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存疑及看法——读王桧林等任主编的新版《中国现代史》之己见感想张小鼐自按:我不是专业学者而涉及到这样专业的学术重大系统课题,只是很多都为专家学者的东西却并未成为共识,所以在教科书中存疑甚多,有些还颇为令人费解,使之觉得难于接受了,因而自已才决定试着去谈点个人的观点,希望尽可能说明些问题.仅管这不会是我可以做好的,也无经验与基础,绕来绕去只得请有心人耐烦,看到最后的印象如何了.所谓个人观点也是社会上的,我只是把一些学者的东西由另碎集中后,突出成较为有代表性并能全面体现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希望从中让大家对一些东西(与过去的观点)有全面更新的企图之.历史研究重大课题的成论,在中国不少是要重议和再认识的(因为过去我们缺失学术的正常争论现象),但现在尚未发现有学者能真正敢于创新,似乎都在墨守成规一样,我这也就是有点耐不住了吧.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些问题和看法(是以我看我说我的观点而言之);第二部分乃不得不对历史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回顾和了解(亦直接夹述夹议自己的异见);第三部分则把我对此课题始末草稿整理附上,有利于大家对我的思想更有把握.面对如此重大学术课题本人不具任何社会影响力,只能尽心竭虑为之.最后遇到眼前发生空前的中共理论大争鸣(也是现今历史上一个更新时代)故颇多感言欲与众共识.我们理论上的缺陷现在社会与实践中都显而易见,不断引起争议和矛盾,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但并未从上至下得到解决,这是非常叫人极其担忧的.提纲挈领:本文观点不能接受中国近代历史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现代界标的起点;历史上"阶级斗争"乃阶级社会的必然反映,并非就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农民起义如李闯王进京推翻明朝,反而导致清兵入关,实际在中国历史上蒙受的是一场空前浩劫与灾祸,造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真正落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是现代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军阀时期在现代史上有它不能否定的另一面;孙中山的旗帜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更是中国和平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社会思想基础;中国现代化必须建立宪政的法制化社会;建国后执政党要完全树立国家概念,正是这个问题上无论中共还是国民党,都有可为结论性的深刻教训:只有使政党政治置于国家之下,回归于民主宪政的法治社会去,才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与国家利益,这却正是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更可为现代化理念的社会标志,也是意识形态的革命;和平环境下党权军权与民权三者在国家意识里,只能是国家实行人民主权的法治社会关系,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使宪法基本精神能真正体现于社会当中,让人民有真正的权利,从而明确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从来不是一党制(党与党平等),法权管民权(包括党权军权),人民军队则应由国家绝对指挥,使政权成为法权,党权回归于政权与民权的正常范围之内,从而改变以党治国的传统与缺失等.上述内容由来已久,我曾多次上书,这次又就中国现代史的话题从历史上来认识.中共面临自身的彻底革命与思想理论挑战,实际关系共和国未来与改革开放发展及中国社会的出路.我非专家,无法从学术角度要求上真正阐明问题,却以自已的空间和自由甚至于惘顾左右而言之,首先是想要从思想文化和宪政意识上来结合历史加以认识.应该说政治改革需要时间,我们已赢得充分时间,适当时候使执政党还政于民,回归人民之间,为和平统一祖国奠定基础.但这只是个人设想,也当是民主宪政势在必行的趋向和归宿.(一)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关于中国现代史,在大陆现通行以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爆发,为近现代历史分期的界标,而作为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叙述概论、编撰成书,是中国通史之组成部分.认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此开始,与所谓旧民主主义运动绝对分开,使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的过程,被分裂为两个截然区别的独立部分.这种明显割断历史的做法,造成中国现代史由于政治原因,出现两种各有内涵的编写,事实上都不能成立的.就学术而言,正是有些学者过去理论上一大谬误的思想根源,乃历史事实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始终是统一的.对台湾省当局来说,台湾省是不可分割的中国领土,不要置民生国是不顾痴心妄想,沐猴而冠,饮鸩止渴,自取灭亡,成为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千古罪人.情势不同了,今昔两别,只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便可与中共平起平坐,对等谈判,和平协商,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作出努力,芳名丹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再版发行的、由王桧林任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史》,其"前言"指出:"由于从50 年代中期起,各高等院校历史系,都是把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的历史,称做中国现代史,我们沿袭了近几十年习惯用的名称.我们编写的这部中国现代史,1至6章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至12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所谓"沿袭"即认同,可为大陆通用的历史分期定案成论.是否有其它保留意见或看法,"前言"中也做了较详实的说明,使读者看该书时先有所了解.这种态度是从实求是,非常可取的,不失一大进步的做法,应该表示赞同.仅管其内容与观点和前言所认识的看法,显见出矛盾性的一些问题存在.然而,王先生是大陆现代史研究当今可称"头面"人物之一,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较之过去的一些观点显然在与时俱进,有了很多很大的突破.这一点我深有感受和体会,读他的书亦不只这一本的.我个人认为,上述这种历史分期的"沿袭"是否史实为是?今天在学术上还能站住脚吗?尤其是于思想政治的原因,由此而产生一些对历史研究中的严重不良后果,已显而现见.明摆着看到,有很多问题都亟待重新探究,事实求是的.这不仅是本人多年来一直思索揣摩的一个历史课题,海内外也都曾有学者对此表示过质疑.现今更值得就此学术问题,确实认真地展开再讨论,需与大家复议、进行商榷的一大存案.但我首先要提出,这种情况完全是历史造成的,在权力政治下思想上要求"一边倒"、"一刀切",学术研究也就产生"一阵风"、"跟风跑"、"随大流"的现象,致使今天历史研究及分期问题存疑.它不是任何个人作用或个人行为的事情,与任何某人都无直接责任.只是政治不能阉割历史事实,歪曲社会真相,历史研究必须全面完整性地、务求做到客观公正而能科学理性的认识,回归学术规范的要求.历史教育应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史论史明朗于史之.作为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乃不能抹杀、更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也绝对要完全包括在内,是其中一个主要内容组成部分的.一个中国只能是一部历史,没有中华民国史,就不能成立中国现代史了.尤其随着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发展形势的要求,过去通行于大陆的这种所谓"沿袭"的历史分期与内容概述,很多都成了学术研究的重大问号,甚至根本不能立足了.必须推翻重论,还历史一个公道,这是历史学者的责任.就历史而言中国现代史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中华民国史,它不容否定之.必须史实为是回到历史里边去,是属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组成部分之一(可称中国前现代史,亦为现代史组成内容部分).历史事实求是绝对不容篡改不容剪辑,或断章取义去改变历史.最重要的是做到完整而真实,任何分割历史的做法,都是始终站不住脚的.(二)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三)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居然说:"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还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不能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很快被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双重打击下陷落.学术求真务实.史当载事,方可再以实立言,而故文是言信,亦中表见于世之.立言而非是,未能事实求是,更以奇诡取胜之作,概予摒弃之列矣!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更应该注意的.夷乃古代士人自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错误心态,把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外来异族视为蛮夷,即未能开化的落后民族,后来指一切外来异族的蔑称.并衍生出"尊王攘夷"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落后的政治观念,甚至视夷乃蛮荒不开化之地.形成一个极少数人主宰国家一切的上层权力场,决定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样便出现盛极而衰的历史恶性循环怪圈(所谓"周期率"现象简而言之即权力腐败现象).不免弊政丛生,吏治腐败,朝纲废驰,军备不修.统治集团却大都醉生梦死,荒淫无度,以致民怨沸腾,一触即发,明朝就是这样被内部阶级斗争推翻的.而此时边陲民族斗争的主要势力则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窥伺内陆中原富庶之地,见有机可乘便借故趁虚而入夺取天下.满清入关即是这样成势的,并反过来残暴地进行民族杀戮,以酷政恶吏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中国近代史的落后也就在封建专制与民族之间的互相争斗中沿革旧制,被长期的传统文化所桎梏,终致亡国亡族之危矣.从现代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落后首先是文化思想落后,而再致于必定政治落后的.中国的历史便如此,传统观念自视文明古国,天下中心,发达优越胜于异邦.周边国家乃"蛮、。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第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公论。
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XXX认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说,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的,只有坚持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可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
而过去那种搞穷过渡、大搞阶级斗争的做法显然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了一段弯路,遭受了一些挫折。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XXX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必须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XXX制定的一整套建国方略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然而,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XXX在自身建设上的失误,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搞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近代史心得体会
近代史心得体会首先,近代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主要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但是通过学习,我发现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在近代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比如世界大战、殖民扩张、革命运动等,常常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联合或对抗。
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也相互影响,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全面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必须考虑到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其次,近代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和必然性。
尽管各国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但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都有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在近代史中,不同国家的革命运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结果,比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
这些革命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其结果也各不相同。
因此,要全面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必须考虑到它的独特性和必然性。
再者,近代史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像近代史这样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从亚洲、非洲、拉美乃至欧洲的殖民到走向独立,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这一连串的事件都在不断塑造着今天的世界。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认识到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它既有进步性的一面,也有曲折性的一面。
因此,要全面理解历史,就必须考虑到其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近代史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
近代史中有许多悲剧性的事件,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殖民统治、种族歧视等,这些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苦难。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认识到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
历史教育我们珍惜和平、追求和谐、反对侵略、抵制种族歧视。
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和必然性,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共产党领导经验与教训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共产党领导经验与教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曾历经多次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
这其中,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也面临了一些教训和挑战,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引领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是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贡献。
共产党的领导使得革命者能够集结起来,发动群众,实现了政权的转移。
共产党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手段,增强了革命群众的觉悟和组织力量,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开展。
在中共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者得到了解放,社会阶级关系得到了深刻改变,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注重实践探索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与广大农民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
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问题,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在城市工人阶级方面,共产党致力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待遇,并积极引导工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也遇到了一些教训和挑战。
一方面,虽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行大规模集体化等政策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集体化运动中的一些过度行为和失误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给农民带来了困难。
另一方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策的过激和失控,社会秩序受到了破坏,带来一系列的混乱和动荡。
因此,从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可以得出一些关键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组织水平。
其次,实践探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才能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在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
在你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分享呢?以下店铺为你带来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篇1中国近代史,就其主流本质来说,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吧一个极度贫困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上的历史。
重视历史和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也十分注意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历史。
“要懂得些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为了胜利的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说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中国近代史主要是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懂得了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近代史的教训和反思
中国近代史的教训和反思
随着南海英法联军的炮声,我国开始了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明白了闭关锁国是不行的,随后中国开是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但随着第二次的鸦片战争中国毁掉了号称世界第一的花园--圆明园。
中国明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中国是不可能变强的,随后中国开始了革命的历程,中国的翻身之日开始了。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激起
了更多的革命之火。
在革命先人孙中山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随后中国进入军阀时代,各地军阀纷纷混战。
孙中山明白必须有自己的革命队伍随后建立了黄埔军校,终于有了革命自己的军队。
经过3次北伐战争终于结束了军阀时代,中国进入民国时代,但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分子。
中国随后进入10年内战。
随着东北枪声的打起,中国
进入了侵华战争,经过几十年的战争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但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把中国人民至于水火之中,经过3年的内战中国终于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向了富强。
中国在近代史中学习到了闭关锁国是不行的,中国只有走出去靠自己才能富强。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现代史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和论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答: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期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
其表现有5各方面: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的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
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答:从1840~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
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
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成了有名无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
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角度看。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答: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2.中国封建势力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乏。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答:1.分上层和中下层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导言: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
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近代史实践心得
近代史实践心得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近代史的重要性,并且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近代史实践心得。
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我对于近代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时,很容易把一些事件和人物的时间顺序搞混。
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近代史中各个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发生顺序,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其次,通过实践活动,我对于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在参观革命纪念馆时,我对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实地考察,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意义。
此外,通过实践活动,我对于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在参观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时,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和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我对于近代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寻找历史资料,如何去分析历史事件,以及如何去理解历史人物。
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时所无法获得的经验和技能。
总的来说,通过近代史的实践活动,我不仅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历史,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实践活动,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目,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感谢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于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以史为鉴例子的中国近现代史
以史为鉴例子的中国近现代史以史为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下面将以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
第一个例子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体制向共和制度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民众普遍的不满和抗议,同时也受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侵略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薄弱点。
在革命成功后的混乱局势中,政治力量的分散和争斗导致了政权的不稳定,无法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挑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国家面对革命过程中的变革,必须具备坚定的领导力,有稳定的政治基础和合理的政策安排。
第二个例子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集中体现,也是上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痛苦经历和对国际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封建文化和军阀统治的打压和限制。
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探索,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五四运动后期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和理性,越来越多地被政治利用和意识形态控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革命运动和社会运动必须与时俱进,保持清晰的思路和目标,避免被极端和偏激思想所左右。
第三个例子是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全面反对国民党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实现了政治独立和国家统一,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其中也不乏一些失败和错误的经验。
然而,这些经验也为中国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改革、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时,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观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观后感》在近代史这个领域里,中国的历史总是引人注目,悠久而又曲折的历史,充满着故事和传奇。
而通过观看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精彩与悲壮,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历史的轨迹,更是感知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这部纪录片以清朝末期的种种问题和内忧外患为引,揭示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和律动。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不得不面临重重困境和挑战,而这些也成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背景和动力。
清朝灭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战等重要事件都在这部纪录片中得以生动展现,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事件。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觉到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挣扎,以及人民在这段历史中所付出的牺牲与努力。
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入侵,让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而这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反抗和改革运动。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终结,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则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中国社会以巨大的冲击和启示,推动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在这段历史中也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挑战。
就我看到的,五四运动的失败和国共合作的破裂,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
封建思想的顽固与异己势力的干扰,使得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停滞与动荡。
抗战时期的焦虑和苦难,更是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在那个动荡时期的苦衷和抉择。
但正是这些困境和挑战,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为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
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了新中国的崭新面貌。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辉煌与悲壮,感受到了中国在历史中所承受的沧桑和苦难。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发生在1898年,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变法的内容与影响、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和教训。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传统万方节省的治国思路已不能适应时局,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政治方案。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推行的洋务改革以及颁布的双十八诏,明显告诉人们不能依靠清朝的统治来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这次战争的失败更让人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治体制的落后。
此时,中国的不少思想家开始呼吁变革。
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是积极成立“政教会”,倡导变法,号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
然而,在当时,由于帝王官僚的既得利益,改革呼声虽然很高,但终究没有得到实施。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离世后通过声明宣布临时执政,宣布了所谓“新政”,其中包括“废除八股,成立近代学堂,实行选举,成立议会,废除官绅分开。
”等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堪称中国现代化思想的一次浓缩和具体化。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冲击力和开创性的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如下:1.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制度。
2.成立新军队,加强军事实力,并抽调了原来的满洲八旗,实行补充派及黄旗、标旗改派。
3.改革官制,取消世袭官爵,减少印刷费,改革税收、货币和军粮制度,制定民主选举负责人的程序。
4.设立外交使团,向欧美各国派遣顶尖人才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此次变法创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教育制度,并强调了思想变革,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然而,戊戌变法的光芒没有持续多久,它就面临了来自内外部的重重压力。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近代中国经历了数次制度变革,这些变革的背后都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到农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制度之路,这些制度变革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一、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但新的民主国家并没有建立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实行了戊戌变法。
这一变法试图削弱传统封建制度的影响,进行现代化改革。
变法的实行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其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警示。
首先,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西方先进制度之间的差距巨大,单纯的模仿西方,抛弃传统并不可取。
其次,变法过于急功近利,改革幅度太大,没有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再次,变法的推行过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民意支持,缺乏经过广泛协商的程序。
所以,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民意的参与,稳步改革以逐渐适应社会进步。
二、十年动乱与新文化运动十年动乱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
革命的理性思想和新思潮都呼唤着一个新的更加真实和自由的中国。
因此,十年动乱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前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此前的尝试,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观念、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劳动力的意识和质量提高也增强了工人与知识分子的组织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直接参与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例如制定新的宪法和教育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自我觉醒和整合的决心。
但是,十年动乱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不同政治派系的冲突和群众的不理性行动,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思想狂热和极端主义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尽可能排除人类社会特有的狭窄和民族之间的误解,实行更加稳定和有序的改革项目。
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贡献巨大。
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从1849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这个时期里,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了极其野蛮的侵略,他们蚕食瓜分我国土,奴役蹂躏我国人民,使中国堕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在这个时期里,反对压迫崇尚民主的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革命高潮,为了民族的存亡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下的人民斗争更是此伏彼起,以磅礴的气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经历了迁回曲折的道路,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历史经验。
1.社会制度腐败必然挨打从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一百多年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等,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除最后一次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在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近代,对于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统治者却仍把它看作是至善尽美的东西,对于中国以外的新事物全然不知,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看作不祥之物,并称作“形而下器”、“奇技淫巧”,以为一旦传到中国,就要“用夷变夏”,“败坏风俗”。
为此,他们拒绝一切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
我国近代史上多次惨败造成的民族悲剧,社会制度腐败正是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开始时,由于林则徐、邓廷祯积极进行备战,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人民,英国侵略军在广东的多次挑衅,都被广东爱国军民击退,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却吃了不少亏。
但是,在腐败的清王朝领导下,中关虽已开战一个多月了,从浙江到直隶的漫长的海防线上,却不作任何战守准备,使英国侵略军得以乘虚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并派舰队北迫天津,威胁京都,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责怪林则徐禁烟惹出祸事。
论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与教训
1 必须改革开放不能闭关锁国改革可以从适应国情调整两对基本矛盾去写开放的材料更多2 先进阶级科学思想正确道路经验:1、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必须依靠农民才能取得中国胜利。
但是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都失败了,这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到中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到中国的胜利,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而资产阶级由于受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自然经济的抵制,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戊戌变法和辛亥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说明资产阶级也也不可能领到中国去得胜利。
3、中国党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认识到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就不能去得胜利。
教训: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单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不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没有发动广大群总。
改革过程急躁,甚至对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维新派无法战胜一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
3、在国民大中,面对发动的反政变,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放弃了对的领导权,结果汪精卫发动了7.15反政变。
从此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自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4、秋收起义后,领导进攻长沙受挫,率部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党人打破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正确分析中国国情。
中国农村广大,有着众多可以依靠的农民,而敌人力量薄弱。
而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此后,中国的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而长征则使中国转危为安,中国党从实际出发,结束了左倾思想在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
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从中国近代史中得出的一些教训:1. 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教训就是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封闭自守,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中国人试图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努力。
然而,这些变革的成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改革措施不彻底、执行不力。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2. 需要团结一致: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教训是需要团结一致。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的分裂。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团结一致,才能有效抵御外敌的侵略,并实现国家的统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新的探索,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国家内部出现了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 追求独立和自主: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个教训是追求独立和自主。
在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痛苦,不得不面对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的屈辱。
这一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独立和自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抗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国家解放,实现了独立和自主。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只有坚持独立和自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崛起和繁荣。
4. 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后一个教训是建设现代化国家。
中国在近代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这些变革和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这一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述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述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丰功伟绩的历史。
我们要认真总结新中国70年来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营养,珍惜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一,坚持中国道路,坚定伟大成就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找到一条好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
建立在伟大成就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看准了、走定了。
今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人民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第二,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文脉,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也是新中国70年来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就得出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弘扬中国精神,本质上就是要以文化自信筑牢民族之根,坚守强国之魂。
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国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精神上也必须强大起来。
当前,尤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全体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极大热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道德基础。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小作文结论怎么写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小作文结论怎么写一、历史认识及启示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变革社会经济的课题,始终吸引着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以变攀社会为已任的志士们的目光。
他们都先后提出过变革封建经济的方案和纲领,并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经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促成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
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
居然说:"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还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不能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很快被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双重打击下陷落.
学术求真务实.史当载事,方可再以实立言,而故文是言信,亦中表见于世之.立言而非是,未能事实求是,更以奇诡取胜之作,概予摒弃之列矣!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更应该注意的.夷乃古代士人自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错误心态,把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外来异族视为蛮夷,即未能开化的落后民族,后来指一切外来异族的蔑称.并衍生出"尊王攘夷"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落后的政治观念,甚至视夷乃蛮荒不开化之地.形成一个极少数人主宰国家一切的上层权力场,决定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样便出现盛极而衰的历史恶性循环怪圈(所谓"周期率"现象简而言之即权力腐败现象).不免弊政丛生,吏治腐败,朝纲废驰,军备不修.统治集团却大都醉生梦死,荒淫无度,以致民怨沸腾,一触即发,明朝就是这样被内部阶级斗争推翻的.而此时边陲民族斗争的主要势力则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窥伺内陆中原富庶之地,见有机可乘便借故趁虚而入夺取天下.满清入关即是这样成势的,并反过来残暴地进行民族杀戮,以酷政恶吏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现代实现自身近代化,就必须从“天朝上国”的迷梦惊醒,摒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开眼看世界。
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是“天朝上国”的迷梦、“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中国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要真正实现近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开眼看世界,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兼容并包,去粗取精。
从近代中国启动近代化的动机来看,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是对世界历史潮流和外国经济文化的冲击的自觉回应,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这类国家进入近代化不是本社会内部近代性不断成熟的结果,进入近代化的时间较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错过了启动自身近代化的大好时机,以至近代中国再也难以启动自身近代化。
因此,改革应该应运而生,抓住时机,大刀阔斧的进行近代化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
而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是欧美等国率先走上近代化历程。
教育培养了人才,而科技是近代化的动力,所以,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实现中国自身近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代史的落后也就在封建专制与民族之间的互相争斗中沿革旧制,被长期的传统文化所桎梏,终致亡国亡族之危矣.从现代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落后首先是文化思想落后,而再致于必定政治落后的.中国的历史便如此,传统观念自视文明古国,天下中心,发达优越胜于异邦.周边国家乃“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