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分析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通径分析
关 键 词 : 米 ; 倒 伏 性 ; 合 力 ; 关 分 析 ; 径 分 析 玉 抗 配 相 通 中图 分 类 号 :51 S 3 文献标志码 : A
Co b n n b l y a d p t n l ss o o g ng r ssa c r is i a z m i i g a i t n a h a a y i fl d i e it n e t a t n m i e i
异 ; 性 状 父 母 本 的 G A方 差是 S A 方 差 的 3~3 各 C C 4倍 , 明在 抗 倒 伏 性 状 的 遗 传 变 异 中 , 因加 性 效 应 起 主 导 表 基 作 用. 本研 究 材料 中 , 5 郑 8的抗 倒 性 配合 力 最 强 , 次 是 8 其 7—1 可 选择 使 用 ; 倒 伏 性 与 株 高、 位 高 、 , 抗 穗 茎秆 强 度 、 粗 、 土 次 生根 条 数 均 极 显 著 相 关 ; 径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土 次 生根 条 数 、 茎 入 通 入 茎秆 强 度 和 稳 住 高对 抗 倒 性 的 直
i r p c g r ls a c r i g t ng to i e mp a m c o d n o NC d sg o c m p s we t r se . F ed ti lwa a e usn I e in t o o e t n y c o s s I i l ra sm d ig
c m b n n b l y o l s a e l s a l a he r i t r c i n x s e i ni c n fe e c s i l o i i g a ii fma e nd f ma e s we l s t i n e a t s e i t d s g f a tdi r n e n a l t o i f
玉米品种F2∶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玉米品种F2∶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作者:师亚琴徐淑兔孟庆立杨少伟张宇文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1期摘要:采用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的亲本KA105和KB024组配衍生的236个F2:3群体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株高、穗位高、花期茎秆强度、成熟期茎秆强度、穗粗、行长、穗行数、行粒数等与产量和倒伏密切相关的8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表明:花期茎秆强度、株高和成熟期茎秆强度的变异最大;1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2对达到显著水平。
8个性状的频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作图群体。
F2∶3群体可用于进一步QTL定位及相关基础研究。
关键词:玉米;F2∶3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分析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026-04玉米子粒机械收获是转变玉米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
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应满足早熟、籽粒脱水快、高产、耐密植、抗倒伏的要求。
玉米穗粒重与穗部性状存在相关性,明确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是实现高产目标的关键;此外,倒伏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对机收玉米品种,倒伏不仅影响产量,也对收获过程造成一定的障碍,同时降低收获质量。
因此,对机收玉米品种进行抗倒伏相关性状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的亲本KA105和KB024组配衍生的236个F2∶3群体作为性状评价群体,通过分析8个与产量和倒伏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分布特点,评价该群体的构建效果,以期为玉米群体后续研究、目标性状的间接选择、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以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的亲本KA105和KB024组配衍生的236个F2:3群体作为性状评价群体。
F2∶3群体材料由西北农科技大学农学院提供。
1.2 試验设计 2019年4月,将F2:3群体种植于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刘家塬试验基地,单行随机播种,行长3m,行距60cm,株距18.5cm,不设重复。
不同基因型玉米株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不同基因型玉米株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作者:卫晓轶杨海峰魏锋洪德峰马俊峰马毅王稼苜史大坤胡宁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培育适宜高密度种植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株型,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的需求。
本研究以4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材料,以‘郑单958’为对照。
通过测量株高、穗位高、基部第三节间茎粗、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叶夹角,计算叶向值和叶面积,计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
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新单61’、‘新单68’、‘新单65’和‘新单58’的叶夹角均变小,植株的抗倒性增强。
对5个杂交种叶形结构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和叶宽与叶面积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夹角和叶面积与叶向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新单61’的株高、穗位高、穗三叶叶面积,‘新单68’的雄穗长度,‘新单65’的基部第三节间茎粗和‘新单58’的叶向值均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
因此,要加大这些株型性状的选择压力,才能组配出株高和穗位高适中、株型较紧凑的强优势杂交组合。
关键词:玉米;株型性状;杂种优势;高密度;杂交组合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195Plant Type Characters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Genotypes: Heterosis AnalysisWEI Xiaoyi, YANG Haifeng, WEI Feng, HONG Defeng, MA Junfeng, MA Yi,WANG Jiamu, SHI Dakun, HU Ning(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Henan Province, Xinxiang 453002,Henan,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suitable high-density planting variety has become the demand of maize breeding,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lant type characters of maize. Four maize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an d‘Zhengdan 958’was used as the control. Plant type character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plant height, ear height, stem diameter of the third internode, tassel length, tassel branching number, and leaf angle. LOV (leaf orientation value) and leaf area were measured, and the mid-parent heterosis value and heterobeltiosis value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f angle of‘Xindan 61’,‘Xindan 68’,‘Xindan 65’and‘Xindan 58’were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ir parents, and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plants increased. The correlation of leaf shape and structure related characters of the five hybrid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f length and leaf width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area, and the leaf angle and leaf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or highly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direction. There was heterosis in plant height,ear height and leaf area of‘Xindan 61’,tassel length of‘Xindan 68’, stem diameter of the third internode of‘Xindan 65’and LOV of‘Xindan 58’. Therefore, to form a strong dominant hybrid combination with suitable plant height and ear height and compact plant typ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selection pressure on these plant type characters.Keywords: maize; plant type character; heterosis; high density; hybridized combination0引言玉米作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玉米抗倒伏的研究进展
可 以更好 的指 导育 种工作 和生 产 实践 。
作者简介: 丰光 , 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玉米育种研 究工作 , 中国 农 业 科 学 院 作物 科 学研 究所 ,0 0 1 北 京 10 8 , 黄 长玲 ( 讯 作 者 ) 邢 锦 丰 , 通 , 通讯 地 址 同 第 对 2 1个 玉 米 组 合进 行 穿刺 试 验 , 个 组 合 分 别 设 置 3 0 彬 h 每 000 m、
4 0 v h 6 0  ̄ / m 、 5o o  ̄ / m 50 0 ̄ / m 、 00 0 v h 7 o vh 和 9 0 vh 5种 密 度 处 理 , 验 结 果 表 明 , 00 0 ̄ /m 试 同一 个 品种 茎秆 穿刺 强度 随着 密度 的增 大而 降低 。灌浆 期 地 上 部 分 第 3茎 节 中部 穿刺 强 度 范 围 在 2 6~ .
节 间长度 以显性 效 应 为 主 ; 下 节 间含 水量 以加性 穗
玉 米个 体与 群体不 协 调易造 成倒 伏 。随着 种植 密度 的增加倒 伏 率增 大 , 伏 率 与 密 度 之 间呈 显 著 倒 正 相关 。密度 加 大 导致 玉 米争 光 、 水 、 肥 , 秆 争 争 茎
细 弱 , 间相对 比例伸 长 , 系在不 同层 面上 的分 布 节 根 有所 改 变 , 系 的 伸 展 受 到 抑 制 , 以容 易 发生 倒 根 所
自下 而上依 次生 长 , 时期 若 随 意灌 溉 将 造 成 基部 该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玉米在生长期间容易出现抗倒伏能力较弱的情况,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探究和研究玉米抗倒伏性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抗倒伏性的定义、形成原因、评价指标、遗传机制及针对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抗倒伏性的定义及形成原因抗倒伏性(lodging resistance)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承受外部因素作用时,特别是在遇到强风或者雨等天气情况时,作物株体能够保持直立姿态的能力。
抗倒伏性是反映作物的立株性,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玉米的抗倒伏性差,主要是其茎秆粗壮和纤维素含量低所致。
二、评价指标评价玉米的抗倒伏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茎秆强度玉米茎秆强度是影响抗倒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茎秆的强度取决于其直径、壁厚和组织特性等因素。
因此,在评价抗倒性时,需要对玉米茎秆的强度进行考虑。
(2)基径比基径比是指茎秆末节与中节的直径比。
茎秆基径比越小,其抗倒性就越差。
(3)根系特征玉米根系的分布、形态和长度等,都与抗倒性有关。
根系深、繁、强,对提高玉米的抗倒性有一定的作用。
(4)生产实践检验在玉米的生产实践中,需要进行适时的田间检验,以了解玉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倒性情况。
三、形成机制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机制极为复杂,既包括单基因控制的易感性因素,也包括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因素。
目前,已发现的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有许多,在这些基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是ZmMRP-1。
四、针对性措施(1)改善土壤肥力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能够增加玉米的根系深度和茎秆强度。
(2)选用优良品种通过选用秆力强、侧枝少、根系发达的玉米新品种,可以提高其抗倒性。
(3)合理密度管理通过正确的密度管理,可以使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达到最佳分布密度,提高玉米的抗倒性。
总之,改善土壤肥力、合理密度管理和选用优秀品种等,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
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
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马娟;佘宁安;陈士林【摘要】以7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5个自交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了35个杂交组合,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亲本间以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同一自交系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特殊配合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配合力低的自交系也有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出现.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为P4(济533)、P7(K1516)与P12(PH4CV).在特殊配合力分析中,产量以P5(浚0566)/P12( PH4CV)特殊配合力最高,P5(浚0566)/ P10(986)最低.百粒重、粒长、穗长与穗行数狭义遗传率较高,可在早代选择;穗粗、穗位高、轴粗与虚尖长狭义遗传率也较高,但这些性状对产量是负向效应,应综合考虑这些性状;产量与单穗重的狭义遗传率低,应在晚代选择.【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39)010【总页数】4页(P15-17,34)【关键词】玉米;产量;配合力;NCⅡ【作者】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马娟;佘宁安;陈士林【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32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经、饲兼用型作物,在我国的粮食持续增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配合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玉米自交系优劣的主要标准,是综合评价自交系各性状配合能力的一个指标。
据赖仲铭等[1]研究年份对玉米经济性状配合力及其地点互作的影响表明,不同年份进行鉴定和选择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
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
病害
玉米倒伏后,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如茎腐病、纹枯病等。 因此需要及时喷洒适量的杀菌剂,以防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
虫害
玉米倒伏后,也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袭,如玉米螟、粘虫等。 此时需要使用适量的杀虫剂进行防治。在使用杀虫剂时要注 意安全和适量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合理化控
化控的作用
玉米倒伏的分类
根据倒伏时间不同,玉米倒伏可分为 早期倒伏和晚期倒伏。
根据倒伏方向不同,玉米倒伏可分为 根倒伏和茎倒伏。
早期倒伏多发生在玉米拔节后至抽雄 前,晚期倒伏则多发生在抽雄后。
根倒伏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根 部发育不良或病虫害等原因导致;茎 倒伏则多是由于大风、大雨等天气因 素造成。
玉米倒伏的影响
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玉米倒伏的机理和抗倒伏的遗传机制,发掘抗倒伏的基因资源,通过分子育种等手段培育抗倒伏能力 强的新品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倒伏的影响,为预测和预防玉米倒伏提供 科学依据。
实际应用前景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培育出抗倒伏能力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玉米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 技术支持。同时,针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玉米倒伏的影响,可以建立更加精准的气候预测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 及时、准确的预警和服务。
肥水管理不当
施肥过量
过量施肥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过快,增加倒伏的风险。
水分管理不当
在拔节期至抽雄期这一关键时期,水分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发倒伏。
病虫害影响
茎腐病
茎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会导致玉米茎秆变软,容易发生倒伏。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虫害,会蛀食玉米茎秆,使其变得脆弱,容易倒伏。
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探讨
林甸县历史上玉米从没发生大面积倒伏现象。这次 大面积倒伏,台风是罪魁祸首。但处于台风风口以外的 耕地,同等风力下,有倒伏的,也有没有倒伏的,这就与品 种、栽培模式、田间管理有关。品种方面:玉米植株高大, 穗位过高,头重脚轻,叶片不收敛,造成风阻加大,在外力 的作用下倒伏或折断。栽培方面:土壤疏松,密度过大, 或者施肥不合理,造成徒长,根系不发达,没有气生根或 者很少,遇到强力风吹雨打,形成倒伏。 2 玉米倒伏造成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运用化学药剂控制玉米株高成为 可能,正在逐步推广。在玉米抽雄前,喷施化学调控制 剂,限制玉米株高,将营养更多地供应给籽粒,能增加产 量,还能防止倒伏,一举两得。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化学调 控剂主要有玉米健壮素(40%羟烯腺嘌呤·乙烯利水剂)、 维他灵、壮丰素(30%油菜素内酯·乙烯利水剂)、玉黄金 (30%乙烯利·己酸二乙氨基乙醇脂水剂)、乙矮合剂(乙烯 利·矮壮素)、吨田宝等,可以抑制玉米顶端优势、延缓或 抑制植株节间伸长、促进根系发育,降低植株高度,提高 抗倒伏能力。玉米对化学调控剂的敏感度很高,使用时 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把控好使用时期、使用浓 度及喷施方式,以免发生药害。
潘兴东,张凤萍: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探讨
133
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探讨
潘兴东 1,张凤萍 2
(1. 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大庆 166300; 2. 黑龙江省林甸县林甸镇农业站 黑龙江,大庆 166300)
【摘 要】2020 年,林甸县玉米受台风影响,倒伏严重。本文针对玉米倒伏,结合生产实际,从品种选择、栽培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崔 伟 . 玉 米 抗 倒 伏 成 因 及 抗 伍 佰 技 术 [J].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
2016,(11):28. [2] 李少昆 .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57-
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
果表明,株高在正交组合中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2对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在反
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E—3(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穗位高在正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均为D
— 2(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o在正反交组合中,主基因和多基因在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中都很重
(1. College of Agronomy ,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Qingdao 266109 ,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ty;
3/QingdaoKeyLabofGermplasmInnovationandApplicationofMajorCrops Qingdao266109 China)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3)171〜175,2019 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文章编号:1674 — 148X(2019))3 — 0171 — 05
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
许莹莹1!,马青美23,傅经效1!,裴玉贺13,宋希云13
(1•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青岛市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9)
摘 要:为了解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辅助抗倒伏育种,以株型较高的自交系K12和株型较矮
的自交系Fc521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对6个世代(Pi、P2、Bi、B2、F1和F?)的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结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玉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杂交玉米的实验研究,探讨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为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自交与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
2. 探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3. 为玉米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
2. 实验方法:(1)自交实验:将两个品种分别自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2)杂交实验:将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自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品种A: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品种B:生长一般,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2. 杂交实验结果与分析杂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杂交一代(F1):生长旺盛,产量显著提高,品质较优。
杂交二代(F2):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不稳定,部分性状优于亲本,部分性状劣于亲本。
五、实验结论1. 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自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表现一般,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 在玉米种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讨论1. 杂交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杂交后代的表现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 自交技术虽然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自交系培育、遗传多样性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种植目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211170532_糯玉米茎粗系数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I
nbr
e
ed
i
ngpr
a
c
yc
t
i
c
e,t
h
i
st
r
a
i
tc
anbes
e
l
e
c
t
edi
nh
i
r
a
t
i
on.
ghgene
Ke
r
d
s: waxyc
o
rn;s
t
emd
i
ame
t
e
rc
oe
f
f
i
c
i
en
t;comb
i
n
i
ngab
i
l
i
t
t
i
cpa
r
ame
t
e
r
y;gene
ywo
收稿日期:
2022
05
14
要性状是茎粗。玉米茎粗可以作为衡量玉米抗倒伏能
力的指标,同时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第 43 卷
耕作与栽培
。研究玉米
[
2
3]
高产情况,对茎粗系 数 进 行 分 析 能 更 直 观 地 反 映 研 究
第1期
相对较高。
1.
3 试验设计
根据 NCI
I设计方法,配制 28 个组合(表 1),对茎
粗系数的配合力以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试验地共设
变异来源
平方和
均方
本研究为探索糯玉米茎粗系数在不同自交系及亲
区组
本组合之间配合力效 应 的 关 系,提 高 育 种 实 践 中 的 选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1. 引言1.1 玉米抗倒伏性研究背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用途包括食用、饲料和工业原料。
玉米在生长期间易发生倒伏现象,导致产量损失和农民收益减少。
研究玉米的抗倒伏性成为当前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玉米抗倒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长期间的植株结构、根系发育情况、生物逆境胁迫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式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通过对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分子机制和农艺措施的研究,可以为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字数: 204】1.2 研究意义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玉米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玉米折断倒伏,影响产量和质量。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倒伏的玉米植株易受病虫害侵袭,导致产量减少;倒伏的玉米也会增加收获困难,影响收获效率。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和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可以增加玉米单产,提高玉米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对于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玉米抗倒伏性是指在恶劣环境下玉米植株不易发生倒伏现象的能力,是玉米育种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功能解析。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转录组学和基因定位分析,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基因。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玉米抗倒伏性是指玉米植株在遭遇恶劣环境或自然灾害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不易发生倒伏的特性。
倒伏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质量,因此提高玉米抗倒伏性一直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包括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基础、抗倒伏相关的分子机制和抗倒伏基因的克隆等方面。
下面将重点介绍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基础玉米抗倒伏性是一个复杂的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研究表明,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基础主要包括单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性状。
早期的研究发现,玉米抗倒伏性主要受到QTL的影响,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和QTL定位,已鉴定出多个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QTL。
qPH1、qPH3、qPH4.1和qPH9-2等QTL对玉米抗倒伏性具有显著影响。
近年来,在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中,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玉米抗倒伏性关键基因的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受qPH3.1主导的qPH3-1基因是影响玉米抗倒伏性的关键基因,它编码了一个由苯丙氨酸脱羧酶(ZmSDH1)所诱导的缺失突变蛋白。
qPH1的作用基因也被鉴定为编码CYTOCHROME P450 78A6(CYP78A6)蛋白的CYP78A6基因。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抗倒伏性是一个受多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性状,通过鉴定和功能验证具有显著影响的抗倒伏性关键基因,有助于深化对玉米抗倒伏性遗传基础的认识。
二、抗倒伏相关的分子机制玉米抗倒伏性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植物生长发育激素的调控、细胞壁合成和降解、植物器官结构和根系形态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对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进行研究,逐步揭示了玉米抗倒伏性的分子机制。
1. 植物生长发育激素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在玉米抗倒伏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赤霉素(gibberellin,GA)等植物激素在玉米抗倒伏性调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摘要】摘要: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抗倒伏性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本文从遗传、表观遗传、生理、分子和遗传改良五个方面综述了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遗传因子对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影响,而表观遗传调控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理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了抗倒伏性的机制,为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未来,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有望加速玉米抗倒伏性育种进程,提高抗逆和产量。
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不仅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玉米、抗倒伏性、遗传研究、表观遗传调控、生理机制、分子生物学、遗传改良、展望、育种意义。
1. 引言1.1 玉米抗倒伏性研究的重要性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抗倒伏性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
抗倒伏性是指玉米植株在自然环境中受到外部因素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的角度不倒伏,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研究表明,抗倒伏性与玉米的抗风灾能力、养分吸收能力以及产量潜力密切相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玉米抗倒伏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基础和生理机制,可以为玉米的育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培育出具有更好抗倒伏性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的调控机制,可以为其他作物的抗倒伏性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拓展抗倒伏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玉米产量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提供科学支持。
开展玉米抗倒伏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玉米抗倒伏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玉米抗倒伏性是指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或生物胁迫的应对能力,表现为植株在强风等外力作用下不易倒伏。
玉米抗倒伏性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状之一,对于玉米减产和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玉米抗倒伏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植株高度、茎秆力学性状、根系发育、茎秆成分和生长素等。
广东杂交玉米新组合抗倒伏性能评价
广东杂交玉米新组合抗倒伏性能评价王晓明 刘建华 李余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广州 510640)摘 要 对28个杂交玉米新组合抗倒伏性能评价的初步结果表明,三(顶)交组合抗倒伏性能优于单交组合,外地引进品种表现茎秆较细,抗倒伏性能变异较大。
广东省选育的组合茎秆较粗,但穗位偏高,在选育种时应适度降低穗位高度,以增加其抗倒伏性能。
关键词 玉米 倒伏 茎粗系数 穗高系数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多暴风雨的广东尤其如此。
目前广东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在玉米栽培管理和品种选育等方面更应该重视因茎秆倒伏而引起的负面效应。
一般而论,玉米抗倒伏性能主要涉及到植株的高矮、粗细、茎基部节间的长短等因素,而评价玉米抗倒伏性能的指标主要以植株基部节间的粗细、植株的高矮、穗位的高低、茎粗系数和穗高系数等为主[1,2]。
据报道,用茎粗系数和穗高系数作为评价抗倒伏性能的指标较为合理;凡茎粗系数大(1.0—1.2)、穗高系数小(40左右)的,抗倒伏性能就强[1],反之则弱。
本项研究采用1996—1998年广东省玉米区域试验广州点的结果,评价了我省目前新选育和引进的优良品种或组合的抗倒伏性能,为我省玉米选育和引进抗倒伏性能较强的优良新品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参试材料包括单交组合(品种)粤单9117、阳单82、豫玉22、华单2号、掖单22、中原单32、农大82、澄海1号等13个,三交和顶交组合(品种)粤玉311、粤农9号、粤玉301、南试847、南试188、粤农18、乐农2号、南玉288、南玉320、南玉15等15个,其中掖单22、中原单32、农大82、澄海1号、豫玉22等6个为外引品种。
试验设在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试验基地,土壤p H5.76,有机质2.00%、速效氮92mg/kg、速效磷(P2O5)92mg/kg、速效钾(K2O5)61mg/kg;前茬均为甘薯;1996年和1997年均于3月7日播种,1998年于3月11日播种,分别于同年7月10日、6月24日、6月30日收获;每667m2每造施复合肥13kg、尿素26kg、氯化钾17kg,生育期间追肥3次。
玉米返祖现象类型及原因探讨
返祖现象是指已经驯化过的生物体在某些情况下偶然出现了其祖先的某些遗传特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退化”现象,虽然不太常见,但在自然界的物种中普遍存在[1],丝瓜、小花草玉梅、斑叶植物等作物中均有报道[2-4]。
人们通常把玉米雄穗结实或雌穗长出雄穗的现象称为“玉米返祖”,但“双胞胎”或“多胞胎”玉米、分蘖分枝玉米,穗柄节间伸长玉米、多穗玉米等这些也均属于玉米返祖现象的范畴[5-6]。
玉米出现返祖现象有多种原因,就其遗传因素而言,主要是与玉米品种的遗传特性和进化程度有关,就外部因素而言,主要是极端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对其影响较大。
遗传因素方面,野生玉米品种经过基因突变等自然选择和人类的主观选择后成为适合人类生产需要的玉米形态,但经过驯化后的现代玉米仍然存在其祖先基因,只是暂时处于休眠状态,不能正常表达,现代玉米仍然有“返祖”潜能。
就气候影响而言,玉米祖先为大刍草,大刍草是热带作物,主要生长条件为高温短日照,现代栽培玉米品种经过长期的选择进化,多为温带长日照作物,当玉米在穗分化时遇到干旱或较长时间短日照等极端气候现象时,玉米体内休眠的原始基因重新被激活,被激活的基因可进一步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从而表现出其祖先的某些原始特征。
1玉米起源及进化玉米又有类蜀黍、苞米等别称,起源于中南美洲,在7000~10000年间印第安人首先将其驯化为现代玉米。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还发现一种“奇特”的食物———玉米。
1493年这种作物被哥伦布带回欧洲,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现阶段,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
玉米传入我国的路径大体可分为三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路传播,即玉米从广东、福建沿海登陆;一种途径是经福建到江西、湖南;另一途径是经福建到浙江、安徽,再进一步向北方内陆扩展。
玉米在中国引种后,大约经过20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它的价值和意义才普遍地为人们所认可。
玉米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也就是乾隆中期到嘉庆、道光时期。
玉米植株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肥水管理不当。 浇水过早或追肥过早 、 过足 , 苗期蹲苗不 够, 引起茎秆生长过旺, 节间细长、 嫩弱, 从而易引起倒伏。 1 . 3 自然灾害的影响
病 虫危 害 。 玉 米病 虫 害是 造成 玉 米后 期倒 伏 的 主要 原
发育不良, 雨水过多, 灌水或降雨后遇大风引起的近地面1 顷 斛 幅度较大的倒伏 ; 茎倒是植株高大, 茎秆细长, 组织机械强度 差, 遇暴风雨引起的茎秆倾斜 ; 茎折主要是抽雄前生长较陕, 茎秆组织嫩弱 , 或遭受病虫危害遇 风引起的茎秆折断。 玉米前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 , 后期倒伏会造成一定 的减产 。 尤其是茎折 , 产量会大幅度降低。 玉米倒伏 的原因 可归纳为 3个方面 : ① 品种不抗倒 ; ②栽培技 术不配套 ; ③ 自然灾害影响。
A d o i : l 0 . 3 9 6 9 4 . i s s n . 1 6 7 3 — 8 8 7 X . 2 0 1 3 . 0 8 . 0 1 0 中图分 类号 ¥ 5 1 3 文献标 志码Biblioteka 1 玉米 倒伏 的原 因
玉米栽培过程中常会发生倒伏现象。玉米倒伏是指其茎
秆倾斜和折断 。 倒伏 有根倒 、 茎倒 、 茎折 3 种类 型。 根倒是根 系
收 稿 日期 作者简介 2 0 1 3 — 0 7 — 1 3
施肥要 以有机肥为主 , 氮、 磷、 钾化肥合理配 比施用 , 避免过量使用氮肥。 要适 当增施钾肥 , 以增强茎秆强度 , 提
( 下转第 2 5页 )
刘巧凤( 1 9 6 9一) , 女, 山西 人 , 农艺师, 研 究方向: 农 业技 术 的试 验 、 示 范 与推 广 。
摘 要 植株倒伏对玉米产量影响较 大。 倒伏的原 因是 玉米品种不抗倒 , 根 系不发达 , 种植密 度过 大, 肥水管理不 当, 自然 灾害的影响。防止倒伏的措施有深耕土壤 , 合理 密植 , 科学施肥 ,
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
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XU Yingying;MA Qingmei;FU Jingxiao;PEI Yuhe;SONG Xiyun【摘要】为了解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辅助抗倒伏育种,以株型较高的自交系K12和株型较矮的自交系Fc521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对6个世代(P1、P2、B1、B2、F1和F2)的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在正交组合中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十加性-显性多基因),在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E-3(2对加性主基因十加性-显性多基因).穗位高在正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均为D-2(1对加性主基因十加性-显性多基因).在正反交组合中,主基因和多基因在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中都很重要,主要由多基因控制,株高在F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穗位高在B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在遗传率相对较高的世代,通过轮回选择或聚合回交的方法累积增效基因.本研究利用主基因十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规律.【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6)003【总页数】6页(P171-175,187)【关键词】玉米;株高;穗位高;数量性状;遗传分析【作者】XU Yingying;MA Qingmei;FU Jingxiao;PEI Yuhe;SONG Xiyu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2.6玉米种植广泛,产量高,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具有开发高营养和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1],还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和工业原料[2]。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54×107hm2,总产量为2.16×1011kg。
然而,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因不良气候[3]、水肥供应不足[4]、种植密度[5]以及病虫害[6]等环境因素以及玉米自身的遗传因素造成玉米茎秆倒伏,从而增加了玉米的机械收割难度,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模式的创新分析侯相全
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模式的创新分析侯相全发布时间:2021-11-01T05:39:37.67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0期作者:侯相全[导读] 玉米倒伏一直是造成玉米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人们一直在探究一些新型的玉米栽培技术,以期尽力减轻玉米倒伏现象,降低玉米倒伏的危害,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河南省林州市种子服务中心摘要:玉米倒伏一直是造成玉米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人们一直在探究一些新型的玉米栽培技术,以期尽力减轻玉米倒伏现象,降低玉米倒伏的危害,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本文研究了玉米倒伏的原因,并且以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和玉米化控技术为例子,进行了玉米抗倒伏栽培模式的创新分析。
关键词:玉米抗倒伏技术;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玉米化控技术引言:玉米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每年的玉米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存在一个能够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就是玉米倒伏现象。
在一些情况下,因为玉米倒伏造成的减产可以达到10-15%,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那么如何抵抗玉米倒伏,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玉米倒伏的原因通常情况下,造成玉米倒伏主要有三种因素:品种因素、人为因素、天气因素。
(一)品种因素在种植阶段,对于玉米品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正确的品种可以让玉米在抽芽、拔节以及后期的生长过程中有良好的基础。
1.如果选择了植株过高的品种,“树大招风”的道理,很容易因为风力过大被吹倒,出现倒伏。
2.选择了穗位过高的品种,在抽穗过程中玉米穗就会面临被风雨侵袭的危险,导致玉米产量减低。
3.选择了玉米植株茎细茎弱或者是次生根稀疏的品种,会更容易造成玉米的倒伏,玉米的杆没有支撑力,难以支撑过大的玉米棒或者是较大的风雨,易倒伏,玉米的次生根稀疏,会导致玉米难以扎根,或者是扎根不深,对土壤的吸附力弱,不会有较大的支撑力。
(二)人为因素在种植玉米的时候,播种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位 高、 秆强度等植株性状进行 田间调 查和遗传 分析. 果表 明 , 亲及 其杂 交后代 各性状 差异 明显 , 穗 茎 结 双 与 W 1 比 , 本 8 3表 现株 矮 、 位 低 , 根 系差 , 秆 强 度 也 低 ; 相 亲 2— 穗 但 茎 杂种 F 除 穗位 节 的 节 间 强度 表 现 负 向 杂 种 优
A b t a t t d e r o u t d o l n r iso a e t s r c :S u i swe e c nd ce n p a tta t fp r n s,F1a d F2g n r t n o p s d b n r d n e e ai sc m o e y i b e o
J n - in ,C IHo gqa g HANG J— ig,F h—u n,DI n i n p U Z iy a NG Do g,T N Xiojn, AN nxn,L U Z n —u A a— u T G Xi—i I o gh a
( ol eo go o y H n nA r utrl nvri , hn zo 5 0 2, hn ) C l g f rn m , e a g c l a U iesy Z eghu4 0 0 C ia e A i u t
叶绿 素含 量 最 低 , 于 1 % . 小 7 关键词 : 玉米 ; 株 性 状 ;茎 秆 强 度 ; 传 力 植 遗 中 图分 类 号 :5 3 S 1 文献标志码 : A
I e ia c fp a tt a t n l d i e it nc n m a z nh r t n e o l n r is o o g ng r ssa e i i e
势 外 , 它性 状 均表 现 正 向 杂 种 优 势 , 其 尤其 次 生根 层 数 超 亲 优 势 率 达 5 % , F 代 各 性 状 明显 衰退 ; 所 调 查 的 0 而 , 在
性 状 中 , 同世 代 变异 性 各 异 , 表 现 高度 一 致 , F 不 F 而 分 离严 重 , 分 性 状 出现 超 亲 分 离 , 部 同一 世 代 不 同性 状 之 间 以株 高 变 异 性 最 小 , 次 是 地 上 第 3节 间 强 度 ; 高 、 位 高和 地 上 第 3节 间 强 度 的遗 传 力 均在 7 % 以上 , 其 株 穗 5 而
we k ne n F2g n r to a e d i e e ain. Amo g t e ta t n e t ae n h r i i v si t d,t a i n e v re t e e a in s g he v ra c a id wih g n r t s,t o he Fl p p lto x i ie i h y u i m , wh l o u a in g e ty s g e ae a d s me tat p e r d o u ai n e h b td h g l n  ̄r ie F2p p lto r al e r g t d n o r is a p ae o e a e t s g e a in, p a t v r p r n s e r g to l n heg t i h ha t e o s c e c e t f v rai n o l we b t e d h l we t o f in o a ito f l i o d y h 3r d
ln s“8 — 3” a d W ie 2 n 1,p o i g t a ec nr si g v l e o ln i h ,e rheg n tl te t r v n o h v o ta tn au sfrp a theg t a iht状 的 遗 传 分 析
季 洪 强 , 纪 苹 , 志远 , 冬 , 晓 军 , 欣 欣 , 宗华 常 付 丁 谭 汤 刘
( 南农 业 大学农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 2个 茎秆 强 度 不 同 的 自交 系 8 3和 W1为 基 础 材 料 , 过 杂 交 与 自交 , 双 亲 、 F 以 2— 通 对 F 及 ,等 不 同群 体 株
ls ro l es ad w a e s l t g . F a oiv e rs ( xe tfrte erit n d es ot a r n e kr t k s et y a r h h d p si ht oi ecp o h a ne o e l te e s r
srn t ep cal fr ro a es p romig h trss o e etr p rn f5 % ,b to vo s t gh) s e il o t ly r e r n eeoi v r b t ae t o 0 e yo f e u b iu l y
ta t , c mp r d wih W r is o a e t 1,t e ibr e i e 8 —3 h n e d l 2 n wa o r i ln i h n a eg t h l n s lwe n p a theg ta d e r h i h , odi g
e c Th e u t h we h tt e p r n sa d t er Fl F e e ainsa p a e i e e ti n e tg t d t. e r s ls s o d t a h a e t n h i , 2g n r to p e r d df r n n i v sia e f
第4 5卷
21 0 1年
第 3期
6月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u t r lUn v r i o r a fHe a rc lu a i e st y
V0 . No. 145 3
J n u .
2 1 01
文 章 编 号 :0 0— 3 0 2 1 ) 3— 2 3— 4 10 2 4 (0 1 0 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