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气助词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
15-假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假设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令:假设〕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抱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苏教版)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译文:如果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要短命早死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译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齐王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仁,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看来百姓说我吝啬是有道理的啊。

(主谓倒装句)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译文: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青苍。

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

译文: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译文: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乎:对。

)译文:“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

”我曾经过对这话有过怀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对于。

博:广泛,普遍。

参:检查,检验,验证。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一、而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也可以表示递进、承接、转折和假设关系。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修饰关系的连接状语。

而作为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或主语。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二、何何作为疑问代词,可以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它还可以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作定语时,可译为"什么""哪"。

何也可以作为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分别相当于"怎么样""拿什么"等。

___受到足下的厚待,足下会如何对待他呢?(改写)为什么要战斗呢?(改写)三、乎1.作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等。

如“几寒乎?”、“欲食乎?”、“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欲安所归乎?”等。

也可用于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还可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等,如“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外,在句中的停顿处也可以使用。

例如:“胡为乎遑遑何之?”2.作为介词,相当于“于”。

例如:“生乎吾前……”此外,也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四、乃1.作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相当于“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才”、“仅”等。

例如:“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属于副词的一种,副词能修饰动词与形容词。

语气副词能修饰整个句子,对整个句子的含义有一定影响,要翻译出来。

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句首或者比较靠近句首的位置,在句中可作状语。

例如,“割鸡焉用牛刀?”(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呢?)”,“焉”译为“哪里”、“怎么”,表示反问语气,在句中作状语,是语气副词。

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何”解释为“怎么”,表反问语气,是语气副词。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某种语气的词。

语气助词出现在句中时,起到舒缓停顿的作用,不需翻译;出现在句末时,表示或强调某种语气。

语气助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示语气,对整个句子的含义影响不大。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焉”,用在陈述句末,可不译出;“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焉”,用在疑问句末,译为“呢”。

又如,“也”字做语气助词:公子畏死耶?何泣也?(表疑问语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感叹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句中表停顿)疑问代词属于代词的范畴,疑问代词在句中起名词词组的作用,用来构成疑问句。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往往作主语或宾语。

例如,“何贵何贱?”(什么是贵什么是贱),“何”充当主语,是疑问代词。

又如,“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俗的一切与我的情致相违背,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言”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

“焉求”,“求”为谓语;“焉”属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一、是语气助词,还是语气副词例1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材注释:⒁【其】语气助词,这里表示反问语气。

(见人教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49页)例2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勾践灭吴》)教材注释:⒂【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高中语文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一)词性分类素材

高中语文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一)词性分类素材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之一词性分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名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

“才能”与“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ě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动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

“发现”和“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侧重于创造。

“化装”与“化妆”,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形容词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状态上。

高考语文语法之词性

高考语文语法之词性

高中语文语法词类分类: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实词(一)名词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3、处所名词:如,上海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内东西判断方法:1、前面可加数量词。

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2、前面不能加副词“不”和“很”;后面不能加“了”。

名词的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名词找出来当国歌国旗一起升起来的时候,我从一个山村孩子纯朴的敬礼里,我从一个老华侨湿润的凝视里,看到,看到中国深远处的伟力和韧性。

名词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主语)孩子已经长大了。

(主语)啤酒不买了。

(主语)风格很高。

我在看报纸(宾语)。

不买电视(宾语)。

增强信心(宾语)。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能愿动词(助动词:表可能、必要或愿望等)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3、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4、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5、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6.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

例如:使叫让请派要求命令禁止推选委托任命允许动词的判断方法:1、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很”(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很走X2、标志:“着”“了”“过”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动词的语法功能: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2、大部分能带宾语(及物动词)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动词找出来。

有一座破败的山顶小学,很多事情都从简或省略了,唯有国旗每天要升。

(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文言文虚词的语气表达方法

文言文虚词的语气表达方法

文言文虚词的语气表达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虚词来表达语气,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情感色彩。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虚词的语气表达方法。

一、程度副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程度副词常用于表示语气的强弱和情感的程度。

常见的程度副词包括“甚”、“颇”、“稍”、“亦”等。

例如,“甚”可以用于加强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表达强烈的语气,如“甚好”、“甚大”、“甚善”等;“颇”表示程度较高,接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前,如“颇好”、“颇善”、“颇得意”等。

二、语气助词的运用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语气助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

常见的语气助词有“耳”、“乎”、“矣”、“兮”等。

例如,“耳”常用于意志的表达,表示坚决,如“行之耳”、“止之耳”等;“乎”表示疑问或命令,如“何乎?”、“毋乎?”等;“矣”则用于陈述句的结尾,表示确定的语气,如“然矣”、“可矣”等。

三、感叹词的运用感叹词在文言文中具有表达强烈情感和感叹的作用。

常见的感叹词有“咳”、“哉”、“夫”等。

例如,“咳”用于表示感叹或反问,如“咳,何其善也!”、“咳,众所周知也!”等;“哉”用于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叹或赞叹,如“哉!天地之间,物力相薄而情意深厚也!”、“哉!大人之德也!”等;“夫”表示强调,用于引出一个话题或说明事实,如“夫人者,人之贤者也!”、“夫妇者,社会之基石也!”等。

四、句末助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句末助词也是表达语气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句末助词包括“乎”、“矣”、“欤”等。

例如,“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的句末,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以敬之乎?”、“如此简便而明智之法,安能不用乎?”等;“矣”可用于陈述句、感叹句或命令句的句末,表示确定的语气,如“然矣”、“可矣”、“知矣”等;“欤”用于反问句或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如“君亦欤?”、“何不欤?”等。

五、虚词的语序变化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气表达还与语序的变化相关。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属于副词的一种,副词能修饰动词与形容词。

语气副词能修饰整个句子,对整个句子的含义有一定影响,要翻译出来。

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句首或者比较靠近句首的位置,在句中可作状语。

例如,“割鸡焉用牛刀?”(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呢?)”,“焉”译为“哪里”、“怎么”,表示反问语气,在句中作状语,是语气副词。

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何”解释为“怎么”,表反问语气,是语气副词。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某种语气的词。

语气助词出现在句中时,起到舒缓停顿的作用,不需翻译;出现在句末时,表示或强调某种语气。

语气助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示语气,对整个句子的含义影响不大。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焉”,用在陈述句末,可不译出;“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焉”,用在疑问句末,译为“呢”。

又如,“也”字做语气助词:公子畏死耶?何泣也?(表疑问语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感叹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句中表停顿)疑问代词属于代词的范畴,疑问代词在句中起名词词组的作用,用来构成疑问句。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往往作主语或宾语。

例如,“何贵何贱?”(什么是贵什么是贱),“何”充当主语,是疑问代词。

又如,“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俗的一切与我的情致相违背,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言”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

“焉求”,“求”为谓语;“焉”属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一、是语气助词,还是语气副词例1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材注释:⒁【其】语气助词,这里表示反问语气。

(见人教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49页)例2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勾践灭吴》)教材注释:⒂【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总结高中语文有很多的文学常识需要学生掌握,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一、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5)表判断的,如:是(6)表相似的,如:象、似(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点击查看: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学法指导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古文语气助词的用法和区分

古文语气助词的用法和区分

古文语气助词的用法和区分如下: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于是, 因而。 因拔刀斫前奏案。 于是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原因, 原因 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五蠹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沿袭, 沿袭 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过秦论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 汝朝夕侍母。 而翁归, 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 尔。 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 虚词” 而已” 放在句末, 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 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而” 俄而” 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 间不久。 间不久。
常用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ér r
1.连词。 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表并列 北救赵而西却秦。 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 表递进: 而且”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 省乎己。 (3)表承接 可译为“ 表承接: 接着” 然后” 于是”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 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匕首见 (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表转折: 取之于蓝,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青于蓝。 (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 表假设: 假如” 诸君而有意,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 予马首可也。 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 表修饰: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 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 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 可译为“因而” 表因果: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 而各慑恐。 而各慑恐。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

补充的作用。如:“他把
水喝了”一句中,介词“ ③表示时间:从、自从、当等
八 介
把”与名词“水”合在一 起组成短语“把水”,来
④表示状态方式:用、以、按照等
词 修饰限制“喝”,说明喝 ⑤表示原因:由于、因、因为等
的是什么;“他病倒在床 ”一句中,介词“在”与 ⑥表示目的:为、为了等
“床”合起来组成短语补 ⑦表示比较:比、跟、同等
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例:怒 潮 澎湃,党 旗 飞舞。
形名 形
容词 容
词作 词
作主 作
定 语

谓 语
名名 动 词词 词 作作 作 定主 谓 语语 语
参句子
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关系表
句子成分
成对发生的关系
主语
谓语
陈述关系即主谓关系
谓语
定语
状语 中心语
(动、形词性)
宾语
支配或关涉关系,动宾关系

代词动


实词 形


数 词
容 词拟

副 词
介 词
词 虚词


词助词

必须记住的词性特点
一、名词:
1.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或方位等,常做主语、 宾语,也可以做定语。
例:(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2.集合名词不能用个体数量修饰,只能用集合词修饰 。 例:一批衣物
二、动词
1.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等的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通
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
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明天、回去)
短语: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司马光《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苏轼《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语气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语气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语气语气:是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反问等分别的语法范畴。

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在考试中一般以考察句子的朗读语气为主。

主要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

语气的一些分类:1、陈述语气客观陈述事实,不包含强烈情感:肯定陈述你是学生。

强调陈述是你弄错了。

否定陈述他不愿意走。

2、祈使语气要(请)求或禁止某些行为,感情色彩不强烈:要求式请把书递给我。

你还是去休息一下吧。

禁止式不要动屋里的东西!禁止吸烟!3、感叹语气对事物、行为表示赞赏或否定,有强烈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色彩:主谓式:多么雄伟啊,长城!他们是世界上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非主谓式:多美的景色!装什么正经!4、疑问语气此种情况较为复杂,一般疑问句根据其结构特点和所表达的疑问语气,可以分为四类:1、是非问句是非问句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

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2、特指问句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指问句既可以使用升调,也可以使用降调。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吧”。

3、选择问句选择问句是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的疑问句。

选择问句经常使用“A还是B”、“是A还是B”等固有格式。

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啊、吧”。

4、正反问句正反问句使用肯定和否定叠和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肯定和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

正反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

需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语气助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1.“……者,……也”式。

“者”表示提顿,引出谓语;“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只用“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3. “……者,……”式。

只用“者”表提顿,引出谓语。

如:
栗者,民之所种。

(《论贵栗疏》)
4.“……者也”施。

谓语后“者”“也”连用帮助判断。

如: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黄州快哉亭记》)
(二)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三)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句。

如: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夺项王天下者,比沛公也。

(《鸿门宴》)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师说》)
(五)少数时代较晚的文言句中有用判断词“是”构成判断的。

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介词“为”引进动词行为的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如:遂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也?(《过秦论》)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 后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三)用“见”。

“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四)有少量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式。

如:
今日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
(五)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的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完全靠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古人称之为“施受同辞”。

如: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旬余,杖至百。

(《促织》)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成然之。

(成)早出暮归,……(《促织》)
2.蒙后者,如:
(公)度我之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如: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谓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蒙后省,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行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三)宾语(包括兼语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承前省,如:
……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虫)以尖草,不出。

(《促织》)
木直中绳,輮(木)以为轮。

(《荀子·劝学》)
2.动词宾语蒙后省,如:
廉颇送(王)至境,与王诀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代词“之”作兼语时常省略。

如:
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项脊轩志》)
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4.介词“以”、“与”。

“为”、“从”等的宾语常常省略。

如: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毋从(之)俱死也。

(《鸿门宴》)
(四)介词的省略(以“于”和“以”为最多)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项脊轩志》)
又试之(以)鸡。

(《促织》)
(一)谓语前置
谓语在主语的前面,也叫“主谓倒装”古今都有这种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而古代更为常见。

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气势。

如:
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礼记·檀弓》)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
故不我若也。

(《种树郭橐驼传》)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3.用助词“之”、“是”或“惟……是……”等帮助宾语前置。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4.介词宾语前置。

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项羽本纪》)
一言以蔽之。

(《论语·为政》)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式。

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中心词+之(而)+定语+者”式然如:
石之铿然有声音。

(《石钟山记》)
3.“中心词+之+定语“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4.“中心词+数词定语”。

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四)介词结构后置。

如: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又杂植兰挂竹木于庭。

(《项脊轩志》)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