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5章
2016年新版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生命历程
(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
一、儿童期阶段(0—14岁) 1、学习走路、说话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读、写、算等
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建立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概论系统,内化一般的社会道德标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前三个时期对一生人格的发展至为重要,一生的人格在这三个
时期基本确定下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自我认同危机理论
1)婴儿早期——信任与不信任的危机(0—1岁)。主要社会
化任务是与父母建立信任关系。
2)幼儿时期——自主自治与怕羞怀疑的危机(2—3岁)。主
要社会化任务是培养自主感。
全球第一。
1、三个“钟” 老龄化,当人民变老时,影响他们的生物、心里与社
会的过程。生物钟、心里钟和社会钟。
视力衰退,因为眼球晶状体失去其弹性 听力丧失,首先是高频音调 皱纹,因为皮肤的皮下组织越来越脆弱 肌肉块消退,并且伴随着脂肪的堆积,尤其是腰部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群人的称谓,因而要理解社会就得从个人入手,个人的行为及 其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决定意义。
3、调和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把个人和社会看
成是一个统一体,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必须借 助于个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才能发展。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并
五、社会化的过程 六、社会化与人格的形成 七、社会化的中介
是社会决定个人,还是个人决定社会?——社会学界的争论 1、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简单相加的总和,它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
•
•
社会结构还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绝大部 分事务。
社会结构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 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个人的 自由。如果这种限制性的压力过大,就会产生改变社会结构的 反作用力。
•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基本单位是地位、角色、群体和制度。
第五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五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5.1
社会概述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
5.3
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5.1
社会概述
5.1.1 社会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5.1 社会概述
5.1.1 社会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 •
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 在我国的古籍中,“社会”是“社”与“会” 的连用,也就是 说,“社” 、“会” 的出现,早于“社会” 一词。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1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单位
• •
1.地位 一个人在体系中所占的结构性位置,即某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 中确定的社会位置。
•
社会地位是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
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 寡做出的社会排列。(4)(P70)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1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单位
• • •
2.角色 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在每一天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 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一种角色冲突状态。 • 有时,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之中,由这种情况导致 的个人压力就是角色紧张。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宁夏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8、201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考点
第5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要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和整体性。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
※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文化具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涵化功能。
目录:(P84-93)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第三节:文化的构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2.怎么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3.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4.怎么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2-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共享性——文化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因素的参与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了一个统合的整体4-认同功能——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不同社会和民族在内在本质上的区别规范功能——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第6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学概论丨第五章 社会制度
非正式制度,通常还包含着文化传承、象征模仿、感知认同、心 理积淀和情感体验等要素;
二、社会制度的多重功能
• (一)社会制度的制约功能 • 最基本的功能 • 表现: • 1、对人们的社会行动作出了限定或明确了界限 • 2、对群体或组织的行动也作出了限定或明确了界限
• 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本质属性:价值原则
• 判断一种思想是否属于意识形态,最根本的是分析其有无价值评价的功能, 也就是说它是否能够给人们提供区别善恶的原则、评价是非的标准、鉴别公 正与否的尺度。具备这些功能的思想观念就可以看做是意识形态范畴之内的, 反之都不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 意识形态的分类: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 主流意识形态:由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利益集团所坚持的意识形态,
• (二)社会学分析社会制度的视角
• 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制度概念,主要是从对人们的社会行动的制约关系而言 的,例如,习惯、风俗、惯例、仪式、协议、规章、法规等,这些制度都是 比较具体的社会制度,是狭义上的社会制度概念;
• 社会学主要关注直接制约人们社会行动的具体社会制度;
• 广义上的社会制度: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作出的界定, 概括了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体制的总体性质,属于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
制度是存在于群体之内还是存在于群体之外。
• 内在制度:道德伦理、理想信念、风俗习惯 • 外在制度:法律条文、规章纪律、各种组织章程 • 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四)意识形态的制度功能
• 意识形态: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理想信念和哲学观念等是意识形态的基本构成。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互动
五章、社会互动1、个人空间理论:代表:霍尔;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的(2)个人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是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3)社会距离: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4)公众距离: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是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2、社会互动的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论。
(1)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早期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镜中之我”理论)、托马斯、米德;观点: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不断建立和再建立的。
(2)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代表: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常人方法学: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代表:加芬克尔;思想来源:舒茨的现象社会学;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3、社会网络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的六度分隔理论和欧洲农民自发组织的“赫德兄弟会”活动规模的150法则。
4、社会资本的研究:(1)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社会资本》短文中提出。
(2)①同质性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关系网络的构成以熟人为主体,把有共同的邻居、民族、宗教或家庭关系的人整合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将之细分为家族型社会资本、宗教型社会资本、亲族型社会资本、乡土型社会资本、情感型社会资本等,具有一定的先赋性、封闭性和内聚性。
社会学概论5-7
我们所说的客体不过是我们经验的产物。 我们所体验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 界本身,而是我们想象的世界。当然, 对于同一社会的成员来说,他们对所遇 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义的, 正是因为有相同的理解和定义,所以人 们的互动才成为可能。 人类的行动就是解释性行动。 ——布鲁默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四节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1.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 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人会根据社会地位、社 会角色来选择自己的行动)2. 社会互动的 构成要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语言 或非语言形式)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到期待的报酬 时,将产生愤怒的情绪并出现攻击性行为;反 之,当得到甚至超过期待的报酬时,就会赞同 这种行为。 理性命题: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 后果的价值大小,而且考虑该行动后果的可能 性,通过理性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比如冒险)
“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交换玩具,同事们交 换帮助,熟人交换礼貌,政治家交换让步,讨 论者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饪技巧。” (布劳) 交换的报酬主要有四类:金钱、社会赞同、尊 敬和依从。其中金钱的价值最小,依从的价值 最高。 人们拥有的资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交换中的 地位。交换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权力结构。
心理暗示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 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 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 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 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 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广告:丝滑巧克力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__社会互动(自考2012版)
(二)模仿
• 1、模仿的概念: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
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 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 2、模仿的意义 •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 (2)适应作用。 • (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交换
• 1、交换的概念 •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符号互动论
• 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 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 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 与沟通。
•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 德。
(四)竞争
• 1、竞争的概念 •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
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形式。 • 2、竞争的类型 •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可以作如下分类: • (1)从社会互动的主体来看,竞争可分为个人和
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 和群体之间的竞争; •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可 以将竞争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 微观层面可以将竞争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 恋人竞争。
• 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 结果。
• 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 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 动。
二、拟剧论
• 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 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
• 这种理论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 员,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 “自我呈现”。
•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 理解: • 1.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本特征,婚姻是 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连接家庭的第一 纽带。 • 2.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是连接家庭 中的第二纽带。 • 3.家庭以其成员的共同生活活动为存在 条件。 • 4.家庭是正式群体。
• (二)家庭的建立的基础——婚姻 • 1.定义 •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 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 2.婚姻的属性 • 自然属性:两性差别、性本能。 • 社会属性:克服主观随意性、符合社会 规范
• 3.婚姻的动机 • 自然因素:生理要求、延续后代。 • 社会因素:经济、政治、职业、感情精 神需求等各有侧重。 • 4.择偶标准 • 自然标准:年龄、相貌、身体。 • 社会标准:经济、政治、职业、文化、 宗教等。 • 一般是双重标准
• • • • • •
5.婚姻限制条件 血缘关系限制——近亲 民族限制——异族 宗教信仰限制——异教徒 阶级、阶层限制——门不当户不对 身体限制——某些疾病
二、家庭的类型 • 按照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规模等综合 指标分: 1.核心家庭 •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特点:只有一对夫妻关系、 • Double income on kids——丁克家庭 • 形成原因: • 追求生活享受、不愿受孩子拖累。 • 为事业 •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 减轻负担
2. 按照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主要划分标准是看成员之间是否有经常的 面对面直接交往。 (1)初级群体:又称作基本群体、首属群体, 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 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 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 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社会学概论》第5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社会学概论》第5章社会与社会结构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学科,第5章主要讲述了社会与社会结构的相关内容。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和地位的有序。
本章介绍了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社会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以及社会结构的类型和变迁等内容。
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
人口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不同的人口特点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
社会组织是指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如政府、企业、学校等。
这些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
社会结构具有多种功能和特点。
首先,社会结构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
通过社会结构,人们可以了解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分工和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作用。
其次,社会结构可以提供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结构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此外,社会结构还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可以根据社会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在社会结构的类型和变迁方面,本章介绍了传统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结构和后现代社会结构。
传统社会结构以农业社会为基础,具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制度,社会关系相对稳定。
而现代社会结构以工业社会为基础,具有更加复杂的分工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
后现代社会结构则强调多样性和流动性,弱化了等级的存在,并呈现出个体主义和多元化的特点。
此外,社会结构也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社会变迁包括社会革命、经济变迁、科技变革等多种形式,这些变迁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我看来,社会与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只有了解和分析社会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价值。
电大社会工作本科——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制度免费全文阅读
例如:上班快迟到时横穿马路、网上购物
Page 1
3、知识系统
制度在运行时必须依赖由各种可以言传的和默契的 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系统。
Page 1
经济制度的基本类型
第一类:私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典型代表是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私有财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几乎所有的财产都归个人或群体所 有,它们是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相对的。这种经济制度充 分鼓励和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利润作为生产追求的主要 目标。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单位是有限公司,它们由股份 持有者群体拥有,通过法律限制对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从而 保护个人资本。
福 Page 1
二、政治制度
传统型权威:历史上普遍的,由习俗所赋予的权威。例如世袭 君主制
韦 伯
权
卡里斯马权威:由于特殊的个人魅力和超凡的才能而为人们所拥
威
戴、追随的权威。(耶稣、甘地、拿破仑)
类
型
法理型权威:理性的、成文的规则或法律所赋予的权威。(现代社 会制度)
Page 1
二、政治制度
威权主义政权: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来掌握权力的政权。
第五章 社会制度
Page 1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论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1、定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 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2、特点
普遍性 诸如家庭、宗教、政治、经济、教育是五种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为了
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存在的,对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社会功能。
05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五章社会互动
四、竞争
(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 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 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的人得到了, 另外的人就得不到,有人多得了一些, 另外的人就少得了。所以如果人们都想 获得这些有限的资源,竞争就不可避免 地存在。
竞争和冲突的不同之处在于:竞争关心 的是目标而不是对手,竞争都是在一定 规则下进行的,有些规则强调的是参与, 通常在竞争中打败对手不是主要目的。 我们可以将竞争看成是一种合作性的冲 突。 和冲突相同的是,竞争的一方达到目标, 而另一方面临失败。
人们通过角色借用来理解他人对某些符 号所赋予的意义。 即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 场来阐释互动的情境,来决定自己应该 如何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 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 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 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 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 的。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 同来区分。 有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 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加 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 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 反之,就是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
2、库利 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认为:人的自 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 所形成的。 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自 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了个体的身份。 人们生活在一个镜子的世界中,每一面 镜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人, 从这些反映中,人们就可以来逐步明确 自己的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群体的运作
三、群体动力论 1.表达式 B=f(P,E) 2.含义 B—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P—个人的内部条件 E—个人所处的团体环境
5.4 初级群体
一、概念的演化 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 或基本群体。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 库利这里所说的初级群体概念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 儿童游戏群伙,并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 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养育 所”。 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 切群体。
5.4 初级群体
二、基本特点
成员数量较少 面对面的互动 相互间扮演多重角色 交往的情感性 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整合程度高 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5.4 初级群体
三、形成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 既包括现实中的区位关系,也包括观念上的区位关系 2.接触时间长 即“日就见人心” 3.交往自由 有自由,才有情感关系 4.成员间的社会差异小 是一种“门当户对”的关系
5.1 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5.小群体与大群体
小群体与大群体相比,往往内聚力更强,更倾向于 寻求一致性。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满意感可能降低。 大群体比起小群体决策速度慢。 群体规模的扩大,不仅使成员参与机会减少,还可 能导致机会分配的不平衡,出现少数人控制整体的 局面。
5.1 社会群体概述
5.1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1.定义
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 人群,也称为社会团体。 例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 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 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
5.1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2.关于社会群体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家庭、乡 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合。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仅仅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 或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第三种观点既不同意将社会群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定得过于宽泛, 也不赞成将它的定义定得过于狭小,即不能将社会群体完全等 同于小群体。中国社会学界多数人持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 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 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5.2 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四、群体角色系统 1.一般角色类型 着重任务者 着重关系者 着重自我者 2.领导角色类型 工具型与表意型 正式的与非正式的 集权型、民主型、放纵型 交易型与变革型
5.2 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五、群体功能
1.手段性功能 1.手段性功能 对社会群体的外部环境的适应即适应功能 对社会群体内部维持潜在模式,即维模功能 2.目的提供功能 2.目的提供功能 对于社会群体外的达到目标,即目标达到功能 对于社会群体内的整合,适应功能使社会群体能在与环境的交流中不断获得 群体活动所需要的资源 3.满足成员的需要 3.满足成员的需要 交往需要 安全需要 认同的需要
一、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的意义:是群体最直接的结构要素, 影响成员的行为以及群体的构成。
二人关系的两个特点:依赖性;排他性。 三人关系中“第三者”的角色:入侵者;中间人; 仲裁者;渔利者等。 多人关系的计算公式:M=(3n-2n+1+1)/2
群体规模对群体特性的影响:表5-1
5.2 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5.4 初级群体
四、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的概念 是由一群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等方 面彼此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2.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点 凝聚力较强 有核心、成员关系平等 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有自己的亚文化
二、群体关系 1.概念 群体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 2.数量特征 几何增长效应 3.拓扑图 图5-1 4.信息沟通方式 图5-2 5.平衡结构理论 图5-3
5.2 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三、群体规范
1.概念 在某一特定的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 定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2.形成机制 定型 模仿 暗示 从众 服从 3.作用 成为判断标准 行为目标和行为准则 维持群体生存
5.3 群体的运作
一、群体决策 1.概念 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 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2.群体决策的过程 定向阶段→评估阶段→做出决定阶段→目标整合阶段 3.群体决策的不足 效能下降 风险转移 忽视少数人的观点
5.3 群体的运作
一、群体决策 4.决策原则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6.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血缘群体、 血缘关系是一种原生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是 靠个人在社会群体内部互动建立的。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 的血缘群体,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群体。如家庭、亲属群体 等。 地缘关系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因地理位置的远近而产生不同 程度互动,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邻里、自然村等。 基于地缘关系建立的群体可称之为地缘群体。 业缘关系也是群体联结其成员的纽带。人们在生产活动、 学习科研活动以及在发展个人的种种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 系,就是业缘关系。基于业缘关系建立的群体可以称之为 业缘群体。
5.3 群体的运作
二、群体维持 1.概念 即群体的延续和运作的有效性。 2.群体效力 任务完成情况 成员满足程度 3.影响群体效力的因素(图5-6) 影响群体效力的因素( 结构变量 工作变量 环境变量
5.3 群体的运作
二、群体维持 4.群体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和程度。没有凝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作一个群体。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
5.1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3.社会群体的基本要素 有一定的人数规模 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即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联系的纽带,即持续的互动 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有群体规范 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5.1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4.社会群体与社会群集、社会类属 社会群体与社会群集、 二者都是一群人类个体的集合,但是社会群集没有 社会群体中那些完备的要素。象候车室里等车的那 些人,只能是社会群集。 统计群体也是人类个体的集合,但那是抽象的统计 学意义的群体,而不是现实中人类集合的实体,并 且缺少社会群体中的一些要素。有时,也称其为社 会类属。
5.1 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功能型群体、 工作项目型群体与兴趣7. 功能型群体 、 工作项目型群体与兴趣 - 友谊型 群体 功能型群体:因组织目标而设的群体。 工作项目型群体:组织因具体任务而设的临时 性群体。 兴趣-友谊型群体:因个人社会心理需求而形成 的非正式群体。
5.2 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是个人作为比较标准的群体。 是个人希望加入的群体。 是个人以其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的群体。
5.1 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4.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依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群体目标、群体的控 制手段和满足的需要来划分,我们可以将群体 分为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有的研究中也称正 式群体为组织)。 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相同社会层 次成员组成的水平群体、不同社会层次成员组 成的垂直群体和前两种成员都有的混合群体; 还可以分为暂时性群体和长社会群体的类型 2.内群体与外群体 划分标准:归属感。 内群体的特征:成员具有我们感、同类意识。 外群体的特征:即没有归属感的“他群”。
5.1 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3.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群体也可分为隶属群体及参照群体。 隶属群体也叫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 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 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行为的目标和标准。参照 群体通常包含三种含义:
5.1 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从个人角度来理解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 初级群体是个人形成自我概念的基本单位。 初级群体是个人在其中生活的较长久、人际关系最密切、互 动最频繁的单位。 初级群体是个人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的单位。 从群体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 群体规模小。 群体成员的整合性强。 群体成员面对面的互动。 群体的持久性。
采用独裁原则的决策只需很短的时间。 采用少数原则也就是强行通过原则的决策,只需要少量时间, 效果与独裁原则差不多。 采用多数原则制定决策的过程比较民主。 在完全一致决策中,所有人都认为某一方案最佳,而没有异 议。决策的可接受性程度高。 基本一致决策在某些方面类似多数原则,有些方面类似完全 一致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