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1
水稻的种类及其分布

水稻的种类及其分布水稻分类籼稻和粳稻籼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
属中黏性。
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
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
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
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
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
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
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
用途为一般食米。
早、中、晚稻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
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
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水稻与陆稻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
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
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
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非糯稻和糯稻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
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
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
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人工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我国的六个稻作区: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黑龙江流域以南、长城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水稻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安徽农网农业科技

水稻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安徽农网农业科技水稻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水稻是我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栽插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首位。
按栽插时间和栽培制度分类。
我省双季早稻、早稻、中稻、单晚、双晚五稻均有种植。
一. 安徽省双季稻种植指标:根据丁颖分类,我省淮北属华北单季稻作带,淮河以南属华中双季稻作带,其栽培双季稻的最基本条件是全年有7~8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同期总平均气温20℃以上。
根据我省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的稻作生产实践和经验教训,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我省发展双季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⑴≥10℃的初日到≥20℃终日之间天数在170天以上,且有80%的保证率。
⑵≥10℃的积温在4900度·日以上。
⑶20℃终日(≥3天≤20℃秋分寒)出现在9月20日之后,并具有80%的保证率。
综合其他方法,可以确定沿巢湖平原、长江两岸(及其主要支流)以及新安江上游的屯溪盆地一带,是我省双季稻的主要集中产区。
其不同品种搭配对温度的要求见表1。
表1.安徽省双季稻不同品种搭配所需≥10℃活动积温及天数*摘自《安徽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二.水稻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水稻是喜温作物,生物学最低温度粳稻为10℃,籼稻为12℃,早稻三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40℃易受灼伤。
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
抽穗开花期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
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
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表2. 水稻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三、水稻对水分的要求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mm之间,大田蒸腾系数在250~600之间,水稻蒸腾总量随光、温、水、风、施肥状况、品种光合效率、生育期长短及熟期而变化。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引言在农业生产中,气候因素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而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水稻种植,进行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是非常重要的。
水稻的基本生态特征水稻的生态特征主要包括对温度、降水和光照的适应性。
温度适应性水稻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
一般来说,水稻的生长温度范围在15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25摄氏度至35摄氏度。
降水适应性水稻对降水的要求较高,一般来说,水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降水量和分布。
水稻生长期间,水分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水稻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光照适应性光照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外部条件之一。
水稻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正常生长。
一般来说,水稻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在生长季节中,每天需要至少10小时以上的日照。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进行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气候特征通过对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制定合理的种植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了解气候特征可以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指导种植布局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可以指导种植布局,有助于合理安排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时间。
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
提高生产效益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合理调控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益。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的实现方法基于气候数据的统计分析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气象数据来实现。
首先,需要搜集不同地区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指标。
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从而确定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适宜性。
水稻常识

一、水稻种植区划指标(二)双季稻的种植条件现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种类型,只要≥10℃积温高于4650℃,水稻生长期在205天以上,辅之其他条件,就可以种植双季稻。
据此,安徽省双季稻北界可以划到淮河一线。
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当≥10℃积温达到5000℃以上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比例才较高、较稳。
双季稻种植不仅受温度的限制,而且还受水利灌溉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和劳蓄力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区;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山区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栽区。
二、稻作区域划分(一)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Ⅰ)本区水田面积16.5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9.5%,分布特点是“沿河一条线,沿井一小片”。
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预计本区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徽重要麦稻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Ⅱ)水田面积64.3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7%。
本区划分为六肥、皖东丘陵,霍寿长、定凤嘉和天来滁全5个亚区。
干旱、土质较差是主要矛盾。
在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后,实行冬作的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本措施。
本区耕地多,增产潜力大,国家确定的安徽8个商品粮基地县,有7个处在本区。
(三)沿江圩丘双季稻区(Ⅲ)水田面积69.6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78.3%,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0.1%。
东区划分为宿望、桐庐枞贵、巢芜平原和江南丘陵4个亚区。
本区西南部双季稻种植比例较东北部高(分别为75.86%和50%)。
冬作要实行油菜与绿肥换茬,增加稻田土壤风化机会,同时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增强抗洪能力,降低地下水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四)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Ⅳ)水田8.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82.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8%。
中国水稻稻区划分

中国水稻稻区划分一、引言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种植广泛,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水稻稻区。
这种稻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调控水稻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水稻稻区划分的几个主要方面。
二、气候条件划分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北方稻区、南方稻区和西南稻区三个主要区域。
1. 北方稻区:北方稻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其特点是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早稻和中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东北稻种、华北稻种等。
2. 南方稻区:南方稻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江南稻种、粤西稻种等。
3. 西南稻区:西南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特点是气温适中,雨量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云南稻种、贵州稻种等。
三、土壤条件划分根据土壤条件的不同,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稻区、碱性土壤稻区和中性土壤稻区三个主要区域。
1. 酸性土壤稻区:酸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土壤酸性较高,PH值低。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鄂南稻种、闽南稻种等。
2. 碱性土壤稻区:碱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土壤碱性较高,PH值高。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早稻和中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黑龙江稻种、内蒙古稻种等。
3. 中性土壤稻区:中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其特点是土壤PH值接近中性。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江苏稻种、浙江稻种等。
四、水稻种植技术划分根据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传统稻区和现代稻区两个主要区域。
1. 传统稻区:传统稻区主要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如秧田直播和旱田栽培。
这种种植技术适合南方稻区和中性土壤稻区,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传统稻种、地方稻种等。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
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广西水稻种植区划

广西水稻栽培制度多种多样主要有早、晚双季稻;单季中稻;水旱轮作早、晚稻, 包括早造稻、晚造黄豆或红薯等作物, 早造玉米、花生等作物, 晚造水稻。
其次, 还有少量间作稻, 再生稻和冬稻等。
广西水稻品种资源多有籼、粳、糯三大类。
有常规品种, 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等多个系列。
有感温型、感光型等不同类型。
由于广西水稻气候资源丰富, 大部地区适宜栽培双季稻, 北部、西部山区种植单季稻。
品种以各系列、各类型籼稻为主。
因此, 这里主要从双季稻和单季稻的角度, 以籼稻为主, 探讨广西水稻气候区划。
根据广西水稻气候区划指标的分界线, 可以将广西稻作区划分为 4 个适宜气候区: 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和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表1广西水稻气候区划指标区域水稻安全生长季早、晚稻熟制搭配晚熟双季稻气候区≥232d 晚熟+ 晚熟中晚熟双季稻气候区210~231d 中熟+ 中熟, 中熟+ 晚熟, 晚熟+ 中熟早中熟双季稻气候区180~210d 早熟+ 早熟, 早熟+ 中熟, 中熟+ 早熟单季稻再生稻气候区< 180d 单季稻、再生稻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常规育秧)按照表 1 列出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的标准, 根据广西88 个气象站的水稻(常规育秧) 安全生长季资料, 用小网格气候分析方法, 即可制作出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图。
广西水稻(常规育秧) 各气候适宜区的大致范围如下:广西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主要包括沿海, 玉林市南部及玉林盆地, 贵港以西的郁江平原, 桂平和平南两县市境内浔江平原, 南宁盆地, 崇左市及上思境内明江- 左江一带的河谷、平原地区, 右江河谷等地。
广西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主要包括大桂山- 大瑶山- 桂中盆地北部- 大明山以南(除广西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以外)的大部地区, 右江河谷海拔大约200~500m 的地区, 钟山- 八步境内贺江河谷, 恭城- 荔蒲间的河谷平原, 龙江河谷平原等地。
水稻亚种划分

水稻亚种划分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水稻可以分为多个亚种。
本文将以水稻亚种划分为标题,介绍不同亚种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1. 粳稻粳稻是一种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稻亚种。
它的特点是粒子较短、较圆,米质较硬,口感较好。
粳稻适合生长在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的地区,如东北、华北等地。
粳稻的主要品种有东北大米、浙江稻花香等。
2. 糯稻糯稻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稻亚种。
它的特点是粒子较短、较圆,米质较软,口感较糯。
糯稻适合生长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地区,如南方地区。
糯稻的主要品种有广西糯米、云南糯米等。
3. 晚稻晚稻是一种生长在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的水稻亚种。
它的特点是生长期较长,收获时间较晚,粒子较长、较扁,米质较软,口感较好。
晚稻适合生长在南方地区,如江南、华南等地。
晚稻的主要品种有浙江晚稻、广东晚稻等。
4. 早稻早稻是一种生长在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的地区的水稻亚种。
它的特点是生长期较短,收获时间较早,粒子较短、较圆,米质较硬,口感较好。
早稻适合生长在北方地区,如东北、华北等地。
早稻的主要品种有黑龙江早稻、山东早稻等。
5. 粳糯稻粳糯稻是一种生长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地区的水稻亚种。
它的特点是粒子较短、较圆,米质较软,口感较糯。
粳糯稻适合生长在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
粳糯稻的主要品种有广东糯米、广西糯米等。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不同的水稻亚种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
了解不同亚种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种植水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中国农业地理之我国农作物分布

中国农业地理之我国农作物分布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
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水稻稻作区的划分

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水稻*2016)一、华南早籼类型区该区包括广东省(粤北稻作区除外)、广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
二、华南感光晚籼类型区该区包括广东省(粤北稻作区除外)、广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5天左右。
三、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5天左右。
四、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籼早中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0天左右。
五、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籼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广西桂北、福建省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3天左右。
六、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
七、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籼早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5天左右。
八、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籼中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广西桂中北、广东省粤北稻作区、福建省中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8天左右。
九、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类型区该区包括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沿江、湖北省沿江的粳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十、武陵山区中籼类型区该区包括湖北省西南部、重庆市东南部、贵州省铜仁地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的800米以下武陵山区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十一、华北中粳中熟类型区(黄淮海粳稻)该区包括江苏省淮北稻区、安徽省沿淮和淮北稻区、河南省沿黄及沿淮稻区、山东省鲁南稻区。
政和县双季晚稻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分析

高西低,呈梯状结构,最大相对高差达 长期一般可以分为 4 个时期:幼苗期、 1 451 m。光、温、水的地域差异大,形 分蘖期、抽穗期、结实期 [3]。按照农业气
成了全县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东部中 候区划原则,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气
山区东寒夏凉,年最低气温达 -10℃以 候指标,结合政和县的气温、日照、光
划结果,在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要鼓 [4] 鹿世瑾,王岩 . 福建气候 [M]. 北京 : 气象
励种植双季稻,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出版社,2012.
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的种植,促进粮食生
责任编辑:黄艳飞
73
中 低 山、高 低 丘 陵、盆 地 及 河 谷 平 原。 中、低山面积达 114 333.33 hm2,占全县 总 面 积 82.8%;高 低 丘 陵 16 600 hm2,
占 9.5%;海拔 300 m 以下谷盆,平原仅 9 600 hm2,占 7.7%。由于政和县地形东
冒出土壤,长成幼苗。秧苗生长一段时 间后,再进行移栽,之后就会不断地拔 节。从开始拔节到幼穗长出来,一般需 要一个月的时间。穗子抽出来之后,茎 部会生长拔高,开花结出充实谷粒。生
种植区已成为晚稻的主栽对象,在粮食
特点
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 1)。
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 陵区,处武夷山东南麓和鹫峰山脉北 3 水稻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
段。全 县 地 形 东 高 西 低,地 貌 类 型 多
水 稻 的 主 要 生 长 过 程:水 稻 的 种
样,山地广布,平原谷地狭小,基本为 子播种到土壤中会抽出胚根,往上生长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gy 2021, Vol 11, No 2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共12页word资料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9-2019年)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口粮,口粮的主体是水稻。
水稻生产发展对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水稻产业发展,在总结近年来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2019年以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精神,把水稻的恢复性增产作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工作指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突出表现在:(一)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019年以来,我国水稻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2019年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分别达到43378.2万亩、18603.4万吨和428.9公斤,分别较2019年增加3616.3万亩、2537.9万吨和24.9公斤,增幅分别达到9.1%、15.8%和6.2%。
(二)生产布局日趋集中。
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水稻生产布局日趋集中,初步形成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优势产区,其中东北优势产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长江流域优势产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河南南部等省市,东南沿海优势产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6省(市、区)。
2019年三大优势产区水稻面积达到42507.2万亩,较2019年的38973万亩扩大了3534.2万亩,增幅9.1%,对同期全国水稻面积增加的贡献率达到97.7%。
其中,东北优势产区增加1876.8万亩,增幅53.6%,贡献率为51.9%;长江流域优势产区增加2530.8万亩,增幅10.1%,贡献率为70%。
(三)品种和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国优质稻面积从2019年的21700万亩,扩大到2019年的31378万亩,扩大了9678万亩,优质率从2019年的54.6%提高到2019年的72.3%,提高了17.7个百分点;粳稻面积从2019年的近9000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11900万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27.4%,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超级稻推广面积由2019年的不足3000万亩扩大到2019年的7800万亩,增加4800多万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
原阳县水稻农业气候区划

原阳县水稻农业气候区划作者:张书亮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12期摘要:利用3S 技术,结合原阳县及周边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源分布、灾害分布情况以及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对本地水稻适宜种植区进行气候区划,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结合调查数据,针对各地特色提出种植建议。
关键词:水稻;农业气候;灾害分布;适宜性区划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2-005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162.2 文献标志码:A1 气候资源原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 月平均气温-1.0℃。
7 月份平均气温27.2℃。
年平均气温13.9℃。
年平均降水量615.1mm。
无霜期214d。
雨热同步特点明显。
1.1 年平均气温原阳县年平均气温在13.7℃-15.6℃之间,变幅较大。
1.2 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和地形是影响降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从分布规律和形态上来看,本区内降水由北向南随着海拔高度递增,年均降水量为1℃ 046~1℃ 332mm。
1.3 年日照时数本区内日照主要受海拔和地形的共同影响,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日照时数为1℃710~1℃ 941h。
2 作物区划水稻是原阳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充沛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为原阳县水稻高产提供了基本条件。
区内水稻品种主要以中熟品种为主的一季杂交籼稻。
一般在4 月上、中旬播种,9 月上、中旬收获,其生育期为145d 左右。
2.1 水稻气候条件原阳县水稻各发育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其中12.0~18.0℃是播种- 出苗的适宜温度,幼苗生长期为20.0~25.0℃, 返青- 移栽期要求大于15.0℃ , 分蘖期为20.0~30.0℃ , 幼穗分化期为20.0~35.0℃,抽穗期为25.0~30.0℃,灌浆- 成熟期为20.0~25.0℃。
通过分析原阳县常年温度条件可知:原阳县的温度条件基本满足水稻的正常发育所需。
水稻正常生长所需的积温≥3℃ 500℃,而原阳县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多年平均≥10℃的活动积温为3℃ 250-3℃ 700℃之间,基本可以满足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水稻的生态区划分

水稻的生态区划分一.生态区划分根据中国稻作在地域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稻区。
以地区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稻种类型三者结合的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稻作带。
70年代以来,根据稻作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原有6个稻作带的基础上,把原依行政区域分带改为按自然生态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特点分区,修正了各区的分界线和命名,并充实了一些生态描述。
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云南省西南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福建省东南部,台湾省以及南海省等地。
本区稻田约占全国稻田面积的17%,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稻谷总产的16%,均居全国第二位。
本区属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
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22~26℃,日较差5.4~8.1℃,>10℃的积温6500~8000℃。
稻作生长季达260天以上,山区比同纬度平原短5~10天。
早稻安全播种期:2月中旬至3月中旬;海南省南部可在12月播种,全年都能种稻,是中国水稻育种加代的重要基地;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0米,播种期推迟3~7天。
晚稻安全齐穗期:9月下旬至10月底;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0米,提早2~5天。
稻作期间总日照时数140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0~60%,且由南向北递减;光合辐射总量40~50千卡/平方厘米,由南向北,自东到西递减,海南省为全国最高值。
稻作季节雨量充沛,总降水量1100~16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匀,丘陵台地有明显春、秋干早。
土壤多为冲积土、砖红壤、赤红壤等发育而成的水稻土。
种植制度以双季稻为主,占稻田面积80%以上。
海南省南部的陵水、崖县有少量三季稻和冬稻种植。
稻田复种轮作方式多样,有以双季稻与冬作物夏种的一年三熟制;有休闲田种植双季稻;有单季稻与甘薯、大豆、花生、甘蔗、黄麻等旱作物,复种的一年两熟制;有稻作与旱作实行年间轮换的水早轮作制。
稻作品种以釉稻为主,山区和台湾省有粳稻种植。
本区常有早稻播种和开花期间的低温阴雨,晚稻出穗、灌浆期的”寒露风”,春、秋干旱,夏季台风暴雨以及交替出现的病虫危害等。
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及特点

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及特点中国水稻区域广阔,那你们知道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一起来看看。
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1.热量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多种稻作制度中国稻作生长期的平均气温为18~25℃;全国各稻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20℃以上,与水稻需要高温的时期是一致的。
海南岛稻区>10℃的积温达8000℃以上,全年都可以种植水稻;长江流域以南至华南> 10℃积温达5000~8000℃,可以种植双季稻;长江流域以北至华北>10℃积温为4000~5000℃,可以种植单季中稻;东北、西北稻区>10℃积温为2000~4000℃,可以种植一季早稻。
由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及大陆的影响,中国稻区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要高,7月份平均气温,南京(32°00′N)为28.0℃; 日本鹿儿岛(31°34′N)为27.2℃;济南(36°42′N)为28.2℃;阿尔及尔(36°08′N)为24.8℃;齐齐哈尔(47°20′ N)为22.0℃;苏黎世(47°23′N)为18.4℃。
优越的热量条件使中国水稻的分布比其他国家更北。
2.光能资源优越,有利于水稻高产中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水稻生长季太阳辐射总量为(256~342)×107J/m2;而日本同纬度地区为(217-290)×107J/m2,我国比日本约多18%,特别是在秋季,水稻抽穗灌浆期,中国大部分稻区日照充分,对水稻高产十分有利。
3.光、热、水同季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稻区的降水基本上集中在夏季;而夏季又是气温较高,日照较强的季节。
因此,在我国稻区,光、热、水三种最重要的气候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水稻生长季,这时中国水稻气候的一个极重要优点,是水稻在中国成为最重要粮食作物的自然背景,世界上与我国纬度相近的其他地区,如美国西部与南部稻区,中东,北非等地,夏季降水都很少或较少,或则不能种植水稻,或则需要较大量的灌溉。
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审定生态区划

该区包括辽宁省东北部稻区、吉林省中熟稻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45天左右。
十六、东北早粳中熟类型区
该区包括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吉林省早熟稻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地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
该区包括广东省(粤北稻作区除外)、广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双季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5天左右。
三、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类型区
该区包括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5天左右。
十二、华北中粳早熟类型区
该区包括河北省冀东及中北部稻区、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东营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75天左右。
十三、北方中早粳晚熟类型区
该区包括辽宁省南部稻区、河北省冀东、北京市、天津市、新疆南疆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平均全生育期为160天左右。
十四、北方中早粳中熟类型区
该区包括辽宁省北部稻区、吉林省晚熟稻区、宁夏引黄灌区、新疆北疆沿天山及南疆稻区、内蒙古赤峰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5天左右。
该区包括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
七、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籼早熟类型区
该区包括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的双季稻区。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5天左右。附Leabharlann 1国家审定稻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
依据我国水稻种植区划和各种植区域的气候类型、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品种特性及生产实际等因素,国家审定稻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如下。
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种植区划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 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 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 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 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 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 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 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 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 改造中低产田.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 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 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 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 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 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常规农业气候区划存在的问题
d.传统区划不适宜范围大,造成宝贵的土 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五、基于气候资源利用的农业气候区划的特点
3. 土壤条件 水稻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新品种中,出现很多对土 壤适应性强的品种,能够耐酸、耐碱、耐贫瘠的土 壤状况
三、贵州水稻种植概况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溶岩化喀斯特高原山区省份,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除了西部的威宁以及一些高海 拔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水稻种植。即使在一 些热量条件并不好的地区,也有一些当家品种常年种 植,如水城等一些海拔较高地区,虽然>20℃的天数也 仅有10天左右,10℃初日至20℃终日的日数在110~ 130天之间。这归因为一方面是水稻经过多年的气候驯 化,形成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水稻品种,另一方面这 些地方接近20℃的日数较多。由此可见贵州的水稻种 植情况非常复杂,农业技术要求较高,气象灾害发生 频繁,产量不高不稳,限制了贵州的水稻生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贵州水稻种植的复杂性,是不能用一组水稻 关键因子参数来界定适载与否的,因为该关键因子参数不能涵盖 所有品种的属性,不能解释贵州水稻种植的现实状况。为此本文 从气候资源利用的角度,探讨“基于气候资源利用”的水稻农业 气候区划方法。
二、水稻生产的综合条件
1. 气候条件 水稻生产不能脱离具体的气候条件
一、贵州的自然条件
一、贵州的自然条件
贵州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丰富 多样的气候类型,且空间分布差异大,立体特征明显。 贵州纬度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年均 温在l4~l8℃,>10℃积温在3500~5500℃之间。由于 南面距海洋较近,水分来源丰富,使得降水量大,雨 日多,湿度大,日照少。贵州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 1100 ~ 1300mm之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地 区差距仅10 ~15%。随着季节性温度的升高,降水量 和日照时数都同步增加,这种雨热同步的特征非常有 利于水稻这类喜温喜湿作物的生长。在最高温度的6~ 8月,降水量达450~650mm,约占全年的40~54%, 日照时数多在450~550h,约占全年的3l~45%。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
康为民
关于气候的几个基本概念
气候:通常地讲,气候是气象要素多年平均的状况。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度、降水、日
照、相对湿度、气压等等。 气候资源(通常指农业气候资源气象因子的数量或强度及其组合。具有年日周期 的循环性、时空变化的不稳定性,可周而复始反复利 用,以及随农业发展阶段而变化等特性。它不仅为农 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个地区农业的生产类型、生产 率和生产潜力。
四、常规农业气候区划存在的问题
a.贵州气候 类型多,空 间分布差异 大,相互嵌 套,错综复 杂,不能用 简单的线条 来进行描述;
四、常规农业气候区划存在的问题
b.“基于作物” 的区划原则上 只符合个别品 种,而贵州水 稻品种多,气 候适应性广泛, 在“不适宜区” 仍然常年有水 稻种植。
四、常规农业气候区划存在的问题
二、水稻生产的综合条件
2. 品种条件 水稻是喜温喜热的作物,在自然状况下都生长在热 量条件好,水分充足的区域。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变化,人们采用品种筛选、气候驯化、性状组合的 手段,近年来甚至采用高技术的基因干预方法,培 养出大量新品种,突出的性状有高产量、高品质, 也有侧重于抗逆品种,如耐低温、耐旱、耐病虫害 等等。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相对来说, 气候是较为稳定的因素,而生物却是变化的。在一定的气候条 件下,生物或是通过迁徙找到相适宜的气候条件的地区定居下 来,或是通过淘汰的方式,适者生存,成为特定气候条件下的 居民。同样,水稻也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 通常日平均温度10~12℃幼苗发芽,28~32℃最适,低于20℃ 或高于40℃都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正常情况下日均 20℃是水稻生育期结束的温度。 水稻大田期一直生活在水层覆盖的状态,需水量很大。水稻打 田前期需要150mm以上的降水量,另一个需水高峰是抽穗结实 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kg。
贵州的降水丰富,地区间变率小,气候差别主要体现为热量分布 不均,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在80%保证率的情况下(下 同),西部的威宁>10℃的初日出现在6月份,生长季短,最热月 也没有达到连续5天稳定通过20℃,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但 在水城等一些海拔较高地区,虽然>20℃的天数也仅有10天左右, 10~20℃的日数在110~130天,但这些地区仍常年都有水稻种植。 这要归结为这些地区接近20℃的日数较多和选用耐低温的水稻品 种的缘故。在其它水稻种植区10~20℃的日数在140~200天,满 足水稻生长的需要。由此可见贵州的水稻种植情况非常复杂,众 多的水稻品种的不同属性,使其具有广泛的气候适应性,但产量 各异,在海拔较高地区受灾的几率较大,产量不高也不稳。
三、贵州水稻种植概况
因此,在贵州复杂的地理背景、多样的 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稻品种结构下发展 水稻生产,应该根据各地自身气候条件 进行品种选育,达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趋利避害、高产稳产的目的。
四、常规农业气候区划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气候区划以作物生长关键期 某些气候因子作指标进行分区。这种 “基于作物”的区划方法在贵州特殊情 况下存在的问题是:
关于气候的几个基本概念
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区划是从农业生产的 需要出发,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 的区域划分。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农 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一般 是在分析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 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 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 候区域;各区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农 业发展方向和利用改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