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高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词是“特征”,指⽰物的显著特⾊。
“建筑”⼀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词,⽓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代宗师开阔的视⾓和强烈的民族⾃豪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第⼀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于实际需要,受制于⾃然物理,⾮着意创制形式,更⽆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在其环境中产⽣,先⽽胚胎,粗具规模,继⽽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不⾃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化兴衰潮汐之映影;⼀国⼀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貌。
今⽇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独⽴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构系统,随我民族⾜迹所⾄,树⽴⽂化表志,都会边疆,⽆论其为⼀郡之雄,或⼀村之僻,其⼤⼩建置,或为我国⼈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化精神之重,下⾄服饰、车马、⼯艺、器⽤之细,⽆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部,⾮但在其结构本⾝之材质⽅法⽽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淆乱⼀系建筑⾃⾝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整理的《⾼三语⽂教案范⽂(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三语⽂教案范⽂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 本⽂的教学对象是⾼三的学⽣,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然科学⼩论⽂。
因此,学⽣对这种科学⼩论⽂已经有⼀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的简介性。
但对于⽂中提出的诸如“⽂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类⽂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实⽤类⽂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对⽂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
知识教育⽬标: ①理清⽂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培养⽬标: ①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指导学⽣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的⼀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学⽣探究问题的能⼒。
情感培养⽬标:通过学习,提⾼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
激发学⽣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根据⾃然科学⼩论⽂的特点和学⽣的学习状况,将本⽂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法”。
教学难点: ⼀,对建筑术语如“所”“⽃拱”“举架”的理解。
⼆、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法】 (⼀)教学⽅式: 学习说明⽂,主要让学⽣了解⽂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简洁明了的语⾔,并把学到的技巧运⽤于平时的写作中。
还要激发学⽣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主探究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瓦顶、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风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4.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如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的区别。
5. 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建筑资料和图片。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结合PPT和图片进行展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或者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中国建筑案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举办一个中国建筑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捕捉中国建筑的美。
3. 邀请一位建筑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專業知識。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如“木构架”、“斗拱”、“瓦当”等。
(2)能够分析并概括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信息,对具体建筑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梁思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国建筑与其他文化建筑的差异。
(3)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2. 对中国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概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特点。
(2)简介作者梁思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如“木构架”、“斗拱”、“瓦当”等。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3)比较中国建筑与其他文化建筑的差异。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分析具体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选取一个建筑实例,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小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建筑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建筑。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
2. 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建筑实例,分析其特点及意义。
3. 调查身边的传统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高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一章:中国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1.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类型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掌握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2.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结构与构造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特点,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3.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主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3.3 教学方法:通过模型、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4.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形式,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形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第五章:中国建筑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掌握保护中国建筑的方法和意义。
5.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保护中国建筑的方法和意义。
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现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保护中国建筑的方法和意义。
第六章: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原则,掌握不同建筑类型的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教案主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发现中国建筑特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投影仪、电脑。
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视频。
2.老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特征?二、讲解(20分钟)1.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
2.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平面布局、建筑形式、装饰样式等。
3.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不同之处。
三、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建筑物,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3.每个小组设计一篇海报,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包括特征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
四、呈现(20分钟)1.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设计的海报,并简要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
2.其他小组提问和评论,共同分享观点。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寻找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资料。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报告。
3.学生可以模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并制作小型模型建筑物。
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示例
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示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简明、严密、生动形象)。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型】:讲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知作者,解题(一)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
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
妻子林徽因是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8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8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版本本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第八章内容设计。
1.2 教材内容第八章的主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1.3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掌握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构造技法和建筑造型特征;•理解传统建筑在当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设计2.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教材第八章内容,在家中阅读教材并做好笔记,为下一节课的授课做好准备。
2.2 课堂授课2.2.1 导入(10分钟)用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建筑,比如天坛、故宫、孔庙等,在画展宣传海报的方式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2.2 介绍(3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庭院建筑、寺庙建筑、城墙建筑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同时,打出“木屋到瓦房,扁舟到画舫,简陋到华美,宗教到居住”这几个方面的概括性语句,加深学生对于建筑演变的了解。
2.2.3 讲解(50分钟)分步进行,讲解各方面的内容: 1.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技法,如琉璃瓦、大檐、榫卯和木结构等; 2.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造型特征,如斗拱、飞檐、闹檐、攒尖和角楼等;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古代祭祀、教育、商业、居住等方面; 4.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如当今大量出现的仿古建筑等。
2.2.4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特点、内涵和价值。
2.3 课后作业1.回答教材中出现的重点问题;2.选取一种建筑构造技法或一种建筑造型特征,作出相关的手工模型或是制成PPT,展示在课堂上;3.搜集当今中国城市地段和乡村旧建筑的景观照片,分析出其与传统建筑的异同之处。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包括图片展示、多媒体演示、讲解案例分析,以及学生作图、制PPT等多种形式的展示。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给学生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2.学生交流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25分钟)1.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强调中国建筑的传统和独特性。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a.注重环境和地域特点:山水与建筑相辅相成,注重环境协调。
b.重视平衡和对称: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c.借鉴自然元素:透过建筑来表达自然元素的美感。
d.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合理性:以功能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
e.注重装饰和细节:以砖雕、石雕、木雕等手法进行装饰。
f.模仿和吸收外来文化: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例子,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2.请学生分析展示例子中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和特点。
3.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建筑进行特征和特点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25分钟)1.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更多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例子,并分析其特征和特点。
2.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行组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传统中国建筑结构,并解释其特征和特点。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与学生共同总结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通过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设计的建筑结构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批判思维:在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优秀代表建筑,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设计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2.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风格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和了解。
-提问: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点?2.学习(30分钟)-分组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资料或案例,让学生发表对其的见解。
-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讨论结果:a.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c.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3.探究(20分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资料,对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4.拓展(20分钟)-小组合作任务:选取一个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对该建筑作品的流派、结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评论。
5.归纳总结(15分钟)-整理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优秀代表建筑的特色。
-提问:你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五、板书设计:-结构和材料特点-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今后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中国建筑的了解程度。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概念和观点,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斗拱”、“瓦当”等。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2. 文章中所涉及的的专业术语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兴趣: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特点。
(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深入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如“斗拱”、“瓦当”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其他中国建筑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3. 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其他中国建筑的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运用图片、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建筑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知识。
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8.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关于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四)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好坏的重要标准。
要在自然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五)读准字音墁地(màn)帷幕(wéi) 接榫(sǔn) 穹窿(lónɡ) 如翚斯飞(huī) 额枋(fānɡ)脊吻(wěn) 琉璃(liú) 轮廓(kuò) 水榭(xiè) 殷(yān)红殷(yīn)实切削(xiāo) 削(xuē)弱(六)板书设计明确:(一)(二)属于总体特征,(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三、合作学习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用具:电脑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
(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梁思成二、简介:(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