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合集下载

明朝的社会阶层

明朝的社会阶层

明朝的社会阶层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期间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本文将从皇权阶层、士人阶层、农民阶层和商人阶层四个方面对明朝社会的阶层状况进行探讨。

一、皇权阶层明朝的皇权阶层位居社会最顶端,由皇帝及其亲属组成。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几乎没有任何制约,象征着神圣的天命。

皇帝下设官员体系,按照职责不同,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两个层面。

中央官员由内阁成员组成,掌管朝政,决策重大事务。

地方官员则分为州县官员和乡村官员,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阶层,皇权阶层享受着特权和豪华,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二、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明朝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以读书为门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成为朝廷官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士人阶层主要由文官和武官组成。

文官是以文学才能著称的士人,他们在朝廷中从事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工作。

武官则是拥有军事实力和军事技能的士人,负责维护国家安全和治理边境地区。

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士人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流动性,有些出身寒微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读书,获得高官厚禄。

三、农民阶层农民阶层是明朝社会中最广大的阶层,也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

大部分中国人口都是农民,他们以耕种土地为生,为官员纳税,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农民阶层在家族关系中较为封闭,多数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了解有限。

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务农的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

在明朝,农民受到了一定保护,有些法律规定保护他们的权益,但也存在着地主剥削、赋税过重等问题。

四、商人阶层在明朝社会结构中,商人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轻视和排斥。

士人崇尚“读书做官”,认为商人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缺乏忠诚和高尚的品德。

明朝设立了上千个行会,对商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使他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然而,在明朝的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商人阶层逐渐壮大,通过贸易、手工业和金融活动积累了财富。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一、皇权的集权化明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消除了其他势力的威胁,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他将自己定为太上皇,行使至尊无上的权力。

在朱元璋统治后期,明成祖继续加强了皇权的集中,通过政治制度、加强监察等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在明代皇权集中的同时,宗室、豪强、地方势力的力量被削弱。

二、乡试制度的实行明代推行了乡试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乡试是每年在各地举行的一次考试,考生需通过乡试才能参加更高级的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推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官员选拔中,打破了过去世袭地主士大夫家族的垄断,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三、科举制度的延续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制度严格而复杂,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制度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科学,考试内容更加全面。

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了政府的稳定运行。

四、农业经济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面积。

此外,明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建土地,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明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比较明显。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并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不同阶层之间的通婚和交流。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在明代后期更加严重,官僚地主阶级的地位和特权进一步加强,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六、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明代,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
常遇春
最封置璋屡义 高为百在立, 行左官应战英徐 政相,天功勇达 长国战 。善, 官 , 功 今 一 战 22 南 。成卓 三,岁 京 为著 六富随 明的称四于朱 政徐吴年谋元 权达王朱略璋 的被,元,起
( ) 徐达
政机朱年南 大构元元京 权进璋朝称一 于行对灭帝三 一全中亡,六 身面央,建八 。改和明立年 革地统明朱 ,方一朝元 集政全。璋 军权国同在 。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比较一
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
它们有何不同之处。
课本P080.畅想天地
①内容:明朝科举考试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 考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 ②观点:明朝八股取士限于程朱理学观点,应考 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唐朝可发挥个人见解。 ③文体形式: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 化呆板;唐朝不限于文体。 ④影响: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考 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 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 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行省何时实行?三司的职能是什么? 废行省设三司有何作用?
职能见课本 P077 下,作 元世祖时 用见课本P077中大字
丞相一职在封建社会最早设 置于何时?职能是什么?有 何作用?
战国 辅助皇帝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政
胡惟庸案大捕杀
锦衣卫木印
锦衣卫
明朝前期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 施中,你认为哪一条最特别?谈谈 你的理由。
课本P080.畅想天地
①废丞相最特别:…… ②厂卫制度最特别: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统治 者,加强皇权一般是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 分散相权,二是分散地方权力,三是加强思想控 制。但明朝统治者除此之外,还设立锦衣卫、东 厂、西厂特务机构,以便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厂卫由皇帝直接控制,使皇权空前加强,所以厂 卫制度最特别。 ③八股取士最特别:…… (任选一点分析)

明朝的中央制度

明朝的中央制度

明朝的中央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中央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的中央制度涉及到政治、军事、财务和司法等方面,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中央制度的组成、特点和影响。

一、组成明朝的中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内阁、六部、亲王、兵部、工部等组织。

1. 皇帝明朝的皇帝是中央制度的核心,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和统治权。

皇帝扮演着统一国家、领导政府、协调各方势力的角色。

2. 内阁内阁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由首辅、次辅和侍读等高级官员组成,他们通过讨论和建议,为皇帝提供政策和决策信息。

3. 六部六部是明朝的各部门,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六部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管理和运作,如人事任免、国内外事务、财政税收、军事、司法和工程建设等。

4. 亲王亲王是皇帝的家族成员,通常由皇帝的儿子或其他亲属担任。

亲王在地方行政和军事方面享有相对的权力,被视为地方上的代表和统治者。

5. 兵部兵部是明朝的军事机构,负责军队的组织、编制、调遣和军费的调配。

6. 工部工部是明朝的经济建设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公共工程、水利和交通运输等重要领域。

二、特点明朝的中央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君主专制明朝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强调皇权至上。

皇帝的权力具有高度集中和集权性质。

2. 官僚制度明朝的中央制度采用官僚制度,重视文官的管理和选拔。

官员的职位和晋升由考试和评定等制度来决定,强调遵守制度和规范。

3. 官民关系明朝的中央制度注重官民关系的平衡和互动。

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百姓的利益,如实行农村政策、减轻负担、加强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4. 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明朝的中央制度尽力保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平衡。

地方官员在地方事务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行动空间,但也受到中央的监督和控制。

三、影响明朝的中央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统一和稳定明朝的中央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明朝的建⽴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不断壮⼤。

2、明朝建⽴时间:1368年建⽴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分权和朝⾂的权⼒过⼤所致2、⽬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撤⾏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中书省的权⼒⼀分为三,互不统属,从⽽使⾏中书省的权⼒分散;先后分封诸⼦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巩固皇室。

(3)改⾰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权。

(4)设特务机构锦⾐卫、东⼚和西⼚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设⽴了同类机构东⼚。

这两个机构合称“⼚卫”,成为皇帝的⽿⽬和⽖⽛。

锦⾐卫印锦⾐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卫印为⽊质印信,印⾯边宽11.5厘⽶,印⾯厚1厘⽶,通⾼4厘⽶.印⾯篆刻"锦⾐卫印",背⾯刻"成化⼗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故事⼤道理:洪武年间,⼀次,⼤⾂宋濂在家中请客,第⼆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位客⼈,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摘要:自2016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问世以来,对新教材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以《明朝的统治》为例,通过对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对比,来分析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对比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关于着手编写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

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初中一年级使用部编教材,在2018年覆盖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

在部编历史教材投入使用的一年多以来,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中学一线教师对其分析研究。

本文拟对新旧两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对比,以《明朝的统治》一课为例,发现新旧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之处。

一、新旧教材对比新编的初中历史教材相对于旧版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还是在编写体例上来说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事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选取上,新版教材对各阶段的历史都选定了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题和关键问题,并围绕各时期的主线遴选史事。

本文以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为例,对比分析新旧教材出现的变化。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在《明朝的统治》一课中与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两改两增一删”。

“两改”表现为一是朱元璋图像的更改,旧教材朱元璋的图像选用的图片是明太祖的黑白简笔画像,脸型较为符合历史中对朱元璋的印象(鞋拔子脸),而新教材选取的是朱元璋的彩色画像,脸型较为圆润,跟旧教材中朱元璋完全两个不同的形象。

二是减少了明朝特务政治篇幅。

旧教材中对明朝的特务系统,除了正文的一段文字外,还用了两大段文字来描述明朝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上下。

而新教材中只用了一小段文字来描述明朝的特务机构,但除了提及旧教材中的锦衣卫外还提及了东厂,东厂也是特务机构的组成部分。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比较明清皇权专制程度吴钩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明清可谓是传统皇权制度专制程度最高的历史时期。

那么如果将明王朝与清王朝拿出来比较,究竟哪一个王朝的皇权制度更加专制一些呢?1、明代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士大夫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廷臣被打屁股是常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明代士大夫冒死进谏的劲头非常强大)。

清代打大臣屁股的事情少得干了,但大臣在人格上更矮化,满臣自称奴才,汉臣则连称奴才的资格也没有,“多叩头、少说法”,这是大清官场的流行风气。

明朝在肉体上羞辱士臣更厉害一些,清朝在精神上奴役士臣更高明一些。

2、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无决策、行政之权,非政府首脑,六部直属于皇帝,旧制中“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分权结构不复存在。

清代闲置内阁,尊其位削其权,另设军机处,军机处的性质还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人主乾纲独断。

但明内阁犹有封还诏命之权,军机大臣却完全是皇帝的肉喇叭。

在中枢权力设计上,清王朝的专制程度甚于明王朝。

3、明代的皇位继承,需遵循礼法,朱棣夺侄儿皇位,命方孝孺草拟诏书,孝孺拒不草诏。

朱棣认为他当皇帝是“朕家事耳”,但这一“家天下”的论调,明儒是不予承认的。

万历帝想立他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皇子(非长子)为皇储,为大臣所反对,皇帝与大臣抗争多年而不能如愿。

清代皇帝却发明了“秘密建储制”,究其实质,这是将“国本”当成了皇室的私器,从此皇位的继承既不受礼法约束,也不容士大夫置喙,全凭在位的帝王说了算,他说传给谁就给谁;他要谁为大阿哥,谁就是大阿哥。

4、明代尽管皇权高度集中,毕竟还保留了若干具有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如六科给事中尚有“科参”、“封驳”之权,即皇帝诏书必下六科,给事中如果持反对意见,可以驳回;清代虽设给事中,但对朝廷诏旨已无权封驳。

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

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

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体制与行政机构在当时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体制和行政机构,以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

一、皇权集中的体制明朝的体制以皇权集中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其祖先的传统和天命的威信,被认为是天地间的代表。

皇帝在政治上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他领导中央政府,统揽朝政。

皇帝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机构来实施和管理。

二、行政机构1. 内阁内阁是明朝最重要的行政机构之一,由内阁学士和其他官员组成。

内阁学士是皇帝的亲信重臣,负责参与制定政策和处理重要事务。

内阁设有东阁和西阁,分别负责文书和军事事务。

内阁在明朝的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六部明朝的六部是行政机构中的核心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各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能和领域,如人事管理、外交事务、军队组织、司法审判、水利工程和财政管理等。

六部的设置和职责明确,为明朝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都察院都察院是明朝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官员的履职情况和处理官员的不法行为。

都察院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担负着察访地方官员和听取民众诉求的重要职责。

都察院在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定和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东厂和西厂东厂和西厂是明朝特殊的秘密情报机构,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敌对势力以及维护国家安全。

东厂主要负责内务,西厂主要负责外务。

这两个机构的存在体现了明朝政权的高度紧张和警惕,也反映出皇权的掌控力。

三、地方行政机构除了中央行政机构外,明朝还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以管理各省、州和县的事务。

地方行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分为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知府等级。

他们负责执行中央政策、维护地方治安和促进经济发展。

地方行政机构在明朝的政权稳定和地方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特点。

皇权集中的体制下,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明确,旨在支持皇权的行使和政务的管理。

【学练优】2016年七年级历史岳麓版下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doc

【学练优】2016年七年级历史岳麓版下册学案: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doc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背诵明朝的建立概况。

2.列举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3.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

4.认识八股文并正确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

5.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年号洪武。

同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说一说: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2.废丞相、设三司(1)内容: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在地方,废行省,分权于三司。

(2)影响: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议一议: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有何不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皇权,促进唐朝政治、经济、文化臻于全盛;明朝皇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厂卫制度(1)设置:明太祖设置锦衣卫,监督百官和人民。

后来,明朝又先后设置东厂和西厂。

(2)影响:厂卫制度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4.八股取士(1)实行:明朝建立后,沿用前朝的科举制选拔官吏,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2)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说一说: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措施:①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废丞相,权归六部;地方上,设三司。

②建立特务机构,加强监督。

设锦衣卫,监督百官和人民。

③行八股,控制思想。

实行八股取士,培养忠实奴仆。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同唐朝的行政制度和元朝的行政制度相比较,明朝的行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①同唐朝和元朝相比,明朝在中央废掉了丞相,撤除中书省,权力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明朝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影响明朝时期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宰相制度的终结,内阁与宦官的崛起,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权力争夺体系。

这种变革不仅对政治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1. 宰相制度的结束与内阁的兴起明初,宰相制度是明朝政治的主导力量。

然而,随着宰相制度的终结,由内阁取而代之,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内阁成为最接近宰相制度的替代机构。

内阁负责处理奏章,统一分类并提出处理意见,形成了明朝政治的新运作系统。

2. 三大支柱的政治体制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内阁、宦官和皇权形成了三大支柱。

皇权集中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皇帝的个人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变得有限。

内阁作为处理奏章的机构,成为帮助皇帝处理事务的重要力量。

宦官作为皇权的代言人,通过批改奏章和制定皇诏来参与政治。

这三方之间的权力争夺和制衡成为政治体制的特色。

3. 内阁的发展与波动内阁在明朝政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权力发展过程并不平稳。

由于内阁成员频繁更替,政局无法持续稳定。

尽管内阁未能获得如丞相一般的权力,但其影响力仍可与之相比。

内阁权力的波动使得政治格局难以维持长期的稳定状态。

4. 宦官的崛起与权力制衡宦官在明初受到打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发生变化。

宦官逐渐获得识字的权利,并通过制定皇诏等方式参与政治。

宦官组成的东厂成为监管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虽然宦官手中的权力受限于皇权,但在特定条件下,宦官仍能够改变朝政。

5. 影响经济与文化的政治格局明朝政治格局对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明朝实行重农轻商政策,尽管商业受到抑制,但个人生活水平相对富裕。

在文化方面,八股取士制度使得学者将精力集中在四书五经上,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

这种政治格局为经济繁荣和文化稳定奠定了基础。

总结明朝政治格局的演变展现了独特的权力争夺体系,内阁、宦官与皇权三足鼎立。

这一格局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这一时代特有的政治特色。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

达标检测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 已经形同虚设 C.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 “勤政”的形象 2.明朝的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包括( B ) ①四书 ②三通 ③五经 ④四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你能说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是哪位皇 帝设立的?又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被废除的? 秦始皇,朱元璋。 4、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所未有过的? 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诗》《书》 《礼》《易》 《春秋》
考试题型:“八股文” 破题 起讲 起股 后股 承题 入手 中股 束股
不能自由发挥
结果:所选人才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 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 见解要求较高; 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 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 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 见解。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
1. (2010·湘潭中考)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 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C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 (2010·日照学业考试) “以后„„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C )
农民无法 生活
元末
明朝建立
社会矛盾激化 连年天灾 力量壮大 灭元残余
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加入 成为统帅
明朝疆域图
秦始皇
唐太宗
明太祖
独相
群相
废相
结局悲惨的功臣胡惟庸
明朝初年政治机构变化图 皇 帝 皇帝

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明代中国的衰落是有原因的,那么,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吧!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明代衰落的根本就是其政策跟不上地方民间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明代在维持封建小农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但这是以抵制商品经济发展为巨大代价的.典型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维持了帝国百余年的稳定,但结果就是明代的整体架构都建立在四个字基础上,即"维持现状'.明朝衰退的原因是吏治的腐败。

其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皇权。

皇权高度集中只适合于高素质的皇帝。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都无能,致使宠宦宠臣弄权,但朝臣是无法对他们有效节制的,故使明朝吏治非常腐败。

东林党人想拯救晚明,但其实党派之争也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在经济上,明朝对商业的控制是历代最森严的.洪武朝规定天下民分四户,商人最初在四户中没有任何归属,到永乐朝才被归为"杂户",其社会地位可见一般.古语云:士农工商,商居最末,是儒家思想重农抑商使然.在政治上,自从洪武帝废了胡惟墉的宰相,从此再也没有设立这个职务,从而导致了皇权的绝对化。

因为皇权的专权,导致了法律如同虚设,全以皇帝为主导,今天是这么个说法,明天又变了个样。

这使得上上下下全部都乱了套,也使得官吏徇私枉法无人可管,造成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的后果。

而且因为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出现。

在文化上,唐代的科举有进士,有明经,有特科。

特别是特科,成就了不少千古名相,如贤良方正,如能言直谏,使天下才俊尽入毂中矣!而明朝却只有进士科,形式只限于以后遗臭天下“八股文”。

其目的就是使天下士子无法自由发挥,不能妄议朝政。

选拔出来的士大夫,只能成为皇帝本人的奴隶,沦为皇权的执行者,而不是社稷的建设者。

这样选出来的国家栋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朽木,没有什么可塑性,不懂得通变,就更加不懂得治国了。

所以,纵观整个明朝,高居庙堂之上的没几个是贤能德才之辈,懂得治国的更是寥寥无几,而真正有才能的却不是在野就是不得重用,真是可悲可叹呀。

浅析明朝中后期(明仁宗——明熹宗)政府权力分配

浅析明朝中后期(明仁宗——明熹宗)政府权力分配

浅析明朝中后期(明仁宗——明熹宗)政府权力分配摘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王朝,它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蜕变时期。

这个社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统治体系被打破和新的体系的建立,前期的统治者过于强势和后期统治者过于弱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导致明朝这个大厦的设计者的初衷和后来的客观效果相差甚远。

皇帝一心想集中权力在自己手中,但是最后结果并非如此,权力集中在中央官僚机构,而并非皇帝一人手中,内阁和宦官在明朝中后期起了分割皇权的作用,起到了对封建专制的制衡作用。

关键词:明中后期;中央集权;皇权;权力制衡Analysed distribu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in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emperorof Ming ren - Ming si)Abstract:Ming Dynasty is the penultimate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a feud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this period of great change took place within the society, the existing system is broken and the new rule establish a system of early rulers too strong and too weak late ruler formed a strong contrast, lead designer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later the building far from the objective effect. emperor bent focus power in his own hands, but the final result is not the case, power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 rather than the hands of the emperor, the Cabinet and the eunuch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mperial role played split, reached a feudal checks and balances role. Key Words:The middle and later of ming dynasty,Centralisation,Imperial power,Power restriction明朝是封建社会的蜕变时期,明朝的皇帝们同之前的皇帝一样,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客观效果并非如此,反而和他们的主观目的大相径庭。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明清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注重集权,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封建贵族统治;而清代政治制度则强调儒家思想,实行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本文将分别探讨明代和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皇权集中: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领导者,还是军事、法律和宗教的最高权威。

皇帝拥有神权思想,被尊为天子,崇拜有如上帝一般。

2. 考试选拔官员:明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成绩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官僚体系。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众和地方官员的公平性,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充实,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 重文治轻武功:明朝政府更加重视文治,儒家思想得到高度崇尚。

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士人的文化知识、文学才华以及道德品行。

这种重视文化的政策导致了文人与士人的显赫地位,同时也限制了武将的发展。

4. 地方行政自治:明代实行三司制,将地方行政权分成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两个层次。

地方官员负责管辖地方事务,并负责税收和土地分配。

这种地方行政自治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地方发展。

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专制中央集权:清代政治制度强调国家中央集权,皇帝在政治上的地位无可匹敌。

清朝皇帝通过建立满洲贵族统治和拉拢汉族士人的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八旗制度:清代建立了八旗制度,将满洲贵族分为不同的旗,对满洲贵族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造成了满洲与汉族之间的分割和对立。

3. 平定辽东、台湾和西南地区:清朝先后平定辽东、台湾以及西南地区,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政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并且为清朝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4. 康乾盛世: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被称为“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皇帝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治理国家。

明朝专制皇权官僚体制及其政权运行特点。

明朝专制皇权官僚体制及其政权运行特点。

十、明朝专制皇权官僚体制及其政权运行特点。

首先是明代中央决策权力系统。

由于明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明太祖个人求治过切、杀伐果断的个性,自春秋中期开始出现并在秦汉时期得以确立并且延续到明初的宰相制度,被予废除,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明代中央决策系统的权力关系,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重新进行组合,并形成了内阁通过票拟处理中外一切庶务、司礼监代表皇帝通过对阁票批红进行再裁决、六科签署或封驳一切“旨意”进行监督、皇帝不视朝不接见大臣“垂拱而治”的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皇帝不必亲自处理任何具体事务,却可以随时追究任何部门的责任。

皇帝、内监、内阁,成为中央决策系统的三角权力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皇帝为核心,内阁、司礼监为两个支点,但实际上却是以内制外、司礼监代表“朝廷”制约内阁。

这也是明朝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的中央决策权力系统。

内书堂的设置及“知识宦官”群体的出现,无疑既是应这一格局需要而发生的新事物,又是推动这一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

然后是明代中央管理系统的权力制衡。

在这个系统中,以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御用监等为代表的内府宦官系统,与以五府、六部为代表的外廷文官及武职系统,以及都察院无所不在的监督,构成了明代中央管理系统的权力制衡关系。

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无论是财政管理、军事管理还是司法管理、外事管理,均由外廷相关部院及其下属机关、内府宦官相应监局,以及都察院的各类差遣官员,三方乃至四方对等负责,形成内府与外廷的的全方位制衡。

本属都察院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所构成的“言官”系统,又在这一“制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管理系统的这种权力制衡早已超出了明太祖设计的所谓五府六部的“相互颉颃”而是以内制外、内外相制,以下制上、上下相制,无论是哪一个部门,其权力都在其他各个权力的制约之中。

明朝的权力机构就其机构来说,其实可划分两大集群。

其一是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军事及监察等权力机关,这是用以维护国家稳定的权力体系。

论明朝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读《万历十五年》

论明朝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读《万历十五年》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07论明朝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读《万历十五年》范二变(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文官集团早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皇权的极端集中与专制、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宦官专政、以伦理道德为规范的一元化政治体制等使得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

《万历十五年》再现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这一微观政治图景,从中可以窥探明朝衰落之因。

关键词:明朝皇权;文官集团;宦官集团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16-03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视角,从万历十五年这看似平凡的一年中发生的小事出发,逐一引出了6位重要历史人物: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位极人臣的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位内阁首辅,深受伦理道德影响的模范官僚海瑞,功绩卓著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李贽[1]。

这些曾在万历年间留下熠熠光辉而后又慢慢黯淡的鲜活个体,正是推动大明王朝运转的“齿轮”,但他们结局终归惨淡。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万历皇帝后期的怠政,而明神宗怠政正是因为与臣僚不和、与文官集团发生冲突所致。

一、明朝皇权与文官集团(一)明初皇权政治的构建朱元璋在取法唐宋、奉天法古这一逻辑下构建起洪武式政制,即以皇权为中心,构建一个各个机构相互制约、不相统属的权力体系。

《皇明祖训·首章》中朱元璋云:“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皇权兼并相权,皇权实现高度集中。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

丞相一职在古代政治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皇权。

然而,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于是果断废除。

这一举措使得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

但这也给皇帝带来了沉重的政务负担,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内阁制度在明朝逐渐发展起来。

内阁成员最初只是皇帝的顾问,他们没有实际的决策权,只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提供建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在一些强势的内阁首辅如张居正时期,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朝政的决策。

然而,内阁的权力始终受到皇权的制约,皇帝可以随时任免内阁成员,决定内阁的意见是否采纳。

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监视官员和民众的言行。

它们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随意抓捕、审讯和处置嫌疑人,使得社会处于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氛围之中。

这种特务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对社会的控制,但也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清朝建立后,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

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决策更加迅速和机密,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在中央集权方面,明清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分别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事。

这一制度使得地方权力分散,难以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

清朝在地方上则推行督抚制度,总督和巡抚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但他们的权力也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和制约。

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也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服务。

一明朝的建立-精选文档

一明朝的建立-精选文档
) ( ) ( 常遇春
徐达
长国战天战英 官︐功今功勇徐 ︒成卓南︒善达 为著京一战︐ 明 的 三 ︐ 22 政徐称六富岁 权达吴四于随 的 被 王 年 谋 朱元 最 封 ︐ 朱元 略 璋 高为置璋︐起 行左百在屡义 政相官应立︐ ︐ ( )
三、厂卫制度
什么是厂卫制度?你怎样认 识明朝建立的这一制度?
3.丞相一职在封建 社会最早设置于何时? 职能是什么?有何作 用?
较一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 考试,指出它们有何不同 之处。
4.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比
强皇权的措施中,你认 为哪一条最特别?谈谈 你的理由。
5.明朝前期采取的加
二、废丞相 设三司
1.撤中书省
2.废丞相
3.废行省分权于三司
布政司
按察司
都 司
4.设五军都督府: 前、后、左、中、右五军 都督府,调兵权授予兵部
帅管五起长阳 ︑府五事善怀常 中先年︐射远遇 翼 锋︑ 投 至 ︐ 今 春 大 都 朱元 正 勇 属 字 元督璋十力安伯 帅︑︐五绝徽仁 ︒统历年人 ︐ 军官一︒人明 大总三元︒凤 元 末臂
明科举贡院
方子举 ︒们考 最试图 向的为 往贡京 又院城 最︐里 恐惧 从 进 的前行 地学科
明仇英所画《观榜图》
四、八股取士
1.目的: 选拔官吏,加强统冶。
2.特点: 3.作用:
四书五经范围内作答,文体限于
八股文。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
社会进步。
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 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 理由。
一、明朝的建立
2.朱元璋建立明朝
时间: 1368年
地点:
人物:

明朝的组织机构特点

明朝的组织机构特点

明朝的组织机构特点研究了这么久明朝的组织机构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首先呢,明朝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皇权高度集中。

你想啊,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当家的把所有的权力都紧紧抓在自己手里。

皇帝呢,设立了很多机构来帮忙管理国家,但是又不希望这些机构权力太大威胁到自己。

比如说废除丞相制度,以前丞相就像是家里的大管家,可以帮着主人处理很多事,权力可不小呢。

但是明朝把丞相撤了,皇帝直接领导六部,这六部就像是负责不同事务的小部门,像礼部管礼仪祭祀这些,兵部管军队啦。

皇帝啥都想管,大小事都要过问,这皇权可真是牢牢把控啊。

还有明朝的监察机构很有特色。

锦衣卫就像是皇帝的秘密特工队。

他们可以到处打探消息,官员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官员们就不敢随便乱搞小动作啦。

就好比同学们在教室里,突然有个老师秘密安排的小侦探,大家是不是就都规矩多啦?不过这也有坏处,有时候锦衣卫权力太大,冤枉好人的事情也有。

后来又有了东厂西厂这些,也是干着类似监督的活。

另外明朝的地方组织机构,权力划分得比较细。

有布政使司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管军事。

这就像一个村子里,有专门负责大家生活的,有处理纠纷打官司的,还有负责保卫村子安全的人。

这种划分理论上是让地方管理更有条理,但是也造成有时候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呢。

还有宦官这个群体在明朝组织机构里的影响可不容小觑。

有的时候宦官权力膨胀得厉害,他们能控制一些机构的运作,像刘瑾魏忠贤这些,他们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就像是一群捣蛋鬼混进了管理机构,把原本的秩序都打乱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宦官都这样,总有一些清流坚守正义。

我发现明朝组织机构还有一个特别复杂的地方,就是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

科举很重要,全国那么多人通过读书考试来竞争当官的机会,这就像一场超级大型的知识竞赛。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有时候选拔出来的官员可能会是只会读书写文章,但是实践能力不行的人。

而且啊明朝的官员体系里面等级森严,一品二品官员和小官之间的待遇差别特别大,这个也影响了官场的风气之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正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完成课堂作业
【新课学习】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2)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
合作探究一:
材料1: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归皇帝领导。

材料2: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

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

朱元璋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

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

此后,朱元璋罢丞相,废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材料3: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问:
(1)明朝在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与元朝相比有何区别?这样设置对皇帝有何好处?
(2)朱无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合作探究二:
各抒已见:
如果人类能够穿越时空,你愿意穿越到明朝吗?
课后拓展:
明朝厂卫制度
提起明朝就不得不提起厂卫,所谓厂卫就是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合称。

而一提到厂卫就让人联想起恐怖的特务组织,暗杀,陷害,冤狱等等残酷的镇压手段,似乎明朝276年百姓都一直生活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

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

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

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

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隶役(称掌班、领班、司房,共四十余人)、缉事(称役长和番役)等军官由锦衣卫拨给。

厂卫的出现并非是针对百姓的特务机构,其本质就是一个对官员进行监督的监察机构,但是在某些特殊时期被人利用从而成为了排除异己的工具,有人认为明朝亡于厂卫,但如果仔细想想厂卫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不可能因为他的出现而导致王朝灭亡,也不会因为他的消失而避免王朝的灭亡,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整个国家机器都已经腐朽不堪了,皇帝也不会因为拥有厂卫这种特殊机构就能够保证王朝的千秋万。

八股制度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议”、“八比文”。

题中每篇的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不注重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取士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

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