p
r
b
r
e
同理:
Fr
e
Frp
Fb r
e
其中
p r
位移 上所作的虚功,即
根据:
5单元矩形薄板单元等效荷载
由于虚位移的任意性,故得等效结点荷载为:
故得:
这里 矩荷载。
分别为结点i处的等效法向荷载和绕x、y轴向的等效力
5单元矩形薄板单元等效荷载
• 当板受到均布法向荷载q0作用时,则单元结点荷载可得为
6薄板弯曲问题中的位移边界条件
6薄板弯曲问题中的位移边界条件
计算力学 第七章 弹性薄板弯曲问题
1 薄板弯曲问题
1薄板的定义
• 力学概念定义的板是指厚 t 1 ~ 1 薄膜 t 厚度 度尺寸相对长宽尺寸小很 b 80 100
多的平板,且能承受横向 1 ~ 1 t 1 ~ 1 薄板 或垂直于板面的载荷。如 80 100 b 5 8
板不是平板而为曲的(指一 个单元),则称为壳问题。
y
E
1 2
( y
x )
xy
E 2(1
)
xy
• 记为矩阵形式:
x
E
1 2
2w z( x2
2w y2 )
y
E
1 2
z(2w y 2
2w) x2
xy
12组合壳一、不连续效应与不连续...
第二节回转薄壳应力分析概念壳体:以两个曲面为界,且曲面之间的距离远比其它方向尺寸小得多的构件。
壳体中面:与壳体两个曲面等距离的点所组成的曲面。
薄壳:壳体厚度t与其中面曲率半径R的比值(t/R)max≤1/10。
薄壁圆筒:外直径与内直径的比值Do/Di≤1.2。
厚壁圆筒:外直径与内直径的比值Do /Di≥1.2 。
3.2.1 薄壳圆筒的应力1.基本假设:a.壳体材料连续、均匀、各向同性;b.受载后的变形是弹性小变形;c.壳壁各层纤维在变形后互不挤压。
图2-12.B 点受力分析:内压P ( B 点):轴向:经向应力或轴向应力σφ圆周的切线方向:周向应力或环向应力σθ 壁厚方向:径向应力σr三向应力状态→(σθ 、σφ >>σr )→二向应力状态因而薄壳圆筒B 点受力简化成二向应力σφ和σθ(见图2-1) 3. 应力求解截面法图2-2 薄壁圆筒在压力作用下的力平衡应力求解 (静定,图2-2)220442sin 222i pDD p Dt tpDpR d t tϕϕπθθθϕππσσαασσσσ=====⎰轴向平衡得 圆周平衡 得 解得 3.2.2 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一、回转薄壳的几何要素:回转薄壳:中面是由一条平面曲线或直线绕同平面内的轴线回转而成。
母线:绕轴线(回转轴)回转形成中面的平面曲线,如OA极点:中面与回转轴的交点。
经线平面:通过回转轴的平面。
经线:经线平面与中面的交线,即OA'平行圆:垂直于回转轴的平面与中面的交线称为平行圆。
中面法线:过中面上的点且垂直于中面的直线,法线必与回转轴相交。
第一主曲率半径R1:经线上点的曲率半径。
第二主曲率半径R2:垂直于经线的平面与中面交线上点的曲率半径(K1B )等于考察点B到该点法线与回转轴交点K2之间长度(K2B)平行圆半径r:平行圆半径。
图2-3 回转薄壳的几何要素同一点的第一与第二主曲率半径都在该点的法线上。
曲率半径的符号判别:曲率半径指向回转轴时,其值为正,反之为负。
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四版)_课后习题解答(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徐芝纶第一章绪论【1-1】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均匀的各向异性体,什么是非均匀的各向同性体?【分析】均匀的各项异形体就是满足均匀性假定,但不满足各向同性假定;非均匀的各向异性体,就是不满足均匀性假定,但满足各向同性假定。
【解答】均匀的各项异形体如:竹材,木材。
非均匀的各向同性体如:混凝土。
【1-2】一般的混凝土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构件能否作为理想弹性体?一般的岩质地基和土质地基能否作为理想弹性体?【分析】能否作为理想弹性体,要判定能否满足四个假定:连续性,完全弹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假定。
【解答】一般的混凝土构件和土质地基可以作为理想弹性体;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岩质地基不可以作为理想弹性体。
【1-3】五个基本假定在建立弹性力学基本方程时有什么作用?【解答】(1)连续性假定:假定物体是连续的,也就是假定整个物体的体积都被组成这个物体的介质所填满,不留下任何空隙。
引用这一假定后,物体的应力、形变和位移等物理量就可以看成是连续的。
因此,建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时就可以用坐标的连续函数来表示他们的变化规律。
完全弹性假定:假定物体是完全弹性的,即物体在对应形变的外力被去除后,能够完全恢复原型而无任何形变。
这一假定,还包含形变与引起形变的应力成正比的涵义,亦即两者之间是成线性关系的,即引用这一假定后,应力与形变服从胡克定律,从而使物理方程成为线性的方程,其弹性常数不随应力或形变的大小而变。
均匀性假定:假定物体是均匀的,即整个物体是由同一材料组成的,引用这一假定后整个物体的所有各部分才具有相同的弹性,所研究物体的内部各质点的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因而物体的弹性常数不随位置坐标而变化。
各向同性假定:假定物体是各向同性的,即物体的弹性在所有各个方向都相同,引用此假定后,物体的弹性常数不随方向而变。
小变形假定:假定位移和变形是微小的。
亦即,假定物体受力以后整个物体所有各点的位移都远远小于物体原来的尺寸,而且应变和转角都远小于1。
《2024年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范文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薄壳结构在各种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弯曲问题也因此成为研究热点。
特别是对于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其复杂的力学特性和精确的求解方法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运用辛叠加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涉及到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该问题主要描述的是在外部载荷作用下,薄壳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求解。
模型中,我们假设薄壳材料为正交各向异性,其物理参数如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值。
同时,我们考虑薄壳的四边均为固支状态,即边界条件为固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薄壳的弯曲问题模型,包括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和边界条件等。
三、辛叠加方法的原理与应用辛叠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求解薄壳弯曲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辛几何理论,通过将薄壳的弯曲问题转化为辛几何问题,进而利用辛几何的性质和定理进行求解。
在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中,我们可以运用辛叠加方法,将薄壳的变形和应力分布问题进行分解和求解。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将薄壳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区域,然后针对每个小区域应用辛叠加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求解每个小区域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得到整个薄壳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在求解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正交各向异性、四边固支的边界条件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四、计算与分析在应用辛叠加方法进行求解后,我们可以得到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对薄壳的变形和应力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方向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会导致薄壳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产生差异。
板壳理论 课件 chapter2 弹性薄板的稳定和振动
2D
2
(2.2.7)
其中
m r K r m
2
, r
a b
(2.2.8)
利用dK/dr=0,可知r=m当时K值最小,其最小值为K=4,因而最 小的临界屈曲应力为:
s x cr
4 2 D 2 b h
(2.2.9)
第二章 弹性薄板的稳定和振动
应该注意到,当n=1, r=m时,sx具有最小值,这说明当板屈曲时, 在受压方向上可能形成几个半波,而在y轴方向则只有一个半波, 且(2.2.9)式仅当a/b为整数时才成立。 当a/b非常小时,(2.2.7)式括号内的第二项恒小于第一项,只要使括 号内的第一项取最小值m=1 ,即得sx的最小临界值。
(2.1.1)
y
Qx q0 x y
将(2.1.1)式的前两式一并代入第三式有:
2 M xy 2 M y 2M x 2 q0 x y x2 y2
(2.1.2)
第二章 弹性薄板的稳定和振动
将(1.2.4)代入(2.1.2)式中有:
4 w 4w 4w D w D w D 4 2 2 2 q x x y y4
图2.3 单向受压板
第二章 弹性薄板的稳定和振动
如以受压为正,且取代入方程(2.1.13)中,即得这一问题的 屈曲控制方程为: 边界条件是:
2w D w N x 0 2 x
4
(2.2.1)
2w x 0, a: w 0 2 x 2w y 0, b: w 0 y2
2 xy 2 w 2 w 2 w x 2 2 x y x 2 y 2 x y y x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范文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篇一一、引言随着弹性力学与结构力学的不断进步,对各类复杂结构在复杂条件下的弯曲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
本文着重研究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并采用辛叠加方法进行求解。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各向同性材料,也适用于各向异性材料,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问题描述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在受到外部载荷时,其弯曲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力学问题。
由于材料的各向异性,其力学性能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分析方法。
同时,由于薄壳的四边均被固定,使得边界条件复杂化,使得该问题的求解更加困难。
三、辛叠加方法辛叠加方法是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它基于辛几何理论,通过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辛系统进行求解。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边界条件和材料非线性问题。
在处理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时,辛叠加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进行求解。
四、模型建立与求解首先,根据弹性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原理,建立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的数学模型。
然后,利用辛叠加方法将该问题转化为辛系统进行求解。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各向异性、薄壳的四边固支等复杂因素。
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得到薄壳在不同外部载荷下的弯曲变形情况。
五、结果分析通过对数值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材料的各向异性对薄壳的弯曲行为有显著影响。
在不同方向上,薄壳的弯曲变形存在差异。
2. 四边固支的边界条件使得薄壳的弯曲行为更加复杂。
在受到外部载荷时,薄壳的变形受到边界条件的约束,导致变形模式更加复杂。
3. 辛叠加方法可以有效地求解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
通过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薄壳的弯曲行为。
六、结论本文采用辛叠加方法对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进行了研究。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范文
《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弯曲问题的辛叠加方法》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薄壳结构在众多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关注的是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将提出并运用辛叠加方法进行求解。
此方法为处理此类复杂结构力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
二、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考虑一个四边固支的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其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产生弯曲变形。
我们假设薄壳的材质是均匀且连续的,忽略材料的非线性效应,且仅考虑小变形的情况。
三、辛叠加方法的理论基础辛叠加方法是一种处理弹性力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叠加。
针对本问题,我们将首先对单一定义的变形问题进行求解,然后将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整体的解。
四、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常数对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其弹性常数包括多个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
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先确定这些弹性常数,这通常需要借助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或经验公式。
五、辛叠加方法的实施步骤1. 定义单个开口圆柱薄壳的变形问题,并使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描述其变形行为。
2. 求解单个开口圆柱薄壳的变形问题,得到其变形解。
3. 将多个开口圆柱薄壳的变形解进行叠加,得到整体结构的变形解。
4. 结合四边固支的约束条件,对整体结构的变形解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解。
六、计算结果与分析通过辛叠加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变形情况。
通过与实际工程案例或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验证本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分析不同材料参数、几何尺寸以及外部载荷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七、结论本文提出并运用了辛叠加方法来解决四边固支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开口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
该方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叠加,为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
通过与实际工程案例或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板壳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板壳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板壳理论是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薄板和薄壳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问题。
在工程应用中,板壳结构因其轻质、高强度和良好的抗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建筑和机械工程等领域。
以下是一份关于板壳理论的期末试题及答案,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1. 板壳理论中,薄板的定义是其厚度相对于哪一项尺寸很小?A. 长度B. 宽度C. 长度和宽度D. 长度或宽度答案:C2. 在板壳理论中,下列哪一项不是板的边界条件?A. 固定支撑B. 简支边界C. 自由边界D. 旋转对称答案:D3. 根据经典板壳理论,下列哪一项不是板中位移的表达式?A. w = w(x, y)B. u = u(x, y) - zθ(x, y)C. v = v(x, y) + zθ(x, y)D. θ = ∂w/∂x - ∂u/∂y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板壳理论中Kirchhoff假设的基本内容。
答:Kirchhoff假设是板壳理论中的经典假设之一,其基本内容是:板中任意一条直线在变形前是直的,在变形后仍然是直的;板中任意一点在变形前的法线,在变形后仍然保持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即法线不伸长。
这一假设简化了板的弯曲问题,使得问题可以通过二维方程来描述。
2. 说明板壳结构在稳定性分析中的重要性。
答:板壳结构在稳定性分析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在受到压缩载荷时可能会出现失稳现象。
失稳是指在载荷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板壳结构会突然发生大的变形,导致结构破坏或失效。
稳定性分析可以预测这种临界载荷,帮助设计者避免结构失稳,确保结构安全。
三、计算题1. 某矩形板长为a,宽为b,厚度为h,处于自由状态。
板的弹性模量为E,泊松比为ν。
忽略剪切变形,试用经典板壳理论求解板的中面位移。
答:根据经典板壳理论,板的中面位移可以通过以下方程求解:\[ w(x, y) = \frac{q(x, y)}{D} \]其中,\( D = \frac{Eh^3}{12(1 - \nu^2)} \) 是板的弯曲刚度,\( q(x, y) \) 是板的载荷。
板壳理论 弹性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精编荟萃)
(3)注意计算中的错误。
精编荟萃
24
第一章 弹性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1.5 四边简支矩形板的一般解
薄板横向弯曲的微分方程是
D 2 2 w
4w
D
(1.3.5)
精编荟萃
4
第一章 弹性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在薄板弯曲的近似理论中,可以将(1.3.5)中的 后两个条件合并为一个。
图1.5 边精界编荟上萃的扭矩
5
第一章 弹性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考虑任一边界(不一定是自由边界)上所受的扭矩Myx。 在微段CD上:
内力Myxdx
在微段DE上:
解:(1)薄板的微分方程
D 2 2 w
(2)边界条件
4w
D
x
4
2
4w x 2y 2
4w
y 4
q
设四边简支矩形薄板在角点B处发生了相对于基准
面的沉陷,沉陷大小为x,则BC边和AB边的挠度是
x
x
w y, w x
xa b
yb a
(1.4.7)
在这两个边界上还有薄板弯矩的边界条件
M x xa M y yb 0
在OA边和OC边,边界条件是
(1.4.8)
w x0 0 , M x x0 0 w y0 0 , M精y 编y荟0萃 0
(1.4.9) 19
第一章 弹性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3)取满足边界条件挠度函数
取薄板的挠度曲线函数为
w x xy
扁壳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
扁壳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
金坚明;李志杰
【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0(026)004
【摘要】1 单元刚度矩阵、单元荷载向量的建立根据扁壳理论中的虚功原理,可得虚功方程∫∫(ε~TN-X^TM)dxdy=∫∫P^THdxdy,式中
ε~T=(ε_x,ε_y,ε_(xy)),N^T=(N_x,N_y,N_(xy)),X^T=K_x,K_y,2K_(xy)),M^T=(M_x ,M_y,M_(xy)),P^T=(P_x,P_y,P_z),H^T=(u,v,w)壳体中面上各点的应变与位移间几何方程为ε_x=u/x-k_xw,ε_y=v/y-k_yw,ε_(xy)=u/y+u/(x)-2k_(xy)w,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金坚明;李志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43
【相关文献】
1.关于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的注 [J], 邓庆平
2.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 [J], 金坚明;高忠社;肖强
3.荷载属于H-1(Ω)时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的新的误差估计式 [J], 石东洋; 宋士仓
4.变分不等式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逼近 [J], 谢正辉
5.关于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的误差估计 [J], 邓庆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弹性薄壳力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弹性薄壳的基本概念和力学特性;2. 掌握弹性薄壳的受力分析和变形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弹性薄壳的理论模型,提高对弹性薄壳力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二、实验原理弹性薄壳是指厚度远小于其他两个尺寸的薄板状结构,如飞机机翼、船舶船体等。
弹性薄壳力学研究薄壳在受力时的应力、应变、变形和稳定性等问题。
本实验采用线性小变形理论,主要研究薄壳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变形。
三、实验装置及工具1. 弹性薄壳实验台:包括实验台、薄壳模型、加载装置、位移传感器等;2. 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薄壳的变形;3. 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施加在薄壳上的载荷;4.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实验数据;5.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将薄壳模型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其平整;2. 将位移传感器安装在薄壳的适当位置,用于测量变形;3. 将力传感器安装在加载装置上,用于施加轴向载荷;4. 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薄壳的变形和载荷数据;5. 逐步增加载荷,观察薄壳的变形情况,记录数据;6.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弹性薄壳的理论模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记录了不同载荷下薄壳的变形和载荷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薄壳变形和载荷数据载荷/kN 变形/mm0 01 0.12 0.23 0.34 0.4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薄壳的变形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薄壳变形曲线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载荷的增加,薄壳的变形逐渐增大。
在实验范围内,薄壳的变形与载荷呈线性关系,符合弹性薄壳的理论模型。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弹性薄壳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2. 实验结果表明,弹性薄壳在受力时,其变形与载荷呈线性关系;3. 本实验为弹性薄壳力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薄壳的变形较小,说明线性小变形理论适用于本实验;2. 实验结果受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3. 本实验仅研究了薄壳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变形,未涉及其他类型的载荷和变形情况。
周期弹性加强的柱形薄壳轴对称静载问题的解析解
周期弹性加强的柱形薄壳轴对称静载问题的解析解
柴维斯
【期刊名称】《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卷),期】1999(020)001
【摘要】将严格的数学方法-U变换法用于求解周期弹性加强(或简支)柱形薄壳的轴对称静载问题。
得到了载荷作用处的最大挠度值,由于数学方法的严密,使得解答为解析结果,不象以往的方法是将周期弹性加强平均化为全壳弹性地基,其结果具有有一定的近似法。
将所得结果与上述近似解答进行了比较,可看出随周期加强的测度增大,两种解答的相对误差显著增大。
该方法还可用于求解动力问题及其它圆柱壳结构。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柴维斯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力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43.2
【相关文献】
1.非轴对称载荷作用下圆柱薄壳的解析解 [J], 赵建波;白象忠;司秀勇
2.局部竖向荷载作用下圆柱形薄壳的解析解 [J], 孙仁傅;王玳瑜;邹定祺
3.随机介质热弹性平面轴对称问题的解析解 [J], 康健;赵阳升;赵峥嵘;张大海
4.含轴对称抛物线曲裂纹平面弹性问题的解析解 [J], 魏雪霞;董健
5.横观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非轴对称问题解析解 [J], 李沛豪;朱向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板壳理论
球壳
A1=A2= R R1=R2= R
z
椭球壳: (x/a)2 +(y/a)2+ (z/b)2=1
r a 2b2 /(a 2 sin2 b2 cos2 )3 / 2
r a 2 /(a 2 sin2 b2 cos2 )1/ 2
z
s
R
o
y
z
o
y x z
x y
r2
r1
(4) 小挠度假设:略去几何非线性
3
1.2 板壳的内力与应力(应力沿板厚线性分布)
内力素:内力,内力矩
面内 拉力 Tx
N/m z
h/ 2
h / 2
h/ 2
x dz
, Ty
h/ 2
h / 2
面内 y dz 剪力 Txy
N/m
h/ 2
h/ 2
h / 2
xy dz
Ty i Mxy
Ny n Txy My
Nx Tx
j
Mxy
弯矩
Nm/m
Mx
h / 2
h/ 2
x zdz , M y
h / 2
y zdz
Mx T xy
Mx
y
扭矩
Nm/m
M xy
h / 2
xy zdz
My
x Tx
h
Mxy
Ty
Ty 6 M y Txy 6 M xy Tx 6 M x x 2 , y 2 , xy 2 h h h h h h
拱优于梁
5
几种承力结构形式的比较:
薄壳结构 (1)
扭壳面与双曲抛物面
柱面与柱状面
柱面由直母线沿沿着两根曲率相同的竖向曲导线移 动而形成的曲面。 柱状面由直母线沿着两根曲率不同的竖向曲导线移 动,并始终平行于一导平面而形成。
锥面与锥状面
锥面是一直母线沿一竖向曲导线移动,并始终通过 一定点而形成的曲面。 锥状面是由一直母线沿一根直导线和一根竖向曲导 线移动,并始终平行于一导平面而形成的曲面。也 称劈锥壳。
定义
• • • • • • 壳体结构一般是指由两个几何曲面构成的空间薄璧结构。 两曲面间的距离,即壳体的厚度t。 t不随坐标变化时称为等厚度壳体,反之称为变厚度壳体。 平分壳体厚度的曲面叫做壳体的中面。 划分 设R为中面的曲率半径,在max(t/R)<1/20的情况下,壳体 可按照薄壳理论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按厚壳理论计算所 得结果比较起来,误差一般不超过通常工程上所容许的计 算误差(5%)。 • 根据上述不等式而将壳体划分成薄壳与厚壳两类。 • 实际应用的壳体通常是很薄的,多数在下列范围内: 1/1000<t/R<l/50。
特点
• 体型复杂; • 现浇结构时费工费模板材料,施工不便; • 板厚太小,结构厚度和保温隔热都靠这几 公分厚的材料,隔热效果不好; • 长期日晒雨淋容易开裂; • 壳板的曲面容易引起室内声音反射和混响, 对声音效果要求高的大会堂、体育馆、影 剧院等不宜采用。
按照形成的特点分为:
1.旋转曲面 2.平移曲面 3.直纹曲面
• 只有空间受力的结构体系才能够很好地解 决大跨度屋盖的问题,而且只有空间体系 的结构才能组成富有造型特点的屋盖形式。
壳结构的演变
1. 两边支承的单向板只有一个方向受弯,另一个方向的抗弯 能力根本没有利用; 2.如果把做成四边支承的双向板,那么,双向受弯,两向共同 受荷,则材料的抗弯潜力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3.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双向板比单向板的跨度可以大1.3~1.8倍。 4.双向板虽然是四边支承而起双向受力的作用,但还是平面结 构,它的内力还是弯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0-11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金坚明,高忠社,肖 强(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 介绍了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给出了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并用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求解弹性圆柱薄壳特征值问题.关键词: 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总势能;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中图分类号: O 357;O 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20366(2005)022*******I nco m plete Bi quadra ti c Nonconfor m i n g Pla te Ele m en t Soluti on to theProble m of St abil ity of an Ela sti c C i rcular Cyl i n dr i ca l ShellJ I N J ian 2m ing ,GAO Zhong 2she ,X I A O Q iang(Colleg e of M athe m atics and Inf or m ation S cience ,N orthw est N or m al U niversity ,L 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 T he p roble m of stability of an elastic circular cylindrical shell w as introduced si m p ly ,and then the incomp lete biquadratic nonconfor m ing p late ele m en t w as given ,and the eigenvalue p roble m of elastic circular cylindrical shell w as s o lved by the incomp lete biquadratic nonconfo r m ing p late ele m ent .Key words : elastic circular cylindrical shell ;the p roble m of stability ;total potential energy ;incomp lete biq 2uadratic nonconfor m ing p late ele m en t图1 圆柱薄壳受力绕中心轴的扭矩作用1 圆柱壳体的稳定性理论设有一各向同性,均匀材料的圆柱薄壳.它的厚度t 远小于其半径r 和长度L ,壳体同时承受轴向力p ,横向静水压力q 和绕中心轴之扭矩M k 的作用,如图1所示.由于薄壳厚度相当小,显然在丧失稳定之前,圆柱壳体内应力皆为沿厚度不变之均匀薄膜应力,即应力分量可表达为Ρx =p2Πrt=常量,(1)Ρy =-q rt=常量,(2)Σx y =Mk2Πr 2t=常量,(3)其中:p >0表示拉力,q >0为静水外压力.当壳体开始丧失稳定时,壳体的总势能U 应为U =U u +U c ,(4)第17卷 第2期2005年6月 甘肃科学学报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 V ol .17 N o .2Jun .2005其中:U u 为弯曲应变势能,U c 为薄膜应变势能.如果我们忽略曲率之高阶影响,则内力矩和中曲面的曲率变化关系和平板一样,因而U u 应当与平板之弯曲应变势能相同,即[1]U u =D2∫L 0∫2Πr{[52Ξ5x 2+52Ξ5y 2]2+2(1-Λ)[(52Ξ5x 5y )2-52Ξ5x 252Ξ5y 2]}d x d y ,(5)薄膜应变势能为U c =t2E∫L∫2Πr{[52F x 2+52F y 2]2+2(1-Λ)[(52F 5x 5y )2-52F 5x 252F5y 2]}d x d y ,(6)其中:D -E t312(1-Λ2)圆柱薄壳刚度;E ,Λ,F 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函数1最后,得到总应变势能的表达式 U =U u +U c =D 2∫L 0∫2Πr 0{[52Ξ5x 2+52Ξ5y 2]2+2(1-Λ)[(52Ξ5x 5y )2-52Ξ5x 252Ξ5y 2]}d x d y +t 2E ∫L 0∫2Πr 0{[52F 5x 2+52F 5y 2]2+2(1+Λ)[(52F 5x 5y )2-52F 5x 252F5y 2]}d x d y ,(7)其中应力函数F 与挠曲函数Ξ之间,按应变连续条件存在下面关系:4F =-E r ・52Ξ5x2.(8)在上述受载状态下,应力函数之通解可设(F )通=c 1x 2+c 2x y +c 3y 2,(9)其中:c 1,c 2,c 3为应力状态系数.根据应力函数和应力分量的微分关系,不难看出它的物理意义.c 1=12Ρy =-qr2t,(10)c 2=-Σx y =-Mk2Πr 2t,(11)c 3=12Ρx =p 4Πrt,(12)设V 为圆柱壳体系统的总势能,则V =U -W ,(13)其中W =Ρx t ∫L 0∫2Πr0(-12)(5Ξ5x)2d x d y +q ∫L 0∫2Πr0r2(5Ξ5y )2d x d y +Σx y t∫L 0∫2Πr 0[-(5Ξ5x )・(5Ξ5y)]d x d y +W 0,(14)此处W 0在相应载荷情况下为一常量,,系统处于随遇平衡状态,它的总势能应具有极值,即∆V =0.(15)2 仅受轴向均布压力作用下圆柱薄壳的稳定性:(Ρy =Σxy =0,Ρx ≠0)此时,式(10)~(12)为c 1=c 2=0.c 2=12Ρx =84Πrt,于是 (F )通=c 3y 2.则有U c =t 2E ∫L 0∫2Πr 0{[2c 3]2}d x d y =t 2E ∫L 0∫2Πr 0(4Πrt )2d x d y =8t E Π2r 2t2L ・2Πt =16L E Πrt ,于是U =U u +U c =D2∫L 0∫2Πr{[52Ξx 2+52Ξy 2]2+2(1-Λ)[(52Ξx y )2-52Ξx 252Ξy2]}d x d y +16L E Πrt .这时W 为2 甘肃科学学报 2005年 第2期W =Ρx t∫L 0∫2Πr(-12)(5Ξ5x)2d x d y +W 0.最后弹性圆柱薄壳体仅受轴向均布压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势能为 V =D 2∫L 0∫2Πr 0{[52Ξ5x 2+52Ξ5y 2]2+2(1-Λ)[(52Ξ5x 5y )2-52Ξ5x 252Ξ5y2]}d x d y +16L E Πrt -Ρx t ∫L 0∫2Πr0(-12)(5Ξ5x)2d x d y -W 0.(16)此时圆柱薄壳仅受轴向均布压力作用,且两端简支时问题的弱解,就是求解Ξ∈H 。
2(A ),使得a (Ξ,Ξ3)=b (Ξ,Ξ3),ΠΞ3∈H 。
2(A ),(17)其中a (Ξ,Ξ3)=D ∫∫A{∃Ξ∃Ξ3+(1-Λ)[252Ξ5x 5y 52Ξ35x 5y -52Ξ5x 252Ξ35y 2-52Ξ5y 252Ξ35x 2]}d x d y ,(18)b (Ξ,Ξ)=-Ρx∫∫A5Ξ5x 5Ξ35xd x d y ,A ={(x ,y ) 0≤x ≤L ,0≤y ≤2Πr },两端简支即:Ξ 5A =0,M n 5A =0,5A 是弹性圆柱薄壳x =0,x =L 时两端边界,n 为边界外向法失,M k 为弯矩.通过与文献[2]类同的分析可知此问题的弱解是存在且唯一的.3 8个自由度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对给定的区域A 作矩形剖分,e (A 1,A 2,A 3,A 4)为其上任一单元,对给定的Ξe (x ,y )求其上的不完全双二次插值∏Ξe=a 1+a 2x +a 3y +a 4x2+a 5x y +a 6y 2+a 7x 2y +a 8x y 2,(19)满足 Ξ(A i )=(∏Ξe )(A i ),5Ξ5n i (B i )=(55n i ∏Ξe )(B i ),i =1,2,3,4.(20)其中:B i 为e 的各边中点,n οi 为e 在B i 处的单位外法向量,引进局部坐标系Ν=(x -x c ) L 1,Γ=(y -y c ) L 2,(x c ,y c )是e 的形心坐标,L 1,L 2为e 的平行于x ,y 轴边的半长,e 在局部坐标系中的象e δ是边长为2的标准正方形,经过坐标变换可得∏Ξe=∑4i =1Ξ(Ai)N i (Ν,Γ)+∑i =1,3L2(5Ξn i)(B i )M i (Ν,Γ)+∑i =2,4L1(5Ξn i)(B i )M i (Ν,Γ),(21)其中 N 1(Ν,Γ)=14(1+ΝΓ-Ν2Γ-ΝΓ2), N 2(Ν,Γ)=14(1-ΝΓ-Ν2Γ+ΝΓ2), N 3(Ν,Γ)=14(1+ΝΓ+Ν2Γ+ΝΓ2), N 4(Ν,Γ)=14(1-ΝΓ+Ν2Γ-ΝΓ2), M 1(Ν,Γ)=14(-1-2Γ+Γ2+2Ν2Γ), M 2(Ν,Γ)=14(-1+2Ν+Ν2-2ΝΓ2), M 3(Ν,Γ)=14(-1+2Γ+Γ2-2Ν2Γ), M 4(Ν,Γ)=14(-1-2Ν+Ν2+2ΝΓ2).(22)3第17卷 金坚明等: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 以插值式(21)作为位移模式的有限元称为不完全双二次元.由于∏Ξe 在相邻单元的共同边界上不连续,所以作为板元是非协调的.但由文献[3~6]可知它能通过分片检验,且收敛速度跟M o rl oy 元相同.4 有限元法第2部分已说明对各向同性,均匀材料的厚度远小于其半径r 和长度L 的圆柱薄壳,当仅受轴向均布压力作用,且两端简支时,问题的弱解存在且唯一.文中第3部分又详细介绍了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上述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令{∆}e i =(Ξ(A 1),Ξ(A 2),Ξ(A 3),Ξ(A 4),L 2(5Ξ5n 1)(B 1),L 1(5Ξ5n 2)(B 2),L 2(5Ξ5n 3)(B 3),L 1(5Ξ5n 4)(B 4))T ,[N ]e i =14(N 1(Ν,Γ),N 2(Ν,Γ),N 3(Ν,Γ),N 4(Ν,Γ),M 1(Ν,Γ),M 2(Ν,Γ),M 3(Ν,Γ),M 4(Ν,Γ)).(23)从而可得Ξ=[N ]e i {∆}e i ,Ξ3=[N ]e i {∆3}e i.(24)这样广义应变向量为{ς1}e i =-52Ξ5x 2-52Ξ5y 2-252Ξ5x 5y=-52[N ]e i 5x 2-52[N ]e i 5y 2-252[N ]e i5x 5y{∆}e i =[B 1]e i {∆}e i.(25){ς2}e i =[5Ξ5x ]=[5[N ]e i5x]{∆}e i =[B 2]e i {∆}e i.(26)这里[B 1]e i 为3×8矩阵,[B 2]e i 为1×8矩阵.下面引出单元刚度矩阵[D ]e i =E t312(1-Λ2)1Λ0Λ1001-Λ2,{M }e i =[D ]e i {ς1}e i ,(27)这样定解问题的虚功方程可表示为单元虚功的叠加∑N Ei =1∫∫e i{ς31}T e i{M }e i d x d y =∑N Ei =1-Ρx∫∫e i{ς32}Te i {ς2}e i d x d y ,即∑N Ei =1∫∫e i{ς31}T e i[D ]e i {ς1}e i d x d y =∑N Ei =1-Ρx∫∫e i{ς32}Te i {ς2}e i d x d y ,(28)其中:N E 是矩阵A 剖分成的矩阵单元个数,将(25)代入上式左边可得 ∫∫e i{ς31}Te i [D ]e i {ς1}e i d x d y =∫∫e i([B 1]e i {∆3}e i )T [D ]e i ([B 1]e i {∆}e i )d x d y ={∆3}e i (∫∫e i([B 1]T e i [D ]e i [B 1]e i d x d y ){∆}e i ,令[K ]e i =∫∫e i[B 1]T e i [D ]e i [B 1]e i d x d y ,(29)这是一个8×8的方阵,称为单元刚度矩阵.此外-Ρx∫∫e i{ς32}Te i [ς2]e i d x d y =-Ρx∫∫e i{∆3}T e i ([B 2]Te i [B 2]e i {∆}e i )d x d y ={∆3}T e i (∫∫e i-Ρx [B 2]T e i [B 2]e i d x d y ){∆}e i ,4 甘肃科学学报 2005年 第2期令[F ]e i =∫∫e i-Ρx [B 2]T e i [B 2]e i d x d y ,(30)这是一个8×8的方阵,称为单元载荷矩阵.要得到一个单元刚度矩阵,单元载荷矩阵,只需要计算出 ∫∫e i[5[N ]e i 5x ]T [5[N ]e i 5x ]d x d y ,∫∫ei[52[N ]e i 5x 2]T [52[N ]e i5x 2]d x d y , ∫∫ei[52[N ]e i 5x 5y ]T [52[N ]e i5x 5y ]d x d y ,∫∫e i[52[N ]e i 5y 2]T [52[N ]e i5y 2]d x d y 即可,经过具体计算得到∫∫e i[5[N ]e i 5x ]T [5[N ]e i 5x]d x d y =L 1L 2720L 21 176-16-56-104-460-48 160 48-16 176-104-56-160 48 160-48-56-104 176-16 160 48-160-48-104-56-16 176 160-48-160 48-460-160 160 160 320 0-320 0-48 48 48-48 0-96 0 576 160 160-160-160-320 0 320 0 48-48-48 48 0 576 0-96,(31)∫∫e i[52[N ]e i 5x 2]T [52[N ]e i 5x2]d x d y =L 1L 2720L 21L 22 240 240-240-240-480 0 480 0 240 240-240-240-480 0 480 0 -240-240 240 240 480 0-480 0 -240-240 240 240 480 0-480 0 -480-480 480 480 960 0-960 0 0 0 0 0 0720 0720 480 480-480-480-960 0 960 0 0 0 0 0 0720 0720,(32)∫∫e i[52[N ]e i 5y 2]T [52[N ]e i 5y 2]d x d y=L 1L 2720L 21L 22 240-240-240 240 0 480 0-480 -240 240 240-240 0-480 0 480 -240 240 240-240 0-480 0 480 240-240-240 240 0 480 0-480 0 0 0 0 720 0 720 0 480-480 480 480 0 960 0-960 0 0 0 0 720 0 720 0-480 480 480-480 0-960 0 960,(33)∫∫e i[52[N ]e i 5x 5y ]T [52[N ]e i 5x 5y ]d x d y =L 1L 2720L 21L 22 480 0-480 0-480 480 480-480 0 480 0-480-480-480 480 480-480 0 480 0 480-480-480 480 0-480 0 480 480 480-480-480-480-480 480 480 960 0-960 0 480-480-480 480 0 960 0 960 480 480-480-480-960 0 960 0-480 480 480-480 0 960 0 960,(34)5第17卷 金坚明等:弹性圆柱薄壳稳定性问题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解 把单元刚度矩阵,单元载荷矩阵代入虚功方程式(28)得到∑N Ei =1{∆3}Te i[K ]e i {∆}e i =∑N Ei =1{∆3}T e i [F ]e i {∆}e i ,则有{∆3}T [K ]{∆}={∆3}T [F ]e i {∆},(35)式中:{∆}是由Ξ(x ,y )在节点处的函数值Ξ(A i )及在各剖分单元,各边中点外法向导数值L 1(5Ξ5n i)(B i )(这里的n οi 方向与x 轴方向相同),L 2(5Ξ5n i)(B i )(这里的n οi 方向与y 轴方向相同)所组成的向量,组成的顺序与e i 单元中相仿.[K ]称为总刚度矩阵,它由单元刚度矩阵元素块[K ]e i ,按其脚标对号入座形成.[F ]称为总载荷矩阵,它由单元载荷矩阵元素块[F ]e i ,按其脚标对号入座形成.在边界5A 上,自然边界条件不必列出,对强加的边界条件,在x =0,L 处当位移为零,转角为零时只需在总刚度矩阵及总载荷矩阵中划去边界节点函数值及边界单元的边界中点外法向导数值所涉及的行列即可,这时式(35)成{∆υ3}T [K ]{∆υ}={∆υ3}T [F ]{∆υ},(36)由虚功原理可得([K]-[F ]){∆υ}=0,(37)这样通过求线性齐次方程组(37)的非零解,令det ([K]-[F ])=0,就可求出临界力Ρx .5 计算实例例 两端简支圆柱薄壳受均匀侧压的屈曲分析.几何数据如下:纵向长度L =200c m ,r =100c m ,厚度t =1c m .圆柱薄壳的材质是铝合金,弹性模量E =71GPa ,Λ=0.33,求轴向均布压力的临界特征值.解 已知当圆柱薄壳的厚度远小于半径r 和长度L 时,且仅受轴向均布压力作用,此时压应力临界特征值无量纲系数公式和压应力临界特征公式分别为Ρ3x=13(1-Λ2),(38)Ρx =E3(1-Λ2)(t r)2,(39)其中:Ρ3x 是压应力临界特征值无量纲系数,由于Λ=0.33得Ρ3x =0.61,代入式(39)得Ρx =0.43GPa .当网格剖分为10×20用上面介绍的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求解可得Ρx =・0.435GPa 二者相差十分小.参考文献:[1] 铁摩辛柯S ,沃诺斯基S .板壳理论[M ].板壳理论翻译组1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 金坚明.薄板特征值问题误差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2002,38(6):27232.[3] Stumm el F .Basic Pompactness P roperties of N onconfor m ing and H ybrid F inite E le m ent Spaces [J ].Rairo A nalN um er ,1980,4(1):812115.[4] C iarlet P G .The F inite E le m ent M ethod for E lli p tic P roble m [M ].N orth Holland ,Am sterda m ,1978.[5] (日)鹫津久一郎.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M ].卢文达,黄择方,卢鼎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 石钟慈.关于不完全双二次非协调板元的收敛性[J ].计算数学,1986,8(1):53262.作者简介:金坚明,(19432)男,浙江省萧山人,196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系,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样条函数、固体力学有限元、小波分析.6 甘肃科学学报 2005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