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_贾承造
文章编号:1000-0747(2007)03-0257-16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贾承造1,赵文智2,邹才能2,冯志强3,袁选俊2,池英柳2,陶士振2,薛叔浩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0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40501-09)摘要: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勘探潜力巨大。
针对中国陆上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4类原型盆地和砂砾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通过5年系统研究,在地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¹系统建立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º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创新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自主创新21项核心专利;¼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图11参28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油气重大发现中图分类号:T E1文献标识码:AGeological theory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forlithostratigraph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JIA Cheng-zao1,ZH AO Wen-zhi2,ZOU Ca-i neng2,FEN G Zh-i qiang3,YU AN Xuan-jun2,CH I Ying-liu2,TAO Sh-i zhen2,XUE Shu-hao2(1.P etr oChina Comp any L imited,Beij ing100011,China;2.Resear ch I nstitute of Petr oleum E x p lor ation&D ev elop ment,Beij ing100083,China;3.PetroChina D aq ing O ilf ield Comp any,D aqing163712,China)Abstract:T he remaining onshore hydrocarbon resour ces in China,w hich ar e distributed in lithostratigr aphic reservo irs of lo w and medium abundance,have great potential fo r ex plo ration.A imed at the ex plo ration of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in four types of prototy pe basins(onshore terrestrial rifts,depressions,forelands and marine kratons)and in glutenites,volcanics and fracture-vug carbonate rocks,significant results are achieved on geo logical theo ry,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 duction efficiency through five years of systematic study.(1)Establish the geological theo ry about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in the four-type basins;(2)Establish the large-area accumulation theory of low-medium abundance lithostratig raphic r eserv oirs;(3)Innovate systematicex plo ration pr ocedur es and series o f technologies fo r the lithostratigraphic reservoirs.Twenty-one core patents are o f independent innovation;(4)Push fo rward the sig nificant ex plo r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str uctural reservo irs to lithostratig raphic reservo irs, leading to g reat success in exploring large-scale lithostratigraphic r eserv oirs by PetroChina Co mpany Limited.Key words:lithostr atig raphic hydro carbon reservo ir;lar ge-ar ea accumulation;g eolo g ical theo ry;ex plor at ion technolog y;sig nificant hy dr ocarbon disco ver y0引言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1-3],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中蕴藏的石油量占剩余资源总量的58%,天然气占剩余资源总量的52%。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分析
油气藏 已然成 为我 国油 气勘探工 作 中一个 非常重 要的组成 部 分 ,而 且在我 国陆地资 源勘探 以及开采这类 行业 领域 中,岩 性地层 油气藏 也逐步成 为最具有 发展潜 力的一类 自然 资源 , 因此 ,在勘探 开发岩性 地层油气 藏 的过 程中 ,需要高 水平的 勘探技术 以及高质量 的勘探设备 。 1岩性地层油气藏地 质理论分析 1 . 1岩性地层油气藏 区带 的由来 与其他 自然资源的区域地 带分布特性相 比,岩性地层油气 藏 分布 区域 地带 的层级结构 及构造背 景是具 有很大特 点的 。 般来讲 ,油气产 量的主 要决定 因素是油气 藏的储集 体 以及 能源结构 ,因此 ,勘探人 员为 了对油 气藏 的构造 以及 层级组 合 进行 明确的划分 ,提 出了油气藏 区带这一 名词概念 ,这 也 方便 了开采 人员及 时发现 含有最 多量油气藏 的 区域地 带 ,并 对 其施 以集 中开采 。在最初 开采 阶段 ,油气 藏 区带的地质结 构 在油气 沉积 的作 用下会 表现得 非常稳 定,各个 层级也都 处 于密集分布 的状态 ,然而 随着开采 的不 断推 进及深 入 ,各个 层级结构 的变化 就开始变 得异常 明显 ,在 成岩不 断演化 的过 程 中,储 集体 以及油气 藏的形成会 打散 原本具有 清晰分 层的 地质结 构 ,因此,大量 开采油气藏 区带 的油气能 够对土壤 结 构 以及质量造成十分严重 的破坏 。 1 . 2岩性地层油气藏 的地层结构 现 阶段 ,我 国岩性 地层油 气藏 区带具有 十分 复杂 的地层 结构 ,一般 可 以分 为深 陷型 、断陷型 以及坳 陷型 。其 中,深 陷 型主要是针 对高位火 山以及 湖泊 的油气藏 区带而 言的 ,由 于湖 盆的断 陷形成 了此类地质 结构 ,在 每层 结构 中都含 有大 量 的碎屑岩 , …勘 探技 术人员通 常会根 据这 些碎屑岩 来对层 级进 行合理划 分 ,此 外 ,火 山喷发 会导致溢 流岩浆 的大量存 留,而这 些岩浆 则 会在各油 气层级 中分层 聚集 。而 断陷型地 层 结构通 常会氛 围低 、中、高三个 等级 ,主要是 由火 山喷 发 的岩浆 长年 累月 的堆积形成 的 ,其 中低层级 具有最好 的油藏 密 度 、质 量和稳定 的地质 结构 ,而 高层级 的油藏具 有非常 多 的杂质 ,其地层结 构也并 不完整 。坳陷 型最主要 的地质构 造 是岩性气 藏,纵 向是 由许 多套气层 叠加 而成,而横 向分层 并 没有 明显依据 ,由于坳 陷型地质 结构 的气 水界面 并不统 一, 往往会 形成很大 的气柱高 度 ,因此 ,在 开采油气 藏过程 中 , 气柱 过高通常会导致气层平面的连通性变得非常差。 1 . 3岩性地层油 气藏三大界面的有效控制 ( 1 )断层面岩性 地层 界面的控制 。分布于盆地 的岩性地 层油气藏 大部 分具有 断层 面 的地 质结构 ,在刚开 始形成 断层 面 的时候 ,沿 着断层面 的走 向 ,油气会 在主干 通道 中发生移 动 ,由于断裂 活动 ,岩石会发 生破碎 ,无论是 随着 断层 向上 涌 出的热液流 还是破 碎的岩石 都会 明显的改造 储集层 结构 此外 ,断裂 也能够顾 明显 的促 进岩 溶发育 ,多期次 的断裂对 断裂 的开启 也会产生 一定 的帮助 ,促进 水 的正常循环 ,有利 于断裂带方向岩溶的发育,能够 很好 的封堵并保存油气藏 。 ( 2 )洪泛 区岩性地层界面 的控制 。岩性地 层在雨水长 年 冲刷 的作用 下,岩性 地层油气 通常会 具有很 高 的含 水量 。在 泥质 岩刚 刚发育 的时候 ,在岩 性地 层的高 层界面上 ,会产 生
岩性油气藏测井评价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电成象测井指示冲刷面特征
冲刷面
B
GQ Liu
微相分析
GQ Liu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电成象测井指示 地层分选择性差、 磨圆度低
GQ Liu
微相分析
GQ Liu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交 错 层 理
(a)
(b)
电成象测井的地层旋回沉积特征
冲 刷 面
(c)
GQ Liu
微相分析
GQ Liu
讲 座 内 容
GQ Liu
1 前言
2 测井微相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3 测井盖层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4 储层精细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5 油气层识别与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6 结论与建议
GQ Liu
讲 座 内 容
GQ Liu
1 前言 2 测井微相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2.2 常规测井的微相信息提取与描述
GQ Liu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沉积 相 沉积 旋回 水体变化 深 浅 沉积相 微相 亚相
地 层
河道间泛 滥平原及 湖泊夹分 流河道
分流河道 局限海 湖沼 河道 湖沼 垮塌及风 化淋滤带
三 角 洲 平 原 亚 相 局 限 海 滨海 湖沼
山 西 组
太 原 组 本 溪 组
台 地 蒸发台地
马 家 沟 组几年来,测井技术取得较大的发展,测井新 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尤其是针对中国石油的 具体勘探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
交流的平台
1) 简介测井技术近几年的进展尤其是岩性油气 藏勘探的测井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2) 了解复杂油气藏尤其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对测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引言: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对技术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
从勘探历程来看,岩性油气藏勘探进展的两大基石是地质理论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高。
本文主要介绍了岩性圈闭识别中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以及其应用条件。
这里有效的方法技术是指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确定岩性圈闭的几何要素和可靠性评价过程中有效的方法。
而岩性圈闭识别的主要问题是薄层问题,即小于调谐厚度的砂体的识别问题。
关键词:层位标定全三维地震解释地震属性频谱分解储层预测地震反演一.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技术任何地震属性只有经过地质标定才可能有明确的地质含义,因此,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成了岩性圈闭识别中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石。
通常选取较稳定强反射、角度不整合面作为标准层,其地质属性本身也需要用USP资料标定。
在岩性圈闭识别中,地震层位标定是一项精细而又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地震资料极性和相位角判定、子波求取与选用、时间位置认定。
要求一般精度时,声波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同相轴要对应,要求较高精度时,二者的能量强弱关系亦对应,要求高精度时,则要用叠前道集来标定。
在岩性圈闭识别中,要在层序标定和准层序标定尺度上完成层位标定。
①层序标定:在层位标定中子波的相位和主频非常重要,利用井旁地震道统计子波是常用的方法,统计子波的形态与时窗和统计所用的道数关系较大。
用统计子波制作合成记录用标志层法可以完成层序标定。
(2)准层序标定:在利用统计子波做好层序标定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子波校正,增补其高频部分,进一步提高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地震道的相似性。
可以标明准层序或砂体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建立较准确的井震关系。
子波提取的两个方法:(1)统计方法确定子波:使用自相关统计原理,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道的振幅谱来作为子波的振幅谱,对子波的相位谱则做最小相位或零相位的假设,这样就可以唯一地确定子波。
(2)测井曲线确定子波包括两种,a.使用测井曲线提取场相位子波,子波的振幅谱由地震数据自相关获得(同于统计法)。
储层地球物理学4-岩性勘探勘探思路及解释
2001年我国渤海湾盆地复杂隐蔽 油气藏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30~ 40%,预计在未来的勘探中,复杂隐 蔽油气藏可占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 60~70%
•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的类型
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分: 地层圈闭油气藏 岩性圈闭油气藏
地层圈闭主要是构造运动、超 覆沉积、削蚀作用等因素,在不 整合面上下的储集岩体被非渗透 性围岩或断层所遮挡而形成的一 类圈闭
地层圈闭
N
T8
Tg2
T8-2
T8-3
Tg5 Tg5’
Tg8
英买7-英买11井区三维资料(Line520)
火成岩刺穿遮挡背斜-塔中西部
TZ471
TZ47
47 47
-2800
1
-3300
-3800
火成岩
-4300 塔中47井区油藏剖面图
上二迭 下二迭
-2800
石炭系C1-C3 石炭系C3-C5 石炭系C6-志留-志留系 志留系上砂岩亚段
岩性、物性预测难
一般情况下,在地震剖面上很难看 到单个砂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而以薄层席状砂为主
预测砂体形态,厚度变化主要利 用地震资料的速度、振幅、连续性 和频率等参数
不同的岩性相互重叠;在不同的 构造背景下相同岩性的层速度常常 有明显的差别;储层的非均质性强 和砂层中所含流体性质的不同;使 储层预测工作更加困难
扇 根 管3井
扇体
INLINE194
D砂组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表现出:高 阻抗区、中阻抗区和低阻抗区;
三角洲
三角洲
ES33
ES34
ES3
N
S4
Tg
浊积体
陡坡浊积体
沿陡坡分布的浊积体--王岗阜宁组浊积体系
浅谈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与技术
发 展 、完善 是 伴 随着 石 油工 业 的发 展 而逐 化 、地 层变 化 有 密切 关 系 。 目前 ,形 成 的 步 形 成 的 ,并 具有 鲜 明 的 中国特 色 。如 陆 岩性地层油藏理论要点概括为 :区域构造 相 石 油 地 质 理 论 、复 式 油 气 聚 集 带 理 论 等 ,有 效地 指 导 了我 国 的石 油 勘探 。十 多 沉 积背 景控 制 沉 积体 系 的展 布 ;盆 地 结 构 和 不 同 构造 部 位 控 制 不 同类 型 砂 体 的 分
断陷型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多期多类
型砂 体 发育 ,有 利于 形 成岩性 地 层 圈 闭 ,
其中扇三角洲 、水下扇和浊流沉积是形成
岩性 圈 闭 的重要 类 型 。
低位体系域的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 分布广泛 ,在不整合面上发育河道砂体控 制的岩性圈闭 ;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的扇
1 岩 性 地 层 油 藏 形 成 地 质 背 景 及 勘
探 形式
随着 可供 勘 探 的构 造 圈 闭 L I 益减少 , 各个 探 区 已不 同 程度 地 出现 圈 闭储 备 不足 沉积 ,在缓坡地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 的问题 。目前构造圈闭已经无法满足勘探 陡坡地带形成扇三角洲。盆地发育晚期 , 加快 的 需要 。岩 性地 层 圈 闭勘 探 已成 为 直 勘 探 目标 战 略转 型 的时 期 ,由以往 的 构 造 随 着 拉 张 作 用 的 减 弱 ,湖 盆 沉 降 明显 变 和河 流 沉 积 。干旱 气候 条 件 下形 成 的含 盐 湖盆 ,如柴 达木 盆 地 西部 断 陷 , 由于水 系 径 流 量 不 大 ,带 入 湖 中 多 为 细 粒 级 碎 屑 物 ,以细砂 和 粉砂 为 主 ,并 含钙 质 、灰 质
岩性油气藏勘探
一、概 述
成岩次生圈闭
指沉积地层在成岩后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一定范围的 地层孔渗性发生改变而形成圈闭
最常见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次生作用例如淋滤 作用或白云化作用,形成很多次生孔隙,不渗透性地层变为 渗透性地层,在低渗透岩层中形成高渗透透镜体,从而形成 具备储存能力的圈闭
一、概 述
二、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常见流水波痕(不对称),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向上游倾斜。 最底部常具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常含泥砾。
4、生物化石:化石稀少,一般保存不好 5、沉积层序: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剖面上呈上平下凸
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之中。
天然堤
远砂坝
决口扇
席状砂
分流间湾
障壁砂坝/泻湖
洪泛平原
潮汐砂坝/潮坪
泻湖
潮汐水道
沼泽
滑塌沉积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
浊积砂 滑塌沉积 水下水道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平原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前缘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砂
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体皆可形成重要的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勘探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展现出东部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西部盆地“满盆含油”的 景象,而且四种盆地(断陷、坳陷、前陆、海相)和三类储集体(砂砾 岩体、碳酸岩体、火成岩)都有不小的新发现,并且储量乐观,使 得岩性地层勘探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趋势。
岩性油气藏勘探
(1)钟形(Bell)
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是水流能量渐弱或物源供应渐少的表现。 其特点为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即为向上变细的韵律,反映河道侧向迁移的 正粒序结构,典型的代表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相沉积的产物。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一是地质调查法,二是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质调查法,地质调查方法就像医生观察人的体表特征一样地质勘探人员身背地质包手拿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野外观察地层露头、岩石标本以了解地层、沉积、构造等地质特征。
通过观察地面露头推测地下岩层各项特征就像拆谜语一样有趣。
早期人们就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寻找逸散到地表的油气。
地球物理勘探法,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引进之前主要是以野外地质在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随着物探技术的引进逐渐取代了野外地质调查方法。
物探技术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四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一、利用重(磁)力异常和地磁学性质勘查油气的方法,重(磁)力勘探方法就是在陆地、井中、海洋、航空、卫星等测量空间根据所观测的重(磁)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应用重磁位场理论和地质理论解释推断引起重(磁)异常的地质原因及其相应地质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平面展布特征矿产和地质构造分布情况等过程的一种技术方法。
简言之重力勘探方法就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矿体的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就是可研究沉积盆地范围、基底隆坳起伏、断裂和构造带展布、火成岩分布等并联合其它物探资料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圈定油气有利区带为地震勘探提供靶区。
电法勘探方法是在陆地、井中、海洋、航空、卫星等测量空间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与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其作用就是研究地下地质结构、地层及构造展布、岩性变化等并联合其它物探资料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圈定油气有利区带开展含油气评价和预测等。
二、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方法是精度最高的物探勘探方法。
它就好比在水域撒网捕鱼一样在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布设地震测网对地下进行地毯式搜索和扫描对大地做高精度“CT”或“核磁共振”透视大地构造寻找地下油气等矿藏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
地球物理方法 ,特别是地震方法 ,在近2 的勘探岩性地层 圈闭中 眸 起 了重要 的作用 。由于地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 为地震方法在勘探岩性地层圈闭中的应用创造 了条件,产生了许多新的 处理方法和解释技术。特别是由于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和岩石物理
3 岩性 地层油 气冀 勘探 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 的发展分 为三个 阶段 。2世纪2年代 以 O 0
前,以地表地质调查为主 ,油苗是主要线索 ;2 世纪3 一 O O O 7 年代,主要 依靠井筒资料的地质解释和老油 田、老井复查,大部分岩性地层油气藏 的发现仍具有偶然性 ;2世纪8 年代 以来 , 0 O 地震技术在岩性地层油气藏 勘探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受古老地层面 、不整合面以及 地层横向岩性变化 控制 ,因此 ,在寻找岩性地层圈 闭的过程 中 , 明古 老地层 面、不整 查 合带以及区域 f的岩 l 生 生 尖灭带、岩相变化带等 的分布及其特征是很重要 的。相应的,勘探这种类型圈闭的方法也应 当在充分研究这些可能的控 制条件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与组合 。当前勘探岩性地层 圈闭行之有效的技 术方法包括岩相一 古地理 和古地貌分析法、地球物理技术 、层序地层学
受到勘探技术 的限制 ,长期 以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主要依靠地质 评价分析,按构造圈闭的思路去勘探 ,勘探成功率较低 。近年来 ,由于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和层序地层学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 在第一口井钻探 前 ,能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直接识别岩性地层圈闭 目 ,并开展针对岩性 标 地层油气藏的大规模勘探部署 ,极大地提高断提高 ,使得人们可以获取地震反射信 号通沉积层序之间有关 的信息 , 如地层速度 、地震反射 的连续性 、地震 波波形 、振幅和频率等参数。它们都可用 于解释和定性地确定地层岩相 的分布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此外 ,利用地层速度、密度、厚度和吸收 衰减资料建立起来 的二维和三维地层模拟技术 、地震反演技术、层析成 像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可以将地震道转换成地震波阻抗剖面或声波测 井剖面 ,同时也可以对地层厚度 、速度、砂泥比、孔隙度等作出较为客 观的定量估算。总之 ,地震方法在寻找岩性地层 圈闭以及烃类预测 中均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基金 项 目 : 中 国石 油 天 然 气股 份 有 限公 甸“ 十五” 重 大科 技 攻 关 项 目( 0 4 0 5 0 1 — 0 9 )
摘 要: 中 国陆 上 剩 余 油 气 资 源 主 要 分 布 在 中低 丰度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领 域 , 勘探潜 力 巨大。针对 中国陆上 陆相 断陷、 坳 陷、 前 陆和 海 相 克 拉通 等 4类 原 型 盆地 和 砂 砾 岩 、 火 山岩 、 缝 洞 型 碳 酸 盐 岩 储 集 体 中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 通过 5 年 系 统 研 究, 在地质理论、 技 术 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 生产 实效 等 方 面取 得 重 大 成 果 : ① 系 统 建 立 了 4类 盆 地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地 质 理 论 ; ②创建 了 中低 丰度 岩 性地 层 油气 藏 大 面 积成 藏理 论 ; ③ 创 新 了 系统 的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勘 探 程 序 与 技 术 系列 , 自主创 新 2 1项 核 心 专
v u g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s u l t s a r e a c h i e v e d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t h r o u g h f i v e y e a r s o f s y s t e ma t i c s t u d y .( 1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g ol e o g i c a l t h or e y a b o u t t h e l i t h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r e s e vo r i r s i n t h e f o u r - t y p e b a s i n s ;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摘要岩性地层油气藏是中国陆上最具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其勘探难度大,对勘探技术要求高。
分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并简要介绍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岩相-古地理和古地貌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和层序地层学方法。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圈闭;地球物理技术21世纪以来,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已进入了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的新阶段。
近几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已占60%以上。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岩性地层油气藏仍然是中国陆上最有潜力、最普遍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对构造油气藏勘探而言,岩性地层油气藏地震成像困难、油气水关系复杂、储量风度低、单井产量低,勘探难度大,对勘探技术要求高。
本文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基本概念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是指由沉积、成岩、构造和火山等作用而造成的地层削截、超覆、相变,使储集体在纵、横向上发生变化,并在三度空间形成圈闭和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
其圈闭条件是由于储油层本身的岩石性质变化造成的。
根据岩性地层圈闭形式,将岩性地层油气藏分为岩性型、地层型和以构造为背景的岩性-地层复合型油气藏。
有人将已发现的岩性地层圈闭细化为18种类型:侧向沉积尖灭、侧向相变化、河道充填、区域隐伏露头、沟谷充填、构造侧翼不整合上的超覆、胶结、区域不整合上的超覆、裂缝、深盆气、边缘削截、古构造隐伏露头、白云岩化(溶蚀)、煤层吸附甲烷、碎屑岩构形、深切谷充填、水动力、沥青封堵等。
2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特征2.1岩性地层圈闭的储层特征从岩性地层圈闭的储层特征来看,对美国共计320个圈闭进行统计,砂岩储层占到总数的63.4%,碳酸盐岩储层占26.2%,砂岩与碳酸盐岩混合储层占10.3%;对前苏联1177个圈闭进行统计,砂岩储层占89%,碳酸盐岩储层占11%。
2.2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对已知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产出时代统计来看,大部分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在白垩系、古近-新近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石油勘探中的岩性识别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岩性识别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岩性识别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的作用是确定地下储层的岩性类型,为油气勘探提供必要的信息。
岩性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勘探者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储层的性质,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岩性识别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岩性识别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勘探方法,来判断地下储层的岩石类型。
目前,在石油勘探中主要采用的岩性识别技术包括测井解释、地震反演、地球物理勘探、岩石学分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是测井解释技术。
测井解释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在钻井过程中测量地层各项物理性质,并根据这些测量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测井曲线有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声波测井曲线、电阻率测井曲线等。
通过对这些曲线的解释和分析,可以判断地层的岩性类型、含油气性质等。
测井解释技术是最常用的岩性识别技术之一,其优点在于观测范围广、数据可靠性高。
其次是地震反演技术。
地震反演技术是指通过地震勘探仪器在地表或水中产生人工地震波,然后根据地层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地震反演技术主要依赖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进行岩性识别。
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勘探者可以获取地层的速度、密度等信息,从而判断地层的岩性。
另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是岩性识别中的重要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方法、重力方法、磁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观测地下岩层中的物理场变化,来判断地下储层的岩性。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观测效果好、勘探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中。
最后是岩石学分析技术。
岩石学分析是通过对地下岩石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进行实验室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岩石学分析可以提供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等详细信息,从而对地层的岩性进行准确的识别。
岩石学分析技术是岩性识别中最准确的方法,但其需要采集和分析地下岩石样品,工作量较大。
总之,岩性识别技术在石油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井解释、地震反演、地球物理勘探和岩石学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地下储层的岩性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分析
对于 各项勘 探技 术和设备 的要 求也越 来越 高 , 勘 探开 发的技 术 的重要 手段 , 对 于全面 剖析勘 探 区域 地质有 着非常重 要的推 动 和方 法还存 在着 一些弊端 , 下面 就简要 分析我 国岩性 地层油 气 作 用 。 藏 地 质理 论及勘 探技 术 。
2 . 2 地层学分析技术
岩性 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 勘探技术分析
李志 广 ( 长 江 大学 ,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5 )
摘要 : 随着我 国 国民经 济的不 断提 升 , 我 国国家发展和进 步 开采的过程 中 , 需要 不断提升和 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和 设备 , 下 对 于各种 自然资 源的 需求量越 来越 高 , 这其 中就 包括 岩性地 层 面就对几种典型的岩性 地层油气藏勘探技 术进 行简要分析 。 油 气藏 , 其 在 我 国勘探 工作 领 域发 挥 的作 用 日益重要 , 这就 需 2 . 1 ‘ ‘ 三相” 联合解释技术 要 广大地 质勘 探 工作 者做 好 岩性 地层 油 气藏地 质 的理 论分 析 “ 三相 ” 联 合解 释技 术是 目前 岩性 地 层油 气藏勘 探 阶段 的 工作 , 并就勘探 过程 中的各 项技 术做 具 体分析 和研 究。本 文就 重要 技 术方 法 之一 , 所谓“ 三相 ” , 即测 井相 、 地震 相 以及 沉 积
岩性 地 层油气藏 地 质特 点一般 较为 复杂 , 上下地 层 间的差 异较 大 , 为 了能 够 对勘 探 区域 地 质进 行全面 的剖 析和 了解 , 地 层学分 析技 术应运 而生 , 它也逐 步发 展为现 代地 质勘 探领域 的 重要 研 究手 段之 一 。地 层学分 析技 术的 核心 在于研 究 等时 地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 着我 国工业生 产和 经济发 展对 于 自 然 资 源 的需 求 量越 来 越 大 , 在 我 国建 立较 为 完 善 的油 气 藏 的过 程 中, 岩 性 油 气 藏 已经 逐 渐 成为 油 气勘 探 工 作 中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也 逐渐 成 为我 国陆 上资 源勘 探 和开采 最有 潜 力的 领域 , 其
高邮凹陷断层一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实践
质背景 的分析和戴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沉积背景分析 、沉积砂体发育特征与控砂机制研究 ,综合运用地 质、 测井 、钻井 、地震资料 ,建立 了一套断层一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 :按照定性到半定量一 定量 化储层预测思路 ,利用叠
前地 震反演、地震 AV O正演及属性分析 等特 色技术判断砂体发育区 ,开展定量储层厚度预测 ,最终综合定性 、定量
中 国 石 油 勘 探 第 1 8卷 第 4期
C HI NA P E T R OL E UM E XP L O RA T I O N 2 0 1 3 年 7月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2 -7 7 0 3 . 2 0 1 3 . 0 4 . 0 0 5
研 究成果提 高储层 预测精度 ,提供有 利钻探 目标 。勘探实践 的高成功率充分说 明该方法在断层一 岩性油气藏勘探 中行
之有 效 。
关键词 : 地质背景分析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断层一 岩性 油气藏 ;叠前地震反演 ;地震 A VO正演 ;属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P 6 3 1 . 4 文献标识码 :A
F a ul t - L i t h o l o gi c Re s er v oi r Ex p l or a t i on T e c h n o l o g y an d Pr a c t i c e i n Ga o y o u Sa g
Li a n g Bi ng
高邮凹陷断层一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实践 水
梁 兵
( 中国石化江苏油 田分公 司地质科 学研 究院,江苏省扬州市 2 2 5 0 0 9 )
摘
要 :江苏油 田高邮 凹陷地震资料品质受构造破碎、野外地表 复杂等因素影响,且 目标砂体厚度往往小于地震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的提高,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进步对油气藏资源的需求逐渐地增大,因此,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也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就意味着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针对岩性地层储层做好其地质理论分析,并且对其勘探技术深入研究。
依据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基本情况,对其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引言:我国的油气这一自然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地区。
众所周知,岩性地层油气藏相对来说其勘探难度非常大,而且油气成藏具有不规则的特性,成藏的机理大都也比较复杂。
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应用传统的勘探技术已经很难满足要求,高效的勘探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长久的勘探工作,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
1地质理论1.1岩性油气藏区带概述岩性地层油气藏带比较特殊,与大多数的天然气聚集区相对比,可以发现其构造的背景和层次结构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油气产量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能源结构和储层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勘探开发的初期阶段,油气藏区的地质构造相对来说十分的稳定,每一层的分布也属于比较密集的状态,这是油气的沉积作用造成的。
但是随着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逐渐深入,每一层的地质构造将出现不同的变化,形成清晰的地质构造,这能够将油气藏清晰地分隔开来。
因此,在油气藏区进行大量的油气开采工作的时候,往往都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极大的破坏。
1.2地质构造和层级结构目前,在我国的内陆地区内,岩性油气藏主要为断陷盆地、深盆和坳陷盆地。
这些种类的油气藏其地质构造相当地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断陷型的地质构造可以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这是由火山喷发岩浆经过长年的堆积后逐渐地形成的。
在高水位的时候,不仅地层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而且在储层当中也含有较多的杂质,而低水位储层相对来说起密度较好,因此其中的地质构造相当的稳定,当然其储层质量也较高;②在深陷型这一类型中,基本都是湖中水库和高水位火山的地质构造。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石油资源的开采并非易事,需要借助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来寻找地下的油田。
本文将探讨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地质勘探方法1. 重力勘探法重力勘探法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场变化来推断地下潜在的油气藏。
在石油勘探中,重力异常往往与富含石油的油气藏有关。
通过精确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值,勘探人员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变化,从而锁定可能存在油气藏的区域。
2. 地震勘探法地震勘探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岩层中传播的特性来推断地下的构造情况。
通过在地表布设震源与接收器,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振幅变化,勘探人员可以推断出地下各种岩石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石油资源。
地震勘探法在石油勘探中应用广泛,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
3. 电磁勘探法电磁勘探法是利用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响应来推断地下的构造情况。
勘探人员通过在地表布设发送电磁场的电源,并记录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反应,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
电磁勘探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率等优点,在石油勘探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地质勘探技术1. 三维地震成像技术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是利用地震勘探法获取的地震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处理,得到地下岩层的三维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地下构造,准确地定位石油资源。
同时,三维地震成像技术还可以提高地下构造解释的精度,提高勘探效率,成为现代石油勘探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或航空器上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
在石油勘探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地质信息,帮助勘探人员初步确定石油潜在区域。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地表地貌变化,辅助勘探人员评估油田的开发潜力。
3. 理化勘探技术理化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地下岩石进行性质分析,以推断地下油气藏的存在与性质。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不断优化和完善勘探理论和方法。最后,针对准噶尔盆地这样的复杂地区,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内容
引言
岩性油气藏勘探在能源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球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 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岩性油气藏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岩 石圈中的油气资源。这些油气资源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 题,因此,
3、储层预测方法
储层预测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 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等工作。通过储层预测,可以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物性特 征、含油性等参数,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油藏描述方法
油藏描述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工 作。通过油藏描述,可以了解油气藏的构造形态、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参数, 为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和建立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
岩性油气藏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岩石圈中的油气资源。这些 油气资源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物化学作用、热动力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等。其分布 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如岩相、沉积环境、地层压力、地下水动力等。岩性 油气藏的主要特
感谢观看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 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岩性油气藏勘探 理论
03
三、岩性油气藏勘探 方法体系
04 四、准噶尔盆地岩性 油气藏勘探实例分析
05 五、结论和建议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气勘探和开发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准 噶尔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其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对于我国的能源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针对准噶尔盆地的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 系进行深入研究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指在地壳中由岩层和地层圈闭形成的油气聚集。
这类油气藏通常具有较厚的储层和良好的封盖层,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地质历史、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岩石类型、沉积厚度、有机质含量等都会有所不同,直接影响着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会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储盖组合: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特点。
在理想情况下,储层应具有良好的孔渗性能和连续性,而盖层则应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以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地层对比与圈闭评价:地层对比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地层对比,可以确定有利储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而进行圈闭评价,优选勘探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包括地震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多种方法,可帮助确定储层的物性和构造特征,进而推断油气藏的分布和性质。
钻井与试油:钻井和试油是证实岩性地层油气藏存在的直接手段。
钻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钻井液性能,保护储层不受损害。
试油则是对油气藏进行评估和优选的重要环节,可确定油气藏的数量和质量。
开发工程与数值模拟:开发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优化油气藏的开发方案。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可以对油气藏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采效率。
以某地区大型逆冲断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例,该油气藏位于一个大型逆冲断层之上,储层厚度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通过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球物理勘探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这个具有高产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上)1.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1)勘探现状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3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
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具体盆地来看: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
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2)勘探前景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
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
3亿t,其中岩性一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一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一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一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一地层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O亿t。
其中岩性一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一地层196亿t。
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资源基础。
剩余资源量丰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从目前的勘探成果来看,以岩性一地层油气藏为主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些阶段的油气勘探过程中。
各个盆地积累了大量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测试和化验资料。
一定程度的资料积累是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从各个盆地的资料积累来看,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均具有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所需的资料基础。
(3)勘探思路随着油气藏勘探逐步开展,含油气盆地在各个勘探阶段所面临勘探对象的转变,即通过油气藏勘探所采用的勘探思路和技术方法也逐步发生变化,包括:①找油思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由构造向岩性转变、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带转变、由构造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转变、由环洼向洼槽转变、由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油气藏转变;②研究方法的转变由构造油藏勘探的核心工作"精细构造解释。
落实圈闭高点"到岩性油藏勘探的核心工作"精细沉积储层解释,落实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转变,构造研究找背景,沉积研究找砂体,构造背景与沉积砂体综合研究预测隐蔽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③研究手段的转变由传统石油地质评价手段转变为应用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等现代理论,结合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加深研究,创新认识,提高综合研究水平,达到对勘探目标多方位、多方法、多技术的全面综合评价与分析;④组织形式的转变由过去构造解释、沉积储层、新技术应用、圈闭评价分头研究转变为组成多学科多专业项目组。
实现地质与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资料处理、解释、分析与评价一体化,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解决关键问题。
上述勘探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组织形式的转变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突破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良好支持。
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总体来看。
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具备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地质背景,拥有丰富的剩余资源量保证,前期进行了良好的资料积累,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勘探技术支持。
从勘探历程来看,中国陆上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目前已经进入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阶段。
各盆地具有良好的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
2.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孔2.1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分析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的横向变化和纵向演化分析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这一基础从宏观上确定了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平面位置和纵向层位。
2.1.1盆地进入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对于沉积相的研究必须达到小时窗沉积微相的精度在构造油气藏勘探阶段,对于一个构造带或者构造圈闭的评价只要达到沉积亚相的研究程度就可以满足油气勘探前景评价的需要。
但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地质背景的特殊性,沉积相的研究至少必须达到小时窗沉积微相的研究精度。
以三角洲为例来说。
在构造勘探阶段,研究程度达到能够系统区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就可以满足圈闭评价的要求。
但对于岩性油气藏来说,它们在同一个沉积亚相中的赋存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往往是三角洲的一个亚相类型中存在多个孤立的岩性油气藏,或者是同一亚相的不同位置油气赋存与否存在很大差异。
此外,一个研究区某一时期沉积相、沉积亚相的发育往往具有继承性而沉积微相继承性差。
对于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来说,在常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录井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是目前沉积微相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常规沉积微相分析主要包括岩性组合分析、岩芯沉积特征分析、重矿物纵横向平面展布特征分析、古水流分析等。
在目前阶段,以常规沉积微相分析技术为依托,系统结合录井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大量的地震信息也为沉积微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如储层预测提供的砂体平面展布、众多地震属性的分析结果等。
从纵向研究精度来看。
在构造勘探阶段往往以地层组为沉积相、沉积亚相分析单元,但由于岩性油气藏往往与砂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开展以砂组或单砂层为单元的沉积微相分析应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大地层单元。
从具体沉积微相平面成图技术来看,对于同一个沉积微相研究地层单元(如砂组或单砂层)来说。
以井点常规沉积微相分析、录井相和测井相分析为起点确定沉积微相类型,借助地震相、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进行平面外推。
确定平面上的沉积微相界限。
在平面成图时应该以选择与油气藏关系密切的沉积微相为优势沉积微相,应表明不同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百分比变化。
然后通过研究区已知油气藏所属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确定有利于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同时结合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和平面分布变迁模式,综合确定有利于岩性圈闭或油气藏发育的平面位置和纵向层位。
2.1.2建立高分辨率的盆地地层格架和精细的沉积体系分布,是寻找岩性圈闭的前提以层序地层学为代表的综合研究方法是目前区域勘探和寻找岩性圈闭的重要勘探方法和技术。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其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准面旋回是时间地层单元的二元划分,因而该理论与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如何在地层记录中识别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地层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的等时地层对比。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技术是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的变化产生的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形成的非沉积作用和沉积不补偿造成的饥饿性乃至非沉积作用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响应;而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反映了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在每一级次的地层旋回内必然存在着能反映相应级次基准面旋回所经历时间的"痕迹"。
如何据一维钻井或露头剖面上的这些"痕迹"识别基准面旋回,是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的基础。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下)2.1.2.1基准面旋回的识别用来识别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与地层特征可以概括为:①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②相序与相组合变化;③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④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
这些特征均反映着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1)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①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②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③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的位置;④砂岩、泥岩厚度的旋回性变化等。
(2)测井曲线识别标志:利用取芯井段建立短期旋回及界面的测井响应模型,用以指导区域非取芯井测井曲线的旋回划分。
测井曲线对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的分析确定尤为有效。
向湖(海)盆方向推进的叠加样式(进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下降期。
此时A/S小于1,即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岩石学方面的性质与下伏旋回相比具可容纳空间减小的特征;向陆推进的叠加样式(退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时期,此时A/S大于1,即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上覆短期旋回的性质与相邻下伏旋回相比,在沉积学、岩石学方面表现出可容纳空间增大的特征;短期旋回加积叠加样式,则出现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此时A/S=l,相邻短期旋回形成时可容纳空间变化不大。
(3)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地震反射界面基本是等时的或平行于地层内的时间面,因而可以运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分析,但受地震信息分辨率的限制,地震反射剖面通常只能用来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
用于识别旋回界面的主要地震标志有:①区域分布的不整合或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即常规的地震地层分析标志;②与中期或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最大可容纳空间)相对应的高振幅连续反射界面或一组反射;③与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到的区域相变可对比的地震反射特征(振幅、连续性、频率、地震相等)在区域上发生重大变化;④与测井曲线和岩芯中可观察到的地层叠加样式可对比的地震反射几何形态的变化(例如由高振幅、水平反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
2.12.2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同一时代地层与界面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
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
因为转换点为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
转换点在地层记录中某些位置表现为地层不连续面,某些位置则表现为连续的岩石序列。
岩石与界面出现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函数。
时间一空间图解是对地层剖面进行时间一空间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对地质过程(时间十空间)地层响应(岩石十界面)的理解并检验层序对比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