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不连续导电模式DC_DC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_王学梅 物理学报
DCDC电路分析精讲
峰值电流Ipk感应端7脚,通过检 测连接在Vcc和7脚之间电阻上的压 降来完成电流限制功能。 当7脚检测到电阻上的电压降超 过300mV时,电流限制电路开始工 作,这时通过3脚对定时电容进行快 速充电,以减少充电时间和输出开 关管的导通时间,结果使得输出开 关管的关闭时间延长,达到限定输 出电流的目的。
在LCD数字板上的应用
1、降压:
12V
DC-DC
5V
12V
DC-DC
1.8V
2、升压:
12V
DC-DC
33V
一、MC34063组成的DC-DC电路 MC34063简介:
1、能在3.0~40V的输入电压下工作; 2、带有短路电流限制功能; 3、低静态工作电流; 4、输出开关电流可达1.5A; 5、输出电压可调; 6、工作频率从100HZ~100KHZ; 7、可构成升降压或反向电源变换器; 8、基准电压V =1.25V。
MP9583内部框图:
MP9583各脚功能:
Pin Symbol 1 BS 2 IN 3 SW 4 GND 5 FB 6 COMP 7 EN 8 SS
Description 自举电容 电源输入 开关输出 地 反馈 补偿
使能,高电平开,低电平关,开路自动起动
软起动
2.5V固定输出典型应用:
V =1.222(1+R1/R2)
THANKS!
Dec,2007
MP1411内部框图:
MP1411各脚功能: Pin Symbol Description NC 1、3 不连接 2 BS 自举电容 4 IN 电源输入 5 SW 开关输出 6 GND 地 7 FB 反馈 8 COMP 补偿 使能,高电平开,低电平关,开路自动起动 9 EN 10 SS 软起动
BUCK转换器中的分岔与混沌研究
BUCK转换器中的分岔与混沌研究
朱雪丰;徐冬亮;舒秀发;张新国
【期刊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年(卷),期】2007(19)15
【摘要】BUCK开关转换器是一种典型的分段光滑动力学系统,改变转换器的电路参数条件会产生许多动力学行为。
我们建立了电路的动力学方程,改变电路各参数,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来分析了转换器的分岔和混沌现象。
这对于研究其它DC-DC 转换器具有一般意义。
在这里采用的是MATLAB软件,并讨论了仿真时一些问题。
【总页数】4页(P3387-3389)
【关键词】BUCK;DC-DC转换器;数值仿真;非线性系统;分岔;混沌
【作者】朱雪丰;徐冬亮;舒秀发;张新国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710.4
【相关文献】
1.不连续运行模式电流型Buck-Boost变换器中的分岔和混沌 [J], 李小峰;戴栋;马西奎
2.Buck 开关变换器混沌和分岔现象研究 [J], 张黎明;董戈;汝晓鹏
3.DC-DC buck变换器的分岔行为及混沌控制研究 [J], 罗晓曙;汪秉宏;陈关荣;全宏俊;方锦清;邹艳丽;蒋品群
4.Buck变换器仿真模型及分岔与混沌研究 [J], 王春芳;王开艳;李强
5.BUCK 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的精确离散模型及实验研究 [J], 张波;曲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分岔行为机理分析
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分岔行为机理分析胡维;许亚武;张方樱【摘要】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在滞环比较器阈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Neimark分岔、倍周期分岔等行为.通过建立变换器系统的离散模型,利用牛顿-拉夫逊方法求取了不动点状态变量的值,进而推导了系统的单值矩阵,得到了其特征乘子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变换器产生分岔行为的机理在于,随着比较器阈值的逐渐减小,单值矩阵的特征乘子从单位圆内穿越到单位圆外,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14)002【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滞环控制;Buck变换器;分岔;单值矩阵【作者】胡维;许亚武;张方樱【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13作为开关电源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拓扑结构,Buck变换器[1]在工业、民用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变换器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目前研究可知,闭环控制Buck变换器在脉冲宽度调制(PWM)情况下,会产生诸如倍周期分岔[2]、切分岔[3]、Hopf分岔[4]、边界碰撞分岔[5]等不稳定行为. 作为一类脉冲频率调制(PFM)的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具有反馈回路简单,响应速度快,输出静差小,对电路参数变化不敏感等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6-7].已有文献从系统模型[6]、控制特性、动态响应特性[8]等角度分析了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的性质,但并没有从非线性系统角度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因而也并不清楚这类系统是否会产生分岔现象.而由文献[9]的研究得知,滞环电流控制的Cuk变换器的特征乘子会从单位圆的正半轴穿出,使得系统发生Neimark分岔.为此,需要对滞环电流控制的Buck变换器从非线性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是否会产生不稳定性以为及产生的机理,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献[10]提出了分析单值矩阵的特征乘子数值的方法,对变换器的电路参数进行判断,研究系统分岔行为.这一方法是关于PWM控制DCDC变换器更为一般性的结果,所得单值矩阵表达式直接与系统的系数矩阵、切换面方程和稳定态平衡点有关系,较之Jocabian矩阵方法[11],不仅计算方便,而且也有利于解析分析工作开展.本文借助单值矩阵这一工具,预测变换器的分岔条件,分析系统分岔机理.为了分析PFM调制的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的非线性现象,本文首先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离散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Filippov方法推导了状态变量周期环构成的单值矩阵,通过对系统特征乘子的分析,预测了拓扑电路发生Neimark分岔的条件,发现系统在滞环阈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会产生Neimark分岔、倍周期分岔等复杂的非线性现象.1 变换器系统结构与数学模型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和控制波形分别如图1(a)、(b)所示.在周期开始时刻t=0,开关S导通,电感电流iL线性上升,当iL上升至Ir+ΔI时(其中ΔI为滞环比较器的阈值),滞环比较器的输出翻转,开关S关断.图1 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Fig.1 Hysteretic current controlled Buck converter在t=dT时刻(其中d为占空比,T为开关周期),开关S关断,电感电流iL线性下降,当iL下降至Ir-ΔI时,滞环比较器的输出再次翻转,开关S导通,进入新的工作周期.1.1 变换器状态矩阵取状态变量 x=[iL,uC]T,其中 iL为电感电流,uC为电容电压,根据Buck变换器的开关模态可得系统数学模型见表1.表1 Buck变换器数学模型Table 1 Mathematic model of Buck converter状态矩阵输出矩阵S D 0 -11 A1=L []B1=L 1 on off C -1 RC00 -1 A2=L 1 B2=[]0 0 off on C -1 RC由表1可知系统的矢量分别可表述为1.2 不动点的计算对于CCM Buck变换器,不动点的迭代方程可写为[2]利用牛顿-拉夫逊方法解(8)、(9)组成的方程组,可得不动点的状态变量x以及工作周期T和占空比d的值.2 稳定性分析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具有两个切换面:第一个是开关导通的切换面h1,另一个是开关关断的切换面h2,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为变换器的一周期状态轨迹,其中S1、S2分别为开关导通和关断时的系统状态轨迹.为了得到单值矩阵的表达式,需要获得两个切换面的跳跃矩阵.因此,分析稳定的一周期环工作情况下,系统从0时刻到周期T时刻的数学模型.图2 相空间与切换面Fig.2 Phase space and switching surface当开关导通时刻t=T,切换面h1可表示为可得正则矢量n为在开关导通前后的系统状态矢量分别为跳跃矩阵可写为当开关关断时刻t=dT,切换面h2可表示为正则矢量n同样如式(6)所示.在开关关断前后的系统状态矢量分别为跳跃矩阵[10]可写为因而,系统的单值矩阵可以描述为[12]其中,Φon(0,dT)=eA1dT,Φoff(dT,T)=eA2(1-d)T.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变换器状态变量在相空间的轨迹形成一个极限环,即一周期轨道.根据单值矩阵理论,一个开关周期内的转移矩阵与跳跃矩阵的乘积所得的单值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在单位圆内,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最大特征值位于单位圆上,系统发生分岔现象;最大特征值位于单位圆外,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便于分析,笔者采用表2所示参数.表2 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电路参数Table 2 Circuit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参数值参数值Uin 15 V L 100 μH C 200 μF Ir 1 A D[0,1]R 3Ω由牛顿方法可得开关点,再由式(16)可得单值矩阵的Floquet乘子.为了预测分岔点的数值和分岔类型,令Floquet乘子为1,也即:首先式(8)、(9)可解得在开关导通和开关关断两个不动点的状态变量为联立(10)、(11),可解得ΔI=0.062,此时的两个值分别均为1.000,Floquet乘子一个值从正半轴穿越单位圆,另一个值位于单位圆上,系统此时发生Neimark分岔.表3 所示为ΔI分别为0.5、0.2、0.06、0.02 时系统不动点的状态变量以及特征乘子的值.由表3可见,滞环电流控制的Buck变换器发生分岔现象的机理在于,随着滞环比较器的阈值ΔI的变化,系统单值矩阵的某一个特征乘子保持为1不变,另一个特征值从小于1的某个值开始逐渐增加,进而从坐标轴的正半轴穿越单位圆,使得系统的状态变量从稳定的一周期态,逐渐进入不稳定的分岔状态,并产生Neimark分岔以及倍周期分岔等现象.表3 系统状态变量及特征乘子Table 3 State variables and characteristic multipliersΔI iL(0)uc(0)iL(dT)uc(dT) λ 稳定性0.5 0.50 2.989 5 1.50 2.989 7λ1=0.933 0 λ2=1.000 0一周期一周期稳定0.06 0.94 3.000 0 1.06 3.000 0λ1=1.000 0 λ2=1.000 0稳定0.2 0.80 2.998 3 1.20 2.998 3 λ1=0.972 6λ2=1.000 0 Neimark分岔0.02 0.98 3.000 0 1.02 3.000 0 λ1=1.000 0λ2=1.000 6倍周期分岔以上分析显然可知,闭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在滞环比较器阈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产生分岔等现象.而文献[6-8]的结果,只是从模型、动态特性等控制理论角度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其参数设计、稳定性行为的分析都没有涉及,造成在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间歇噪声、系统崩溃等现象.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推动此类电源拓扑的成熟应用.3 仿真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如图3所示仿真模型.由表3可知,ΔI=0.5时,系统处于稳定的一周期轨道,而当ΔI等于0.06A以及0.02A时,系统分别处于Neimark分岔和倍周期分岔轨道.系统处于这几种状态时的状态变量以及特征乘子的值见表3,相图和输出波形分别见图4(a)~(c).图3 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Matlab仿真图Fig.3 Matlab simulation model of hysteretic controlled Buck converter图4 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Fig.4 Waveforms of hysteretic controlled Buck converter图4所示为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在滞环阈值ΔI发生变化时,系统状态变量的图形.其中图4a为ΔI=0.5 A时图形,从上到下分别为电感电流iL(单位A)、电容电压uC(单位V)、驱动脉冲(单位V).图4b、图4c分别为ΔI=0.05 A及I=0.02 A时,系统产生Neimark分岔和倍周期分岔时的波形.4 结论滞环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具有反馈回路简单、响应速度快、输出静差小等突?出优点,应用多种工业场合.系统的开关频率随着滞环比较器阈值的减小而迅速增加,输出电压纹波虽然减小,但会造成系统发生分岔现象,变换器的输出趋向于不稳定.分析表明比较器阈值的减小,将导致系统单值矩阵的一个特征乘子从单位圆内逐渐穿越至圆外,从而产生不稳定行为.文章对比较器阈值的分析方法,同样可用于对其它电路参数的分析,为工程应用中的参数设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滞环控制方法在变换器系统上的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 ERICKSON R W,MAKSIMOVIC D.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M].New York:Springer,2001:7.[2]张方樱,杨汝,龙晓莉,等.V2控制Buck变换器分岔与混沌行为的机理及镇定[J].物理学报,2013,62(21):218404.1-9.ZHANG F Y,YANG R,LONG X L,et al.Mechanism of instability behaviors and stabilization onV2controlled buck converter[J].Acta Phys Sin,2013,62(21):218404.1-9. [3]谢玲玲,龚仁喜,卓浩泽,等.电压模式控制不连续传导模式boost变换器切分岔研究[J].物理学报,2012,61(5):058401.1-7.XIE L L,GONG R X,ZHUO H Z,et al.Investigation of tangent bifurcation in voltage mode controlled DCM boost converters[J].Acta Phys Sin,2012,61(5):058401.1-7.[4]王发强,马西奎,闫晔.不同开关频率下电压控制升压变换器中的Hopf分岔分析[J].物理学报,2011,60(6):060510.1-8.WANG F Q,MA X K,YAN Y.Analysis of Hopf bifurcation in voltage-controlled boost converter under different switching frequencies[J].Acta Phys Sin,2011,60(6):060510.1-8.[5] YUAN G,BANERJEE S,OTT E,et al.Border-collision bifurcations in the buck converter[J].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Fundam Theory Appl,1998,45:707-716.[6] LIU Y F,SEN P rge-signal modeling of hysteretic current-programmed converters[J].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1996,11(3):423-430.[7] SZEPESI T.Stabilizing the frequency of hysteretic current-modeDC/DC converters[J].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1987(4):302-312. [8] LEUNG K K S,CHUNG H S H,HUI S Y e of state trajectory prediction in hysteresis control for achieving fast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buck converter[C]∥Proc IEEE,2003,3:439-442.[9]DAHO I,GIAOURIS D,ZAHAWI B,et al.Stability analysis and bifurcation control of hysteresis current controlled'cuk converter using Filippov's method[C]∥PEMD,2008:381-385.[10] GIAOURIS D,BANERJEE S,ZAHAWI B,et al.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ontinuous-Conduction-Mode Buck Converter Via Filippov's Method [J].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Reg Papers,2008,55(4):1084-1096. [11] DI BERNARDO M,VASCA F.Discrete-time maps for the analysis of 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DC/DC converters[J].IEEE Trans Circuit Syst I:Fund Theory Appl,2000,47(2):130-143.[12] LEINE R I,VAN CAMPEN D H,VAN DE VRANDE B L.Bifurcations in Nonlinear Discontinuous Systems[J].Nonl Dynam,2000,23:105-164.。
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倍周期分岔现象分析
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倍周期分岔现象分析杜鹏【摘要】The circuit structure of interleaved flyback converter and its working principle based 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iod doubling bifurcation phenomena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crete iterative map equation with discrete time mapping method, using the bifurcation graph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of period doubling bifurcation of interleaved flyback converter, and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end flyback converter period doubling bifurc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case of same parameters,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end flyback converter, interleaved flyback converter in E input voltage changes, the stability region is wider, more easy to control; the other parameters unchanged, change the capacitance of C, when C=30 μF, the bifurcation point shift left, stability localized narrowing, and tends to be chaotic.%基于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为研究倍周期分岔现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离散时间映射法建立离散迭代映射方程,用分岔图的形式来描述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现象,并与单端反激变换器倍周期分岔现象进行比较。
断续电流型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的分岔现象
断续电流型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的分岔现象孙立山;杨爽;刘洪臣【摘要】为了分析开关电感结构的Buck-Boost变换器电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断续电流模式下系统的离散迭代映射模型,利用开关变换器的动力学分析方法,采用分岔图和庞加莱截面研究了系统的稳定问题,并根据不动点邻域内Jacobian 矩阵特征值的变化情况确定了系统首次失稳时分岔点的位置.应用PSIM仿真,通过时域图和相轨图观察了变换器在不同参数变化下丰富的动力学演化过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DCM模式下时,其工作状态主要受电流边界Ib2的影响,电流边界Ib1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电路参数的变化,系统经边界碰撞分岔最终进入DCM阵发混沌状态.【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47)002【总页数】7页(P55-61)【关键词】断续电流模式;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离散迭代映射模型;分岔【作者】孙立山;杨爽;刘洪臣【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150001哈尔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TM132DC-DC变换器属于强非线性系统,当电路参数发生变化时,系统将产生分岔现象并最终进入混沌状态,从而导致系统的运行状态无法预测,甚至造成系统故障.因此,深入研究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分析电路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对于开关变换器系统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开关电感结构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拓扑,具有升压模式和降压模式两种结构,可以分别嵌入到传统DC-DC变换器中,以提高系统的升压或降压能力[1-2],因而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传统DC-DC变换器中非线性行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3-15],人们利用数值模拟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系统的分岔和混沌现象.以Buck-Boost变换器为例:文献[13-15]证实了传统Buck-Boost变换器中存在边界碰撞分岔、倍周期分岔和阵发混沌等多种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然而,上述成果的研究对象均为传统Buck-Boost变换器,而对基于开关电感结构的Buck-Boost变换器(下面简称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中非线性行为的研究结果却未见报道.并且目前对于DC-DC变换器中非线性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连续电流模式(CCM),对断续电流模式(DCM)的情况则研究较少.实际上,对DCM 模式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因此,本文首次以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系统在DCM模式下的分岔和混沌现象.首先,从状态方程出发,建立了DCM模式下系统的离散时间映射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绘制了不同参数范围内系统的分岔图,分析了电路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然后,采用Runge-Kutta算法直接对状态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系统的庞加莱截面,更加直观地反映了系统的运行状态;接下来,根据系统不动点邻域内Jacobian矩阵特征值的变化趋势确定系统首次分岔点的位置;最后,应用PSIM软件搭建符合实际运行条件的仿真模型,通过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观察变换器丰富的动力学演化过程,验证了离散时间模型的正确性.1 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建模1.1 工作原理与状态方程的求解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是运用开关电感结构代替传统Buck-Boost变换器中原有的储能电感而形成的,电流模式控制下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该系统是由两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的三阶电路.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将电感L1的电流iL1与参考电流Ⅰref比较的结果作为RS触发器R端的输入,时钟信号通过触发器的S端输入,触发器的Q端控制开关管S的通断.当变换器工作于DCM模式时,电路有以下3种模态,如图2所示.图1 电流模式控制下的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图2 DCM运行时的模态模态1.开关管S导通,二极管D0、D12截止,D1、D2导通,电感 L1、L2并联充电,电容 C 向负载提供能量,其等效电路如图2(a)所示,此时有模态2.开关管 S截止,二极管D0、D12导通,D1、D2截止,电感L1、L2串联为电容C充电,并向负载提供能量,其等效电路如图2(b)所示,此时有模态 3.开关管 S、二极管 D0、D1、D2、D12 均截止,只有电容C向负载提供能量,其等效电路如图2(c)所示,此时有为便于分析,本文取L1=L2,则在上述3种模态中,可近似认为iL1=iL2,系统可简化为二阶模型,以电感电流iL1和电容电压uC为分析对象,则对于模态1,有设电感电流iL1和电容电压uC的初值分别为iL1,n 和 uC,n,则上述方程的时域解为其中设变换器工作于模态1的时间为t1,则由式(5)得同理,模态2的微分方程可以简化为由式(5)可以解得取,则式(7)的解为其中设变换器工作于模态 2的时间为 t2,则iL1,2(t2)=0,由(8)式可得当变换器工作于模态3时,简化的微分方程为状态方程(10)的解可表示为其中:uC,2(t2)=e-αt2(uC,1(t1)cos ωt2+k2sin ωt2).1.2 离散时间映射模型本文采用频闪映射的方法,设数据采样周期为T,则在相邻的采样时刻内,DCM 模式下的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有以下3种运行轨道.当t1≥T时,在1个采样周期内,变换器只工作于模态1,则在第n个采样周期结束时,简化的微分方程对应的离散映射模型为当t1<T,但t1+t2≥T时,在1个采样周期内,变换器工作于模态1和模态2,则在第n个采样周期结束时,简化的微分方程对应的离散映射模型为当t1<T,且t1+t2<T时,在1个采样周期内,变换器工作于3种工作模态,则在第n个采样周期结束时,简化的微分方程对应的离散映射模型为式(12)~(14)即为DCM模式下,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的离散时间映射模型.2 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分析2.1 分岔图在动力学系统中,当系统参数的变化超过某临界值时,系统的定性形态会突然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分岔,临界值即为分岔点.通过分岔图可以清楚地知道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稳定性,因此,分岔理论是研究系统稳定性的有力工具.在绘制分岔图前,首先给出电感电流边界的定义.当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DCM模式时,在状态空间中存在两个电流边界,设第1个电流边界为Ⅰb1,它满足如下关系:以Ⅰb1为电流初值,经1个开关周期T后电感电流iL1恰好到达参考电流Ⅰref;设第2个电流边界为Ⅰb2,它满足:以Ⅰb2为电流初值,经1个开关周期T后电感电流iL1恰好为0,则此阶段电感电流iL1到达参考电流Ⅰref的时间为T-t2,则由式(5)可知,DCM模式下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的两个电感电流边界可分别表示为选取电路参数为C=10 μF,R=10 Ω,T=100 μs和L1=L2=0.1 mH,固定E=6 V,以参考电流Ⅰref为分岔参数,基于1.2节所导出的离散映射模型,对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电感iL1随参考电流变化的分岔图,如图3所示,其中红色的点划线表示第1个电感电流边界Ⅰb1,绿色的点划线表示第2个电感电流边界Ⅰb2.由图3可知,当参考电流Ⅰref达到2.5 A左右时,分岔轨线与边界Ⅰb2发生碰撞,系统的工作状态由周期1经边界碰撞分岔变为周期2,随着参考电流的进一步增大,电感电流并非完全工作在不连续状态,而是在某些时钟周期内有不连续现象;当Ⅰref为7.5 A左右时,系统再次发生边界碰撞分岔变为周期4,而后激变进入混沌状态.然而,这个混沌状态并没有被保持,当Ⅰref>9.5 A时,混沌态和周期态交替出现,系统发生了DCM阵发混沌,阵发混沌前的分岔为切分岔.图3 Ⅰref为参数的分岔固定Ⅰref=2 A,其他电路参数与前者相同,以输入电压E为分岔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的分岔图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输入电压E的减小,系统的工作状态也是由周期1经边界碰撞分岔变为周期2,再到周期4,然后进入DCM阵发混沌区,并存在明显的周期窗口.可见,其通往混沌的道路与参考电流变化时相同,但参数变化的方向相反.值得注意的是,边界碰撞分岔虽然也能引发倍周期现象,但与倍周期分岔有本质的区别.发生倍周期分岔时,分岔点附近的倍周期轨道与分岔发生之前的周期轨道是近似垂直的;而在边界碰撞分岔中,二者并不垂直.并且由图3和图4还可以看出,当变换器工作于DCM模式时,引发系统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电流边界Ⅰb2,当系统轨线与Ⅰb2发生碰撞时,随即产生分岔现象,并最终进入混沌状态;然而,当系统轨线与Ⅰb1发生碰撞时,并未出现分岔,而仅仅改变了轨线的路径,故Ⅰb1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图4 E为参数的分岔2.2 庞加莱截面在相空间中选取1个既不与轨线相切,又不包含轨线的截面,即庞加莱截面,轨线与庞加莱截面的交点称为截点.由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可知,通过观察截点的情况便可以判断是否发生混沌:当截面上只有1个点或少数离散点时,运动是周期的,点的个数代表状态的周期数;当截点形成1条闭合的曲线时,运动是准周期的;当截点连成片或具有分形结构时,系统便处于混沌状态.为证明随着参考电流Ⅰref的增大,变换器确实存在图3分岔图所体现的丰富的非线性行为,本节从不同工作模态下的状态方程出发,采用Runge-Kutta算法直接对每个开关周期内的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在典型参考电流值下的庞加莱截面,其结果如图5所示.图5 不同参考电流下的庞加莱截面由图5(a)~5(c)可以清楚的知道,当参考电流分别为1、5、8 A时,庞加莱截面上的点是离散的,根据点的个数可知,变换器先后工作于周期1、周期2和周期4;图5(d)和5(f)中的截点在某些区域已经连成片,说明当参考电流为9.5、15 A时,变换器工作于混沌状态;图5(e)体现了当参考电流为11 A时,即在阵发混沌中,存在明显的周期3窗口.上述结果与图3所示分岔图中各点呈现的状态一致,验证了离散映射模型的正确性,并且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参考电流取不同值时变换器所处的工作状态.3 基于离散时间模型的稳定性分析3.1 不动点及Jacobian矩阵令xn+1=xn=x*可求出系统的不动点x*,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基于简化状态方程的离散时间模型在不动点邻域内的Jacobian矩阵可表示为其中式(16)的特征方程为根据1.2节可知,在相邻的采样时刻nT和(n+1)T内,DCM模式下的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有3种运行轨道,可分别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当t1≥T时,式(12)所表示的离散系统不存在不动点,其Jacobian矩阵的元素分别为其特征多项式为解得λ1=1,λ2=e-2αT,此时离散系统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有两个正实根,并且其中一个为1.当t1< T,但t1+t2≥T时,将xn+1=xn=x*代入式(13),可求得系统的不动点,且由式(13)可求得其Jacobian矩阵的元素分别为其特征多项式为解得此时离散系统的Jacobian矩阵有两个非零特征根.当t1<T,且t1+t2<T时,式(14)所表示的离散系统仅存在1个不动点,由式(14)求得其Jacobian矩阵的元素分别为其中:其特征多项式为解得λ1=J22,λ2=0,此时离散系统的Jacobian矩阵总有1个零特征根和1个非零特征根.3.2 Jacobian矩阵的特征乘子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计算了发生分岔前后离散映射模型在不动点邻域内的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表1、2分别给出了不同参考电流和不同输入电压下系统Jacobian矩阵特征值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知,参考电流在(2.44 A,2.505 A)时,随着参考电流的增大,周期1轨道的特征值由(-0.022 6,0)跃变为(-1.003 8,0.173 0).由表2可知,输入电压在(4.8 V,4.95 V)时,随着输入电压的减小,周期1轨道的特征值由(-0.026 6,0)跃变为(-1.000 1,0.172 5).由此可知,系统发生了边界碰撞分岔,且首次分岔的位置分别在Ⅰref=2.505 A和E=4.8 V处,这与图3、4所示的分岔图结果相一致.表1 不同参考电流下系统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Ⅰref/A 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λ1 λ2系统状态2.44 -0.022 6 0 周期1 2.45 -0.982 6 0.171 5 周期1 2.48 -0.992 1 0.171 9 周期1 2.505 -1.003 8 0.173 0 周期2表2 不同输入电压下系统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E/V 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λ1 λ2系统状态4.8 -1.000 1 0.172 5 周期2 4.83 -0.993 6 0.172 0 周期1 4.85 -0.990 3 0.1718 周期1 4.95 -0.026 6 0 周期14 PSIM验证PSIM软件是一款针对电力电子和电机控制的仿真软件[13],因仿真速度快、操作简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验证离散模型的正确性,本章根据图1所示原理图,在PSIM软件中搭建了系统的仿真模型.选取参考电流Ⅰref为变量,其他电路参数与绘制图3所示分岔图时所选取的参数一致,典型参考电流值下的仿真结果如图6~9所示.由图6~8可知,当参考电流分别为1、5、8 A时,变换器分别工作于周期1、周期2和周期4,时域波形表现为相应的周期性,相轨图则由有限个数的封闭曲线组成,且由iL1的时域波形图可以看出,在上述电路参数下,变换器确实工作于DCM模式.图9给出了参考电流为9.5 A时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此时变换器工作于混沌状态,时域波形因失去周期性而显得杂乱无章,各个开关周期下的幅值跳跃较大,表明混沌状态是不稳定的,有害的;相轨图则由一定区域内随机分布的轨线组成.由仿真结果不难看出,通过PSIM仿真平台得到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基于离散映射模型绘制的分岔图所描述的运行状态完全一致的,证实了离散模型的正确性.图6 Ⅰref=1 A时iL1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图7 Ⅰref=5 A时iL1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图8 Ⅰref=8 A时iL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图9 Ⅰref=9.5 A时iL1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5 结论1)基于开关电感结构的Buck-Boost变换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统Buck-Boost变换器的升/降压能力,但却增加了电路的阶数,使变换器的运行状态更容易受到电路参数变化的影响.2)研究了此新型拓扑结构的变换器在DCM模式下的非线性行为,在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离散映射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绘制了不同参数变化下的分岔图,发现随着电路参数的变化,系统经边界碰撞分岔最终进入DCM阵发混沌状态.然后通过庞加莱截面更加直观地反映了不同电路参数下系统的周期态与混沌态,并采用Jacobian矩阵特征乘子的方法确定了首次分岔点的位置和分岔的类型.最后,在PSIM平台下搭建了符合实际运行条件的仿真模型,通过时域图和相轨图观察变换器在不同参数变化下丰富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进一步证明了离散映射模型的正确性.3)由分岔图得出当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DCM模式下时,其工作状态主要受电流边界Ⅰb2的影响,电流边界Ⅰb1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4)基于开关电感结构的Buck-Boost变换器属于强非线性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选取合适的参数,以确保电路运行在稳定状态.参考文献[1]AXELROD B,BERKOVICH Y,IOINOVICIA.Switchedcapacitor/switched-inductor structures for getting transformerless hybrid DC-DC PWM co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2008,55(2):687-696.[2]AXELROD B,BERKOVICH Y,IOINOVICIA.Switchedcapacitor(SC)switched-inductor(SL)structures for getting hybrid step-down Cuk/Zeta/Sepic converter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SCS).Kos Island,Greece:IEEE,2006:5063-5066.[3]王诗兵,周宇飞,陈军宁,等.高阶开关功率变换器中的间歇现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2):26-31.[4]LIU Fang.Intermittency and bifurcation in SEPICs under voltage-mode control[J].Chinese Physics B,2010,19(8):205-215.[5]LIU Fang.Fast-scale border collision bifurcation in SEPIC power factor pre-regulators[J].Chinese Physics B,2008,17(7):2394-2404.[6]IU H H C,TSE C K.A study of synchronization in chaotic autonomous Cuk DC/DC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2000,47(6):913-918.[7]刘芳,张浩,马西奎.电流型单端初级电感变换器中分岔行为与稳定性[J].电工技术学报,2007,22(9):86-92.[8]李冠林,李春阳,陈希有,等.电流模式SEPIC变换器倍周期分岔现象研究[J].物理学报,2012,61(17):170506.[9]AROUDI A E,LEYVA R.Quasi-periodic route to chaos in PWM voltage-controlled DC-DC boost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2001,48(8):967-978.[10]CHEN Yanfeng,TSE C K,QIU Shuisheng,et al.Coexisting fast-scale and slow-scale instability in current-mode controlled DC/DC converters:analysis,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2008,55(10):3335-3348.[11]BASAK B,PARUI S.Exploration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buck converter supplied from a rectifi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0,25(6):1556-1564.[12]MAITY S,TRIPATHY D,BHATTACHARYA T K,et al.Bifurcation analysis of PWM-1 voltage-modecontrolled buck converter using the exact discrete model[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2007,54(5):1120-1130.[13]BAO Bocheng,XU Jianping,LIU Zhong.Mode shift and stability control of a current mode controlled buckboost converter operating in 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with ramp compensation [J].ChinesePhysics B,2009,18(11):4742-4747.[14]WU Jie, LIU Mingjian, YANG Ping.Study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in the current-mode controlled buck-boostDC-DCconverter(I):modelingand simulation[J].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2,19(3):387-394.[15]包伯成,杨平,马正华,等.电路宽范围变化时电流控制开关变换器的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2,61(22):220502.。
单相SPWM逆变器的分岔及混沌现象分析
in 1 (in )e
式中,
2 e
( 3)
E L ; ; dn 为占空比。 R R
( 1)
当控制器为比例控制时,占空比 d n 按下式确定:
h(d n ) D k (irefn in )
模态 2:
( 2)
( 4)
工作波形如图 2 所示, T s ( T s =1/ f s )为控制器 的时钟周期,即开关频率又称载波频率; t n 为模态 1 的工作时间; T s t n 为模态 2 的工作时间; d = t n / T s 为占空比。逆变器工作状态取决于调制波即 参考电流 i ref,当 i ref 是直流量时,系统工作在 DC/DC 直流变换器状态,如图 2a 所示,稳态工作 时占空比 d 保持恒定;当参考电流 i ref 是正弦波时 ( i ref= A sin2 f l t ,其中 f l 为正弦波频率且远远 小于开关频率 f s ),系统工作在正弦逆变器状态, 如图 2b 所示,这种工作方式又称为正弦脉宽调制
[1-3] ,并形成了一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047406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825106410 1000014 )和 863 科研( 2007AA05Z229 )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2008-06-20 改稿日期 2008-09-09
1
引言
器的分岔和混沌现象
[9-11] ,但所研究逆变器的参考
行之有效研究方法,如用数值迭代建立低维
[4-6] 和雅克比矩阵稳定性
DC/DC 变换器为主体的
开关变换器开展的,其他类型的变换器都较少涉及。 在电力电子变换器中,正弦脉宽调制
102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四相交错Boost DC-DC变换器的研究
四相交错Boost DC-DC变换器的研究
陈苗苗;梅建伟
【期刊名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6)3
【摘要】针对传统PID控制的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损耗大、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根据峰值电流输出PWM的控制方法。
介绍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以及主要器件的设计与选用,设计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 DC-DC变换器,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采用交错并联的控制方式,根据负载变化调整工作相数来减少开关损耗、降低输出纹波,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陈苗苗;梅建伟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46
【相关文献】
1.DC-DC Boost变换器控制算法的研究
2.DC-DC Boost变换器的固定斜坡补偿技术研究
3.峰值电流控制模式Boost DC-DC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4.固定开关频率的COT控制Boost型DC-DC变换器研究
5.Boost型DC-DC变换器无源控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C-DC变换器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DC-DC变换器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DC-DC变换器是电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直流电压变换为所需的电压或电流。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级控制技术,其具有系统响应快、稳定性好、鲁棒性强等优点。
因此,将滑模变结构控制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控制中,能够显著提高其控制性能。
本研究旨在探究DC-DC变换器滑模变结构控制的设计和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其控制性能。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 系统分析:对DC-DC变换器系统进行建模和系统分析,探究其控制特性及相关问题。
2.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使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DC-DC变换器的控制器,并优化控制器参数,使其在系统控制方面获得更好的性能和鲁棒性。
3. 实验验证:使用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DC-DC变换器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进行仿真,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可以得到DC-DC变换器控制模型的性能指标,并对控制器的控制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法:对DC-DC变换器系统进行建模,并分析其控制问题。
2.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法:使用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方法,设计DC-DC变换器的控制器,并优化控制器参数。
3. 仿真与实验验证法: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并结合实验验证,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评估和分析。
四、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1. 系统建模:基于DC-DC变换器系统的特点,对其进行建模和分析,探究其控制特性及相关问题。
2.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DC-DC变换器的控制器,并优化控制器参数。
3. 仿真与实验验证:使用MATLAB/Simulink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仿真并结合实验验证,评估和分析控制器性能,并得到DC-DC变换器控制模型的性能指标。
五、研究意义DC-DC变换器作为电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控制性能对整个电源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研究与设计
大学送交有关部门进行保存、汇编等。 作者(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双向 DC/DC 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研究与设计
摘
Hale Waihona Puke 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现代社会对电能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迫切。在一些应用场合,要求 DC/DC 变换器具有双向电能流动的能力。双向 变换器在电力驱动、分布式能源、智能充放电、可再生能源、交通、航空航天、工业控 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输入输出电压极性不变的情况下,双向 DC/DC 变换器 可以使电流的方向发生改变。目的在于要使电能从输入端输送到输出端,也能使电能从 输出端输送到输入端。在电路结构上,只要有能量的反向流通回路,就可以实现电能的 双向流动。 本文在进行大量阅读比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典型的双向 DC/DC 变换器的拓扑结构,选用双向全桥直流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变换器 原理及实现软开关的条件,根据课题性能指标的要求,设计了电路的主要参数,包括开 关管选取、变压器、电容、电感等参数设计。经过对比研究全桥变换器典型控制策略, 选用滑模变结构控制作为该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对滑模面的设计、滑模参数的选取等问 题进行了研究。基于 Saber 仿真软件,建立了双向 DC/DC 变换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仿 真模型,验证了当参数波动时滑模控制对外界参数变化的不敏感性,分别验证当输入电 压波动和负载波动时系统的抗干扰性。分别采用移相控制策略和重复导通控制策略建立 了主电路充放电模式等效电路模型。 最后,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控制方案及参数设计的正确合理性,以 IGBT 为开关器件,FPGA 作为控制芯片,搭建了一个功率等级为 1000W 实验平台,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实验分析研究。 关键词:双向 DC/DC 变换器;滑模控制;Saber 仿真;软开关
DCDC转换器辐射失效预报方法基础研究的开题报告
DCDC转换器辐射失效预报方法基础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在工作中无法避免地产生电磁辐射。
特别是在高频、高密度、高功率、小体积等要求的DCDC转换器中,其辐射失效问题越来越严重,给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对DCDC转换器的辐射失效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应的预测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旨在对DCDC转换器辐射失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预报方法的基础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DCDC转换器辐射特性分析及计算模型建立;2. DCDC转换器辐射失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实验研究;3. 基于辐射特性分析和失效影响因素研究,建立辐射失效预测模型;4. 针对建立的预测模型,开展实际DCDC转换器的测试验证。
通过本研究,将探究新型DCDC转换器的辐射特性,发现辐射失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较为全面和可靠的DCDC转换器辐射失效预测方法。
这对提高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保障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支持将具有较大意义。
三、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研究计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4月):完成文献调研和理论学习,深入掌握DCDC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辐射特性及失效机理等基础知识,并开展辐射特性分析;第二阶段(5-8月):对DCDC转换器的辐射失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建立辐射失效预测模型;第三阶段(9-12月):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第四阶段(1-3月):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并进行答辩。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DCDC转换器的辐射特性分析及计算模型;2. DCDC转换器辐射失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实验研究报告;3. 基于辐射特性分析和失效影响因素研究,建立辐射失效预测模型;4. 实际DCDC转换器的测试验证报告;5. 毕业论文。
以上成果将有助于提高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为电子设备的工程设计和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电流源负载峰值电流控制buck变换器的复杂次谐波振荡现象
电流源负载峰值电流控制 buck 变换器具有次谐波振荡快慢复杂现象 . 本文建立了它的分段光滑开关模型及 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电路参数对 buck 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 离散迭代映射模型. 根据离散迭代映射模型, 影响, 发现了具有快慢效应次谐波振荡吸引域的分岔图和呈现双环带状的庞加莱映射 . 根据分段光滑开关模型, 采 库塔算法, 仿真研究了 buck 变换器的时域波形和相轨图, 研究结果表明:电感电流存在由次谐波振荡与降 用龙格频次谐波振荡组成的 n 型次谐波振荡现象;输出电压存在快标与慢标结合的正弦次谐波振荡现象 . 实验结果验证 了文中的分析结果及仿真结果 .
内的分岔图呈现出具有快慢效应的次谐波振荡吸 引域, 我们将位于上部、 下部的分岔图分别称为上 下吸引域. 为了更详细地揭示 buck 变换器 吸引域、 在上、 下吸引域范围内的分岔行为, 在 nT 时刻构筑 可得到状态变量 i L 和 v C 的庞加莱映 庞加莱截面, 射. 图 3 ( a ) 和 ( b ) 分别给出了 I o = 0. 95 A 和 I o = 1. 021 A 的庞加莱映射.
降频现象
[ 5]
DC 变换器的性能. 因此, 深 现象严重影响开关 DCDC 变换器的分岔和混沌等 入分析和研究开关 DCDC 变换器的设计和 非线性动力学现象, 对开关 DC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DC 变换器在学术界 峰值电流型控制开关 DC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常规开关 DCDC 变换器是含有电感 L 和电容 C 的二阶电路, 通 过建立二维离散迭代映射模型, 已有不少文献研究 DC 变换器的电路参数对分 了电阻性负载开关 DC. 当开关周期 T 远小于 岔和混沌现象的影响 DC 变换器电路的 RC 时间常数, 开关 DC即 T RC 时, 可以认为输出电压恒定不变, 输出部分可以等 DC 变换器降阶为 效为一个电压源, 从而使开关 DC[ 8, 9,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dcm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4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西校区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卷(A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物理试题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A卷〕〔选修3-2〕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10题每一小题3分共30分〕1.〔3分〕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A.焦耳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的规律B.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C.楞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拉开了研究电与磁相互关系的序幕D.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3分〕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框有n匝,每匝线圈电阻为R.如下列图,对称轴MN的左侧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第一次将线框从磁场中以速度v匀速拉出,第二次让线框以ω=的角速度转过90°角.那么〔〕A.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q1:q2=1:nB.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q1:q2=1:1C.线框发热功率P1:P2=2n:1D.线框发热功率P1:P2=1:23.〔3分〕〔2010•淄博一模〕如下列图,光滑金属导轨AC、AD固定在水平面内,并处在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质量为m的导体棒以初速度v0从某位置开始在导轨上水平向右运动,最终恰好静止在A点.在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始终构成等边三角形回路,且通过A点的总电荷量为Q.导体棒与导轨间的接触电阻阻值恒为R,其余电阻不计.如此〔〕A.该过程中导体棒做匀减速运动B .该过程中接触电阻产生的热量为mvC .开始运动时,导体棒与导轨所构成回路的面积为S=D.当导体棒的速度为v0时,回路中感应电流大小为初始时的一半4.〔3分〕如下列图,OO′为一金属转轴〔只能转动不能移动〕,M为与OO′固定连接且垂直于OO′的金属杆,当OO′转动时,M的另一端在固定的金属环N上滑动,并保持良好的接触.整个装置处于一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平行于OO′轴,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0.图中V为一理想电压表,一端与OO′接触,另一端与环N连接.当OO′的角速度ω=ω0时,电压表读数为U0;如果将磁场变为磁感应强度为nB0的匀强磁场,而要电压表的读数为mU0时,如此OO′转动的角速度应变为〔〕A.nω0B.mω0C.ω0D.ω5.〔3分〕在变电站里,经常要用交流电表去监测电网上的强电流,所用的器材叫电流互感器.如下所示的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其工作原理的是〔〕A.B.C.D.6.〔3分〕如下列图,铁芯右边绕有一个线圈,线圈两端与滑动变阻器、电池组连成回路.左边的铁芯上套有一个环面积为0.02m2、电阻为0.1Ω的金属环.铁芯的横截面积为0.01m2,且假设磁场全部集中在铁芯中,金属环与铁芯截面垂直.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铁芯中的磁感应强度每秒均匀增加0.2T,如此从上向下看〔〕A.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4.0×10﹣3VB.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4.0×10﹣3VC.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2.0×10﹣3VD.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2.0×10﹣3V7.〔3分〕〔2009•武汉二模〕如下列图,在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光滑金属导轨AOC,其中曲线导轨OA 满足方程y=Lsinkx,长度为的直导轨OC与x 轴重合,整个导轨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现有一长为L的金属棒从图示位置开始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金属棒单位长度的电阻为R0,除金属棒的电阻外其余电阻均不计,棒与两导轨始终接触良好,如此在金属棒运动的过程中,它与导轨组成的闭合回路〔〕A.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减小B.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增大C.电流逐渐减小D.电流逐渐增大8.〔3分〕如图甲所示,为一种调光台灯电路示意图,它通过双向可控硅电子器件实现了无级调节亮度.给该台灯接220V的正弦交变电流后加在灯管两端的电压如图乙所示,如此此时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为〔〕A.220 V B.110 V C.V D. V9.〔3分〕在垂直纸面向里的有界匀强磁场中放置了一矩形线圈abcd.线圈cd边沿竖直方向且与磁场的右边界重合.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从t=0时刻起,线圈以恒定角速度ω=绕cd边沿图示方向转动,规定线圈中电流沿abcda方向为正方向,如此从t=0到t=T时间内,线圈中的电流I 随时间t变化关系图象为〔〕A.B.C.D.10.〔3分〕〔2009•南充模拟〕如下列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4:1,原线圈两端连接光滑导轨,副线圈与电阻R 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当直导线AB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导轨电阻不计〕匀速地向右运动,电流表A1的读数是12mA,那么电流表A2的读数是〔〕A.48mA B.0 C.3mA D.与R值大小有关二.多项选择题〔此题共4题每一小题4分共16分〕11.〔4分〕如下列图,某人在自行车道上从东往西沿直线以速度v骑行,该处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大小为B1,方向由南向北,竖直分量大小为B2,方向竖直向下.自行车把为直把、金属材质,且带有绝缘把套,两把手间距为L.只考虑自行车在地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如下结论正确的答案是〔〕A.图示位置中辐条A点电势比B点电势低B.图示位置中辐条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C.自行车左车把的电势比右车把的电势高B2LvD.自行车在十字路口左拐改为南北骑向,如此自行车车把两端电势差要降低12.〔4分〕如下列图,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中有一个均匀导线制成的单匝直角三角形线框.现用外力使线框以恒定的速度v沿垂直磁场方向向右运动,运动中线框的AB边始终与磁场右边界平行,AB=BC=L,线框导线的总电阻为R.如此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A.线框中的电动势随时间均匀增大B.通过线框截面的电荷量为D.线框中的热功率与时间成正比C.线框所受外力的最大值为13.〔4分〕如下列图的电路中,L是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直流电阻不计的线圈,D1、D2和D3是三个完全一样的灯泡,E是内阻不计的电源.在t=0时刻,闭合开关S,电路稳定后在t1时刻断开开关S .规定电路稳定时流过D1、D 2的电流方向为正方向,分别用I1、I2表示流过D1和D2的电流,如此如下图中能定性描述电流I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A.B.C.D.14.〔4分〕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与磁场方向垂直长度为L金属杆aO,ab=bc=cO=,a、c与磁场中以O为圆心的同心圆〔都为局部圆弧〕金属轨道始终接触良好.一电容为C的电容器接在轨道上,如下列图,当金属杆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以O 为轴,以角速度ω顺时针匀速转动时〔〕A.U ac=2U b0B.U ac=2U abC.电容器带电量Q=BL2ωCD.假设在eO间连接一个电压表,如此电压表示数为零三、非选择题〔此题共6题,总分为54分〕15.〔4分〕〔2008•海南〕当光照射到光敏电阻上时,光敏电阻的阻值___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半导体热敏电阻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_________ 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制成的.16.〔8分〕电流传感器可以像电流表一样测量电流,它与计算机相连,能在几秒内画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动势为直流8V,电容器为几百微法的电解电容器,先使开关S与1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向2,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如图乙所示.如此:在图乙中画出了一个竖立的狭长矩形〔在乙图的左端〕,它的面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 .根据以上数据估算的电容是_________ 〔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8分〕如下列图,矩形线圈在0.01s内由原始位置Ⅰ转落至位置Ⅱ.ad=5×10﹣2m,ab=20×10 17.﹣2m,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T,R1=R3=1Ω,R2=R4=3Ω.求:〔1〕平均感应电动势;〔2〕转落时,通过各电阻的平均电流.〔线圈的电阻忽略不计〕18.〔8分〕〔2009•广东模拟〕如下列图,在水平面上有两条光滑的长直平行金属导轨MN、PQ,导轨间距离为L,导轨的电阻忽略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质量分别为m a、m b的两根金属杆a、b跨搁在导轨上,接入电路的电阻均为R.轻质弹簧的左端与b杆连接,右端被固定.开始时a杆以初速度v0向静止的b杆运动,当a杆向右的速度为v 时,b杆向右的速度达到最大值v m,此过程中a杆产生的焦耳热为Q,两杆始终垂直于导轨并与导轨良好接触.求当b杆达到最大速度v m时,〔1〕b杆受到弹簧的弹力〔2〕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19.〔14分〕如下列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T,匝数n=6的矩形线圈abcd绕中心轴OO′匀速转动,角速度ω=200rad/s.ab=0.1m,bc=0.2m,线圈的总电阻R=40Ω,试求:〔1〕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感应电流的最大值;〔2〕设t=0时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写出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3〕画出感应电流的瞬时值i随ωt变化的图象;〔4〕当ωt=30°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和线圈中的电流的瞬时值各是多大?〔5〕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的过程中,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是多大?〔6〕线圈的发热功率多大?20.〔12分〕发电机的端电压为220V,输出电功率为44kW,输电线路的电阻为0.2Ω,先用初、次级匝数之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升压,经输电线路后,再用初、次级匝数比为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供给用户.〔1〕画出全过程的线路图;〔2〕求用户得到的电压和功率;〔3〕假设不经过变压而直接送到用户,求用户得到的功率和电压.〔选修3-2〕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A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10题每一小题3分共30分〕1.〔3分〕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A.焦耳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的规律B.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C.楞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拉开了研究电与磁相互关系的序幕D.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点:物理学史.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解答:解:A、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通常称此为焦耳热,故A错误.B、库仑研究电荷间作用的规律,得出库仑定律,故B正确.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打开电气时代的大门,故C错误.D、伽利略做斜面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故D错误.应当选:B.点评:此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2.〔3分〕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框有n匝,每匝线圈电阻为R.如下列图,对称轴MN的左侧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第一次将线框从磁场中以速度v匀速拉出,第二次让线框以ω=的角速度转过90°角.那么〔〕A.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q1:q2=1:nB.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q1:q2=1:1C.线框发热功率P1:P2=2n:1D.线框发热功率P1:P2=1:2考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功、电功率.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分析: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出感应电动势E=n,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与电量表达式Q=It 即可解得电量q=,从而即可求解.平均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E=n,瞬时感应电动势E=BLv.分别求出感应电流的大小,再根据热功率表达式P=I2nR,进展比拟.解答:解:在第一、二次运动过程中,磁通量的减少量为△Φ1=△Φ2=B•.当回路为n匝,总电阻为nR时.有q=可得q1:q2=1:1.故知A错误B正确.两种情况下线框电阻不变,由电〔热〕功率公式可得:=〔〕2…①E1=nBav…②E2=nB••…③联立①②③式,即可求出以下结果P1:P2=2:1,故知C、D均错误.应当选:B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电量表达式相综合而得可解得电量q=同时理解发热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对于这些根底知识,要加强理解和应用,平时练习不可无视.3.〔3分〕〔2010•淄博一模〕如下列图,光滑金属导轨AC、AD固定在水平面内,并处在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质量为m的导体棒以初速度v0从某位置开始在导轨上水平向右运动,最终恰好静止在A点.在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始终构成等边三角形回路,且通过A点的总电荷量为Q.导体棒与导轨间的接触电阻阻值恒为R,其余电阻不计.如此〔〕A.该过程中导体棒做匀减速运动B.该过程中接触电阻产生的热量为mvC.开始运动时,导体棒与导轨所构成回路的面积为S=D.当导体棒的速度为v0时,回路中感应电流大小为初始时的一半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专题:压轴题;电磁感应——功能问题.分析: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导体棒受到安培力作用做减速运动;导体棒的动能转化为内能;根据E=B 求出感应电动势,由欧姆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大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与电流定义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感应电荷量.解答:解:A、感应电动势E=BLv,感应电流I==,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F=BIL=,由于导体棒在运过程中L不断减小,安培力不断减小,导体棒的加速度减小,导体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不做匀减速运动,故A错误;B、抑制安培力做功,导体棒的动能转化为焦耳热,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接触电阻产生的焦耳热Q=mv故B错误;C、在整个过程中,感应电荷量Q=I△t=△t===,如此S=,故C正确;D、感应电动势E=BLv,感应电流I==,当导体棒的速度为时,导体棒的长度L减小,回路中感电流大小小于初始时的一半,故D错误;应当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判断导体棒的运动性质、求产生的焦耳热、求感应电荷量、判断感应电流大小等问题,熟练掌握根底知识即可正确解题.4.〔3分〕如下列图,OO′为一金属转轴〔只能转动不能移动〕,M为与OO′固定连接且垂直于OO′的金属杆,当OO′转动时,M的另一端在固定的金属环N上滑动,并保持良好的接触.整个装置处于一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平行于OO′轴,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0.图中V为一理想电压表,一端与OO′接触,另一端与环N连接.当OO′的角速度ω=ω0时,电压表读数为U0;如果将磁场变为磁感应强度为nB0的匀强磁场,而要电压表的读数为mU0时,如此OO′转动的角速度应变为〔〕A.nω0B.mω0C.ω0D.ω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专题:电磁感应中的力学问题.分析:根据公式E=BLv求解产生的感应电动势,MN转动,如此v=ωL,据此联立方程求出角速度.解答:解:过程中M切割磁感线运动,故由题意可得,解得:假设要电压表的示数变为,故,故D正确,应当选:D点评:此题查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公式的应用,在求电动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导体棒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的速度.5.〔3分〕在变电站里,经常要用交流电表去监测电网上的强电流,所用的器材叫电流互感器.如下所示的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其工作原理的是〔〕A.B.C.D.考点: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专题:交流电专题.分析:原理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的.电流互感器是由闭合的铁心和绕组组成.它的一次绕组匝数很少,串在需要测量的电流的线路中,因此它经常有线路的全部电流流过,二次绕组匝数比拟多,串接在测量仪表和保护回路中,电流互感器在工作时,它的2次回路始终是闭合的,因此测量仪表和保护回路串联线圈的阻抗很小,电流互感器的工作状态接近短路.解答:解:由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流之比可知,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如此电流互感器应串连接入匝数较多的线圈上.同时一次绕组匝数很少,且串在需要测量的电流的线路中.故A正确;应当选:A点评: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应遵守串联原如此;按被测电流大小,选择适宜的变化,否如此误差将增大.6.〔3分〕如下列图,铁芯右边绕有一个线圈,线圈两端与滑动变阻器、电池组连成回路.左边的铁芯上套有一个环面积为0.02m2、电阻为0.1Ω的金属环.铁芯的横截面积为0.01m2,且假设磁场全部集中在铁芯中,金属环与铁芯截面垂直.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铁芯中的磁感应强度每秒均匀增加0.2T,如此从上向下看〔〕A.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4.0×10﹣3VB.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4.0×10﹣3VC.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2.0×10﹣3VD.金属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为2.0×10﹣3V考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分析:根据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解答:解:根据右手螺旋定如此知,螺线管中的磁场方向竖直向上,所以通过金属环的磁场方向竖直向下,当磁场均匀增大时,根据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根据E=.故C正确,A、B、D错误.应当选C.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掌握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以与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7.〔3分〕〔2009•武汉二模〕如下列图,在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光滑金属导轨AOC,其中曲线导轨OA 满足方程y=Lsinkx,长度为的直导轨OC与x 轴重合,整个导轨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现有一长为L的金属棒从图示位置开始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金属棒单位长度的电阻为R0,除金属棒的电阻外其余电阻均不计,棒与两导轨始终接触良好,如此在金属棒运动的过程中,它与导轨组成的闭合回路〔〕A.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减小B.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增大C.电流逐渐减小D.电流逐渐增大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分析:根据感应电动势公式E=Blv,导体有效的切割长度y=Lsinkvt,回路的电阻R=L〔sinkvt〕R0,由功率公式P=,分析功率与时间的关系,确定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分析电流变化.解答:解:设从图示位置开始导体棒运动时间为t时,速度大小为v,磁感应强度为B.A、B根据感应电动势公式E=Blv=Bvy=BvLsinkvt,回路电阻L〔sinkvt〕R0,消耗的电功率P==,可知t增大,sinkvt增大,P不断增大.故A错误,B正确.C、D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I不变.故CD错误.应当选B点评:此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电流变化情况的分析,不能简单认为电动势增大,电流就增大,其实电阻也增大,电流并不变.8.〔3分〕如图甲所示,为一种调光台灯电路示意图,它通过双向可控硅电子器件实现了无级调节亮度.给该台灯接220V的正弦交变电流后加在灯管两端的电压如图乙所示,如此此时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为〔〕A.220 V B.110 V C.V D. V考点:正弦式电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周期和频率.专题:交流电专题.分析:根据电流的热效应:由一个周期内交变电流通过电阻R的产生热量与直流电通过电阻R一个周期内产生热量相等,求解有效值.解答:解:设交流电的有效值为U,将交流电与直流电分别通过一样电阻R,分析一个周期内热量:交流电Q=直流电Q=解得:U=110V应当选:B点评:求解交流电的有效值,要从有效值的定义出发,根据一个周期内通过一样的电阻,发热量一样,此直流的值即为交流电的有效值.9.〔3分〕在垂直纸面向里的有界匀强磁场中放置了一矩形线圈abcd.线圈cd边沿竖直方向且与磁场的右边界重合.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从t=0时刻起,线圈以恒定角速度ω=绕cd边沿图示方向转动,规定线圈中电流沿abcda 方向为正方向,如此从t=0到t=T时间内,线圈中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关系图象为〔〕A.B.C.D.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专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专题.分析:矩形金属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交流电.由于磁场有界,所以只有一半有感应电流.如此由楞次定如此可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流大小.解答:解:线圈以cd边为轴按图示方向匀速转动,从ab边速度正好与磁场平行开始计时,线圈磁通量在变小,如此感应电流的磁场会阻碍其变小,所以感应电流方向是adcba,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感应电流大小在渐变大,然而磁场只有一半,接着二分之一周期没有感应电流;当从ab边刚好进入磁场开始计时,线圈磁通量在变大,如此感应电流的磁场会阻碍其变大,所以感应电方向是abcda,与规定的正方向一样,感应电流大小在渐渐变小;所以只有B选项符合条件.应当选:B.点评:此题虽没有明确什么方向为感应电流的正方向,但不影响答题.同时也可以假设磁场没有界,如此感应电流变化规律应是余弦曲线,从而可快速确定当一半磁场时的答案.10.〔3分〕〔2009•南充模拟〕如下列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4:1,原线圈两端连接光滑导轨,副线圈与电阻R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当直导线AB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导轨电阻不计〕匀速地向右运动,电流表A1的读数是12mA,那么电流表A2的读数是〔〕A.48mA B.0 C.3mA D.与R值大小有关考点: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专题:交流电专题.分析:变压器是根据磁通量的变化来工作的,当原线圈的磁通量恒定时,副线圈是没有感应电流的,根据变压器的工作的原理分析原线圈中的电流的变化情况即可的出结论.解答:解:由于直导线AB匀速运动,如此AB切割磁场产生的电流时恒定的,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也是恒定的,所以不会引起副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所以副线圈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即安培表A2的读数为0.应当选B点评:变压器只能在交流电路中工作,变压器是根据磁通量的变化来工作的,知道变压器的工作的原理就可以解决此题.二.多项选择题〔此题共4题每一小题4分共16分〕11.〔4分〕如下列图,某人在自行车道上从东往西沿直线以速度v骑行,该处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大小为B1,方向由南向北,竖直分量大小为B2,方向竖直向下.自行车把为直把、金属材质,且带有绝缘把套,两把手间距为L.只考虑自行车在地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如下结论正确的答案是〔〕A.图示位置中辐条A点电势比B点电势低B.图示位置中辐条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C.自行车左车把的电势比右车把的电势高B2LvD.自行车在十字路口左拐改为南北骑向,如此自行车车把两端电势差要降低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电势.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分析:自行车辐条和车把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如此判断电势的上下,由E=BLv求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解答:解:A、B自行车从东往西行驶时,辐条切割地磁场水平分量的磁感线,根据右手定如此判断可知,图示位置辐条A点电势比B点电势低,故A正确,B错误.C、自行车左车把切割地磁场竖直分量的磁感线,由右手定如此知,左车把的电势比右车把的电势高B2LvD、自行车左拐改为南北骑向,自行车车把仍切割磁感线,车把感应电动势方向不变,竖直分量大小为B不变如此车把两端电势差不变.故D错误.应当选:A点评:此题首先要有空间想象能力,再运用右手定如此判断电势的上下,求感应电动势时,要注意地磁场的方向不能搞错.12.〔4分〕如下列图,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中有一个均匀导线制成的单匝直角三角形线框.现用外力使线框以恒定的速度v沿垂直磁场方向向右运动,运动中线框的AB边始终与磁场右边界平行,AB=BC=L,线框导线的总电阻为R.如此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A.线框中的电动势随时间均匀增大B.通过线框截面的电荷量为。
直流不间断电源双向DC-DC变换器非线性现象分析
直流不间断电源双向DC-DC变换器非线性现象分析李红丽;王立华;倪雪;张瑞【摘要】针对直流不间断电源中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稳定性的问题,开展对双向DC-DC变换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非线性现象的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 工具,通过分析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过程,建立相应的分段开关模型,分别选取输入电压和参考电流作为分岔参数进行仿真,从而得到双向DC-DC变换器由稳定到分岔以及混沌的变化过程.通过对双向DC-DC变换器非线性现象的分析,为双向DC-DC变换器的稳定性设计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通信电源技术》【年(卷),期】2018(035)007【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双向直流变换器;直流不间断电源;非线性;混沌【作者】李红丽;王立华;倪雪;张瑞【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1;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双向DC-DC变换器是直流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的重要组成部分[1]。
双向DC-DC变换器属于强非线性系统,当电路参数发生变化时,系统可能会产生不规则行为,例如分岔和混沌现象[2]。
因此,明确双向DC-DC变换器出现分岔或混沌的时间以及原因,对于改进系统设计,进行新型有效控制,实现现有双向DC-DC变换器无法达到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对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路拓扑和控制[4]两个方面,对于混沌特性方面的研究较少[5]。
本文以双向Buck-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岔图[6]、时域波形图、相图等方法以及 Matlab/Simulink工具,着重研究其非线性现象。
基于PSIM断续导通模式的DC_DC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第 5期
基于 PSIM 断续导通模式的 DC - DC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523
于半导体和开关器件实际模型的仿真 ,仿真结果能 细致地表现实际模型的特性 ;但仿真计算量太大 ,在 瞬态仿真中经常会出现收敛性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 , 器件通 常 要 设 置 缓 冲 器 。通 过 设 置 缓 冲 电 路 , PSP ICE可对功率电子电路进行时域稳态 、瞬态分 析 ,但无法进行直流运行点及小信号交流频域分析 等 。仿真者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解决收敛问题和减 小仿真时间上 ,只看到建立好的器件模型 ,无法了解 进一 步 研 究 所 需 的 电 子 电 路 的 数 学 模 型 [ 1 ] 。而 MATLAB 提供了很多仿真工具箱 ,能够清楚了解电 子电路的数学模型并对系统进行各种动态分析 ,在 各种仿真工具中应用最为广泛 ,功能最为强大 ,但它 无法与硬件连接 ,使用受到限制 。 PSIM 是一种功能 强大的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建模和仿真软件 ,该软 件能够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并包含有丰富的控制 元件库和强大的数学运算模型 ,还可将其它仿真软 件中的元器件容易地转化为通用数学模型 。目前利 用 PSIM 进行电力电子控制系统建模 、分析与开发 的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 。
为使仿真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 , 可将电感电流及输出电压的初始条件设置为稳态期 望值 。
第 5期
基于 PSIM 断续导通模式的 DC - DC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525Biblioteka 3. 2 建立状态方程 分析可知 ,开关管导通时微分方程为 [7, 8 ]
Vs
=L
d i, dt
(8)
0 = C dv + v 。 dt R
2. 1 基本原理 根据图 1 中 BUCK变换器的原理图 ,可将其工
交错并联Buck-Boost变换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交错并联Buck-Boost变换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梅杨;陈丽莎;黄伟超;李晓晴【摘要】The traditional phase-shift method is used widely for interleaved parallel Buck-Boost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This method has the faults of difficult in increasing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balancing inductors current. So a new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of balancing two inductors current was propo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was introduced in this method,predicting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objective function with all the possible switch states for the next time of the converter. And then cost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control performance was established. At last,the switch state of the next moment was selected by minimizing the value of objective function to optimize all control objectives.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for this proposed method were carried ou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make the voltage of DC bus track the given value accurately,two inductors current are balanced and the current ripple is very small. The overshoot of DC bus voltage in dynamic process is about 1.5%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time of converter is about 0.008 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C bus voltage and inductance current have good static performances, two inductors currents are balanced and the current ripple is very small. The overshoot of DC bus voltage in dynamic process is about 5%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time of converter is about 0.01 s,which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proposed control method.%对于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以往大多采用传统移相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变换效率提升困难、各模块电感电流不能自动均流等缺点,对此提出一种新的模型预测均流控制方法对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控制.该方法借鉴了模型预测控制思想,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下一时刻变换器中所有可能的开关状态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然后根据控制性能要求建立目标函数,最后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值确立下一时刻的开关状态,使系统控制目标达到最优.对所提出的模型预测均流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及实验验证,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使直流母线电压和实际电感电流准确追踪给定值,两电感电流均衡且电流纹波很小,动态过程中直流母线电压超调约为1.5%,变换器动态响应时间为8 ms左右;实验结果显示直流母线电压和电感电流有良好的静态性能,两电感电流均衡且电流纹波很小,动态过程中直流母线电压超调约为5%,变换器动态响应时间约为10 ms,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期刊名称】《电气传动》【年(卷),期】2017(047)007【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模型预测控制;开关状态;代价函数;电流纹波【作者】梅杨;陈丽莎;黄伟超;李晓晴【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变频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44;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变频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44;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变频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44;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变频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14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而如何将这些新能源变换为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的电能,是分布式发电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多电平双向升降压DCDC变换器
变化时,储能电感 L 左端电压的平均值可以从 0 到 UIN 变化。
开关臂 3 与开关臂 4 采用开关状态 2)与开关状 态 3)等时长交替控制。那么端口 U2 上的输出电压 UOUT 等于储能电感 L 右端电压 ULR 的 2 倍。由于储 能电感 L 左右两端的平均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相等, 那么 UOUT可以从 0 到 2UIN变化。根据式(4)可得 UOUT 与 UIN 的关系为:
t2、t3、t4,那么在T = t1 + t2 + t3 + t4 的时间内,储
能电感 L 左端电压的平均值为:
U LL
=
t1
×UIN
+ t2
×
1 2
U
IN
+ t3
×
1 2
U
IN
t1 + t2 + t3 + t4
+ t4
×0
=
t1
+
1 2
(t2
T
+
t3
)
U
IN
。
(3)
式(3)中包含四个控制变量,比较复杂,不易设
U OUT = 2U LR ≈ 2U LL = 2DU IN 。
(5)
控制周期 T=50μs
开关臂1
开关臂2
M4 M3 M2 M4 M3 M2 M4
图 3 开关臂 1 与开关臂 2 的 PWM 控制策略
开关臂 3 与开关臂 4 的控制可以与开关臂 1 和 开关臂 2 相独立,为了简化控制策略,开关臂 3 与 开关臂 4 也采用 PWM 控制方式,只不过这些 PWM 信号的占空比为恒定的 50%,采用与开关臂 1 和开 关臂 2 相同的频率,开关臂 3 与开关臂 1 同相位, 开关臂 4 比开关臂 3 超前π相位。
微极性流体对轴承转子的影响
微极性流体对轴承转子的影响曹学秀;孙保苍【摘要】通过变分原理求解微极性流体润滑的Reynolds方程得到轴承转子的油膜力,以有限宽刚性Jeffcott转子为研究对象,给出了适用于微极性液体润滑剂的广义雷诺方程,用数值积分法研究了不同参数变化下有限宽轴承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借助分岔图、Poincare映射图、时间历程图和谱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的运动形态.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存在着拟周期运动,且在不同的参数下微极性效应越明显,即L0越小N越大系统越稳定.【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转子系统;微极性流体;非线性动力学;变分法;分岔图;拟周期运动【作者】曹学秀;孙保苍【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O322轴承—转子系统作为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在能源、电力、国防及石油化工等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为了使转子系统更稳定,可通过润滑来实现,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微极性可减小轴承转子系统的摩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微极性流体是一种具有微构的复合流体,含有高分子添加剂的润滑油、电流变液、血液、液晶和具有细微添加物的流体等都属于微极性流体。
王晓力等根据微极性理论[2]推导出了微极性流体润滑的雷诺方程[3]。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表明微极性流体相对牛顿流体可有效减小润滑的摩擦力,并能提高液膜的承载能力[3-7]。
目前为止对于微极性流体润滑的雷诺方程的求解都采用数值方法,这增加了计算量,对于分析微极性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并不方便。
本文通过变分原理[8]求得微极性流体润滑的雷诺方程[3]的近似解析解从而系统的分析了微极性流体对轴承转子系统的影响。
图1为滑动轴承的物理模型和坐标系其中O为轴承中心位置;O1为轴颈中心瞬态位置=e是轴心的偏离量;OO1与x轴夹角为φ;轴径的自旋转角速度为Ω;轴颈半径为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连续导电模式DC -DC 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王学梅1)2)张 波1)丘东元1)1)(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州 510640)2)(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 412008)(2007年6月12日收到;2007年8月17日收到修改稿)根据一般迭代映射的倍周期分岔定理,从数学上论证了电压型不连续导电模式(DCM)Boost 和Buck 变换器中倍周期分岔现象产生条件,由此揭示了DC -DC 变换器中倍周期分岔现象发生的机理,完善了该类变换器倍周期分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关键词:倍周期分岔,迭代映射,Lyapunov 指数,施瓦茨导数PACC :05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0474066,60774069)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05103540)资助的课题.E -mail:wang.xuemei@11引言近20年来,混沌现象在数学、物理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混沌应用研究与众多领域广泛交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典型的混沌系统包括Lorenz 系统、Chen 系统、L 系统、单参数的统一混沌系统以及多卷波混沌系统[1)3].混沌控制、反控制与同步,在混沌通信、信息技术、电力电子中,都取得了突破的进展[4)6].电力电子中的DC -DC 变换器是一种典型的分段光滑动力学系统,现有研究证明在一定的工作和参数条件下,系统会出现各种分岔,如倍周期分岔、Hopf 分岔、边界碰撞分岔和混沌运动,其中电压模式控制的Buck 、电流模式控制的DC -DC 变换器以及电流不连续模式(DC M)的变换器中,主要出现倍周期分岔的混沌运动[7)11].但在DC -DC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现象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对分岔现象的数值计算方法的识别和验证上.主要方法有分岔图、Lyapunov 指数[9,12].分岔图方法采用迭代映射对变换器进行建模,仿真得到以某一参数为分岔参数的图形,通过图形来判断分岔和混沌的存在;Lyapunov 指数方法是通过对变换器变量的数值计算,获得Lyapunov 指数的符号,说明变换器存在混沌现象,但不能指明分岔的类型.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但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且具有一定盲目性.进一步采用的Jacobian 矩阵判据法,利用求解迭代映射不动点处的Jacobian 矩阵,判定分岔是否发生,缺点是对于高维映射,不动点和Jacobian 矩阵求取困难,也没有严格地从数学上解释倍周期分岔产生的机理和本质.文献[13]试图用施瓦茨导数说明DC M DC -DC 变换器出现倍周期分岔现象的必然性,但施瓦茨导数仅仅是倍周期分岔发生的一个必要而非充要条件.在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理论中,数学上有严格的稳定性判据和倍周期分岔产生的条件[14)16],为此本文首先引入一般迭代映射稳定性判据和倍周期分岔定理,然后对电压反馈型DCM Boost 和Buck 变换器迭代映射模型产生倍周期分岔的条件进行数学论证,进一步采用映射图、分岔图和Lyapunov 指数分析了倍周期分岔现象的产生机理及其演化过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类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和混沌现象.本文系统地提出一种从机理上判别和分析DC -DC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一般性,可以通过中心流型或其他约化方法将系统降维,推广到其他高维DC -DC 变换器中.第57卷第5期2008年5月1000-3290P 2008P 57(05)P 2728-09物 理 学 报AC TA PHYSIC A SINICAVol.57,No.5,M ay,2008n 2008Chin.Phys.Soc.21迭代映射的倍周期分岔定理设非线性映射f ,x =f (L ,x ),(1)其中x ,L 为系统变量和参量.设x *是非线性方程x *-f (L *,x *)=0的解或零点,则x *称为(1)式不动点.对于周期P 轨道的稳定条件是s =9(f p(L ,x ))9x x =x *[1,(2)其中,fp(L ,x )S f (L ,f (L ,,f p 次(L ,x ),)).当|s |=1时,系统处于稳定边界,不动点可能是吸引的,也可能是排斥、半稳定或以上均不是,称之为中性.若(1)式满足以下条件[14)16]:I.在(L ,x )平面中存在一个不动点(u *,x *),x *=f (L *,x *);(3) II.在此不动点处稳定条件达到边界-1,即9(f (L ,x ))9x x =x *,L =L *=-1;(4) III.在此不动点处,混合二阶导数92(f 2(L ,x ))9L9xx =x *,L =L *X 0;(5)I V.在此不动点处,函数f 的施瓦茨导数S (f ,x )S f Êf c -32f df c 2<0.(6)则在(u *,x *)处存在稳定的周期2分岔现象.虽然定理描述的是周期2分岔,将f 2换成f 2p,该定理也适用于周期p 轨道分岔成周期2p 的情况.在上述条件中,I 要求映射函数有一个稳定工作点;II 说明映射在失稳边界由稳定变为不稳定,即发生分岔;III 中混合二阶导数的正负号表明分岔的方向;I V 中S (f ,x )X 0表明是倍周期分岔,即分岔后存在的一定是周期2而不是其他周期,又S (f ,x )<0表明分岔后的周期轨道是稳定的.当上述四个条件均满足时,系统发生的是倍周期分岔.需指明的是,文献[16]中对条件III 和IV 的表述与文献[14]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31DCM Boost 变换器迭代映射及分岔条件3111DC M Boost 变换器迭代映射电压型DC M B oost 变换器如图1示.图中E 为输入电压,T 为开关周期,L 为输入电感,R 为负载电阻,C 为输出滤波电容,X 为期望的稳态输出电压,k 是反馈比例增益,D 为稳态占空比.电压型DC M Boost 变换器工作模态可以用迭代映射方程来近似描述[7]:x n +1=f (k ,x n )=A x n +B h (d n )2E2x n -E,(7)式中x n 代表第n 次迭代的电容电压,其他参数表示式如下:A =1-T CR +T22C 2R 2,(8)B =T 22LC ,(9)d (x n )=D -k (x n -X ),(10)h (d n )=0,d (x n )<0,1,d (x n )>1,d (x n ),其他.(11)图1 电压型Boos t 变换器由(10)式,(7)式可以具体表示为x n +1=A x n +B E 2D 2x n -E -2B E 2Dk (x n -X )x n -E +B E 2k 2(x n -X )2x n -E.(12)3121倍周期分岔条件由倍周期分岔定理的条件I,(12)式的不动点即变换器稳态工作点.设电路稳态工作点为x *=X ,则可得到稳态占空比D 为D =(1-A )(X -E )X B E2,(13)式中参数需满足(1-A )P B >0.由倍周期分岔定理的条件II,变换器的失稳边27295期王学梅等:不连续导电模式DC -DC 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界由9(f (k ,x ))9x*=A -B E 2[D -k (x -X )]2(x -E )2-2B E 2[D -k (x -X )]k x -E*=-1(14)确定.由(14)式可知,当k *=1+A -B E 2D 2(X -E )2X -E2B DE2(15)时,系统将出现分岔.再由倍周期分岔定理的条件III,变换器的混合二阶导数决定了分岔方向[14,16],即92(f 2(k ,x ))9k 9x *=-292f9x 9k*+1292f 9x 29f 9k*,(16)其中92f 9x 9k*=2B E 2D (x -X )(x -E )2-2B E 2Dxx -E-2B E 2k (x -X )2(x -E )2+4B E 2k (x -X )x -E *=-2B E 2DXX -E <0;9f 9k *=-2B E 2D (x -X )x -E -2B E 2k (x -X )2x -E*=0,即1292f 9x 29f 9k *=0,因而92(f 2(k ,x ))9k 9x*>0.这时k <k *时的稳定周期1在k =k *处失稳,在k >k*时作为不稳定的周期1继续存在,同时在k *处产生一对稳定的周期2解,即分岔方向向右;因此本系统产生的是随着k 增加而发生的向右分岔.进一步由倍周期分岔定理的条件IV,可将S (f ,x )<0写为32(f d )2-f Ê#f c >0.(17)可得到[13]32(f d )2-f Êf c =6A B E 2d (x )2(x -E )4-12A B E 2d (x )d c (x )(x -E )3+6A B E 2d c (x )2(x -E )2+6B 2E 4d (x )2d c (x )2(x -E )4-12B 2E 4d (x )d c (x )3(x-E )3+6B 2E 4d c (x )4(x -E )2+6A B E 2d (x )d d (x )(x -E )2+6B 2E 4d (x )3d d (x )(x -E )4-6A B E 2d c (x )d d (x )x -E -6B 2E 4d (x )2d c (x )d d (x )(x -E )3+6B 2E 4d (x )2d d (x )2(x -E )2-2A B E 2d (x )d Ê(x )x -E +2B 2E 4d (x )3d Ê(x )(x -E )3-2B 2E 4d (x )2d c (x )d Ê(x )(x -E )2.(18)其中d (x )为占空比,恒大于等于01且由(10)式可知,当k >0时,有d c (x )<0,d d (x )=0和d Ê(x )=0,(18)式恒大于零,故S (f ,x )<0,条件IV 满足.综上所述,DC M Boost 变换器满足倍周期分岔的四个条件,必然会从稳定的周期1分岔到稳定的周期214.DCM Buck 变换器迭代映射及分岔条件4.11DCM Buck 变换器迭代映射电压型Buck 变换器如图2示.电压型DCM Buck 变换器工作模态可以用以下迭代方程来近似描述[8]:x n +1=A x n +B [D -k (x n -X )]2E (E -x n )x n.(19)其中,电路参数含义以及占空比的表达式与Boost 变换器相同.4121倍周期分岔条件参见节3电压型DC M Boost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条件确定过程.可以分别得到主要表达式如下:1)系统存在稳态工作点x *=X ,对应的占空比2730物 理 学 报57卷图2 电压型Buck 变换器式中参数需满足(1-A )P B >0.2)失稳边界当k *=1+A -B E 2D2X2X 2B DE (E -X )(21)时,系统将出现分岔.3)倍周期分岔方向由式92f 9x 9k*=-2B E 2DX x 2+2B E 2k -2B E 2X 2k x2+2B ED -4B Ekx +4B EkX *=-2B E 2D X +2B ED=-2B EDEX-1,因为E >X ,上式小于零.又9f9k*=-2B DE 2(x -X )x +2B E 2k (x -X )2x +2B ED (x -X )-2B Ek (x -X )2*=0,则1292f 9x 29f9k*=0,因而92(f 2(k ,x ))9k 9x*>0,条件III 满足.与Boost 变换器相同,分岔方向向右.4)倍周期分岔且轨道稳定由32(f d )2-f Êf c =6A B E 2d (x )24+6A B E 2d c (x )22+6B 2E 3d (x )2d c (x )2x 3E x +2-12B 2E 3d (x )d c (x )3x 2E x-1+6B 2E 2d c (x )4Ex-12.(22)可知当k >0时,上式各项均大于零,即S (f ,x )<0,变换器倍周期分岔且轨道稳定.因此,DC M B uc k 变换器满足倍周期分岔的四个条件,将产生从稳定的周期1到稳定的周期2的倍周期分岔.51DCM DC -DC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和混沌演化过程分析由上两节分析可知,电压型DC M Boost 和Buck变换器均满足倍周期分岔定理的四个条件,必将出现倍周期分岔现象.本节将首先以DC M Buck 变换器为例,通过分析不动点处斜率的变化,图解分析电路的倍周期分岔过程,DC M B oost 变换器倍周期分岔过程将参照得出,从另一个角度验证它们倍周期分岔产生的条件.变换器参数见表1[7,8].表1 DCM DC -DC 变换器参数电路参数数值电路参数数值开关周期T P L s 333133输出电压X P V 25输入电压E P V 16(Boost)33(Buck)占空比D 012874(Boos t)014717(Buck)电容C P L F 222电感L P L H208负载R P 81215A018872B112参见(19)式,DC M Buck 变换器的迭代方程是一个倒单峰映射,将其称之为单谷映射.映射曲线与对角线的交点即为不动点.图3示出是k =010353时的超稳定不动点(x *=X =25),在该点映射的斜率为0,且吸引速度最快.由(21)式,当k =011189,在不动点处的斜率达到稳定边界值-1,将发生倍周期分岔,参见图4(a);而对于映射x =f (2)(k ,x ),此时不动点处的斜率为+1,参见图4(b).可见该点既是周期1的失稳点,同时也是稳定周期2出现的开端.当k >011189时,系统出现稳定的周期2,映射由单谷(一次)映射变成双谷(二次)映射.映射与对角线有3个交点,其中两个是新的稳定点(斜率<27315期王学梅等:不连续导电模式DC -DC 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图3 k =010353时映射图图4 k =011189时映射图 (a)x =f (k ,x );(b)x =f(2)(k ,x )1),即系统将以稳定的周期2出现,原周期1的不动点(斜率>1)作为不稳定的不动点继续存在,由于混合二阶导数大于零,因此发生向右的周期2分岔,图51图5 k =01150时映射图当k =01159时发生第二次倍周期分岔,图6映射在不动点处的斜率为-1,周期2轨道失稳.图6 k =01159时映射图当k >01159时,系统出现稳定的周期4,映射f由双谷映射变成四谷映射.映射与对角线y =x 有7个交点,其中4个是新的稳定值,即系统将以稳定的周期4出现(斜率<1),原周期1和周期2的不动点作为不稳定的不动点继续存在(斜率>1),图71以上图解,反应了随着反馈系数k 变化系统出现从稳定的周期1到周期2,4,,的倍周期分岔的演化过程.其最终以费根鲍姆普适常数的周期倍增速率趋向于混沌[14]:D n =k n -k n +1k n +1-k n +2=416692,(23)可估算出倍周期分岔在k ]U 01173,时终止,系统从周期运动进入到了非周期运动)))混沌运动.通过分岔图和Lyapunov 指数图可以进一步说明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演化过程.图8(a)为DCM Buck 变换器以k 为参数的分岔图,图8(b)为Lyapunov 指数图.图中Lyapunov 指数经过零的情况2732物 理 学 报57卷图7 k =01167时映射图有三种:在倍周期分岔点,由负值接近零,再变为负值;在倍周期分岔的极限点,指数由负值经零变为正值,混沌行为出现;在切分岔处,由正值经零变为负值.图8 Buck 变换器分岔图(a)和Lyapunov 指数图(b)DC M Boost 变换器以k 为分岔参数的分岔演化过程也可以参照以上分析得到.图9(a)是DC M Boost 变换器以k 为分岔参数的分岔图,图9(b)为DC M B oost 变换器的Lyapunov 指数图.随着反馈系数图9 Boost 变换器分岔图(a)和Lyapunov 指数图(b)变化,系统同样出现从稳定的周期1到周期2,4,,的倍周期分岔.由倍周期分岔的条件II 和(15)式,得到当k =010802发生周期2分岔,当k =011045发生周期4分岔,,倍周期分岔在k ]U 01111,时终止,对应Lyapunov 指数由负值经零变为正值,系统从周期运动进入混沌运动.图8和图9可从看出,电压反馈型DC M Buck 和Boost 变换器具有相似的分岔图和Lyapunov 指数,其混沌演化过程亦具有相似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产生分岔和混沌的根源在于系统的奇异性.DC -DC 变换器的奇异性表现为结构的不稳定性.DC -DC 变换器工作在开关状态,是一个典型分段光滑(线性)的非自治系统,即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拓扑结构,其拓扑转换由外部载波和系统共同决定.由于反馈环节的引入,使得DC -DC变换器的占空比随反馈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与变换器的输出间是强非线性函数关系,导致系统出现分岔和混沌现象.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DC -DC 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和通向混沌的道路与处处光滑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倍周期分岔这样的标准分岔.27335期王学梅等:不连续导电模式DC -DC 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图10Buck变换器实验电路61实验以Buck DC P DC变换器的分岔和混沌实验电路为例,验证其倍周期分岔产生过程,具体电路如图101反馈增益k的大小可以通过调节R f得到.图11至图13分别是对应于不同反馈增益k时变换器电感电流i L和输出电压v C的波形及相图.由前面的理论分析已知,当k<011189时,系统出现稳定的周期1;当011189<k<01159时,系统出现的是稳定的周期2;当k>01173时,系统将进入混沌运动.图11是k=01115时的实验波形,可明显看出系统为稳定的周期11图12是k=011335时的实验波形,可看出系统为稳定的周期21图13是k=0121时的实验波形,可看出系统进入到了非周期的混沌运动,其时域波形失去了周期运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类随机的状态,其相图表现为一混沌吸引子.同时从反馈增益k的调整方向(逐渐增大)与系统运动变化趋势(由周期1到周期2,4,,混沌)可知,系统分岔方向向右,与理论分析一致.综上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相符合,完全验证了前述理论研究的正确性.7.结论倍周期分岔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DC-DC变换器中,是通向混沌的主要道路之一.本文从机理上证明了工作不连续模式下的电压反馈型DC M B oost 和Buck变换器必然将出现倍周期分岔,并分别采用映射图、分岔图、Lyapunov指数和实验的方法进行了图11Buck的周期1(k=01115)实验波形(a)时域波形(上为输出电压;下为电感电流);(b)相图验证.同时指出,电压反馈型DC M B oost和B uck变换器具有相似的分岔图和Lyapunov指数,其混沌演化过程亦具有相似性.本文虽然是对一维映射DC-DC变换器得出结果,但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一维及高维的DC-DC变换器中,具有一般性.2734物理学报57卷图12Buck周期2(k=011335)实验波形(a)时域波形(上为输出电压;下为电感电流);(b)相图图13Buck的混沌运动(k=0121)实验波形(a)时域波形(上为输出电压;下为电感电流);(b)相图[1]L J,Chen G2006Int.J.Bi furcation and Chaos,16775[2]L J,Yu S,Leung H,Chen G2006IEEE Trans.Ci rcuits andSyst.I53149[3]L J,Chen G,Cheng D,Celikovsky S2002Int.J.Bi furcationand Chaos122917[4]Chen G,Yu X2003Chaos Control:Theo ry and Applic ations(Spri nger)[5]Zhang J S,Xiao X C2001Acta Phys.Sin.502121(in Chinese)[张家树、肖先赐2001物理学报502121][6]Yang R,Zhang B2006Ac ta Phys.Sin.555567(in Chinese)[杨汝、张波2006物理学报555567][7]Tse C K1994IEEE Trans.Circuits and Syst.I4216[8]Tse C K1994Int.J.Ciruit Theo ry Appl.22263[9]Tse C K2002Procee dings o f IEEE90768[10]Li M,M a X K,Dai D,Zhang H2005Acta Phys.Sin.541084(in Chines e)[李明、马西魁、戴栋、张浩2005物理学报541084][11]Zhou Y F,Chen J N2004Acta Phys.Sin.533676(in Chi nese)[周宇飞、陈军宁2004物理学报533676][12]Zhang B2005Transactions o f China Elec trotec hnic al Soc iety202(inChinese)[张波2005电工技术学报202][13]Chan W C Y,Tse C K1997Proc.IEEE Po wer Elec tronic sSpecialists Con f.1317[14]Hao Bolin1993Starring with parabolas an int roduction to c haoticdynamic s(Shanghai Scienti fic and Tec hnological Educati onPubli shing House)(in Chinese)[郝柏林1993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5]Guckenheimer P1977Invent.Mat h.39165[16]Robinson R C2004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al systems:continuous and discrete(Pearson-Prentice Hall)27355期王学梅等:不连续导电模式DC-DC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2736物理学报57卷Mechanism of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in DCM DC-DC converter*Wang Xue-Mei1)2)Zhang Bo1)Qiu Dong-Yuan1)1)(Elec tric Po wer College,South Ch ina U n iversi ty o f Tech nology,Gu an g zhou510640,Ch ina)2)(Elec trical a n d In forma tion En gine erin g,Hu na n Un ive rsity o f Tec hnolog y,Zhu zh ou412008,Chin a)(Recei ved12Jun e2007;revised manu sc rip t received17Augus t2007)Abstract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in DC-DC c onverters has been invest igated widely.Ho wever,the studies main focus on the models of bifurcations and the identific ation of strange attrac tors,the essential mec hanism causing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wa s not analyzed.This paper deduce s mathema tically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ing 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in discont inuous current mode(DCM)Boost and Buck c onverters based on voltage feedbac k c ontrol.It expo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pe 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in DC-DC converters and pe rfects the theoretic al analysis method,puting forward an analytic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 tion.Keywords: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iterative map,Lyapunov exponent,Sc hwa rzian derivativePACC:0545*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s.60474066,60774069)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Grant No.05103540).E-mail:wang.xue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