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三大陷阱
【笔试备考】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主旨题的对策怎么选?
对策项选择之“三看”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中,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中经常会涉及到对策项,很多老师在讲解这类题目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优选对策”,但很多同学却容易在这里翻车,究其原因,是同学们不会选择“对策项”。
其实,考官在考查“对策类”题目的时候,常常设置三类陷阱,偷换问题、偷换对策、偷换对策的执行者,而考生在解题时常常忽视这三个方面,而只去关注“对策”本身,那今天小编就围绕如何正确地进行“对策项选择”展开讨论。
一看:核心问题考生在选择对策项时,不仅需要关注“对策”,还要关注文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若“问题”被偷换,则是错误的对策项。
正确的对策项必须满足“核心问题”与原文一致。
【例1】我国目前的“民工荒”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就业理论,更不能把这些理论当作经济政策的指向。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企业生产结构的同质化倾向,企业不可能迅速调整生产率以使劳动力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力价格,并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均衡就业。
在我国今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结构上的,金融危机影响作为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做出调整的一次契机,也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只有经济结构调整好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不能解释我国目前的“民工荒”问题B.调整经济结构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根本途径C.金融危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D.我国急需调整经济结构,来促进经济腾飞【正确答案】B【解析】主旨概括题。
文段首句提出“民工荒”的问题,之后数句都在分析原因,最后一句由“只有……才”提出解决对策。
重点句是尾句的对策——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匹配B和D两项。
B选项中问题和对策均与一致,且“根本途径”是文段“根本改善”的同义替换。
而D选项中“需调整经济结构”对策与原文一致,但“促进经济腾飞”偷换问题,问题不一,该选项偷换了问题,可以直接排除。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政华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键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误区二:文段阅读反复读,费时又费力文段阅读一直以来是考生最犯难的问题,这一部分的准确率相较于逻辑填空高。
考生情况简单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节省时间匆匆浏览文段大意,没有理清楚文章思路没有把握住文章的主旨,面对选项凭感觉;一类,逐字逐句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充分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主旨要点,但是花费很多时间,导致后面题目没有时间做。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高分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从历年的考情来看题量也是比较稳定保持在40道题目。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联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 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 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
例2、以鸟类迁徙为话题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向我们完美展示了一个自然界的奇迹。
虽然大部分地表已被人类改造得________,但在天空中,鸟儿仍是主角,无论雪鹅、野鸭还是云雀,都自有其尊严。
03第三课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5. 学者王蒙
• • • 学术著作《红楼启示录》。 担任十余所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 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 任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问学者、美国 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
二、文本分析
“语言是存在的 揭示、澄明、到达 。” “语言是存在 的家,人就居住在 这家中。”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 语言:三方面的功能
(1)现实有用的功能: – 表意和交流的功能 – 记录与记忆的功能 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录,就没有记忆。一 个活人失去了记忆,也就没有身份,也就 没有自我,也就没有性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 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 化、创造文化。
• 如果你不用语言来梳理你的思想,不用语 • 即使是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也会使人产生思 想,推进、改变思路。 言来生发你的思想,不用语言去演绎你的思 想,那么你的思想是不可能成熟起来的。
第三课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王蒙
• •
• •
除了交流,语言还有什 么功能? 除了病句和错别字,语 言的陷阱还有哪些? 除了语言,作者还谈了 什么? 如何作一次成功的讲演 ?
一、王蒙简介
1. 少年颖慧
• • • • • •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5岁上小学。 10岁时跳级考入中学。 1948年,参加地下党。 1953年,《青春万岁》 1956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 成为右派
• 1958年,24岁,被错划为右派。 • 1958年,赴北京郊区劳动。 • 1962年,赴新疆劳动。
3. 新疆生活
• • 1963年起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 期间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 翻译。1979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 联专业作家。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找出题干呼应点 解决逻辑填空题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找出题干照应点解决逻辑填空题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p 题干的上下文关系以及找到题干的照应点,也就是做题的提示信息,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在短时间把题干内容分析^p 清楚,找到心仪的词语,实现高正确率。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详细的题目,来看看怎么运用这个技巧。
例:在人工智能研究热潮中,国内外已形成________的场面,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还处于开展的初级阶段。
人们对于智能的本质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假如没有人工智能根底研究的支撑,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都将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局部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千帆竞发无之水B.百家争鸣昙花一现C.龙争虎斗空中楼阁D.星火燎原纸上谈兵【解析】我们一起看到这个题目,首先从第一空入手,告诉我们是人工智能的研究热潮,照应点是热潮,说明开展好,那么第一空需要填入一个开展好的词语,假如大家我们看到这个照应点,或者不确定,可以继续往后看,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是一个转折词,表示前后句呈现了反对关系,照应点是初级阶段,说明但是前面的第一空应该填一个开展比拟好的词语,所以第一空综合考虑,都是应该填入一个意思是开展比拟好的词语。
这就是结合上下文关系以及找准照应点之后做出的正确分析^p 。
我们再看第二空,假如没有根底研究的支撑,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都将是什么,照应点是“没有根底的支撑”。
这里表示没有了根底研究的支撑,那么整个创新就成为了没有根底的事物,所以通过确定照应点,第二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没有根底意思的词语。
我们最后来看选项,“千帆竞发”是形容事物蓬勃向上,活力勃勃地向前开展。
“百家争鸣”是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开展与争论,“龙争虎斗”是指斗争或者竞赛剧烈,“星火燎原”比喻新惹事物开场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根据词语意思,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
接着看到第二空,“无之水”比喻没有根底的事物。
言语理解与表达细节判断题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细节判断题解题技巧考试中,片段阅读题目都是打乱了顺序,要想知道题型,须先看问法,如果是问:下列选项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相符的是,原文涉及/未涉及的是等,让我们判断对错的题目,都属于细节题。
细节题的选项就是考点,所以确定题型后,就去关注考点,把握两方面信息:一是四个选项的主题分别是什么,方便比对原文时,有阅读敏感性,快速定位;二是四个选项有没有一些陷阱,通过一些标志性的字词可以进行判定。
这些常考的陷阱有:1、绝对化:一定;必须;只有……才;……就能……;前提等字眼2、强加因果:A导致/致使/使得B;因为A所以B;……故而等字眼3、混淆时态:已经;……了;将要;准备;正在等字眼4、无中生有:A比B ;不能;难以……等5、偷换概念:原唱vs原创看完选项,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有时候就会得出一个“心仪”的选项。
例题: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学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需要关注“已广泛”B.医学用药不当会导致人体遗传基因变异需要关注“导致”C.人体的基因差异可能会体现在药物反应上D.基因与药物能够互相作用的假设还无法证明需要关注“无法证明”上述四个选项,通过初步判断,发现C项说法更婉转,相对来说正确的概率更高。
所以接下就需要进行印证即可。
在对选项中的考点有了初步判断后,接下来读题干,遇到和选项主题相关的句子,要认真分析比对,看是否和选项一致,最终确定对错。
例题: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有些人对于某些药物的反应和其他病人不同。
例如,某种麻醉用肌肉松弛刘剂会导致特定的人无法呼吸。
后来,科学家发现产生这种的原因在于这类人拥有特定的基因。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研究人们之间的遗传差异是否可以促进医学发展出更高级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说,根据个人的基因进行“量体裁药“?科学家已经辨认出一批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实现,恐怕为时尚早。
结合第二步中的选项,发现A错在混淆时态,题干最后一句话说“为时尚早”;B项属于强加因果,题干并未给出二者的引起和被引起关系;D项根据最后一句话“科学家已经辨认出……基因”,可知属于正话反说。
行测-言语理解能力笔记(上岸必备)
言语理解知识点片段阅读一、中心理解题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是……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思路:①重点词语②行文脉络1、重点词语重点词语之关联词(1)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典型标志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非典型标志词:殊不知;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错误选项特征:①转折前的内容②例子、原因、背景……③无中生有④绝对表述⑤与文意相悖❤略读句子特征: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等原因:因为、由于、:、——等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2)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典型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引导结论的标志词:①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为什么、为何)②导致、致使、使得、造成❤文段特征:①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之后又出现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②结论句出现在结尾,多为文段中心句❤选项特征①对策表述优于问题表述②警惕概念扩大错误选项(3)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才中间是重点❤典型标志词:只有……才……。
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好好学习”为重点,因为“好好学习”是“上岸”的前提和基础。
即“只有”之后,“才”之前的内容为重点,为必要条件。
常见考查方式: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
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
❤对策标志词:①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②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③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负有……义务、有……的依托④前提、基础、保障、关键、……的关键❤文段特征(行文脉络):①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对策在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③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反面论证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常见错误选项特征: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注意①当文段中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常见选项设错陷阱
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常见选项设错陷阱细节题是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必考题型,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常见选项设错陷阱,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常见选项设错陷阱一:设错陷阱之“无”“无”,即无中生有。
它主要是指把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
表现在细节题中,“无中生有”主要是指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
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示例1】原材料:网络媒体是一个新兴的传播工具,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通过网络,可以反映各个方面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看法。
设错选项: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
【解析】原材料中并没有将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进行对比,设错选项中的“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属于无中生有。
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常见选项设错陷阱二:设错陷阱之“偏”“偏”,即以偏概全。
它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
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在阅读文段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词和限定词,如:“一些”、“有些”、“这些”、“少数”、“少部分”、“少量”、“一部分”、“某个”、“某种”、“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等,见到这些词语时,就要重点关注。
【示例2】原材料: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
设错选项: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解析】设错选项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去掉了“通常”二字,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常见选项设错陷阱三:设错陷阱之“反”“反”,即正话反说。
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
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逻辑陷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逻辑或欺骗性的推理方式,常常误导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人们需要通过增强对逻辑陷阱的识别能力来避免被其误导。
而反陷阱则意味着人们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来避免逻辑陷阱的影响,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一种常见的逻辑陷阱是“诉诸情感”。
这种陷阱利用人们情感上的脆弱性,通过激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来影响他们的判断。
人们在决策时应该尽量避免跟随情感的驱使,而是要依靠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另一个常见的逻辑陷阱是“异议无效”。
这种陷阱发生在当一个人提出一个异议时,却被指责为无效或无关的。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并寻求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还有一个常见的逻辑陷阱是“因果关系偏见”。
这种陷阱发生在人们错误地将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武断的假设。
正确地认识到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谨慎,避免对相关事件过度解读。
为了快速识别逻辑陷阱,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批判性思维,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不要过于轻信别人的推理。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常见的逻辑陷阱,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从而更容易识别它们。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来避免陷阱的影响。
在应对逻辑陷阱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反陷阱的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逆向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技巧,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增加我们的说服力。
总之,快速识别逻辑陷阱和采用反陷阱的策略对于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增强对逻辑陷阱的识别能力,我们可以避免被其误导,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通过运用一些反陷阱的策略,我们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
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语言的功能和陷阱——在复旦大学“文史讲堂”的演讲王蒙语言的(头几个)功能大家都知道。
一是表达的功能;二是交流的功能,它是一种交际的手段;三是记忆的功能,它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历史最终是靠语言记载下来的(当然也有物质的负载,但文物如果没有语言,它就不成其为历史)。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如果讨论中华文化,就要研究汉语和汉字,很多很多东西都是从这来的。
但这些我都不讲了,我从第四个功能开始讲。
语言的第四个功能是它还有一种发展、构建、延伸、自我审视、自我检验和调整的功能。
我杜撰了一个词,叫做“种树定律”。
什么意思呢?语言是人造出来的,就好比人种了一棵大树,这棵树种下去,它自己会生长,会往大了长,它会遮蔽这个人,也会帮助这个人,它也会自我检验,也会有所调整。
语言出现以后,有一种生长和变化的能动性,任何一个语言结构,任何一个思想命题本身都是可以组合和变化的。
周谷城老师给我讲过这么个故事。
说是北京一解放,他到北京见毛主席。
这时候毛主席踌躇满志,告诉周谷城,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啊。
这话说得对,你看革命失败了多少次,现在成功了。
毛主席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一切反动派的规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是人民的规律。
”我就一直研究这个问题,反动派那个好理解,但人民这个呢,我想如果我是语录的撰写者,我就会写:“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直至彻底的胜利,这是人民的规律。
”但其实人民一上来很难胜利,办不成事,往往是先失败,最后才是胜利。
你想那个楚汉战争也是这样,项羽一直胜利,刘邦一直失败,但最后刘邦胜利了。
所以毛泽东深有体会,就是无数次失败之后才是胜利。
估计周谷城这时和毛主席的关系还比较亲近,说话比较随便,就说,可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啊。
毛主席就问怎么讲,周谷城说成功的人容易骄傲,容易腐化,所以成功之后很可能带来失败。
这时候周谷城觉出毛主席的神色“不甚愉悦”,赶紧又补充了一句:“主席例外!主席例外!”但毛主席还是认真地思索了一下,我想当时毛主席还是谦虚的,他大喝一声:“你讲得好!你讲得对!”所以我就想,“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有多种组合。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主旨观点题中那些小陷阱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主旨观点题中那些小陷阱2021国考考试即将开始,不知道如何备考言语理解板块的考生可以来学习一下,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主旨观点题中那些小陷阱”,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主旨观点题中那些小陷阱为什么文段能读懂但就是做不对呢?其实,还是我们没有真正明白题目设置的意图。
从言语理解对考生的考察能力要求来看:读懂理解,仅仅是要求的一部分而已,除此之外还考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否结合具体的题目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也就是做到择优选择。
所以,还真的不是的出题人真的水平有限,选项设置得都不好。
而是,出题人故意为之,考察你在没有所谓完美答案的基础上能不能做到“瘸子里挑将军”,真正学会择优。
到底如何择优呢?除了精准分析理解文段重点外,你还要学会明确选项的常见设错角度。
那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言语理解选项常见设错:1、偏离文中重点涉及文段非重点部分的内容不选。
【例1】用法律管道德问题,旨在利用法律对不道德行为的约束力,即通过规定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来惩恶扬善。
但是道德问题无法量化,这就令道德立法常常缺乏可操作性。
比如,“不让座”的是全车的有座之人,还是与老弱病残孕距离最近的个别人?“常回家看看”的频率是什么,看的程度有哪些?如果道德立法缺乏必要标准和裁决程序,就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法律的作用重在约束不道德行为B.为道德问题立法不具有可操作性C.“常回家看看”不应该写入法规D.道德问题的解决依赖于道德水平的提高【解析】B。
文段为转折文段,首先指出用法律管道德问题的初衷是惩恶扬善,然后以“但是”转折,说明道德立法常常缺乏可操作性,易陷入混乱境地。
由此可知,文段意在指出为道德问题立法存在的问题,B项与此相符。
A项把法律的作用理解为约束不道德行为,与文段反对为道德问题立法的倾向不符,且与常识相悖;C项“常回家看看”是文段举的例子;D项过度推断,文段未涉及“道德问题解决依赖于道德水平提高”的表述。
国考省考行测考前30分钟-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第一章 片段阅读解题顺序:提问(题干)--文段--选项第一节中心课解题(考察最多也最重要,要牢牢掌据)题型识别: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是/这段文字旨在说明的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解题思路:寻找中心句:有中心句——同义替换;无中心句——全面概托1、重点词语②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标志词:因为.....所以.....;因此;故而;由此可见例:“因为天气不好,因此飞机不能按时起飞。
”注:结论引导词出现在尾句,此句大概率为文段中心句(a)关联词①转折之后是重点(转折之前和解释、举例的都不考虑)标志词:虽然.....但是.....;.....然而.....;.....却.....;其实;实际上例:“虽然你这篇文章非常有文采,但是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
③必要杀件关系(条件是重点)标志词:只有...才...只要...就是例:“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上岸。
”注:对策是其变形(应该/通过/采取/前提/员有...的义务/...的心由之路/...的法门之一)反面论证:如果/尚若/一日...+不好的结果,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当题干只有问题表述时,做法即为正确答案错误选项:问题表述(缺陷/挑战/风险等)④并列关系:全面概折标志词:此外、另外、同时、以及“;”(句式相同或相近,按时间展开)错误选项特征:表述片面(b)主题词正确答案应包含主题词,主题词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错误选项特证/正确选项注意①无中生有,偷摸概念②主题词不一定是一个,主题词不一定高频@不明确的不选,要优中选优③形象化、拟人化表达要优先选择④做法,对策优先选择,问题表达不(c)程度词:用来提示主干和重点标志词:最、尤其是、正是、真正、无疑是选2、行文脉络——文段、写作思路或文章的结构有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分一总一分,分一分等结构(1)中心句特证形式:重点词提示内容:观点(对策、结论、评价)(2)分述句特证(略看)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人名地名、书名、事件2、数据资料3、正反论证4、原因解释5、并列分述:从不同角度论证前面的观点第二节细节判读题小提示:细节题一般比较耗时,使用排除法可以快速排除错误选项,当遇到无法选择的情况时,不应该太过纠结,应该以时间为主,保证后续做题时间。
言语理解细节理解题小结
言语理解细节理解题小结1.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主要表现】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2.颠倒黑白“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
【主要表现】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3.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迷惑考生。
4.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5.混淆时态“混淆时态”是指将还没有发生或未实现的说成已经发生或实现的,将可能的说成必然的,将不肯定的说成肯定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例1】网络经济的特征是信息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发展,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主导产业;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生产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内部流通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代通常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等。
这种趋势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从而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挑战。
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下列关于“网络经济的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信息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发展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C.跨国公司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必将遭受更大冲击解析:D项偷换概念,末句说的是“冲击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而非“主权”。
选词填空常见陷阱
选词填空常见陷阱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选词填空的一些题目,表面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可谓是考生高一尺,命题人高一丈。
平静客观的习题表象下面,是让人防不胜防的陷阱。
今天,本人为大家整理了选词填空常见陷阱,欢迎阅读。
选词填空常见陷阱【一】固定搭配的迷惑1、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
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的分寸感。
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独当一面学习B.臻于佳境复制C.如鱼得水把握D.游刃有余控制解析:本题考生易选C.因为“把握分寸”为固定搭配。
实际上,将本题看做是片段阅读来做,一则片段往往一个中心意思,在没有明显转折结构时,句子和句子的意思至少是不应该互相矛盾的。
如若填入“把握”“控制,则与”更难掌握“矛盾,如若填入”学习“,则与”活到老学到老“矛盾。
采用排除法,本题只能选择B.选词填空常见陷阱【二】同义选项的忽略2、当下,历史的角色与地位颇有几分________.因为,人们对于作为民族与国家生命历程本身的历史事迹兴趣盎然、情有独钟,但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则________、敬谢不敏。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纠结漫不经心B.窘迫兴味索然C.无奈无动于衷D.尴尬意兴阑珊解析:本题考生易选B.看到”兴趣盎然“,就壮士头也不回地选择了”兴味索然“.实际上,本题选项中,与”兴味索然“意思一致的还有”意兴阑珊“,从第二个空来看,B项D项都是符合题意的。
此时,代入检查第一空的词语,所填写的形容词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能够修饰”角色“和”地位“两个词语,所以只能选择”尴尬“.正确选项为D.选词填空常见陷阱【三】并列理解的片面3、有关专家认为,《新华字典》最新版的________,见证了近年来社会生活________的发展,显示了语言这个媒介对生活的快速反应,也体现了《新华字典》对时代变化的敏感与及时跟进的一贯作风。
语言中的常见陷阱及避免方法
语言中的常见陷阱及避免方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易犯的错误中,不仅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还可能引发误解和沟通障碍。
本文将介绍语言中常见的陷阱,并提供一些避免这些陷阱的方法。
一、歧义性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词语,而这些词语却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含义。
这种歧义性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会引发误解。
例如,“我在银行见过他”这句话,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支持,听者很难判断“银行”是指银行机构还是河岸边的银行。
为避免这种歧义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或使用更具体的词语来澄清意思。
二、主观性表述语言中的主观性表述往往带有个人情绪和态度色彩,容易产生争议和偏见。
例如,“这本书很好”这样的评价性陈述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标准,很可能被他人理解为“好”与否是个人主观的判断。
为避免主观性表述引发歧义和争议,我们可以使用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提供更具体的细节来准确传达意思。
三、用词不当在语言运用中,我们常常会因疏忽或使用不当的词语而造成误解。
例如,“曾经”和“经常”两个词都表示过去的时间,然而“曾经”强调的是某个动作或状态的一次性发生,而“经常”则强调的是某个动作或状态的频繁发生。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混淆使用,很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传达。
因此,我们在使用词语时,要仔细考虑其准确含义,并与上下文相协调使用,以确保信息的传达准确。
四、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语言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错误的语法使用会导致句子结构混乱,理解困难。
例如,“我会去图书馆帮你买书”这个句子中,“帮你买书”应当是“去图书馆帮你买书”,通过修正语序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通顺。
为避免语法错误造成困扰,我们需要提高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保持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习惯。
五、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沟通障碍。
例如,“蓝绿色”的概念在中文中被视为两种颜色,而在英语中只视为一种颜色。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常见出题陷阱
选择关系与兼备关系错乱
• 【文段信息】第4段:时少章在师承和独创的关 系上,重视个性和独创。· · · 但人们却习惯于用 师门、宗派等成见和框框来概括、评价或规范 人物,而忽视其个性和独创。第5段:“删其繁 密,取其精邃”,主张以精品立足。时少章说, 作品的流传靠质量而不靠数量。· · · 文章千古事, 时少章认为,作品的流传是诗人创作的根本目 的。 • 【试题】19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D. 人们习惯于用师门、宗派等来评价作家,而 忽视其个性和独创。因此,时少章认为,作品 的流传是诗人创作的根本目的。
文段信息时少章或从时代角度揭示风格的成因或就时代层面指出品格的杰出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迚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时少章不仅从时代角度揭示作家风格的成因而且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迚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识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 常见出题陷阱
一、比较下面选项与文段信息,说说选项错在何处。
• 【阅读文段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 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 部分 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 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强加因果
• 【文段信息】时少章或从时代角度揭示风格 的成因,或就时代层面指出品格的杰出,把作家 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进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 识。 • 【试题】19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 • C. 时少章不仅从时代角度揭示作家风格的成 因,而且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进行观 照,给人以史的认识。
• 【文段信息】在晚唐那样一个江河日下、万 方多难、黑暗腐败、风雨飘摇的时代与社会 中,这群身处社会边缘的诗人对于人生的体 验大多只有痛苦和悲伤。正是如此,埋首于 诗歌堆中,吟咏个人的愁苦也就成了必然的 事情。 • 【试题】204、下列与“苦吟”相关的说法, 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在晚唐万方多难的时代,诗人对于人生的 体验只有痛苦与悲伤,正因为如此,诗人在 诗歌中吟咏个人的愁苦也是必然的了。
三大陷阱是指哪三大
三大陷阱是指哪三大
所谓“三大陷阱”是指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一个社会现象分析,意思是当政府作为社会公权力主体,在施政过程中因屡次出现失信现象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政府再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政策,社会都会给它以负面评价。
也就是说,不论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人民都会认为你是在说假话、做坏事,最后会导致信用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的一个社会发展概念,意思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其发展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二是出现贫富悬殊甚至社会动荡状况,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后一种结果就是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进入这种状态以后,人均国民收入一般徘徊在3000至10000美元,经济很难再向高的水平发展,而原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却集中爆发,社会时常陷入动荡不安。
修昔底德陷阱是关于世界大国关系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这样战争便变得不可避免。
这一理论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
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多数以战争告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填空在言语理解与表达占了一半的比例,而从考生的复习情况和考题的发展规律来看,其难度往往比片段阅读更大,考生失分更多。
那逻辑填空失分的原因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做题时,考生往往只是看着选项凭感觉来选,或者说读一读,感觉那个更通顺来选,那么这种感觉基于一些什么样的潜意识呢,要想百战百胜,至少得做到知己知彼,知道问题在哪里。
其实命题人在设置选项陷阱时,往往也是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来设置,所以,高水平的命题人也真可以称得上高水平的心理研究者。
根据考生常表现出来的情况,将我们常犯错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受到常识干扰严重。
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文段内的逻辑关系、提示信息,而是根据个人的常识来判断答案,比如:
例1:当体育界、工业界和其他领域中的一些领导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一种高度的_______意识时,一个社会还是应该更好地为那些即将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人灌输一种_______的意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竞争合作
B.大局协作
C.写作分工
D.危机团队
这道题目学生基本的思路就是代入进去作答,然后再思考一下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意识,从而凭猜测来选择答案,而几乎忽略存在的暗示前后逻辑的词语。
例2:《拾穗者》本来描写的是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闹设想
B.平凡意料
C.火热控制
D.忙碌想象
做这道题目,许多同学也是会去联系自己对夏收劳动的观察、理解来做题,因此往往会在A、C、D中徘徊。
这一点是考生常常不由自主去犯的一个错误,从命题人设置的陷阱来看,可以发现,命题人很喜欢从这一角度去设置陷阱。
第二,个人认识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命题人的这些文段往往是高水平的,因此措辞方面也会更加优美甚至文艺。
所以,学生在选答案时,喜欢选择那些看上去更有水平、文邹邹的
例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__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区域合作,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出本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新篇章。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筹展望促进
B.观察把握推动
C.分析赢得加强
D.洞察谋划推进
这道国考题其实很简单,“以历史的眼光”说明只能在B、D里面选,但是偏偏有很多人蒙A,就是因为A项的“运筹”。
例4:有些人说了许多似乎很有道理的话,却让人摸不着边际;有些人中说了一、两句,却有________之效。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见恨晚
B.穿云破雾
C.醍醐灌顶
D.如释重负
这道题目很有一部分人选B,而且常常解释为:“我觉得C也对,但是B不认识,所以选择B。
”
第三,保守心理。
例4: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张在西方环境政策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方法也受到广泛,有人认为,完全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其结果会适得其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害将有增无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批评
B.怀疑
C.关注
D.批判
这道题目选择“怀疑”的人的数量远远超过选择“批评”的,选择B的理由都是感觉批评过重,却完全不去考虑对应的最后一句话,内容到底是怀疑还是批评。
第四,对于褒扬我国人事的文字,喜欢选程度较高的词语。
也许是因为大家判断这个命题人的立场以及选题的立场,所以对于那些赞扬性的文字,选择程度较高的词语的同学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