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合集下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2)通过教材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测,体现科学家思维的快感(3)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认同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动力的观点(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二.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三.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四.教学方法启发法、问答法、讲授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教师:我们看动物世界的时候,看到猎豹捕食斑马的过程心惊动魄。

这是宏观世界的捕食现象,那么在微观世界中是否也存在捕食现象呢?下面我看一段变形虫与两个草履虫捕食的场景。

播放变形虫捕食两个草履虫的视频。

学生:倾听与观看。

教师:变形虫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是如何捕食草履虫的?如果变形虫的细胞膜是刚性的,变形虫能完成捕食行为吗?如果把细胞膜扩大到生物膜层次,那生物膜也应该是流动的,但这一结构模型的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思考,回答。

[创设意图]通过视频短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并积极参与,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1: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问题:根据资料1,结合化学中相似相容原理,请你猜测:细胞膜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创设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2:1.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2.人的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中自由水最多。

红细胞代谢也需要细胞内有大量的自由水。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其次节的内容。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试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叙述法、探究法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老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同学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同学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同学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掌握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沟通。

老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绽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现“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学问。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老师给同学留出阅读和思索问题的时间,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用老师供应给同学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试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试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像相溶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结构方面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功能方面的内容,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结构决定功能。

生物膜结构内容是基础,有助于对生物膜功能的理解,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本章的学习。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大部分内容。

其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探讨建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将通过师生共同构建并体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物理模型,来自然生成生物膜的概念模型。

2.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构建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有过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初步体验。

(2)学生已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3)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难以形成逻辑关系,构建模型的能力不够。

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增强运用构建生物模型基本方法的体验,通过合作探究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并进行修正(小组自评自修与互评互修相结合)。

3.核心素养培育: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深入了解,回忆前面所学的细胞膜功能,增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通过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等内容,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理论是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需要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并体会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研究中重要作用,培育科学探究素养,增强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1.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2.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四、教学准备(1)课前制作单个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多糖的模型若干;(2)收集有关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研究的文字资料、图片、模拟动画;(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7-全文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色素溶液、生物膜样品。

实验原料:透明状况良好的生物膜样品。

实验记录表格。

3. 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能会是什
么样子。

(2) 实验操作:
a. 将生物膜样品通过刮取等方式取下,放置在载玻片上。

b. 将生物膜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显微镜镜片使其对焦,观察生物膜样品的流动情况。

c. 加入适量的色素溶液后,再次观察生物膜样品的流动情况。

(3) 实验记录: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总结。

(4) 实验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结果和现象,通过讨论与分析,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探讨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 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6) 实验延伸:
学生可在老师指导下,选择其他类型的生物膜样品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生物
膜样品的流动情况和特点。

4. 教学评价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总结的内容,以及对实验讨论中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
行评价。

5. 拓展应用
学生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中。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1。

地位与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通过“成分——-结构———功能”这条主线与其前后2 节以及第3 章第1 节紧密联系,并在这4节内容中居于枢纽地位。

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

其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点睛之笔,为教学的重点;而“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是教学的难点。

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是从生理功能——膜的通透性开始的,而与此相关的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及其选择透过性,学生已学习过,这为本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3。

教材重点难点(1)重点:①生物膜的的探究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2)难点: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适应功能的观点。

4.学时安排:45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②理解并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②培养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①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作用.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1.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活动性特点。

2. 简述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 经过火析迷信家树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简述迷信发现的普通规律。

4.经过火析迷信家树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学习做出假定。

教学重点生物膜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对迷信探求进程的剖析,树立生物膜模型的结构与功用相一致的观念。

教学进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求历程1.对生物膜成分的探求——脂质和蛋白质〔1〕欧文顿实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停止上万次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经过细胞膜。

依据相似相溶原理,提出假定: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对欧文顿假定的验证20世纪初,迷信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植物红细胞提取出来。

化学剖析说明,膜的主要成分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得出结论:细胞膜中还含有蛋白质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求——磷脂双分子层〔1〕荷兰迷信家的实验1925年,两位荷兰迷信家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外表积的两倍。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陈列为延续两层〔2〕磷脂分子的结构让先生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陈列3.对生物膜架构的探求——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细胞冰冻蚀刻实验迷信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提醒了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

结论:蛋白质在膜中的散布是不对称的;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4.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一〕〔1〕展现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志实验)结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活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活动镶嵌模型【典型例题1】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求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活动镶嵌模型的相反点是( )A. 两种模型都以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B. 两种模型都以为蛋白质分子平均陈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C. 两种模型都以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D. 两种模型都以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少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答案】A二、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活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完整word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完整word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1【设计思想】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

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

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6.教学过程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倡议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倡议书作为一种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规范。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1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七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新世纪孕育出新榜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1、在班级中,从小事做起,干好份内的卫生工作,保持教室清洁。

2、校园里,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

3、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4、尊敬师长,团同学,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5、利用休息时间到校外,如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服务。

6、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每年的3月5日,更要时刻将雷锋精神牢记在心,做到时时学雷锋,天天见效果。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慈善之举、感动之事,让我们的国家处处讲求奉献、充满和谐,行动起来吧。

埔上小学的全体同学们!xxxx少先队大队部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看,杨柳春风,又绿神州大地。

听,雷锋精神,再奏华美乐章!雷锋,他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一片片黑暗;他就是一滴水。

滋润一寸寸土地;他就是一粒种子。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他也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刻苦钻研,坚守岗位……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神圣,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平凡,但并非琐碎平庸。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中华大地,在欧洲的社团。

在北美的西点军校,在东南亚,在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熠熠生辉。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过程】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docx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docx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材分析木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冇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冇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乂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 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同时木节内容和而面的第二章屮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冇一定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木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口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简述牛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⑴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⑵发挥空间想彖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⑵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 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科学家;〕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五、教学方法1、教法:讲述、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配合多媒体教学。

2、学法: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1【设计思想】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

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

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6.教学过程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6.2 互动探究过程,拨开知识迷雾6.2.1 分析资料,进行科学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历史,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们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只知道物质的跨膜运输具有选择性,那么,我们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当时科学家就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进行探究实验的,假设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我们和欧文顿他们一起进行了如下实验,,那么你根据实验的现象会提出什么样的理论模型呢?板书:一、生物膜的探究历程板书:1.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多媒体展示:[小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1895年科学家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小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实验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你从该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资料1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②根据资料1和资料2的实验现象,你能提出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吗?教师:同学们和欧文顿一样聪明,推测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资料1和资料2的实验中我们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并且知道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脂质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布的呢?板书 2.单位膜模型的提出多媒体:[小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1925年,荷兰科学家 E. Gorter & F. Grendel ,将红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抽提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排成单分子层. 测得脂质展开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二倍。

学生讨论:①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②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多媒体:[小资料4]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

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

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③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怎样组成双磷脂分子层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练习本上绘制磷脂分子的排布图,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结果,实物投影演示部分同学的成果。

教师:生物膜的内外两侧都有水溶液,那么,生物膜中的双层磷脂分子的排布到底应该是哪一种呢?学生思考、板画或本子上画得出一致答案:教师: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膜中还有蛋白质等,那么,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多媒体展示[小资料5] 罗伯特森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补充小知识: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显黑色发暗 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发亮)学生讨论问题:①根据实验结果你能提出什么假说?教师:我们和罗伯特森一样,做出了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的,并且罗伯特森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那么,就我们现有的知识,大家思考讨论生物膜的“三明治”模型有没有不足之处呢?学生讨论:变形虫的摄食过程,人体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细胞的生长等 教师:大家的例子很好,那么,蛋白质和脂质到底是怎样分布的呢?随着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板书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小资料6] 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实验:1970年,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①本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 人细胞鼠细胞 370C 诱导 融合 荧 蛋白质 40分钟后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④细胞膜的流动性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当把温度降到0℃时结果会怎样?教师: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推知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其流动性和温度有关,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其中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设疑]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纵观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从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呢?学生讨论作答:(答案要点)1.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6.3 问题导读,教师总结,自主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师:的确,流动镶嵌模型虽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

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

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那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过度作用,承上启下)板书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生活动:自主阅读P68教材第一段,讨论回答问题并尝试自己绘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问题讨论]①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②蛋白质分子有哪几种存在形态?③膜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绘图能力] 绘制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准确绘制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的三种位置和糖被。

2.准确标注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多媒体演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括:(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教师边概括边投影逐步呈现下图实物投影几位学生绘制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指出绘制中存在的错误问题。

对于细胞膜来讲,只有膜的外侧分布有糖被,与细胞间的识别,信息交流有密切关系。

6.4 课堂小结 绘制生物膜的概念图今天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也重点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