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间距规范

合集下载

建筑间距要求

建筑间距要求

建筑间距城市规划要求,建筑应根据建设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卫生、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建筑间距。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①技术术语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外皮最凸出处(不含居住建筑阳台)之间的水平距离。

遮挡建筑:指对相邻现状或规划建筑的日照条件产生影响,且与日照受到影响的建筑南北向水平距离小于规定距离的建筑。

被遮挡建筑:日照条件因其它建筑的建设而受到影响的建筑。

建筑间距系数:一般指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出现重叠的建筑之间,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只有在同期规划建设的平行相对的板式建筑之间,指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平行相对的垂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建筑的长高比:指建筑的长度与该建筑高度的比值。

塔式建筑:指各面长高比均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板式建筑:指非塔式建筑的其它建筑。

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上时,其主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长边,次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端边。

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下时,其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板式建筑群体布置:指建筑主要朝向平行相对布置,鉴于没有绝对平行相对的建筑,在相关建筑之间基本平行时(两建筑夹角小于5°时),可按照群体布置的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

建筑长度:指塔式建筑正面长度(建筑平面剖切线在正南北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和侧面长度(建筑平面剖切线在正东西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中最长的一边。

复杂形体的塔式建筑的长度,可以采取在建筑平面中逐点剖取正面长度和侧面长度的方法取得。

用“L”表示。

②建筑间距系数K值的确定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的系数:是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日照标准进行确定的。

居住区楼间距规范要求

居住区楼间距规范要求

居住区楼间距规范要求
在城市的居住区中,楼房的间距是非常重要的规范要求。

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楼房之间的间距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设置,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建筑物布局合理、美观,同时也能够确保居住者的安全、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为什么需要设置楼间距规范要求呢?主要是为了避免楼房之间相互影响,避免邻近建筑物之间发生事故。

当楼房之间距离太近时,将会对建筑物的采光、通风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在城市规划中,如果楼房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也会给交通、环保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立合理的楼间距规范要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那么,楼间距规范要求都有哪些标准呢?一般来说,楼间距规范要求会按照建筑物的高度来分类制定。

具体来说,对于高层建筑,楼房之间的间距应该不少于75米。

而对于低层建筑,楼房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少于12米,最大间距不超过24米。

此外,对于楼房之间夹杂着绿地、公园和大型休闲场所的情况,间距可以适当延长。

需要指出的是,楼间距规范要求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多方面需求。

比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拥挤压力比较大,因此,楼房之间的间距设置合适,能够为城市交通提供更好的空间支持。

另外,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楼间距规范要求,而不能简单地进行大范围的复制和割裂式的建设。

总之,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要求之一,楼间距规范要求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城市的美观,更是为了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居住安全等方面的权益。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恰当的楼间距规范要求,以便让城市实现更加健康、舒适和宜居的发展。

场地设计——建筑间距规范

场地设计——建筑间距规范

规范
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 准。 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Ⅰ、Ⅱ、Ⅲ、VII气候区 建筑气候区划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Ⅳ气候区 Ⅴ、Ⅵ气候区
厂房的防火间距
一、二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10 12 14 三级 12 14 16 四级 14 16 18
——甲类厂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增加2m,戊 类厂房之间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2m ——高层厂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增加3m ——两座厂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但甲类 厂房之间不应小于4m,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厂房,当其外墙和屋顶构 件满足一定的防火分隔要求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 ——厂房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按照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确定。但甲、 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距重要的公共建筑不 宜小于50m
基本概念
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
一是所处地理纬度。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方纬度差有五、六十度。 在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比纬度低的南方地区,在同一条件下,达到 日照标准的难度要大得多。 二是考虑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大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的矛盾 比一般中小城市要大,那么间距标准的宽严程度,就有所不同。 因此,“日照标准”可概述为:不同建筑气候地区、不同规模大 小的城市、地区,在所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 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台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即为该地区 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

16层楼间距国家标准

16层楼间距国家标准

16层楼间距国家标准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楼间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楼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采光、通风、景观等方面,同时也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都有相应的楼间距国家标准来规范。

本文将介绍关于16层楼间距的国家标准,以便于大家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能够更好地应用。

首先,根据国家标准,16层楼间距的规定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于高层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应当符合一定的楼间距要求。

具体来说,对于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其楼间距应当不小于45米。

这一规定是基于对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对建筑物功能的考虑而制定的。

通过保证建筑物之间的一定距离,可以有效地避免建筑物之间的遮挡和阻挡,从而保证了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同时也能够保证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

其次,对于16层楼间距国家标准的规定,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较高,因此在设计和规划时需要特别关注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根据规定,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其楼间距不仅要求不小于45米,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和疏散通道的设置。

这些要求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保障建筑物内部和周围的人员安全,从而减少火灾和其他意外事件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另外,国家标准对于16层楼间距的规定还涉及到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城市的整体规划。

通过规定一定的楼间距,可以有效地保证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层次和视觉效果,使得城市的整体景观更加优美和宜居。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建筑物之间的拥挤和压抑感,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16层楼间距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对城市建设、建筑物安全和城市景观的综合考虑而提出的。

通过合理规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和安全,同时也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性和宜居性。

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杭州市建房间距规范

杭州市建房间距规范

杭州市建房间距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生活。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各地城市不断推进楼市开发和建设。

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房间之间的距离问题也日益受到了关注。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规范的房间距离容易带来诸如安全隐患、隐私泄露等问题,因此建筑规范对房间距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本文将从杭州市的角度出发,对杭州市建房间距规范进行分析。

杭州市建筑规范对房间距离的规定分为两个方面:纵向距离和横向距离。

纵向距离,指的是垂直方向上相邻房间中间墙体的距离;横向距离,则是指相邻房间之间的水平距离。

根据杭州市建筑规范的规定,垂直方向上的相邻房间之间应该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确保在房屋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下,房屋结构不会倒塌或发生其他不稳定情况。

而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则主要考虑房间的采光、通风条件以及隐私保护等问题。

从纵向距离上来看,根据杭州市建筑规范的规定,两居室的相邻房间之间的墙体距离应不小于0.25米,三居室的相邻房间之间的墙体距离应不小于0.3米。

此外,对于电梯房的建设还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即相邻房间之间的墙体距离应不小于1.2米。

这些规定的制定主要考虑到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墙体距离过小,则不仅可能导致房屋结构倒塌,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从横向距离上来看,杭州市建筑规范对房间距离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相邻房间之间的横向距离应该不小于3米。

这样可以避免房间之间的隔音不好、采光差、空气流通不畅等问题。

对于高层建筑,在落客区和院子之间建造围墙,以确保住户的安全和私密性。

总之,杭州市建筑规范对于房间距离的规定不仅考虑到了房屋结构的安全,也充分考虑到了住户的私密性和生活品质。

因此,在参与房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遵守规定,确保建设质量,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住宅环境。

建筑消防间距

建筑消防间距

建筑消防间距
1.相邻两座单、多层建筑,当相邻外墙为不燃性墙体且无外露的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无防火保护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该门、窗、洞口的面积之和不大于外墙面积的5%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2.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3.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4.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无天窗,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5.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屋顶无天窗,相邻较高一面外墙高出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本规范第
6.5.3条规定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6.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筑物等连接时,
- 1 -/ 2
- 1 -
其间距不应小于本表的规定。

7.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

- 2 -/ 2
- 2 -。

建筑楼间距规范

建筑楼间距规范

建筑楼间距规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逐渐聚集,建筑的数量和密度也随之增长,建筑楼间距规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筑楼间距规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建筑设计参数,它对于建筑物的舒适性、采光通风、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建筑楼间距规范的制定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们根据多年的建筑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所制定的,它们旨在达到以下目的: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保证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防止建筑物相互影响阻碍;保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

一般情况下,建筑楼间距规范的制定涉及到以下因素:地理环境、用途、高度、结构、风荷载等。

每一个因素都能对建筑楼间距规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筑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对其中的每个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楼间距规范制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地区、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对建筑物的距离规定也不同。

在风力比较大的海边、山区或者高原地带,由于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因此规定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较大。

其次,建筑物的用途也是建筑楼间距规范制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建筑物用途不同,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各自独特的需求。

例如,医院、学校的建筑需要有充足的采光和通风;高层住宅需要注意楼与楼之间的疏密关系,避免产生震荡;商业街区需要具有活力、景观与功能性。

此外,建筑物的结构类型、高度也是建筑楼间距规范制定中的重要因素。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承载能力不同,距离要求也不同。

相对较高的建筑物,需要考虑它们在风力、地震、自身重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确定合适的距离要求。

最后,建筑楼间距规范的制定还需要关注环境背景、周边设施和交通等其他因素。

如在市中心商业区和人口稠密区,基于经济效益及空间压缩等原因,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以较小;而在郊区、旅游景区和周边环境优美的区域,建筑物之间应该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周边景观的视觉效果和空气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建筑楼间距规范不仅是中国境内的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标准,而且还成为了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建筑间距规范

建筑间距规范

建筑物的间距控制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获得日照。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一居室以上的公寓按住宅标准控制。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的最小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运用合法有效的日照分析软件对新建住宅及邻近住宅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新建高层非住宅建筑若对邻近住宅的日照有可能产生影响,亦应做日照分析。

高层建筑与相邻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的间距控制亦应做日照分析。

中高层建筑间距的控制参照高层建筑间距控制的相关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侧面宽度大于12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多层、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建筑距离设计规范

建筑距离设计规范

建筑距离设计规范篇一:建筑间距要求建筑间距城市规划要求,建筑应根据建设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卫生、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建筑间距。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①技术术语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外皮最凸出处(不含居住建筑阳台)之间的水平距离。

遮挡建筑:指对相邻现状或规划建筑的日照条件产生影响,且与日照受到影响的建筑南北向水平距离小于规定距离的建筑。

被遮挡建筑:日照条件因其它建筑的建设而受到影响的建筑。

建筑间距系数:一般指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出现重叠的建筑之间,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只有在同期规划建设的平行相对的板式建筑之间,指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平行相对的垂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建筑的长高比:指建筑的长度与该建筑高度的比值。

塔式建筑:指各面长高比均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板式建筑:指非塔式建筑的其它建筑。

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上时,其主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长边,次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端边。

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下时,其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板式建筑群体布置:指建筑主要朝向平行相对布置,鉴于没有绝对平行相对的建筑,在相关建筑之间基本平行时(两建筑夹角小于5°时),可按照群体布置的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

建筑长度:指塔式建筑正面长度(建筑平面剖切线在正南北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和侧面长度(建筑平面剖切线在正东西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中最长的一边。

复杂形体的塔式建筑的长度,可以采取在建筑平面中逐点剖取正面长度和侧面长度的方法取得。

用“L”表示。

②建筑间距系数K值的确定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的系数:是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日照标准进行确定的。

工程施工间距要求

工程施工间距要求

工程施工间距要求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定,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在施工现场,各种工程活动都涉及到间距要求,如土方开挖、脚手架工程、吊顶工程、电梯工程施工等。

本文将对这些工程中的间距要求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土方开挖是工程施工的基础环节,人工开挖土方时,两人横向间距不得小于2m,纵向间距不得小于3m。

这是为了防止土方塌方、滑坡等事故,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同时,堆土要在1米以外,高度不得大于1.5米,以防止土方堆放不稳定导致的事故。

其次,脚手架工程是施工现场常见的工程类型,脚手架的搭建和拆除都涉及到间距要求。

如立杆和大横杆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1.8m左右,小横杆的间距不大于1.5m。

立杆和大横杆的对接时需用对接扣件连接,且相邻杆件的接头要错开。

斜撑组成的剪力撑与地面的夹角在45-60度范围内,交叉的两个斜撑分别通过回转扣件扣在立杆及小横杆的伸出部分上。

此外,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用于外脚手架时,必须设置连墙件,将立杆与主体结构连接在一起,以防止脚手架的失稳与倾覆。

吊顶工程中的主龙骨吊点间距也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当设计无要求时,吊点间距应小于1.2m。

这是为了保证吊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梯工程施工中,软管固定的间距应不大于1.0米。

这是为了防止电梯在运行过程中,软管发生磨损、断裂等现象,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

此外,在钢筋工程中,原定间距换算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原定120mm间距200,现在换成100mm间距,需要进行等强度代换或等截面代换。

正确进行钢筋换算,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工程施工间距要求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

间距要求的合理设置,有利于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

各类施工人员应熟悉相关规范,严格执行间距要求,共同维护施工现场的和谐与安全。

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4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4.1建筑间距按本地区日照条件、建筑物朝向、建筑属性及毗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综合考虑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综合确定。

4.2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4.3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4.3.1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或由正南北方向偏东(西)的角度≤45度以内的,为南北朝向。

4.3.2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或由正东西方向偏南(北)的角度≤45度以内的,为东西朝向。

4.4两栋建筑物夹角≤30度时,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控制;两栋建筑物夹角>60度时,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30度,≤60度时,建筑间距按非平行非垂直要求控制。

4.5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4.5.1中高层及以下建筑间距:(1)平行布置:新区:南北向≥1.0H(南侧或东侧建筑高度,下同),东西向≥0.8H;旧区:南北向≥0.8H,东西向≥0.7H;南侧为面宽<25米点式住宅时,≥0.8H。

(2)非平行非垂直布置:按平行布置0.9倍控制。

(3)垂直布置:新区:南北向≥0.8H,东西向≥0.7H;旧区:南北向≥0.7H,东西向≥0.6H;建筑山墙面>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要求控制。

4.5.2高层建筑间距:(1)平行布置:南北向:新区≥30+0.3(H-30)米,旧区≥24+0.3(H-30)米。

东西向:≥24+0.2(H-30)米。

(2)非平行非垂直布置:按平行布置0.9倍控制。

(3)垂直布置:当山墙面宽≤14米时,间距≥15米;但当侧面有居室窗户时,间距≥20米;当山墙面宽>14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4.5.3高层建筑与中高层建筑间距:根据南侧或东侧建筑类型分别按4.5.1条款和4.5.2条款对应进行控制。

建筑间距详细概述PPT课件( 30页)

建筑间距详细概述PPT课件( 30页)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第三十六条 (转弯处建筑 与道路规划红线的间距)位于16米及 16米以上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转 弯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 按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有关规 定执行外,还须作较多的退让。
第三十七条 〔建(构)筑物 与公共设施的间距〕新建、改建、扩建 的建(构)筑物其用地边线外是公共绿 地、运动场地、学校、托幼、医院时, 其外墙与用地边线的距离,应在第四章 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房屋建筑侧面距离的要求

房屋建筑侧面距离的要求

房屋建筑侧面距离的要求
房屋建筑的侧面距离要求是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筑消防设计规范规定多层建筑之间的建筑左右间距最少为6米,多层与高层建筑之间为9米,高层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3米。

这是强制性规定。

按照国家规定(设计规范)以冬至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房子最底层窗户)为标准。

间距是用建筑物室外坪至房屋檐口的高度/tan(a) a-各地在冬至日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

也可以用:楼高:楼间距=1:1.2比值计算。

关于建筑间距,具体还有以下相关规定
非居住建筑间距,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0倍,并不小于6米;垂直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9米,山墙间距不宜小于6米。

(二)高层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并不小于20米;垂直布置时,其建筑间距不小于18米。

山墙间距不宜小于13米。

(三)多、高层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18米,垂直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13米。

山墙间距不宜小于9米。

以上就是建筑间距的
规定。

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要求:
(一)被遮挡建筑为居住建筑,按居住房屋间距规定控制。

(二)被遮挡建筑为非居住建筑,按非居住建筑间距规定控制,同时考虑视觉卫生的因素影响。

(三)多层建筑山墙间距不宜小于8米,高层建筑山墙间距不宜小于13米,多层与高层山墙间距不宜小于9米。

这些都是房屋间距上的规定。

建筑间距有法律上的规定,以居住、工作舒适为准则,如若不按照规定,在建设审批上一般是不会被通过的。

建筑间距详细概述

建筑间距详细概述

临街与支道平行布置的板式建筑 (含高层建筑的裙房),其高度(从人 行道标高起算)在新建区不得大于规划 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倍; 在旧城改造区不得大于道路中心线与建 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5倍。超过上述宽 度的部分,应从建筑外沿线相应按比例 后退。
临街与道路平行布置的点式高层建 筑,其开窗面距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在 旧城改造区不得小于12米,在新建区不 得小于14米。
第三十三条 (临街建筑)旧城改造 中临街建筑退让规划道路红线,平均退 让距离大于8米并大于规划道路全路幅的 1/3,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 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缩 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的1/2,且缩小 后的间距不得小于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 条规定间距的0.5倍。
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 出临街建筑的位置。
做一枚螺丝钉,那里需要那里上。20. 12.2505 :40:260 5:40De c-2025 -Dec-2 0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5:40:2605:4 0:2605:40Friday , December 25, 2020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25 20.12.2 505:40:2605:4 0:26De cember 25, 2020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 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 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 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 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 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 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 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第二十六条 (底层与堡坎之间的间 距)临岩住宅采光面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 坎相对时,最底层窗台与堡坎之间的距 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 小于3米。

建筑间距规范

建筑间距规范

建筑间距规范建筑间距规范是指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来确保安全、保护环境和满足功能需求的规定。

以下是建筑间距规范的相关内容。

1. 防火间距: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以防止火势传播。

根据建筑物用途不同,防火间距也有所差异。

例如,楼房之间的间距一般要求大于6米,而住宅小区内的独立房屋之间的间距可以适当减小。

2. 疏散通道间距:为了保证人员疏散的顺畅和安全,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应设置合适的间距。

通常要求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米,以便消防车辆通行和人员疏散。

对于高层建筑或容易出现火灾的建筑物,疏散通道的间距要求更为严格。

3. 采光、通风间距:为了保证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会影响阳光的照射角度和通风的畅通程度。

一般来说,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相邻建筑物高度的一半,以确保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4. 道路、街区间距:为了保证交通流畅和道路安全,建筑物与道路、街区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间距要满足消防车辆通行和道路拓宽的需求。

建筑物与街区之间的间距要考虑到交通安全和市容整洁等因素。

5. 绿化带间距:为了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建筑物之间应设置适当的绿化带。

绿化带可以起到减少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和提供休闲场所的作用。

一般来说,建筑物之间的绿化带宽度应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十分之一。

总之,建筑间距规范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保护而设定的。

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根据其用途和特点,对建筑间距有不同的要求。

建筑间距规范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防火、疏散、采光、通风、交通、环境等,以确保建筑物的持久性和人员的安全。

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

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

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建筑间距第一条各类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人防疏散、建筑保护、施工安全、建筑设计规范和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二条建筑物的长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按以下规定执行:(一)、多层建筑总长度不宜大于75米;(二)、高层建筑总长度不宜大于60米;(三)、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其建筑总长度上限值按较高建筑高度执行。

(四)、标志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连续总长度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景观需要确定。

第三条居住建筑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一)多层居住建筑平等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向的,新区新建住宅正向间距应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间距可酌情降低,但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

2、其它方位建筑间距可按附表一中折减系数进行换算。

3、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8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建筑间距标准的1/2加4米控制,其最小值为9米。

(三)、多层居住建筑山墙间距不宜小于8米。

如山墙有窗洞、阳台、外露楼梯等,应适当增加间距。

(四)、多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应小于或等于14米。

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五)被遮挡居住建筑底层为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可扣除相应高度(仅限底层)后,再按本条(一)、(二)款规定计算,但不得小于18米。

第四条不规则平面多层建筑,按建筑的最凸出的外围线和周围的建筑关系计算建筑间距。

第五条阳台出挑宽度、连续长度及与阳台与突出部分总长度应满足下列规定,超出以下规定值的,应从阳台外边缘计算建筑间距:(一)、居住建筑出挑阳台最大出挑宽度不宜大于1.5米。

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

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

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摘要:一、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的重要性1.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防止基础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3.符合我国相关建筑规范要求二、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的标准规定1.我国现行的建筑规范要求2.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间距要求3.特殊情况下间距的调整与处理三、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的测量方法与技巧1.测量工具与设备的选择2.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3.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四、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的施工要求与管理1.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监督3.施工完成后的验收与总结正文: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是一个在建筑施工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但实际上它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防止基础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应符合我国相关建筑规范要求。

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规范要求,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应按照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间距要求来执行。

例如,在住宅建筑中,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应保证在1 米以上;在商业建筑中,间距要求可能会更大。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间距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但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样重要。

测量工具与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通常包括测距仪、水平仪等。

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需要结合建筑规范要求进行,以确保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符合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测量时的环境条件以及测量人员的技能水平,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数据偏差。

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的施工要求与管理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应包括对施工现场的勘察,了解老建筑的基础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监督需要对施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新建建筑与老建筑基础间距符合规定。

施工完成后的验收与总结,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防火间距规范

建筑防火间距规范

建筑防火间距规范建筑防火间距是指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的速度,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下面是关于建筑防火间距规范的内容:一、建筑防火间距的定义建筑防火间距是指相邻两个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其主要包括垂直间距和水平间距两个方面。

垂直间距是指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地面高度差,水平间距是指相邻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

二、建筑防火间距的分类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高度不同,建筑防火间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低层建筑:低层建筑一般不超过18米,防火间距一般为6米。

2. 中层建筑:中层建筑一般为18-50米,防火间距一般为9米。

3.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一般超过50米,防火间距一般为18米或以上。

三、建筑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建筑防火间距的计算主要包括:1. 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性质确定相应的防火间距。

2. 根据建筑物的立面形式和结构特点确定水平防火间距。

3. 针对特定情况,可以通过设置消防设备、采取防火墙等方式来满足防火间距要求。

四、建筑防火间距规范的应用建筑防火间距规范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 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

2. 建筑物与道路、植被等公共空间的防火间距。

3. 建筑物与边界线、其他建筑设施等的防火间距。

五、建筑防火间距规范的意义建筑防火间距规范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提高建筑物的火灾防范能力,减少火灾的发生。

2. 降低火势蔓延的速度,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减少火灾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减少财产损失。

4. 为消防队提供灭火和救援的条件。

六、建筑防火间距规范的执行建筑防火间距规范的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建筑设计阶段,要按照规范对防火间距进行合理设置。

2.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确保防火间距的符合规范要求。

3. 在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防火间距。

总结起来,建筑防火间距规范对于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部门和建筑设计建设单位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建筑防火间距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建筑的美观和实用性,更要注重建筑的防火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的间距控制
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获得日照。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一居室以上的公寓按住宅标准控制。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的最小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运用合法有效的日照分析软件对新建住宅及邻近住宅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新建高层非住宅建筑若对邻近住宅的日照有可能产生影响,亦应做日照分析。

高层建筑与相邻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的间距控制亦应做日照分析。

中高层建筑间距的控制参照高层建筑间距控制的相关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
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侧面宽度大于12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多层、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在符合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平行布置的低层住宅与其北侧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9米。

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在一类居住用地新建、改建低层独立式住宅,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南北向的,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东西向的,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1米。

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高层住宅位于多、低层住宅南侧,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高层住宅位于多层或低层住宅北侧或东(西)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8米。

高层住宅与高层、多层或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要求控制:高层与高层之间,当侧面宽度小于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18米,当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高层与多层或低层之间,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小于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15米(高层在南侧时间距不应小于18米),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高层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1米。

高层住宅的侧面与高、多、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在旧区零星拆建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间距可视实际情况适当减少,但不应低于以上要求的0.8倍,并不得小于最小间距要求,且不得降低现有建筑的日照标准。

采用建筑间距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相关建筑室外地坪
高差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

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以上算起。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10.2控制。

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修(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
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10.4控制。

非居住建筑的侧面与居住建筑的侧面间距,按10.2控制。

非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本章以下条款。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学、中学、小学教学楼等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10.4.2的规定。

医院、托幼和学校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建筑性
质日照间距最小间距
托儿所、幼儿园其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应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不应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托儿所和幼儿园宜布置在居住区内;其生活用房与其它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8米。

学校教学楼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

教室长边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少于25米。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半数以上的病房、住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应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病房、住宿楼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小于24米。

除10.4.1与10.4.2 两条所列以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21米;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