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汉武帝之统治措施

合集下载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剧势力推恩令: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左官律: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这样才最后解决了皇胡同王国的矛盾,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打击地方豪强。

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

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公元前一O六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

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这样,在朝宫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

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其一为察举制。

其二为“征召”之制。

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注意选拔入才,充实官僚机构。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汉朝的统一,他采取了多项重要的措施。

一、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以确保国家统一和稳定。

他废除了
丞相制度,将执掌朝政的权力集中于皇帝自身,并建立了丞相辅政
的制度,使朝廷的政治力量更加集中和稳固。

二、推行文化统一
为了促进全国的文化统一,汉武帝采取了多项措施。

他推行文
化发展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修建学校,培养人才,推广儒家思想,使汉朝的文化成为全国的主导文化。

三、推进农业发展
为了稳定社会和国家经济,汉武帝积极推进农业发展。

他实行
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

另外,他还积极引进先
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加强边疆防卫
为了维护汉朝边疆的安全,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增建了边塞军事设施,建立了边防军队,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
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巩固了边疆的防卫。

五、发展海上贸易
为了拓展汉朝的经济发展,汉武帝注重发展海上贸易。

他派遣
郑和等航海家出使东南亚和印度洋,推动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

总结来说,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王朝所采取的措施涵盖了政治、
文化、经济和国防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集权,推动了文化统一,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并确保了边疆
的安全。

这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⑴政治上,①实施推恩令,②削夺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⑵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⑶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掌握国家经济,巩固统治。

意义: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推恩令实施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3.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内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盐铁专卖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下: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及“酎金夺爵”政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2、经济上。

铸币权、盐铁管理权归还中央政府,发行五泰铢。

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并没有完全被禁止,盐铁的管理大多掌握在暴君手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亨,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例如,汉初诸侯王造反时,政府向诸侯王借钱以平定叛乱,但诸侯害怕政府赢不了,所以拒绝借钱。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造币权交还中央政府,铸造了五泰铢硬币。

此外,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盐铁官,将煮盐和炼铁的经营国有化,实行盐铁官的经营和垄断。

他们还在全国各地部署物资以压低价格。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多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3、在军事上。

年轻的将军,如卫青、霍去病,都由武帝亲自训练和提拔。

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为将来击败北方强大的敌人匈奴奠定了基础。

他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贸易路线。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除百家而尊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他还以《诗经》、《史记》、《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书籍为教材,在长安建立了国学,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儒家人才。

孔子也进入了各级政治机构。

此后,儒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受到历代尊崇,影响深远。

儒家的忠君尊礼思想成为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5、官僚团队监督和选举。

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的制度。

建立了郡守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郡(府),每个郡(府)各设一位郡守。

他代表朝廷监视县部的地方官员、铁腕人物及其子女,严格禁止他们作恶。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各地区的控制大大加强,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力量。

汉武帝统治的措施

汉武帝统治的措施

汉武帝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朝,形成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设置十三部州刺史,以六条问事;
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增加察举制,设立太学;处理王国隐患,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酎金夺爵。

2.经济上,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命令上林三官制作三官钱通行全国;采纳东郭咸
阳和孔仅的提议,施行盐铁官营;施行均输、平准法;施行算缗、告缗。

3.文化上,接纳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
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军事上,建立期门军和羽林军;设立八校尉,即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
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改变历来的和亲政策,组织三次匈奴反击战。

5.在人事方面,汉武帝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
影响很大。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

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

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

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

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

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

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

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汉朝统一六国的开国皇帝,他采用多种措施把分裂的六国统一在一起,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中国统一、安定、发展。

首先,汉武帝采取了一连串的政绩来统一六国,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他都在行动。

政治上,汉武帝实行勤政爱民、以德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他在统一六国时即明确了官制、治理体制、行政分州等,这一切都促进了地方与中央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了统一。

经济上,汉武帝发行了新的货币“黄金”,改革税制,推行农桑改革,改善了民生。

军事上,汉武帝把边塞、两淮流域等广阔地区纳入统一的管辖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调动,把所有的众多民族和政权组成了大一统。

其次,汉武帝大力推进了建设工程,筑起了很多道路,特别是著名的“长城”,可以把六国联系在一起,从而保证外部安全,抵御外敌入侵,提高了治理效率,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便了内部贸易,使得社会发展得更快。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行文化政策,宣扬了《尚书》和《周礼》,实施了齐文艺政策,即把分裂的六国的语言、文字、乐曲、乐器等政策统一在一起,把六国整合为一个文化体系,使六国变得紧密联系,统一起来。

总的来说,汉武帝的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使六个分裂的政权得到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大一统政权。

汉武帝的统一大业,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发展贡献了卓越贡献。

汉武帝大一统为中国历史上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他用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分裂的六国,政治上实行勤政爱民、以德治国,经济上发行了新的货币“黄金”,改革税制,推行农桑改革,军事上把边塞、两淮流域等广阔地区纳入统一的管辖范围,发行了大规模的军队,文化上宣扬了《尚书》和《周礼》,实施了齐文艺政策,实施了建设工程,筑起了很多道路,特别是著名的“长城”,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把分裂的六国统一在一起,使中国得到了统一、安定、发展。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中国西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治国措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经济,下面将详细介绍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一、平定乌桓,北征匈奴汉武帝即位后,首要任务是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他采取了两大措施:平定乌桓族和北征匈奴。

乌桓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由蒙古族后裔组成的游牧民族,他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麻烦。

汉武帝率领大军亲自北上,成功地平定了乌桓族,并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有效地减轻了其对中国的威胁。

而匈奴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对汉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遏制匈奴的侵略,汉武帝多次进行北征战争,加强了边防防御,使得汉朝在北方的统治得到了稳固。

二、开疆拓土,恢复中原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拓展国土,恢复中原地区的统治。

他将目光投向中国西南的云南地区,派遣将军与当地的部落进行战争,最终将云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此外,他还下令征兵并派遣将军征服南越,将南越纳入中国的疆域。

这些行动不仅恢复了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后来的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

三、增设官职,强化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量,汉武帝增设了一系列的官职。

他设立了太中大夫、郎中、博士等新的官职,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政务。

汉武帝还注重提拔有才干的官员,以加强中央集权。

他以礼仪考试为基准,选拔、授官、升迁官员,使得官员选拨系统日益规范。

四、推行土地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取消了土地典押制度,并规定禁止夺取或侵占农民的土地。

此外,他还通过免除或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还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五、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国家统一和文化建设,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废除了其他学派的教育体系,使儒家成为唯一的官方学术思想。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1、健全地方政府:汉武帝重新建立了六部、六朝制,县以上的行政
机构由六部指派官员管理,封建王室减少,县官个别地方特别授予,分封
的地方也在中央的统治之下,使地方官员有了更多的职权,进一步规范了
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改革官制:汉武帝把官制由三级提升到五级,即从朝廷侯、宰相、侍中、郎中、大夫,设置新的官秩名称,营造了尊崇官职的气氛,在官制
加强建设中,汉武帝还设置了百官机构,为后朝长期强大政权实现创造了
有利条件。

3、开拓垦殖:汉武帝派遣官吏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荒漠,修建旱河,解决水源,它把荒地开发的经费转移到农业生产,增加了民间的收入,进而改善民生,使财政更加宽裕。

4、实行"租迁制度":汉武帝实施租迁户权制度,允许官吏以定期缴
纳费用的方式占据农民的田地,不再实行新耕之制,节省了农民的劳动,
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军事服务,保证了当时的军事实力的发展。

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及其作用

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及其作用

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及其作用
有:
一、实行军政合一:汉武帝为了尊大重小,减少军政之间的矛盾,着重强调军政合一,使得军事统一,统一推行军政策,强化皇权,有效减少了七镇争斗。

二、注重科技:汉武帝大力倡导学术及科学课程,并针对古今文字整理出《尚书》等文书,出炉《春秋左传》、《诗经》等传世经典。

三、服务贫困:汉武帝着重实行百姓利益主义,重视贫苦百姓的生计,减免商、部落的捐税,大力援助百姓,利用ノ报恩发起基金来为贫苦百姓提供帮助。

四、实行衙制:汉武帝设立了专业的官吏机构,将生产、经济、文化的统治和民众的社会统治,有效整合到一个机制中,使得朝廷制度完善甚佳。

五、思想改革:汉武帝利用谏言、以慈悲为本,推行一个思想体系,比较宽容地容纳其他宗教,推广大多数宗教的思想,给民众带来安定、治疇的环境,致使各民族在这种安宁环境中谐和发展。

汉武帝的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为:
1、建立了新的政治机构:汉武帝的政治体制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君主专制体制。

他用赐爵、设置郡县、设置六部等方式进行行政统治,为
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统一的司法制度奠定了基础。

2、推行改革:汉武帝推行《律令》和《械纪》等法令,在制度设置、文化规范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3、实施提倡保育:汉武帝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从严惩罚、恤贫、保
育土地的政策,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4、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汉武帝发布了《称赞诗》、《宣和集》、
《礼记》等,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又前进了一步。

5、开展外交:汉武帝与西域及近藩藏族积极开展贸易和外交。

他还
与泰国、越南、朝鲜等国家传播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汉武帝的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
汉武帝主持了以下重要的改革措施,增强国家的统一、权威、势力:
一是加强朝政管理和治理,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正规化朝政,并逐步完善官部分机构,扩大任播体系。

二是加强实施任用制度,恢复进士科举,由朝廷考核给予官员任用,及时引进人才,形成拔尖人才聚集的新地位。

三是发布各项行政法规,细化司法程序,公正处理民间纠纷,有效维护百姓私权,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加强国防力量,实行边疆兵制,建设山长川宽,七十二界管垒,改良壕沟防御系统,增强国防能力,保障国家稳定。

五是开垦荒漠,发展农业生产,实行铁钱制度,把土地划分为一定的规模,扩大农业覆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六是重视教育文化建设,发行《汉书》《列女传》《论语》等传统中华文化古籍,实行《四书八论》教育,调动民众实现义务教育。

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大一统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
(1)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2)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

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强化完善封建法治,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5)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

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二、军事方面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三、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四、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

此外还崇尚法治。

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五、建立年号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汉武帝措施

汉武帝措施

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原因:
(1)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为后期的大一统打下基础)
(2)主观上:汗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汉武帝 政治措施

汉武帝 政治措施

汉武帝政治措施
汉武帝政治措施: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就削弱了汉初的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对丞相完全控制,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组成的机构,演化成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大量选拨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政治措施的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政策

汉武帝政策

汉武帝政策一、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

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

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

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

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二、设立中朝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汉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

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他们已经年老,或者去世。

汉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三、建立年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

四、设立刺史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汉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

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对汉武帝的评价:武帝自认为一辈子办了两件事:第一是极大程度地发展和完善了帝国体制,从战国以来,各大学术派别在认识到统一的浪潮不可阻挡的同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但只有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到了汉武帝,儒家、法家、黄老道家终于合流,这才有宣帝口中的“汉家制度”,影响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四个方面)

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四个方面)

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四个方面)【答案】1、政治上为了强化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汉武帝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废止太尉一职,后新设大司马,以卫青、霍去病充任,但只是给贵戚的尊宠之位,并不负责军政。

起用近臣参与决策,以制衡丞相权力。

加强监察官职,元狩五年(前118年)在丞相府增设司直一职,协助丞相检举不法;汉武帝坚持法治方针,对犯法的皇亲国戚也不纵容。

且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胆提拔人才,并量才任用。

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削弱诸侯王的措施。

且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2、经济上刘彻对农业极为重视,兴修水利,整治漕运,治理黄河,改革农业技术,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和牛耕,改进农具,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西汉社会转危为安,为昭宣中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3、文化上尊崇儒术,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强化京师长安的安保,在既有的南军、北军之外设立期门军、羽林军,专募强健勇武子弟为兵,又设置八校尉。

征伐四方,汉武帝即位后,一改之前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出击周边四夷,对外战争贯穿其在位大部分时间,对匈奴、闽越、东越、南越、朝鲜、西南夷、西羌、车师、楼兰、大宛等国家或民族发动了至少二十八场战争,灭南越、闽越、东越、朝鲜等,降伏车师、楼兰、大宛、西羌、西南夷等,大大降低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所辟疆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使中国“千万年皆食其利”。

移民实边,军事屯田,兴建长城,设部都尉,对于各边郡,在原有的都尉之外设立若干部都尉,以强化边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漢武帝之統治措施(一)引言漢初吸收秦亡的教訓,實行「無為而治」,目的是讓飽經戰亂的人有休養生息的機會,但這種政策十分消極被動;到漢武帝時,便實施一連串的中央集權政策,其中以建立「士人政府」最為重要。

(二) 重要史項的認識1) 秦亡後,只剩下劉邦,項羽最強,乃有「楚漢相爭」2) 後項羽被困垓下,敗逃烏江自刎而死3) 輔助漢高祖得國之名臣包括張良、蕭河、曹參、韓信、陳平等4) 漢初自高祖歷文帝,景帝皆推行「黃老學派,清靜無為」的政治主張5) 漢初推行「黃老無為」政策的原因為a) 天下初定,須恢復原氣 b) 久經戰亂,經濟凋零c) 以秦為監,與民休息6) 文景之治的內容為a) 提倡節儉 b) 以農為本 c) 輕徭薄賦 d) 減省刑罰7) 漢初行郡國制,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8) 「黃老無為」政策歷六十多年後,出現以下情況a) 府庫充溢 b) 王國強大跋扈, 乃有吳楚七國之亂c) 地方游俠勢力興起 d) 貧富縣殊9) 漢武帝中央集權的措施a) 用主父偃的「推恩法」,進一步削弱諸侯勢力b) 以「酎金」成色不同為藉口,奪諸侯之爵c) 設十三州,派刺史監察地方行政d) 實施新經濟政策,以打擊地方勢力10) 提出「罷絕百家,獨尊儒術」的是董仲舒11) 漢武帝棄黃老而祟儒的原因是a) 黃老無為放任結果, 導致內政外交發生嚴重危機b) 自少受儒學薰陶c) 儒家大一統思想有利集權統治12) 武帝的士人政府措施有a) 獨尊儒術b) 起用儒生c) 設五經博士講經d) 設博士弟子員e) 察舉孝廉13) 五經是《詩》、《書》、《易》、《禮》、《春秋》14) 漢代產生官吏的主要途徑是由地方長官推薦之察舉制15) 武帝祟儒的影響是a) 士人政府形成b) 促進經學發展c) 儒學成為中國正統思想d) 諸子之風受抑制e) 士風純良,吏治清明16) 武帝對外之武功有a) 伐匈奴b) 服西羌c) 平南越d) 征朝鮮e) 開拓西南17) 北擊匈奴的漢代名將是霍去病18) 西漢打破封侯拜相之例的是公孫弘1) 削弱諸侯的勢力:吳楚七國之亂後,諸侯的力量已大為削弱,但其領土仍相當大,經濟力量也不少,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行推恩法,迫使諸侯把土地分封給他們的二弟,使其勢力進一步削弱,無法威脅中央2) 奪爵除國:武帝以「紂金」成色不等為借口,取消諸侯的爵位,到武帝後期,只有五人保存下來3) 設州刺史:下詔把全國劃分成十三個監察區,稱州,每州設一刺史,監察地方行政4) 新經濟政策:採取措施集中財政權力,實行打擊地方豪強,大商賈,增加收入的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包括增加口賦,徵收財產稅和舟車稅,統1)士人政府形成背景/尊儒之原因a)黃老思想不合時宜:無為而治的放任政策,導致諸侯王跋扈,釀成「吳楚七國之亂」;對外,使匈奴強,大威脅首都長安b)儒家思想求利集權統治:董仲舒、公孫弘、衛綰箸名儒學家,主張加強皇權建立大一統國家,正合武帝的心意;儒家「三綱五常」重禮的思想,有助於維繫君臣父子關係,保障社會的穩定c)武帝自幼受學薰陶:武帝的老師著名的儒生王臧,舅父田蚡亦是雅好儒學武帝受他們耳濡目染,對儒學也產生了好感2)頒行士人政府的措施a)設立五經博士:依董仲舒之議,在長安興建太學,設五經榑士,傳授《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家經典b)置博士弟子員:採納公孫夕的建議,選拔地方上的優秀青年為博士弟子,隨博士學習五經,並定期加以考,成績優異的可以充任侍天子的郎官,通一經的也可做小吏c)確立邵國察舉孝廉制度:命令郡國每歲察舉孝子、z吏各一人,推薦到中央為郎,使許多由博士弟員出身的地方小吏和有才幹的人士,得到更多入仕的機會e)任用布衣為相:漢武帝又任用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夕為相,打破了封侯拜相的慣例。

而且官員中讀書出身的佔了多數,政治不再由貴族,功臣和軍人壟斷,轉入儒士之手,於是出現了「士人政府」3)影響a)讀書入仕成為正途,改變了以往貴族富豪蔭護子弟入官現象;更打破封侯拜相的慣例b)儒家學說定於一尊,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經學空前發達c)罷黜百家,扼殺了其他學說和技藝的發展,以致中國文化走上一條偏的道路d)察舉孝子廉吏,成為選拔人才任官的條件,故此地方士風純良,吏治清明e)開平民拜相的機會,漢初規定「非有軍功不封侯,非侯不拜國力消耗甚大,文景兩朝的儲備花光用盡,遂實行聚歛的經濟政策,務求把財政大權集中在政府手中,抑制私商,大力開源。

1. 統一貨幣:漢初郡國可自行鑄造錢幣,所以無論大小、輕重與質量均不一。

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及私人鑄造,由國家統一鑄造新幣,鑄造新的五銖錢,作為全國統一通用的貨幣。

2. 立專賣權:西漢初年,商人壟斷鹽鐵業,漢武帝下令改為國營,於各地置鹽官、鐵官及榷酤官,統辦一切鹽、鐵、酒的事務,禁止民間私自營造及販賣。

3. 行均輸法:於當地設均輸官,凡地方貢物不必運往京師,可就近以高價出售,收入交官庫,避免往來輸送的浪費。

4. 設平準制:於京師設平準官,收購各地的貨物,賤買貴賣,以平抑物價,防止商賈囤積居奇。

5. 廣徵稅捐:從事工商業者,均須向政府呈報資產狀況,依報徵收稅項,稱「算緡錢」,百姓擁有船車者亦須課稅,一乘一算,商人加倍,船五丈以上收一算,以此來限制與打擊商人、增加國家賦稅的收入。

6. 賣官鬻爵:(引言)漢武帝的統治政策中,有不少是削弱王國權力和抑壓商人勢力的。

為甚麼漢武帝有此舉動?現分析漢武帝削弱王國、抑制商人的原因如下:(正文)(1)削弱王國:漢初認為,秦代廢封建而行郡縣,乃使秦失去了屏藩,並導致秦代速亡。

所以,漢代封建郡縣並行。

不過,由於封建制度本身有地方勢力坐大的毛病,加以漢初採用「黃老思想」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當漢景帝下令削藩時便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

最後,亂事為太尉周亞夫平定,景帝隨之削奪諸侯王治民之權。

不過,諸王仍可自控租稅,擁有跨郡連縣的封地,享有各種特權,易生不軌,威脅中央。

武帝有鑑於此,乃採主父偃之建議,對勢大王國厲行削奪政策,以推恩令及酎金律來打擊諸侯。

(2)裁抑商人:春秋戰國以來,商人階級已崛興抬頭。

及漢初行黃老無為之放任經濟政策,商人地位及勢力進一步提昇,致商人富埒王侯,田連阡陌,而貧苦者無立錐之地,貧富懸殊日甚。

漢武帝有感於社會貧富懸殊及商人勢力足以危及中央,遂採抑制商人之政策。

(結語)總結來說,漢武帝削弱諸王及裁抑商人,乃糾正漢初黃老無為統治所帶來的毛病。

二漢武帝獨尊儒術,建立士人政府。

試分析漢武帝士人政府得以形成的原因及漢武帝的崇儒措施/為建立士人政府而頒行的措施。

(文治方面) (引言)漢武帝建立了士人政府,奠定歷代文人政府的規模,成為了中國政治的一大特色。

現先將漢武帝朝士人政府得以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下:(正文)(1)黃老思想之弊:漢初推行黃老無為之治,加劇社會貧富懸殊的情況,諸王跋扈的現象和匈奴入侵的野心。

為解決危機,集權中央及抑制匈奴,武帝乃用儒家思想革新政治,士人政府遂肇端於此。

(2)深受儒家薰陶:武帝自幼受舅父田蚡、太子少傅王臧之影響,為儒家思想所薰陶。

武帝即位後,接納董仲舒之建議,推行尊儒的措施,促成士人政府之形成。

(3)提拔儒生為官:武帝尊崇儒術,於京師設太學,置五經博士。

武帝又設博士弟子員,成績優異或通一經者可為郎吏。

自此以後,公卿、大夫、士吏多文質彬彬文學之士,士人政府遂得以形成。

(轉折段/過渡段)為建立士人政府和尊崇儒術,漢武帝乃下令推行一連串措施。

現把有關措施簡介如下:(1)獨尊儒術: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他設《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罷黜前朝所立而非專治儒家經典之博士。

博士亦得預聞政事,常常參加重要的政務會議。

(2)博士弟子:武帝於京師設立太學,置博士弟子員,跟隨五經博士學習,每年考核,按成績授官,凡通一經者可補文學掌故之缺,成績優異者可為郎官。

(3)布衣卿相:漢武帝聽取董仲舒尊崇儒術之意見。

為進一步提高儒家的地位,他任用布衣出身之儒生公孫弘為相,打破漢初「無公不封侯,非侯不拜相」的慣例,取代功臣、列侯獨尊相位的局面。

(4)舉薦士子:武帝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由天子親自策問,對策有方,即可授官。

(結語)綜合而言,漢武帝把儒家定為入仕的唯一途徑,又極力提拔儒家學者為官,使士人政府得以建立。

三試分析漢武帝出兵匈奴的原因,列舉武帝為抑制匈奴而進行的軍事、外交行動,並略述這些行動是否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武功)(原因)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採取抑壓的政策,實行連串的軍事及外交行動,一洗漢初屈辱忍讓之恥。

究其原因,實與漢初的情勢有關。

漢初社會殘破,國力未復,故此無力出兵對抗擾邊之匈奴。

漢廷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及羈縻政策,最終使匈奴趁機坐大,威脅漢境。

漢武帝時,經漢初休養生息及文景兩朝治世的儲積,國力充沛起來,遂有條件出擊匈奴,徹底消除邊患。

(軍事外交政策)方針已定,武帝乃採取一些抑制匈奴的軍事及外交行動。

武帝先後三第二次於元狩二年,由霍去病率軍從隴西出發,追擊匈奴之祈連山;第三次於元狩四年,青和霍去病聯手領兵越大漠追擊匈奴。

除出兵外,武帝又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分別聯絡大月氏及烏孫,希望與兩國結盟夾攻匈奴。

(成效)武帝各項軍事及外交措施的成效如何?軍事方面,幾次出兵皆捷,不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拓展疆土,成效顯著。

至於外交行動,兩次出使俱無功而還,大月氏和烏孫均不欲與匈奴為敵,使聯手夾攻匈奴之目的未能達成。

不過,兩次出使卻開通了通往西域,連貫歐亞的絲綢之的不予進用。

是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下列一段史料看,漢宣帝對用儒的態度如何?這與我們平日所理解的※從上面的一段史料看,漢宣帝反對純用儒生,也反對單純尚德的施政。

因為儒生重視原則,有時不免迂腐,未能因時制宜,相機行事。

而太子說漢宣帝「持刑太深」,也反映了漢朝政治深具法家色彩※可見漢家之所謂「獨尊儒術」者,實為「霸王道雜之」,也就是儒法並用。

孟子贊揚周武王伐紂,認為是弔民伐罪的義舉。

漢代的皇帝是否認同有關孔孟以來,肯定君無道,臣子有革命之理的立場,黃子則代表將君尊臣卑的關係絕對化的黃老思想。

就辯論的內容而言,當然是轅固生盡佔上風,若以高祖代秦為受命,則湯武之伐桀與紂,也就不可謂弒。

但若肯定湯武革命,則在理論上,也就預設了在漢帝無德之時,人民起而革命的合理性。

這在專制政治的心理下,當然是不可提出的,所以在黃子理屈詞窮的時候,景帝便不置可否地終止了這揚論辯。

並且繼後之學者亦「莫敢明受命放殺」之義。

因為宣揚革命思想,也就是否定政權延續的必然性。

這也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在專制政治下必然受到歪曲與抑壓的原因。

政府」,我們也可稱此為一「文治政府」。

今日,我們或以為政府官員由讀書人組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事實上古今中外很多政府都不是由讀書人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