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游褒禅山记练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练习【同步达纲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褒之庐冢也有穴窈然C.则或咎其欲出者而又不随以怠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仆:倒跌倒B.其文漫灭漫:淹C.盖音谬也盖:大概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B2.C3.B4.A5.D6.D《游褒禅山记》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 而卒葬之最终B.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尽C. 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D.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7.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3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通)2.一词多义1)其:以其乃华山之阳余亦悔其随之问其深或咎其欲出者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皆出于此乎2)之:古人之观于天地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天下之大此言得之何陋之有3.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于是余又叹焉3)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至于幽暗昏惑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4.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始舍于其址2)其后名之曰褒禅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则其至又加少矣5)火尚足以明也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常在于险远8)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5.解释加线词1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何可胜道也哉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
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
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
《游褒禅山记》精选课后习题(附参考答案)
《游褒禅山记》精选课后习题(附参考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夫夷.以近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D.共孰.能讥之乎孰:怎么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8. 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10.“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3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分卷I四、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0分,共24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明者,何可胜道也哉。
B.古人之关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既其出,则或究其欲出者。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了。
C.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洞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而见到的景象就越奇妙。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地方。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A.褒禅同胞泡桐孢子植物B.禅院蝉联不惮殚精竭虑C.归咎针灸内疚炙手可热D.谬误绸缪戳记戮力同心分卷II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0小题,每小题3.0分,共0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0小题,每小题4.0分,共0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0小题,每小题4.0分,共0分)五、语言表达(共2小题,每小题4.0分,共8分)7.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皇台城”的位置、形状、护坡墙体的主要特点。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游褒禅山记_练习(3)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3)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4.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D.长乐王回深父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近腊月下,景气和畅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②④⑥ 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③⑤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凌万顷之茫然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当其欣于所遇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仆.(pū)道B.有穴窈.(yǎo)然C.褒之庐冢.(zhǒng)也D.盖音谬.(niù)也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而无物以相.之D.沛公军.霸上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4.“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B.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①往往有得.②此予之所得.也D.①余于仆碑.②有碑.仆道6.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千里..也 B.今齐地方C.悦亲戚..昏惑..之情话 D.至于幽暗7.下列句中的“言”当名词讲的一项是A.焚百家之言.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佚之孤言.于郑伯曰二、课内文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4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褒之庐冢也
以其无礼于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距其院东五里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下列对以上三个语段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
B.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C.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因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以极尽视听的乐趣,相信一定会令人快乐
D.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
答案:
AC。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预习布置1、通读全文,掌握注释。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三、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B.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11.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C.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志”“力”“物”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志”是必要的保障,“力”与“物”则是基本的前提。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
老师,能否归纳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答:为你归纳如下:《游褒禅山记》一、重点难点讲解[重点]1.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
2.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3.学习文章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作者阐述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本文作为游记却不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是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
作者记山、记碑、记游洞,重点记半途而废的后洞之游,并非为了描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是要从失败的游览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即: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相之,而“志”尤为重要,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由于“古书之不存”,学者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讹传讹。
由此可见,写景记游并不是文章的表达重点,只为后文明理作铺垫,写景状物,也就不可着墨太多。
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难点。
此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志”就是意志,属主观的因素;“力”即体力,“物”即物质条件,为客观条件。
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主观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志”,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相反,如果意志薄弱,斗志松懈,小挫即回,即使“力”与“物”再充足,也难以达到目标,因而作者将“二、字词1、注音慧褒(bāo) 庐冢(zhǒng) 窈(yǎo)然春华 (huá)秋实咎(jiù)其欲出者仆(pū) 道深父(fǔ)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3、重点实词①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持,拿)②夫夷以近 (平坦)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xiàng帮助)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⑤何可胜道也哉 (尽)4、一词多义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副词)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它的,代"有穴窈然"之"穴";后"其",那些;代"好游者")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自己)道①有碑仆道 (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 (说,动词)。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答案应广大考生需求,为广大考生朋友收集精选了一些优秀范文,这篇《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高一《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4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盖音谬也(3)何可胜道也哉(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9.翻译下面句子(3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21.《古文观止》对王安石此文评语有“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里的“道”是指?(4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8.(4分)(1)南面(2)错误,读错(3)尽(4)辅助19.(3分)这就是研究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取舍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原因。
【高中课内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4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阅读下文,完成第十八—21题(十四分)宝蟾山又名华山。
唐朝富图的惠宝葬在他的地址;因此,它后来被命名为“宝禅”。
今天的所谓慧眼佛寺赞美吕墓。
在院子以东五英里处,所谓的华山洞也被称为华山之阳。
离洞穴100多步远,有一座纪念碑和一条便道。
它的文字是分散的,它独特的文字仍然可以辨认,这就是所谓的“华山”。
说“花”像“花”的“花”也是一种谬论。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它不仅仅是一块供仆人使用的石碑,据说古代的哀伤书籍并不存在,后世的谬论也不可能出名。
我们怎样才能赢得胜利!因此,学者们不能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认真对待。
18解释下面的标点单词(4(分钟)一)以其乃华山之阳还有名字吗(二)盖音谬而且(三)何可胜道也是如此(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属于19.翻译下列句子(3(分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正确的方法是在下面的句子中加一个点(三分)(1)宝蟾山又名宝蟾山华山。
(二)以故其后名之它被称为“赞禅”。
(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住址(4)从它的院东五里。
a、“志”两个字是一样的,但“气”两个字是不同的。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名师讲题】袁枚《游桂林诸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
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
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
初尚明,已而沉黑窗渺。
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
计行二里许。
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客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
方知日光从西缚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又次日,游木龙洞。
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
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
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节选自袁枚《游桂林诸山记》)材料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世有A自谓明B于理C行乎D义E而终身F面墙G者H率类I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
B.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11.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C.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 于是余有叹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 作者从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 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10. A 11. B 12. D
13. (1)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2)这就是学习的人不可以不经过深入思考而做出决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