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合集下载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三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三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
不治。

理解: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这样人们就不会追逐功名利禄;不把稀罕的器物看得很珍贵,民众就
不会想方设法得到这些珍稀的东西;不显耀那些容易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人们的内心就不
会被扰乱。

使人的内心保持空虚清静而肚腑得以安饱,使人的意志变得柔弱而筋骨体魄要变
得强健。

使人们没有狡诈的心智,没有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敢肆意妄为。

按照这样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事情了。

感悟:
这一章千万不要理解为是鼓吹愚民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的,圣人治理天下要关
心的是百姓的需求,就是实其腹,但是要削弱百姓的精神意志,从而使百姓回归到纯洁的无
知无欲的自然本性。

老子反对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主张消除奸诈的智慧和贪婪的
欲念。

圣人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的诱惑,很多人在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因而会迷失了自我,这都
是由于人们无休止的欲望导致的。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懂得收敛
欲望做到清静无为。

老子的介绍

老子的介绍

老子,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出生在今
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老子的学识渊博,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学圣经”。

《道德经》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核心观念——道,以及如何遵循道的原则来达到人生的和谐
与圆满。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克己奉公、清静无为等原则。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事物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他还提倡克己奉公,认为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为社会和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追随者。

他的学说被认为是东方哲学的瑰宝,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识“清静无为”之道

重识“清静无为”之道

重识“清静无为”之道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就到了19岁。

我曾独断地认为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是消极的,是落后的,不想进步的,但当我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后,我的看法又发生了变化,觉得老子很亲切。

他的清静无为,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我想试着从政治和养生两个方面说说我的理解。

一.政治老子认为:“道法自然”,离开了自然也就不成称为“道”。

他把这“自然”的哲学不仅应用于自然、天地,还应用于人生上。

因为他认为人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的,所以人也要消除外部因素的干预,自然发展。

我想这就是老子建立“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基础。

老子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我想这些都是老子对统治者提出的主张:安民政策,愚民思想。

但仔细分析看,“常使民无知无欲”并不只要人去除正常的欲望,而是为了达到一个他的最终目标:社会安定,国民安居乐业。

想一想,老子生活的社会正是由奴隶转向封建的社会,虽然生产力提高,财富增加,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却让百姓受着兵役和苛税的压迫,苦不堪言。

而百姓的苦,正是统治阶级的“有为”造成的。

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者的贪婪、奢侈、意欲、暴虐的揭露、抗议和抨击。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老子认为:人民的“饥”,“难治”和“轻死”,全都是以为统治者的“有为”——暴敛,征战,豪夺造成的,百姓难以生存。

而百姓又要生存下去,为此他们就会铤而走险。

所以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它治理社会的效果,显然要比用规章、法令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要更合理,更有效。

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只是不妄为。

“无为”是不做违反自然客观规律的活动,与当时统治阶级的背离自然客观规律的“有为”相反的另一种“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精选 课件

老子的无为而治精选 课件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 非其神不神。其神不伤人, •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0章)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事无事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 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 无难矣。(63章)
• 春秋战国的战乱。 • 社会转型
老子认为“欲”是战争的根源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 祸莫大於不知足。 • 咎莫大於欲得。 •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走马以粪:用战马耕种 戎马生於郊:战马生马于战场
老子为什么提倡“无智”“无欲”
•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 。 •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的真实意义
• 管理分为四个层次: 无为而治 有为而治 无为无治 有为无治
无为而治的真实意义
•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

不妄为

不妄求

不妄见

无私心
无为而治的真实意义
• .无为而无不为。 • 取天下常以无事, •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背景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德治国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 (65章)

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

孔子问道于老子
•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 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 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 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 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 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 义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 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 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 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事无事
• • • • •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生而不有
• • • • •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无私、圣人无藏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为无为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 百谷王。 •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 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
.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天道公平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说《道德经》白话解释一书充满了深邃的智慧

老子说《道德经》白话解释一书充满了深邃的智慧

老子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u)已,皆知善 知为善,斯不善已,帮有无相生,骓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fu)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产生了, 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产生 了,有和无是互相比较而生的,难和易是互相 比较而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而显现的,高
老子说
• 第二回: • 老子在出关前,曾担任过周代藏书室史官一职, 这正影响了他的学说产生,他不仅有机会阅读 到大量官府藏书典籍,从中吸引丰富知识,此 外老子身为周室史官,除了掌管书籍收藏及记 录历史外,也须兼理天文,地理,卜卦,卦签 之事,帮此史官都熟知占卜与阴阳学说,因而 能启发到史官从天道天命去看世道和人道,因 而成就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说 《道德经》一书充满了深邃的智慧
友情提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上课时间欢迎: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老子说
•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物,他提出清静无为的 思想,对战国时期的纷乱时局起了中合作 用,他撰写的《道德经》一书充满了深邃 的智慧,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二千多年历史 发展。 • 直到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 他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纽约时报更将老 子列入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老子说
• 一般人只看事物的表面,老子却能看到里面。 一般人只能看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能看到反 面。 • 老子的思想恢廓有容,可大可久,能处顺境也 能处逆境,虽挫折打击,也能承受,还能迂曲 转进,老子反对物欲,讲求精神生活,反对人 为,讲究效法自然,重视精神生活,以精神来 役使物质。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西周末年生人, 生于楚国苦县,万乡曲仁里,周武王为西伯时,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

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

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

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

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

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

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无为思想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不仅对古今统治者实行统治、治国安邦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种古代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质也仍在极大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企业.这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质的独特智慧,在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营养宝库,供我们不断从中受益并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无为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对人们的影响首先是表现为,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接受抽象的概念化影响,其次是再由概念的导向所引起的潜移默化中,继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起变化,产生习惯性记忆意识。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一一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其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U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LI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白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一一“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 “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流派的思想层出不穷,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髓,然而曾经的“百花齐放”,现在也仅剩下不过几家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道家在四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地位是仅次于儒家的。

以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道教,它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宗教界也是独树一帜。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对中国的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他的思想精华: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尊重自然以及客观规律以及无为而治等,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道德经》中,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所以他的其他思想也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

“道”是万物之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第一章),我们只有在无欲的时候才认识到它的本质,有欲望的时候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造成了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子产生了“无为”思想,每个人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无欲无望,以达到内心清静的状态,那么就不会有祸患,人们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修身等方面:在治国方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希望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仅是引导事物的兴起,对其后的发展就不加干涉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认为坚守朴素,减少私欲,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这里的灭私欲也属于“无为”,人要没有欲望才能顺应事物原本的发展,有欲望就会“有为”,为了现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去努力,从而改变客观条件来实现欲望,这就破坏了老子观念中尊重自然中不变的规律,所以要杜绝国家出现忧患,统治者就倡导“无为”,并且统治者也要做到“无为”。

老子道德经现代意义

老子道德经现代意义

老子道德经现代意义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品,本来是给政治家和统治者参考的一本经典著作。

然而,它的普遍思想和价值观几乎适用于任何人和任何时代,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老子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放弃冲突和控制的欲望来达到和谐和平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紧张局势,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提醒我们可以通过放松自己、接纳自然的变化和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减轻压力,取得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效果。

其次,老子道德经强调“清静无为”的修行方式,即通过消除内心的杂念和冲突来获得内心的宁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面临心理问题和焦虑困扰,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内心平静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此外,老子道德经还强调“无欲无求”的人生观,即通过不追求物质欲望和名利之争来达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然而这些追求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不满和焦虑。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真正的需求和价值,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左右。

总的来说,老子道德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无为之境_老子_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_宋锡同

无为之境_老子_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_宋锡同

!"管子学刊#$$%年第&期’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宋锡同+*,-%)./男,山东潍坊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哲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尤其是易学思想的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的《老子》版本为通行本。

文中所有《老子》中的引文均出自任继愈译著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0#年&月版)。

古代学术思潮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宋锡同(河北大学研究生院,河北保定$-*$$#)’摘要(《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

“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无不为’中图分类号(1##%2*’文献标识码(3’文章编号(*$$#)%0#0+#$$%.$&)$$!")$&一、无为思想的提出《老子》!一书微言大义,思想深沉而意蕴丰富,体现了其作者对大宇宙视野(自然万物、社会、历史、人生)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深刻透视和观照,凝结了巨大的东方智慧。

其思想以自然主义为底色,以清静无为而无不为为旨趣,并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以“道”为本体的哲学体系。

《老子》通过对其“道”的阐发,引导人们去体认“道”、“法自然”,进而返朴归真,放弃有为,无为而化,使纷乱的万有世界(尤其人类社会)进入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存在状态。

在这一理想世界的构建中,其方法是无为的,目的是积极有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生存状态在本文中称之为“无为之境”。

应当指出,《老子》的“无为之境”是对大宇宙和现实社会、人生的观照与回应,是从宇宙万物到社会人生层层落实的,最终归宿是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与人生,本文更多的着眼于社会政治。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且富有辩证性,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身为名师,老子有自己区别于儒家的教育主张.他在自己独特的人性观知识观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纵观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创立的“道”、“无为”的哲学体系.提到老子,世人一般把他看成是“消极遁世”的哲学家,很少提到他的教育思想。

实际上,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教育家。

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统帅,他所阐释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要求、师道观等具体教育主张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是蕴含于万物中的事物本然的规律和由此引申出的原则、原理;是无形的,而又实际存在于万物中的万物总法则。

老子基于“道”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教育史中,真正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对国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并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崭新的,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给以深刻启发的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家教育思想。

本文试从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入手,对老子的教育思想作粗略的分析,探索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老子的“自然人性观”自古以来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各自不同的人性观为基础的。

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虽未明确提出关于人性的理论,但“有实质的人性观。

老子主要是以“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观为其理论基调的。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lǎo zi)“四个境界(jìngjiè)”的管理层级思想(sīxiǎng)理想的领导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让下属(xiàshǔ)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状态。

文=王贵国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实资料中,能够将管理的行为与一个人思想境界及这个人的境界层次联系起来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属了。

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将人的管理行为的表象折射(zhéshè)为管理思想的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管理的四个层级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没有老板在都一样运作,员工们感觉不到老板的存在,因为这种状况一般都出现在企业的有序治理下,各级的授权、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责权利非常清晰,各级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领导,这时就不用管理。

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钓,也可以去交友谈天,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也就是《易经》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一般的常识里,群龙无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经》的帝王学中,群龙无首是管理学中最高的领导艺术境界。

其实,这种境界在韦尔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韦尔奇主张的是要领导而不要管理。

只是韦尔奇未将这一思想阐述得像《易经》那么(nà me)深刻和富有哲学境界。

韦尔奇说,一个高效的企业应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韦尔奇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龙。

将每个人都提升为龙,这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觉悟的人。

在群龙阶段的企业里,每个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与老板不在企业的氛围与运作状况不会有两个样,而是一切照旧。

因为,群龙阶段企业已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面,人人都自觉是领袖,做领袖的人不以领袖自居,做士兵的不会觉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动劳动,每个人都在尽伦尽职,就像天与地,日月与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的运动旋转,春夏秋冬,冬去春来,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谁的命令推动,地球自然就在那样转动,这就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整个公司忘记了领导人是谁,也不知道领导人是谁的时候,这个企业家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时的企业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企业层级。

道德经五十七章解读

道德经五十七章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解读
《道德经》五十七章的解读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国家治理的理念,强调了国家治理应该光明磊落,遵循正道,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扰。

第二部分则主要讲述了老子个人的人生哲学,表达了其对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守柔处下的人生态度。

在国家治理方面,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遵循正道,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预和扰动。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居人所厌之地而为众生所需要。

同时,他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治国之本,立身处世之本。

在人生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守柔处下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清静可以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烦恼。

无为则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性,不勉强、不妄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守柔处下则可以保持谦虚和虚心,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总的来说,道德经五十七章的解读表达了老子对于治理国家和个人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看法和态度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和治理国家都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附:
《道德经》五十七章的原文如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于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1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

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都蕴含着顺随自然的态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统一。

观看老子道德经的视频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提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智力集中到一点,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个愚者才行。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浮躁心理,认为事情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出的.,不能沉下心思做学问,有考试也经常想要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攻克难题,这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同时做事情不能专心,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很难持久,耐心的缺乏使我们很难有大的成就。

并且很多人还想象着做一个全才的人,他们崇拜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却很难沉下心仔细了解一项事物,每每只能做到泛泛而谈却不知其深意,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却都不精通,这不是社会需要也不是他人崇拜的学者。

更令我深思的是,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当我们面对真正的大家的时候,关注的往往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报道出的也会有其不擅长的一面,比如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而不是持有一种崇敬或者佩服的态度去欣赏名家。

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真心沉下做学术的人,首先应该得到的便是大家的尊重而非满足某些人猎奇心理的诋毁。

做一个专心的人,更要做一个耐心的人,享受成功来临之前的努力,才会更珍惜成功后的喜悦;怀一颗诚挚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欣赏,才能感受阳光,清净,自然,顺应本心。

关于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2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顺序: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思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思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思
道家清净无为是指道家思想中的一种理念,强调追求内在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方式。

它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观念,主张通过超越欲望、舍弃功利的心态,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然的状态。

清净指的是消除内心的杂念和纷扰,使心境平静宁静。

道家认为,人们常常被欲望和功利的追求所困扰,而这些欲望和功利的追求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烦躁。

通过清净内心,追求无为,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解脱,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无为是指不追求功利,不主动干预和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

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方式,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效。

人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过度追求功利,结果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个人的内心的痛苦。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摆脱功利的束缚,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放下功利的追求,摆脱欲望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和痛苦,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清净无为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效,避免人为的干预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摘要: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关键词:老子清静无为影响一、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困苦不堪。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廿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认为是最玄而又无处不再的终极,道是取法自然的,自然才是根本。

自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万物并行不悖,按照他们原本地专题生存、发展而不为破坏的一种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此是为“自然”。

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从道家的本意和要求来说,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

“无为”在最初道家思想中,是指要避免反自然的行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就是指要“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可见,“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

自然是按自己的规律产生、消亡,我们不应去干扰。

凡是与自然规律想违背的终究是暂时的,自然有足够的力量战胜人力。

虽说“人定胜天”,但人是如此渺小,犹如“沧海之一粟”。

我们改造自然,让我们的环境更适宜于我们,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改造自然也仅仅只是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改造,没见过谁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而取得成功的,况且很多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

有为即乱为、妄为。

“为无为”是讲以“无为”的态度去“为”。

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老子说:“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孔子和老子“无为”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位巨人。

老子最早提出“无为”思想 ,孔子也有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是有鉴于人“为”,的负面作用而发,其核心内容是遮止私欲和巧智,复归于“无名之朴”。

“无为”,是手段,也是目的。

孔子一方面将“无为”作为最高理想,另一方面承认人“为”的正面作用,认为人应该利用天赋的智慧和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去主动体认天道和本性,以求合于天、复于性。

“无为”是目的,“为”是手段。

老子将道”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认为“道”具有客观必然性。

人的行为应当效法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随意妄。

“无名”之中,生意盎然,这是本真。

“名”使人认识了世界,也同时人的“有为”导致了私欲的泛滥和巧智的盛行,人由此而背离本真;回归的方法就是“无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修身方面的谦退不争、守雌若愚,治国方面无为无事,小国寡民均由此而来。

孔子强调通过“礼乐”对人的情欲加以化导,使之归于中和,其核心在于一个“仁”字,就治国而言,圣人通过内修己德、外行教化、任贤使能可以达到与天同德,无为而治。

孔子和老子“无为”思想所透露的二人解决人心和社会问题的共同价值取向—回归本真—对现代人解决自身问题有借鉴作用。

二人的“无为”思想并非针锋相对,而是有很强的互补性。

三、清静无为中的“另类”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中国的人生社会领域中,人们通常主张人应当有所作为,普遍推重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进取观,反对甘于平庸;认为老子对人生持消极、厌世的态度。

尤其是对于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提倡“无为”。

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本意应理解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认为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根本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这并不反对“做”,只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反对凭着主观意志的妄为。

老子所提倡的一切都应顺从自然之道,但他并未因此而陷入宿命论的泥潭,而是属于“消极中的积极派”,不同于庄子纯粹宣扬人命受制于天。

老子主张,人是受天道自然势力的支配,当然是不能自作主张,但在自然势力可能的范围内,自强不息地适应天道,这就体现是消极中的积极。

老子所说的“无为”,正是要人们在遵循自然天道的限度内,有所作为,从而达到“无不为”。

老子思想中的这种包含了丰富而独特人生观的生存智慧,是一种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以迂回的,非常的,看似消极的方式来争取积极的人生进取观。

实则是让人学会审时度势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生存方式,给陷入身外之物纷争中的人保持一份清醒,是个人能够生活安定幸福的生存智慧。

提倡“无为”思想,是为了创造一个无争夺、无猜忌、无欺诈、无恐怖的社会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

每一个人思考的是如何造福他人,奉献社会。

实行“无为”,就顺应了自然规律。

天地万物和人类众生生存的规律,就是相互友爱、和谐生存、理解、支持、帮助。

顺应了这个规律,就能够相互协调永存。

相反,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损害他人,损害社会,这就是“有为”。

“有为”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安定,造成动乱和灾害。

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无为”思想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掘和弘扬它的积极意义。

四、道家的“无为”思想的现代启示(一)、“无为”对个人处事方式的影响“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从其理上看,道家主张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音寡欲的人生态度,劝戒人们不要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弃人格,丧失自我。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众多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

道家还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阔胸怀和祸福相倚的辨证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来看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启迪人们不要为名声、财货这些世俗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身心健康,要“以无厚人有间”、应“安时而处顺”、“不与物迁”。

一个人如果去除去了私心杂念和贪欲,他的情绪和身心处于平和的状态,他的大脑充分休息,五脏六腑,血气充足,新陈代谢旺盛,自然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反之,如果一个人贪欲心太重,整天谋算如何把别人的财富掠为己有,或者身居要职而知法犯法,贪赃受贿,或者利欲薰心,违法乱纪,损害他人。

他们整日心神不定,烦恼、恐惧,精神随时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这类人满身是一股浊气、邪气,浊气在身,气血自然不和,体内众生得不到营养,新陈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就容易发生,细胞死亡就快,生命相应就缩短。

一个人以淡泊宁静之心去面对世间一切,不贪不占,无非份之想,多为社会做好事善事,时时处处利益他人,尊老爱幼,厚道宽容,再加之能克制欲望,那么,你就无挂碍,无烦恼,无恐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

(二)、“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西汉初年,大乱过后,民生凋敝。

面对人口锐减、农业萧条的情况,刘邦选择了无为而治,取得了成功,历史证明他走的路是正确的。

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发展。

最好的管理模式就说设法减少那些违背规律的事情发生,从而让一切安自然的进行下去。

现代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服务型的管理,而不是命令式的,刘邦早在几千年前就这样做了,并接取得了成功,我们不能不说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胜利。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中,清静无为思想也起着中重要作用。

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

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

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

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如果员工在相当宽松的环境下工作,员工可以自由上下班,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下,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换个角度说,是管理者的无为的管理模式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教会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忘我与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因为它蕴藏着浩然正气、中正之气,积极地忍耐、坚毅,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

不带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找出顺应的方法,融入自然与社会当中。

参考文献:[1]张岱年林大雄:中国文史百科·思想卷 [M].浙江人民出版社.[2]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4]李申:老子与道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5]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 [M].复旦大学出版社.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班级:工商1121姓名:韩昕辛学号:A081109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