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CC-LM模型的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影响的研究
银行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
刺激经济实施宽松 的货币政策以期引导银行增加信贷 投入 , 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 然而 , 此时在严格 的银行 监管体系下 , 银行监管当局 出于对整个银行体系安全 考虑 , 加强了对银行 的资本监管 , 约束银行 的信贷行 为, 从而减弱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由此可以看出, 由 于政策的冲突使得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受到显著的影 响。关于这一 问题 , 国内外学者从 2 0世纪 9 0年代开 始便进行 了卓有成效 的研究 , 国内外代表性 的研究成
果有 , 科 佩 基 一凡 沙 贝 勒 ( K o p e e k y—V a n H o o s e ) 通 过
构造一个银行部门的微观经济模型研究了资本充足率 监管对货 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 结论表 明资本
年美 国银行业数据研究发现 , 美联储实施紧缩性货币 政策时 , 银行信贷规模下降 , 依赖于银行信贷的非金融 企业投资 收缩 , 结论支持银行 信贷渠道 的存 在性 ; 哈恩 ( H a a n ) 基 于单个银 行 1 9 9 0—1 9 9 7年 的季度数
一
、
研究背 景
货 币政 策作 为 国家 宏 观 调 控 的一 个 重 要 手 段 , 其
据, 利用 G M M估计方法 , 实证检验了货币政 策信贷渠 道在荷兰的存在性 ; 王振山和王志强通过实证分析 指 出信贷 渠道 是我 国货 币政 策 的主要 传导 渠道 J 。 随着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引入 , 既有 的货币政策 信贷传导机制受到了新 的外生因素冲击。这是 因为中 央银行与银行监管当局追求不同的政策 目标 , 使用不
人民币国际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视角
总36卷 第5期兰州财经大学学报Vol.36 No.52020年10月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Oct.,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2020人民币国际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视角● 张延丰,姚 佳(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波动的联动模型,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实证假设;其次基于2009—2019年的季度数据,采用带随机波动率的向量自回归(SV TVP VAR)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推动资本账户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均会导致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其中资本账户开放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汇率波动;SV-TVP-VAR模型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465(2020)05 074 09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健全各面风险防控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步入双向浮动轨道。
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美国频繁打压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干扰,导致人民币汇率风险大幅增加。
从2015年8月1日至2020年4月8日,人民币汇率日平均波动幅度达0.15%,这对我国进出口、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产生较大冲击[1],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稳定。
因此,防范汇率波动、控制汇率风险刻不容缓。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
为重构国际货币格局、维护自身权益,我国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有效性研究——基于FAVAR模型的比较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有效性研究——基于FAVAR模型的比较分析陶士贵;陈建宇【摘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经济结构亟需深度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战略转型等深刻变革.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完全有别于原来的政策调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适当组合、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运作等方面也将面临着新的思维和新的常态.本文借鉴Bernanke等将因子分析与VAR模型融合而采取的增强型向量自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以来的2011 ~2015年相关经济金融数据与2006~2010年数据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发现了两个不同区间货币政策效果的差异,提出“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结构性精准调控有效性明显增强的结论,进而提出深化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金融经济学研究》【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12页(P3-14)【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新常态;FAVAR模型【作者】陶士贵;陈建宇【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2.0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30余年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增长阶段后,目前已经开始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按照官方解释,这里的“三期叠加”是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由原来多年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5年三季度GDP增速为6.9%)。
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区间下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战略性转型也应及时作出机制上的转换。
为此,从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积极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在继续发挥传统货币政策作用的同时,与时俱进选取一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因时、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组合“精准定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
•缺点:结构模型分析的准确取决于结构模型本身 的优劣。
喝咖啡能减肥吗? ——用结构模型实证进行分析
1、可以促进分解隐藏的脂肪
2、可排水(利尿作用) 3、助排宿便减体重(温和的导泻剂)
2、简单形式 实证分析 ——通过直接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
考察一个变量是否会对另一个变量产生影响
用简单形式实证如何研究“喝咖啡能减肥”
货币政策目的是什么? 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希望能够用有效的政策组合 来减小未来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
怎么实现?
前提是“准确估计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及 发生作用的时间” ,换而言之是必须深 刻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机制。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 币中介指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全过程。
- Direct Controls
Tactics Strategy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微观主体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企业投资 个人消费
理性预期的概念: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期未来经济的变化
趋势时,利用了一切可以获得的有关信息,并 按照合理性的原则处理这些信息,从而使预期 与经济变化趋势相一致。”
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具有理性的。 2、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可以得到有关的 一切信息。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所想(预期)即所得:预期的预测误差平均为 0且不能事先预知
理论假设: 1、工资价格弹性: 2、信息完全对称:
P
P2
P1
AD2
AD1 Y
Y*
古典的货币中性理论
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36家银行为例
量的研究指 出,信息 的不对称造成 了企业 外部融资成本 与内部融 资成本 的差距 ,在 这个概念下 ,信贷传导渠道对分析 货币政
策对企业行 为的影响非常重要。
( 二 )国 内研 究 的 文 献 回顾
进而影响行业投入和产出。 三是信贷渠道。 如果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 ,直接 导致 商业银 行的可贷资金量减少 ,商业银 行超额 准备下降 ,导致商业银行吸收存款 的能力减弱 ,若商业银行不能轻易的获得
央行通过货币市场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 币 内容 摘要 :随着 巴塞 尔协议 在世界 范 围内的逐步推 广 ,以资本对 商业银行 信 贷 供 给 、风 险 选 择 等 影 响 的 研 究越 来越 受到重视 。本 文认 为原 有的 简单 信 贷 理 论 模 型 不 足 以 解 释 中 国 的 信 贷 增 长情 况 ,因此 ,试 图通 过 构建 一 个 扩
展 的 信 贷 理 论 模 型 ,从 银 行 信 贷 渠 道
( 一 )国外研 究 的 文 献 回顾
理论 研究 中 ,最 重要 的是 Be r n a n k e
和B l i n d e r ( 1 9 8 8) 针 对 货 币 观 点 的 基 本 分
析框 架L S — L M模型中关于两种资产l 货币 和债券 )的完全替代性假设进行了重要修 正 ,将金融资 产区分 为货币、债 券和银行
贷款 ,且假定 它们 是不完全 替代的 ,并在
此基础上提 出了信 贷市 场、货币市场和商
品市场三市场均衡 的 CC— L M 模型 ,从而
奠定 了信贷渠道 的理论基础 。 B e r n a n k e 和
B l i n d e r ( 1 9 9 2) 还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之 后 ,短期 内银行将通过 削减 其持 有的证券 以支持贷款增长 。但长 期内由于负债 来源 ( 存款 ) 的减少 , 银行将不得 不收缩贷款的 供给 。Ge r t l e r 和 Gi l c h r i s t ( 1 9 9 3) 通过大 供应量来影响经济发展。 二是利率渠道 , 货 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
我国房价的货币因素与宏观影响的动态传导研究——基于TVP-SV-VAR模型的分析
收稿日期:2020-11-02修回日期:2020-12-30作者简介:李凯,男,安徽潜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传导、宏观审慎管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风险;樊明太,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结构、货币传导机制和金融一般均衡分析;叶思晖,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和DSGE 模型。
我国房价的货币因素与宏观影响的动态传导研究——基于TVP-SV-VAR 模型的分析李凯1樊明太1、2叶思晖1(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5)摘要:我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发展使房价进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房价与货币政策中介变量、宏观目标变量间的关系呈动态变动。
本文通过TVP-SV-V AR 模型研究发现:与M 2和信贷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房价的关系更稳定,且对彼此波动的反应更强;近些年房价波动对产出、物价波动的边际效应减弱,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仍较大,房价对外部因素波动的敏感性有所降低。
建议国家应坚持稳定房价的总基调,把好货币供给闸门,合理管控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加强房地产各项融资监管;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人口流入和住房库存等实际情况,合理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社会融资规模;贝叶斯估计;边际效应;TVP-SV-V AR 模型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1)01-0029-09DOI :10.19647/ki.37-1462/f.2021.01.004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后,房地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房价的货币因素以及房价与产出、物价、金融市场的关系受到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
除自有资金以外,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金融市场,银行贷款是主要来源。
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视角
的影 响 , 同时估 计 了一 系列 我 国经 济 运 行 的 特 征 参 数 。 本 文 分析 表 明 , 货 币政 策 工 具 对 我 国宏 观 经 济 的 调控 效 果 看 , 从 在 我 国执 行 以 货 币供 给 调 控 为 代表 的数 量型 工 具 优 于存 贷 款 利 率 为 代 表 的 价格 型工 具 , 进 一 步 提 出相 关 建议 。 并
善。 在这 一背景 下 , 民银 行利 用利 率这一 重要 的经 济杠 杆 , 一步 强化 了利率 政策 调控工 具 的运用 , 人 进 利率 调 控方 式 和调控 机制 更为灵 活 , 国家 宏 观调控 体 系 中正 在发挥 着积 极作 用 。 汇率 政策来 看 , 国于 20 在 从 我 05年 7月 实行 了人 民币有管 理 的浮动 汇率 制度 , 2 1 到 02年 6月 , 民币兑 美元 已累计 升值 超过 3 %, 民 币汇率 人 0 人 形成 机制 的改 革对 于调节 我 国外部 失衡 、 缓解 外汇 占款对 国内基础 货币 投放压 力 、 持货 币政 策独 立调整 的 保 空 间具有 重要 意义 。 的来 看 , 总 随着 我 国经济领 域改 革 的不断深 入 、 金融 体 系市 场化 程度 的持续 推进 。 中央银
二 、 国经 济 D GE模 型的构 建及 求解 我 S
本文 旨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 ,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行量化 分析和探讨 。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 国经济的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该模型是基于新凯恩斯垄断竞争 模型框架建立的 , 包括了多个经济部 门: 家庭 、 中间品生产者 、 零售商、 政府等 。 目的在于考察我国金融宏观调 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就金融调控政策而言 , 在这里主要集中分析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情 况。 我国的货币政策 中主要包括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两个大类 , 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 其 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间接调控的工具 。 在具体分析中, 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来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执行情况 , 以一年期贷款利
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文献综述)
期末论文题目: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学号:姓名:专业: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以及政策效果大小在于其传导渠道是否通畅,根据不同的学派大致可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多方实证研究证实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信贷传导机制,所以进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的比较很有必要。
本文对国外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和国内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分别进行论述和比较,并且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进行综述。
一、文献综述(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即某一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的过程。
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过程中,会涉及各种中间环节相互间的因果联系,如利率的变动如何实现对总产出和总需求的影响,这个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目前理论界基本形成了比较公认的看法,即按照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不同替代性,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为两大类: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又分为银行信贷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
由于我国的学者大多都认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所以本文的文献综述按照信贷渠道理论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比较和评述。
(二)正文1.国外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途径,认为货币政策能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支出。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了Q理论。
Q-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Q值与企业投资支出是正相关关系。
托宾的Q理论认为:货币供给(M)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股票价格(Ps)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的Q值变化,从而导致投资支出(I)的变化,进一步使得总产出((Y)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Robert Roosa (1951)提出信用获得性理论,认为存在传统的利率途径不能解释的现象,应该重视金融中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特别是自1997年7月泰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此后一段时期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早期马克思就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过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内生的不稳定性,而且造成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最终根源隐于资本积累过程之中。
他指出经济的不稳定与货币金融的风险紧密相关,而关于经济周期与货币金融风险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社会功能,二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周期性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甚至爆发金融危机①。
20世纪初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904)②也提出了“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他们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无疑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方面,也就是说,金融安全并不等于经济安全,但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经济安全的国家一定拥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不安全意味着经济也不安全,因而金融安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安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II,562-5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②Thorstein B Veble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分析
《金融发展研究》第8期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分析刘尧成1战文清2(1.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63;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沪深两市部分A 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及内在机理。
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缓解中国传统金融系统的结构失衡问题,弥补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表现为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以及西部地区样本中,数字金融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效应较强;进一步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驱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信贷融资占比提升,即数字金融的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紧缩—企业资产缩水(杠杆率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信贷融资占比下降—投资下降”这一传导机制。
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实施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数字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08-0003-12DOI :10.19647/ki.37-1462/f.2023.08.001一、引言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呈现增速震荡下行和波动加剧的态势,使得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稳定的难度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
要想达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既定目标,需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以及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可能对政策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传统上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分析主要从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展开,这些渠道侧重于从借款人的利率敏感性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的效果。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货币政策的实施如何通过影响贷款人的利率敏感性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领域的关注重点。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财经理论研究2024年 第1期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李岩松,杨素娟(新疆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摘 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国家所认可。
本文通过分析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起源、发展,从政策的假设条件到执行工具的各个层面,研究了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政策工具。
通过构建封闭经济体、静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发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需要在产出、通货膨胀间进行权衡取舍。
从社会整体福利角度出发,宏观审慎政策的确能够避免金融失衡,特别是当经济陷入金融顺周期性时,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改善经济所处的失衡状态,提高社会福利。
[关键词]宏观审慎;微观审慎;逆周期;信贷周期[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24)01-0026-13一、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使得学界、监管当局认识到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迫在眉睫,以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原微观审慎监管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刻不容缓。
近年来,面临国外纷繁复杂的局势变化,一国金融稳定不再是孤立、偶发的个体事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已经表明,金融危机极易转化为经济危机,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蔓延至实体经济。
在重视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部分观点对过去的金融监管政策提出了批判与质疑,从防范危机的角度,认为现行监管体系无法满足金融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追本溯源,厘清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建立现代金融监管、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Mckinnon[1]和Shaw[2]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20世纪60—70年代的金融监管措施会导致“金融抑制”,而放松管制则会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解读
经济评论 2010年第2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o.2 2010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解读黄飞鸣3 摘要:在信息不对称性和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金融体系自身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
金融加速器机制、《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约束监管机制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都会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影响宏观政策的效果。
而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进一步加重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因此,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梳理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体系 顺周期性 金融加速器 巴塞尔协议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诸多重大的问题,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就是其一。
与历史上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相似的是,在危机发生前的经济景气阶段,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都存在以信贷扩张和信贷条件放松、杠杆化经营为特征的过度风险承担(risk-taking)行为。
这是内生于金融体系的所有金融危机的共性。
研究表明,金融危机根源于危机前经济金融状况良好时的过度信贷扩张和风险承担。
在经济景气时段,这种过度状况往往被强劲有力的经济增长所掩饰。
当经济运行到难以承受这种过度的信贷扩张和风险承担时,其对金融、经济的巨大杀伤力就充分显现出来,导致金融动荡、经济恶化,直至经济衰退。
这使金融系统呈现显著的顺周期性(Pr ocyclicality)特征。
近期,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了解决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报告,重点讨论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
因此,本文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文献梳理,以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特征金融系统是顺周期性的(Pr o-cyclical),直观的表现就是银行信贷总量和新债券的发行在经济繁荣时都会比衰退时增长得多(Amat o and Furfine,2004)。
但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即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实证研究r——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实证研究r——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任屹颖;杨朝;张庆君【摘要】文章运用测算的2006—2015年勒纳指数,度量了我国在此期间内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建立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银行业竞争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在模型中引入央行总资产变量,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信贷渠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竞争程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的积极效应,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发展;央行"扩表"有利于强化这种积极效应,相反,"缩表"行为会削弱竞争的积极效应.【期刊名称】《金融教育研究》【年(卷),期】2017(030)005【总页数】10页(P10-19)【关键词】银行竞争;勒纳指数;信贷渠道;央行资产负债表【作者】任屹颖;杨朝;张庆君【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货币政策的传导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前沿和关注热点,而银行信贷渠道是传导货币政策的桥梁,其是否通畅直接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四大国有银行逐步完成市场化改革,并逐渐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发展迅速,成为市场的新生力量,随着2006年底WTO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也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与传统商业银行争夺市场和储户的资金。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竞争环境正在逐步改变。
很多文献表明,银行业间的垄断竞争程度会对信贷渠道产生传导阻力,因而我们从研究银行业竞争状态入手,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其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影响,最后研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对该传导机制的作用效应。
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再贴现业务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希望通过信贷渠道使得政策意图从金融机构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融资规模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影响。
文章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衡量标准。
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框架,包括利率传导、信贷传导、汇率传导等主要渠道。
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不同渠道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调整和引导。
文章还将结合实证分析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以提供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优化货币政策操作,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核心指标,直接体现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经济的融资需求。
而货币政策传导,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信贷等条件,进而实现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理论方面。
Keynes(1936)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总需求。
此后,Hicks(1937)和Hansen (1949)等人进一步发展了ISLM模型,将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相结合,分析了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利率和收入两个渠道影响经济。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Bernanke和Blinder(1988)提出了CCLM模型,将信贷市场引入货币政策传导分析框架,认为信贷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随后,Kashyap和Stein(1994)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强调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实证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倾向,金融机构不断攀升的杠杆率以及金融市场日益积累的系统性风险,是这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仅仅使用着眼于金融机构个体性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不足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尤其是我国目前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催生了影子银行等规避监管的表外业务,冲击着我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实施并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越发重要。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银行资本和市场结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银行流动性等多个角度,就货币政策调控对防范银行风险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由Borio 和Zhu 提出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
经过对已有文献研究整理,货币政策立场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第一,“价值、收入和现金流”理论(“金融加速器”效应)。
当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利率的降低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与抵押品价值上升,其收入与利润也随之上升,促使其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波动性和相关性的预期进行顺周期性调整,银行将愿意承担更多的负债并扩大自身的投资,最终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商业周期波动性被放大。
第二,“追逐收益”路径。
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无风险收益率降低,其相对于风险资产收益率的获利更低,与银行所要达到的目标收益率的差距也会增大。
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盲目追求更高收益率的心理,需要满足刚性兑付承诺收益率的要求等,“追逐收益”动机使他们对高风险、高回报率资产的需求大幅增长。
第三,“央行的沟通反馈”理论。
货币政策当局的沟通策略和反应函数会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传导产生影响。
由于预期央行会在经济萧条时大幅降低利率,会在危机时采取措施减少失业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政策的可预期性使得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小,产生“保险效应”,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定价能力提高,不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信贷政策调整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
( 二) 货 币政策 影 响银 行 信 贷行 为的 差异性
经过一定的传导渠道 , 货币政策调整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 , 但其影响的方向 、 程度大小与 效果如何 , 一方面, 取决于货 币政策走向( 紧缩还是扩张) , 以及央行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时间把握 , 另一方面, 作
( 一) 货 币政 策传 导机 制及 其对 商业银 行信 贷 行 为的影 响
就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来说 , 目 前存在三种观点 , 也代表 了三条渠道 , 即“ 利率渠道” 、 “ 货 币渠道” 和“ 信 贷渠道” 。其中, 利率渠道强调 , 由于存在一定的价格刚性 , 短期名义利率的变化通过预期机制引起长期名义 利率的变化和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化 , 进而影响长期投资成本( 及其耐用品消费投资等) , 最终影响总需求。 货币 渠道强调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来影响资产的相对价格 , 从而引导人们进行资产结构调整 , 进而影响到
《 西部金  ̄} 2 0 1 3 年第 3 期
信贷政策调整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的影响研究
— —
基 于面板模 型的分析
课 题 组
摘 要 : 本 文从 西安 地 区 四类 2 6家银 行 机 构 小微 企 业 信 贷 业 务 开 展 的 实 际 出发 , 利用 2 0 0 9 -2 0 1 2年 西安 市各 类金
银 行 对 其 反 应 及 反 应 度 是 不 相 同的 。 同时 本 文提 出相 关 建议 , 以 促进 银 行 小微 企业 信 贷业 务 良性 开展 。 关键词 : 信 贷政 策调 整 ; 小微 企 业 ; 金 融 支持
中图分类号 : F 8 3 0 . 5
货币政策对宏观杠杆率缺口的影响研究
货币政策对宏观杠杆率缺口的影响研究刘颖【摘要】Since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macro leverage has risen rapidly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high lever-age may increase the financial risk , and even lead to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theory , this paper introduces financial factors into the Solow growth model to study the evolution path of the macro leverag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on the macro leverage .We find that a country 's macro leverage has its own time trend ,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will reverse the macro leverage from its trend .This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not set atarget macro leverage and should not deleverage by atight monetary policy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迅速上升.不少学者认为过高的杠杆率可能增加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思想在索洛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以研究宏观杠杆率的演化路径和货币政策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一国宏观杠杆率有着自己的时间趋势,而货币政策会使得宏观杠杆率反向偏离其趋势.研究结论表明不宜随意确定目标宏观杠杆率,也不应通过紧缩货币来达到降杠杆的目的.【期刊名称】《财经论丛》【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9页(P46-54)【关键词】宏观杠杆率;资本产出比;货币政策【作者】刘颖【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0.4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宏观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及挑战——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及挑战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杨源源高洁超内容提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
在此背景下,深刻把握“双支柱”政策交互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辩证剖析以对宏观审慎政策影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治理有效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
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显强化效应,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调控的“结构性缺失”及“脱实向虚”问题,并助力货币政策更有效引导宏观经济行稳致远;宏观审慎政策亦给货币政策调控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在长期引发“低利率”和“通货紧缩”恶性循环以及弱化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等。
鉴此,本文认为央行应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支撑效应,并科学预判宏观审慎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挑战,据此促进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良性协调以有效提升央行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关键词双支柱政策协调配合金融稳定宏观经济治理〔中图分类号〕F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2-0043-10一、弓I言金融稳定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传统的金融稳定讨论及政策实践多着眼于微观层面,而对宏观金融稳定关注甚少。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如何科学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金融稳定由此逐渐跃升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从中国实践来看,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管理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重要性及定位并不明确。
伴随危机后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宏观金融稳定日益重视,各国纷纷建立起宏观审慎框架。
我国亦不例外,自2211年起央行宏观审慎实践先后历经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向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转变,并在2210年设立专门的宏观审慎管理局。
与此同时,各国通过对危机展开系统审视和反思发现,常态性货币操作对信贷过度扩张、资产价格波动等存在重要影响,认为央行宏观审慎调控时需要货币政策发挥补充作用。
我国金融开放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李文乐逯宏强【内容简介】本文基于金融开放的内在逻辑,揭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渠道及影响,运用我国2008-2020年7月宏观月度数据进行SVAR 模型分析,实证检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效应。
研究结论显示:(1)金融开放中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非常活跃,通过外汇市场、信贷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渠道对国家金融产生影响;(2)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逐渐呈现规模大、波动强的趋势性特征,对人民币汇率和金融稳定产生冲击,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3)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变化受到外汇市场的显著直接影响且呈现长期性,受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影响较小且呈现短期性。
因此,要充分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和跨境资本监管的协调,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工具组合,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维护汇率市场的双向波动,降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开放;人民币汇率;短期跨境资本;金融稳定作者单位:李文乐,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逯宏强,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
我国金融开放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既是实现中国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伴随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和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实现金融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和促进贸易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短期跨境资本的高流动性对外汇储备和汇率波动带来影响,冲击资本市场的稳定性,甚至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加速器。
因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跟踪研究和动态监测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所引发的外汇市场、信贷市场以及证券市场波动要给予高度重视,对于控制金融风险、推进供给侧改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成因研究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1937)最早提出了投资者在利益驱使下,使资本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的资本流动观点,认为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受到利率的影响;以马柯维茨(Markow⁃itz ,1952)、托宾(Tobin ,1958)和布兰森(Branson ,1968)为代表的资产组合理论进一步揭示,跨境资本流动源于国内外风险水平和投资者承受能力的差异,将其归纳为国内外收入差异、利率差异、汇率和进出口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引言及文献回顾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其传导渠道的顺畅性息息 相关, 但在 1980 年以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并未作为一个专有学 术名词在研究文献中提及。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 研究, 始于 Bernanke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1986 年 的一篇文章 《货币-收入关系的另一个解释》 , 此后 相关文献才逐渐增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 意义在于明确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并因此找 到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 深入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 有助于找到更适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以便更 好地观测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现有研究表明,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 在于利率、 汇率、 资产价格及信贷渠道。综合比较而 言, 利率渠道的争议在于影响投资成本和消费成本 的因素较多, 利率仅是其中一个因素, 甚至并非主导 因素; 汇率传导渠道的缺陷在于, 其受各国汇率制度 和外汇管理手段的影响; 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则因资 产价格波动的难以预测性, 而使其失去操作性, 无法 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而信贷传导渠道则得到 比较一致的认可。Bernanke 在对经济大萧条阶段进 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 进一步分为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 借贷渠道认为,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鼓励银行贷款 发放, 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 促进实体经济
基于 KCC-LM 模型的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影响的研究
基于 KCC-LM 模型的资本监管对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影响的研究
方勇华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 对经典的 CC-LM 模型进行扩展, 研究资本监管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机理, 并就商业银行 资本约束的强弱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商业银行对信贷 风险的评估及其面临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显著, 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 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大幅压缩银行贷款规模; 而扩张型货币政策下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 其贷 款增长率的增长幅度更大; 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对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反应更敏感。 关键词: 信贷风险; 资本监管; 信贷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效果 文章编号: 1003-4625 (2017) 03-0055-05 中图分类号: F820.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金融压力、 宏观经济波动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71473090) 。 作者简介: 方勇华 (1981—) , 男, 江西婺源人,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
2017 融理论与实践
问题探讨
越弱。Brinkmann 和 Horvitz (1995)对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经济复苏阶段所出现的信贷疲软状况进行 了研究, 认为信贷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资本 监管要求较高及商业银行体系自身资本水平降低所 造成的, 资本约束因素明显削弱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5] 的效果 。 上述研究大都是在 Bernanke 和 Blinder(1988)提 出的 CC-LM 这一基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 该模型 的假定较为粗糙, 且没有考察银行自身的资本约束, 这导致使用该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将产生偏差。 因此, 必须对经典的 CC-LM 模型进行扩展, 才能更 清晰地了解资本监管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机理。 二、 理论假定及框架扩展 (一) 理论假定 现实经济显然有别于经典 CC-LM 模型的理想 化假定, 其存在诸多金融摩擦因素, 直接影响着货币 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顺畅性。因此必须对经典 CCLM 模型进行扩展, 将资本约束等因素引入新模型 中。为此, 我们作如下假定: (1) 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时, 选择向银行借款 (Ld) 或者选择发行债券 (Bs) , 依赖于信息不对称造 成的外部融资成本差异, 基于此, 可将企业投资的函 数改写为如下式: I=I(rB,rL)=Ld( r B , r L )+Bs( r B , r L )① (2) 家庭储蓄包括银行存款 (D) 和持有政府债 券 (Bd) , 家庭实际储蓄结构主要考虑流动性与收益 性二者的权衡, 即储蓄函数可写为 S=S(y,rB)=D( y , r B )+Bd( y , r B ) (3) 典型性银行的资产方有贷款 (L) 、 所持债券 (B) 及存款准备金 (R) , 负债方主要是存款 (D) , 银行 自有资本金 (K) 。因银行资产项目下的政府债券 (B) 流动性极强, 故无须持有超额准备。假定银行 在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每个项目进行管理时, 都存在 二次型函数的管理成本, 即: b CL= 1 L2,CB= B2,CD= d D2 2 2 2 (4) 银行受到来自监管层的严格资本充足率要 求, 即 K ȡθ, 其中 α(x) 表示信贷资产的风险权 α(x)L
收稿日期: 2016-12-14
增长; 资产负债表渠道认为,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 致利率下行及资产价格上涨, 从而使得企业和居民 净资产提高, 增强了企业和居民的借贷能力。 Bernanke 和 Blinder 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商 业银行存贷款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在联邦基金率上升 6—9 个 月后, 也会出现显著下滑[1]。Kashyap et al 在 Berranke 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证明了紧缩型的货币政 策对降低银行信贷总额效果明显[2]。在对紧缩型货 币政策背景下的银行信贷渠道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时, 不少学者曾使用资产规模指标、 反映流动性的指 标甚至是衡量核心存款的指标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表的强弱。国外学者对紧缩型货币政策背景下的银 行信贷渠道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商业银行资本 监管约束越强, 其对货币政策响应越积极[3]。 Hubbard (2002)研究了扩张型货币政策背景下 的银行信贷渠道, 认为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会 导致商业银行贷款的增加, 尤其是对那些银行依赖 型借款者的贷款投放, 从而放大扩张型货币政策通 过利率或货币渠道的效力[4]。因为在扩张型货币政 策下, 只要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较弱, 货币政策可以轻 易刺激贷款的增加, 进而体现出银行的信贷渠道。 在扩张型货币政策背景下, 国外学者对银行信贷传 导渠道是否受资本约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 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越强, 其通过信贷渠道传导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