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和治疗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的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
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严重毒血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者。
(五)治疗常规
1、应用喳诺酮类或三代头抱类抗菌药物。
2、补充液体,维持水电平衡。
3、腹痛剧烈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
(六)标准住院日为8--10天(七)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年一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修订稿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 s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一般1d-3d。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临床分型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急性中毒型.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2?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实验室检测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E(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见附录A)。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病。属乙类传染病。
3
病原学(Etiology)
4
病原学
• 志贺菌属细菌也称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 ,革兰 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
• 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 贺菌,以及40个血清型(不含亚型)。
• A群、个别D群→外毒素(志贺毒素),有 肠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作用。
• 痢疾杆菌对抗药物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产 生是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 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互传递 有关。
7
我国流行菌群:
B群福氏>D群宋内氏>A群痢疾志贺菌
各种痢疾杆菌均产生: 内毒素→ → → →发热、毒血症、休克
18
A、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限于固有层,分4期:
①急性卡他炎②假膜形成 ③溃疡形成 ④溃疡愈合 B、慢性期: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息肉 样增生、疤痕形成、可有肠腔狭窄 C、中毒型: a、结肠局部病变轻:仅有充血水肿 b、全身病变重: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 及通透性↑,脑部病变明显
19
肠壁弥漫炎症 及表浅溃疡
↗ 神经毒 痢疾志贺菌产生外毒素→ → 细胞毒
↘ 肠毒素
8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随患者或
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的手、食物、 水源、苍蝇经口感染,或生活接触间接方 式传播。
9
3、易感性:
易 复
(1)普遍易感
发 、
(2)病后无长久免疫力,
易
群、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14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和脓血便等。
患者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重点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就餐史、接触史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寄生虫卵等情况,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2)细菌培养,通过粪便培养可以分离出引起细菌性痢疾的致病菌,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肠道痉挛、扩张等情况,此时可进行腹部X线或CT检查,以了解肠道病变的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
4. 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可以帮助鉴别细菌性痢疾和其他肠道感染病原的感染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PCR扩增技术,PCR扩增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全面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细菌性痢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细菌性痢疾专业知识培训
01 Chapter定义和症状定义症状病原菌细菌特性细菌耐药性030201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02 Chapter病情迁延超过2个月,反复发作或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
临床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粪便培养血清学检测实验室诊断阿米巴痢疾其他肠道感染鉴别诊断03 Chapter急性细菌性痢疾严重病例耐药菌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轻度脱水对于中重度脱水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静脉补液,以恢复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中重度脱水儿童患者补液治疗01020304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发热对于腹痛的患者,可采用解痉药或镇痛药治疗。
腹痛对于腹泻的患者,可采用止泻药、肠道菌群调节药等治疗。
腹泻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治疗。
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04 Chapter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特别是食品加工场所、学校、托儿所等公共场所的卫生。
卫生设施提供足够的卫生设施,如洗手设施、厕所等,并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
饮用水安全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并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疫苗接种推广疫苗接种计划,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
药物预防对于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提供药物预防措施,如抗生素等。
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疫情报告监测和调查公共卫生教育疫情报告和监测05 Chapter季节性特征跨国传播广泛分布全球流行情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耐药性儿童感染卫生条件差疫苗接种不足06 Chapter培训目标和内容目标提高学员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防控能力。
内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预防控制策略等。
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培训方式时间安排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对培训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评估方式培训效果评估和总结VSTHANKS。
细菌性痢疾(上课)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 高人群免疫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各国之间及时分享细菌性痢疾的疫情 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卫生 挑战。
技术交流
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
培训与援助
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渠道,为发展中 国家提供培训和援助,提高其防控细 菌性痢疾的能力。
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脑水 肿、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严重并发 症,甚至危及生命。
03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腹痛 、发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
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显微镜检查,观察是 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细
胞,以及细菌的存在。
政策对话
加强各国卫生部门之间的政策对话和 协调,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完善 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消化道传播。
病理过程
初期
细菌侵入肠道,引起肠壁 炎症反应。
进展期
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大 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浅 表溃疡。
严重期
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形 成深大溃疡,甚至导致肠 穿孔和腹膜炎。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
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 和溃疡。
全身反应
由于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发热、 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 物等。
环境卫生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
青壮年为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易重复 感染。 (四)流行特征 夏秋多见,影响因素:降雨 量多、苍蝇、饮食、机体。
四、发病机制
1.病原菌寄生于肠道,释放内毒素,使肠上皮 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 出现粘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
(1)结肠癌及直肠癌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与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与流行性乙脑鉴别
九、预 后
1.痢疾志贺菌群重,福氏易慢性化 2.中毒型病死率高 3.慢性不易根治 4.免疫力低,儿童或老年人预后较差
十、治 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保证水电解
(2)病原学治疗:成人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儿童 选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
(3)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 休克型治疗:快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
管活性药;防止DIC;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脑型治疗:脑水肿时用甘露醇治疗,应用激素有
助于改善病情。呼吸衰竭时,吸氧,保证呼吸道通 畅,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十一、预 防
3.细菌性痢疾大便的性质是: A.粘液脓血便 B.米泔水样大便
C.陶土样大便 D.果酱样大便
4.菌痢导致症状最严重的菌群是 A.痢疾志贺菌群 B.福氏志贺菌群 C.宋内志贺菌群 D.鲍氏志贺菌群
5.中毒性菌痢好发于:
A. 新生儿 B. 婴幼儿
C. 2-7岁儿童 D. 成人
6.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样便者即应考虑菌痢的可能。
急性期病人多有发热,且多出现于消化道症状之前。
慢性期病人的过去发作史甚为重要,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乙状结肠镜检查及X线钡剂检查,对鉴别慢性菌痢和其他肠道疾患有一定价值。
在菌痢流行季节,凡突然发热、惊厥而无其他症状的患儿,必须考虑到中毒型菌痢的可能,应迟早用肛试取标本或以盐水灌肠取材作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搜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10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方法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方法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等。
在诊断细菌性痢疾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表现、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
a. 粪便常规检查:患者需提供新鲜的大便样本供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颜色、质地、隐血试验等。
细菌性痢疾的大便通常呈水样或泥样,可能含有脓血。
b. 细菌培养和鉴定:将患者的大便样本用适当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可以鉴定出致病菌的种类,如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等。
c. 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基因扩增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微量的细菌DNA,从而进行快速鉴定致病菌。
3. 血液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常伴有感染性病情,因此医生会进行一些血液检查,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等,以评估病程和判断感染程度。
4. 影像学检查: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肠道造影或腹部超声检查,以
观察肠道病变情况,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PCR检测,可以确定病情和致病菌。
此外,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患者的感染程度和病变情况。
对于临床怀疑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医生需要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
三、结论
中医内科和西医临床在细菌性痢疾的认识和治疗上各有所长。采用中西医结 合的方法治疗细菌性痢疾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辨证论治和西 医抗生素治疗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和耐药现象的发生。加 强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和西医临床在治疗细菌性痢疾过程中应密切结合与协作, 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 好的医疗服务。
感谢观看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 痢疾
目录
01 引言
03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 南
02
细菌性痢疾的定义和 症状
04 参考内容
引言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群体。由于儿童的免疫系 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患上细菌性痢疾的风险较高。在中医儿科临床诊疗中,中 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1)湿热痢:发病急,病程短,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为主,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
(2)寒湿痢:发病较慢,病程较长,伴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化湿止痢为主,可选用理中丸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3)虚寒痢:病程较长,伴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治疗 应以健脾温中、止痢为主,可选用理中丸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1、望闻问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病史和切脉等方法,了解患 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1995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八〜、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单位:北医大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素芳、路文彬、车文玺、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概念 • 诊断 • 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nsert title text here
概念
• 又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 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 • 病变部位:直肠,乙状结肠。 • 特点: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可有发热和
全身毒血症状。
流行病学 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
诊断
诊断
• 多发于夏秋季
• 不洁饮食,接触患者
• 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左下腹明显压痛。
• 中毒型,儿童多见,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 竭,胃肠道症状轻微
•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月未愈
一、急性菌痢疾
治疗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大便培养2次阴性,流质饮食,忌生冷、 油腻、刺激实物。
抗菌治疗:轻型可不用抗生素,重型需应用抗生素,疗程3到5天。 喹诺酮类药物 头孢曲松,匹美西林 黄连素:减少肠道分泌
对症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退热,止痛等。
二、中毒性菌痢
综合治疗。 降温,止惊,抗休克,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
能。
抗菌治疗。
三、慢性菌痢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