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30讲__数列的求和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09讲 函数性质的应用(最终)
情景再现
1.已知f(x)=ax5+bsin5x+1,且f⑴=5,则f(-1)=( )
A.3 B.-3 C.5 D.-5
2.设有三个函数,第一个是y=φ(x),它的反函数就是第二个函数,而第三个函数的图象与第二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y=0对称,那么,第三个函数是
所以a=-8时,l(a)取得最大值,l(a)max=.
说明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情景再现
5.若(3x+y)2001+x2001+4x+y=0,则4x+y=。
6.已知函数h(x)=2x(x∈R),它的反函数记为h-1(x).
A、B、C三点在函数h-1(x)的图象上,它们的横坐标分别为a,a+4,a+8(a>1),设△ABC的面积为S.
10.设二次函数 ( )满足条件:
(1)当 时, ,且 ;
(2)当 时, ;
(3) 在R上的最小值为0。
求最大的 ,使得存在 R,只要 ,就有 。
(200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11.设f(x)是定义在整数集上的整值函数,满足下列4条性质:
综上,函数f在区间(,)上取得的最大值为.
例9用电阻值分别为a1、a2、a3、a4、a5、a6(a1>a2>a3>a4>a5>a6)的电阻组装成一个如图的组件,在组装中应如何选取电阻,才能使该组件总电阻值最小?证明你的结论.
(200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解设6个电阻的组件(如图3)的总电阻为RFG.当Ri=ai,i=3,4,5,6,R1,R2是a1,a2的任意排列时,RFG最小.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3讲极限和导数
3极限和导数相关知识1.导数的有关概念。
(1)定义:函数y=f(x)的导数f /(x),就是当0→∆x 时,函数的增量y ∆与自变量的增量x ∆的比xy ∆∆的极限,即xx f x x f x y x f x x ∆-∆+=∆∆=→∆→∆)()(limlim)(00/。
(2)实际背景:瞬时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电流等。
(3)几何意义:函数y=f(x)在点x 0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P(x 0,f(x 0))处的切线的斜率。
2. 求导的方法: (1)常用的导数公式:C /=0(C 为常数); (x m )/=mx m-1(m ∈Q); (sinx)/=cosx; (cosx)/= -sinx ; (e x )/=e x ; (a x )/=a xlnax x 1)(ln /=; e x x a a log 1)(log /=.(2)两个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导数:).0(;)(;)(2/////////≠-=⎪⎭⎫⎝⎛+=±=±v v uv v u v u uv v u uv v u v u(3)复合函数的导数:x u xu y y ///⋅=3.导数的运用: (1)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当函数y=f(x)在某个区域内可导时,如果f /(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 /(x)<0,则f(x)为减函数。
(2)极大值和极小值。
设函数f(x)在点x 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 0附近所有的点,都有f(x)<f(x 0)(或f(x)>f(x 0)),我们就说f(x 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
(3)函数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
A 类例题例1求函数的导数)1()3( )sin ()2( cos )1(1)1(2322+=-=+-=x f y x b ax y xx x y ω22222(1)(1)cos (1)[(1)cos ](1):(1)cos x x x x x x y x x''-+--+'=+-解 2222222222222222(1)cos (1)[(1)cos (1)(cos )](1)cos (1)cos (1)[2cos (1)sin ](1)cos (21)cos (1)(1)sin (1)cos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2)解 y =μ3,μ=ax -b sin 2ωx ,μ=av -by v =x ,y =sin γ γ=ωxy ′=(μ3)′=3μ2·μ′=3μ2(av -by )′=3μ2(av ′-by ′)=3μ2(av ′-by ′γ′)=3(ax -b sin 2ωx )2(a -b ωsin2ωx )(3)解法一 设y =f (μ),μ=v ,v =x 2+1,则y ′x =y ′μμ′v ·v ′x =f ′(μ)·21v -21·2x=f ′(12+x )·21112+x ·2x=),1(122+'+x f x x解法二 y ′=[f (12+x )]′=f ′(12+x )·(12+x )′=f ′(12+x )·21(x 2+1)21-·(x 2+1)′=f ′(12+x )·21(x 2+1) 21-·2x=12+x x f ′(12+x )说明 本题3个小题分别涉及了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的方法,以及抽象函数求导的思想方法 这是导数中比较典型的求导类型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要分析函数的结构和特征,挖掘量的隐含条件,将问题转化为基本函数的导数本题难点在求导过程中符号判断不清,复合函数的结构分解为基本函数出差错例2.观察1)(-='n n nx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是否可判断,可导的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可导的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掌握数列求和公式;4.能够应用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数列求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1.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n−1)d其中,a 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差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
2.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教师介绍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q n−1其中,a 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比数列的第一项,q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
3. 数列求和公式3.1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 n=n2(a1+a n)其中,S n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2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 n=a1(q n−1) q−1其中,S n表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4. 应用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求和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完成课后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的应用,没有涉及到更复杂的应用。
下次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数列求和优质课教案
数列求和教学目标: 让学生回顾数列基本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列的求和的几种基本方法;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题意的分析以及方法的选择。
学法指导:示范,探究教学过程:※课标展示,强调本节内容及重点一、 回顾数列求和的方法:学生活动:请学生做总结,不全的由其他同学做补充。
通过课件总结方法:1、 公式法2、 分组求和法3、 裂项法4、 错位相加法5、 倒叙相加法二、 互动探究1、(2010重庆)、已知{}n a 是首项为1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Ⅰ)求通项n a 及n S ;(Ⅱ)设{}n n b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 项和n T .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2、(2010山东) 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3577,26a a a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
(Ⅰ)求n a 及n S ; (Ⅱ)令21()1n n b n N a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T n .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3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4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对本题题意及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整个解题过程,1、点出学生方法中的不足2、强调步骤的严密性3、对例题做出点评。
数列求和法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n
裂项法求和
例4:求数列1,
1 1
2
,
1
1 2
3
,
1
2
1
3
4
,,
1
2
1 3
n
,(n
N
*)
旳前n项和
提醒: an
1
2
1
n
2 n(n 1)
2( 1 n
1) n 1
Sn
2[1
1 2
1 2
1 3
1 n
1 n 1
21
1 n 1
2n n 1
裂项法求和
练习:求和 1 1 1
1
1 4 4 7 7 10 (3n 2)(3n 1)
Sn 2 4 6 2n n2 n
Sn
12
22
n2
1 6
n(n
1)(2n
1)
知识回忆:公式法求和
例1:求和:Sn an an1b an2b2 a2bn2 abn1 bn (n N*)
解:①当a 0时,S n b n
②当a 0且 b 0 时,Sn an
③当a b 0时,Sn (n 1)a n
错位相减法
周期法求和
其他措施:递推法、合并法
2k
和
而且S2k1 S2k a2k 2k (4k 1) 2k 1 (2k 1) 法
Sn (1)n n
其他措施求和
例8:已知数列 an
旳前n项和S n与a满n 足:
an , Sn , Sn
1 2
(n 2)成等比数列,且 a1 1,求 S n
解:由题意:
Sn2
an (Sn
1 ), 2
错位相减法
苏教版数学提优课教案
苏教版数学提优课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数学提优课教案教案目标:1. 提高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教学内容:本次教案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数学提优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造力。
2.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拓展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相关概念和解题方法。
2. 通过示范具体的解题步骤和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并指导他们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3. 强调解题的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解题能力等。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率,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能力。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反思与改进:1.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进行教学评估,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提优教程】江苏省2012高中数学竞赛 第01讲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第1讲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讲内容包括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初等函数,它的图象是以垂直于x 轴的直线abx2-=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其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抛物线的形状(a 的符号和|a |的大小分别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常数c 是抛物线在y 轴上的截距(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一次项系数b 与图象的左右平移有关。
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中,当0>a 时,若abx 2-≤,即]2,(a b x -∞-∈,则函数值y 随着自变量x 的增加而减少;若ab x 2-≥,即),2[∞+-∈a b x ,则函数值y 随着自变量x 的增加而增加;当0<a 时,若ab x 2-≤,即]2,(a b x -∞-∈,则函数值y 随着自变量x 的增加而增加;若abx 2-≥,即),2[∞+-∈a b x ,则函数值y 随着自变量x 的增加而减少。
当a b x 2-=时,二次函数取最小值a 4∆-(0>a )或最大值a4∆-(0<a )。
其中,.42ac b -=∆ 为叙述方便,我们用符号)(x f 表示x 的函数。
)(a f 表示a x =时,函数)(x f 的值。
如452)(2+-=x x x f ,则.743532)3(2=+⨯-⨯=fA 类例题例1如图,直线1=x 是二次函数cbx ax y ++=2的图象的对称轴,则 ( )分析 由于所给的条件是二次函数的图象即函数的“形”的特征,欲求的结论是关于系数的不等式即函数的“数”的性质。
因此,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结论中系数及其表达式的几何意义,进而通过图象进行判断。
解1 设c bx ax x f ++=2)(.,则c b a f c b a f +-=-++=)1(,)1(。
由图象可知,0)1(,0)1(>-<f f ,故可以排除A 、B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70讲__函数问题选讲(最终)
综上 a≢-3 或 a≣1. ②根据题意,应满足 x a 时
2
x 1 a a 无解, ax
即 x a 时 (1 a) x a a 1 无解. 由于 x a 不是方程 (1 a) x a a 1 的解.
2
所以对于任意 x R , (1 a) x a a 1 无解.所以 a=-1.
3
1 33 4=2 2.
1 1 当且仅当 x= 2,即 x= 3 2时等号成立. 2 x 由于 3 2∈[1,2],故 x= 3 2时 g(x)取得最小值. 因为 f(x)=x2+px+q= ( x
p 2 p2 ) q , 2 4
4q-p2 3 3 p 3 所以-2= 2且 4 =2 2, 33 3 3 解得 p=-2 2,q=2 2+ 4. 由于 3 2-1<2- 3 2. 53 3 故在[1.2]上 f(x)的最大值为 f(2)=4-2 2+ 4. 说明 本题在求 g(x)的最小值时,利用了均值不等式: a b c 3 3 abc ( a,b,c R ) , 当且仅当 a=b=c 时等号成立。 例 2 若函数 y log3 ( x 2 ax a) 的值域为 R,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1994 年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 解法一 根据函数值域定义,对于任意实数 y ,关于 x 的方程 log3 ( x 2 ax a) y ,即 。
解法二 根据对数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
u( x) x 2 ax a( x R) 的最小值应不小于 0,
即 a
a2 0 ,解得 a 4 或 a 0 。 4
即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4] [0, ) 。 说明 解法一运用转化思想把对数函数转化为指数形式(关于 x 的二次方程)获得解答;解法 二运用对数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复合获得思路。 例 3 求函数 f(x)= x4-3x2-6x+13- x4-x2+1的最大值。 (1992 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分析 两个根号内都是四次式,可以把被开开方数分别配方成平方和,从而可以把 f(x)看成是 到某两点的距离之差。 解 f(x)= x4-3x2-6x+13- x4-x2+1 2 2 2 2 = x4-4x +4+x -6x+9- x4-2x +1+x = (x-3)2+(x2-2)2- x2+(x2-1)2 于是 f(x)表示点 P(x,x2)与点 A(3,2)及 B(0,1)距离差|PA|-|PB|。 由于点 P(x,x2)在抛物线 y=x2 上。即在抛物线上找到一点 P,使|PA|-|PB|取得最大值. 由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知,当且仅当点 P 为抛物线与 AB 的延长线的交点时,|PA| -|PB|取得最大值。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12讲 计数基本原理:分步与分类
第12讲 分步与分类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计数研究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两个原理.加法原理 如果做一件事,完成它有m 类不同的方法,在第l 类方法中有n 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法中有以n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m 类方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1+n 2…+n m 种不同的方法.乘法原理 如果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m 个步骤,完成第1步有n 1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2步有n 2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m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1n 2…n m 种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两个原理在计数中的应用. A 类例题例1(1998年全国高考题)3名医生和6名护士被分配到3所学校为学生体检,每校分配1名医生和2名护士,不同的分配方法有 ( )A.90种B.180种C.270种D.540种分析 本题要将所有医生和护士分配到各所学校,可以分两步进行,即先分配医生,再分配护士。
在分配过程中,又要分配到每一所学校。
故依据乘法原理计算。
解 将医生分配到3所学校,每校1人,有33A 种方法,再分配护士,第一所学校有26C 种方法;第二所学校有24C 种方法,第三所学校有22C 种方法,所以由乘法原理共有33A 26C 24C 22C =540种方法。
故应选D 。
说明 运用乘法原理解题要注意步与步的独立性,即某一步的任何一种完成方式不会影响其它步的方法总数。
例2(1999年全国高考题)在一块并排10垄的田地中,选择2垄分别种植A 、B 两种作物,每种作物种植1垄,为了有利于作物生长,要求A 、B 两种作物的间隔不小于6垄,在不同的选垄方法共有_____种。
分析由于A 、B 两种作物的间隔不小于6垄,即间隔不定,因此,我们需要按分类来做。
解⑪间隔8垄时,有22A 种;⑫间隔7垄时,有222A 种;⑬间隔6垄时,有322A 种。
所以共有(1+2+3)22A =12种选垄的方法。
《数列求和》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高中数学苏教版】
初步应用
解答: 12-22+32-42+…+992-1002=(12-22)+(32-42)+…+(992-1002)
=(1-2)(1+2)+(3-4)(3+4)+…+(99-100)(99+100)
=-(1+2+3+4+…+99+100)
=-5 050.
初步应用
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积的倒数构成的数列求和用裂项相消法;
常见的通项分解(裂项)有:
初步应用
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积的倒数构成的数列求和用裂项相消法;
常见的通项分解(裂项)有:
例3 求和:.
初步应用
解答:原式
通过分解每一项重新组合,化归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
分组分解求和的基本思路:
例4 求和sin21°+sin22°+sin23°+…+sin289°.
∴,
故选D.
2
目标检测
求数列 的前n项和Sn.
①-②得,
3
目标检测
求数列 前n项的和.
=(1-3n)·2n+1-2,
=3·2n+1-(3n+2)·2n+1-2
故Sn=(3n-1)·2n+1+2.
初步应用
易错点剖析:
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的情形;
(2)在写出“Sn”与“qSn”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Sn-qSn”的表达式;
(3)两式相减时最后一项因为没有对应项不要忘记变号;
(4)对相减后的和式的结构要认识清楚,中间是n-1项的和;
(5)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等于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等于1两种情况求解.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数列》30数列求和课件 苏教版
【解题回顾】 (1)利用定义法证明; (2)利用第一问的结论; (3)用分组求和法.
在等比数列{an}中,a1=2,a4=16.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 (2)令 bn= ,n∈N*,求 log2an· log2an+1 数列{bn}的前 n 项和 Sn.
k 1 (3)若关于n的不等式 n 9 Sn 求k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 观察{bn}的通项,用裂项法求和.种常见求和方法: 公式法 倒序相加法 裂项求和法 分组转化法 错位相减法
方法:
思想:
n
Sn b r
2 3 4 Tn 2 3 4 2 2 2
1 Tn 2 2 3 4 4 5 3 2 2 2
n 1 n 1 2
n n 1 n 1 n 2 2 2
1 2 1 1 1 1 n 1 Tn 2 3 4 5 n1 n 2 2 2 2 2 2 2 2
3 1 n 1 3 n 3 Tn n n 1 n 1 2 2 2 2 2
【解题回顾】 (1)把点(n,Sn)代入函数解析式,得Sn,利用an =Sn-Sn-1,求通项an,利用基本运算关系可求r; (2)bn的结构符合错位相减法求前n项和.
例2
(2010 年天津市高三模拟 )在数列{an}中, 1 1 1 1 a1= ,an= an-1+ × n(n∈N*且 n≥2). 6 2 2 3 1 (1)证明:{an+ n}是等比数列; 3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设 Sn 为数列{an}的前 n 项和,求证: 1 Sn < . 2
金湖二中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15讲_存在性问题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15讲_存在性问题
第15讲存在性问题
本节主要内容是存在性问题. 存在性问题有三种:
第⼀类是肯定性问题, 其模式为“已知A, 证明存在对象B, 使其具有某种性质”. 第⼆类是否定性问题, 其模式为“已知A, 证明具有某种性质B 的对象不可能存在”. 第三类是探索性问题, 其模式为“已知A, 问是否存在具有某种性质B 的对象”.
解决存在性问题通常有两种解题思路. ⼀种思路是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包括直接计算), 证明(或求出)符合条件或要求的对象B 必然存在. 常利⽤反证法、数学归纳法、抽屉原则、计数法等. 另⼀种思路是构造法. 直接构造具有某种性质B 的对象. 常常采⽤排序原则、极端性原则进⾏构造.
A 类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 )=|1-1
x
|.
(1)是否存在实数a ,b (a <b ),="" 使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a="" ,b="" ]?若存在,请求出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p="" bdsfid="112">。
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标题: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复杂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材、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入数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列的特点。
Step 2: 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5分钟)2.1 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列,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并引导学生尝试推导数列求和公式。
2.2 教师给出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解释每个步骤的原因和意义。
2.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推导其他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答案。
Step 3: 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20分钟)3.1 教师通过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列求和公式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解决与数列求和相关的问题。
3.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Step 4: 拓展与延伸(10分钟)4.1 教师提供一些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决。
4.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探究,解决更具挑战性的数列求和问题。
4.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推导其他类型的数列求和公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数学文献或书籍,了解更多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领域。
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示例和推导过程等。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数列求和免费教案
数列求和免费教案教案标题:数列求和免费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应用递推公式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数列求和相关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数列的应用领域,如金融、物理等。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解释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数列的性质,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
步骤三:数列求和方法介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包括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步骤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在解答完成后进行讨论和答疑。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如求解部分项和、求解无穷级数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步骤六: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列求和的方法和应用,并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列求和的知识。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数列求和的应用,并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进一步巩固数列求和的概念和方法。
2. 学生可以研究更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如级数求和、递归数列求和等,拓展数列求和的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来评估学生的数列求和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江苏省优课比赛 高二组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文稿)
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授课教师:刘炜教材:苏教版必修51.教学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发现并提出研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并经历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获得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究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难点:从多个维度认识等差数列前n项和,多角度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启发式,研究型,讨论型.4.教学过程:开场白:之前我们研究了数列中的一个特殊模型,称为等差数列,其定义为a n+1-a n=d(常数),通项公式为a n=a1+(n-1)d,接下来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以下问题.4.1问题如图所示,这是一堆钢管的截面图,请计算下列情形下钢管的数量:(1)1+2+3;(2)1+2+3+4+5;(3) 1+2+3+4+5+6。
如果求1+2+3+4+5+6+…+2035?计算太烦,能否简化?[设计意图]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产生“公式”.问题抽象成一个模型:等差数列前若干项之和.由于首项、公差确定,当项数很多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得出结果,因此,需要建立求和的公式:[数学抽象]已知{a n}是等差数列,求数列{a n}的前n项和a1+a2+…+a n.数学符号:记为S n=a1+a2+…+a n.注:随着n的变化,前n项和也发生变化,[设计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即将S n写成关于n的函数模型ϕ(n).目标:一个数列首项a1,公差d是确定的,只有n是变量,因此目标是将S n写成关于n 的函数ϕ(n).解答:S n=a1+a2+…+a n=a1+(a1+d)+(a1+2d)+…+(a1+(n-1)d)=na1+(1+2+…+(n-1))d.转化:研究前(n-1)个正整数的和1+2+…+(n-1),为方便记,可研究前n个正整数的和:f(n)=1+2+…+n.还原:将表达式再次还原成钢管堆放的问题,比较形象加以研究:T1=1,T2=3,T3=6,T4=10,T5=15,事实上,f(n)就是是毕达哥拉斯研究的第n个三角形数.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49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4.2探究此前,我们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对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也可以归纳得到呢?f(1)=1,f(2)=3,f(3)=6,f(4)=10,f(5)=15,…列表:利用excel对五组数据进行拟合,相当于将(n,T n)对应点描在坐标纸上.我们知道等差数列是一次函数模型,那么这次是什么模型呢?拟合的结果:散点在二次函数图象上, 设f (n )=An 2+Bn +C ,通过待定系数法:f (n )=12n 2+12n .发现f(n)是一个常数项为0的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其他的等差数列也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处理数据,从两个角度,其一,数列的观念是列数,通过列数找规律,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意识;其二,可以通过数据拟合,也就是从代数角度出发,通过部分的研究,试图揭示整体数据的特点. 学生讨论: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呢?开放讨论3分钟,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巡视并交流. 参考方案1.补形:形如三角形,因此想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求法,能否补全,形成平行四边形,从而2 f (n )=n (n +1),即f (n )=12n 2+12n .[设计意图]早前,人们对图形的认识胜过代数的认识,而且排列成三角形点,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三角形数”,一方面做到跟古人的契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从数学直观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让学生能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参考方案2:配对:若n 为偶数,则f (n )=1+2+…+(n -1)+n =(1+n )+(2+(n -1))+…=12n (n +1);若n 为奇数,则f (n )=f (n -1)+n =12n (n -1)+n =12n (n +1);综上所述,f (n )=12n 2+12n .[设计意图]一方面承接小学对于等差数串的求和技术,偶数个可以配对,奇数的话可以添项或减项;其本质这是承接前面对于钢管的观察,发现对称项的和相等,这个观点是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很重要的技术要领,也是人们简便计算的一个主要原因.4.3归纳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因为f(n)=…,所以 1+2+…+(n -1)=f (n -1)=12n (n -1).代入,S n =a 1+a 2+…+a n =a 1+(a 1+d )+(a 1+2d )+…+(a 1+(n -1)d )=na 1+(1+2+…+(n -1))d =na 1+12n (n -1)d ;这就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其中首项a 1,公差d 看做确定的量,项数n 是变化的量,公式是一个关于n 的二次函数,;这说明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确是二次函数模型,同时发现其常数项为0. 我们能否再从形的角度来看一次呢?【学生】发现两个结论:结论1:a 1+a n =a 2+a n -1=…=a n +a 1; 结论2: 2S n =n (a 1+a n ).从而,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12n (a 1+a n ),公式用首项、末项及项数表示,其中末项是关于项数n 的函数,这也是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 数列的求和本节主要内容有S n 与a n 的关系;两个常用方法:倒写与错项;各种求和:平方和、立方和、倒数和等;∑符号的运用. 掌握数列前n 项和常用求法,数列求和的方法主要有: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转化法、裂项法、并项法等. 1.重要公式①1+2+…+n =21n (n +1) ②12+22+…+n 2=61n (n +1)(2n +1)③13+23+…+n 3=(1+2+…+n )2=41n 2(n +1)22.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式:a n =⎩⎨⎧≥-=-2,1,11n S S n S n n3. 在等差数列中S m +n =S m +S n +mnd,在等比数列中S m +n =S n +q n S m =S m +q m S n .4.裂项求和:将数列的通项分成两个式子的代数和,即a n =f (n +1)-f (n ),然后累加时抵消中间的许多项.应掌握以下常见的裂项:等)!1(1!1)!1(1④,ctg2ctg 2sin 1③,!)!1(!②,111)1(1①+-=+-=α-+=⋅+-=+n n n ααn n n n n n n n 5.错项相消法6.并项求和法A 类例题例1 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满足:n 为奇数时,a n =6n -5 ,n 为偶数时,a n =4 n ,求s n . 分析 数列{a n }的前n 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等差数列,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另一部分成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但数列总项数n 的奇偶性不明,故需分类讨论. 解 若n 为偶数2m ,则S 2m =1+13+25+…+[6(2m -1)-5]+42+44+…+42m =6m 2-5m+1615(42m-1), S n =23516(41)2215n n n -+-. 若n 为奇数2m+1时,则S 2m+1=S 2m +6(2m+1)-5=6m 2+7m+1+1615(42m-1), S n =21313114221515n n n ++-+⋅. 说明 如果一个数列由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两个子数列构成,常采纳先局部后整体的策略,对子数列分别求和后,再合并成原数列各项的和.类似地,若一个数列的各项可拆成等差数列型与等比数列型两部分,也可采纳先局部后整体的策略.例2(2004年湖南卷类) 已知数列{a n }是首项为a 且公比q 不等于1的等比数列,S n 是其前n 项的和,a 1,2a 7,3a 4 成等差数列.(I )证明 12S 3,S 6,S 12-S 6成等比数列; (II )求和T n =a 1+2a 4+3a 7+…+n a 3n -2.分析 (1)对于第(l)问,可先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的条件求出等比数列的公比,然后写出12S 3,S 6,S 12-S 6,并证明它们构成等比数列.对于第(2)问,由于 T n =a 1+2a 4+3a 7+…+n a 3n -2.所以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乘积的求和方法即“乘公比错位相减法”解决此类问题.解 (Ⅰ)证明 由4713,2,a a a 成等差数列, 得41734a a a +=,即 .3436aq a aq += 变形得 ,0)1)(14(33=-+q q 所以14133=-=q q 或(舍去).由 .1611211)1(121)1(123316136=+=----=q qq a q q a S S.1611111)1(1)1(166611216126612==-+=-----=-=-q q qq a q q a S S S S S 得.12661236S S S S S -= 所以12S 3,S 6,S 12-S 6成等比数列. (Ⅱ)解:.3232)1(36323741--++++=++++=n n n naq aq aq a na a a a T即 .)41()41(3)41(212a n a a a T n n --⋅++-⋅+-⋅+= ①①×)41(-得: a n a n a a a T n n n )41()41()41(3)41(24141132---⋅++-⋅+-⋅+=--.)41()54(54)41()41(1])41(1[a n a a n a n n n -⋅+-=-⋅-----=所以 .)41()542516(2516a n a T n n -⋅+-=说明 本题是课本例题:“已知S n 是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3,S 9,S 6成等差数列,求证:a 2,a 8,a 5成等差数列”的类题,是课本习题:“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S n 是其前 n 项的和,a 1,a 7,a 4 成等差数列,求证2 S 3,S 6,S 12-S 6成等比数列”的改编.情景再现1.(2000年全国高考题)设{}n a 为等比数例,n n n a a a n na T ++-+=-1212)1( ,已知11=T ,42=T .(Ⅰ)求数列{}n a 的首项和公式;(Ⅱ)求数列{}n T 的通项公式.2. (200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设S n =1+2+3+…+n ,n ∈N ,求f (n )=1)32(++n nS n S 的最大值.B 类例题例3 (2004年重庆卷) 设),2,1(,3235,35,11221 =-===++n a a a a a n n n (1)令1,(1,2......)n n n b a a n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n na 的前n 项和n S .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找n b 与1+n b 的关系,再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积的错位相差法来解决此类问题.解 (1)因121+++-=n n n a a b n n n n n n b a a a a a 32)(323235111=-=--=+++ 故{b n }是公比为32的等比数列,且故,32121=-=a a b ),2,1()32( ==n b n n(2)由得n n n n a a b )32(1=-=+)()()(121111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32(1[232)32()32()32(21n n n -=++++=- 注意到,11=a 可得),2,1(3231 =-=-n a n nn记数列}32{11--n n n 的前n 项和为T n ,则1832)3()1(232)21(3232)3(9)32(3])32(1[9,)32(])32(1[3)32()32()32(32131)2()32()32(23232),1()32(3221112111221-+++=-+++=+++=+-=--=--=-++++=⋅++⋅+=⋅++⋅+=-+---n n n n n n n nn n nn n n n n n n n n n n T n na a a S n n T n n T n T n T 从而故两式相减得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递推数列、数列的求和,考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 (199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二试)设数列{a n }的前项和S n =2a n -1(n=1,2,3, ),数列{b n }满足b 1=3, b k+1=a k +b k (k=1,2,3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 分析 由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式:a n =⎩⎨⎧≥-=-2,1,11n S S n S n n 可得a n.解 由12-=n n a S 可得a n+1=2a n 即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故a n =2n -1,又由a k =b k+1-b k得b n =b 1 +a 1+ a 2+ a 3+…+ a n -1 =3+12121---n =221+-n所以S n =b 1+ b 2+ b 3+…+ b n =1+2+22+…+2n -1+2n=12221221-+=+--n n n n例5 (2004年全国理工卷)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2a n +(-1)n ,n ≥1.(1)写出求数列{a n }的前3项a 1,a 2,a 3;(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任意的整数m >4,有4511178m a a a +++<. 分析 由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求a n ,应考虑将a n 与a n -1或 a n+1其转化为的递推关系,再依此求a n. 对于不等式证明考虑用放缩法,若单项放缩难以达到目的,可以尝试多项组合的放缩.解 (1)当n =1时,有:S 1=a 1=2a 1+(-1)⇒ a 1=1;当n =2时,有:S 2=a 1+a 2=2a 2+(-1)2⇒a 2=0; 当n =3时,有:S 3=a 1+a 2+a 3=2a 3+(-1)3⇒a 3=2; 综上可知a 1=1,a 2=0,a 3=2;(2)由已知得:1112(1)2(1)n n n n n n n a S S a a ---=-=+----化简得:1122(1)n n n a a --=+-上式可化为:1122(1)2[(1)]33n n n n a a --+-=+-故数列{2(1)3n n a +-}是以112(1)3a +-为首项,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故121(1)233n n n a -+-= ∴121222(1)[2(1)]333n n n n n a --=--=--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2[2(1)]3n n n a -=--. ⑶由已知得:232451113111[]221212(1)m mm a a a -+++=+++-+-- 23111111[]2391533632(1)m m-=++++++--11111[1]2351121=+++++11111[1]2351020<+++++511(1)1452[]12312m --=+-514221[]23552m -=+- 51311131041057()1552151201208m -=-<=<=. 故4511178m a a a +++<( m >4). 说明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代数综合题,是将数列与不等式相结合,它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知识内容的综合上,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在方法与能力上的综合,体现出能力要素的有机组合.虽然数学是一个演绎的知识系统,并且演绎推理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从数学的发展来看,“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实”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是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求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一些情况和特点,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组织若干已有的规则,形成新的高级规则,尝试解决新的问题,这其中蕴含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例 6 设{ a n }为等差数列,{ b n }为等比数列,且211a b =,222a b = ,233a b =,又12lim()2n x b b b →∞+++=, 试求{ a n }的首项与公差. (200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分析 题中有两个基本量{ a n }中的首项 a 1 和公差d 是需要求的,利用21a ,22a ,23a 成等比数列和给定极限可列两个方程,但需注意极限存在的条件. 解 设所求公差为d ,∵a 1<a 2,∴d >0.由此得 412121)()2(d a d a a +=+ 化简得:0422121=++d d a a 解得:1)22(a d ±-= 而022<±-,故a 1<0若1)22(a d --=,则22122)12(+==a a q若1)22(a d +-=,则22122)12(-==a a q但12)(21+=++++∞→n n b b b lim 存在,故| q |<1,于是2)12(+=q 不可能.从而2)12)(222(12)12(121221=+-=⇒+=--a a所以222)22(,211-=+-=-=a d a说明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所有项的和等知识,用到方程的思想和方法,且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题意及时取舍,如由题意推出d >0, a 1<0,1<q 等,在解题中都非常重要.情景再现3. 设二次函数)(,*)](1,[,)(2x f N n n n x x x x f 时当∈+∈+=的所有整数值的个数为g(n). (1)求g(n)的表达式.(2)设.,)1(*),()(321432123n n n n n S a a a a a S N n n g n n a 求--++-+-=∈+=(3)设l Z l l T b b b T n g b n n n nn 求若),(.,2)(21∈<+++==的最小值. 4. 设函数222)(+=x xx f 的图象上两点P 1(x 1,y 1)、P 2(x 2,y 2),若)(2121OP OP +=,且点P 的横坐标为21. (1)求证:P 点的纵坐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2)若∑==ni n ni f S 1)(,n ∈N *,求S n ;(3)记T n 为数列})2)(2(1{1+++n n S S 的前n 项和,若)2(1+<+n n S a T 对一切n ∈N *都成立,试求a 的取值范围.C 类例题例7 给定正整数n 和正数M ,对于满足条件2121++n a a ≤ M 的所有等差数列a 1,a 2,…,a n ,,试求S=a n+1+a n+2+…+a 2n+1的最大值. (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与等差数列相关的条件最值问题,而最值的求解所运用的方法灵活多样,针对条件的理解不同,将有不同的解法.解 (方法一):设公差为d, a n+1=a .则S=a n+1+a n+2+…+a 2n+1=d n n a n 2)1()1(+++,所以12+=+n Snd a 另一方面,由M ≥2121++n a a =22)(a nd a +-=22)34(1012104nd a nd a -+⎪⎭⎫ ⎝⎛+=21104⎪⎭⎫ ⎝⎛+n S ,从而有M n S ⋅+≤)1(210且当nMd M a ⋅=⋅=104,103时 )1(+=n S ⎪⎪⎭⎫ ⎝⎛⋅⋅+⋅n M n M 1042103=M n 105)1(⋅+M n )1(210+=, 由于此时nd a 34=故2121++n a a =21104⎪⎭⎫⎝⎛+n S =M,因此S=a n+1+a n+2+…+a 2n+1的最大值为M n )1(210+. (方法二):三角法 由条件2121++n a a ≤ M 故可令θ=cos 1r a ,θ=+sin 1r a n ,其中M r ≤≤0.故S= a n+1+a n+2+…+a 2n+1=2)1)((121++++n a a n n )3(2111a a n n -+=+ )cos sin 3(21θ-θ+=r n)sin()1(210ϕ-θ+=r n 其中103cos =ϕ,101sin =ϕ因此当1)sin(=ϕ-θ,M r =时,S=a n+1+a n+2+…+a 2n+1的最大值为M n )1(210+.说明 在解答过程中,要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注意条件和结论的结构形式.解法一通过配方来完成,解法二运用三角代换的方法,解法三运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来完成,解法四则主要运用了柯西不等式.本题人口宽,解法多样,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例8 n 2(n ≥4)个正数排成几行几列:a 11 a 12 a 13 a 14 … a 1n , a 21 a 22 a 23 a 24 … a 2n , a 31 a 32 a 33 a 34 … a 3n , … …a n1 a n2 a n3 a n4 … a n n ,其中每一行的数成等差数列,每一列的数成等比数列,并且所有公比相等,已知“a 24=1, a 42 81, a 43163=, 求a 11 +a 22 +a 33 +…+ a nn . (199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分析 由于等差数列可由首项与公差惟一确定,等比数列可由首项与公比惟一确定,如果设a 11=a 第一行数的公差为d ,第一列数的公比为q ,容易算得a s t =[a+(t -1)]q s -1,进而由已知条件,建立方程组,求出n ,d ,q .解 设第一行数列公差为d ,各列数列公比为q ,则第四行 数列公差是dq 2.于是可得方程组:⎪⎪⎪⎩⎪⎪⎪⎨⎧=+==+==+=16381)(1)3(34243311421124dq a a q d a a q d a a ,解此方程值组,得2111±===q d a .由于所给n 2个数都是正数,故必有q >0,从而有2111===q d a . 故对任意1≤k ≤n,有)]1([1111-+==-k a q a a k k kk kk k q 21=-. 故S=21+222+323+…+n n 2. 又21S=221+322+423+…+12+n n . 两式相减后可得: 21S=21+222+323+…+n n 212+-n n所以S=2-121-n -n n 2. 说明 这道试题涉及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的有关知识和方法.通过建立方程组确定数列的通项;通项确定后,再选择错位相减的方法进行求和.情景再现5.各项为实数的等差数列的公差为4,其首项的平方与其余各项之和不超过100,这样的数列至多有 项.6.己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1=a n +1a n(1)求证:14< a 100< 18; (2)求a 100的整数部分[a 100].习题11A 类习题1.若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A n ,B n ,且A n B n = 7n +14n +27 ,则a 11b 11等于 ( )A . 43B . 74C . 32D . 78712.各项均为实数的等比数列{a n }前n 项和记为S n ,若S 10=10,S 30=70,则S 40等于 ( )A.150B.-200C.150或-200D.400或-50 (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3.已知数列{}a n 满足)1(431≥=++n a a n n ,且91=a ,其前n 项之和为S n ,则满足不等式1251|6|<--n S n 的最小整数n 是 ( )A.5B. 6C.7D.8 (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4.(2004年江苏卷)设无穷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 (Ⅰ)若首项=1a 32 ,公差1=d ,求满足2)(2k k S S =的正整数k ;(Ⅱ)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 都有2)(2k k S S=成立.5.函数f x ()是定义在[0,1]上的增函数,满足)2(2)(x f x f =且1)1(=f ,在每个区间]21,21(1-i i (i =1,2……)上,y f x =()的图象都是斜率为同一常数k 的直线的一部分. (I )求)0(f 及)21(f ,)41(f 的值,并归纳出),2,1)(21( =i f i 的表达式 (II )设直线i x 21=,121-=i x ,x 轴及y f x =()的图象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a i (i =1,2……),记)(lim )(21n n a a a k S +++=∞→ ,求S k ()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和最小值. (2004年北京理工卷)6.(2005年湖北卷)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2n 2,}{n b 为等比数列,且.)(,112211b a a b b a =-=(Ⅰ)求数列}{n a 和}{n b 的通项公式; (Ⅱ)设nnn b a c =,求数列}{n c 的前n 项和T n . B 类习题7.(2005年全国Ⅰ卷)设正项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211=a ,前n 项和为n S ,且0)12(21020103010=++-S S S .(Ⅰ)求{}n a 的通项;(Ⅱ)求{}n nS 的前n 项和n T .8.设数列{a n }的首项a 1=1,前n 项和S n 满足关系式:3tS n -(2t +3)S n -1=3t (t >0,n =2,3,4…). (1)求证: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2)设数列{a n }的公比为f (t ),作数列{b n },使b 1=1,b n =f (11-n b )(n =2,3,4…),求数列{b n }的通项b n ;(3)求和:b 1b 2-b 2b 3+b 3b 4-…+b 2n -1b 2n -b 2n b 2n +1. 9.已知:f(x)=412-x (x<—2),f(x)的反函数为g(x),点An(a n ,11+-n a )在曲线y =g(x)上(n ∈N +),且a 1=1.(I )求y =g(x)的表达式;(II )证明数列{21na }为等差数列;(Ⅲ)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Ⅳ)设b n =1111++n n a a ,记S n =b 1+b 2+……+b n ,求S n .10.已知正整数n 不超过2000,并且能表示成不少于60个连续正整数之和,那么,这样的n 的个数是_____.(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C 类习题11.已知}{n a 是首项为2,公比为21的等比数列,n S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n S 表示1+n S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S cS k k 成立. (2001年上海卷)12.数列{a n }是首项为a 1,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按下列加括号的方式把该数列分成群(a 1)、( a 2,a 3)、( a 4,a 5,a 6,a 7)、( a 8,a 9,a 10,…,a 15)…使第一群中是a 1含{a n }中的一项,第二群是a 2、a 3,含{a n }中的两项,第三群中是a 4、a 5、a 6、a 7,含{a n }中的四项…如此继续下去,第n 群中含{a n }中的2n -1项,且任两群无公共项,任一项都在某群内,用a 1、d 、n 表示第n 群各元素的和. (第2届希望杯第一试) 本节“情景再现”解答:1.设等比数列{}n a 以比为q ,则)2(2,121211q a a a T a T +=+==.∵4,121==T T ,∴2,11==q a . (Ⅱ)解法一:由(Ⅰ)知2,11==q a ,故1112--==n n n q a a ,因此,1221222)1(1--⋅+⋅++⋅-+⋅=n n n n n T ,22- 21222-2222 ]21222)1(1[- 21222)1(221121-n 212-+=-⋅+=+++++=⋅+⋅++⋅-+⋅⋅+⋅++⋅-+⋅=-=∴+---n nn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T T T12)2(+++-=n n .解法二:设n n a a a S +++= 21.由(Ⅰ)知12-=n n a .∴122211-=+++=-n n n S2221222222121212 S )()(a 2)1(121121211121n n )-n () -()-()(S S a a a a a a a a a n na T n n nnnnn n n n n n --=--⋅-=+++=++++=+++=++++++++=+++-+=∴+-- 2.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n n S n , 11(1)(2)2n S n n +=++ ∴ 1)32()(++=n n S n S n f =64342++n n n =n n 64341++=50)8(12+-nn 501≤, ∴ 当 88-n ,即n =8时,501)(m ax =n f . 3.(1)当*)](1,[N n n n x ∈+∈时,函数x x x f +=2)(的值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x f 的值域为*).](23,[22N n n n n n ∈+++ ∴*).(32)(N n n n g ∈+=(2).)(32223n n g n n a n =+= ①当n 为偶数时,])1[()43()21(22222214321n n a a a a a a S n n n --++-+-=-++-+-=-=-[3+7+……+(2n -1)]=-.2)1(22)12(3+-=⋅-+n n n n ②当n 为奇数时,n n n n n a S a a a a a a S +=-++-+-=---1124321)()()(=-.2)1(2)1(2+=+-n n n n n ∴.2)1()1(1+-=-n n S n n (3)由nn n nn n n T n g b 232212292725,2)(132+++++++==- 得, ① ①×21,得.232212272521132+++++++=n n n n n T ② ①-②,得)222222()23225(21321n n n n T +++++-=+ =.27227211)211(21)23225(111+-++-=--++-n n n n n∴.2727n n n T +-= 则由Z l l n T nn∈<+-=,2727,可得l 的最小值是7. 4. (1)证:∵)(2121OP OP OP +=,∴P 是P 1P 2的的中点 ⇒ x 1+x 2=1, ∴222222222222)()(11111122112121+++=+++=+=+--x x x x x x x x x f x f y y 1=2+22+2+22=2×2+22+2+22=111111x x x x x x ,∴21)(2121=+=y y y p . (2)解:由(1)知x 1+x 2=1,f (x 1)+f (x 2)=y 1+y 2=1,f (1)=2-2,S n = f( 1n ) + f( 2n ) + ┅ + f( n -1n ) + f( nn ),又S n = f( n n ) + f( n -1n ) + ┅ + f( 2n )+ f( 1n),两式相加得2S n = f(1) + [f( 1n ) + f( n -1n )] + [f( 2n ) + f( n -2n )] + ┅ + [f( n -1n ) + f( 1n )] + f(1)= 2f(1) + 1 + 1 + ┅ + 1(n -1个1)223-+=n , ∴2223-+=n S n .(3)解:)4131(4)4)(3(4221)2)(2(11+-+=++=⋅=+++n n n n S S n nT n = 4[(14 -15 ) + (15 -16 ) + ┅ + (1n + 3 -1n + 4 )] = nn + 4 , )2(1+<+n n S a T ⇔82)4(2221++=+=+>+nn n n S T a n n ,∵n n 16+≥8,当且仅当n =4时,取“=”, ∴818828162=+≤++nn ,因此,81>a . 5. 设n a a a ,,,21 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1(41-+=n a a n ,由已知 100221≤+++n a a a ⇔1002)1)(4(121≤-+++n a a a n⇔ 010022)1(2121≤--+-+n n a n a ,此关于1a 为未知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有解,则应有0)10022(4)1(22≥----=∆n n n⇔7n 2―6n ―401≤0,9728163728163<+≤≤-n 又8728163>+ 故n 的最大值是8. 故这样的数列至多有8项.6.(1)证明:当1< k ≤n( k ∈ N*)时,=2k a 212112--++k k a a 且a k >1所以3221221+<<+--k k k a a a ,因此32232221+<<+a a a ,32242322+<<+a a a ,………,3221221+<<+--n n n a a a ,将以上n- 1个式子相加得)1(3)1(221221-+<<-+n a a n a n ,因为a 1=1所以23122-<<-n a n n ,所以2312-<<-n a n n令n=100,得14< a 100< 18.(2)由题设得222112n n n a a a +=-+, 所以2100a =+21a +-)(2122a a +-)(2223a a …+)(2992100a a -=200+[+221a +231a + (299)1a ],又a n+1-a n =1a n >0故数列{a n }是单调递增.当n ≥2时a n ≥2. 200<2100a <200+5.22498212=⨯⎪⎭⎫⎝⎛<225.因此14< a 100<15.所以a 100的整数部分[a 100]=14本节“习题11”解答:1. a 11b 11 =2a 112b 11 =a 1 +a 21b 1 +b 21 =21×2+21×2+211211b b a a =A 21B 21 = 7×21+14×21+27 =43 故选A. 2.S 10, S 20-S 10, S 30-S 20,S 40-S 30成等比数列,公比Q=q 10>0.故S 30= S 10(1+Q+Q 2)=70.解得Q=2,所以S 40-S 30=S 10Q 3=80,即S 40=S 30+80=150. 故选A.3.由递推公式变形得:3(a n+1-1)=-(a n -1)令b n =a n -1,则b n+1=-13b n ,且b 1=a 1-1=8,故 {b n }是首项为8,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故S n -n=(a 1-1)+ (a 2-1)+…+ (a n -1)= b 1+b 2++…+b n =3113111+⎥⎥⎦⎤⎢⎢⎣⎡⎪⎭⎫ ⎝⎛--n b =6-6×n ⎪⎭⎫ ⎝⎛-31,所以1251316|6|<⎪⎭⎫ ⎝⎛⨯=--nn n S , 得3n -1>250.所以满足不等式的最小整数n 是7,故选C. 4.(1)当1,231==d a 时,n n n n n S n +=-+=2212)1(23,由2)(2k k S S =得,2224)21(21k k k k +=+ ,即0)141(3=-k k ,又0≠k ,所以4=k . (2)设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在2)(2k k S S =中分别取2,1=k 得⎩⎨⎧==224211)()(S S S S 即⎪⎩⎪⎨⎧⨯+=⨯+=211211)2122(2344 d a d a a a ,由(1)得01=a 或11=a . 当01=a 时,代入(2)得:0=d 或6=d ;当0,01==d a 时,0,0==n n S a ,从而22)(k k S S =成立;当6,01==d a 时,则)1(6-=n a n ,由183=S ,216,324)(923==S S 知,239)(S S ≠,故所得数列不符合题意;当11=a 时,0=d或2=d ,当11=a ,0=d 时,n S a n n ==,1,从而22)(k k S S =成立;当11=a , 2=d 时,则2,12n S n a n n =-=,从而2)(2k k S S =成立,综上共有3个满足条件的无穷等差数列; 0=n a 或1=n a 或12-=n a n . 5. (I )由)0(2)0(f f =,得0)0(=f ,由)21(2)1(f f =及1)1(=f ,得21)1(21)21(==f f 同理,4)21(21)41(1==f f ,归纳得),2,1(21)21( ==i f i i(II )当12121-≤<i i x 时)21(21)(11---+=i i x k x f)2121)](2121(2121[211111i i i i i i i k a --++=----),2,1(2)41(12 =1-=-i k i 所以{}a n 是首项为)41(21k -,公比为41的等比数列,所以)41(32411)41(21)(lim )(21k ka a a k S n n -=--=+++=∞→ . ∴)(k S 的定义域为≤<k 01,当1=k 时取得最小值21. 6.(1):当;2,111===S a n 时,24)1(22,2221-=--=-=≥-n n n S S a n n n n 时当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4,2}{,241==-=d a a n a n n 公差是即的等差数列.设{b n }的通项公式为.41,4,,11=∴==q d b qd b q 则故.42}{,4121111---=⨯-=n nn n n n b b q b b 的通项公式为即 (II )1142(21)4,4n n n nn a n c n b ---===-12112[13454(21)4],n n n T c c c n -∴=+++=+⨯+⨯++-2314[143454(23)4(21)4]n n n T n n -=⨯+⨯+⨯++-+-,两式相减得].54)56[(91]54)56[(314)12()4444(2131321+-=∴+-=-+++++--=-n n n n n n n T n n T7.(I )由210S 30-(210+1)S 20+S 10=0得210(S 30-S 20)=S 20-S 10,即210(a 21+a 22+…+a 30)=a 11+a 12+…+a 20, 可得 210·q 10(a 11+a 12+…+a 20)=a 11+a 12+…+a 20. 因为a n >0,所以 210q 10=1, 解得q=12,因而 a n =a 1q n -1=12n ,n=1,2,….(II)因为{a n }是首项a 1=12、公比q=12的等比数列,故 S n =211)211(21--n =1-12n ,nS n =n -n 2n .则数列{nS n }的前n 项和 T n =(1+2+…+n)-(12+222+…+n n2),T n 2= 12 (1+2+…+n)-(221+322+…+1221++-n n n n ). 前两式相减,得 T n 2= 12 (1+2+…+n)-(12+122+…+n 21)+12+n n =4)1(+n n -211)211(21--n +12+n n ,即 T n =.22212)1(1-+++-n n nn n 8. (1)由S 1=a 1=1,S 2=1+a 2,得3t (1+a 2)-(2t +3)=3t .∴a 2=tt a a t t 332,33212+=+.又3tS n -(2t +3)S n -1=3t , ①,3tS n -1-(2t +3)S n -2=3t ②,∴①-②得3ta n -(2t +3)a n -1=0. ∴t t a a n n 3321+=-,n =2,3,4…,所以{a n }是一个首项为1公比为tt 332+的等比数列;(2)由f (t )= t t 332+=t 132+,得b n =f (11-n b )=32+b n -1, 可见{b n }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32的等差数列.于是b n =1+32(n -1)=312+n ;(3)由b n =312+n ,可知{b 2n -1}和{b 2n }是首项分别为1和35,公差均为34的等差数列,于是b 2n =314+n , ∴b 1b 2-b 2b 3+b 3b 4-b 4b 5+…+b 2n -1b 2n -b 2n b 2n +1=b 2(b 1-b 3)+b 4(b 3-b 5)+…+b 2n (b 2n -1-b 2n +1) =-34 (b 2+b 4+…+b 2n )=-34·21n (35+314+n )=-94(2n 2+3n ) 9.(Ⅰ)由y =412-x 得2214y x =-,∴2214yx +=,∵x<—2 ,∴214y x +-= ,∴g(x)= 214x +- (x>0)(II )∵点An(a n ,11+-n a )在曲线y =g(x)上(n ∈N +)∴11+-n a = g(a n )= 214n a +- , 并且a n >0 21141n n a a +=∴+ , ),1(411221N n n a a n n ∈≥=-∴+∴数列{21na}为等差数列. (Ⅲ)∵数列{21na }为等差数列,并且首项为211a =1,公差为4, ∴21na =1+4(n —1) , ∴3412-=n a n ∵a n >0 ,∴341-=n a n ,(Ⅳ)b n =1111++n n a a =4341414341--+=++-n n n n ,∴S n =b 1+b 2+…+b n =43414.......459415--+++-+-n n =4114-+n 10.前(n -1)群中含有1+2+4+…+2n -2=2n -1-1项.因而第n 群的第一个数为a 1+(2n -1-1)d.第n 群含有2n-1项.故这的2n-1项的和为2n -1[a 1+(2n -1-1)d]+ 12×2n -1(2n -1-1)d.11.(1)由⎪⎭⎫ ⎝⎛-=n n S 2114,得)( 221211411N n S S n n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