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20
mV
0
-20
-40
阈电位
-60
-80
去极-10化0 :在极化基础上,膜内外电位差
减小。去极化表示细胞处于兴奋过程。
+20
mV
0
-20
-40
阈电位
-60
-80
-100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膜内负电位 大。超极化表示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0mv -70mv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 后再向RP方向恢复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
(二)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三)传导特点 •
1、生理完整性 • 2、双向性 • 3、相对不疲劳性 • 4、绝缘性 • 5、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
0
小结
1.静息电位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刺激的阈值(threshold)即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
刺激作用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AP)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条件
内因
组织细胞的功能条件
外因刺激
性质
适宜的刺激
刺激的强度(= 或>阈 强度)
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对钠的达100倍。 静息时有少量钠离子进入膜内,所以实测
值比计算值要小。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
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二)跨膜信号转导的特征:
1.各类刺激信号只改变膜结构中一种或 数种蛋白质分子结构,从而将细胞外 的信息转变成细胞内的信息,这一信 息引发细胞功能变化。 2.体内需要转导的信号数,接受信号的 靶细胞种类以及引发的功能变化都是 多样的,但它们的转导过程仅限少数 途径。
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去极化:细胞在安静情况下受到一 次短促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 膜内原有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 由原来静息时的内负外正转变为 内正外负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去 极化。 反极化或超射:膜内电位由零变为 正值的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复极化:膜两侧的电位又恢复到静 息时的内负外正状态和水平,这 个过程称为复极化。 锋电位,包括快速的上升支(即去 极相)和快速的下降支(即复极 相) 后电位:在神经干上记录动作电位 时,在锋电位的后部还可观察到 一些缓慢的膜电位微小波动,称 为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 (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超极化后电位)两部分,负后 电位在前,正后电位随后。它们 的幅度都很小。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 ≥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 极化至阈电位水平(当负极下方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此临界 值约比原有静息电位小10~20mV,称为阈电位) →Na+内流与 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 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 作电位上升支。 •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 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主要步骤 肌膜电信号→三联管 触发 肌浆网释放Ca2+→引起 肌丝滑行→产生肌肉收 缩→当电信号消失→肌 浆中Ca2+在钙泵作用下 转运回肌浆网→肌浆内 Ca2+↓→肌钙蛋白结合的 Ca2+解除→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
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兴奋性: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成为反应。
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成为刺激。
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生殖:生物体上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称为生殖。
内环境: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称为体液,有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外,包括存在于血液中的血浆和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肌肉活动生物电:是细胞或组织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刺激:泛指能够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
阈值: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称为有效刺激。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他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与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方向的改变。
3、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叫前馈。
4、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6、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8、稳态:也称自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经通道易化扩散:在通道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方式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的方式4、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 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5、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6、钠钾泵:简称钠泵,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离子移除胞外,同时将两个K 离子移入胞内,来维持Na离子、K离子的浓度梯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所记录到的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细胞发生兴奋的标志3、阈电位:细胞受刺激,膜电位减少到能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4、阈强度: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5、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6、去极化:静息电位变小的过程叫去极化7、超级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叫超级化8、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叫复极化9、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即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1、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1、量子式释放:以囊泡为单位释放递质分子的形式2、终板电位: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对K+的外向驱动力,因而跨膜的Na+内流远大于K+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3、最适初长度:使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4、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5、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第三章血液1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时,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是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叫悬浮稳定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干货)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
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第一节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感谢聆听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全)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环境:环境指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环境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环境稳态。
3. 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或整个机体发生反应的、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4. 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 阈强度(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
6. 正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变化相同的方向变化,进一步加强受控部分的活动,此种反馈调节即为正反馈。
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7. 负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变化相反的方向变化,以维持稳态,此种反馈调节即为负反馈。
如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
二、问答题:1.人体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就是要研究组成人体的细胞、器官和系统以至整体的生理功能,例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腺体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等,揭示这些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活动过程、发生条件、发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2.简述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生理学知识来源于生理学的科学研究,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客观观察和动物实验。
客观观察就是如实地对某些生理功能进行测定,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和统计处理,进而做出结论。
动物实验是在一定的人为实验条件下,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生理功能进行的研究。
包括急性和慢性实验两大类。
急性实验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两种方法。
急性离体实验是将要研究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从活着的或刚被处死的动物体取出,置入一种类似于体的人工环境中,设法保持其生理功能并加以研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神经肽类
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等,具有多种生 物活性,参与痛觉、免疫调节等生理 过程。
受体分类、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
1 2 3
离子通道型受体
介导快速神经传递,如乙酰胆碱受体、谷氨酸受 体等,通过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调节神经元膜电 位。
G蛋白偶联型受体
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如多巴胺D1受体、5羟色胺2A受体等,通过激活或抑制G蛋白调节细 胞内信号分子。
04 神经递质、受体与信号转 导途径
常见神经递质类型及其作用
乙酰胆碱(ACh)
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参与学习、记忆、运动控制等多种生 理过程。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 等,分别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效应, 参与调节神经元活动。
单胺类神经递质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等,参与情感、认知、自主神经调节 等多种生理功能。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和调质在学习和记忆过 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乙酰胆碱、 多巴胺等。
神经元网络重构
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神经元网络 可发生重构,形成新的记忆痕迹 或加强已有记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突触连接。
神经元功能与作用
感受刺激
感觉神经元对内外环境的刺激 具有感受作用,将刺激转化为
神经冲动。
传导冲动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负责 将神经冲动从一个部位传导至 另一个部位。
整合信息
中间神经元在神经网络中起到整 合信息的作用,对来自不同感觉 神经元的冲动进行整合和处理。
调节机体活动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激素Fra bibliotek等物质,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 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
生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前馈:前馈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简答题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精确,持续时间短。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因子来实现其调节,反应速度慢,范围广泛,作用持续时间长。
包括长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神经—体液调节是一种神经系统和体液因子共同参与的特殊形式。
自身调节: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组织和细胞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调节范围小,调节幅度小。
试比较前馈与负反馈的特点。
1、活动预见性:前馈有预见性,能够提前作出适应性反应,防止干扰;负反馈无预见性,仅能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先的稳定水平(滞后性)2、波动性:前馈无波动性,但会发生预见失误;负反馈有波动性,即在恢复过程中不可能立即达到原先水平,而是左右摇摆,逐渐稳定3、发挥作用速度:前馈较快;负反馈较慢4、偏差:前馈由于可能出现预见失灵,从而出现偏差;负反馈必然出现偏差,出现偏差后才引起纠正,纠正也不会完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物理扩散,转运物质有O2、N2、CO2、乙醇、尿素等。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受终体板蛋膜白上分的子N构2受型体改结变合,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2.AP的产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浓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外负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
(二)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三)传导特点
②电紧张方式扩 布。幅值随着传播 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③具有总和效应: 时间性和空间性总 和。。
树突 树突
时间性总和 空间性总和
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局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部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电
流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生理学中的兴奋性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的兴奋性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命体诸多方面的科学,其中兴奋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神经系统、肌肉等方面,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如何工作以及研究疾病的发生与治疗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理学中的几个兴奋性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概念。
1.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是指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产生的电压变化。
在过程中,细胞内外的电荷分布发生改变,导致电位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传播,允许信息在神经系统中传递。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使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迅速流动,从而产生电位变化。
2.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是指由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用于信息传递和兴奋传导。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离子通道打开,使得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使其电位变为正值,形成一个动作电位。
这个电位会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播,最终到达另一个细胞。
这种电信号的传递,使得神经系统有序工作,对于感知、思考和控制行为至关重要。
3.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是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它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突触来进行的。
当一个神经冲动到达突触时,它会引发细胞膜上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部。
钙离子的进入会导致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神经递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改变其膜上的电位,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使信息传递下去。
4.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肌肉通过兴奋性产生力量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细胞时,它会引发肌肉细胞内的肌动蛋白收缩。
这个过程是通过钙离子的参与来完成的。
钙离子进入肌肉细胞,与肌动蛋白结合,引发肌肉收缩。
肌肉的收缩使我们能够进行运动,从而对外界做出相应反应。
总结生理学中的兴奋性概念是了解人体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础,而突触传递和肌肉收缩则是信息传递和肌肉运动的基本过程。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细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
胞功能改变
1. 化学信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化学物质控制: 递质、 激素等 主要分布:肌细胞的终板膜、神经细胞的突触 后膜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 作用:产生局部电位 神经突触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
例: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的组成:1亚单位,1单位和1亚
单位。 紧密结合在一起。失活的G蛋白
以GDP-异三聚体形式存在。
G蛋白激活:激动剂与受体结合,使G蛋白的与分
离,GDP-变为GTP-+。
G蛋白失活:G蛋白有内在的GTP酶活性,水解GTP,
使GTP-变成GDP-。
G有4个家族:
二、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1.外环境 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自然、社会环境) 2.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W. Cannon
(二)稳态(homeostasis) 1.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中的PO2、 PCO2、pH、渗透压等保 持动态平衡)
Gi,Gs,Gq , G12/13。形
成Gi途径,Gs途径,Gq途径,
12/13途径。分别调节代谢酶,离子通 道,转录机制,运动、收缩机制,分泌 机制和学习记忆胚胎发育。
(B)G蛋白介导的信号途径
(a)c-AMP-蛋白激酶A途径
(b)c-GMP-蛋白激酶G途径
(c)磷酸肌醇途径 (d)细胞内钙信号途径
⑤. 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可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 止信号的作用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2、产生机制: (离子流学说)
(1)动作电位上升:
刺激
对Na+有 较大通透 性
+ + -
Na +通道开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a+ Cl+ + +
+
+
+
+ +
K+
+ + + + + + - - - -
A蛋白质
+ -
+ -
+ -
+ -
故动作电位为Na +内流所形成 的平衡电位。
2、产生机制: (离子流学说)
(2)动作电位下降:
Na+平衡时 Na+通道 关闭, K+通道打开 Na+ Cl对K+有较
+ + + + + + + + + + + -
大通透性
+
K+
- + + - - + + + +
A蛋白质
+
+
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3、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特征: 动作电位:
•全或无
•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传导
3、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特征: 局部兴奋:
- +
- +
- +
- +
2、兴奋传导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损伤、麻醉、低温能使传导阻滞
②双向性:冲动能同时向两端传播
③绝缘性:各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
⒉ 机制
静息膜电位值接近K+的平衡电位。
K+的浓度差 K+有通透性 负离子不通透
K+ 外流 膜外高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 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小结)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安静时膜对K+ 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外流,而细胞内 的有机负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便产生了内 负外正的电位差。当促进K+向外移动的化 学力与阻止K+向外移动的电场力达到平衡 时,则K+的净通透量等于零,此时的电位 差称为K+的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为何具有这种周期性? 超常期 低常期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化学门控通道 通道蛋白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
三、 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定义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 细胞安 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
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与失活
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
1、过程:兴奋——神经终末——乙酰胆
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膜去极
化——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2、终板电位
四 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二、兴奋收缩偶联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
神经纤维
运 动 单 位
(课件)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生化反应
• 人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包含许多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能在体内顺利进行是由 于一种叫酶的生物催化剂在起作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这种催化能力称为酶的活性。人体内如果缺乏某种酶或者在酶分泌不足时, 就会发生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疾病。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XXX
2பைடு நூலகம்24-08-29
目录
• (一)新陈代谢 • (二)兴奋性 • (三)生殖
(一)新陈代谢
•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 • 生化反应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最终实现 自我更新的过程。它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两个 方面。
(三)生殖
• 生殖是指生物体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具有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 能。任何生物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都要通过繁殖子代来延续种系。所以生殖 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等动物以及人体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父系与母 系的遗传信息分别由各自的生殖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带到子代细胞 ,它控制子代细胞的各种生物分子的合成,使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同样的 结构和功能。
汇报完毕
谢谢观看
• 同化作用是指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维 生素、无机盐等),同时摄取氧气,来合成自身成分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 异化作用是指机体不断分解自身物质(或储存于体内的物质),同时释放能量 以供生命活动和合成物质之需,并把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生理——精选推荐
⽣理⼆、兴奋性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反应的能⼒或特性。
兴奋性是⼀切⽣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
(⼀)刺激与反应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反应是指刺激引起机体的变化。
例如,寒冷刺激可使机体分解代谢加强,肌⾁颤抖,产热量增加,⽪肤⾎管收缩,散热减少,这就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
刺激的种类很多,按刺激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刺激(如声、光、电、温度、机械、射线等)、化学性刺激(如酸、碱、盐、药物等)、⽣物性刺激(如细菌、病毒等)和社会⼼理刺激等。
并⾮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机体发⽣反应。
实验表明,作为能引起机体产⽣反应的刺激⼀般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刺激强度、刺激作⽤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如将刺激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保持不变,能引起组织发⽣反应的最⼩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
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刺激和阈上刺激都能引起组织发⽣反应,所以是有效刺激。
考点链接:衡量组织兴奋性⾼低的指标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兴奋性∝1/阈值),即阈值越⼩,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阈值越⼤,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各种组织的兴奋性⾼低是不同的,阈值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低的客观指标。
在机体各种组织中,由于神经、肌⾁和腺体组织兴奋性较⾼,称为可兴奋组织。
(⼆)兴奋与抑制当机体接受到刺激⽽发⽣反应时,从其外表活动特征来看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兴奋是指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
如⽓温升⾼,汗腺的兴奋性增⾼,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抑制是指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
如⽓温降低,汗腺的兴奋性减弱,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出汗减少。
三、适应性机体能够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各部分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保证⽣命活动的正常进⾏。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即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机体如何识别并且调整自身活动的改变,不断主动适应环境的改变以生存下来的能力,是细胞兴奋性的体现。
兴奋性的发生需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参与,包括多种兴奋性氨基酸。
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兴奋性的突触传递,与人的学习、记忆,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有关。
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亮氨酸等,其中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中最为主要的。
在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情况下,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过度兴奋时,产生兴奋性神经毒素作用,参与这些疾病的病理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滑行过程:
在肌膜的电位变化与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 之间,存在某种中介过程将两者联系起 来,这一过程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 联。耦联因子是钙。当动作电位经过神 经肌肉接头引起肌膜兴奋后,所产生的 动作电位可通过横管系统一直进入细胞, 引起肌浆网膜的去极化,膜的通透性突 然升高,使肌浆网内钙释放出来。当肌 浆中钙浓度升高时,相当数量的钙与肌 钙蛋白结合并改变它的分子构型,从而 使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扭转, 肌球蛋白横桥结合点暴露,并与肌动蛋 白结合。在两者结合、扭曲、解离和再 结合的反复过程中,使细肌丝向暗带中 央移动,导致肌纤维收缩。横桥扭曲所 致的肌动蛋白沿肌球蛋白的移动是一个 耗能过程,能量来自横桥中ATP水解。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
膜电位 项目 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 通道 阻断剂 电荷分布 状态
静息 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下降支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Na+内流 K+外流 K+外流↓ 钠泵活动
EK
四乙胺 极化
ENa
河豚毒素
EK
四乙胺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RP 反极化) 化
重点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终板膜)和突触间隙 2、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征:
单向传递 递质的释放,乙酰胆碱受体仅位于终板膜上 化学性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轴突末梢传向肌肉 时间延搁 神经肌接头的传递 电活动--化学递质—电
活动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多环节, 递质的合成、
纤维。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
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肌小节模式图
肌小节
三联管:每一横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共同 构成。负责肌细胞内外信息传递。
肌管系统
纵管及横管
三联管
粗、细肌丝的结构与功能
粗肌丝:肌凝蛋白 (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纤蛋白 (肌动蛋白)、原肌 凝蛋白、肌钙蛋白
传导机制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 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
双向性
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完整
可以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
互不干扰
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
图46
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45
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
⒉ 机制
静息膜电位值接近K+的平衡电位。
K+的浓度差 K+有通透性 负离子不通透
K+ 外流 膜外高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 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小结)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安静时膜对K+ 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外流,而细胞内 的有机负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便产生了内 负外正的电位差。当促进K+向外移动的化 学力与阻止K+向外移动的电场力达到平衡 时,则K+的净通透量等于零,此时的电位 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等于静息电位。
侧的电位差。为内负外正。
生物电产生机制
两个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两个力量: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阻力——电位差 一个平衡:离子的平衡电位
生物电产生机制
两个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两个力量: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阻力——电位差 一个平衡:离子的平衡电位
刺激及刺激三要素: 刺激强度 持续时间 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阈值、阈刺激)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恒定和足够时, 即对时间变化率固定时,能引起组织发 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大小能反应组织的兴奋性高低
二 兴奋-收缩耦联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AP 后,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 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尚不很清楚)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触 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1. 2.
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与失活
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
1、过程:兴奋——神经终末——乙酰胆
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膜去极
化——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2、终板电位
四 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二、兴奋收缩偶联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
神经纤维
运 动 单 位
骨骼肌纤维(效应器)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 的全部骨骼肌纤维 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1、肌肉—肌束—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
2、肌原纤维:
1)暗带(A)、明带(I)、H带、M线、Z线
2)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Tnc、 Tnt、Tni)
超 常
低 常
期 稍高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钠通道大部恢复
期 稍低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锋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100%
兴 奋 性 绝 对 不 应 期 相 对 不 应 期 超 常 期 低 常 期
(三)细胞的局部兴奋 (local excitation)
1. 阈电位
特点
稳定直 流电位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相关的概念:
膜的极化(polarization) ——细胞这种内负
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又称除极化, 是指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 —— 细胞先发生去 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 称为复极化。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 ) —— 膜内外电
上升支 下降 支 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小结)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去极相: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安静时膜内 电位低于膜外。刺激→Na+ 通道少量开放,少 量Na+内流→阈电位→ Na+通道大量开放, Na+迅速内流,→膜内电位升高,达Na+的平 衡电位。 复极相: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k+外 流,膜内电位下降,恢复至静息电位。 后电位: Na+ - k+泵将Na+ 、 k+分布复原, 保持细胞的兴奋性。
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为何具有这种周期性? 超常期 低常期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化学门控通道 通道蛋白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
三、 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定义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 细胞安 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
新陈代谢
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兴奋性
生殖
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具 有对这种改变发生反应的能力。(广义)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1、刺激强度
2、作用时间
3、时间—强度变化率
兴奋 (Excitation)— 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AP。
可兴奋细胞— 凡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细胞,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AP的 能力。
骨骼肌细胞 神经纤维 红细胞
-90 mV -70mV~-90mV -10mV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可兴奋的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受
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
的电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图形
阈刺激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Na+内流、膜去极化 钠迅速内流,超射达Na+平衡电位 快Na+通道失活、 K+通透性增加 K+外流、复极化至静息电位水平 Na+ - K+泵活动、恢复离子分布
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膜去极化到达爆发动作电位的临 界膜电位。 阈电位的特性: 引起膜上Na+通道的激活对膜去 极化的正反馈。 引起锋电位的条件: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2. 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
局部兴奋(局部反应):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Na+通 道少量开放,在受刺激膜的局部 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亚单位 ):与Ca 2 +结合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