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言概述: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详细讨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该问题。
正文内容:一、施工质量问题1.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混凝土配比中水泥、骨料、砂浆等比例不当,导致混凝土硬度不均匀,容易引发裂缝。
2.施工操作不规范:施工过程中,如浇筑速度过快、震动不均匀、采用不适当的施工工艺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1.温度收缩: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收缩,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产生裂缝。
2.温度变化速率过快:如果温度变化速率过快,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不均匀会导致内部应力的差异,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三、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1.设计不合理:如果建筑结构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荷载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承受不均匀的力,从而引起裂缝产生。
2.超载:如果对结构施加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荷载,混凝土会发生破坏,从而产生裂缝。
四、材料问题1.水泥质量不合格:如水泥含有过多的硫化物,容易引发脆性裂缝。
2.骨料质量不符合标准:如果使用骨料中含有过多的细沙、粘土等杂质,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
五、环境因素1.地基沉降:如果建筑物所处的地基不稳定,随着地基沉降,混凝土结构会受到不均匀的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施加巨大的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破坏,引发裂缝。
处理方法: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和施工过程,确保质量控制到位,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裂缝产生。
2.温控措施:采取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如增加伸缩缝、使用防裂剂等,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设计优化:在结构设计阶段考虑不同荷载情况,合理分配荷载,确保结构承受力均匀,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4.选择合格材料:严格把关水泥和骨料的质量,确保材料符合标准,减少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裂缝。
5.预防措施:加强地基处理,采取适当的防震和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一、前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裂现象,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结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了解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对于建筑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混凝土开裂的原因1.干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而混凝土的强度又不足以抵抗其自重的压力,因此会出现干缩裂缝。
2.温度裂缝混凝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温度变化,从而产生温度差异,导致混凝土受力不均,出现温度裂缝。
3.荷载裂缝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由于受力不均,容易出现荷载裂缝。
4.结构设计不合理当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截面尺寸过小、钢筋数量不足等,容易出现裂缝。
三、混凝土开裂的修复方法1.表面修复表面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小裂缝的情况,通常采用填充材料进行修复,例如聚合物修补材料、水泥浆等。
修复前需要清理裂缝,确保填充材料能够充分填满裂缝,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2.局部修复局部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较大裂缝或混凝土局部损坏的情况。
具体修复方法包括:(1)局部更换当混凝土局部损坏比较严重时,需要采取局部更换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损坏部分去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注意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性。
(2)环绕加固对于混凝土裂缝较长的情况,可以采用环绕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裂缝周围设置加固钢筋,并进行渐进式施力,以达到裂缝闭合的目的。
(3)局部加固当混凝土局部受力过大,导致裂缝时,可以采用局部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受力部位设置加固钢筋,以增加混凝土的受力能力。
3.整体修复整体修复适用于混凝土整体受损的情况,通常采用混凝土加固材料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加固材料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个新的混凝土保护层,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修复后的养护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具体养护方法包括:1.保持湿润修复后的混凝土需要保持湿润,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干燥,影响修复材料的硬化。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而在水分稳定后会膨胀。
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混凝土受热后膨胀,受冷后收缩,容易产生裂缝。
2.过早干燥:在混凝土表面脱水速度过快而导致混凝土变干燥过快,会引起表面和内部的应力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成分问题: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掺入的掺合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静载荷:施工过程中如果超载、区域集中、不均匀等情况产生,都会给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带来不均衡的应力分布,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设计配合比:根据施工环境、工程要求和材料实际情况,合理配比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
2.控制混凝土的含水量:通过加水量、养护等措施,使混凝土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过早干燥导致的裂缝。
3.加入抗裂措施: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例如聚丙烯纤维、钢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控制温度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温度控制设备,如覆盖保温材料、使用冷却水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从而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5.控制静载荷: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控制施工速度等,以确保混凝土受力均匀,避免因静载荷过大而引发裂缝。
6.加强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进行养护,如覆盖保湿膜、定期喷水等,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裂缝的产生。
7.做好施工质量管控:施工中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避免混凝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因此,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1.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性较大的材料,当混凝土受到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从而导致内部应力增加,最终产生裂缝。
在高温条件下,混凝土会膨胀;而在低温条件下,混凝土会收缩。
2.饱和膨胀和干缩:饱和膨胀和干缩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当混凝土与水接触时,会发生吸水膨胀。
而当混凝土失去水分时,会发生干缩。
这些膨胀和缩背过程会导致内部应力增加,从而引发裂缝。
3.结构变形:结构变形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荷载的作用,包括静荷载和动荷载。
这些荷载会引起结构的变形,从而产生内部应力,当内部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4.不良施工:不良施工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良施工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浇筑不均匀、养护不当等。
这些不良施工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集中,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5.材料问题:材料问题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混凝土中添加的骨料材料可能存在大小不一致、质量不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6.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例如,地震、风载和地下水位上升等自然因素都会引起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
以上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原因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裂缝的形成。
为了减少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合理设计、精确测量、良好施工等。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混凝土结构也十分重要,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理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理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表面常常会出现裂缝,这给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结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那么,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呢?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积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这是由于水泥水化反应引起的。
当混凝土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或被吸收时,水泥石中的水化产物会减少,从而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
这种体积收缩会产生内部应力,当内部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2. 温度变化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材料,其体积会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发生变化。
当混凝土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一致,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发裂缝的产生。
3. 荷载作用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荷载的作用,如自重、活载、风载等。
这些荷载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压力,当压力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引发混凝土的破坏和裂缝的产生。
4. 混凝土配合比和材料质量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材料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或材料质量不达标,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或耐久性差,从而易发生裂缝。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如施工工艺、环境湿度、外部振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材料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达到设计要求。
2. 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避免过多的水分进入混凝土中,从而减少体积收缩引起的裂缝。
3. 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采取养护措施,保持混凝土的湿润,避免快速干燥和温度变化。
4. 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小温度变形和应力。
5. 加强混凝土结构的监测和维护,及时修补裂缝,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原因及特征
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原因及特征1.温度变化:混凝土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混凝土中的水分含量、孔隙度等因素有关。
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材料会发生热胀冷缩,从而产生应力,如果应力超过材料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裂缝的形成。
2.干缩: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会导致干缩现象,尤其是在材料表面脱水速度较快的地方,如边缘部位,容易出现边缘裂缝。
3.设计或施工不当:如果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不达标,也容易导致裂缝的形成。
例如,如果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不合理,导致一些部位承受过大的荷载,就容易出现裂缝。
4.材料质量不良:混凝土的材料质量也会影响裂缝的形成。
如果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不良,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达标,容易出现裂缝。
下面是混凝土常见裂缝的特征:1.裂缝形态:混凝土裂缝的形态有很多种,如直线型、网状型、分叉型、圆形等。
裂缝的形态通常与受力状态、环境因素和材料性质有关。
2. 裂缝宽度:混凝土裂缝的宽度可以分为细裂缝和宽裂缝。
细裂缝一般小于0.1mm,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宽裂缝一般大于0.1mm,通常能够直接观察到。
3.裂缝位置:混凝土裂缝的位置通常与受力状态和材料性质有关。
例如,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往往分布在结构的边缘部位;而受到地震或荷载影响而产生的裂缝通常分布在结构的弱点。
4.裂缝方向:混凝土裂缝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
裂缝的方向通常与受力分布有关。
例如,在受到拉力作用时,裂缝往往呈现纵向;而在受到剪力作用时,裂缝往往呈现横向。
5.裂缝密度:混凝土裂缝的密度通常与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有关。
质量较好的混凝土往往裂缝密度较低;而材料质量不达标或施工不当的混凝土往往裂缝密度较高。
总结起来,混凝土的常见裂缝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温度变化、干缩、设计或施工不当以及材料质量不良等。
裂缝的特征通常包括形态、宽度、位置、方向和密度等。
了解裂缝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有助于我们对混凝土结构的维护和修复。
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原因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单纯的物理原因:混凝土材料由水泥、骨料、砂子和水等原材料组成,这些原材料会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发生体积变化,从而产生裂缝。
例如,水泥在固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骨料以及砂子也具有热膨胀和收缩的性质,这些变化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内部应力,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
2. 不良施工导致的裂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施工不当,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例如,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当地控制浇注速度和浇注厚度,就会产生浇注接缝处的裂缝;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足或者养护环境不良,也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3. 最常见的原因是混凝土的干缩导致的裂缝。
在混凝土养护期间,由于水泥反应生成的水分逐渐散发或者被骨料吸附,混凝土内部会发生干缩。
此时,混凝土表面与内部之间会产生应力差异,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
这种裂缝通常沿着养护层的界面发生,在潮湿环境下甚至可以延伸到混凝土表面。
4.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也是混凝土裂缝的常见原因之一。
混凝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体积膨胀或收缩。
当混凝土的膨胀或收缩受到一定限制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呈现为沿着混凝土的边缘或者表面产生的直线状裂缝。
5. 荷载作用导致的裂缝也是混凝土裂缝的一种常见原因。
当混凝土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超出其承载能力范围时,就会发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发生在梁、板、柱等混凝土结构的应力集中部位。
为了预防混凝土产生裂缝,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浇筑厚度,确保施工质量;2. 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尤其是在干缩期间加强养护,防止混凝土过早干燥,减少干缩引起的裂缝;3. 在混凝土的配方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改性剂或添加剂,如膨胀剂、缓凝剂等,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4. 对于大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伸缩缝,以允许混凝土在干燥和温度变化时发生一定的变形,避免产生裂缝。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裂缝的问题。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材料、施工、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材料原因1. 水泥品种不合适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不同品种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性能。
如果选用的水泥品种不合适,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收缩率大等问题,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选用水泥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2. 骨料质量不良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骨架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如果选用的骨料质量不良,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收缩率大等问题,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选用骨料时,应选择质量良好、粒径分布合理的骨料。
3. 外加剂使用不当外加剂是混凝土中的一种辅助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收缩率大等问题,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使用外加剂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并按照规定的用量和方法使用。
二、施工原因1. 浇筑不均匀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不均匀,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混凝土浇筑均匀。
2. 振捣不充分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工序,可以使混凝土内部的空气排出,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如果振捣不充分,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空气过多,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振捣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振捣充分。
3. 养护不当混凝土在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如果养护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干燥过快,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养护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养护充分。
三、环境原因1.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应根据环境温度和混凝土的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温度变化。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安全性。
因此,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
二、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膨胀或收缩,从而导致裂缝产生。
2.干燥收缩: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导致体积变小,从而引起干燥收缩裂缝。
3.负荷作用:当混凝土受到超载时,会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起裂缝。
4.材料问题:如果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或原材料质量不良,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导致裂缝产生。
5.施工问题:如未按规范施工、养护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三、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措施1.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温度、干燥收缩、负荷作用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2.合理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和承载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骨料和掺合料等原材料,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合比。
3.加强养护: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以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
特别是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养护工作更为重要。
4.加强施工管理:施工人员应按规范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工作,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使用防裂剂:防裂剂是一种能够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化学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6.使用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混凝土中设置钢筋或钢束来预先施加拉力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
四、结论综上所述,混凝土产生裂缝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需要从设计、配合比、养护、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延长建筑物寿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中常会出现裂缝,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对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下面详细介绍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
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下会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温度变化过大,就容易产生裂缝。
2.水分变化: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因为干燥或者湿润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收缩或膨胀,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3.负载作用:长期受到重压或者外界负载作用,如人流、车辆等,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应力集中,进而引发裂缝的出现。
4.施工不当:施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如混凝土的浇筑不均匀、振捣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适当调整水灰比、材料的选用等因素,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2.加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防裂剂,以增加混凝土的柔韧性和韧性,提高其抗裂能力。
同时,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纤维可以增加其抗裂能力。
3.控制温度变化: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温度变化,如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冷却降温,或者在施工后及时覆盖保温等。
4.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混凝土浇筑后,要进行充分的振捣,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内部空隙,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5.加强混凝土的保湿措施: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保湿,以防止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产生收缩引起的裂缝。
6.加强预应力钢筋的设计和施工:在有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应合理设计预应力布置,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预应力良好地控制在混凝土截面内,避免出现局部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裂缝。
7.定期检测和维修: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测,发现裂缝及时进行维修。
对于较大的裂缝,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用钢筋增强,填充防水材料等。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防治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裂缝的产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美观。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1.基础沉降:如果建筑物的基础没有正确设计或施工不当,就可能导致基础沉降,压力不均匀分布,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2.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特别是在早期,因此,没有适当控制混凝土收缩,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3.温度变化: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材料,在温度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特别是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由于混凝土膨胀和收缩不一致,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荷载承载能力不足:如果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承载荷载超过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5.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例如混凝土的配制不正确、振捣不均匀、浇筑压力太大等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集中,从而引起混凝土的破坏和裂缝的产生。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如下:1.合理设计和施工:在建筑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基础的均匀承载能力,减少基础沉降导致的裂缝。
2.控制混凝土收缩和膨胀: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控制剂,如收缩剂和膨胀剂,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
此外,在混凝土浇筑后,还可以通过覆盖防潮膜或保湿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
3.控制温度变化: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绝热设计,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减少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后,可以使用遮阳和保湿措施来控制温度变化。
4.加强混凝土结构的支撑和加固: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增加钢筋或其他支撑结构,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能力。
5.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于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及及时修复已经出现的裂缝,避免裂缝扩大和进一步破坏混凝土结构。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很多,防治措施也需要综合考虑,从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着手,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在日常使用中,也需要注意避免对混凝土结构施加过大的荷载,以减少可能的裂缝产生。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但根本原因是混凝土中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具体可归结为温度和湿度变化、外荷载产生的变形过大和施工方法不当这三种原因。
具体类型有:1.水泥干缩产生的裂缝。
这种裂缝出现在混凝土的表面,比较细小。
水泥是水硬性材料,具有干缩性,在硬化初期如果养护不当造成水份不足则可能产生裂缝。
2.温差变化,由热胀冷缩效应引起的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及面积或长度较大,而又未在适当的部位留设伸缩缝的构件或结构上。
3.应力集中引起的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板的阴阳转角处或支座处。
是由于板面负弯矩钢筋配筋不足或钢筋粗而间距过大造成的。
4.使用不当造成过载,变形过大引起的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拉区。
5.张拉力引起的裂缝。
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张拉后的放张过程中,如控制不好则可能造成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出现预应力构件的端部或板的上表面角部。
6.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基础或圈梁、大梁及其它构件拉力过大而出现裂缝。
7.施工中,在混凝土初凝阶段因模板振动、变形或移位会使结构产生裂缝。
8.加荷过早产生的裂缝。
施工时因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而提前加荷,使构件过载而出现裂缝。
9.施工缝处理不好则可能在施工缝部位出现裂缝。
10.混凝土预制构件,在脱模、运输、堆放、起吊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使构件受压区处于受拉状态,都可能使构件产生裂缝。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技术设施或构筑物不断增多,而混凝土结构以其材料廉价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构成大型设施或构筑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大体积混凝土,一般理解为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给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任何现浇混凝土,其尺寸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影响的,即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混凝土开裂是指混凝土结构中浮现裂缝的现象。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与施工过程、材料质量、环境因素等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开裂的各种原因及其细化内容。
一、混凝土施工过程:1. 混凝土质量不均匀:混凝土在搅拌、运输、浇筑的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导致部份混凝土质量不均匀,从而引起开裂。
2. 浇筑速度过快:在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速度过快,就会使混凝土表层凝固过快,产生内部应力过大,导致开裂。
3. 浇筑湿度和温度控制不当:混凝土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如果湿度和温度控制不当,会引起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裂缝。
4. 监理和施工方不合理操作:如果监理和施工方在操作过程中不合理,如振捣不到位、拍打过猛等,都可能引起混凝土开裂。
二、混凝土材料质量:1. 水胶比过大:水胶比是指水和胶凝材料的质量比例。
如果水胶比过大,就会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容易发生开裂。
2. 砂浆含水量控制不当:砂浆中的含水量如果超过规定标准,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3. 粒料骨料质量不合格:如果混凝土中的粒料骨料质量不合格,含有过多的细颗粒、有机杂质等,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4. 外加剂使用不当:混凝土中的外加剂如果使用不当,如掺入比例不许确、质量不合格等,都会对混凝土的品质产生影响,引起开裂。
三、环境因素:1. 温度变化:由于温度的变化,混凝土会发生膨胀或者收缩,如果变化过大,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2. 湿度变化:湿度的变化也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变化,引起开裂。
3. 地震和风压:地震和风压都会对混凝土结构施加外部力,如果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开裂。
4. 异常荷载:异常荷载的作用下,混凝土受力不均匀,容易出现裂缝。
以上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及其细化内容的介绍。
混凝土开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工程师和施工方共同努力,从施工过程、材料质量、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减少混凝土开裂的发生。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理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理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材料,其主要成分为水泥、砂、石和水。
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裂缝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美观性,还会对其力学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理,对于预防和处理混凝土裂缝具有重要意义。
一、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1. 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干燥固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这是由于水分蒸发和水泥水化反应导致的。
混凝土的收缩会对其内部产生拉力,从而导致裂缝的形成。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内部会发生膨胀或收缩,从而产生内部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
3. 荷载作用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会产生内部应力,当荷载作用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时,会导致混凝土的破坏和裂缝的形成。
4. 施工不当混凝土的施工不当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例如,在混凝土浇筑时未能完全充实模板空隙、混凝土振捣不均匀等情况都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形成的机理1. 混凝土内部应力混凝土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应力,例如弯曲应力、剪切应力、压缩应力和拉应力等。
当这些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强度极限时,会导致混凝土的破坏和裂缝的形成。
2. 混凝土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是可恢复的,当荷载消失时,混凝土会恢复原状。
而塑性变形则是不可恢复的,当荷载作用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时,混凝土会发生塑性变形,并在产生裂缝的同时失去承载能力。
3.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也会对其裂缝形成产生影响。
混凝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其中包含着水泥石、砂石骨料和孔隙等组成部分。
当混凝土内部孔隙过大或分布不均时,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和裂缝的形成。
三、混凝土裂缝的类型1. 微裂缝微裂缝是混凝土表面或内部的细小裂缝,通常不会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微裂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导致的。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一、背景介绍混凝土作为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重要材料,其强度、耐久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然而,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往往受到裂缝的影响,因此如何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1.混凝土本身原因(1)水胶比过大:混凝土水胶比过大,水灰比偏高,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含量过大,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内部应力,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2)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3)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施工原因(1)养护不当:混凝土在施工后需要进行养护,在养护期间应保持适当的湿度,如果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蒸发过快,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2)温度变化:混凝土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果混凝土遭受到快速的温度变化,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3)施工不当:施工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三、混凝土裂缝防治方法1.混凝土本身修复(1)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可以通过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风险;(2)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通过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风险;(3)减小水胶比:可以通过减小水胶比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风险。
2.施工过程控制(1)加强养护:在混凝土施工后,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养护,并保持适当的湿度;(2)减少温度变化:可以通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来降低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如采取遮阳措施、增加水泥的用量等;(3)施工质量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混凝土内部没有空隙,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风险。
3.裂缝修补(1)封闭裂缝:对于裂缝比较小的混凝土表面,可以采取封闭裂缝的方式进行修补,可以采用填充胶等材料进行填充;(2)植筋加固:对于裂缝较大的混凝土表面,可以采取植筋加固的方式进行修补,可以采用钢筋等材料进行加固;(3)表面修复:对于混凝土表面的破损、剥落等情况,可以采用表面修复的方式进行修补,可以采用水泥砂浆等材料进行修补。
混凝土建筑裂缝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建筑裂缝的原因分析下面将对混凝土建筑裂缝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1.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例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振捣不均匀、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混凝土不良质量等,都很容易引起裂缝的产生。
2.温度变化: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性能很强的材料。
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混凝土会发生体积变化,从而引起裂缝的出现。
例如在高温天气中,混凝土受热膨胀,容易产生温度裂缝;而在低温天气中,混凝土受冷缩,也容易形成冷缩裂缝。
3.湿度变化:混凝土材料受湿度变化的影响也容易出现裂缝。
例如在干旱季节,土壤水分流失,导致土壤干燥收缩,使混凝土承受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引起裂缝。
4.荷载变化:混凝土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会承受重力荷载、风力荷载等外部荷载的作用。
如果荷载超过了结构设计的承载能力,或者荷载分布不均匀,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5.地基问题:地基的沉降、强度不均、地震活动等问题也是导致混凝土建筑裂缝的重要原因。
地基问题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物产生弯曲变形,从而引起裂缝。
6.设计缺陷:如果设计中没有考虑到混凝土的收缩膨胀性能、温度变化等因素,就容易导致结构受力不合理,出现裂缝。
为了避免混凝土建筑出现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控制混凝土质量。
2.控制温度变化,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降低混凝土结构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3.控制湿度变化,采取合理的防水措施,降低土壤湿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4.结构设计中考虑混凝土的收缩膨胀性能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合理安排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5.加强地基处理,确保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混凝土建筑裂缝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施工质量问题、温度变化、湿度变化、荷载变化、地基问题和设计缺陷等因素。
在建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和管理,以提高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降低裂缝的发生。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1. 施工工艺不当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等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过早脱模、养护不足等,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收缩裂缝。
2. 温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产生变化,进而引起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
在高温季节,混凝土会因为温度升高而膨胀,而在低温季节,混凝土可能因为温度下降而收缩,进而产生裂缝。
3. 湿度变化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由于养护不当或者环境湿度变化等原因,混凝土内部水分的变化也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从而产生裂缝。
4. 荷载作用建筑结构的荷载会对混凝土构件产生影响,比如弯曲、剪切等荷载作用会导致混凝土构件内部发生裂缝。
5. 质量问题混凝土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比如混凝土中含砂量、石子的分布不均匀等。
二、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1. 施工工艺的控制在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等施工环节,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浇筑质量和养护的及时性。
尤其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更要注意施工的工艺控制。
2. 材料质量的保障选择优质的混凝土原材料,并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搅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原材料的检测力度,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3. 加入裂缝控制剂在混凝土浇筑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裂缝控制剂,这些控制剂可以减缓混凝土收缩的速度,并减少裂缝的产生。
4. 选用合适的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在设计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和构件,避免因为荷载过大、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5. 合理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是非常关键的,要根据混凝土的标号和气候条件来确定养护期限和方式,严格执行养护规程。
6. 加强材料研发在混凝土的混合材料研发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性能的掺合料和添加剂,使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耐久性,进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龟裂原因
混凝土龟裂原因
混凝土龟裂原因
一、抗压强度不足:
1、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抗压性能不好,在受高应力作用下,易产生表面裂缝;
2、含水率过高,混凝土的含水率越高,其抗压强度越低,在受高应力作用下,易产生表面裂缝;
3、混凝土抗压强度低于设计值,混凝土坍落度较高,抗压强度低于设计值,在受高应力作用下,易产生表面裂缝。
二、混凝土表层强度不足:
1、拌合不均匀,混凝土拌合不均匀,表层抗压强度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龟裂;
2、表面处理不良,混凝土表面处理不良,容易出现表面裂缝;
3、施工环境条件不良,施工环境中存在高温、高湿等不良条件,容易影响混凝土表层强度,导致裂缝产生。
三、混凝土硬化不良:
1、结构多孔性严重,由于混凝土的裂缝代表着结构内多孔性严重,容易影响混凝土的硬化,从而导致混凝土龟裂;
2、施工条件不良,施工环境中存在水蒸气、冻结、腐蚀等不良条件,也会影响混凝土的硬化,从而导致混凝土龟裂。
3、施工方法不当,混凝土施工方法不当,未能及时补偿混凝土的内应力,也会导致混凝土龟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产生的可能原因与预防措施
1.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可能原因
1.1.1裂缝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墩台身或基础等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1.1.1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收缩裂缝。
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
选用水泥品种的不同,干缩、收缩的量也不同。
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为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混凝土的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引起的收缩,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
人们对收缩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引人关注的并不是收缩本身,而是由于它会引起开裂。
混凝土的收缩现象有好几种,比较熟悉的是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这里着重介绍的是自身收缩,还顺便提及塑性收缩问题。
自身收缩与干缩一样,是由于水的迁移而引起。
但它不是由于水向外蒸发散失,而是因为水泥水化时消耗水分造成凝胶孔的液面下降,形成弯月面,产生所谓的自干燥作用,混凝土体的相对湿度降低,体积减小。
水灰比的变化对干燥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影响正相反,即当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时干燥收缩减小,而自身收缩增大。
如当水灰比大于0.5时,其自干燥作用和自身收缩与干缩相比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水灰比小于0.35时,体内相对湿度会很快降低到80%以下,自身收缩与干缩则接近各占一半。
自身收缩中发生于混凝土拌合后的初龄期,因为在这以后,由于体内的自干燥作用,相对湿度降低,水化就基本上终止了。
换句话说,在模板拆除之前,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大部分已经产生,甚至已经完成,而不像干燥收缩,除了未覆盖且暴露面很大的地面以外,许多构件的干缩都发生在拆模以后,因此只要覆盖了表面,就认为混凝土不发生干缩。
在大体积混凝土里,即使水灰比并不低,自身收缩量值也不大,但是它与温度收缩叠加到一起,就要使应力增大,所以在水工大坝施工时早就将自身收缩作为一项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和考虑。
现今许多断面尺寸虽不很大,且水灰比也不算小的混凝土,如上所述,已“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影响”,因而也需要像大坝一样,需要考虑将温度收缩和自身收缩叠加的影响,况且在这些结构里,两者的发展速率均要比大坝混凝土中快得多,因此也激烈得多。
还有塑性收缩,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者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也会加剧引起开裂。
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泌水明显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微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规则的裂缝。
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快,于是裂缝迅速扩展。
所以在上述情况下混凝土浇注后需要及早覆盖。
1.1.1.2温差裂缝
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
温差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
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求一次性整体浇筑,浇筑后,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容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混凝土表面土则散热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此时,混凝龄期短,抗拉强度很低。
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则会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
同时,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
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
此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天(升温阶段)。
混凝土降温阶段,由于逐渐降温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
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1.1.1.3安定性裂缝
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是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的。
2.1裂缝的防治措施
2.1.1设计措施
1)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采用“三低(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胶比)二掺(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一高(高粉煤灰掺量)”的设计准则,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极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2)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
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
3)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
4)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5)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缝间距20~30m,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
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2.1.2 施工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
2.1.1优选混凝土各种原材料
在选择大体积混凝土用水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收缩性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
因为这种水泥在水化膨胀期(1~5d)可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而在水化后期预压应力可部分抵消温度徐变应力,减少混凝土内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为此,水泥熟料中的碱含量应低且适宜【3】,熟料中MgO含量在3.0%~5.0%,石膏与C3A的比值尽量大些,C3A、C3S和C2S含量应分别控制在5.0%以内、50.0%左右和20.0%左右,这种熟料比例的水泥具有长期稳定的微膨胀抗裂性能【2】。
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因此,在选择骨料时,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
砂除满足骨料规范要求外,应适当放宽石粉或细粉含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而且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耐久性和抗裂性。
有研究表明,砂子中石粉比例一般在15%~18%之间为宜。
粉煤灰只要细度与水泥颗粒相当,烧失量小,含硫量和含碱量低,需水量比小,均可掺用在混凝土中使用。
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后,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减少收缩,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抑制碱骨料反应,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等。
这些诸多好处均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复合使用对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耐久性等性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混凝土向高性能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2)细致分析混凝土集料的配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
3)采用综合措施,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
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裂缝是极其敏感的。
当混凝土从零应力温度T2降低到混凝土开裂的
温度Tt时,t时刻的混凝土拉应力σt超过了t时刻的混凝土极限拉应力σtu。
因此,通过降低混凝土内的水化热温度(主要通过掺用高效减水剂减少用水,减少胶凝材料,多掺粉煤灰和矿物掺和料)和混凝土初始温度(通过骨料水冷和风冷降温、加冰和加冷却水拌和、各生产环节加强保温以免冷量损失等措施,降低混凝土初始温度),减少和避免裂缝风险。
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如:体内埋设冷却水管和风管、表面洒水冷却、表面保温材料保护)主要是针对后期而言,对早期因热原因引起的裂缝是无助的。
比如表面保温材料保护可以减少内外温差,但不可避免的招致混凝土体内温度T1很高,从受约束而导致贯穿裂缝的角度看,是一个潜在恶化裂缝的条件。
因为体内热量迟早是要散发掉的。
另外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还需注意的问题是防止“过速冷却”和“超冷”,过速冷却不仅会使混凝土温度梯度过大,而且早期的过速超冷会影响水泥—胶体体系的水化程度和早期强度,更易产生早期热裂缝。
超冷会使混凝土温差过大,引起温差裂缝
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夜间,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
白天施工时要求在沙、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
混凝土泵送时,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
4)根据工程特点,可以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这样可以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
5)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
6)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5。
7)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
8)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9)对于高强混凝土,应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使用高效减水剂。
通过试验掺入粉煤灰,掺量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