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调研题型30六种物态变化的识别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例题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例题物态变化是物质状态的转变过程,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在不同状态之间进行转变,这些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环境等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比如水可以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再变成气态蒸汽。
本文将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并以例题的形式进行讲解。
知识点一: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特点是分子排列紧密,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距,能流动,具有一定的形状但无固定的体积;气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大,能自由移动,适应所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例题一:将以下物质分类为固态、液态或气态:水、冰、气体、红烧肉、煮沸的水。
解析:水在常温下是液态,冰是固态,气体是气态。
红烧肉在烹饪过程中是液态,而煮沸的水则处于液态状态。
知识点二:相变相变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有凝固、融化、汽化和凝结。
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凝结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题二:描述冰块融化的过程,并说明其与凝固的区别。
解析:冰块融化的过程是指冰块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当温度超过0°C时,冰块吸收热量,分子间距增大,从而使固态冰变成液态水。
与凝固相比,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液态水释放热量,分子间距减小,从而使液态水凝固成固态冰。
知识点三: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描述气体状态的方程,一般表达为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力,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代表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根据状态方程可以推导出气体的压缩、膨胀、热力学过程等性质。
例题三:如果一定压强下,气体的体积增加了一倍,温度增加了多少倍?解析: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P、V、T三者之间成正比关系。
物态变化判断
物态变化判断
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物质的状态,以便正确地处理和利用它们。
下面将从不同类别的物质入手,介绍物态变化的判断方法。
1. 水的状态变化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状态变化。
当水温度低于0℃时,水会凝固成为固态冰;当水温度在0℃到100℃之间时,水会呈现液态;当水温度高于100℃时,水会变成气态水蒸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温度来判断它的状态。
2. 金属的状态变化
金属是一种常见的固态物质,但在高温下,金属也会发生状态变化。
当金属受到高温加热时,它会逐渐变软,最终融化成为液态金属。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金属的温度和外部环境来判断它的状态。
3. 气体的状态变化
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它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状态变化。
当气体受到高压压缩时,它会变成液态;当液态气体受到高温加热时,它会变成气态。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气体的压
力和温度来判断它的状态。
4. 等离子体的状态变化
等离子体是一种高能物质,它可以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
等离子体的状态类似于气体,但它具有电离的特性,可以导电和发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等离子体的电离和发光情况来判断它的状态。
总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温度、压力、电离和发光情况来判断它的状态。
正确地判断物质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和利用它们,为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物态变化考点
物态变化考点
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等)之间转变的过程。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这些变化是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关于物态变化的一些主要考点:
1.相变类型: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的物态变化类型,例如固体到液体的熔化、液体到气体的汽化、气体到液体的凝结、液体到固体的凝固等。
理解这些变化涉及的热量转移和分子排列方式是重要的。
2.相变图表:理解和解释物质的相变图表是关键。
相变图表显示了温度和压力对物质相变的影响,例如水的三相图表。
在图表上识别不同相区域、相变线和临界点等是考试的重点。
3.热力学性质:学生需要了解物态变化背后的热力学性质,如比热容、潜热和熔解热。
这些概念解释了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4.影响相变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相变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凝结或汽化。
5.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描述了气体的状态,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理解状态方程可以帮助解释气体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相变。
6.相变的应用:了解相变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例如冷冻食品、制冷剂、蒸发冷却等。
7.气体与液体的相变:学生需要理解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变过程,特别是气化和液化。
这涉及到压力和温度对这些相变的影响。
这些考点对于理解物态变化及其在化学和物理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和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检测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以下是八年级上物理课程中的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归纳检测。
1.物态的基本特征物质的物态是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的。
固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最为强大,分子呈紧密有序的排列,具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呈无规则排列,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最为弱小,分子呈无规则排列,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2.相变的定义和分类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主要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固态的凝固、液态到气态的蒸发/汽化、气态到液态的液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和气态到固态的凝华等六种。
3.熔化和凝固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过程,发生在相同的温度下。
4.蒸发和液化蒸发是指液体表面部分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而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蒸发是非刺激性的,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液化是指气体由于受到外界压力增加而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5.升华和凝华升华是指固体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无需经过液态。
凝华是指气体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无需经过液态。
升华和凝华是可逆的过程,发生在相同的温度下。
6.保持物态的条件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外界环境下会发生不同的物态变化。
增加温度可以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和气态,降低温度可以使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
增加压力可以使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减小压力可以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和气态。
7.物态变化和能量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当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液态转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这被称为吸热反应;当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液态转变为固态时,释放热量,这被称为放热反应。
初中物理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及题型
初中物理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及题型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及题型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它们的形状、体积和流动性都有所不同。
固态的物质形状固定,体积一定,没有流动性;液态的物质形状不固定,体积一定,有流动性;气态的物质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有流动性。
2.物态变化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冰可以变成水,水可以变成水蒸气。
这些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物态变化是一个物理过程,物质种类没有变;发生物态变化时,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就没有物态变化。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结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
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空隙很小,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液态物质分子间空隙较大,分子活动范围较大;气态分子间空隙很大,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4.典型例题:1)例1:下列情况中不属于物态变化的是()A.冰化成水B.铁水浇铸成铁饼C.加热一铜片温度由2℃升高到100℃D.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2)例3:将体积分别为V1、V2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V总=V1+V2,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有空隙。
3)例6:宇宙中主要的物质状态是等离子态。
注:文章格式已进行修改,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对每段话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
夏天游泳的人从河水中上岸后,会感到比在水中更冷。
如果蹲下身子抱成团会暖和些吗?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这是因为水蒸气的热量比开水更高,能够对皮肤造成更多的损伤。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在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调燃着的木柴。
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改变液体的温度和液面上方气压的高低来控制沸腾的过程。
茶叶需要避光、干燥储存。
如果将茶叶包装好后放入冰箱,用低温储存,当它从冰箱里出来时,会出现汗水。
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茶叶包装后,不能马上打开,因为茶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变质。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答案)
详解详析[典例分析]典例1 C典例2 A[针对训练]1.A 2.A 3.B 4.A 5.C6.D7.D8.B9.C10.A11.凝华放出12.吸收凝固13.放出熔化14.液化低15.液化放出降低16.汽化吸热17.(1)汽化液化(2)熔化[典例分析]典例1[解析] 冰雪遇暖消融,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露珠逐渐消失,水珠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电熨斗冒出白雾,是电熨斗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树枝上形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典例2[解析] 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冰是水由液态凝固成的,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针对训练]1.[解析] 松花江里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太阳岛湿地中荷叶上的露珠,是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植物园内清晨轻盈的雾,是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冰雪大世界中的雪,是由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2.[解析] 滴水成冰,物质初始状态为液态,末状态为固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判断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会放出热量。
4.[解析] 樟脑丸会“变小”属于升华现象,“冰花”“水珠”和“冰挂”分别是由凝华、液化和凝固形成的。
5.[解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析]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此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小冰晶形成霜,是凝华过程。
7.[解析] “鱼冻住了”是鱼及身上的水结冰导致的,因此属于凝固现象;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是汽化;美丽的雾凇是在低温状态下,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人们呼出的“哈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专题36 物态变化(解析版)
专题36 物态变化考点透视物态变化是物理热学中常考的一个考点,难度不是很大,但学生往往容易混淆。
由于物体变化在生活中很常见,所以中考试题角度广、立意新颖,常常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造成失分。
另外,本章实验较多,尤其用图像处理数据、分析图像容易出错。
中考中,物态变化分值大约2 4分。
迷津点拨与点对点讲练一、物体变化辨析:物态变化定义实例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冰、雪化成水;炼钢;蜡烛的燃烧;沥青被晒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冰的形成;冰雹的形成;铁水铸造成铁器;房檐下的冰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湿衣服晒干;水沸腾;酒精蒸发;雾水散去;地上的水不见了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露、雾气、雨的形成;“白气”;杯子、水管、地板“冒汗”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樟脑球不见了;冰冻的衣服变干;雪人变小了;灯丝变细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霜、雪的形成;冰花;雾凇;冰棒包装纸粘有白粉例题1 (2021辽宁锦州)周末下午烈日炎炎,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罐可乐,放在餐桌上,不一会儿这罐可乐“大汗淋漓”。
下列现象与此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B.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D.燃烧的蜡烛在“流泪”【答案】A。
【解析】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矿泉水,一会儿瓶的外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水烧开时,壶嘴出现了“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A正确;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樟脑球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B错误;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是水蒸发形成了水蒸汽,是汽化现象,C错误;燃烧的蜡烛在“流泪”,是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D错误。
故选A。
【点拨】判断属于哪一种物态变化,只需要判断物质的“初态”和“末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即可判断。
对点练:(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答案】B。
中考必考题物态变化(囊括所以考点)
中考必考考点一: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相互关系:二.六种物态变化的例子一、熔化1、冰熔化成水;冰箱里冻物解冻2、铁变成铁水3、沥青被晒化4、松香熔化5、焊锡熔化。
二、凝固1、水冻成冰2、铁水铸造成铁3、蜡烛油变成蜡4、熔化的松香凝固5、熔化的焊锡凝固。
三、汽化1、水沸腾2、酒精蒸发3、液氮沸腾4、液化气变成气体5、汽油挥发6、雾水散去7、湿衣服变干8、地上的水变干9、橘子干了10、锅中水烧干了。
四、液化1、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烟”;2、雾;露的形成;3、烧开水壶嘴冒“白气”4、杯子、水管、地板“冒汗”5、眼镜片上起雾6、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7、揭开锅盖有水珠聚集在锅盖上8、雨的形成五、升华1、樟脑丸消失2、灯丝用久了变细灯泡内壁变黑(先升华再凝华)3、干冰降温4、碘(先升华再凝华)5、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6、雪堆消失、雪人变小六、凝华1、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窗户凝华成固态冰)2、瓦上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3、冰箱里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4、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5、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6、冰雹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三.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的例子有哪些?一、熔化吸热的有:1、吃冰棒降温医疗上用冰袋降温2、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如往葡萄酒中加冰块)等;二、凝固放热的有:1、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的。
2、果农夜间会给果树洒水,农民夜间会给秧苗周围灌水,就不易冻坏。
三、汽化吸热的例子:1、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收人体的热。
2、医疗上用酒精蒸发吸收人体的热来降低病人的体温。
3、夏天在地面上洒水是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周围的气温。
4、吹风扇可以让身上的汗水更快地蒸发吸收人体更多的热量使人觉得凉快。
5、从酒精中拿出的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下降后上升后不变(最后与室温一致)。
物态变化考试题型有答案解析
一、生活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吸热B .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吸热C .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放热D .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放热2.水无常形,变化万千。
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3.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打开电冰箱能看到“白雾”的季节是夏天,看到口中呼出白气的季节是冬季。
下面所述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中,错误的是( )A .夏天潮湿,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汽,是产生前者的条件之一B .夏季干旱,燥热是产生前者的条件之一C .口中呼出的气体含有大量水蒸汽是产生后者的条件之一D .冬季干燥、寒冷是产生后者的条件之一4. 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2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固体 液体 气体升华(吸热)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液化(吸热) 凝固(吸热) 凝华(吸热)5. 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A 、人呼出的水蒸气B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6. 用质地密实的薄纸做成一个纸锅,在纸锅中盛有适量的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水沸腾了,而纸锅却不会燃烧,这主要是因为( )A 纸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的温度B 纸的散热性能很好C 水的沸点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带点D 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7.寒冷的冬天,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B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C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外水蒸气凝华生成的D .玻璃窗上的“汗”是室外水蒸气液化生成的8.流行歌曲《青花瓷》因其浓浓的复古中国风而颇受广大歌迷喜爱。
晓婷同学从物理角度解读歌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天青色等烟雨”,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 .“炊烟袅袅升起”,炊烟随风飘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 .“月色被打捞起”,水中月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D .“冉冉檀香透过窗”,闻到檀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二、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相同的灶具和锅来煮鸡蛋,两人的锅中都加入同样多且足够的水、同样多的鸡蛋。
物态变化判断和吸放热判断 (人教版)(含答案)
物态变化判断和吸放热判断(人教版)试卷简介:训练六种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判断。
主要是判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里体现的物态变化。
掌握判断的方法是从定义出发,找准物质初末状态。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8分)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用久的灯泡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D.美丽的冰花是窗外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答案:D解题思路:A.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水蒸气遇冷变为雾和露,雾和露都是小液滴即液态,由气态变为液态,故为液化。
B.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水蒸气遇冷变为霜,霜是固态,由气态变为固态,故为凝华。
C.钨丝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气态,故为升华。
D.冰花是由室内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窗户时凝华而成的,并不是窗外的水蒸气。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物态变化的判断2.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变为固态。
人们穿上用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
关于其中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胶囊内物质熔化,放出热量,使人感到温暖B.胶囊内物质凝固,放出热量,使人感到温暖C.胶囊内物质汽化,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温暖D.胶囊内物质凝华,放出热量,使人感到温暖答案:B解题思路:由题意知,这种胶囊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胶囊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故为凝固。
胶囊内物质凝固放热,人体吸热,故感觉到温暖。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物态变化的判断3.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
下列事例中,物态变化过程与“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答案:C解题思路:“白气”是冰箱外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丁烷气体被压缩进打火机,由气态变为液态,为液化。
202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考点:物态变化
202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考点:物态变化
物态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主要涉及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六种变化。
1.熔化
物质由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吸热。
例如:生活中冰变成水。
2.凝固
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需要放热。
例如:生活中水变成冰。
3.汽化
物质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
例如:蒸发现象:生活中的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了,酒精挥发;沸腾现象: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4.液化
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放热。
例如:夏天的时候,自来水管上会“出汗”;冬天的时候,户外人的嘴里呼出“白气”;还有雾和露的形成;古诗文也有体现,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5.升华
物质由固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需要吸热。
例如:生活中樟脑丸变小;碘变成
碘蒸气;白炽灯里面钨丝变细。
6.凝华
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需要放热。
例如:北方的冬季,在树上看到“雾凇”;霜的形成;古诗文中也有体现,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试题调研题型30六种物态变化的识别
题型30六种物态变化的识别母题探究14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解析: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A选项中,灯丝(固体)变细(物质“跑了”,变为气体),这是一个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为升华,故A错;B选项中,湿衣服(里面有水,为液态)变干(水分子“跑到”空气中,为气体),这个过程为汽化(或蒸发),故B错;C选项中,酒精(液态)干了(变为酒精蒸气),这个过程为汽化,故C正确;D选项中,水(液态)结冰(固态)这个过程为凝固,因此D错.【答案】 C典例14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多选)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属于汽化现象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c.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D.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自粉’’,属于凝华现象解析: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白气”是由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C是正确的;剥去包装纸,冰棒“流汗”,是由于冰棒熔化了,不是液化现象,B选项是错误的;D选项中的“白粉”,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D.。
【答案】C、D题型攻略判断物态变化时,首先分析物理现象,找出态变化前后的状态;然后对照物态变化的定义,确认物态变化过程,即四部曲:举一反三典例143在透明塑料袋中滴人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窄气后把袋子口握紧,然后放人800C以上的热水中,会发现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在此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液化后汽化B.先汽化后液化C.先升化后凝华D.先凝华后升华【答案】 B典例144陈明同学将冰和盐的混合物放入搪瓷杯里,盖紧杯盖,过一会儿,发现搪瓷杯的外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珠.(1)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推断此水珠的来源.(2)与此实验现象的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有.(3)搪瓷杯里冰和盐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答案】(l)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雾和露(3)熔化典例145某地2011年的冬季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较少.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均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答案】液化凝华。
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如何判断是什么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如何判断是什么物态变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物理辅导资料,来帮助大家提高物理的学习能力,希望各位考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物态变化共有六种,虽然每种单独理解起来都不难,可一旦将它们放在一起,综合起来再去认识,它们之间的名称就容易混淆了。
近年来,判断是什么物态变化的习题多了起来,所以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先明确两个问题。
一、选准研究对象题目中是研究谁的,是谁的物态发生了变化,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
如夏天,吃冰棒能解热,这是为什么?该问题的研究对象就是冰棒,它在嘴里熔化时要吸热,所以能解热;但有的研究对象不好选择,容易发生思维的混乱,如向手上"哈气"和"吹气"时,手的感觉为什么会不同?"哈气"时,是呼出的水蒸气在手掌上液化放热而使人手感到暖和的;而"吹气"时,是加快了手上汗液的蒸发速度,蒸发吸热加快而使手感到凉爽的。
可见,它们的做法虽然相似,但由于手上感觉的不同,就推出了发生变化的对象不同,致使物态变化的过程也不同。
二、正确把握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物态变化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所以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一旦确定了,那变化的名称也就可以确定了。
但在确定前后两种状态时,题目中常常有干扰因素的出现,如空气中的水蒸气及人眼看不到的气体常隐含起来而不说出,像水变没了、樟脑球变小了等;有的物质状态还有容易使人混淆的字眼,如"白气"、"白雾"等,明辩它们所处的状态也是一个关键,由于"白气"能被人看到,所以它不是水蒸气,而是由小液滴组成的雾状物,由于小液滴的体积非常小,它能悬浮于空中,好像"气"一样,但它不是气体,而是液体,同理"白雾"也是由小液滴组成的。
六种物态变化辨析—(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3-4 六种物态变化辨析知识·解读一,判断步骤判断物态变化类型时,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先看清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分别是哪种状态,然后由物态变化地定义对号入座.判断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可按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判断发生物态变化前物质地状态。
第二步:判断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地状态。
第三步:由物质前后状态地变化判断物态变化类型,同时可以由从固态―→液态―→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液态―→固态是放热过程判断吸放热.二,熔化和凝固图象地“一波三折”熔化和凝固图象是通过实验数据作出地温度—时长图象,思路图象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弄清图象地两个坐标看清图象地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物理量,判断图象反映地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地相互变化关系。
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长,纵坐标表示温度,它表示地是温度随时长变化地图象。
(2)思路图象中地点图象中地起点,表示开始计时时刻晶体地温度,图中起点A表示开始计时时刻该晶体地温度是50 ℃。
B点表示晶体刚刚到达熔点,是固态,需吸热才开始熔化,是固态和固液共存状态地分界点。
C点表示熔化结束,已全部变成液态。
E点表示凝固开始。
F点表示凝固结束。
(3)思路图象中地线①确定熔点:晶体熔化图象中平行于时长轴地直线所对应地温度就是该晶体地熔点,如BC段对应地温度是80 ℃,表明该晶体地熔点是80 ℃。
确定凝固点:跟判断熔点地方式一致,该晶体地凝固点也是80 ℃。
说明同种晶体地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②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假如有一段与时长轴平行地直线,就是晶体。
假如没有这样地直线就是非晶体。
③由图线能确定晶体熔化地时长,BC段熔化过程用了5 min。
④能辨认是熔化图象还是凝固图象,如AB段温度升高是熔化图象。
FG段温度降低是凝固图象。
典例·解读例1,如图是海波地熔化图象,从图象中获得地信息正确地是( )。
A .海波地沸点是48 ℃B .海波在BC 段吸收了热量C .海波在CD 段是气态 D .6 min 时海波已全部熔化三,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情况巧判断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点:(1)物态变化地识别是解决此类问题地关键,只要弄清楚物态变化过程地吸,放热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
物态变化判断
物态变化判断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物质的物态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蜡烛的燃烧等等。
本文将以物态变化为主题,探讨不同条件下物质的状态转变。
一、固体到液体的融化固体到液体的融化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
当固体受到一定的热量作用时,其内部的分子开始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固体结构解离,固体变成液体。
例如,当我们将冰块放在室温下,冰块受到周围环境的热量传递,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冰块融化成水。
这是因为冰的熔点是0摄氏度,当温度超过0摄氏度时,冰的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冰转变为液态的水。
二、液体到气体的汽化液体到气体的汽化也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
当液体受到一定的热量作用时,其内部分子的振动速度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液体转变成气体。
例如,当我们煮水时,水受到热源的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最终水变成蒸汽。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的分子振动速度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水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
三、气体到液体的凝结气体到液体的凝结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
当气体受到一定的冷却作用时,其内部分子的振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气体转变成液体。
例如,当我们在冬天呼出的热气遇到冷空气时,热气中的水蒸气受到冷却,温度下降,最终水蒸气转变为液态的水滴。
这是因为水的饱和蒸汽压与温度有关,当温度下降到饱和蒸汽压以下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液体。
四、液体到固体的凝固液体到固体的凝固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
当液体受到一定的冷却作用时,其内部分子的振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液体转变成固体。
例如,当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却,水的温度逐渐降低,最终水凝固成冰。
这是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的分子振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使水转变为固态的冰。
总结起来,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转变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六种物态变化的区别专题
人教版八上物理六种物态变化的区别专题1.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物理知识。
对图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用扇子扇沾有酒精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示数将一直下降C.冰棍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D.洗澡间的镜子上有水雾,过一段时间又没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液化后汽化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A.秋日清晨,小草上霜的形成B.细雨过后,山涧中雾的形成C.寒冷冬天,地面上冰的形成D.炎热夏日,泼洒的水迅速干了5.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
“扬汤止沸”是指将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应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种方法都只能暂时止沸B.两种方法都能彻底止沸C.“扬汤”只能暂时止沸,“抽薪”能彻底止沸D.“扬汤”能彻底止沸,“抽薪”只能暂时止沸6.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下列现象中与上述碘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正在消融的冰凌B.花朵上形成的露珠C.冬天冰冻衣服晾干D.冬天形成的雾淞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B.在−118∘C时,酒精处于液态C.酒精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先升高再保持不变8.以下情况中冰的质量一定增加的是A.−10∘C的冰投入1∘C的水中B.−10∘C的冰放入1∘C的空气中C.−2∘C的冰放进0∘C的水中D.0∘C的冰放进0∘C的空气中9.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
2022年中考物理考前纠错必备--物态变化
物理考前纠错必备--物态变化【易错分析】1、相同点和不同点:六种物态变化的生活实例:雨、雪、雾、露、霜、冰花的形成过程的共同点是:①来源相同:都是来源于空气中的水蒸气②过程相同:都是遇冷放热③放热程度不同:霜、冰花放出的热量多,温度降得更低。
液化:雾、露、雨、白气。
凝华:雪、霜、雾淞。
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
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有的物态变化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晶体熔化、凝固及液体沸腾,都要满足:①温度要达到熔点(凝固点)或沸点②要继续吸(放)热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凝固)过程,吸(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凝固)过程,吸(放)热,温度升高(降低)。
5.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6.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7.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8 .窗上的冰花(凝华)、水珠(液化)出现在窗子的内表面。
9.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为100℃。
做水的计算题时,要当心不可跨越100℃。
烧开水属于汽化,在此过程中冒出"白汽"属于液化。
【好题闯关】例1、我们知道,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此时任何物质遇到如此高温的火焰都____。
为了保护发射台的台底,航天工程师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利用水的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
在CCTV1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曾经播放了“神舟三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壮观场景。
当“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只见火箭底部涌出庞大的白色气团,这是____形成的。
错答点评:(1)利用水的“汽化”来吸收巨大的热量。
学生容易答成: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吸收巨大的热量。
概念混淆。
(2)误以为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30六种物态变化的识别
母题探究141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解析: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A选项中,灯丝(固体)变细(物质“跑了”,变为气体),这是一个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为升华,故A错;B选项中,湿衣服(里面有水,为液态)变干(水分子“跑到”空气中,为气体),这个过程为汽化(或蒸发),故B错;C选项中,酒精(液态)干了(变为酒精蒸气),这个过程为汽化,故C正确;D选项中,水(液态)结冰(固态)这个过程为凝固,因此D错.
【答案】 C
典例142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多选)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D.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自粉’’,属于凝华现象
解析: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白气”是由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C是正确的;剥去包装纸,冰棒“流汗”,是由于冰棒熔化了,不是液化现象,B选项是错误的;D选项中的“白粉”,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D.。
【答案】C、D
题型攻略
判断物态变化时,首先分析物理现象,找出态变化前后的状态;然后对照物态变化的定义,确认物态变化过程,即四部曲:
举一反三
典例143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人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窄气后把袋子口握紧,然后放人800C以上的热水中,会发现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在此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化后凝华D.先凝华后升华
【答案】 B
典例144
陈明同学将冰和盐的混合物放入搪瓷杯里,盖紧杯盖,过一会儿,发现搪瓷杯的外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珠.
(1)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推断此水珠的来源.
(2)与此实验现象的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有.
(3)搪瓷杯里冰和盐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答案】(l)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雾和露(3)熔化
典例145
某地2011年的冬季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较少.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均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液化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