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发展的速度迅猛。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模式和发展水平各异。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中外高教模式的特点,探究其差异性和优劣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的建议。
二、中外高教模式比较1. 中外高教模式的概念中外高教模式是指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也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2. 中外高教模式的分类据统计,全球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三大体系:即美国体系、欧洲体系和东亚体系。
美国体系与欧洲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
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欧洲高等教育则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
东亚体系则更倾向于应用研究,以德、日、韩为代表的亚洲高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中较为重视“工程化”和“方法论”等应用学科。
3. 中外高教模式的比较综合来看,中外高教模式的比较,大致可以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同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三、中外高教模式的借鉴1. 借鉴美国高校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极具特色,学生拥有充分自由,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参与讨论等。
这种自由的校园文化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启发创新思维,发展综合素质。
2. 借鉴欧洲高校精英教育的优势欧洲高校重视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注重以小班制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思维。
借鉴欧洲高校的优势,可以提高我国研究型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3. 借鉴东亚国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德、日、韩为代表的亚洲高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中较为重视“工程化”和“方法论”等应用学科。
在这些国家,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美、英、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
美、英、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陆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由于高等教育制度与社会发展背景的不同,各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式千差万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日本。
对这三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模式美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最早、发展最顺畅的国家。
其大众化的实现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1.大力发展以公立为主的高等教育美国是一个公私立高校并存的国家,私立高校的建立要比公立高校早许多年,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则主要是通过政府力量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而实现的。
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因科技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日益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公立高等院校的发展。
这使公立高等院校数占高校总数的比例从l900年的8.8%上升到1950年的34%。
2.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高教经费的比例由1909~1910学年的35.6%上升至1939~1940学年的37.5%,1969~1970学年达到了58%。
此外,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也是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9~1960年,政府投入占高教经费的41%,学生学费占总经费的20%,募捐及捐赠占10%,“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保持在30%左右。
这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依靠增加政府投入,而是依靠其独特而完善的高等教育经费制度,多方吸纳非政府资源来解决规模扩张中的经费短缺问题。
二、英国模式与美国不同,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充满曲折。
英国高等教育一贯以“保守”闻名于世,很多人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心存疑虑,但是迫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英国于1964年宣布实行高等教育双重制,即一部分是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另一部分则是面向大众的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国内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国内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了解和比较这些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方面,中国采取了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
这个模式通常通过高考选拔学生,将他们送入大学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大型综合性大学、专科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构成。
大学精英化以及理工科和传统学科为主导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与之相比,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化和灵活。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大学、社区学院和职业学院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美国的高等教育强调学科的多元化和个体的发展,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可以选择专业,也可以选择修读多个学科。
正因为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不同,两个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有所差异。
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关注培养“全人”,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此外,两个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通过考试和评估检查大学的教育质量。
这种评估制度主要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强调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而美国则采用各种评估工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雇主评价等,用于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效果。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大学建立了众多的合作项目和交流计划,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则更加国际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和学者。
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
最后,两个国家在高等教育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摘要] 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明确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比较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受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的推动。
公立高等教育、两年制初级学院和研究生教育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930-194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6%上升到15%,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战后颁布的几项重要法案推进的:第一,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颁布,退伍军人就学浪潮的推进,从1945到1956年,高等教育规模又扩大近一倍。
第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在教育科学化运动推动下,加快了以培养学术精英的“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三,1964年,《民权法》颁布,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并且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入学政策,为妇女、贫穷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得到较大规模发展,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6.1%,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向终身学习社会迈进。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标志。
1963年之前,在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的八百多年间里,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196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英国政府通过采取体制内外的双重扩张、政府包揽高教的全部费用、制定规模发展目标、缩小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扩张。
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逐渐趋于国际化。
在中国,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和提升的同时,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也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办法。
今天本文将围绕“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展开探讨。
第一步,比较国内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相对于多年前,国内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而国外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也十分值得借鉴。
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校企合作等方面来看,国外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都更为成熟和先进一些。
第二步,分析国内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
在国内,绝大多数大学重视考试成绩和学术成果,从而导致了应用型人才的不足。
而国外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则强调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
同时,在国外,校企合作的机制更为完善,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三步,探讨国外经验对国内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在校企合作方面,国外的企业更愿意和高校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
此外,国外还注重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充分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最后,总结一下。
国内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的重点。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成功和有竞争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完善与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完善与思考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欧亚之路1、欧洲道路(以英国为例):间歇式的发展按照马丁特罗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发展的趋势(如表二)预测欧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会沿袭美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一路攀升,达到大众化,然后继续扩大进入普及化阶段。
1963年英国的《罗宾斯报告》也计划在1987年将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62年的4%提高到14.6%,【郝瑜。
高等教育大众化陕西的经验、问题与前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47,73】从这个结果来说马丁特罗的预言是正确的——英国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这二十五年时间中1963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之后速度明显放缓,到1972年达到13.3%,十年才增加不到5个百分点;1972年到1987年十五年发展更慢,仅仅增加了1.3个百分点,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变化(见图一)。
图一......1962 1963 ......1972 (1987)这就证明了欧洲走美国同样模式的预言不对了。
但是住并不是说马丁特罗全部是错的,因为他预测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模式错,但是三阶段论却是很有远见和正确的。
在经过了35年的缓慢发展之后,进入90年代,英国的高等教育又开始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1%,2000年飙升到58%,2007年已经59%早已进入普及化阶段。
而此时在欧洲普遍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所以相对与美国近乎直线式的大众化道路,英国则是间歇式的折线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
表二美国高等教育年份与入学率【王一兵历史机遇与教育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1999(5),2】2、亚洲道路(日本韩国为例):民间力量推动大众化马丁特罗还有一个假设是大众化应当以公立院校为主要力量,依靠政府的力量促进大众化。
日本政府在战后初期似乎也是从这方面考虑,1948年批准成立了12所公立大学【臧佩红。
日本近代教育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73】但出于民主,同时也批准了12所私立大学。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成为了世界各国重要的议题之一。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展开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在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在学业结束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西方的教学目标则更加强调学习知识和传授基础的学科知识。
在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更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更多的训练。
二、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方面,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开展独立思考。
教师多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更多地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传授知识,教师会主导课堂,强调学生的消化和吸收知识。
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西方国家更多地接触实践,而在中国学生则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和尊重,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并给予回应。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
在中国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更多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而不会过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也日益清晰。
在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体系非常灵活,存在着多样性和竞争性: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等多种类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过不同的学校和课程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比较固化的,普遍存在于部门、专业和学校的分割,四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是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稀缺和选拔体系僵化的问题。
启示: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发展个人才能和潜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考虑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选择更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学校和专业,以更好地促进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教育质量的差异在美国,学生们通常受到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监视,学生评价系统、教练评价系统、领导评价系统等都在严格执行。
学生对教师和学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学术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而在中国,存在一些缺乏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包括与教育质量水平不良的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等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投入方面的问题。
启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保障。
为了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管理和审批、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评估体系、建立与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和高水平人才的合作平台等机制,同时在各个领域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理念的差异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这被看作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而在中国,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和卷面成绩,一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注重应试教育,而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在国际经验和借鉴的基础上,中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并得到政策支持和推动。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以及师资的培训与提升也是关键。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面对发展方向和挑战,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建议,以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转型、国际经验、新模式、政策支持、教育资源、师资培训、重要性、发展方向、挑战、建议、推动、模式转型。
1. 引言1.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长,已经接近国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教育公平的追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机会,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转型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旧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传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名校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而一些地方院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熊 建文
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 要有量 的提高 , 更要有质 的 提升 。比较大众化 背景下 中美 两国高等教 育发 展的 状况 , 学 习借 鉴美 国高 等教育大 众化发展 中的可行 方法 , 对于促进我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的提升 , 对 于到 2 0 2 0年我 国进入人 力资源强 国行 列的 目标实
重 加强对 高等教育 的控制和 发展 。可 以说 , 美 国高
力。 ” 这样 的教 育传统也 就导致 了中美两 国在教
等教育 的大众化顺应 了美国当时经济 社会发 展的需 要, 也促进 了美国科技 的进步和经 济的发展 。 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事 业 的不 断推进 、 经 济全球 化进程 中知识 经济与信 息社会 的到来 , 知识 在社会 生产生活 中 的作用 日趋显 著 , 人们对 高等教育 的需
的时代特点 。基 于不 同的历史传统 和 国情 , 中美两
罗在 2 O世 纪 6 0年代 至 7 O年代 完成 了 《 美 国高等
教 育 民主化 》 、 《 从大众 高等教育 向普及高等教 育转 化 的思考 》 、 《 高等教 育的扩 张和 转化 》 、 《 从精英 向大
众 高等教 育转 变 中的 问题 》 等 论文 , 形 成 了高等教
等教 育大 众化稳步发展 的时期 。
、
中美高等教 育大 众化发 展情况
国际公认 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是根据美 国学
者马 丁 ・ 特 罗关 于高等 教育 发展 历程 “ 精英、 大 众
和 普及 ” 三个阶段 的研 究成果来理解 的。马丁 ・ 特
二、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两国高等教育 比较
大 众化背 景下 , 高等 教育 在教 育 观念 、 教育 结 构、 教 学改革 、 经 费支持 、 质 量评价等 方面都有 一定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国际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摘要] 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明确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比较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受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的推动。
公立高等教育、两年制初级学院和研究生教育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930-194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6%上升到15%,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战后颁布的几项重要法案推进的:第一,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颁布,退伍军人就学浪潮的推进,从1945到1956年,高等教育规模又扩大近一倍。
第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在教育科学化运动推动下,加快了以培养学术精英的“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三,1964年,《民权法》颁布,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并且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入学政策,为妇女、贫穷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得到较大规模发展,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6.1%,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向终身学习社会迈进。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标志。
1963年之前,在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的八百多年间里,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196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英国政府通过采取体制内外的双重扩张、政府包揽高教的全部费用、制定规模发展目标、缩小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扩张。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比较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比较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比较展开讨论,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特点。
一、发展模式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大学为主导,采用学历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中国高校在教学上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学科专业的分化和细化。
而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们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国外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二、学术环境国内高等教育的学术环境相对封闭,秉承着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学生往往被视为被教育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会注重讲述知识,鲜有讨论和互动。
与此相对照的是,国外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术自由和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平等,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
三、教育资源国内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的设施和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和扩充,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一些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源方面,与国外高等教育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相反,国外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图书馆、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方面。
学生能够通过各类资源和平台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
四、国际化程度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有限。
虽然在一些优秀高校中也有国际学生的招收和教师的交流,但整体上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
相对而言,国外高等教育具有更高的国际化程度,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和教师。
学生可以在国外高校获得更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五、就业前景国内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竞争激烈。
就业市场对于一些专业的需求量有限,导致就业难度较大。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之比较
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实现的重要经济 基础。 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经济增长 起促进作用。 从长期看, 高等教育培养了社会 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从中短期看, 高等教 育大众化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不论投资是 由政府、 企业或者家庭都会刺激经济的增长。 目前, 我国人均 +,- 约为 ."" 美元, 同龄人口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 #!’ 左右, 再经过 % 年的努 力, 将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约, 又彼此促进、 互动发展。 研究表明: 当人均
+,-低于 #""" 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 学率在 #$’ 以下;当人均 +,- 在 #"""—%""" 美 元 时 , 同 龄 人 口 高 等 教 育 入 学 率 在 #$— 同 $"’ 之间;当人均 +,- 高于 #!""" 美元时, 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 可见, 经济
国际比较
教育发展研究 &$$&’#$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之比较
!
张 鹏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 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条 件, 也是人力资本积聚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 大众化提供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 知识的人才,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源方 面的支持。 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将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 刺激经济的增长。 一、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教育学中一般以#()&% 岁( 中国和日本 为 #()&# 岁, 西欧一些国家为 &$)&% 岁 )适 龄 人口入学率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美国著 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 ( *+,-./0,12 )提 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教育质量转向了覆盖面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
1.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限。
因此,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在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学校和政府可以联合,通过举办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高等教育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高等教育,并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分层培训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让高校知识通过职业实践得到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强化教学体验。
3.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向之一。
开展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境外留学交流项目、企业实践项目、双语教学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国际主流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学生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的改进和创新。
因此,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应有所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随着大批量人群进入高等教育,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同时,学校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
其次,我们需要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真正的教育感召力和人文关怀。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探索基于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我们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进高等教育制度。
当前,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学科设置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 1 -。
高等教育的国内外比较与借鉴
高等教育的国内外比较与借鉴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组织模式、教学方法、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值得我们进行比较和借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组织模式。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由政府主导,存在着强大的中央调控。
政府在高等教育的规划、资金投入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相对分散,存在着一定的地方保障和自主权。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政府的综合调控能力,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引导和指导。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国外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们采用了小班授课和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之相比,国内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传授知识,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学科设置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高等教育在学科设置上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学科的发展。
而在中国,学科设置相对固定,缺乏学科交叉的机制。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强学科交叉,鼓励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
除了以上几点,国内外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办学、学生评价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引进优秀的学者和教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而在中国,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
在合作办学方面,国外高校注重与企业和其他高校的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办学,推动教育创新。
国内高校可以借鉴这种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用性。
在学生评价方面,国外高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而在中国,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
中日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比较
中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比较
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和入学 率增长较快,但与日本相比,整体发展水平仍相 对较低。
2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相对较早,毛入学率高 于中国,但近年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
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 一些共同问题,如教育质量、财政投入、毕业生 就业等。
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加强招生监管,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对策与建议
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加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通过实施多元化、灵活的招生政策,吸引 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 管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现状
日本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达到58.7%。
问题
日本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 科设置单一等。
中日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比较分析
相似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 过程中都面临着教育质量下降、教学 资源不足、学科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不同点: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 中还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日本高 等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
在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政 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对 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高校 教学资源不足;同时,政府对高等教 育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高校教 学质量下降。针对这些问题,中日两 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04 中日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对策与建 议
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下转第35页)摘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使应用型高等教育发挥作用为现实社会培养出适用的专业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比德国、英国、日本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以加快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验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4)11-0033-01收稿日期:2014-09-2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B2110504)作者简介:邢玉升(1964-),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邢玉升(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面临着新的定位和转变,尤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否找出一条既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又能满足就业需求的道路,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结合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并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对于探寻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办学经验。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典型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注重课程体系结构,其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严格的考试制度三部分。
在课程体系当中,理论教学内容较浅,但课程门类较多,考试要求严格,以保证学生的质量。
同时,德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还十分注重与地区企业的合作,企业始终参与到高校整个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并由国家出台法律、法规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
高校新生入学前需要在企业内接受一定阶段的实践培训,为理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学生的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问题。
而且,高校还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与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评定中,校企紧密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
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潘懋元,罗 丹(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归纳为四种:美国模式、西欧模式、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模式、转型国家模式。
总结和比较不同模式的特点,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是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经费难题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办学体制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激活竞争机制,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经费;民办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7)0320001208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odes ofhigher education massif icationPAN Mao2yuan,L UO dan(I nstitute of Hi gher Education Research,X iamen Universit y,X iamen361005,China)Abstract:There are mainly four modes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around t he f un2 ding of higher education:t he American mode;t he West2Europe mode;t he Asia&Latin2A2 merican mode;and t he transition count ry’s mode.Through comparing t hese modes,we can come to t he conclusion t hat making t he best use of p rivate financing is t he f undamental way of resolving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ng difficulty.At t he same time,we also find t hat t 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rrelative wit h p rivate or p 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 utes,f ur2 t hermore,t he develop ment of p 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s helpf ul for establishment of compe2 titio n mechanism t hus promoting t 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requi2 sition.K ey w ords: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f unds of higher education;private higher ed2 ucation 二战之后,各国陆续迈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摘要]“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大众化阶段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经阶段,也是连接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研究该阶段对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主要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国有化模式。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来的。
他总结了若干个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国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早发起于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都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各国大众化阶段过程中既有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一些各自的不同的地方。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起步比较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却呈现出独特的地方。
下面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较大众化发展历程,总结出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以更好的解决我国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三种基本大众化发展模式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扩张主体的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大众化分为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发展模式;最后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发展模式。
下面将简单回顾一下三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英、美、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1、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非大学系统(多科技术学院、新大学、继续教育院校)的扩张为主的大众化发展模式,称之为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模式。
英国是一个崇尚精英教育的国家。
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报告》是英国进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志。
英国教育当局的基本原则:一是在原有大学增加招生科目和人数;二是新建一批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机构。
根据这个原则英国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创建“新大学”。
“新”既表现为主要由政府创办,强调为社会大众服务,又表现为重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办技术性大学。
将原有的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提升了高等技术教育的地位。
这类大学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主要机构之一。
(3)创建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
为许多在非大学机构中学习的青年颁授学位,大大促进了非大学形式高等教育的发展。
(4)建立侧重于学术性教育的大学教育体系以及侧重于职业资格培训的地方教育体系。
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
这两种体系职能各异,从而规范与充实了英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结构。
[1]通过这一些措施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1970年毛入学率为14%左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90年代(1995年毛入学率为48%左右)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2]。
2、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政府为主大力投资公立初级学院的大众化发展模式,称之为国有化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启动与20世纪2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国家。
早在1862年,美国教育当局颁布《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兆。
该法案通过赠地收入大量兴办农、工、技术等初级学院,迅速兴建了一批初级高等教育机构,到后来公立州立大学的崛起,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物质基础。
二战后为安置退伍军人而出现的《退伍军人权力法》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契机。
为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美国教育当局采取的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通过政府力量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建立了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的成立,一方面增加了高等教育机构,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加强了大学与国家的联系,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农业与工程学科等登上了“象牙之塔”,大学开始向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第二、创建了两年制学院,称之为“初级学院”,丰富了高等教育机构。
第三、推行了选修课制度,主动适应社会与学生个性多方面的发展的需要。
选修制并不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产物。
但是在选修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却是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学分制开创了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先河,为推进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在1940年就使大学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达到15%以上,一举进入大众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毛入学率为49%左右,基本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4]3、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以发展私立短期大学和私立高等专科专修学校为重点的大众化发展模式,称之为私有化模式。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于20世纪中叶。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最主要特点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大众化的主力军。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日本通过颁布《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为战后的日本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高等教育方面文部省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创建专修专科学校。
第二,建立短期大学。
这两类学校几乎都是私立的,它们的建立满足了更多有志青年的求学愿望也为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大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由1950年的6%上升到1963年的15%。
但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学生数占日本大学生总数的比例由1955年的58%上升到1970年的70%。
应该说,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利用了民间办学力量而实现的。
[5]4、国外三种基本发展模式的共性和特征分析从以上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看来,尽管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动因及采取的方式略有不同,但我们仍可以从其发展历程中发现以下主要共性:一是都在原有办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办学主体,形成了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协调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二是各国都创建了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这些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满足社会大众的广泛需求,适应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
三是采取了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的投入、提高学生成本分担比重或利用“产业机制”达到筹措教育经费的目的,另一方面又通过短期、公平、快速的方式培养人才以扩大受教育面。
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开放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大多出于这一目的,它有利于家庭贫困、文化基础较差又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青年学生进入高校学习。
[6]由此可见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总体特征是自下而上的自发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上是一个自发自觉的过程,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教育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大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大众化的主要动因是教育民主化思潮、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等理论的内在要求,而且这些理论思潮基本构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完成是在“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的理念下完成的,尤其在西方福利国家,高等教育被看成“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范畴,政府承担起了大量的教育财政投入和责任。
第三,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之所以得以顺利实施,还在于其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
第四,国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得益于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其中社会力量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五,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完成,基本是在自由“市场机制”下进行的,在整个教育资源配置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7]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独一无二的国有化模式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采取扩招的方式,主要承担者从前期的普通本科大学转向后期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称之为自上而下的国有化模式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看来,我国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精英教育的国家。
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录取的举人还是洋务运动办的新式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非常拔尖的学子。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苏联模式,建国后到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奉行精英教育的路子。
90年代末中国面临就业困难的严峻问题和国家经济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发展疲软,我国教育当局决定以教育为产业拉动国家内需和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过渡。
为了扩大内需和缓解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1998年我国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文件的直接目标是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15%。
于是1999年我国决定实行以拉动内需为主要目的高校扩招拉开序幕。
1999年到2004年我国的高校扩招主体是全日制本科高校。
1998我国在校生是643万。
到2004年全国各类高校高等教育总规模大约是2000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其中绝大部分增长来自本科高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
通过几年的本科高校扩招,其效果是相当的明显,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扩招前相比,人才的含金量明显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剧。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借鉴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把扩招的主体转移到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国家鼓励私人力量办学。
因此,2004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高校。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所有高等院校所占的比例大幅提高。
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增长速度惊人,短短几年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同时民办高校也有所发展,并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了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民办高校的兴起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分析从以上论述看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有: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
当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后,也隐含着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强烈的需求,或者说政府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现状,但就其启动和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二,在我国,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国家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提供全部的教育财政投入。
相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缴费上学”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我国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的国家,面对收费上学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观念上和经济承受力方面,对那些收入偏低的群体而言都存在巨大的压力。
第三,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折射的是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的烙印,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科类结构等不尽合理。
第四,我国私立高等教育还不够强大。
在我国私立高校叫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我国一直艰难而缓慢发展,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同程度偏低,私立高校办学层次偏低,对于它能否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存在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