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三章第2课时
新教材2023年高中物理 第3章 第2课时 力的效果分解法和力的正交分解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的是
(A)
A.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
桥面向下的分力
B.减小过桥车辆对引桥面的压力
C.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 D.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
解析:如图所示,将引桥简化为斜面模型,上桥时,车辆所受重力 的分力G1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分力G1与运动方向相 同,使车辆运动加快。为了便于行车,需要造很长的引桥,从而减小斜 面的倾角,进而减小G1,故A正确。
2.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 3.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 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 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在图 标出力与x轴或力与y轴的夹角,然后列出Fx、Fy的数学表 达式,与两轴重合的力不需要分解。
知识点 2 力的正交分解 (1)定义: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__互__相__垂__直____的分力,以便于对问题
的分析讨论,这种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如图所示。
(2)公式:F1=Fcos θ,F2=___F_s_in__θ__。 说明:正交分解适用于各种矢量的分解。
思考辨析
『判一判』
(1)某个分力的大小不可能大于合力。
B.一个分力与力F相同
C.一个分力垂直于F
D.两个分力与F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的一条边与对角线相等或垂直都 是可能的,所以选项A、C都有可能;当一个分力与F相同时,另一个分 力为零,选项B不可能分解为两个分力;合力与分力在一条直线时F= |F1±F2|,选项D是可能的。
『想一想』 如图所示,一个力F,如果没有限制条件,能分解为多 少对分力? 解析: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 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三章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共18张PPT)
12.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 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 我们选用碎冰 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缓 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把碎蜡 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 装置如图3-2-8甲所示.
2
课堂演练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典例精练 【例1】把冰水混合物放到一个-2 ℃的房间里,它将 ( B) A. 继续熔化 B. 继续凝固 C. 既不熔化也不凝固 D. 无法判断
3
模拟演练 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B ) A. 冰在太阳下化成水 B. 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C. -40 ℃的水银变成0 ℃的水银 D. 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熔化过程中要__吸__ (填
“吸”或“放”)热,温度_不__变___.
7
课后作业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1. 冰的熔化温度是0 ℃,则0 ℃的水 ( D )
A. 一定是液态
B. 一定是固态
C. 一定是固液共存
D. 前三者都可能
2. (2017哈尔滨)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 )
A. 松花江里冰雪消融的过程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
第 2 Hale Waihona Puke 熔化和凝固1课前预习
1. 物质一般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固__态_、 _液__态__和__气_态__. 物质从_固___态变成_液___态的过程叫熔化,它是一个_吸__ 热过程,它的相反过程叫_凝__固_,是一个_放___热过程. 2.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在这句 话中,水结冰属于_凝__固__现象,冰雪消融属于_熔_化__现象. 3.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吸__热,温度_保__持__不__变__,同种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相__同__(填“相同”或“不同”); 晶体熔化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要_吸__热__,二是温度必 须达到_熔__点__;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升_高___,所以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_熔__点__.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课件
课堂合作探究
(4)在石蜡凝固整个过程中, 石蜡 放 热,石蜡 的温度降__低______. 总结: (1)晶体凝固特点:凝固过程__放______(选填 “吸”或“放”)热,温度__不__变_____ 非晶体凝固特点:凝固过程___放_____(选填“吸” 或“放”)热,温度__降__低_____ 晶体凝固的条件:一是__温_度__达__到__凝__固_点_________, 二是_继__续__放__热_____________。
(4)实验中的加热方法叫:水浴法;目的是:
使物质受热均匀
.
课堂合作探究
二.探究固体凝固时的变化规 律 分析: (1)EF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 间内,海波放 热,海波的温 度_降__低____,海波是 液 态; (2)当温度下降到_4_8_ __℃(F点)时,开始凝固。 FG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 海波 放 热,海波的温度 _不__变__ __,海波是固液共存态;
讨论2:图中的加热方法叫水浴法,它的优点
是: 使物体均匀受热
.
课堂合作探究 2.实验数据:
点击观看视频
根据海波和石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分析熔化和凝固 图像,你发现什么规律?
课堂合作探究
分析: AB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 吸 热,海波 的温度_升__高____,海波是 固 态; (2)当温度上升到_4_8___℃(B点)时,开始熔化。
课堂合作探究
例:一个烧杯中盛有0ºC的碎冰, 把装有0ºC的碎冰的试管插入烧 杯中的碎冰中(试管底部不接触 烧杯底),对烧杯缓缓加热,当 烧杯中冰有一半熔化时,试管中 的冰将( A ) A.不会熔化 B.熔化一半 C .全部熔化 D.有可能熔化一小 半或更少一些
课后作业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1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
(60-10)×10-3×9.8 (12-2)×10-2
N/m=4.9
N/m。同理砝码盘质量m=
k(Lx-L0) g
=
4.9×(27.35-25.35)×10-2
9.8
kg=0.01 kg=10 g。
答案:(1)竖直 (2)静止 L3 1 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设计了如图甲所示
代表 符号
L0
Lx
L1
L2
L3
L4
L5
L6
数值 /cm
25.35
27.35
29.35
31.30
33.4
35.35
37.40
39.30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
小分度为__________。
(3)如图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
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__(选填“L0”或“Lx”)
【创新角度】 (1)弹簧放置:教材原型实验中弹簧是竖直放置的,创新措施可以将弹簧改为水 平放置。 (2)弹簧压缩:教材原型实验中弹簧被重物拉伸,创新措施可以改为用重物将弹 簧压缩。 (3)弹力的测量:教材原型实验中使用二力平衡的方法测量的弹簧弹力,创新措 施可以改为使用力学传感器测量。 (4)弹簧的个数:教材原型实验中仅使用了一个弹簧,创新措施可以改为两个弹 簧串联或并联。
弹簧总长度l/cm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弹力大小F/N
0 0.1 0.2 0.3 0.4 0.5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悬吊钩码时,应在钩码静止后再读数 B.应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进行测量 C.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度尺保持竖直状态 D.在测量弹簧原长时,应将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并测出其 长度 (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 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并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N/m。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古时候,人们看到水从陶罐的裂缝中一滴一滴地落下,从中受到启发,专门制造了一种滴水计时的工具——漏壶。
漏壶也叫漏刻,一般由几个铜水壶组成。
除最底下的壶没有孔外,其余各壶的底部均有一个小孔,水从上面有孔德壶里滴到下面的壶里,滴的又细又均匀,最底下的壶里有一个小铜人,手里拿着一支可以浮动的箭杆,箭杆上标有刻度,当壶中的水多到一定程度时,箭杆就浮起来,根据箭杆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了。
由上面的叙述,你能说出漏壶计时的依据是什么吗?教材解析自主学习轻松掌握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1)用途:计时仪器,同时记录不同时刻的位臵。
(2)使用电源:220V交流电源。
(3)打点频率:频率50Hz时,打点时间间隔0.02s (4)工作原理: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
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提示: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可能会更好些,因为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振针和纸带间的摩擦会更大些。
电火分析:由题意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距离为14mm=0.014m,AD间的距离为由公式svt∆=∆得,ACv=0.01420.02⨯解析:由于点迹右端密集,说明纸带的速度在减小。
A点与B点之间有12时间间隔,对应时间为t=12(四)利用纸带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1) 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 、C 、D 、E 、F 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B vC vD v(3) 由所画速度—时间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 m/2s 。
分析:(1)B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2(3.62 4.38)10/0.400/220.1AC B s v m s m s t -+⨯===⨯。
F点的瞬时速度等于EG段的平均速度2(6.807.62)10/0.721/220.1EG F s v m s m s t -+⨯===⨯。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2弹力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课件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 系”实验中,小明同学用甲、乙两根
第2课时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像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下端带挂钩的弹簧,100 g的钩码若干,刻度尺等.
答案:C
解析: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或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和钩码的重力二力平衡,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C正确,A、B错误.
(2)该同学用图像法来分析数据,如图乙所示,其中横轴代表伸长量、 纵轴代表弹力.图中“虚线”是根据橡皮筋的测量数据绘制出的图线、 “+”是根据弹簧的测量数据描绘的点迹,但他对弹簧的研究工作还 未结束,请你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中完成剩余工作:
a.请用“+”将第4个点迹描绘在图像中; b.请根据所有点迹“+”,在图中画出能反映弹簧弹力变化规律的 图线.
序号 钩码质量/g 弹簧弹力/N 指针位置/cm
1 0 0 13.30
2 50 0.49 16.85
3 100 0.98 20.10
4 150 1.47 23.37
5 200 1.96 26.50
钩码质量(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度(cm)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3.2.2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凝固图像及应用19张ppt
达到熔点
持续吸热
海波的熔化图像
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 ℃;当温度为0 ℃,冰水混合物;当温度高于0 ℃时,冰吸热熔化成水;当温度低于0 ℃时,水对外放热就凝固成冰.
把正在凝固的0 ℃的冰水混合物放在0 ℃的房间里,发现水不能继续凝固成冰,这是为什么?
水凝固过程中需要放热,由于冰水混合物和房间环境温度相同,没有温差,冰水混合物无法向外放热,所以水不能继续凝固成冰.
50
(1)乙是晶体,甲是非晶体.
(2)乙的熔点50 ℃,此时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乙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温度固定不变,因此判断乙是晶体.
甲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因此可判断甲是非晶体.
固定不变的这个温度就是乙的熔点
刚到熔点仍处于固态
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
刚好全部熔化完处于液态
O
例 铁在熔化过程中,一定( )A. 吸收热量,同时温度升高 B. 吸收热量,同时温度不变C. 放出热量,同时温度降低D. 放出热量,同时温度不变
2024新人教版八(上)物理情景教学高效课件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2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凝固图像及应用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
海波的凝固图像
海波的熔化图像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通过前面探究海波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熔点
凝固点
不变
吸热
不变
放热
放热
吸热
持续升高
持续降低
熔点
凝固点
1. 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第5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 minD.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
八年级物理第2节 熔化和凝固优秀课件
三 熔点与凝固点
62
A
60
海波的凝固图像
56
52
B
C
48
44
40
D
36
0 2 4 6 8 10 12 14
晶体凝固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 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 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 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 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要降到凝固点。 2、还要继续放热。
42
40
0 123
海波熔化特点
4 5 6 7 8 9 10 时间/min
(1)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熔化。
(2)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加热。
(3)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温度/℃
52 50 48 46 44 42 4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min
(1)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石蜡熔化特点 (2)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加热。
(3)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
6.分析与论证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固
体
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物
质
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分
类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规律
1、晶体熔化时温 度不变;非晶体在 熔化过程中温度始 终在升高
2、晶体熔化过程中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是一个软 化的过程
3、晶体和非晶体 熔化时都要吸热
注意:酒精灯使用!
铁圈
铁架台 试管 石棉网
试管夹
海波(硫代硫酸钠〕 烧杯
4.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海波和石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
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 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2020届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栏目索引
答案 慢 固液共存态 不变 解析 冰的熔点为0 ℃,所以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 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由 图象可知,冰从第4 min开始熔化,到第10 min熔化完成,在第8分钟末,试 管里的冰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 熔点,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栏目索引
答案 B 方法归纳 判断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的基本思路:明确前后物态→紧扣 熔化和凝固概念→做出判断。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栏目索引
题型二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液体凝固成晶体和非晶体图象的比较
例2 (2019山东青岛平度期中)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非 晶体的是 ( )
栏目索引
解析 一块铁放在火炉中烧红了,温度改变了,但状态没变,A不符合题 意;一根铁丝被折弯了,形状发生了改变,但状态没变,B不符合题意;食物 变质后,食物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其状态没变,C不符合题意;阳光下,小雪 人“流汗了”,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D正确。 答案 D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二 熔化和凝固
所示。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in
海波的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温度/
℃
石蜡的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精品课件 第3章 相互作用——力 1. 第2课时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弹簧发生弹性形
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量x成正比。
2.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
间的函数关系,则有F=kx,其中常数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大小等于F-x图像
Δ
的斜率,即 k=Δ 。
应用体验
【例2】 某同学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甲
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毫米刻度尺固
定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他先测出不挂
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然后在弹簧下端依次挂1、2、3、4、5个钩码,测
出弹簧相应的总长度。每个钩码的质量都是10 g。实验数据见下表。(g取
解得k=20 N/m。当F=0时,弹簧长度为原
长,l0=3.00 cm。
(3)在F-l图像中,当弹簧的弹力为零时,弹簧处于原长,故b的原长大于a的原
长,A正确;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a的劲度系数大于b的劲度系数,B错误,C正
确;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错误。
方法技巧
两类弹簧弹力图像的比较
5.0 N/m。(计算结果保留
量x。由图像可得结论:弹簧的劲度系数k=
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解析 (1)实验中需要测量弹簧伸长的长度,故需要刻度尺。
(2)由于 F=kx=mg,则
k=
=
20×10-3 ×10
-2
4×10
N/m=5.0 N/m。
探究点二
误差分析和注意事项
知识归纳
(3)函数法:根据实验数据,找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函数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240
220
B
200
180A 1 2
C
34 5
甲
D乙
时间/分
67
(2)晶体温度升高的是AB、CD 段,温度不变的是 BC 段, AB段处于固体 状态,BC段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CD段处于液体 状态,吸热的是 AB、BC、CD 段。
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熔化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49 52 56
温度/℃ 55
怎样作图?
50
1.描点
2.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
45
40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熔化
石蜡熔化过程记录
三要
1、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 全部浸没 在被测液体中。 2、要待示数稳定 后再读数。 3、视线要与温度计中_液___柱__的__液___面__相__平___。
三不
1、不能碰到容器底。 2、不能碰到容器壁。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
熔化和凝 固
初二物理组
物态变化
水都能以什 么状态存在于我 们的自然中呢?
物态变化
气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 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固态
液态
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生活中有哪些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呢?
熔化
物质的熔化有什么特点呢? 不同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呢?
熔化 观察实验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和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质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三、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的固体叫做晶体。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在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3、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1]、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等等;[2]、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等。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固定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熔化吸热][1]、晶体熔化图像: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2]、非晶体熔化图像:熔化特点:不断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6、液体凝固[凝固放热][1]、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固定温度叫做凝固点。
[2]、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3]、液体凝固形成晶体的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4]、液体凝固形成非晶体的图象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拓展]在晶体中加入其他物质时,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会发生变化(一般会降低)。
比如冬天常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来降低冰雪的熔点,从而加速除冰过程。
【典型例题】类型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A.春天河里的冰雪化成了水B.夏天清晨,花叶上的露水C.秋天,笼罩大地的雾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思路点拨】辨别物态变化,首先确定物体开始的状态(固、液、气),物体最后的状态(固、液、气),然后根据物体变化的名称来判断。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4力的合成第2课时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课件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实验步骤: ①用两枚钉子将白纸(白纸的上边沿被折叠几次)钉在竖直墙壁上,将两根
弹簧一端的细绳套分别挂在两枚钉子上,另一端的细绳套与第三根弹簧一
端的细绳套连接.待装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第三根弹簧两端之间的长 度,记为L0.
②在第三根弹簧的另一个细绳套下面挂一重物,待装置静止后,用铅笔 在白纸上记下结点的位置O和三根弹簧的方向,用刻度尺测出三根弹簧的 长度L1、L2、L3.
9.8 m/s2.
(1)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A_C____. A.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 B.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位于O点 C.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 D.实验时还需要一个力传感器单独测量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
解析:本实验重力在竖直方向上,要在竖直平面内作平行四边形,则实验开始 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故A正确;因为要画平行四边形,则需 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但钩码重力、两力传感器 的示数和三绳的方向都已知,所以不必保证结点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故B错误、 C正确;因为每个钩码的重力已知,所以不需要用力传感器测钩码总重力,故D 错误;故选A、C.
1.在进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
实验中,用如图(a)所示的两个力拉弹簧使之伸长至
某一位置,并适当调整力的方向,使两力之间的夹
角为90°.(图中钩码规格相同)
(1)换用一根线牵引弹簧如图(b),使弹簧的伸长量
与两个力作用时相同,此时需要挂____5____个与图(a)
中相同规格的钩码.
第2课时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 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山西省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2课时熔化和凝固的应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6. 【物理与日常生活】为保持蔬菜新鲜,常会在蔬菜里放些 冰块,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冰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 称) 吸 (填“吸”或“放”)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变式】如图所示,在北方的冬天,人们在菜窖里放几桶 水,就能防止菜窖内存放的蔬菜被冻坏,这是因为水 凝
(B) A. 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上升 B. 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C. 甲酸钾使冰的熔点上升 D. 甲酸钾能吸收热量,使冰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晋城期末]如果你将一块-30 ℃的冰放在25 ℃的环境 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选项中最能正确反映冰块的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B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练 02 2星题 中档练 03 3星题 提升练
晶体和非晶体 1.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 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 当晶体处于熔点温度时,它的状态应该是固态或液态
B. 0 ℃
C. -5 ℃
D. -10 ℃
点拨:冰的熔点是0 ℃,温度再低要多消耗能量,温度再
高冰会熔化。为了既不使冰雕熔化又能节约用电,房间的
温度控制的最佳数值是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运城期末]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三章 4.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2课时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第2课时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必备知识·实验认知一、实验目的1.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
二、实验原理与设计1.实验方法: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相互替代,即等效替代法。
2.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图如图所示。
(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拉力F'的方向一定沿AO方向。
(2)因存在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不一定沿AO方向。
(3)本实验中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替代关系。
三、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小圆环、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一、实验步骤1.钉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拴绳套: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3.两力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
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4.一力拉: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5.重复做: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交流讨论](1)本实验中对两个弹簧测力计有何要求?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①本实验中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将两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或调校,直至相同为止。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读数应尽量大些,但不能超出它的测量范围。
③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及挂钩不可与外壳相碰以避免产生摩擦。
④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2)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提示:①小心放置图钉,避免造成伤害。
②不要将橡皮条拉得过长。
2024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2.压缩体积
原理:沸点随压力的增 加而升高。压缩体积,使 压力增高,沸点升高。当 沸点高于气体当前温度 时,就会液化。
气体经压缩后便于运输、贮存和使用
气体打火机
液化石油气
知识点二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R·八年级物理上册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了解液化和汽化的实 际应用。 2.了解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3.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复习回顾
1.沸腾和蒸发的比较
沸腾
蒸发
不 温度条件
沸点
同 发生部位 液体内部和表面
点 剧烈程度
剧烈
任何温度 只在液体表面
缓慢平和
相同点
4.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 发射台遇到这样的高温会_熔__化__,为了保护发射台,发 射台底就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_汽__化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 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白色气团是空气中的水蒸 气_液__化__形成的。
课堂小结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2.液体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液体上方气压越大,沸点越_高__;气压越小, 沸点越_低___。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蒸发快慢受_温__度__、_液__体__表__面__积__、_液__体__表__ _面__上__方__空__气__流__速__等因素影响。
情境导入
你见过早晨窗玻璃上 因出现一层水雾而变 得模糊的现象吗?水 雾是如何形成的?水 雾是在窗户里边还是 外边?
2.张家界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 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从山中冒出的烟 B.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水蒸气汽化成的小水珠 D.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像: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温度不变。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④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⑤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2、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③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④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二、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融化的规律晶体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达到熔点,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融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融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凝固的规律晶体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达到凝固点,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凝固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凝固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12?绵阳)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A .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B .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C .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D .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解析:(1)水的凝固点为0℃,水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要继续放热;(2)向有冰雪的路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3)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4)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后,水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建模可以把跳高过程分为起跳和腾空两个阶段.把 该同学看成质量集中于重心的质点,把起跳过程等效成 匀加速运动,腾空过程看成竖直上抛运动模型.
解析
把跳高分为起跳过程和腾空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重心变化d=0.5 m. 第二阶段重心上升高度 h 1.8 Δh=H- =(2.15- ) m=1.25 m. 2 2 腾空过程运动示意图如图甲所示,由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可 得 v= 2gΔh=5 m/s 起跳过程运动示意图如图乙,此过程可认为是匀加速运 动,则v2=2ad得a=25 m/s2 对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 -mg=ma,得 F =2 800 N.
答案
小球的加速度方向是先向下后向上, 大小是先
变小后变大; 速度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大小是先变大 后变小.
即学即练 2 如图 6 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 由伸长到 O 点并系住物体 m.现将弹簧压缩到 A 点, 然后释放,物体一直可以运动到 B 点,如果物体 受到的阻力恒定,则 A.物体从 A 到 O 先加速后减速 B.物体从 A 到 O 加速运动,从 O 到 B 减速运动 C.物体运动到 O 点时所受合力为 0 D.物体从 A 到 O 的过程加速度逐渐减小 ( )
(3)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 a2 F-μ(M+2m)g=Ma2 2μmg 所以 a2=- =-1 m/s2 M 设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能运动的最大位移是 s 0-v1 2=2a2s 所以 s=12 m
答案 (1)0.5 m/s2
(2)2
6 m/s
(3)12 m
即学即练 1 水平地面上有一直立的轻质弹簧, 下端固定,上端与物体 A 相连接,整个系统 处于静止状态,如图 4 甲所示.现用一竖直 向下的力 F 作用在物体 A 上,使 A 向下做
图1
解析
(1)在 F 的作用下,物做匀速运动,
有 Fcos 37° =mgsin 37° +μ(mgcos 37° +Fsin 37° ) 解得 μ=0.5 (2)撤去 F 后,物体往上滑时,加速度的大小和 向上滑动直至静止所用的时间、运动的位移分别为 a=gsin 37° +μgcos 37° =10 m/s2 v0 t1= a =1 s
图4 一小段匀加速直线运动 ( 弹簧一直处在弹性限度内 ) 如图乙所
示.在此过程中力 F 的大小与物体向下运动的距离 x 间的关系 图象正确的是 ( D )
题型二
建立“运动模型”解决动力学问题
例 2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 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 心上升的距离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 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 度”.某同学身高 1.8 m,质量 80 kg,在某一次运 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时“加速距离”为 0.5 m, 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背越式)2.15 m 高的横杆,试估 算人的起跳速度 v 和起跳过程中地面对人的平均作 用力.(g 取 10 m/s2)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 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 受力情况
三、单位制 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
质量kg , 2. 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 长度(m) , 时间(s). 3. 导出单位有 力(N), ,加速度(m/s2) 等. 速度(m/s)
3.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即:力→加速度→速度变化(运动状态变化) 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当时加速度的大小, 而加速度的大小决定了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的大 小.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必然的联系. 4.加速度与力有瞬时对应的关系,即力变加速度也一定 同时变,而此时速度没变化,因速度变化不能在瞬间 实现,需时间保证.
答案 2 800 N
建模感悟 实际问题模型化是高中阶段处理物理 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当我们遇到实际的运动 问题时,要建立我们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熟知的物 理模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类平抛运动模 型等,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来处理.
题型三
涉及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分析
例3 如图5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 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 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 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如何?
图5
解析
小球接触弹簧上端后受到两个力作用: 向下的重力
和向上的弹力. 在接触后的前一阶段,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因为弹 力 F=kx 不断增大,所以合外力不断减小,故加速度不 断减小,由于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因此速度不断变大. 当弹力逐步增大到与重力大小相等时,合外力为零,加速 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 在接触后的后一阶段,即小球达到上述位置之后,由于惯 性小球仍继续向下运动,但弹力大于重力,合外力竖直向 上,且逐渐变大,因而加速度逐渐变大,方向竖直向上, 小球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时,达到最低点,弹簧 的压缩量最大.
图3
解析 设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未放小铁块时,对木板由平衡条件得 F=μMg 所以 μ=0.5 (1)第一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 a1 F-μ(M+m)g=Ma1 μmg 所以 a1=- =-0.5 m/s2 M 第一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 0.5 m/s2 (2)设第二个小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是 v1 v1 2-v0 2=2a1L 所以 v1=2 6 m/s
答题技巧——多过程的分析方法 任何多过程的复杂物理问题都是由很多简单的小过程构 成,有些是承上启下,上一过程的结果是下一过程的已 知,这种情况,一步一步完成即可;有些是树枝型,告 诉的只是旁支,要求的是主干(或另一旁支),这就要求学 生有系统的知识,找出各过程的关联,按顺序逐个分 析.针对本题,属于第一种情形,根据问题,排除座椅 上升过程和离地面 4 m 后的运动过程,剩下的是被求的 两个过程,即自由落体和匀减速过程,而自由落体的末 速度即为匀减速的初速度.且两个匀变速过程是学生所 熟悉的,能够分析透这些问题,该题就会迎刃而解.
【高考佐证2】 (2010· 山东理综)如图2所示 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 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
图2 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下图中v、
a、f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 和路程.下图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
思考:请说出物理学中的 7 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国 际单位.
答案 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 培)、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发光强度 (坎德拉)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矢量性 瞬时性 因果性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公式F=ma是矢量式,任一时刻,F与a总是同向 a与F对应同一时刻,即a为某时刻的加速度时,F为该时 刻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F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加速度a是F作用的结果 有三层意思:(1)加速度a是相对同一个惯性系的(一般指 地面);(2)F=ma中,F、m、a对应同一个物体或同一个 系统;(3)F=ma中,各量统一使用国际单位 (1)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满足 F=ma (2)物体的实际加速度等于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3)分力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也满足F=ma,即 Fx=max,Fy=may
v0 s= 2 t1=5 m 往下滑时:a′=gsin 37° -μgcos 37° =2 m/s2 1 2 s= at2 2 t2= 5 s t=t1+t2=(1+ 5 )s
答案
(1)0.5
(2)(1+ 5) s
考点二
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 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大小关系是F=ma,只 要有合力,不管速度是大,还是小,或是 零,都有加速度,只有合力为零,加速度才 能为零.一般情况下,合力与速度无必然的 关系,只有速度变化与合力有必然的联系. 2. 合力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加速,反之减速.
(1)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是多大? (2)座椅在匀减速阶段的时间是多少? (3)在匀减速阶段,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大小是游客体重 的多少倍?
解析
(1)设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为 v,
由 v=gt1 得 v=20 m/s (2)设座椅自由下落和匀减速运动的总高度为 h, 总时间 为 t,则 h=40 m- 4 m=36 m v 由 h= t 得 t=3.6 s 2 设座椅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2,则 t2=t-t1=1.6 s (3)设座椅匀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 a, 座椅对游客的 作用力大小为 F,由 v=at2,得 a=12.5 m/s2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所以 =2.25 mg 答案 (1)20 m/s (2)1.6 s (3)2.25
即学即练 3 如图 7 所示,在光滑水平面 AB 上,水平恒力 F 推动质量 为 m=1 kg 的物体从 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到达 B 点时撤去 F,接着又冲上光滑斜面(设经过 B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 高能到达 C 点,用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表中记录了部分 测量数据),求:
答案
A
题型四
用动力学方法分析多过程问题
例 4 有一种大型游戏机叫“跳楼机”,参加游戏的游 客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由电动机将座椅沿光滑 的竖直轨道提升到离地面 40 m 高处,然后由静止 释放. 可以认为座椅沿轨道做自由落体运动 2 s 后, 开始受到恒定阻力而立即做匀减速运动,且下落到 离地面 4 m 高处时速度刚好减小到零. 然后再让座 椅 以相当 缓慢的速 度稳稳 下落, 将游客 送回地 面.(取 g=10 m/s2)求:
图6
解析
首先有两个问题应清楚,物体在 A 点的弹力大于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阻力(因为物体能运动),物体在 O 点 的弹力为 0.所以在 A、 O 之间有弹力与阻力相等的位置, 故物体在 A、O 之间的运动应该是先加速后减速,A 选 项正确,B 选项不正确;O 点的弹力为 0,但摩擦力不是 0, 所以 C 选项不正确; 从 A 到 O 的过程加速度先减小、 后增大,故 D 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