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6宏观经济学第16章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六章.doc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本章要点:当你学籌本章后,你将能够1、描述联邦预算的过程,解释财政政策的影响。
2、描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过程,并解释货币政策的影响。
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两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人赚得的每个美元中就有二十美分的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大于税收收入一一政府财政存在赤字。
政府支出、税收和政府预算赤字(或盈余)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每隔六周左右的时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在联储在首都华盛顿的总部召开会议。
华尔街的人们和全国的金融管理者都在关注着这件事,寻找着利率变化的迹象。
联储的行为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在本章中,我们将在已经学过的有关总供给和总需求、总支出及货币的知识基础上,研究联邦政府和美联储为影响总需求和消除使经济远离充分就业状态的力量所使用的工具。
本章的冃的就是研究这些工具的作用。
后面的两章考察运用这些工具时的优先性和战略问题。
16.1 联邦预算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罠:通过联邦预算将经济周期平滑化并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就是通过联邦预算将经济周期平滑化并促进经济增长。
我们通过描述联邦预算以及产生联邦预算的过程来开始我们对财政政策的研究。
16.1. 1 联邦预算联邦预算:美国政府每年支出、稅收、财政盈余或赤字的报告。
联邦预算(federal budget)是关于美国政府盈余或赤字、税收收入和支出的年度报告。
政府的盈余或赤字相当于政府的税收收入减支出,即预算盈余(+ ) /赤字(-)二税收收入■支出。
预算盈余:稅收收入超过支出时的预算结余。
预算赤字:支出超过稅收收入时的预算缺口。
平衡预算:稅收收入等于支出的预算。
如果税收收入超过支出便存在政府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如果支出大于税收收入就会产生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如果税收收入等于支出则为平衡预算(balanced budget)o政府举债为预算赤字融资,当预算有盈余吋政府偿还负债。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为谨慎。
4.自动(内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
财政工具具有一种自动调节、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 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
调节经济波动 的第一道防线, 适用于轻微经 济波动。
税收自动 变化
每1元钱的货币创造=1/(1-0.8)=1/0.2=5
一般推导 D=存款总和,R=原始存款,rd=法定准备金率,则有:D=R/rd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k=1/rd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 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
后全部放贷出去,自己没有留下用以准备客户提取的现金。 第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2)贴现政策。
策
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贴现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3)法定准备金。
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量,增 减货币供给量。
直接货币政策 力度强、见效快
6.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量 利率 总需求与总
供给
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 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工具: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 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
紧缩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 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工具: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 提高准备率。
四、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前奏。
准确判断财政政策取向的预算标准:以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规模。 关注就业。
宏观经济学16章ppt (适合初级学生)
四、财政政策的特点 1、调节作用 2、对总需求(AD)进行直接管理 3、挤出效应的存在 4、内部时滞长,外部时滞短 5、是经济逆风向的运用 6、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6.3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及其特点
一、银行体系的构成及其职能
中央银行 制定货币政策 发行货币 管理国库
商业银行
负债——吸收存款 资产——发放贷款
紧缩的货币政策时
4、道义的劝告
调高再贴现率
四、货币政策的特点
1、间接管理
2、时滞特点: 内部时滞短 外部时滞长
3、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更难确定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
支出 收入
G 政府购买
Tr 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T 定量税 公债
售卖国有资产
收>支 盈余
收<支 赤字
三、财政预算的三种理论
1、年度均衡预算理论(当年 收=支)
2、周期均衡预算理论(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均衡)
3、功能财政(凯恩斯提出)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 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 标时, 预算可以赤字,也可以盈余。 (不以追求均衡作为目标,而是以经济的正常运行最为目标)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研究的问题
两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及其特征
n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n 财政政策的运用,历史演变,特点 n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乘数,特点
§16.1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充分就业
1、失业 自愿性失业: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 的失业。
非自愿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信息不对称) 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高度化) 周期性失业(经济波动) 季节性失业(生产的特点决定)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6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PPT可编辑版)
你忠实的雇员 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学家
2.李嘉图学派的观点 李嘉图等价原理:政府通过借债筹措资金 与通过税收筹措资金是等价的。 因为消费者具有前瞻性,目前政府的借债 需要未来通过税收来偿还。因此用债务融资的 减税不会影响消费。 除非政府目前减税是因为它计划减少未来 的支出。
可能导致资本外逃的风险。 可能降低一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政治影响。
本章小结 中国的债务负担水平较低,呈逐年上升态 势。 预算赤字大小的衡量需要通过通货膨胀校 正、资本预算引入、加入遗漏的负债等进行更 准确的计算。
关于政府债务和财政政策的争论 ——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认为用债务融资 的减税刺激了消费支出,降低了国民储蓄。在 短期导致更大的总需求和更高的收入,但长期 导致更低的资本存量和更低的收入。李嘉图学 派则认为不会产生这些后果。
代际再分配
4.对货币政策的财政效应 如果财政赤字通过发行货币来筹措,会引 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下,作为债务人,政府的实际债 务负担会减轻。 但历史数据表明,上述情况不常发生,因 为多数政府通过债券融资、中央银行有一定独 立性以及这种做法的负面效果。
5.国际维度 政府预算赤字导致国民储蓄减少时,往往 导致贸易赤字,从而引起外债增加。由此:
-5.0%
国债余额/GDP 当年赤字/GDP
政府债务增加的原因 ——战争 ——为应付衰退而进行的财政刺激政策 ——人口老龄化
二、政府预算赤字衡量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1:对通货膨胀的校正 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P482-483 )1.3)政府的财政政策有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政策比如税收政策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最终传导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2)假如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国民收入提高后,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因为所得税通常是比例税或累进税)。
3.1)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减税、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转移支付等,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有助于缓和经济萧条,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常导致财政赤字,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4.2)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以后,通常是尽可能地把它们贷出去,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如果贷款风险太大,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宁可持有较多的超额储备也不愿意贷出去,即出现“惜贷”现象,这通常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或衰退时期。
商业银行不会是在没有好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之前,就向中央银行申请过多的贴现,而是预计有好的贷款或投资机会而手中的储备不足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借款可能时,才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
所以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吸收的存款过多,也不是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更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
5.2)这里的准备金应该是指超额准备金。
市场利率提高后,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因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增大了,所以当然希望减少超额准备金,尽可能地把它们贷放出去。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常市场利率提高对应经济过热时期,此时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在上升,商品的价格也在上升,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比较旺盛,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压低过度的总需求。
所以市场利率提高后,投资和消费是否会减少,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是否大于利率的提高幅度,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和消费不会减少,企业和消费者仍然愿意增加贷款,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么利率的提高就会抑制一部分投资和消费需求。
宏观经济学第16章
中国失业类型
中国失业类型: 中国失业类型: ——体制型失业。长期以来是低工资、多就业 体制型失业。 体制型失业 长期以来是低工资、 隐性失业)的就业政策, (隐性失业)的就业政策,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 企业自负盈亏,隐性失业显性化。 中,企业自负盈亏,隐性失业显性化。 ——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缩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同时产业实行技术升级, 减,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同时产业实行技术升级, 高素质劳动力缺位。 高素质劳动力缺位。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三)失业的种类
⑴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 ——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 ——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现象( ——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现象(或指人 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现象 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 们在不同地区、 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 ——指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而引起的失业。 ——指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而引起的失业。 指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而引起的失业 ⑵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 ——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某人由于彩电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 2、某人由于彩电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这种失 业属于( 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某人由于刚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 3、某人由于刚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 这是属于( 这是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为此,存在两种解释:
一些消费者可能没有理性预期,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完 全根据现期收入;
一些消费者可能有借贷约束,消费只能根据现期收入。
45
16.6 即时愉快的吸引力
大卫莱布森(David Laibson)的行为经 济学研究:将心理学注入消费研究领域。
-(1+r )
C2
C1
C2 1r
Y1
Y2 1r
1
(1+r )
Y2
Y1
C1
18
16.2.2 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反 映能给消费者 带来相同满足 的消费C1 与 C2 的组合。
C2
C’’2 B
C’
2
C’’1
无差异曲线越 高,表明获得 的满足程度越 大。
C
IC2
A
IC1
C’
1
C1
19
消费者偏好
C2
无差异曲线上
38
16.4.2 持久收入假说的含义
持久收入假说可以解开消费函数之谜:
▪ 持久收入假说意味着: APC = C/Y = aY P/Y = aY P/(Y T +Y P)
▪ 短期内,如果现期收入变动都来自持久性收入,
则无论收入高低其APC都是稳定的,但收入的 一部分变动是来自于暂时性收入的,而且暂时 性收入并未带来同样比例的消费,因此高收入 家庭的APC会比低收入家庭的APC低。
在两个模型中,向前看的消费者将消费建 立于预期的未来收入的基础之上。 霍尔加入了理性预期假设 ,人们利用所有 可获得的信息预测如收入等未来变量来安 排消费。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PPT课件
§16.1 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Slide 2
一、经济政策
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 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达到一 定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Slide 3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Slide 8
价格稳定
衡量指标:
CPI PPI GDP deflator
Slide 9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平衡国际收支
Slide 10
§16.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构成:政府收入与支出 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 公债
Slide 11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给总量(M1): MDCu 创造乘数:M DCu 1rc
H RdReCu rdrerc
Slide 24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
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Slide 6
奥肯定律:
GDP每上升2%,失业率大约下降1%。
充分就业
凯恩斯: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 失业和自愿失业。
Slide 7
货币主义: 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让 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 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版-第十六章
3.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在竞争性、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下,只 存在自愿失业。
图16-2 失业的解释(1)
(2)当工资具有刚性,劳动市场非出清时, 存在非自愿失业。
图16-3 失业的解释(2)
第二节 失业的原因 失业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 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的原因 工作岗位与劳动力的匹配要花费时间,由此 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暂时 的失业。 企业和家庭需要的产品类型一直在变动。随 着产品需求的变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的需 求也在变动,这种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需求构 成变动称为部门性变动,为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一 个原因;企业间劳动供求的变动,为摩擦性失业 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
4.牺牲率和痛苦指数 牺牲率是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 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数。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5.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 线,又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指预期通货膨胀率 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图16-13 通货膨胀预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 膨胀率迟早会一致,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 然失业率水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 替换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 水平。
图16-14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 关系。
dPdMdydVm ˆy ˆvˆ
P My V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和长期实际产量的增 长率固定不变,则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 变化一对一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马工程 宏观经济学第16章
IS曲线较陡峭, 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时, 投资 不会增加很多, 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 提高,货币政策效应越弱。
r
LM
E r0
r1 E2 IS
r
LM
r0 E
r1 E2 IS
O
Y0
Y1
Y
O
Y0 Y1
Y
第三节 货币政策
• LM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
LM曲线越平缓,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越大,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幅度较小, 投资增加较少, 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较 少, 即货币政策效应较小
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越 小,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幅度 较大, 投资增加较大, 从而使国民收入 增加较大, 即货币政策效应较大
r
LM
r
LM
E r0
r1
E2 IS
r0
E
r1
E2 IS
O
Y0
Y1
Y
O
Y0
Y1
Y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效应
(二) LM曲线的斜率
图16-9 (a)“流动性陷阱”与(b)古典主义极端
•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 所得税税收体系
– 经济衰退, 人们的收入减少, 其支付的所得税随之减少, 有 助于减缓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第二节 财政政策
•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宏观经济行驶后,斟酌使用的 经济政策,可简单归结为“逆经济风向”行事。
– 实际上就是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 政赤字, 将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变为整个经济周期的财政平 衡。缺点是不灵活。
第三节 货币政策
• 流动性陷阱
宏观经济学 第16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挤出效应
•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 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 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 的现象,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 第一,IS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d大IS平 ,大-敏感-平缓。 ➢ 第二,LM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小。
• 比喻: • 你能够把马儿拉到水边,却不一定能让他喝水。
世纪高教
17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挤出效应
• 如果要用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来消灭现在国内生产 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即GOP缺口, 只要将GDP缺口额除以各种乘数即可。
世纪高教
8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我国的税收
• 增值税
消费税
• 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
• 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
• 城镇土地使用税
• 房产税
• 城市房地产税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经济萧条,税收自动较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比收入 下降的幅度要小一些,从而消费支出下降受限制。
• 结论:比例所得税可使总需求波动自动得到某种程度 的控制。
世纪高教
10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宏观经济第16章课后习题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思想是一种采取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财政思想。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因而称之为功能财政。
01
两者的共同点是两者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而后者是不强调这点,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这三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时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精品】宏观经济学ch16
【关键字】精品*CHAPTER 16(Core Chapter)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PAST, PRESENT, AND FUTUREOUTLINE16.1Introduction16.2Meaning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6.3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Interwar Experience16.4The Bretton Woods System16.5Op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Case Study 16-1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Exchange Rate Regimes 16.6U.S. Balance-of-Payments Deficits and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16.7Operation of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6.8Problems with the Present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and Proposals for ReformsCase Study 16-2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Misalignments16.9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Case Study 16-3 The Anatomy of a Currency Crisis: The Collapse of the Mexican Peso Case Study 16.4 Chronology of Economic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From Thailand to ArgentinaCase Study 16.5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and Sovereign Wealth Fund16.10 Oth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Case Study 16-6 Trade Imbalances of the Leading Industrial NationsKEY TERMS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Stadby arrangementsAdjustment Swap arrangementsLiquidity 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s) Confidence Dollar shortag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SeigniorageBretton Woods System Dollar standardIntervention currency Smithsonian AgreementFundamental disequilibrium Dollar glutKEY TERMS (cont.)Currency convertibility Jamaica Accords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Benign neglectDevelopment (IBRD or World Bank) First credit tranch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 New Arrangements to Borrow (NAB)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MF conditionalityGold tranche Dollar overhangCredit tranches Substitution accountNet IMF position Target zonesGeneral Arrangements to Borrow (GAB)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Sovereign Wealth FundsLECTURE GUIDE1.This core chapter examines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from thegold standard to the present managed exchange rate system, us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es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as background. It also examines proposals for reforms.2.I would cover Sections 16-1 to 16-4 in the first lecture and three sections in the second andthird lecture.3.I would use each lecture to show the relevance and importance of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chapters in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adjustment mechanisms discussed throughout the semester. Indeed, this will also serve a summary review of the course for the final.ANSWERS TO REVIEW QUESTIONS AND PROBLEMS1. a. The primary goal of nations today is internal balance, while during the heyday of thegold standard nations gave priority to external balance. The gold standard days we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much greater price flexibility than today. Furthermore, London was then the undisputed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and as a result there were nodestabiliz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s frequently occur today between the differentinternational monetary centers.b.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gold standard today would require the reestablishment ofall the conditions that made for its smooth operation from 1880 until 1914. Nations would have to place priority on external over internal balance and give up their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hey would have to eliminate domestic restrictions on price flexibility (i.e., abolish price ceilings, minimum wages, interest restrictions, etc.), and reestablish the supremacy of on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enter (New York, Tokyo, or London) so as to avoiddestabilizing capital flows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enters in existence today.Needless to say, this is impossible.2. a. The nation was to pay 25% of its quota ($25 million) in gold and the remainder in thenation’s currency. Under the original rules the nation could borrow no more than 25% of its quota ($25 million for this nation) from the IMF in any one year.b. Today, the nation would pay 25 percent of its quota in SDRs or in currencies of othermembers selected by the IMF, and the rest in their own currency. Under the new rules inoperation today, the nation can borrow a maximum of up to 50 percent of its quota in anyone year plus additional amounts under the various programs to facilitate borrowing thatthe IMF has put in place over the years.3. a. The nation could attempt to discourage large destabiliz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by purchasing the foreign currency in the spot market. This tends to appreciate the foreign currency and discourage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flows.b. The same is true today, except that today exchange rates can fluctuate much more thanunder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and capital moves much more freely internationally than under the old Bretton Woods System, so that the policy of intervening in the spot marketis likely to be much less effective.4. Under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the dollar was truly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Fromabout the mid-sixties until the collapse of the system in 1971, however, foreignersbecame progressively more reluctant to hold dollars as the amount of officially foreign-held dollars became progressively higher than U.S. gold reserves. Some other "strong"currencies such as the German mark also began to be widely held as internationalreserves. But the dollar remained by far the most widely-held international currency.5. a. The immediate 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was the demand onthe part of some European central banks to convert some of their dollar holdings intogold. Had the United States done so, others would have demanded gold for dollars, soonexhausting all U.S. gold reserves. Thus on August 15, 1971, the U.S. suspended theconvertibility of dollars into gold. This put the world on a pure paper (dollar) standard.b.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was the lack of anadequate adjustment mechanism as nations were very reluctant to change their par value when in fundamental disequilibrium. They relied instead on a web of ad hoc measureswhich in the end became unwieldy and inadequate for the task.6.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a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with nations intervening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to smooth out excessivefluctuations in exchange rates. Thus, 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Thedollar (without any backing to gold)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urrency.7. a.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Mexican currency crisis was that Mexico relied onkeeping an overvalued exchange rate that would lead to a trade deficit and thus a capital inflow to help finance investments and growth. This worked fine until the middle of 1994 when investors began to doubt Mexico’s ability to repay foreign loans and thus withdrew their capital. This caused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of the Mexican pesos to fall sharply (i.e., to depreciate very heavily with respect to the dollar),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to risesharply, and the nation to plunge into deep recession.b. The IMF proposed to avoid the recurrence of a Mexican-style currency crisis bysetting up an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vide accurate andtimely financial data so that investors can anticipate problems before they become crisesand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that it could borrow in order to provide financial assistanceto those nations that do face a serious financial crisis.8. a. The Mexic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developing nations that they cannotrely excessively on short-term capital inflows (which can as quickly flow in as flow out)to finan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y should instead try to increase domestic savingsand encourage long-term capital inflows.b. Another lesson from the Mexican crisis is that when a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does hit, it is best to nip it in the bud and take immediate and bold action to overcome it.For example, if Mexico had devalued the pesos in April or even September 1994 when its international reserves were still plentiful, the crisis would probably not have been as deepand serious as it became.9. a. All the economic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1990sstarted with a massive withdrawal of short-term liquid funds at the first sign of financial weakness in the nation. Foreign investors poured funds into many emerging marketsduring the 1990s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high returns and to diversify theirportfolios after these nations liberalized their capital markets, but they quickly got out of the country as soon as they began to fear that an economic crisis was imminent. This was the case in each of the six emerging market crises: Mexico in 1994-5, South-East Asia in 1997-1999, Russia in summer 1998, Brazil in 1999, Turkey in 2001, and Argentina in2002.b. Proposed solutions to avoid future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include:(1) Avoid over borrowing of short-term funds (2) increased transparency in financialrelations, (3) strengthening emerging markets’ banking and financial system, and(4) greater private sector involvement in rescue programs.10.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roblems facing the world today are: (1) thelarg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disequilibria, (2) frequent economic crises in emerging inmarket economies (which could spread to high-income countries). Other seriou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 are: (1) trade protectionism in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a rapidly globalizing world, (2) deep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low growth in Europe and Japan, and insufficient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economies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3) deep poverty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4) resource scarcit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anger that they pose for continued growth and sustainable world development.SAMPLE TEST QUESTIONS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the gold standard is true?a. London was the undisputed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b.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were mostly unrestrictedc. international liquid capital flows were mostly stabilizingd. all of the above2. Balance of payments adjustment under the gold standard is now believed to have occurredprimarily through:a. 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b. gold shipmentsc. stabilizing short-term capital flowsd. free trade3. The interwar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a. the operation of the gold standardb. chaotic condi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c. free traded. stabiliz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4.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was a:a. gold standardb.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c. gold-exchange standardd. crawling peg system5. 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was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based on?a. fixed exchange ratesb. currency convertibilityc. free traded. all of the above6.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a. allowed nation to change their par values when facing fundamental disequilibriumb. allowed nations to change their par values when facing a temporary disequilibriumc. did not allow nations to change their par exchange rates under any circumstanced. allowed only deficit nations to change their par values, but not surplus nations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d not represent an evolution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a. general arrangements to borrowb. managed floatingc. standby arrangementsd. special drawing rights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a primary cause of the U.S. 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s duringthe late 1960s?a. capital outflowsb. domestic inflationc. increased foreign competitiond. all of the above9. During the 1960s the U.S. attempted to correct its 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s by:a. ad hoc measuresb. devaluing the dollarc. deflating the economyd. restricting imports10. The immediate cause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was:a.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soon be forced to devalue the dollarb. the massive flight of liquid capital from the United Statesc. the attempt by three small European central banks to convert part of their dollarholdings into gold at the Fedd. all of the above11. The fundamental cause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was:a. lack of confidenceb. inadequate liquidityc. lack of an adequate adjustment mechanismd. all of the above12.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a:a. gold standardb. flexible exchange rate systemc. managed exchange rate systemd. a target zone system1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false with regard to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a. special drawing rights are the primary reserve assetb. monetary authorities intervene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to smooth out excessiveshort-run fluctuations in exchange ratesc. it was forced on the worl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d. it was formally recognized in the Jamaica Accords1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false with regard to 12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Union?a. they have adopted a single currencyb. they have established a single central bankc. they conduct a common fiscal policyd. they conduct a single monetary policy15.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 facing the world today?a. large volatility and disequilibria in exchange rates and frequent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b. the rise of protectionis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high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Western Europec. the restructuring problems of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the deeppoverty of some of the poorest developing countriesd. all of the above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ch16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的区别:
实际预算盈余是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 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实际盈余
>充分就业盈余。
2011
YBU
Slide8
• 如果这种预算盈余是负数,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充分)
—— BS*=ty*-G-tr;
(实际)
—— BS=ty-G-tr
融业务关系;(4)执行货币政策法规;(5)监督、管理
全国金2融011市场活动。
YBU
Slide12
一点说明(货币需求方面)
货币需求=通货+活期存款(可开支票存款) 持有多少通货?多少活期存款呢?
• 小额交易时通货方便,大额时存单方便 • 一般通货/存款的比例比较稳定
• 这一比例称为现金存款比例(Cu) • L = C + D.
Rd + CRue/ D +1
Cu+ Rd + Re
DDD
现金-存款比率:ru=Cu/D: 法定及超额准备率:rd, re= Rd/D;Re/D
货币乘数(M/H) =
ru + 1 ru+ rd + re
2011
YBU
Slide16
存款创造的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M/H) =
ru + 1 ru+ rd + re
B收入水平周期波动对
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反应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 为更准确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
2011
YBU
Slide9
五、赤字与公债
弥补赤字的途径: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16章)
请预习第十五章 经济增长理论
谢谢大家,下节课再见。
总需求扩张的负供给效应
基本思想是:总需求的扩张导致物价上涨,并 进一步导致工资增加,最后导致总供给收缩。
四个专题:适应性预期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 粘性工资假说(简); “市场出清”讨论
第一节 适应性预期假说
事实与理论的背离: 理论: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事实:通胀提高的同时失业率在增加 问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再审视——理论疏
总产出不变
11
产品市场
P P1 P0
AS‘(Pe=P1) AS(Pe=P0)
AD' AD
Y Y0 Y1
12
4、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由于公众准确预期 ,采取对策性行动)扩张总需求政策无效
LPH
u u
13
第三节 粘性工资假说
一、工资(价格)粘性的含义:工资、价格 滞后地反映劳动市场(产品市场)供求情况 二、就业状况对工资的影响 1、本期充分就业 2、本期小于充分就业 3、本期大于充分就业
预期的类型[美 约翰·慕斯]
适应性预期 Pet=f( Pt-1 , Pet-1 - Pt-1 ) =
这种预期表明,现期预期价格要考虑上一期的预期 误差,当上一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 预期价格要相应减少;反之则反是。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ph (货币主义的观点:凯恩斯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
业率的水平。
第二节 理性预期假说
1、理性预期基本思想:经济人有效利用一切(过去的 、现在的)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化作出在长期中平 均而言最准确的(利益最大化<从结果看>)预期;与 理论、模型预判相一致<从过程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2.预算平衡思想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 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预 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 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 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失业的分类小结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2.价格稳定 第一,价格稳定的基本含义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失业的分类,还有“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的说法。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求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衰退萧条造成的失业 各种失业并不总是能够截然分开,通常是从不同角度 加以分类。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第三,充分就业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 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 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6.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货币基础、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商业 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货币存量:通货 + 存款。 M/H=(rc+1)÷(rc+rd+re)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五、赤字与公债 2.发行公债的后果 公债可以弥补赤字。然而,又可能造成庞大的政 府利息支出,出现赤字增长引起债务增长、债务增长 引起利息负担增长从而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 往复,使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 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第二,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②政府转移支付 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 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 相应增加,这样就抑制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 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 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 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1.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款和投资)和中间业务(代支付代委托 收取手续费)。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的三个职能 中央银行具有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银 行的银行(商业银行准备金和贷款)和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资金、监管金融活动、执行 货币政策)等职能。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的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 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 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ty*-G-TR,实际 预算盈余BS=ty-G-TR,二者差额为BS*-BS=t(y*-y)。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比实际预算盈余更好的评价财政政 策(剔除掉经济周期的影响)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第二,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①个人所得税 经济衰退时,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自动减 少,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消费和需求 也就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从而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反之,当经济繁荣时,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 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使消费 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 作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五、赤字与公债 1.两类政府借债 第一,货币筹资即向中央银行借债 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加高能 货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因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 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弥补赤字常常用这种方式,但发达国家较少采用这种 方式。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三,需求管理 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 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即 “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 低时,政府应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 府应抑制总需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3.货币创造乘数的概念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 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 给量的1/rd倍,这1/rd就是货币创造乘数。 若用k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k是法定准备率的倒 数。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约有四种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 支平衡。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第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 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 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做法 当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 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 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 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为扩 张性财政政策,后者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 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此 为“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做法。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第二,失业的分类 ①摩擦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 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 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②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 的失业。 ③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 的失业。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4.货币创造的过程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 这比货币变成商业银行的存款 商业银行留存准备金后将剩余部分贷出 剩余部分辗转再进入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再留准备金,再贷款„„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5.另外几个货币创造乘数的公式 k=1÷(rd+re) M/H=(rc+1)÷(rc+rd+re) 其中rd是法定准备金率,re是超额准备金率,rc是现 金-存款比率。
2.价格稳定 第二,价格指数 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表达。 价格指数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 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GDP deflator)三种。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 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 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第二,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 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 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农产品的价格上 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 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 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工具 第一,政府支出 ②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 的支出。 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 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工具 第二,政府收入 ①税收 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等。 ②公债收入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一,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含义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 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 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 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政府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有两种: 自动调节:自动稳定器 主动调节:反周期相机抉择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第一,自动稳定器的概念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 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 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 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的基本思想 若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政府要不 惜出现赤字来实行增支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若存 在通货膨胀缺口,政府有责任减支增税,宁肯增大盈 余也要实行紧缩性政策。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 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