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进口量激增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豆进口量激增的原因分析
摘要:我国由大豆世界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转变为最大的进口国,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内大豆需求持续增加,而国内种植面积和产量并没有相应增加,国产大豆价格高,国内压榨企业外资垄断,以及国家对大豆和大豆制品的进口政策不同导致的。
关键词:国产大豆;进口大豆;需求;价格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世界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而且,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出口量逐年递减。自1996 年开始,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净进口大国。在2005—2007年大豆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42%,成为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预计2008年将达到44.7%。其中,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达3082万吨,是国内大豆生产总量的两倍多。同时,我国还进口成品豆油282万吨(需要约1500万吨大豆压榨而成)。我国大豆的进出口状况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国内需求的快速膨胀,但国内供给不足
我国大豆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饲料、压榨、种用和食用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对肉蛋禽鱼等食品的摄取量不断增多和加入WTO我国肉类食品出口增加,家禽、畜牧业发展迅速,饲料用豆粕的需求拉动使大豆的消费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407.3万吨飞速增长到2006年的3020万吨。1993年油料市场放开以后,油脂加工能力的快速扩张使大豆压榨需求用量从1995年的747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3470万吨。2005-2007年年均需求总量已达4400万吨/年。需求如此,但国产大豆的供给却不乐观。
从我国大豆近十年产量来看,除2005年产量达1800万吨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在1400-1600万吨之间。从2001年开始,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大对产区的投入力度,近几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稳步增长,但增幅不大,基本维持在年产1600万吨以上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大豆供需关系的紧张状况,国内大豆严重供不应求,必然大量进口。
我国大豆产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单产难以提高。1961年美国和中国的大豆播种面积都在1000多万公顷,分别占世界大豆播种面积的46%和42%,经过40余年的发展,美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3000万公顷,约占世界大
豆播种总面积的40%,而中国的大豆播种面积在900万公顷左右徘徊,占世界大豆播种面积降为12%。
大豆全国平均亩产约125公斤,约合1890公斤/公顷。与其他大豆主要生产国平均产量比较看,巴西2850公斤/公顷,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国2560公斤/公顷,阿根廷2220公斤/公顷。我国大豆单产比巴西低34%,比美国低43%,比阿根廷低18%○1。我国大豆生产落后的原因是大豆生产并未得到像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那样的重视和优惠政策,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大豆技术的推广不力。大豆生产的发展受到单产更高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生产的冲击,最终造成大豆种植面积并没有随着大豆需求增加而增加的局面,只有依赖进口大豆解决国内供需不足问题。
二、进口大豆价低,占领中国市场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约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0%。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源于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这是因为一则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生产采用集约化作业,产量高,单位产品的成本低;我国大豆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单位产品成本要高出进口产品○2。二则因为进口大豆的生产、出口获得出口国多种补贴和支持。以美国为例,2002年美国农业补贴支出为208亿美元,当年新增34亿美元,至2007年新增农业补贴519亿美元,共达到1185亿美元。美国对农产品的补贴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补贴,同时,美国政府对大豆的贷款额度相对较高也促使农民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在世界大豆市场中,美国的大豆占34%。美国政府在保护了美国农民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市场价格,从而间接地保证了全球大豆的市场供应。美国农民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即使在全球大豆价格暴跌到近20年的最低水平时,仍然在拼命地扩大种植面积。
由于大豆的季节性关系,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大豆交替供应中国市场。中国大豆市场上半年以国产和美国大豆为主,下半年以南美大豆为主,这使国内大豆市场没有供货断档期和价格暴涨现象,使国产大豆销售更加困难,结果是国产大豆积压的情况下中国还要花大量外汇购买进口大豆。2003年东北地区每公斤大豆售价2.8元左右,2005年跌到2.2元,2006年豆价虽然有所回升,但每公斤也仅在2.4元左右,而且部分地区还有价无市。豆价低迷导致产区部分豆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弃种大豆,大豆种植面积出现萎缩趋势。这又加重了我国大豆供需不足的矛盾,迫使进口大豆数量继续增加。
三、油脂加工业合资化,国产大豆市场空间小
目前,我国国有油脂加工业面临的形势如下:在大豆的三大产区东北、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没有集中的销售区,压榨企业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原料才能满足生产所需,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储存成本。没有集中的销售区,企业购买国产大豆时,需要向千家万户的农民收购,这就增加了包装费用、装车费用、卸车费用、场地租赁及运往加工地的运费等费用。与企业进口大豆的成本相比,以我国最大的国有油脂加工企业九三油脂为例,其大豆产品每吨大豆成本要高出进口大豆150元左右。众多国有油脂加工企业因为承受不了加工成本的提高,纷纷开始寻求合资之路。现在73%的压榨能力已被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控制垄断。这些跨国粮商逐步垄断了我国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我国,而将我国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油脂企业的采购单。在外资的强大攻势下,过去一直作为大豆加工业主要原料的国产大豆处境艰难。尤其是我国大豆与国外平均差价比豆粕的价差高近8个百分点,压榨进口大豆的比例亦随之增大,我国大豆进口量势必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对进口大豆依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会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定价权受制于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发生变化时,我们只能被动接受。2007年,受玉米种植效益提高等因素影响,全球大豆产量也在下降。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08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由上年度2.36亿吨降至2.21亿吨。产量的减少与需求量增长形成巨大反差,进而促使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连连上涨,并拉动我国大豆、豆油和豆粕市场价格一路走高。
四、豆油和豆粕进口设限,大豆进口政策宽松
中国目前豆粕进口关税为5%,1999年3月又对豆粕恢复征收13%的进口增值税政策;大豆进口关税仅为3%;而且近几年国家减少豆油配额发放量,从而导致豆粕和豆油进口量的骤然减少,大豆原料进口快速增加。1999年我国豆粕、豆油和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为57万吨、80万吨和431万吨,2006年这一数量分别增至67万吨、154万吨和2826万吨,增幅分别为17%、92%和550%。单一低关税政策为进口大豆打开方便之门。2007年初,随着国际大豆价格上扬,推动了我国大豆、豆油和豆粕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为了降低黄大豆进口成本,抑制粮食价格涨势,我国于2007年10月1日起将黄大豆进口暂定关税从3%降至1%,暂定期三个月,此后又分两次将此税率延长实施至2008年3月底和2008年9底。降税后,中国进口大豆明显增加。海关统计显示,中国2007年累计进口大豆3082万吨,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2008年度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400万吨左右。
总之,经上述分析后,我们发现进口大豆的国内需求越来越多。限制大豆进口将导致大豆压榨企业开工率下降、豆粕和豆油价格上扬,饲料企业成本升高;若放开进口,国产大豆有限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缩小。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这场危机,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决定,由中粮集团牵头,由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