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起源于楚地言辞,后演变为诗歌体裁与总集名称,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新诗体。屈原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其中,《九歌》是对楚地祭祀乐歌的加工,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对纯洁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牺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的礼赞;《天问》则通过反诘形式提出众多问题,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宋”,共同代表了先秦楚辞的最高成就。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离骚》更是表达了其政治理想、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艺术上则塑造了自我形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中国历代以来,文人往往因其忠君忧国的高尚品德而提升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含量及受欢迎的程度。

相反奸臣的文学造诣就难免因其道德品质受到的非议而为人所不齿。

这里不妨举一二例作为佐证。

曹操在文学上的作为在东汉末年鲜有人能及,很多诗句至今也耳熟能详。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这里我们不能否认曹操这些诗词写的也很美,可是这种文学上的美感因后人对他道德行为的评价而打了折扣。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些处世的准则与国人褒扬的忠义二字背道而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作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过零丁洋》,这首诗流传之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作者自身的气节与高尚的爱国情感。

因此可以说高尚的品德往往赋予文学作品在文学之外的更多光辉,而道德卑劣的人即使写得一手好文章,也难免少有读者。

我们对屈原的熟知首先便是出于对他气节上的尊崇,其次便源于对他文学作品的喜爱与赞赏。

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感与《楚辞》审美意象相得益彰的关联。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楚国丹阳,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爱国诗人、政
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是《楚辞》的主要作者之一,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生于楚国,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他一生致力于推进楚国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事业。

他在楚国政坛上担任了多个职务,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

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理念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屈原以他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著称于世。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鼻祖”。

《离骚》叙述了屈原为楚怀王效力时所经历的沉浮离合之事,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政治黑暗的忧虑,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屈原晚年遭受了政治上的打击和生活上的困苦,甚至被贬到了一座荒岛上。

据说,屈原在荒岛上因思乡之情而投身于江水之中,以身殉国。

他的悲壮离奇的遭
遇以及他的爱国精神和诗歌才华,让人们对他的生命和事业充满了敬意和怀念。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爱国主义情操、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理念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

三闾(lǘ)大夫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
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 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史记· 屈原列传》裴骃(yīn)集解中说: “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 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 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 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欣赏蔡琴的《屈原》
左徒
据《史记· 屈原列传》载:“屈原者,…… 为怀王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大多数认为左徒官位在楚国是较高的,是楚国内政外 交的一个主要负责人,而且对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 体任务也没有太大的争议。 古今大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体 任务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 ;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 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 返回
楚辞的题材:
历史传说、神话故事
楚辞的手法:
比,兴,想象,幻想;浪漫色彩浓。
楚辞的句式:
长短不一,灵活多变,(三字节奏)
楚辞的词语:
语气助词多“兮” 语言瑰丽华美 有选择地应用楚方言
•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 楚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 诗。人们常将“风”“骚”并称, 用“风”来概括《诗经》,用 “骚”来概括《楚辞》。
中国的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 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 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 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 也。” 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 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 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 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之说。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 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

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

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绝·屈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译文屈原当时写下名篇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

当时楚国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太少,只能在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注释屈子:指屈原。

屈原(前234——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爱国主义诗人。

曾辅佐楚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晚年投汨罗江而死。

楚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词的先河。

赋: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

手中握有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

艾萧太盛椒兰少: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

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

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一跃冲向万里涛: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赏析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

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

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

全诗语言精练简洁,笔锋犀利,比喻浅显明白,诗意深邃。

诗人生前特别爱读《离骚》,曾多次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

诗人运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因为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捍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不仅讥刺群小,还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最新整理)屈原与楚辞1..

(最新整理)屈原与楚辞1..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九歌》以祭歌形式,并吸取楚民间神话故事,抒发情感。
《天问》采用卜问形式,涉及大量神话传说,怀疑与批判精神。
《离骚》采撷神话与一些巫术活动,抒写怨情。
《招魂》则直接模仿民间巫觋招魂词形式,带有民间宗教色彩。
总之,楚辞是从楚地巫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诗苑奇葩。其奇 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构 成了完全不同于《诗经》的显著艺术特征。是一种带有强烈 个性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文学、新诗体。
屈原的批判也直指昏庸的楚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2021/7/26
31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 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
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 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 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021/7/26
22
《离骚》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 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
2021/7/26
23
一、《离骚》解题
司马迁云:“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 忧患)
2021/7/26
7
2.山河雄奇壮丽
楚国幅员辽阔,拥有突兀的高山,浩瀚 的大泽,奔腾的长江,从而形成了一种 雄奇、壮丽、幽幻的景色。楚地的这种 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奇异风光,对诗 人屈原浪漫主义气质的培养,艺术美感 的薰陶,无疑会起很大的作用。

中国文学离线课后复习

中国文学离线课后复习

中国文学离线课后复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1)》课程作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填空1、文学艺术起源于。

2、马克思认为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3、中国古代神话大致分为三大类:、、。

4、融合在一起是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

5、古代神话是主义文学的萌芽。

6、《吕氏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一首《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都是古典文献中保存的原始歌谣。

7、古代神话大都保存在、、、等典籍中。

二、名词解释1、神话2、《山海经》三: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

四、问答题1、原始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3、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第二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填空。

1、《诗经》共收作品篇。

2、《诗经》之“六义”为、、、赋、比、兴。

3、《诗·大雅》中的《》、《》、《》可以看作周氏族早期发展的“三部曲”。

4、某些汉代学者如司马迁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删订而成的。

5.周代朝廷对诗歌十分重视并建立了、的制度。

6、西汉传《诗经》有、、、毛四大家。

其中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

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2、郑卫之音三、简述题1、谈谈《诗经》对后世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

2、简述《诗经》中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四、问答题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

2、《诗经》中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它们各有什么代表作品?3、试举例说明《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一、填空1、《》是我国散文形成的标志。

2、《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

3、《左传》是一部体史书,是《》的简称。

楚辞赏析

楚辞赏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师祖”、“辞赋之祖”。

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

名士公孙衍提出合纵,即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屈原积极参与此事,与公孙衍一起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因此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此,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

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疏远,因为齐楚连盟,秦国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秦王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

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国对于楚国的妥协并不满足,后来白起攻下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

这就是屈原的流放和自投汨罗,所以中华传统节日才有端午节来纪念屈原。

他的精神品格指引我们。

学习楚辞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浪漫精神。

譬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沅水旁边有白芷,澧水旁边有泽兰,而我身边没有你,想念你啊又不敢说。

表达了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之情,后世“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

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语文五下《爱国诗人屈原》

语文五下《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才华受到了奸臣的嫉妒,其坚持真理遭 到奸臣的仇视,所以才会被昏庸的顷襄王革了职。 屈原被放逐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关心着楚国的命 运,不曾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当得知楚国被秦国 占领时,他宁愿投身湘水,也不愿同流合污。从 屈原的生平中,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 他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至死不渝。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自己坚定的决心和惊世的壮举, 诠释了对祖国的深情,他的这种宁死不屈的品质与不断探索 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敬仰,他的英明永载史册!
屈原说:“现在,世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干净的; 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流放到了这里。”
渔夫说:“既然世人都污浊了,你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呢?既然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跟着醉呢?”
屈原回答说:“我宁愿投身湘水,葬(zànɡ)身鱼腹, 也不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的尘埃!”
渔夫听罢,叹息着摇桨而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将要上天下 地克服一切困难去追求、探索心中的理想。 表现了屈原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热爱祖国,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政治主 张,但是遭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和放逐。他 虽流亡荒野,却始终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 不曾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写下了大量诗 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自己 高洁的理想,所以说屈原的精神“与日月 争光可也”!
憔悴:面黄肌 瘦,精神不振。
一天,面容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正在江边高唱低吟, 一个渔夫驾着小船向他划过来,问:“这不是三闾大夫吗? 你为什么到了这里?”
屈原说:“现在,世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干净的; 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流放到了这里。”
渔夫说:“既然世人都污浊了,你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呢?既然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跟着醉呢?”

鲁人版-语文-高一-素材 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鲁人版-语文-高一-素材 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他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

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

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

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

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

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

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留在世上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

单元练习题(楚辞部分)

单元练习题(楚辞部分)

单元练习题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填空题1. 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它与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创作的源头。

2.屈原一生有两次流放在外的经历,其地点一次是在,一次是在。

3.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与。

4.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神和神。

5.在屈原创作的组诗之中,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6.《九歌》中写山神恋爱的作品是,祭祀楚国将士亡灵的诗作则是。

7.在屈原的祭神组诗《九歌》中,《少司命》篇“悲莫悲兮生别离,”二句被推为“千古情语之祖”,而《湘夫人》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数句则被推为“千古言秋之祖”。

8.《九章》中一般被认为是屈原早年作品的是,而则被视作屈原的绝命辞,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则是。

9.屈原《招魂》一诗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招之魂;内容主要是“外陈四方之恶,。

”10.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则可视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平民诗人。

11. 中国古代文学“悲秋”主题是由宋玉的开创的,而“伤春”主题是由屈原的开创的,其则开创了游仙诗的创作风气。

1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13.《哀郢》:“鸟飞返故乡兮,。

”14.《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15.《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16.《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

”17.《山鬼》:“,思公子兮徒离忧。

”18.《涉江》:“,故将愁苦而终穷。

”19.《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

”20.《招魂》:“,上有枫。

,伤春心。

,!”二、单项选择题1.《九歌》这组祭神曲共有()A.11篇B.9篇C.5篇D.10篇2.下列不属于宋玉作品的是()A.《高唐赋》B.《风赋》C.《登徒子好色赋》D.《洛神赋》3.下列楚辞作品,产生于秦代之后的是()A.《九章》B.《九歌》C.《九叹》D.《九辩》4.“楚辞”一词始见于 ( )A、《汉书》B、《史记》C、《后汉书》D、《晋书》5.《楚辞》一书的编录者是 ( )A、宋玉B、刘向C、屈原D、王逸6.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是 ( )A、《九歌》B、《天问》C、《九辩》D、《离骚》7.宋玉的代表作是 ( )A、《九歌》B、《天问》C、《九辩》D、《离骚》8.屈原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是 ( )A.《天问》B.《离骚》C.《九歌》D.《九章》9.关于《离骚》的题义正确的是 ( )A.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B.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C.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D.司马迁释为“遭忧”,班固释为“劳商”,王逸解为“离忧”.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的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和来源“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

《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

“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

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

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

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

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

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

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

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

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

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

)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

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

更重要的还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的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

这就是那时巫风的具体表现。

这种原始宗教的巫风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

《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的运用等,都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

”“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还有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

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

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见襄公十八年《左传》。

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

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

这是很自然的。

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

)。

但它的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

《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接近。

当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们所接受的音乐的影响也多半是属于楚国地方的。

同时,与此有关而影响于“楚辞”的那就是楚国的方言。

楚国的方言有特殊的意义,也有特殊的音调。

《楚辞》中的方言极多,如“扈”、“汩”、“凭”、“羌“、“侘傺”、“婵媛”之类,参考古注及其他文献还可以理解。

至于当时音调的读者早已失传。

汉宣帝时,九江(今安徽寿县,楚最后国都)被公能诵读《楚辞》,至隋代,还有释道骞也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汉书?王褒传》及《隋书?经籍志》)。

后来唐人还继承他的读法。

可见懂得《楚辞》中楚声的人隋唐间还有。

不过这对《楚辞》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还是民间文学和地方音乐的关系。

总之,楚国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二者融合为一,汇为文化的巨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的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

就在这个优越的文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

“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

为楚怀王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怀王起初很信任他。

但那时楚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在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为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

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集团为代表,后者以屈原为代表。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了探听宪令内容,就想夺过去看,屈原不与,上官大夫反诬蔑屈原泄漏机密,恃才矜功。

怀王不察,遂疏屈原。

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进行阴谋诡计。

张仪许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绝齐交。

怀王既绝齐,又不得地,大怒,发兵攻秦,先后皆大败,丧师失地。

齐既不来救,韩魏复出兵攻楚,怀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齐,恢复邦交。

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诗人洞察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

在政治上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坚决同他们作斗争。

而怀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终于走亲秦道路,放逐了屈原。

这时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所战败,怀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

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政策。

诗人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复谮毁屈原,襄王怒而迁之于江南。

诗人在长期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

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乃自投汨罗江而死。

诗人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

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负地想为楚王做一个统治上的带路人。

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诗人在他的诗篇中都曾一再郑重地表明,而且称之为“美政”。

但这些并不是空话,诗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时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离骚》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材,希望将来有用。

当他奉命草拟宪令,而反对派的旧贵族就千方百计来破坏它。

只这两件事就足以说明诗人所谓“美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中心思想。

而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反对贵族的传统特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所以在国内必然会引起斗争。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企图“及前王之踵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地说:“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几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

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二十五篇,这可能是刘向校定的篇数。

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

《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

《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

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

至于后人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数,那是极不妥当的。

关于屈原作品中的真伪问题,后人纷纷讨论,各执一说。

现在看来,《大招》一篇显然是模仿《招魂》写的,而词采远远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

《渔父》一篇司马迁在屈原传中本是作为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来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

所以王逸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这个推测是有道理的。

因此《渔父》不应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内也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远游》、《卜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也有人认为后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据。

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众说分歧是不足怪的。

第三节离骚《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

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

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

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妇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

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