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带电粒子的转化与衰减过程.

合集下载

第四章、带电粒子的转化与衰减过程

第四章、带电粒子的转化与衰减过程

第四章、带电粒子的转化与衰减过程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了带电粒子的产生过程。

经过电场加速的快电子碰撞中性粒子会产生电子和正离子,而这些带电粒子经过电场加速获取能量,继续与中性粒子碰撞又产生电子和正离子,这样会导致带电粒子浓度越来越大,直至完全电离。

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定还有另一种过程使带电粒子减少,这就是带电粒子的衰减过程。

带电粒子的的衰减过程包括:正、负带电粒子相互碰撞发生复合;带电粒子与放电电极或管壁碰撞,导致带电粒子的消失。

除此之外,电子与中性原子或中性分子碰撞还会形成负离子。

一、负离子的形成气体放电中,除了有电子、正离子之外,还会有负离子存在。

实验证明,除了N 原子、惰性气体以及元素周期表中第II 族元素外,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形成负离子。

此外还有分子型负离子、聚合负离子以及多荷负离子(例如O 2-)。

1、原子型负离子为什么有的原子容易形成负离子,有的原子不容易形成负离子呢?这与原子的亲合势的大小紧密相关。

先介绍亲合势的概念。

亲合势:中性原子基电子态与相应的负离子基电子态的能量差,即为原子对电子的亲合势Wa ,单位一般取eV 。

如果某原子的亲合势为正值,且数值越大,则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越多,发生该过程的几率越大,且所形成的负离子越稳定。

这与能量最低原理相一致。

比如F 原子的亲合势在所有元素中是最大的,为+4.0eV ,所以F 原子与电子碰撞容易形成负离子,并放出能量。

负离子的稳定性:根据原子理论,当电子依附在原子上形成负离子后,负离子与原子一样,具有一系列能级(量子态),负离子的基电子态的位能与对应中性原子的基电子态相比,负离子的基电子态的位能越低,则该负离子越稳定。

例如,F -比F 低4.0eV ,所以F -容易形成,且稳定。

卤族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比封闭壳层只少一个电子,最容易俘获一个电子形成稳定壳层。

所以卤族元素的电子亲合势均为相当大的正值(F :4.0eV ;Cl :3.7eV ;Br :3.5eV ;I :3.1eV ),所以卤族原子极易形成负离子。

2019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原子核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课件 粤教版选修3-5教学资料

2019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原子核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课件 粤教版选修3-5教学资料
痕,故选 C. 答案:C
拓展二 原子核的衰变
1.当原子核发生 α 衰变时,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 数如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当原子核发生 α 衰变时,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小 2,中子数减小 2,因为 α 衰变的实质是 2 个质子和 2 个 中子结合在一起从原子核中被抛射出来.
2.当发生 β 衰变时,新核的核电荷数相对原来的原 子核变化了多少?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怎样变 化?
则中子数为 134,可知放射性元素钍29302Th 的原子核 比氡28260Rn 原子核的中子数多 8 个,故 C 错误;钍29302Th 衰变成氡28260Rn,可知质量数少 12,电荷数少 4,因为经 过一次α衰变,电荷数少 2,质量数少 4,经过一次β衰变, 电荷数多 1,质量数不变,可知经过 3 次α衰变,2 次β衰 变,故 D 错误.
对空气的 电离作用
在空气中 的径迹
通过胶片
很强
较弱
很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粗、短、直 细、较长、曲折 最长
感光
感光
感光
2.三种射线的分离. (1)用匀强电场分离时,带正电的 α 射线沿电场方向 偏转,带负电的 β 射线沿电场的反方向偏转,且 α 射线 偏转小,β 射线偏转大,而 γ 射线不偏转.如图 a 所示.
(2)用匀强磁场分离时,α 射线和 β 射线沿相反的方向 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在同样的条件下 α 射线的轨道半径 大,β 射线的轨道半径小,γ 射线不偏转.如图 b 所示.
2.衰变种类. (1)α 衰变:放出 α 粒子的衰变,如29328U→29304Th+42He. (2)β 衰变:放出 β 粒子的衰变,如23940Th→29314Pa+0-1e. 3.衰变规律: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衰变前后的电荷 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4.α 衰变和 β 衰变的实质. (1)α 衰变:原子核内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 α 粒子,并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中 抛射出来,产生 α 衰变,即 211H+210n→42He.

发光学与发光材料复习总结终极版-参考资料

发光学与发光材料复习总结终极版-参考资料

第一章发光学与发光材料1、发光:当某种物质受到激发(射线、高能粒子、电子束、外电场等)后,物质将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能量会通过光或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如果这部分的能量是位于可见、紫外或是近红外的电磁辐射,此过程称之为发光过程。

2、单重态:一个分子中所有电子自旋都配对的电子状态三重态:有两个电子的自旋不配对而平行的状态3.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转至较低振动能级的过程,其效率较高。

4.内转换: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5.系间窜越: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6.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7.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经振动驰豫、内转换、振动驰豫到达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荧光。

8.磷光:若第一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系间窜跃到达第一激发三重态,再通过振动驰豫转至该激发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的光线称为磷光。

9.光致发光:用光激发产生的发光叫做光致发光。

10.电致发光:用电场或电流激发产生的发光。

11.阴极射线发光:发光物质在电子束的激发下产生的发光。

荧光灯:是一种充有氩气的低气压汞蒸气的气体放电灯,在低压汞蒸气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波长为253.7mm的紫外线,以及少量波长为185nm的紫外线和可见光。

在灯管表面涂有荧光粉,可以将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转化为可见光。

11.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即工作物质、激励能源和光学谐振腔。

12.等离子体:是指正负电荷共存,处于电中性的放电气体的状态。

14.晶体:有许多质点包括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群,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排列而成的固体物质。

单晶:整个晶格是连续的。

多晶:有大量小单晶颗粒组成的集体。

非晶:组成物质的原子或离子的排列不具有周期性。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习题精选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习题精选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习题精选(一)1.题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特殊群体的诊断性检查作出规定,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一定期间内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该一定期间是指()。

选项A:3至5周;选项B:5至8周;选项C:8至15周;选项D:15至25周。

答案及解析:由于在妊娠8至15周受到照射,即受到1Sv有效剂量的照射,诱发智力低下的概率为40%。

因此在妊娠8至15周内是射线照射引发智力低下的最敏感时期,其次是16至25周。

故本题选C。

2.题目: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必须具备的人员不包括()。

选项A: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影像医师;选项B:高年资有资质的介入放射医学影像技师;选项C:病理学专业技术人员;选项D:相关内外科的专业技术人员。

答案及解析:病理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在病理科及相关专业岗位工作,并不具备从事放射医学工作的资质。

故本题选C。

3.题目:《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编制()。

选项A: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选项B:放射工作卫生许可或安全许可申请;选项C: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选项D: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批准文件。

答案及解析:为进一步规范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

该《规定》于2012年4月12日由卫生部以卫监督发〔2012〕25号印发。

《规定》共13条,适用于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审核、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等卫生审查活动。

其中第七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施工前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并提交下列资料:(一)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申请表;(二)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三)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资料。

核辐射探测复习知识点

核辐射探测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相互作用:1.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核外电子非弹性碰撞(电离,激发)2.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辐射损失)3.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弹性碰撞(核阻止)4.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弹性碰撞电离损失能量:入射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使靶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损失的能量(电离:核外层电子客服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成为正离子激发:使核外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辐射损失能量: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以辐射光子损失能量轫致辐射: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带电粒子的速度和方向改变,并伴随发射电磁辐射阻止本领:单位路径上的能量损失S=-dE/dx=S ion+S rad重:S=S ion=(1/4πε0)2(4πz2e4/m0v)2NBBethe公式结论:1.电离能了损失率和入射带电粒子速度有关,质量无关2.和电荷数平方z2正比3.S ion随粒子E/n变化曲线:a段:入射粒子能量E较低时, S ion与z2成正比,曲线上升b段(0.03MeV-3000MeV):相对论项作用不显著, S ion与E成反比,曲线下降c段:能量较高时,相对论修正项起作用, S ion与B成正比,曲线上升4.高Z 和ρ物质阻止本领高布拉格曲线:随穿透距离增大而上升,接近径迹末端,由于拾取电荷而下降。

同样能量的入射带电粒子经过一定距离后,各个粒子损失的能量不会完全相同,是随机性的,发生了能量离散,即能量歧离. 射程歧离:单能离子的射程也是涨落的为何峰值上升?因为部分粒子已经停止运动,相当于通道变窄,剩余粒子能量集中,导致峰值上升.沿x方向,能量降低,离散程度变大,峰值降低.射程R带电粒子沿入射方向所行径的最大距离路程:实际轨迹长度解释各种粒子的轨迹:重带电粒子质量大,其与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基本不会导致运动方向有偏差,径迹几乎是直线:由于次级电离,曲线会有分叉:质子和α粒子粗细差别:能量提高,径迹变细.电子的径迹不是直线,散射大. 射程R正比于m/z21.v同两种粒子同物质R1/R2=m1/m2*(z2/z1)22.v同一种粒子两物质R a/R b=√A a/√A b *(ρb/ρa)α粒子空气射程R0=0.318Eα1.5R=3.2*10-4√A/ρ*R air比电离:带电粒子在穿透单位距离介质时产生的离子对的平均数δ射线:带电粒子在穿透介质时产生的电子-离子对中的具有足够能量可以进一步电离的电子电子S rad/S ion=EZ/800快电子S rad正比于z2E/m2*NZ2屏蔽电子材料:当要吸收、屏蔽β射线时,不宜选用重材料:当要获得强的X射线时,选用重材料做靶.电子反散射及效应:电子由原入射方向的反方向反射回来,从入射表面射出.对于放射源,反散射可以提高产额:对于探测器,会产生测量偏差. When反散射严重:对于同种材料,入射电子能量越低反散射越严重:对同样能量的入射电子,原子序数越高的材料,反散射越严重光电效应:光子把全部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使其发射出去而光子本身消失的过程.是光子和整个原子的作用结果,主要集中在内层电子,还会有俄歇电子或特征X射线.(为何不与自由电子-因为入射光子有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其发生反冲,否则能量不守恒)采用高Z材料可提高探测效率,有效阻挡γ射线:γ光子能量越高,光电效应截面σph 越小. 入射光子能量低时,光电子趋于垂直方向发射:入射光子能量高时,光电子趋于向前发射.康普顿效应:γ射线和核外电子非弹性碰撞,入射光子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成为反冲电子,光子受到散射,运动方向和速度改变,成为散射光子. 散射角θ=180时即入射光子和电子对心碰撞,散射光子沿入射光子反方向射出,反冲电子沿入射方向射出-反散射.能量高的入射光子有强烈的向前散射趋势,低的向前向后散射概率相当.康普顿坪:单能入射光子所产生反冲电子的能量为连续分布,在能量较低处反冲电子数随能量变化小,呈平台状:康普顿边缘:在最大能量处,电子数目最多,呈尖锐的边界.峰值Ee=hν-200keV电子对效应:当入射光子能量较高,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在库伦场作用下转换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电子对效应出现条件:hν>2m0c2=1.022MeV 电子和正电子沿入射光子方向的前向角度发射,能力越高,角度越前倾. 湮没辐射:正电子湮没放出光子的过程.实验上观测到511kev的湮没辐射为正电子的产生标志单双逃逸峰:发生电子对效应后,正电子湮没放出的两个511keV的γ光子可能会射出探测器,使得γ射线在探测器中沉积的能量减小.低能高Z光电,中能低Z康普顿,高能高Z电子对.线形衰减系数μ=σγN 质量衰减系数μm=μ/ρ质量厚度x m=ρx平均自由程: 表示光子每经过一次相互作用之前,在物质中所穿行的平均厚度λ=1/μ 宽束N=N0Be-μd窄束I(x)=I0e-μx半减弱厚度:射线在物质中强度减弱一半时的厚度D1/2= λ ln2第二章气体探测器信息载流子:气体(电子离子对w=30eV,F=0.2-0.5)闪烁体(第一打拿极收集到的光电子w=300ev,F=1)半导体(电子空穴对w=3ev,F=0.1 )平均电离能: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产生一对离子对所平均消耗的能量电子和离子相对运动速度:电子漂移速度为离子1000倍,约106cm/s雪崩:电子在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过程. 条件:足够强的电场和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非自持放电:雪崩只发生一次自持放电:通过光子作用和二次电子发射,雪崩持续发展R0C0<<1/n脉冲(电子T-<<R0C0n<<T+、离子R0C0n>>T+)、R0C0>>1/n累计(电流、脉冲束)1.仅当正离子漂移时外回路才有离子电流i+(t)2.正离子从初始位置漂移到负极过程,流过外回路电荷量不是离子自身的电荷量e,而是在正极感应电荷量q1 电子电流i-(t)同理本征电流i(t)=i+(t)+i-(t) q1+q2=e电离室构成:高压极,收集极,保护极和负载电阻工作气体:充满电离室内部的工作介质,应选用电子吸附系数小的气体.圆柱型电子脉冲原理:利用圆柱形电场的特点来减少Q-对入射粒子位置的依赖关系,达到利用”电子脉冲”来测量能量的目的.能量分辨率η=ΔE/E*100%=Δh/h*100%=2.36ΔE能谱半高宽FWHM=ηE=2.36=2.36σ探测效率:入射到脉冲探测器灵敏体积内辐射粒子被记录下的百分比总输出电荷量Q=N*e=E/W*e脉冲电离室饱和特性曲线:饱和区斜率成因:灵敏体积增加,对复合的抑制,对扩散的抑制饱和电压V1-对应90%饱和区的脉冲幅度放电电压V2工作电压V=V1+(V2-V1)/3 坪特性曲线:描绘电离室计数率和工作电压关系成因:甄别阈不同电压小于V1时在符合区,但不是每个粒子都能形成一个电子离子对.仅少数可达到计数阈值h,V0上升至饱和电压后电子离子对N基本不变分辨时间(死时间):能分辨开两个相继入射粒子间的最小时间间隔时滞:入射粒子的入射时刻和输出脉冲产生的时间差累计电离室工作状态要求输出信号的相对均方涨落V I2≈1/nT<<1 V V2≈1/2R0C0n<<1 饱和特性曲线斜率:灵敏体积增大,复合的抑制,漏电流灵敏度η=输出电流或电压值/射粒子流强度(采用多级平行电极系统可提高) why曲线后部分离:部分电子离子对复合,未达到饱和电压,引起输出电流信号偏小正比计数器是一种非自持放电的气体探测器,利用碰撞电荷讲入射粒子直接产生的电离效应进行放大,使得正比计数器的输出信号幅度比脉冲电离室显著增大输出电荷信号主要由正离子漂移贡献r处场强E(r)=V0/rlnb/a V T=ET*alnb/a 只有V0>V T才工作于正比工作区,否则电离室区气体放大倍数A=n(a)/n(r0)A仅于V0V T有关,与入射粒子位置无关气体放大过程(电子雪崩)当电子到打距极丝一定距离r0后,通过碰撞电离过程电子数目不断增加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过程中碰撞电离,碰撞激发(气体退激发射子外光子,阴极打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碰撞电离) 光子反馈:次级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发生碰撞电离A t=A/1-γA 光子反馈很快;加入少量多原子分子气体M可以强烈吸收气体分子退激发出的紫外光子变成M*,后来又分解为小分子(超前离解) 气体放大过程中正离子作用:1.停止电子倍增2.再次触发电子倍增(离子反馈)输出信号:1.电流脉冲形状一定,与入射粒子位置无关,电压脉冲为定前沿脉冲2.响应时间快3.R0C0>>T+时,获得最大输出脉冲幅度ANe/C0分辨时间/死时间τD与脉冲宽度正比,τD内产生的脉冲不会被记录造成计数损失,死时间可扩展. m=n/1-nτD m真实n测量时滞:初始电子由产生处漂移到阳极时间时间分辨本领:正比计数器对时间测量的精度正比计数器坪特性曲线斜率:由于负电性气体、末端与管壁效应等,有部分幅度较小的脉冲随工作电压升高而越来越多地被记录下来GM放电过程:1.初始电离和碰撞电离:电子加速发生碰撞电离形成电子潮-雪崩 2.放电传播(光子反馈):Ar*放出紫外光子打到阴极上打出次级电子 3.正离子鞘向阴极漂移,形成离子电流4.离子反馈:正离子在阴极表面电荷中和缺点GM死时间长,仅计数A t=A/1-γA自持放电:阴极新产生电子向阳极漂移引起新的雪崩,从而在外回路形成第二个脉冲,周而复始.-实现自熄:改变工作高压,增加猝熄气体-有机(阻断光子,离子反馈;工作机制:1.电子加速发生碰撞电离形成电子潮-雪崩过程 2.Ar*放出紫外光子被有机气体分子吸收3. 正离子鞘向阴极漂移实现电荷交换4.有机气体离子在阴极电荷中和),卤素(工作机制:1.电离过程靠Ne的亚稳态原子的中介作用形成电子潮2.Ne*退激发出光子在阴极打出电子,或被Br2吸收打出新点子3.正离子鞘Br+向阴极漂移4.Br+在阴极表面与电子中和超前解离)GM管和正比计数器区别:GM输出信号幅度和能量无关,只能计数,死时间非扩展型死时间校正:m=n(mτD+1)GM坪特性曲线坪斜成因:随工作电压增高,正离子鞘电荷量增加,负电性气体电子释放增加,灵敏体积增大,尖端放电增加死时间t d:电子再次在阳极附近雪崩的时间复原时间t e:从死时间到正离子被阴极收集,输出脉冲恢复正常的时间分辨时间t f:从0到第二个脉冲超过甄别阈的时间GM计数管离子对收集数N与工作电压关系图:1.复合区(电压上升,复合减少,曲线上升)2.饱和区(电荷全被收集)3.正比区N=N0M(碰撞电离产生气体放大,总电荷量正比于原电荷量)4.有限正比区N>>N0(M过大,过渡区)5.盖格区(随电压升高形成自持放电,总电离电荷与原电离无关,几条曲线重合)第三章闪烁体探测器优点:1.探测效率高,可测量不带电粒子,对于中子和γ光子可测得能谱2.时间特性好,可实现ns的时间分辨工作过程:射线沉积能量,电离产生荧光,荧光转换为光电子,光电子倍增,信号流经外回路闪烁体探测器组成:闪烁体,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低压电源,分压器和前置放大器分类:无机闪烁体(无机盐晶体,玻璃体,纯晶体),有机闪烁体(有机晶体,有机液体闪烁体,塑料闪烁体)气体闪烁体(氩、氙)无机闪烁体发光机制:入射带电粒子可以产生电子空穴对,也可以产生激子(相互转化) 有机闪烁体发光机制:由分子自身激发和跃迁产生激发和发光气体闪烁体发光机制:入射粒子径迹周围部分气体被激发,返回基态时发射出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需要三倍禁带宽度能量光能产额Y ph=n ph/E=4.3*104/MeV 闪烁效率C ph=E ph/E=13%闪烁光子传输和收集通道:反射层,光学耦合剂,光导反射层:把光子反射到窗: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耦合剂(折射系数较大的透明介质,周围介质折射系数n1,闪烁体n0,全反射的临界角θc=sin-1n1/n0):排除空气,减少由全反射造成的闪烁光子损失光导:具有一定形状的光学透明固体材料,连接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有效地把光传输到光电转换器件上:具有较高折射系数,与闪烁体和光电转换器光学接触好. 光电倍增管PMT: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由入射窗,光阴极,聚焦电极,电子倍增极(打拿极,次级电子产额δ=发射的次级电子数/入射的初级电子数),阳极和密封玻璃外壳组成.光谱效应:光阴极受到光照射后发射光电子的几率为波长的函数量子效率Q k(λ)=发射电子数/入射光子数光阴极的光照灵敏度S k=i k/F S a=i a/F S a=g c*M*S k第一打拿极的电子收集系数g c=第一打拿极收集到的光电子数/光阴极发出的光电子数PMT的电流放大倍数M=阳极收集到的电子数/第一打拿极收集到的电子数飞行时间(渡越时间)te:一个光电子从光阴极到达阳极的平均时间渡越时间离散Δte为te的分布函数的半宽度闪光照射到光阴极时,阳极输出信号可能不同-原因:1.光阴极的灵敏度在不同位置不同2.光阴极不同位置产生的光电子被第一打拿极收集的效率不同解决:1.改进光阴极均匀性 2.改进光电子收集均匀性 3.利用光导把光电子分散在整个光阴极输出信号:闪烁体发出闪烁光子数n ph=Y ph E 第一打拿极收集到光电子数n e=n ph T 阳极收集到电子数n A=n e M 输出电荷量Q=n A e=Y ph TMe电压脉冲型工作状态R0C0>>τ优:脉冲幅度大缺:脉冲前沿后沿慢电流脉冲型工作状态R0C0<<τ优: 脉冲前沿后沿快缺:脉冲幅度小小尺寸闪烁体:仅吸收次级电子的能量,大尺寸闪烁体:吸收全部次级电子、次级电磁辐射能量中尺寸闪烁体:吸收次级电子能量,可能吸收次级电磁辐射能量;康普顿边沿与全能峰之间连续部分-多次康普顿散射造成-康普顿效应产生的散射光子又发生康普顿效应;单逃逸峰-正电子湮没辐射时产生的两个511keV的湮没光子一个逃逸而另一个被吸收,双逃逸峰-两个光子都逃逸;全能峰-对应γ射线能量的单一能峰第四章半导体探测器本征半导体:理想的纯净半导体,价带填满电子,导带无电子禁带宽度硅300K-1.115ev 0K-1.165ev锗300K-0.665ev 0K-0.746ev 电子空穴密度硅n=p=2*1010/cm3锗n=p=2.4*1013/cm3半导体探测器分类:均匀型,PN结型,PIN结型,高纯锗HPG,化合物半导体,雪崩半导体,位置灵敏半导体半导体探测器的优点:1.非常好的位置分辨率 2.很高的能量分辨率3.很宽的线形范围4.非常快的响应时间Si:适合带电粒子测量,射程短Ge:纯度高,可以做成较大的探测器:可用于γ能谱测量掺有施主杂质的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是电子,叫做N型半导体:掺有受主杂质的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是空穴,叫P型半导体补偿效应:当p>n,N型转换为P型半导体p=n时完全补偿平均电离能特点:1.近似与入射粒子种类和能量无关,根据电子空穴对可推入射粒子能量 2.入射粒子电离产生的电子与空穴数目相等 3.半导体平均电离能约3eV,远小于气体平均电离能30eV 陷落和复合使载流子减少半导体探测器材料特性:长载流子寿命(保证载流子可被收集),高电阻率(漏电流小,结电容小)PN型半导体:适合测量α粒子这类短射程粒子,不适合测量穿透力强的射线势垒高度V0=eN d W2/2ε宽度W=(2εV0/eN d)1/2=(2εV0ρnμn)1/2PIN半导体:温度升高,Li+漂移变快;Li+形成PN结,Li+与受主杂质中和,实现自动补偿形成I区(完全补偿区,耗尽层,灵敏体积),形成PIN结why半导体PN结可作为灵敏区?1.在PN结区可移动的载流子基本被耗尽,只留下电离了的正负电中心,具有高电阻率 2.PN结上加一定负偏压,耗尽区扩展,可达全耗尽,死层极薄,外加电压几乎全部加到PN结上,形成高电场 3.漏电流小,具有高信噪比高纯锗:一面通过蒸发扩散或加速器离子注入施主杂质形成N区,并形成PN结,另一面蒸金属形成P+作为入射窗,两端引出电极第五章辐射探测中的统计学f(t)=me-mt t=1/m σt2=1/m2第六章核辐射测量方法符合事件:两个或以上在时间上相关的事件真符合:用符合电路选择同时事件反符合:用反符合电路来消除同时事件,当一个测量道没有输入信号时,另一道的信号才能从符合装置输出符合道计数率nc=Aεβεγ偶然符合:在偶然情况下同时达到符合电路的非关联事件引起的符合(偶然计数n rc=2τs n1n2) 电子学分辨时间τe=FWHM/2符合计数n c=n co+n rc 真偶符合比R=n co/n rc=1/2τs A电压工作状态脉冲幅度⎺h=Ne/C0 E=Κ1⎺h+K2=Gx+E0 G0增益E0零截α能量分辨率FWHMs=2.36√FEαW0探测器选择α:金硅面垒半导体探测器、屏栅电离室、带窗正比计数器β:半导体探测器、磁谱仪γ:单晶γ谱仪全能峰E f=Eγ单Es= Eγ-511keV双E d= Eγ-1022keVy(i)=y(I p)exp[-(i-I p)2/2σ2] η=FWHM/I p FWHM=2.36σ峰康比p=全能峰的峰值/康普顿平台的峰值半导体峰总比f p/T=特征峰面积/谱总面积第七章中子探测反应堆周期T:反应堆内中子密度变化e倍所需时间平均每代时间τ:上一代中子的产生到被吸收后又产生新一代中子的平均时间K=堆内一代裂变中子总数/堆内上一代裂变中子总数T=τ/K-1反应堆功率测量系统功能:为反应堆提供工况控制信息(控制方面),为反应堆的安全保护系统提供安全保护信号(安全方面)中子测量方法:核反冲法,核反应法,核裂变法,活化法中子能谱测量方法:核反应法,核反冲法,飞行时间法中子探测器原理:通过中子与核相互作用产生可被探测的次级粒子并记录这些刺激粒子探测过程:1.中子和辐射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带电粒子或感生放射性2.在某种探测仪表记录这些带电粒子或放射性中子探测器种类:1.气体探测器(BF3正比计数管,涂硼正比计数管,长计数管,平行板电离室,圆柱形电离室,γ补偿电离室,长中子电离室)2.固体探测器(硫化锌快中子屏,硫化锌慢中子屏,含锂闪烁体,有机闪烁体)堆芯外仪表:核仪表系统(2个源量程测量通道2个中间量程测量通道4个功率量程测量通道),提供信号,提供控制信号,监测功能堆芯内仪表:堆芯裂变电离室,涂硼室,γ温度计.自给能探测器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系统:驱动装置,组选择器,路选择器,中子探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题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题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题第一章概述一、名词解释大气和环境空气,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TSP和PM10,二次污染物,硫酸烟雾,光化学氧化剂,能见度,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二、填空题1.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干结空气、水蒸气、各种杂质。

2.干结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在标准状态下(273.15k,101325Pa)密度为1.293kg/m3 3.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大致可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四类。

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5.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6.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其种类很多,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五大类。

7.从大气污染的控制角度,按气溶胶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将其分为粉尘、烟、飞灰、黑烟、雾。

8.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人为污染源按照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线源。

按人们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按对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可分为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9.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平均粒径为1.0μm,密度为2500kg/m3,如果散射率K=2,能见度为8km时颗粒物的浓度是mg/m3。

10.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2.11.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吸入污染空气。

12.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按其用途可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大气污染警报标准。

按其使用范围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13.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指数的记入项目为PM10、SO2、NO2、CO、O3。

三、简答题1、简述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区别4、如何实现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最新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4.2《原子核的衰变》优质课件.ppt

最新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4.2《原子核的衰变》优质课件.ppt
4.类平抛 电场线方向相同 电场线方向相反 5.匀速圆周 左手
知识储备区
新知呈现
6.贝可勒尔 (1)射线 (2)射线 (3)放射 7.(1)氦原子核 2 4 (2)电子流 (3)短 电磁波 8.(1)十分之一 很小 一张纸 很强
(2)光速 较强 几毫米 较弱 (3)更强 几厘米 很小
9.(1)半数 大量原子核 (2)核内部自身
答案 C
返回
二、衰变实质及次数的计算
要点提炼
1.衰变过程
(1)α 衰变:AZX→
Y A-4
Z-2
+42He
(2)β 衰变:AZX→ Z+A1Y +0-1e
2.α 衰变和 β 衰变的实质
(1)α 衰变:210n+ 211H →42He (2)β 衰变:10n→ 11H + -01e
3.衰变规律 衰变过程遵守 质量数 守恒和 电荷数 守恒. 4.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
第4章 从原子核到夸克
4.2 原子核的衰变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现象. 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 3.知道衰变及两种衰变的规律,能熟练写出衰变方程. 4.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的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知识储备区
知识链接
1.核电荷 核电荷 质量 质量
2. 42He 11H 10n -10e 3.质量 电荷
解析 由于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子数和中子数均减少2,每发生
一次β衰变中子数减少1,而质子数增加1,故 Pb较 U质子数
少10,中子数少22.
206
238
82
92
答案 10 22
(3)综合写出这一衰变过程的方程.
解析 核反应方程为29382U→28062Pb+824He+60-1e 答案 29382U→28062Pb+842He+6-0 1e

高中物理 第4章 从原子核到夸克 2 原子核的衰变课件 沪教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4章 从原子核到夸克 2 原子核的衰变课件 沪教版选修3-5

[解题探究] (1)α、β 衰变遵循什么规律? (2)每发生一次 α 衰变,质子数、中子数如何变化?β 衰3940Th,质量数少 4,电荷数少 2,说明① 为 α 衰变.23940Th―②―→23941Pa,质子数加 1,质量数不变,说 明②为 β 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29314Pa―③―→23942U,质子数加 1,质量数不变,说明③为 β 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故选
(2)在匀强磁场中,α 射线偏转半径较大,β 射线偏转半径较 小,γ射线不偏转,如图乙所示.
(1)三种射线能量都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 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 有极其复杂的结构. (2)β 射线中的电子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并不是原子核外 面的电子跃迁出来形成的.
如图所示,R 是一种放射性 物质,虚线方框内是匀强磁场,LL′ 是厚纸板,MN 是荧光屏,实验时, 发现在荧光屏的 O、P 两点处有亮 斑,由此可知磁场的方向、到达 O 点的射线、到达 P 点的 射线应属于( )
[答案] (1)146C→0-1e+147N (2)11 460 年
碘 131 的半衰期约为 8 天.若某药物含有
质量为 m 的碘 131,经过 32 天后,该药物中碘 131 的含量
大约还有( )
m
m
A. 4
B. 8
m
m
C.16
D.32
解析:选 C.经过 32 天即 4 个半衰期,碘 131 的含量变为 m′ =2m4=1m6,C 项正确.
α 衰变、β 衰变在磁场中的轨迹分析 设有一个质量为 M0 的原子核,原来处于静止状态.当发生 一次 α(或 β)衰变后,释放的粒子的质量为 m,速度为 v, 产生的反冲核的质量为 M,速度为 V. 1.动量守恒关系:0=mv+MV 或 mv=-MV.

4-3带电粒子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3带电粒子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2) 非弹性散射 中子的一部分能量用于激发原子核,而后它 离开相互作用点,被激发的原子核放出光子 后又回到基态。因此,中子的部分能量变成 了辐射γ 能。
(b) 非弹性碰撞
中子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3) 吸收
原子核俘获中子的过程称为吸收。俘获中子的原子 核呈激发状态,紧接着它就发射出光子或带电的粒 子。 对于几个重原子,也可能发生核裂变图。残存的原 子核常常是放射性的。
R0 0.318E
3/ 2
4.4 β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子与靶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
电离、激发 快电子穿过靶物质时,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从而把一部分 能量转给核外电子,使靶原子电离或激发。 轫致辐射 由于电子质量轻,当入射电子与靶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其速度和方向都 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将产生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辐射称为 轫致辐射。带电粒子的轫致辐射引起的辐射能量损失率为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当入射带电粒子从靶原子附近掠过时,靶原子的核外电 子因库仑相互作用而受到吸引或排斥,获得一部分能量。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大于轨道结合能,电子脱离原子 核的束缚逸出,成为一个自由电子,原子成为正离子。即 入射带电粒子引起的靶原子的电离过程。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受核的束缚最弱,最容易被电离。 如果核外电子在库仑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动能较小,不足以 被电离,但有可能从原来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 从而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这种过程称为激发,处于激发 态的原子不稳定,会通过跃迁返回基态(退激),退激过程 中会释放出可见光或紫外线,这就是受激原子的发光现象 。
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
当入射带电粒子到达靶原子核的库仑场时,其库 仑引力或斥力会使入射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 化。由电磁学理论可知,伴随着这种运动状态的 改变会产生电磁辐射(称为“韧致辐射”),从 而造成入射粒子的能量损失,这种能量损失称为 “辐射损失”。(辐射损失是轻带电粒子损失能量 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电子撞击阳极靶 重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可能 使靶核激发而损失它的能量,这种过程的激发称 为库仑激发。一般库仑激发概率太小,将不予考 虑。

2.12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过程

2.12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过程
特征X射线
hν↑→τ↓
康普顿效应
束缚电子-非弹性
散射
反冲电子、散射光子
低能hν↑→σ↓
较高hν↑→σ↓
电子对效应
带电粒子周围电
场-吸收
正、负电子
湮灭光子
hν↑→κ↑
相干散射
(瑞利散射)
束缚电子弹性散射
很小角度散射入射光

hν↓
光核作用
原子核-吸收
p、n
hν↑
X、γ射线能量损失的主要方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对产生
估计特定的局部范围
内物质吸收能量的密
集程度,LET
2.1.3 传能线密度
2、传能线密度(L △ )
dl
“受约束的线碰撞阻止本领”和“线能量转
移”LET :
特定能量的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行单位
长度时,由能量转移小于或等于特定值 ∆
(eV)的历次碰撞所致的能量损失。
L△ =(dE△)/dl=(dE结合能+dE≤△)/dl
量越多。氢核易受弹性散射,得到的能量最多。平均为En/2,
最多为全部En。
2)非弹性散射:

变成激发态,退激时放出 γ 光子。
该过程发生存在阈值:En > 0.1MeV,且重核的截面大
于轻核的截面
3)吸收-辐射俘获:
吸收俘获(n;γ)或(n;p),原子核吸收中子,以发
分为:
高LET辐射 和 低LET辐射

低LET辐射:生物学效能与250kV X射线或Co-60 γ 射线相
仿的电离辐射。如:β射线,电子束,光子束

高LET辐射:生物学效能高于250kV X射线或 Co-60 γ 射线
的电离辐射。如:α射线,裂变碎片,中子束,高能重带电

粒子衰变知识点总结图解

粒子衰变知识点总结图解

粒子衰变知识点总结图解1. 原子核结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对于一个特定的原子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了其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的特性。

2. 原子核不稳定性有些原子核并不是完全稳定的,它们存在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粒子衰变的发生。

不稳定的原子核会经历衰变过程,转变为稳定的原子核。

这种转变是以一定的速率进行的,这个速率称为衰变速率。

3. 衰变过程粒子衰变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包括α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等。

这些不同的衰变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粒子转变过程,每一种衰变方式都有其具体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衰变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4. α衰变α衰变是一种常见的粒子衰变过程,它通常发生在较重的原子核中,如铀、镭等元素的衰变过程中。

在α衰变中,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也就是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

这个过程会导致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少2,中子数减少2,整体上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

这种衰变方式通常伴随着放射性衰变现象,是放射性元素产生辐射的主要途径之一。

5. β衰变β衰变是另一种常见的粒子衰变方式,它可以分为β负衰变和β正衰变两种情况。

在β负衰变中,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同时释放出一个反中微子。

在β正衰变中,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微子。

这两种过程都会导致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或中子数发生变化,从而转变为新的原子核。

β衰变是一种与弱相互作用相关的过程,它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6. 电子俘获电子俘获是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吸收一个静止的轨道电子,转变为中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一个伽马射线,也就是电磁辐射。

电子俘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粒子衰变方式,尤其在轻元素中较为常见。

7. 辐射现象粒子衰变通常伴随着辐射现象,包括伽马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等。

这些辐射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辐射的控制和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第四章第二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第四章第二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识点 3 三种射线的比较
种类 组成 带电荷量 质量 速度 在电场或 磁场中
α射线 高速氦核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e 4mp 0.1c
偏转
β射线 高速电子流
-e mp/1840
0.99c 与α射线 反向偏转
γ射线 光子流
0 静止质量为 0
c
不偏转
2.2006 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粒子
解析:由核反应方程4280Ca+29489Cf→310x+342He+211822y,可知 A 正确.
4280Ca(钙 48)轰击29489Cf(锎 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 118 号 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
素.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了 3 个相同的粒子 x,
再连续经过 3 次 α 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 282 的第 112 号元素
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 x 是( A )
知识点 2 半衰期 1.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__来__的__ __一__半__所经过的时间. 2.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 而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3.经过时间 t 剩余质量 m 与衰变前质量 m0的关系:
m=m012n,n=Tt1/2
高中物理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识点 1 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一种元素经放射过程变成_另__一__种__元__素_的现象.衰 变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衰变规律:原子核衰变时,前__后__的__电__荷__数__和__质__量__数__总__守__ __恒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带电粒子的转化与衰减过程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了带电粒子的产生过程。

经过电场加速的快电子碰撞中性粒子会产生电子和正离子,而这些带电粒子经过电场加速获取能量,继续与中性粒子碰撞又产生电子和正离子,这样会导致带电粒子浓度越来越大,直至完全电离。

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定还有另一种过程使带电粒子减少,这就是带电粒子的衰减过程。

带电粒子的的衰减过程包括:正、负带电粒子相互碰撞发生复合;带电粒子与放电电极或管壁碰撞,导致带电粒子的消失。

除此之外,电子与中性原子或中性分子碰撞还会形成负离子。

一、负离子的形成气体放电中,除了有电子、正离子之外,还会有负离子存在。

实验证明,除了N 原子、惰性气体以及元素周期表中第II 族元素外,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形成负离子。

此外还有分子型负离子、聚合负离子以及多荷负离子(例如O 2-)。

1、原子型负离子为什么有的原子容易形成负离子,有的原子不容易形成负离子呢?这与原子的亲合势的大小紧密相关。

先介绍亲合势的概念。

亲合势:中性原子基电子态与相应的负离子基电子态的能量差,即为原子对电子的亲合势Wa ,单位一般取eV 。

如果某原子的亲合势为正值,且数值越大,则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越多,发生该过程的几率越大,且所形成的负离子越稳定。

这与能量最低原理相一致。

比如F 原子的亲合势在所有元素中是最大的,为+4.0eV ,所以F 原子与电子碰撞容易形成负离子,并放出能量。

负离子的稳定性:根据原子理论,当电子依附在原子上形成负离子后,负离子与原子一样,具有一系列能级(量子态),负离子的基电子态的位能与对应中性原子的基电子态相比,负离子的基电子态的位能越低,则该负离子越稳定。

例如,F -比F 低4.0eV ,所以F -容易形成,且稳定。

卤族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比封闭壳层只少一个电子,最容易俘获一个电子形成稳定壳层。

所以卤族元素的电子亲合势均为相当大的正值(F :4.0eV ;Cl :3.7eV ;Br :3.5eV ;I :3.1eV ),所以卤族原子极易形成负离子。

惰性气体的原子最外层为封闭的电子壳层,原子核的电场被外壳层的电子完全屏蔽,致使附加电子根本不受核电场的吸引作用,所以惰性气体原子很难形成负离子。

惰性气体原子的亲合势均为负值(He :-0.53eV ;Ne :-1.2eV ;Ar :-1.0eV )。

第I 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可以形成负离子,但是,原子核对所附加的电子引力作用很小,亲合势为比较小的正值,所形成的负离子极不稳定。

原子型负离子的形成有以下两种形式:① 中性原子直接俘获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

如:F+e →F -;② 在固体表面上形成负离子:当中性原子的亲合势大于金属表面的逸出功φe (φe W a )时,中性原子打到金属上,拉出电子而形成负离子。

如果激发态原子的激发能与亲合势的和大于金属的逸出功,也能形成负离子。

2、分子型负离子同原子一样,分子与电子发生碰撞,分子俘获一个电子而形成负离子,并且分子有可能形成激发态的分子型负离子。

3、复合型负离子当分子型负离子形成后,周围分子受负离子电场的作用,而被极化,形成偶极子。

见图4.1。

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极化的分子依附在负离子上,形成附和负离子。

附和负离子一方面继续极化其它分子,使附和负离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碰撞,可使附和负离子失去一部分附着分子,最后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带电粒子的电荷转移过程放电气体中带电粒子占比例最大的是正离子和电子,所以带电粒子的电荷转移主要是正离子的电荷转移:A ++B →A+B +我们分别讨论正离子与同类中性粒子的电荷转移和正离子与非同类中性粒子的电荷转移。

1、 正离子与同类中性粒子的电荷转移----平衡谐振电荷转移(共振电荷转移)在物理学中一种最常用的获得高速中性粒子的方法,就是正离子与同类中性粒子碰撞,从而获得高速运动的中性粒子。

正离子在加速电场作用下得以加速,再与同类中性粒子碰撞,正离子从中性粒子获得一个电子,还原成高速运动的中性粒子,而原来的中性粒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变为低速运动的正离子:+++++→+−−−→−A A A A A A ***,电场加速因为正离子与参与碰撞的中性粒子属于同类粒子(例如H +与H ),所以发生电荷转移的几率相当大(碰撞电荷转移截面积达10-16~10-17cm 2),这种碰撞电荷转移称为平衡谐振电荷转移, 也称为共振电荷转移。

平衡谐振电荷转移:正离子与同类中性粒子碰撞发生电荷转移,加速的正离子从同类中性粒子中获得一个电子,形成高速运动的中性粒子,而中性粒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慢速正离子。

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电离能,电荷转移不需要吸收或放出能量,容易满足符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所以发生电荷转移的几率很大,这种电荷转移过程称为平衡谐振电荷转移。

实验证明:① 正离子与同类中性粒子发生碰撞时,发生电荷转移的几率往往比弹性碰撞的几率还大,从而导致放电等离子体中中性粒子的平均速度与同类正离子的平均速度非常接近。

也就是说同类中性粒子与正离子气体温度几乎相等。

② 电荷转移碰撞截面q 随正离子动能(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这是容易理解的,动能越大,碰撞相互作用时间越短,所以q 越小。

2、 正离子与非同类中性粒子碰撞的电荷转移非平衡谐振电荷转移:正离子与不同类型的中性粒子碰撞,也可能发生电荷转移,但是由于两粒子的电离能不相同,必须吸收或放出一定能量,这种电荷转移过程称为非平衡谐振电荷转移。

例如:+++→∆++He H W He H (吸热过程),H 电离能13.5eV ,He 电离能24.5eV ,所以该过程需吸收(附加)eV W 11=∆的能量方能满足电荷转移条件(能量守恒)。

W Ne Ar Ar Ne ∆++→++(放热过程),Ne 电离能21.6eV ,Ar 电离能15.7eV ,所以在碰撞电荷转移过程中需放出eV W 59.0=∆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这部分能量转变为二粒子的平动动能。

显然,放出能量 W ∆的碰撞电荷转移几率比吸收能量的碰撞电荷转移过程几率大;但是放出能量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机遇,所以放出能量的电荷转移过程的几率仍然小于平衡谐振电荷转移过程的几率。

且需要放出的能量W ∆越小,碰撞电荷转移截面积q 越大。

三、带电粒子的消失放电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过程主要有带电粒子的空间复合(主要是电子于正离子的复合)和带电粒子在电极或器壁上的消失。

(一)、带电粒子的空间复合所谓带电粒子的空间复合,就是指空间两种不同符号的带电粒子发生电荷复合碰撞,转变为中性粒子的过程。

主要包括:电子复合----电子与正离子的复合;离子复合---正、负离子的复合。

无论是电子复合还是离子复合,都应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一定会放出能量。

1、电子复合电子与正离子复合时,正离子吸收一个电子结合成一个中性粒子。

所放出的能量应等于电子动能与电离能之和。

设电子质量为e m ,复合前速度为→e v ,正离子质量为i M ,复合前速度为0~。

复合后中性粒子的速度为→u ,电离能为i W 。

由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u M m v m i e e e )( (4-1) 由碰撞前后的能量守恒:22)(2121→→+=+u M m W v m i e i e e (4-2) 由(4-1)得:→→+=u m M m v e i e e 代入(4-2)得: ⇒+=+⎪⎪⎭⎫ ⎝⎛+→→222)(2121u M m W u m M m m i e i e i e e i i e e i M M m m W u )(22+-=→ 无解。

也就是说,电子与正离子复合,直接将内能(电离能)转变为平动动能的结合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

实际的电子复合有如下两种过程:① 复合发光过程:复合过程中剩余的能量可以以光辐射的形式放出来,则整个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衡。

因为电子的运动速度可以取连续值,所以复合发光的光谱应为连续光谱(等离子体光谱中的连续背景就来自于此)。

一般情况下,复合发光过程发生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② 三体碰撞复合在电子与正离子复合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是三体碰撞复合,电子与正离子复合所放出的能量由第三个碰撞粒子吸收,这样容易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第三个碰撞体可以是分子或原子,也可以是器壁。

研究表明:三体碰撞的复合几率远大于发光复合几率,所以在电子复合中,主要的复合过程是三体碰撞的电子复合过程(带电粒子在器壁和电极上的符合就属于三体碰撞复合)。

在三体碰撞复合中,电子运动速度越大,作用时间越短,碰撞截面也就越小。

2、 正、负离子的复合当正离子与负离子发生碰撞复合时,放出的能量应等于电离能与原子的电子亲合势之差。

应该放出的这部分能量可以变成两粒子的平动动能,也可以变为某个粒子的内能使其激发,或者复合发光。

由于正、负离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小,所以离子复合的几率比电子复合的几率大得多。

在电负性气体(容易形成负离子的气体,例如卤族气体)中,往往是电子先与中性粒子结合成负离子,然后负离子与正离子发生空间复合。

3、 复合系数在放电气体中,碰撞等过程会产生带电粒子,同时也存在带电粒子的复合,只是二者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而在放电结束的瞬间,产生电离的条件不再存在,就只剩下复合过程。

这时可以从理论和实验方面研究带电粒子的的复合过程。

① 电子复合系数:在放电结束的瞬间,分别取电子浓度为e n ,正离子浓度为i n ,因为空间复合是一种碰撞过程,与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电子与正离子的碰撞次数呈正比,而碰撞次数又正比于二者浓度的乘积,所以二者浓度随时间的减小速率应为: i e i e n n dt dn dt dn ⋅-==Re (4-3)电子复合系数,表征复合几率的大小。

2n R dt dn e -= (4-4) 积分得:C t R n e +-=-/1,由初始条件:00/1,0n C n n t -=⇒==,得到:000111n t R n n t R n e e +=+=或100+=t R n n n e (4-5) 由此可以画出带电粒子数n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4.2。

实际测量结果表明:电子复合系数Re 一般为10-8~10-10cm 3/s(如果仅存在电子-离子复合,所须时间相当长~1010 s),且与电子的平均动能关系很大。

② 离子复合系数与处理电子复合一样,可得到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000111n t R n n t R n i i +=+=或100+=t R n n n i (4-6) 只是n 、0n 分别代表t 时刻和t=0时刻的正、负离子浓度。

实验表明:离子复合系数在10-6cm 3/s 量级,比电子复合系数高2~4个量级。

(二)、带电粒子在电极和管壁上的消失1、 带电粒子在电极上的消失在放电气体中,正离子向阴极运动,电子向阳极运动,二者消失在电极上,形成放电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