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抗凝机理及药物作用点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与抗凝机制与药物简介

抗血小板与抗凝机制与药物简介

Contents13-242、抗血小板及凝药物分类及简介Contents03-121.血栓形成相关基础知识血栓形成相关基础知识血流改变血流淤滞与涡流内皮损伤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活化凝血因素:纤溶因素:纤溶活性降低胶原、微纤维暴露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释放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失衡的结果抗凝功能减弱促凝功能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抗凝蛋白缺陷血液成分改变在纤维蛋白网的作用下网罗白细胞和红细胞,形成稳固的血栓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5-HT 等,并合成TXA2反过来又作用于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通过GPIIb/IIIa 受体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而聚集内皮损伤,胶原暴露,血液中vWF 活化变形,与胶原连接,随后血小板通过vWF 与胶原粘附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纤溶系统▪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1/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寿命为7~14天,每天更新总量的1/10左右释放收缩吸附聚集粘附与血小板之间与非血小板表面释放内含物(ADP、AA、5-HT等)血凝块收缩凝血因子(I、V、XI、XIII)血小板生理与功能•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粘附于内皮下组织。

需要结构:1.血小板膜上糖蛋白——GP I b是参与黏附的主要蛋白2.内皮下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3.血浆vWF因子——血小板黏附的桥梁•过程: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与暴露的胶原结合血小板膜上GP I b与变构的vWF结合黏附在胶原纤维上•GP I b受损、vWF缺乏和胶原纤维变性都可能导致出血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血浆vWFvWF变构血小板adhesion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b暴露•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需纤维蛋白原、Ca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参与。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氯吡格雷: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

本品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

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

因此,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更新的速度一致(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在5在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

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产生血栓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而起作用。

它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二磷酸腺昔(ADP )、三磷酸腺昔(ATP )、5 一轻色胺及血小板因子W 的释放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酞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 。

(TXA : )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

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 PGI : ) ,后者对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

然而血小板没有合成环氧化酶的能力,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其作用可持续72 小时以上,只有当新的血小板进人血液循环才能恢复。

而血管内皮细胞能通过DNA 合成环氧化酶而较快恢复。

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状态可持续7 天左右。

肝素:1.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

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 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精品课件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
•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 cAMP,降低血小板内Ca2+ ,抑制血小板聚 集
• 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强血浆腺苷含量与活 性,增加血小板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 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 的特 异性结合,有效的抑制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纤维蛋白凝块
抑制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血栓询证工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5):精36品2 课2.周件建光 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 11(5): 8-14; 2.; 3.Haas S.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08;25(1):52-60.
-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x活性,100mg完全
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 -要迅速发挥作用,须使用300~ 325mg的负 荷剂量,如溶栓前
精品课件
膜磷脂
腺苷酸环化酶
3;
环氧化酶
Ca
磷酸二酯酶
血栓素 合成酶
PGG2(H2)
TXA2
双嘧达莫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素辅因子II等 4.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 华法林
精品课件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一)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1. 环氧化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 2. 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和TXA2
受体拮抗剂 (二)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1. 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 2.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替罗非班 (三)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的药物 (cAMP)

抗血小板抗凝机理及药物作用点

抗血小板抗凝机理及药物作用点

(抗)凝血药作用机理小结人体内止血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时相:一 血管挛缩;二 血小板血栓形成;三 纤维蛋白的形成与维持(抗)凝血药就是通过影响凝血的不同时相达到凝血与抗凝的效果。

根据作用机理可以可以分为三大类:①作用于血小板药物 ②作用于凝血因子与纤溶蛋白系统药物 ③其他类药物一、作用于血小板药物⊕ ○ 花生四烯酸 ○奥扎格雷 PGH 2;PGH 2 ○阿司匹林血栓素A 2 PGI 2 cAMP ↓ cAMP ↑ 血小板聚集 ⊕双嘧达莫 ⊕ADP ○氯吡格雷图片说明 1 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酶 2 奥扎格雷抑制了TXA 2合成酶 3 双嘧达莫一方面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得cAMP 分解↓,另一方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进而增加了cAMP 的合成↑。

两方面导致cAMP 含量增加 4氯吡格雷抑制了ADP 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而发挥作用 5cAMP 升高、钙离子降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则促进血小板聚集 肾上腺色腙: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受损毛细血管端的回缩作用,使血块不易从管壁脱落, 从而缩短止血时间,但不影响凝血过程。

酚磺乙胺:能使血小板数量增加,并增强血小板的凝集和黏附力,促进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止血作用。

生长抑素:①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可以抑制由试验餐和5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可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释放。

③可以显著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侧枝循环的血流和压力,减少肝脏血流量。

④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以及胃小肠和胆囊的分泌,降低酶活性,对胰腺细胞有保护作用。

⑤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⑥可影响胃肠道吸收和营养功能 TPO(血小板生成素):原癌基因c-mpl 表达产物的配体,与红细胞生成素(EPO)有一定同源性,可促进巨核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

三、作用于凝血因子与纤溶蛋白系统药物图片说明1 凝血因子Ⅰ为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为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Ⅳ为钙离子。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1. 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从而 降低血小板活性,预防血栓形成。
2. 抑制血小板释放: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过程,从而 减少血管收缩、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的重要性
01
02
03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在预 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目录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概述 • 抗凝药概述 • 抗血小板药概述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非心血管疾病中的应
用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临床应用指南和展望
01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概述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定义
这些药物是直接抑制凝血酶的药物,与现有的抗凝药物 相比,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或更好。
然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和出血倾向,以及肝 脏和肾脏功能异常等。
03
抗血小板药概述
阿司匹林
01
02
03
04
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和血 栓烷A2的合成,从而起到抗
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适应症
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应尽早启动抗血 小板治疗,以保护缺血半暗带和减轻 脑水肿。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血压 、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脑 卒中的复发风险。
05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非心血管 疾病中的应用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结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 低脑卒中的风险。
抗凝药
指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 中的某些环节,从而阻止血液凝 固的药物。

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理

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理

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理一:环氧化酶COX抑制剂阿司匹林可促进C0X-1活性部位第529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1的活性。

C0X-1在前列腺素类生物合成的初始步骤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 PGH2,而PGH2是TXA2的直接前体。

阿司匹林抑制C0X-1的结果是导致TXA2生成减少,而TXA2是强烈的血小板致聚物,TXA2生成减少终影响到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目前,阿司匹林是动脉粥样硕化性疾病最基础的抗血小板药物。

但阿司匹林在应用过程中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胃肠道损伤;2阿司匹林哮喘;3阿司匹林抵抗等。

1胃肠道损害阿司匹林所引起的胃肠道损害包括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等。

关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阿司匹林可能主耍影响了胃肠道黏膜的防御功能。

1抑制胃肠道C0X-1:胃肠黏膜C0X-1可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 而PG特别是PGE2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胃肠黏膜血流、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的作用。

阿司匹林可抑制胃肠道C0X-1,干扰PG合成,进而减弱PG对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2 阿司匹林可穿透胃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破坏黏膜屏障,对胃肠黏膜产生直接损伤。

3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削弱机体的止血机制,诱发出血。

阿司匹林的抗栓作用在较宽的剂量范围内30" 1300 mg/d没有剂效关系,这是因为血小板无核,每个血小板COX-1含量趋丁-恒定,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COX-1的抑制已经饱和。

相反,阿司匹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存在剂效关系,这是因为上消化道黏膜为有核细胞,阿司匹林对有核细胞COX-1的抑制程度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间期相关。

研究显示,服用75 mg/d 阿nJ匹林与150mg/d相比胃肠道出血可减少30%,与300 mg/d比可减少40%。

OASIS-7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300^325 mg/d较75、100 mg/d并没有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栓性事件,反而增加了出血事件[1]。

抗凝血原理

抗凝血原理

抗凝血原理
抗凝血原理是指通过干扰或阻断凝血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使血液的凝结能力降低的一种治疗方法。

凝血是血液在出血时形成血栓以止血的过程,由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激活所引发。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系统的过度活化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抗凝血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干扰或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或功能,来预防和治疗这些血栓性疾病。

抗凝血药物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抑制凝血酶的形成:抗凝药物可以阻断血液凝块中的凝血酶的形成,使其无法进一步激活凝血过程,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2. 抑制血小板聚集:有些抗凝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这些药物一般作用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或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聚集因子。

3. 阻断凝血因子的激活:部分抗凝药物可以阻断凝血过程中多个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凝血级联反应的进行。

4. 提高纤溶作用:某些抗凝药物可以促进纤维蛋白降解酶(Plasmin)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从而增强纤溶作用,阻
止血栓形成。

总的来说,抗凝血原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调节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影响凝血系统中不同环节的功能,使血液保持适度的凝血状
态,同时防止血栓形成和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

不同类型的抗凝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抗凝剂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抗凝剂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抗凝剂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抗凝剂是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或抑制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关键酶或因子的活性,以达到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液凝块形成的效果。

抗凝剂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和器官移植等。

抗凝剂的作用特点如下:1. 抗血栓形成:抗凝剂通过不同的机制阻碍血栓的形成。

其中一类抗凝剂是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它们可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阻断血栓形成的环节;另一类是血小板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通过作用于血小板上的受体或酶来阻断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2. 减少血液黏稠度:血液黏稠度的升高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发血栓形成。

某些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减少血液的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

3. 防止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

抗凝剂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来预防血管损伤。

某些抗凝剂,如肝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4. 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疾病病机各异,因此抗凝剂的治疗需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情况,调整抗凝剂的给药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凝剂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抗凝剂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

例如,在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心房颤动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剂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 血栓性疾病治疗:抗凝剂可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它们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减少新血栓的形成,并阻止已有血栓的进一步生长。

3. 血液透析: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由于肾功能减退,易发生血栓形成。

抗凝血原理

抗凝血原理

抗凝血原理抗凝血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来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液凝结的过程。

抗凝血原理是指抗凝血药物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

抗凝血原理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凝结的过程。

血液凝结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等多个环节。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环节相互配合,使得伤口能够迅速形成血凝块,止血。

然而,当这些环节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血栓形成,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抗凝血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其次,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阻断血栓形成的环节。

此外,抗凝血药物还可以促进纤溶系统的活化,加速血栓的溶解,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病。

例如,肝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药物,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而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达到抗凝血的目的,常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外,抗凝血的原理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实现。

例如,机械性抗凝血是指通过植入人工血管或使用血液滤过器等方式来达到抗凝血的目的。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药物治疗,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抗凝血需求。

总的来说,抗凝血原理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来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的过程。

了解抗凝血原理对于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抗凝血原理的研究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药物化学抗血小板和抗凝药考点归纳

药物化学抗血小板和抗凝药考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抗血小板和抗凝药说明:1、本章是考纲新出现的一章2、两类药物的共同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

3、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4、抗凝药能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的血栓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抗血小板药一、抗血小板药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可把这类药物分为5类:1、环氧合酶抑制剂(30章非甾体抗炎药)2、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TXA2)奥扎格雷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4、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ADP受体)(P2Y12)拮抗剂氯吡格雷、噻氯匹定5、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上述分类及各类的代表药是考点。

二、抗血小板药的副作用共同的副作用是出血,因此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三、代表药物(一)奥扎格雷(新)考点:1、结构:含咪唑杂环2、性质:含羧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3、作用机制(分类)可抑制TXA2(血栓素合成酶)4、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性脑梗死(二)西洛他唑(新)考点:1、结构含四氮唑,是喹啉类衍生物2、机制(分类)选择性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剂,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缺血性症状,特别是间歇性跛行3、在肠内吸收,主要代谢产物为环氧化物和环羟化物,具有活性(三)硫酸氯吡格雷(新)考点:1、结构含噻吩,是酯类化合物2、有一个手性中心,药用品为S构型。

3、机制(分类):阻断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

4、前体药物,口服后经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转化为2-氧-氯吡格雷,再经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噻吩开环生成的巯基化合物),该活性代谢物的巯基可与ADP受体以二硫键结合,产生受体拮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四)盐酸噻氯匹定(新)考点:1、结构是氯吡格雷的类似物。

2、强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强力专一性抑制作用。

3、副作用大,已逐渐被氯吡格雷代替。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a
11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一)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1. 环氧化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 2. 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和TXA2
受体拮抗剂 (二)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1. 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 2.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替罗非班 (三)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的药物 (cAMP)
• 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强血浆腺苷含量与活 性,增加血小板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a
8
a
9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 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 的特 异性结合,有效的抑制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临床评价:
直接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通路,作用最 强, 最直接的抗血小板制剂。临床应用主要有替罗非班。
a
10
抗凝药物分类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普通肝素,激活抗凝血酶Ⅲ, 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II、XI、IX、X活性; 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达到抗凝目 的。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
3.重组内源性抗凝剂 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肝 素辅因子II等
4.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 华法林
a
6
膜磷脂
腺苷酸环化酶
花生四烯酸
ATP
cAMP
5’AMP
Ca2+
环氧化酶
Ca
磷酸二酯酶
PGG2(H2) 血栓素 合成酶
TXA2
双嘧达莫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7
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

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有啥区别

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有啥区别

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有啥区别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6期副主任医师刘祖春(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4000)老张突发脑梗死,治疗期间,医生发现他存在“心房颤动”,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老张脑梗死的元凶,经过神经内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的共同会诊,医生建议老张使用抗凝剂治疗。

老张很疑惑地问医生:“我已经在使用抗凝剂,为什么还要用?”问询得知,老张一直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的最终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两者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并不一样。

血栓形成部位和形成机制不同,决定了抗栓方式不同依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分为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

大家熟知的冠心病就是动脉血栓形成所导致的。

动脉内血流较快,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内皮的斑块易受血流冲击破损,为了堵住破溃的地方,血小板大量聚集。

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管径较小,在此基础上血小板形成的栓子更易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就像堵住了河流上段,下游便无水一样。

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形成的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房颤诱发脑卒中等都是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

静脉内血流慢,凝血因子聚集,静脉血栓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凝血因子被激活,激活的凝血因子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修饰成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结合成网,像渔网一样网住了红细胞、血小板等,最终形成了血栓。

血凝栓子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肺栓塞、猝死,而心房颤动的血栓脱落则可发生严重的脑梗死。

血栓形成部位和形成机制不同,决定了抗栓方式不同。

抗动脉血栓使用抗血小板药,抗静脉血栓使用抗凝药。

抗动脉血栓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血小板聚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阻止血小板聚集。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对于动脉血栓的患者(冠心病等),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是必需的。

抗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凝血因子的激活,使用抗凝药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了纤维蛋白网的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汇总).pptx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汇总).pptx

VK
X
Va
口服直接IIa因子抑制剂
II
达比加群酯
I
NOAC2
➢ 起效快,效价恒定,与常用药物无 相互作用,停药后作用快速逆转, 无免疫原性,一般无需调整剂量。
TF
VII
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度沙班
Ⅹa因子是凝血级联中的放 大位点3, 在凝血级联反应 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Ⅹa 因子分子可产生近1,000个 凝血酶分子
精心整理
4
膜磷脂
磷脂酶
花生四烯酸
阿司匹林 环加氧酶
PGG2 PGH2
TXA2合成酶 (血小板)
奥扎格雷
PGI2合成酶 (内皮)
TXA2
cAMP +钙离子 诱导血小板聚集
PGI2(前列环素)
cAMP +钙离子 抑制血小板聚集
精心整理
5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
•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膜上的Cox,抑制血小
板 集
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1及其衍生物、双嘧达莫等
精心整理Βιβλιοθήκη 12精心整理13
常见NOAC的作用机制及其与传统口服药物的区别
华法林1
➢ 通过干扰维生素K合成,从而非 特异性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 因子的合成,起效慢;
➢ 同时降低蛋白C活性,与某些副 作用相关
Xll Xl lX
VIIIa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
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简述
精心整理
1
氯吡格雷作用机理
精心整理
2
氯吡格雷作用机理
• 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 (P2Y12)抑制ADP对血小板聚集的放大作用, 抗血栓形成
• 抗增殖作用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一、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Aspiri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理作用: 1、抑制环氧化酶1(COX-I ),阻碍AA演变成TXA2。(COX-I 能 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素又将之转化 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 2、抑制PG合成酶,从而减少PGI2 与TXA2 的合成; 3、抑制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抑制内源性ADP、 5-HT等释放。 用法: 通常首剂口服325mg,以后75~325mg/d,或隔日一次,325mg/次, 预防用量为75~100mg。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大约30-40分 钟血浆浓度达到高峰,服药1小时出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肠 溶制剂需3-4小时血浆浓度方可达到高峰。阿司匹林可以胃吸收。 因此,若为达到速效,而且在用肠溶片时,应嚼碎服用。
(二)用法
口服第一日5-20mg,次日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或用维持量, 每日2.5—7.5mg,年老体弱者剂量酌减。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外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可用3-6月,预防复发; 3.预防来自心脏的动脉栓塞。
禁忌症:
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溃疡,分娩或手术后不久,严重肝肾功 能障碍,重症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先兆流产者 忌用,老人、妇女月经期慎用。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适应症:
1、心绞痛:能减少心肌梗塞发生率和病死率。对刚发生的梗死, 为控制血栓发展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阿司匹林、肝素等合 用,并连续应用直到病情稳定。 2、心肌梗塞:能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复发,预防心肌梗塞者死亡。 3、脑血管病:预防暂时性脑缺血的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 脑血管性死亡。 4、预防再狭窄:常用于冠状动脉旁路冠状血管成形术以预防再狭 窄。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抗凝药物分类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普通肝素,激活抗凝血酶Ⅲ, 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II、XI、IX、X活性; 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达到抗凝目 的。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 3.重组内源性抗凝剂 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肝 素辅因子II等 4.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 华法林
Xl
lX VIIIa VII TF
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度沙班 Ⅹa因子是凝血级联中的放 大位点3, 在凝血级联反应 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Ⅹa 因子分子可产生近1,000个 凝血酶分子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
VK Va
X
口服直接IIa因子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II I 纤维蛋白凝块
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简述
氯吡格雷作用机理
氯吡格雷作用机理
• 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 (P2Y12)抑制ADP对血小板聚集的放大作用, 抗血栓形成 • 抗增殖作用
-抑制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阿司匹林(-)
血小板膜上存在各种致聚剂的相应受体,致聚剂与之 结合后,通常引起血小板内第二信使的变化,通过一 系列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凡能降 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因素, 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反之,凡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 浓度,降低钙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抑制血小板的聚 集。 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 HT、组胺、 TXA2、凝血酶等 病理性致聚剂有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抑制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血栓询证工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5): 362 2.周建光 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 11(5): 8-14; 2.; 3.Haas S.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08;25(1):52-60.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被用于防止血液凝固,预防心脏病、中风和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两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aspirin):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来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与阿司匹林类似,用于预防心脏病、中风和血栓的形成。

3. 硫酸地卡因(ticlopidine):与氯吡格雷类似,但副作用较大,一般在其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使用。

二、抗凝药物:
1. 肝素(heparin):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来抑制血液的凝固,常用于短期防治。

2.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与肝素相似,但分子量较小,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3. 华法林(warfarin):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从而阻碍凝血因子的形成,常用于长期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凝血药物时应注意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和血栓的并发症。

此外,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守药物使用说明和剂
量。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17
之前抗凝治疗或中断抗凝期间发生过任何血栓栓 塞事件;
过去3个月中发生过脑血管意外或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TIA)或发生过VTE
近期(1个月内)有附壁血栓或左心耳血栓凝块的 证据;
置入二尖瓣机械瓣膜;或老式笼球瓣或翻转阀机 械瓣膜;
VTE和高凝状态,包括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 或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3缺乏。
14
现有证据:NOAC在非瓣膜病房颤方面作用优于华 法林。
瓣膜病房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膜修补术后 应用NOAC临床证据缺乏。这类患者及严重的肾功 能不全的患者,华法林首选。
15
冠心病合并房颤推荐
推荐 证据
等级 水平
稳定性冠心病、房颤有卒中风险的患者,PCI后, Ⅱa B
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加口服抗凝药物三
并需加强监测。(或根据患者意愿应用)
5
6
积分≥3分时提示“高危”,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 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定期复查;应当处理可纠正的出血风 险因素,如血压控制不良、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INR波动,合用药物饮 酒等。
7
植入人工生物瓣膜的患者,尤其二尖瓣,华法林 抗凝3个月。
.
1
华法林-香豆素类,抑制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 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
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90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 半衰期36-42小时,在血液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 (主要是白蛋白),肝内发生作用。
2
适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 换术后和腔内血栓形成等。
19
临床医生可考虑使用BleedMAP评分(既往出血、机械 二尖瓣、活动性癌症和低血小板)来评估出血(和血 栓栓塞)发生率。也有医师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 血风险。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心血管、血液病、神经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 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等。
新型药物联合应用
探索新型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原因引起的血管阻塞性疾病。抗凝 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 等,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禁忌症
对于存在出血倾向或既往有严重出血史的患者,以及对抗凝药物过敏或存在其 他抗凝药物禁忌症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抗凝治疗。
02
抗血小板治疗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抗血小板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
重要性
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 和活性,阻止血液凝固,而抗血 小板药物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
集来预防血栓形成。
疗效评估
抗凝药物的疗效评估通常依赖于 凝血指标的监测,如国际标准化 比值(INR),而抗血小板药物 的疗效评估则主要依靠临床观察
和实验室检查。
适用情况比较
01 02
适用疾病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而抗血小板药物则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 等。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临床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抗凝剂是一类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2. 抗凝剂的分类抗凝剂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直接抗凝剂•非诺酮类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剂2.1 直接抗凝剂直接抗凝剂是指可以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药物,常见的直接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甘露醇2.2 非诺酮类抗凝剂非诺酮类抗凝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活性来达到抗凝的效果,主要包括:•华法林•氯酮酸•阿哌沙班2.3 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3. 抗凝剂的原理不同类型的抗凝剂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抗凝作用。

3.1 直接抗凝剂的原理直接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减少血液凝固的发生。

它们可以与凝血酶结合,并阻断凝血酶活性中心的形成,从而阻止凝血因子的转化和血小板的聚集。

3.2 非诺酮类抗凝剂的原理非诺酮类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活性来达到抗凝的效果。

它们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者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酶的形成,从而阻碍凝血过程的进行。

3.3 抗血小板聚集剂的原理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它们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降低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含量,从而减轻血小板的聚集。

4. 抗凝剂的应用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抗凝剂应用。

4.1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抗凝剂可以通过减少血液的凝结能力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4.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抗凝剂可以通过减少血液的凝结能力来保护心肌,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血药作用机理小结
人体内止血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时相:
一 血管挛缩;二 血小板血栓形成;三 纤维蛋白的形成与维持
(抗)凝血药就是通过影响凝血的不同时相达到凝血与抗凝的效果。

根据作用机理可以可以分为三大类:①作用于血小板药物 ②作用于凝血因子与纤溶蛋白系统药物 ③其他类药物
一、作用于血小板药物
⊕ ○ 花生四烯酸 ○奥扎格雷 PGH 2;PGH 2 ○阿司匹林血栓素A 2 PGI 2 cAMP ↓ cAMP ↑ 血小板聚集 ⊕双嘧达莫 ⊕ADP ○氯吡格雷
图片说明 1 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酶 2 奥扎格雷抑制了TXA 2合成酶 3 双嘧达莫一方面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得cAMP 分解↓,另一方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进而增加了cAMP 的合成↑。

两方面导致cAMP 含量增加 4氯吡格雷抑制了ADP 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而发挥作用 5cAMP 升高、钙离子降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则促进血小板聚集 肾上腺色腙: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受损毛细血管端的回缩作用,使血块不易从管壁脱落, 从而缩短止血时间,但不影响凝血过程。

酚磺乙胺:能使血小板数量增加,并增强血小板的凝集和黏附力,促进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止血作用。

生长抑素:①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可以抑制由试验餐和5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可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释放。

③可以显著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侧枝循环的血流和压力,减少肝脏血流量。

④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以及胃小肠和胆囊的分泌,降低酶活性,对胰腺细胞有保护作用。

⑤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⑥可影响胃肠道吸收和营养功能 TPO(血小板生成素):原癌基因c-mpl 表达产物的配体,与红细胞生成素(EPO)有一定同源性,可促进巨核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

三、作用于凝血因子与纤溶蛋白系统药物
图片说明
1 凝血因子Ⅰ为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为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Ⅳ为钙离子。

2 实线为进程方向,虚线表示药物作用。

3水蛭素与活化的凝血酶结合使其失活而发挥抗凝作用。

4 蛇毒凝血酶与活化的凝血酶有相似的作用,故可以促凝。

5 蚓激酶与活化的纤溶酶相似,可以溶解纤维蛋白网而发挥溶栓抗凝作用
6 尿(链)激酶能促进纤溶酶的活化而发挥溶栓抗凝作用
7 氨甲环酸,氨甲苯酸可以过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使得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而发挥抗凝作用
8 V K 是四种凝血蛋白(凝血因子2、7、9、10)在肝内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 9 华法林为V K 拮抗剂,抑制V K 在肝脏的循环利用从而抑制相关凝血因子的合成 10 抗凝血酶Ⅲ是凝血酶及凝血因子9、10、11、12的抑制剂。

它与凝血酶结合形成AT 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

一旦肝素-AT Ⅲ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 Ⅲ结合而被反复利用。

11 低分子肝素钠由于分子链较短,没有与凝血酶结合的部位,不能加强抗凝血酶Ⅲ对凝血酶的灭活,而仅仅表现出高活性抗Xa 因子,对凝血酶影响小。

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致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

同时低分子肝素钠的半衰期长,静脉注射维持12小时,故皮下注射每日一次即可。

凝血酶原 ⊕凝血酶 ○水蛭素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交
织成网)
⊕凝血因子
⊕蛇毒血
凝酶 ⊕蚓激
酶 ⊕纤维带白溶解酶 纤维蛋白溶
酶原
⊕尿(链)激酶
○氨甲环酸
○氨甲苯酸
可溶降解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